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

篇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从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而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从业者要想成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从基层做起,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管理只能是

空谈。

2.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多数教师是由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的,对于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授课时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校门里走进来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授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切合市场需要。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学生实践内容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多数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等部门的实习机会则较少,这对于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通过实习这一渠道得到提升。

5.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现象较为突出

旅游教材的编写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虽强,但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进行细分,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运作管理、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篇2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篇3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状况特征及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感知均会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如图1所示,本文从“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这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上述方面构建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二、专业认同度评价方法及过程

(一)进行问卷调查

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一一对应设计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并为每个调查项目由积极到消极设置5个选项。然后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试回答,了解其对所调查项目是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

修正。

在苏州市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各10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按照大体均匀分布的原则从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院系中选择。由于在进行调查时,大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到实习,也尚未参加专业考证,所以未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实习认同状况及其学习认同中的专业资格证考取状况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56份,其中一年级91份、二年级92份,三年级89份,四年级84份。

(二)进行统计分析

将各调查项目的5个选项由积极到消极分别对应于5分、4分、3分、2分、1分,然后对被调查者所填写的问卷进行计分统计。针对每份调查问卷,计算出各调查项目的平均分值,得到各个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然后对各年级所有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对各年级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再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总体评价值。

若只考虑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各自所对应的调查项,则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计算出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的评价值,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专业认同、学习认同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值。

三、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一)评价结果

1.专业认同度分年级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分别为3.42、2.99、2.78、3.09。根据上文所设定的评价规则,评价值5、4、3、2、1分别表示对该专业非常认同、比较认同、认同度一般、较不认同、非常不认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均接近“一般”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度评价值为3.07,评价值不高,反映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亟待

提升。

2.专业认同度分类别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分类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在文章所设定的5个评价类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最低,其他各项认同度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专业认同度、实习认同度、学习认同度、教学认同度。各年级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均较高;一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尚较高,但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均变为最低。

3.各调查项的对比性评价值

各调查项平均评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评价值接近于“比较不认同”的调查项有5项,按评价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意愿、毕业后在本专业就业的倾向、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专业优越感”。 评价值接近于“比较认同”的调查项只有3项,按评价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教师教学态度、专业教师平均知识水平、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其他调查项的评价值均接近于一般水平。

(二)评价结果分析

1.就业等多项因素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倾向于在本专业就业。根据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就业方向均不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工作的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不持乐观态度所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较低。

较低的就业认同度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大部分学生较无专业优越感、认为所学专业的竞争优势不强。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要选学旅游管理专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并不了解,导致其入校后认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很大。通过实习相当一部分同学通过实习环节,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单调、辛苦、待遇低,许多顾客对行业服务人员不能给予应有的尊重,部分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复杂,这进一步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2.仅靠教学环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各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常派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各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也日趋规范和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专业教学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

但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一个方面,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度更多受就业、专业优越感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仅靠学校单方面难以有效改变。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年级变化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但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在差异。在四个年级中,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但随着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的逐渐深入,其专业认同度逐年下降;到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达到最低水平。进入大四之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开始面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在较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成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也会重新认识和判断,随着在实习中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会对专业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其专业学习态度也会趋于增强。在此背景下,与大二、大三阶段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仍无法达到大一时期的专业认同度水平。

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感知削弱了其专业学习的积

极性

由于专业认同度较低、在本专业的就业意愿不强烈,旅游管理专业许多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削弱。在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自学会计、外语等课程,其考取非旅游专业从业资格证的积极性超过了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考研的专业方向时选择了非旅游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判断值不高,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建议

(一)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

首先,增强社会公众对旅游服务从业者的尊重

当前,相当一部分顾客对饭店服务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从业者未给予应有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就业意愿。应通过社会舆论宣传等途径向社会传递旅游服务从业者的社会价值,让社会公众尊重旅游服务从业者,让旅游服务从业者获得一种职业荣誉感。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立法、颁布条例等途径对顾客的行为进行要求和约束,以确保旅游服务从业者受到尊重。

其次,应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可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及可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政策,鼓励星级饭店将符合条件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受教育背景的人员安排至领导岗位,以提高饭店的人力资源素质。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应进一步聚焦专业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管理型人才,并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

