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

篇1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这一节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才编排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技能目标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和变换式的意义,并且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电学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1.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且还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了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体的形象来支持。所以在本节学习中应结合实验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

2.知识基础

要想学好本节,需要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有: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说教法

结合学生情况和本节特点本人采取以下几个教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采用控制变量法、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采用复习设置疑问的方式,时间3分钟)

复习: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思考: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简单的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这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的关系研究产生了兴趣,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2.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时间37分钟)

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两个结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为了进一步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点做法: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从而引入欧姆定律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可以将这两个结论所包含的意思表示出来,从而引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3.说明事项

在欧姆定律中有两处用到“这段导体”,其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应就同一导体而言,即同一性和同时性。

向学生介绍欧姆的生平,以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欧姆定律应用之一:通过课本第26页例题和第29页习题2和习题3,让学生自己先试做,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和补充,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变形式的应用,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同一性

即公式中的U、I,必须针对同一段导体而言,不许张冠李戴。

(2)统一性

即公式中的U、I、R的单位要求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3)同时性

即公式中的U、I,必须是同一时刻的数值。

(4)规范性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即按照已知、求、解、答四个步骤解题)。

欧姆定律应用之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1)实验分析

在演示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演示实验

将两个电阻串联起来,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情况(变暗了),并说出原因(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总电阻变大了)。

得出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演示实验

将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同样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情况(变亮了),并说出原因(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总电阻变小了)。

得出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2)定性分析

(提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总电阻会变大?并联后总电阻会变小?

得出结论: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的长度变长了,所以串联电阻的个数越多总电阻就越大;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变粗了,所以并联电阻的个数越多总电阻就越小。

(3)定量分析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以及前面学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关系得出结论:(1)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R串=R1+R2+…+Rn;(2)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

4.小结(4分钟)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运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电学的计算题以及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5.布置作业(1分钟)

本节作业的布置主要是针对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的一些常见题型加以知识的巩固。

作业:《课堂点睛》17页至18页的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篇2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

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例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篇3

本人积累了一些小小的经验,现略作小结,以供今后参考。

一、贴近生活是课改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实践中,让物理融入生活

比如,“熟悉而陌生的力”一章,提法本身就富有悬念感。说熟悉,因为人人都懂得力,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力的初步概念,什么“力大无穷”、什么“弱不禁风”等;说陌生,因为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力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多数人并不清楚。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一些例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言。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提出的:

1.一个举重运动员,可以举起二倍于他的体重的扛铃,如果他抓住自己的衣领,能不能把自己提到空中?(不能)

引导: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石头碰鸡蛋时,什么破裂?鸡蛋碰石头时,又是什么破裂?为什么总是鸡蛋破?说明什么?

引导: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都是施力体,同时也都是受力体,都将一样受力。结果怎样取决于哪个坚硬哪个脆弱。

3.当你使劲拍桌子时,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解答。)

二、在第七章力的平衡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寻找暗藏的力(不考虑空气阻力)

1.以下4种情况物体所受的力分别有几个?

(1)从屋顶掉下的球(在空中下落期间);(2)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球;(3)被踢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球;(4)水平地面上被匀速推动的球。

分析:(1)非平衡,越掉越快,只有1个力(重力);(2)平衡状态,受一对平衡力(重力、地面支持力);(3)非平衡,越滚越慢,竖直方向受平衡力(同前面2),水平方向只受阻力而改变运动状态,即3个力;(4)平衡状态,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分别受平衡力――重力与地面支持力平衡,推力与阻力平衡,共4个力。四种情况下都有重力,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重力不可能消失,做受力分析时一定得考虑到重力。

2.手用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上静止时,书所受的力有哪些?(重力、摩擦力、手对书的压力、墙对书的压力)

3.在水平地面上被一定的力拉(但不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有哪些?(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在2、3两题中,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都暗藏有摩擦力,第2题还有墙对物体的压力。相同的是都有两对平衡力。

4.小孩用100 N竖直向上的力,提重300 N的箱子,这时箱子受的合力为______N(200 300 400 0)

答案:0。因为不能提起,处于静止(平衡)状态,暗藏一个支持力,三力平衡。

三、大气压是学生认知的一个疑惑点,教学上除了用马德堡半球演示外,还要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的存在

如,两片沾水的玻璃板,压在一起后很难掰开;用纸片顶杯水(杯子装满水,盖上硬纸片,按住翻转后松手,水不会洒);养鸡鸭用的喂水器;气压挂衣钩;针筒赌气后很难拉开;炒田螺前先把尾端剪开,如果不剪开,容易吸出吗(讲述)?用吸管吸饮料。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提高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深入一层,进行迁移发散,如提出“假如没有大气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方面,简单易行的做法是,可点燃两支蜡烛(相距约10厘米),然后用嘴对两火焰中间吹气,则火焰会向中间靠拢,非常直观明显,许多学生意想不到,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效果甚佳。

篇4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与优化教学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综合考虑,既要确定长远的教学目标,又要确定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确定较高素质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研究物理的能力。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人师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高水平的教师,还要有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技能和献身教育职业道德素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要有语言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全部的人格教育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人师表。在课内外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新课标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民主;在学生中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也要注意树立其他老师的威信;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苦练教学基本功,用规范的板书、板画、标准的普通话、准确生动的物理语言、朴素端庄的仪表和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摆正角色位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程序。

一是要导在有创造性思维的情境上。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讲,是非让学生辨,错误让学生析,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山舰”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教师进一步设问: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由兴奋转入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用若干根绳子系在若干架飞机上,再让人潜入海底把绳子系在船上,用飞机把船拉上来;有的说死海不死,往大海里投放足量的盐,增大海水密度,让沉船自动浮起;有的说向大海里投放若干空桶,利用空桶受的浮力拉起沉船,课堂气氛达到了。老师听了各种方案后,首先肯定同学们的想法中正确的成分,转而提出:这些方法是否都切实可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达成共识,即利用投放空桶的方法简单可行。这样,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滴滴甘泉,成为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吸收营养,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二是要导在以旧迎新、知识迁移上。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体系,上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注意学习、研究物理方法的迁移。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首先要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引入研究I、U、R三者的关系。研究时先提出问题:怎样研究三个以上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在教师进一步启发下,学生回忆起:在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研究过。再问:我们是怎样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单独研究电阻跟某一因素的关系。至此,教师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分离变量法”。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小结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为“电功、电功率”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再一次强调:今天所用的探索研究欧姆定律的方法——分离变量法,在今后将要学习研究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高中学习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时都要用到。这样,学生在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自然认识到“分离变量法”是探索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方法基础。

引导学生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物理过程中不做功?学生从上述举例演示、投影录像中分析,归纳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但没有距离;有距离但没有力的作用;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对举例和演示进行分析,找出做功的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然后利用投影或播放录像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一组画面或生活片段,让学生分析有没有做功,谁在做功,对谁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三、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方法。

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针对不同教材特点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对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学时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教师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对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教学时宜采用自学指导法。对一些重要规律、定律教学时宜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学习方法的启迪。另外,还可以采用教材分析法、辩论法、竞赛法等多种教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