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投资案例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综合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总是以章、节、点的方式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首先就得考虑教学进度和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分析,所以单科课程的案例教学往往是针对知识点的虚拟案例教学,主要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数据及内容往往较少。而在投资案例分析课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案例了解一个综合的体系,这个体系中可能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甚至于这些知识点是跨越了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单科课程的。比如我们在一个国际投资案例分析中涉及到了投资市场选择对企业影响的体系,这个体系下又包含了企业的资金筹措、股票波动、公司经营管理结构等等知识点。案例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的把握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二)操作性
如前文所说,单科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多地采用虚拟数据或者节选数据,只要满足知识点的体现就可以了,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案例中来。而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园地,案例的选取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感兴趣并发生共鸣。在上讨论课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阅读、思考,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实地调查、收集准备必要的信息资料,认真分析案例,充分准备教师布置的分析讨论题。上案例讨论课时按照教师事先制订的讨论计划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前做总结,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既要有自己的观点,又要综合他人的观点。案例分析的拓展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讨论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投资案例分析课程开设以来,通过近四年的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我们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一套教学案例库多媒体材料,并实际运用于课程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案例的关联度不足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投资案例分析这种专门设置的案例教学课程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独立的给出一个又一个案例,然后依据案例的内容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没有过多的去考虑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我这里所指的关联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整体的关联性,即各个案例之间在宏观甚至中观企业背景上的关联;二是细节上的关联性,即各个案例在数据上的关联。
案例教学本来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案例之间失去了关联性,虽然也能够用于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要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没有整体的关联性,学生就必须针对每一个独立的案例去了解案例的背景,阅读大量的背景材料,到了最后迷惑于材料之中而无法找到研究分析的重点。其次,没有细节上的关联性,学生就每个案例独立的进行了分析计算,虽然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加强了理解,但除此以外再无拓展,不利于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
在投资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能够针对给出的案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或推导出结论,但是出于教学效率的需要,我们主要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或一般规律。但一般并不代表全部。很多学生往往对于问题的思考容易单一化,不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建议和认识,对于同一个结果或者结论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把案例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没有把教学所要体现的效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
(三)案例教学带有了更多的考试元素
投资案例分析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其他的案例教学方式,需要以一定的考核方式来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出题考试、提交学习报告、分组讨论综合测评等若干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始终会把学习和考核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学生为了考核而学习的不良学习思想。不利于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层次上接受投资案例分析课程。
三、投资案例分析课程今后的教学设想
结合前文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我认为今后我们的投资案例分析课程
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加强教学使用案例间的关联性
在维持案例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分析提示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教学案例能够更加系统化。初步的构想可以以一家企业作为模型,考察这家企业的投资活动,从中凝结案例用于教学。这样,能够使得案例有大致统一的背景元素,在数据上又能够前后呼应,加之由浅入深的课程教学设计,相信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加强案例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可后自己利用案例加强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加强未知结果案例的使用
过去我们往往选择一些已经有了结果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不可否认这样的案例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理论体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影响了学生参与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积极性。现在Internet无所不在,学生只要上网就能够把这样的案例查得清清楚楚,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论也早就明了于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我们只要提供学生网址就好了。因此,我认为在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中应当适时地采用一些正在发生并且还没有显现出结果的案例。这样,学生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展开自由思想的翅膀,自己主动的预测结果,并随时关心案例标的的动态发展过程,将来在课堂之外去对比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测的异同,进而回归到对理论的研究,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我们案例教学由实证模式走向规范模式的目的。
(三)创新投资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式