再次,应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

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将会展师、旅游策划师、导游、旅游行业市场营销推广员,乃至游艇司机、动力滑翔伞司机等更多与旅游休闲相关的岗位作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专门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从而打破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出路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对各类专业进行横向对比

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优劣势,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进行对比,以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优势,并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通过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能够获得的其他专业同学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社交礼仪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能、菜肴营养学知识等,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优越感。通过横向对比,可让部分同学意识到虽比上不足,但仍然比下有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专业困惑。可聘请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对学生进行专业说明,并畅谈其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及心得体会,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深度。

(三)增进学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的了解

在大学阶段,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致其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现状同其期望之间差距很大,从而动摇了其专业信心。针对这种状况,可邀请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已毕业同学,向在校生介绍大学毕业后的生活,让学生及早了解社会现实,让一部分学生放弃幻想、面对生活,提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并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可请学校就业处人员向学生以报告的形式通报各类专业的就业状况,让在校生及早了解社会就业现实,让旅游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学习及就业心态。

(四)把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关键时机

大二及大三时间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时期,但上文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大二、大三时期持续下降,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专业学习十分不利。因此在大二、大三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育、提高其专业认同度非常重要。学校也应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特征,妥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节奏,以免让实习生活在部分学生内心过早的留下阴影。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进行专业教育,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培育应贯穿于大一至大三期间,以免让专业认同度降低耽误了学生的学业。

篇4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产业具有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人员多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旅游从业人才。高职作为旅游一线从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策应大旅游发展战略,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的业务技能水平强、综合素质高的旅游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集中在酒店、旅行社、旅游局等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具有第三产业的共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因此,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成为决定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旅游业比其他服务业更强调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因此,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专业知识、能力外,还特别强调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强调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亲和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素质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既要重视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合。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管理加以补充完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了解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未来工作行为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核心,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任务。

二、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对从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体现在人才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旅游从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企业称心、消费者满意的旅游从业人员,高职院校首先要了解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哪些。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就是适应旅游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旅游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例如,旅游从业人员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去带团将带大额的现金独自开展工作,公司对其过程监督困难,为此,有些旅行社在招人时还特地要求是本地人,以使公司权益更有保障,这就限制了招聘人员的范围。基于此,用人单位特别强调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强烈等职业道德。

2.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旅游相关行业一线的从业者,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服务方式、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接待国,中国在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等方面都是非常乐观的,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水准也要求越来越高。但就目前而言,文化底蕴厚实、服务水平高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缺少。

3.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旅游本身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有价值的体验: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人生,这要求与游客直接发生联系的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人文关怀,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安心、放心。同时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具有工作繁琐、关系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特点,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挫折承受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4.具备一定的学习潜力。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缺口大,尤其是旅游相关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及熟练掌握出境旅游的人才奇缺。另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却从事非旅游产业相关工作,导致供需错位。因为他们的一个重要考量是认为从事旅游业是吃青春饭,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责任的增大,从事旅游一线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基于此,为了扭转这一现象,避免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旅游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再学习能力,一方面应对旅游业发展对人员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促使自己转型升级,实现在该行业的长期发展。

三、策应行业要求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专业培养方式开展学生工作,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学生步入社会的零适应期。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旅游一线从业者更多地直接面向顾客,独立地开展工作,公司现场监督约束少,对服务质量影响大的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热情主动等优良的职业道德。第一,加强入学教育和军训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强化大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耐劳素质,同时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深化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律观念;第二,结合法制宣传日、感恩节、学雷锋活动月等特殊时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心存感恩、团结协作的良好道德风尚;第三,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旅游从业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并将之融入日常的具体行为中。

2.围绕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相应的活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尤其强调应变能力、自控能力、责任心、亲和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当代高职生大都是“90后”,自我意识强,传统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为此,教育管理需要通过活动得以实现,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演讲比赛可以鼓舞士气,合唱比赛可以振奋精神,体育比赛可以激发竞争精神,技能竞赛可以培育创新精神,校园义务讲解可以增强爱校热情,志愿服务可以承担社会责任,时政讨论可以开阔视野胸襟。举办系列竞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以后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