如上所说,综合性关联性的案例和适时动态未知结果的案例选择必然要求我们在对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想像投资案例分析这样的课程进行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该放在其次,而应该把学生的参与性和表现性作为考核的重点。原因很简单,知识点都是他们已经学习过的课程中应当考核过得,案例课程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考察他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是否到位,而是考虑加强学生在投资领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所以,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的考核不妨考虑直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对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性、在对立观点辩论的表现性、对分组讨论结果的贡献程度、对案例的拓展研究等等方面做出评价,然后综合加权给出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考核意见和成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刺激同学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要只为了考试而学习。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个人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一点粗浅想法,很多内容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践和完善。有什么不对之处,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近几年,PPP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公私合营,投资重大项目的案例。
作为PPP典型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是我国民营企业与国家联合投资建设的首例。但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该项目却是失败的。建成后五年以来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客流量,收益也不尽乐观,很多企业纷纷撤资。对于该项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重大的公私合营项目投资提供借鉴。
二、杭州湾跨海大桥失败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于项目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以及项目本身可行性的研究来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投资失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分析
1.政治。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筹划建设期间,我国PPP项目仍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虽然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项目,但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法律条款的更改使得相关公私合营各方利益受损。第二,审批、决策周期长。基础设施的项目需要经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多、周期长。但市场变化迅速,作为私人企业的一方,一旦市场出现变化,很难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有效调整,存在滞后期。第三,政府出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会建设许多类似的项目,而项目的建设则会让相应项目之间产生商业竞争,一定程度上损害私营企业的利益。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未满两年时,相隔仅50公里的绍兴杭州湾大桥就已开工,2013年建设的嘉绍大桥更让杭州湾跨海大桥“雪上加霜”。仅从小车通行费而言,嘉绍大桥就远远低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深受其苦。
2.经济因素。第一,市场需求不足。从2003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预测2012年车流量可达1415.2万辆,而实际车流量只有1252.44万辆,市场需求明显不足。预计的收益高于实际收益。预期收益的误判使得民企决策失误,出现了资金缺口。第二,收入来源单一,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通行费是大桥的唯一的收入来源,当出现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导致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调整,影响后续资金的注入。
3.其他因素。私营企业不仅建设时要考虑技术设计问题,而且建成后运营,也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由于杭州湾施工条件复杂,因此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难满足工期要求。诸多技术难点使民营企业对大桥建设及维护的成本大大提高,成为影响其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杭州湾气象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气象条件对于项目的盈利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对于收益率的过高估计也是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据宁波政府报告预计收益率为12%~15%,但运营后的实际收益却与预测相差甚大。杭州湾大桥公司去年一季度的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称,公司争取到2015年达到投资收益率8%的目标。实际上2011年收益率不足4%。
本文利用NPV简单计算。已知初始投资107亿,2011年的可行性报告中追加投资至136亿,原因为原材料成本增加,其中70%来自银行贷款。预计使用寿命100年,收费年限30年。当年银行贷款的利率为5.76%。按一年期国债利率,取资金时间价值利率为5.41%。则计算在不计维护成本和折旧成本的情况下,若使NPV大于0,则年过路费至少需收入16亿,包括每年需还贷款6.7395亿。而2013年上半年收入只有6.43亿。假设上半年与下半年收入一致,也只有12.86亿,与要达到的16亿相差甚远。所以,远远达不到当初预估的收益率。
2.分红与亏损分担不合理。民营企业可以得到的分红太少,但承担的风险却很大,而且企业也并不具备足够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环驰轴承集团在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中的资金接近1亿元,占总股本的不到2%。该公司自大桥成立最高的一次分红是200多万,几年来拿到的分红还不到最初投资的零头。
(三)研究结论
从经济效益来讲,该项目是失败的,许多最初参与的民营企业都卖出股份,2013年上半年,杭州湾大桥项目的三大国有股东所占股份已经占到了总股本的85%,剩余民营企业所占股份中,最高的也不过2.6%,最低甚至只有0.13%。原因主要在于从大桥开通至今的实际车流量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车流量的预测一直存在巨大的差距。际利润只有预测利润的1/8。
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而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对宁波和杭州湾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一个投资项目的范畴。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与上海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嘉兴市和宁波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
因此,作为国内首个PPP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从经济效益上并不可行,但是却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四)研究建议
通过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失败原因的分析,本文对于PPP项目运作的可行之策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政府与民营企业的角色划分。在推行PPP模式应用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时,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能、责任,各司其职。作为私营企业,要积极发挥资金优势,及时反应市场变化;作为政府要为私营企业保驾护航,有效监管。在收益方面,企业可与政府协议合理的分红方式。在风险方面,政府则可以多承担一些,以减轻民间投资的压力。
2.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PPP项目投资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等特点,在进行招标时,可以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避免少数民营企业控股现象,减少部分民营企业撤资带来的震动。
3.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PPP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对于PPP项目中企业的所有权、如何融资、如何盈利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够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证民营企业的利益,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愿意并积极参与到PPP项目建设中来,激发市场的活力。
三、结语
PPP模式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形态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存在失败的方面,但也为今后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因此,要采取科学方法合理管理,将PPP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平安高调入主富通集团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
平安保险参股时的富通集团业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与平安的保险、资产管理和银行三大业务支柱架构相吻合,便于平安借鉴富通综合金融平台的经验。此外,富通集团拥有323亿欧元的市值(截至2008年2月29日),是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列位第14,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高居全球第二位。
平安保险集团在参股富通集团后表现非常活跃,2008年4月平安保险集团与富通集团签署协议,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但最终由于市场环境及其他状况影响,这桩交易胎死腹中。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平安持有富通股份总额为1.21亿股,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金融危机下平安保险集团所加盟的富通集团成为受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中国平安自从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集团4.99%的股权以来,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表出现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6.2亿元。导致平安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针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入人民币157亿元(合22.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一笔让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已经宣告彻底失败。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一波三折
作为金融危机首轮波及的金融企业,富通集团的股权出售方案一波三折。2008年9月29日,富通集团宣布,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政府为挽救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以增强富通集团的资本实力,三国政府同时为富通集团内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10月份比利时政府控制了富通集团,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牵线下决定将富通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出售给荷兰政府,将比利时部分资产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作价200亿欧元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根据协议还将创建一个控股公司吸收富通的问题资产。
这一做法产生的后果是根据交易协议,富通估价仅为每股1欧元(1.29美元),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14欧元的股价。交易后的富通将给股东们留下一个穷困潦倒的控股公司,持有小规模的国际保险业务、现金和不良资产。因此这一决议遭到了股东们的激烈反对。2008年12月,比利时法院裁定富通的交易重组必须进行特别股东表决。而且比利时调查法官怀疑时任比利时首相的莱特姆涉嫌秘密向法官施加影响,在公众压力下,莱特姆首相被迫于2008年12月辞职。2009年1月,比利时政府就交易重新进行谈判,允许富通保留在比利时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股份。
2009年2月11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这次股东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股权的议案进行表决。最后富通集团的股东们以微弱的优势否决了比利时政府作价200亿欧元将富通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交易,迫使比利时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才有了3月7日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就分割富通资产与法国巴黎银行达成的新协议。
中国平安海外战略遭到重创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中各个股东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比利时政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也包括富通集团的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自2008年9月以来,富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比利时政府主导的。其实,摆在比利时政府面前只有三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让富通自生自灭;第二个选择是注入更多现金将其收归国有;而第三个选择便是与法国巴黎银行重新商谈交易,给富通股东更好的收购条件。由于富通背负了太多债务,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富通破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富通股份为比利时普通投资者所广泛持有,出于稳定民心的考虑比利时政府不可能采纳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将富通收归国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较冒险,而且在市场自由化的经济大潮下大有违反经济规律之嫌,因此比利时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境况就是第三种选择,即推动富通集团与巴黎银行的联姻。
从比利时政府与法国巴黎银行几次达成的协议看,比利时政府的意图在于将富通集团下属的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同时以捆绑的形式再将富通剩下的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尽可能多地抛售出去,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自己在金融危机下的脱身。最有可能帮助比利时政府实现这一意图的便是法国巴黎银行,因为通过收购富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便获得了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法国巴黎银行可以将吸储业务扩展到比利时和卢森堡,从而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对于比利时政府捆绑出售富通集团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的交换,比利时政府势必还将对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提供担保(例如目前协议中对持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损失提供最高达15亿欧元的担保)或者其他方面的便利(比如目前所承诺的允许富通银行在未来3年内发行由比利时政府承销的高达20亿欧元的股票)。
如果该协议得以实现,那么富通集团业务将由原来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缩小成为仅剩下保险业务。平安保险集团先前计划的通过购买富通股权实现与富通集团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实现互补的算盘彻底落空。而且,即便重组后的富通集团仅剩下保险业务,这一业务也面临着仅剩杯羹的危险。因为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计划与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签署有效期到2020年的分销合作协议,这使法国巴黎银行和富通集团在汽车和住房保险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增加,富通的保险业务未必能做到独挡一面。
反思与选择: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企业海外拓展策略