3.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担任此专业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聘请相关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有几大优势: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利于开展差别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开展能更好地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应尽可能配备专业老师担任此专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4.模拟旅游企业环境,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践环节或情景模拟环节、心理引导强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协调沟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和应变能力;经常性聘请职业旅游人士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和处理典型问题的方式方法;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景区开展见习活动,增强对未来供职行业的感性认识和期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5.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的具体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助学生实习就业一臂之力。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通过QQ、微博、E-mail、院系网站等现代交流手段经常性帮助学生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一一解答,使他们的实习道路更加顺畅;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合理疏导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压力和委屈,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顾客,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为需要继续参加国导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同学在学校复习提供便利,同时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指导性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复习,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2]赖斌,杨丽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情商教育[J].中国市场,2006,44.

篇5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的中国旅游业从原来的以入境旅游为主,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并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在国内旅游中,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成主要方式,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之中。现阶段,中国旅游高等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其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12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100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00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40000人,在校生人数430000人,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190000人。说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

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关注。按照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等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以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和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实践基地建设,一线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2.1调研对象

目组成员以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旅游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商贸旅游学院、陕西工运学院、西安华西大学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服务与礼仪管理、导游管理等专业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杨凌区、榆林市、汉中市、渭南市、延安市等省市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就聘请一线人员进校参与教学的路径和模式分析研究,提出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方式方法、以便拓宽和深化我省旅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成员聘请陕西省旅游局,陕西中青旅,汉阳陵博物馆、君悦城堡大酒店,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汽车公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解,共举行讲座十余次,讲座聘请人员全部是陕西省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讲座内容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主要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游客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进行讲座。项目组成员就讲座内容、讲座效果等进行现场跟踪,对听课学生进行现场调研,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所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于本项目研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项目组成员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包括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效果指标的测度、指标间关系和指标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定性归纳概括,包括参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描述、特征的总结、规律的提取等。在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同时,又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组成员系统搜集了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工作模式的数据,另外还对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区、渭南市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期望陕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应用研究结果,为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

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收有效问卷910份,经过汇总,结果如下:

在问卷1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讲座)”的问卷调查中,对旅游一线人员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项目设计,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对你最有吸引力时,旅游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导游、领队、外联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在非常有吸引力方面排名在前三位,后者依次为酒店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人员等);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旅游购物点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管理、采购、销售人员等);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一线司机、安保、调度人员等)。

在问卷2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问卷中,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得分最高前三位的分别是旅行社二线,社内实习,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酒店,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星级酒店;后者依次为旅行社,一线,包括跟团导游、领队实习等;景区,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一线,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等;景区,一线,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等;景区,历史人文景区;景区,自然景区;旅游购物点,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等;酒店,经济性酒店。

在问卷3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描述中,在上大学以前,您对旅游管理专业持什么态度?选C喜欢最多;您更喜欢旅游管理的那个方向?选 B景区和C酒店的平分秋色,人数基本相同;您是否赞同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四个方向?选C赞同的最多;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在何时开设?选B第二学期的最多;您认为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年课程数量设置是否合理?选 C合理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数量如何?选C还可以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如何?选B有点收获的最多;您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回答多是增加技能与就业培训,增加高级别实习、实践机会,增加接触面等等。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中,对理论课程专业课评价较好的分值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非专业课一般。在实践课程评价中,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聘请政府旅游管理一线人员授课、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授课较重要。

2.2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成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当中,通过调研发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陕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落后、实习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松懈、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3建议与对策

3.1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3.1.1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全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1.2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增加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有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3.1.3选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型好的教材。选用教材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选用教材要新,教材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跟上时展的步伐。

3.1.4合理评价学生实践实习成绩。要鼓励学生爱实践、爱实习,就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实践实习成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实习的激情。

3.2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路径

3.2.1优秀的旅游人才需要良好的旅游教育。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因为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具有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屑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赵鹏等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罗兹柏等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等三大系列来设计。朱飞认为应建立公共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与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等五类课型体系,充分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择业方向明确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项目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

3.2.2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身份问题,可以采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辅导教师等方法进行。教学(讲座)题目应该和本科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内容不但要涉及旅游实践方面的东西,更要设计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以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尽可能的往就业方面靠,以扩大就业面。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以合理为好,切忌太多,过于频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少,一学期最多不超过五次,最少不少于2次,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先讲座、后提问,再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先座谈、讨论再讲座的模式,教学地点以学校为主,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与员工互动的方式,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入了解,其中至少有一次在外部现场讲解学习,在费用核算方面,应坚持长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根据时间、出行情况予以计算,在这一年中,聘请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从不计较劳务费、出行补助费等等,和他们交谈中,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作用和名声,这样的话可采取聘请其为本校兼职教授、辅导老师、兼职合作研究员等来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扩大自己学校的声誉,另外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

3.2.3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参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学历最好为本科以上。项目组成员在2011-2013两年期间,进行的十余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3人为硕士,6人为本科,4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从调研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授课效果非常好,知识背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授课效果更好一些。

3.2.4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聘请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来看,以旅游业三大主力行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交通业为最好。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一线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随着长期的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旅游管理教学需要,如果在聘任一线从业人员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在聘请人员中选择优秀的授课人才,将他们 起来,建立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专家库,那是最好不过的。

3.2.5校内校外授课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老师理论知识丰富,校外老师一直在旅游一线工作,实践操作经验多、技能熟练,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授课时,如有本校专业课的老师参加,如果能做到本校专业课老师提前与一线老师就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组合和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3.2.6前往一线参观学习、企业听课。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一线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听课等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经营范畴、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自己的实践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的掌握,帮助学生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参观学习时所看到的旅游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追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优良素质等,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3.2.7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3.2.8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2.9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4结语

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尚需完善,尚未提出更详尽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在聘请一线人员分布情况及授课题目设计方面也不尽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现代観光総论[M].东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邵琪伟.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R].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01,(1).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J].2003.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78-79.

篇6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

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篇7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篇8

(二)生涯集群课程的开发可兼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两性特色”一一即跨学科综合性与高级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篇9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的是旅游业专门人才,在当前处于大发展阶段的中国旅游业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如何强化新形势下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优秀旅游人才培养,建设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所以,高校旅游专业应当旅游类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从而顺利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旅游管理人才。

1明确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企业始终是人才的需求一方,企业能否能及时地提供所需人才之信息,而高学能否高度重视与利用好这些信息,这是双方能否进行真诚合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注重利用好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并以此来明确或者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这一结合才具有积极与深远的价值。当前,旅游类专业和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合作企业所提供的最新人才需求信息有助于高校旅游专业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之目标,从而使自身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而毕业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的比例相当低,远远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之所需。依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旅游类人才之匮乏是公认的,这就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旅游企业到底需要哪种人才?高校应当和旅游企业来共同制定出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避免出现人才浪费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企业人才短缺这一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应当转变教育与培养观,学生要从知识技能的完全被动接受者往主动探究者方向进行转变;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方向转变;教学目标要从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往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方向转变;教学手段要从只注重教法往教法与学法并重方向转变。培养途径要从校内封闭教学向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二是应当遵循四个有利于之原则。也就是要有利于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个性与潜能。我们应当将四个有利于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发展所需应用人才之目标。三是应当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法。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并各有特色的。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邀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定期到高校开设讲座,还可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立足于各类训练,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四是应当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之发展为高校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化图书馆、专业多媒体教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等设施不断健全。高等院校在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时,大学生可定期深入旅游企业,学习该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类旅游业务软件。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各类现代化教育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及电教片等。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不仅能让大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加多的信息,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成效,有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技能。转贴于

3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强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到合作企业以及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景区去学习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标准,从而持续提高教师们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之能力,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师们的实践教学,从而适应旅游快速发展之现实。在注重师资培训的基础行,还应邀请合作旅游企业的业务专家到学校里来兼课,从而将旅游企业最新、最好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传授给高校教师,进而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处与市场的最前沿。同时,还应强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学应当对实训教师提出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由实训基地的人力资源机构推荐与落实,一般应为旅游企业的部门业务骨干或者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高学校应当为来自企业实训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并注重提升其理论素养。对于管理类指导教师之聘任,应当注重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及个人形象、行业影响力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当中,还应尤其注重师德建设,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实习当中能否很好地识别与抵御本行业中的不良风气。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业与相关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类实用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学一定要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之所需,不仅要与用人单位之意向相结合,而且还应适当高于其要求。为此,一定要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有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建.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篇10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的是旅游业专门人才,在当前处于大发展阶段的中国旅游业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如何强化新形势下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优秀旅游人才培养,建设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所以,高校旅游专业应当旅游类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从而顺利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旅游管理人才。

1明确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企业始终是人才的需求一方,企业能否能及时地提供所需人才之信息,而高学能否高度重视与利用好这些信息,这是双方能否进行真诚合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注重利用好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并以此来明确或者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这一结合才具有积极与深远的价值。当前,旅游类专业和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合作企业所提供的最新人才需求信息有助于高校旅游专业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之目标,从而使自身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而毕业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的比例相当低,远远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之所需。依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旅游类人才之匮乏是公认的,这就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旅游企业到底需要哪种人才?高校应当和旅游企业来共同制定出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避免出现人才浪费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企业人才短缺这一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应当转变教育与培养观,学生要从知识技能的完全被动接受者往主动探究者方向进行转变;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方向转变;教学目标要从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往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方向转变;教学手段要从只注重教法往教法与学法并重方向转变。培养途径要从校内封闭教学向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二是应当遵循四个有利于之原则。也就是要有利于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个性与潜能。我们应当将四个有利于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发展所需应用人才之目标。三是应当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法。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并各有特色的。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邀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定期到高校开设讲座,还可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立足于各类训练,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四是应当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之发展为高校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化图书馆、专业多媒体教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等设施不断健全。高等院校在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时,大学生可定期深入旅游企业,学习该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类旅游业务软件。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各类现代化教育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及电教片等。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不仅能让大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加多的信息,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成效,有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技能。

3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强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到合作企业以及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景区去学习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标准,从而持续提高教师们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之能力,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师们的实践教学,从而适应旅游快速发展之现实。在注重师资培训的基础行,还应邀请合作旅游企业的业务专家到学校里来兼课,从而将旅游企业最新、最好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传授给高校教师,进而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处与市场的最前沿。同时,还应强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学应当对实训教师提出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由实训基地的人力资源机构推荐与落实,一般应为旅游企业的部门业务骨干或者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高学校应当为来自企业实训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并注重提升其理论素养。对于管理类指导教师之聘任,应当注重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及个人形象、行业影响力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当中,还应尤其注重师德建设,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实习当中能否很好地识别与抵御本行业中的不良风气。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业与相关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类实用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学一定要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之所需,不仅要与用人单位之意向相结合,而且还应适当高于其要求。为此,一定要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有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在我国,这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1世纪,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不断壮大,独立学院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区别于普通研究型的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大多将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目前定位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相对于技能性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或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全国75所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等院校为例,各学校旅游教育专业所依托的专业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依托历史学的5所,依托地理学的14所,依托管理学的11所,依托经济学的15所,依托地质学的4所,此外所依托的专业还有外语、交通运输、园林学、中文、建筑学、农学、财贸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门类众多,导致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化和提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承担的教学学科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对教学所需的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前沿知识的了解,缺少其他学科那种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即知识的点掌握较好,知识的面略显不足,这样在教学中很难张弛。更多的专业教师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和经验,更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一定程度决定着我国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未来。基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民教师。

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价值导向者,解决其人生成长中的困惑,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力,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师。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服务业是特殊的行业,对从业人员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开始树立和培养。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次还当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征践言践行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情服务、宾客至上、诚实守信、公私分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一视同仁、不卑不亢。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无形的感召力,并在日常规范中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以自身的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拥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旅游教育具有边缘学科和综合专业交叉较深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等的特点,它涉

及到国民经济的29个部门和108个相关行业。这决定了旅游专业教师掌握外语、哲学、当代世界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技术和策略。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4.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

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是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行业,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仅对本专业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专业技术的实践,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即要求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能讲解又能示范,旅游高校人才培养对专业教师的必定要求。

5. 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外向性和涉外性要求旅游教学必须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浅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等相的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向发展,教师独具匠心的课程设置、变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巧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而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不足,能培养学生独立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服务工作的认识,培养从业的兴趣和信心。

篇12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