毫无疑问,平安保险集团投资富通集团已经为一个失误的投资决策。鉴于平安在富通的投资大部分已被冲销,该公司在这桩投资上已没有多少可再失去的了。要想在同比利时政府的博弈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平安必须认真地分析比利时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据此找出切入点以提高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筹码。其实,除了在重组计划中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平安也可以适当地寻求比利时政府的经济补偿。此外中国平安要从富通投资案中摆脱出来的急迫心情令人理解,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冷静和耐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平安集团在2009年2月份的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已经通过投否决票反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的协议,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强调公司治理的欧盟国家,许多制度都强调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加重了股东、董事和管理层等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公司董事、审计师和法律顾问等在公司的监督管理、制约管理层方面发挥更大、更直接、更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平安集团必须重视利用各项法律或者公司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通过运用股东诉讼制度中股东直接诉讼(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诉讼。此处侵犯自己利益的人包括股东所在的公司及董事或其他股东)和股东代表诉讼(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有关侵权人员的民事责任及实现其它权利时,具有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诉讼)等等工具为自己维权。
一、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因素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的规定,企业必须对拟开展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按照我国“三同时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便配置了防治污染的设施,项目上马后依然会有一定的环境影响。我国企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的市场前景和必要性的描述往往不惜重墨,但对其环境影响的叙述却显得轻描淡写。在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中,几乎不考虑环境成本因素。
环境成本广为接受的定义来自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1998)。该文件指出,环境成本是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美国环境保护署(epa,1995)将环境成本分为以下类别:一是传统成本,包括资本设备、原材料和物料等的成本;二是潜在隐藏成本,包括隐藏在间接费用库的成本和或有成本,如管理成本、遵循监管的成本、培训、监督、保险和潜在损害的成本;三是象或关系成本,包括为了协调与管制者和社区的关系而发生的成本;四是外部成本,包括企业不负有法律责任的环境降级,以及不能保证通过法律制度予以补偿的对人类及其财富的负面影响等。
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投资决策,应采用完全成本(total cost)的概念,它因包含环境成本而区别于传统成本概念。完全成本评估(tca)是指将环境成本纳入资本预算的行为,是组织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对投资的全部成本和成本节约进行的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活动(epa,1995)。c.jasch(2009)指出,组织应考虑所有的潜在重要的可能影响投资回报的环境成本,如物质流成本、场地恢复成本和与特定或可能于未来的法规相联系的成本。
采用完全成本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将环境因素纳入项目投资决策中,兼顾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如果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忽略了环境风险和环境成本因素,有可能使看起来利润丰厚的项目最终失利。
二、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的项目概况
mn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陶瓷纤维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同行业中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在其“莫来石纤维砖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分析了莫来石纤维砖作为一种隔热隔温材料的市场前景。预计国内的市场容量高达10万吨以上,而目前的产品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以自有生产技术为依托生产的莫来石纤维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该项目投资回收期比较理想,税后净现值比较可观,内部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和项目资本金净利润均比较乐观。根据这些财务评价指标判断,该项目在财务上具有可行性,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公司在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分析了莫来石纤维砖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生产过程中,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能会产生少量的空气污染;混料机、精加工机等设备均产生噪声;工程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煤矸石、蓝晶石粉等,这些粒状物料在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危害人体健康;在原料输送、落料过程中有矿物粉尘产生。
公司减弱环境影响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粉尘处理。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的颗粒度,配料车间设置通风除尘系统,配料系统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尽量减少原料的人工搬运和装卸次数等。二是噪声处理。采取密封厂房,操作人员在隔声操作室内工作,种植乔木绿化带。三是废气处理。项目采用天然气进行热处理,会产生少量废气,采用18米烟囱排放。四是污水处理。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含有有害(毒)物质的污水。五是废料处理。生产中产生的废料主要是废品砖,全部回收作为莫来石纤维砖或浇注料的原料。六是环境绿化。
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该项目设备先进,布局紧凑、工艺流程合理,生产及辅助生产设施所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渣及噪声均经过有效措施治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预计建成后,若各类控制措施实施、管理得当,将不会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项目投资决策所忽略的环境成本因素
案例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虽然专门分析了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问题,但在其所列示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资本预算中,忽略了环境成本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保设备投资预算不足
该项目工程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煤矸石、蓝晶石粉等,这些粒状物料在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危害人体健康。容易产生粉尘的地点有厂区原料库、配料车间等处。该项目设计了4条生产线,但总计配置4台除尘器,显然不足。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基本缺乏控制。该项目预计生产期为10年,除尘器等环保设备的使用寿命可能不足10年,设备的重置未予考虑。
2.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缺乏预算
转贴于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全部回收,似乎没有造成浪费。废品没有产生销售收入,但却占用了大量的原料资源、能源和人力,对于废品成本的考虑不足。资料显示,环境成本中,废物处置成本通常只占到1%~10%,废弃物的物料购买成本却占到40%~70%(c.jasch,2009)。该企业对于废气和废水的管理和处置所带来的成本也没有充分考虑。
3.环境税费和日常环境义务缺乏预算
资源税和排污费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财务测算中未提及,对于因造成外部环境影响所应承担的环境义务毫无考虑。项目定员近500人,每年工资和福利费按照每人每年20 000元进行预算,显然不能补偿职工在工作环境中承受的健康风险。项目建址距离居民区1公里以上,但厂区的废气、废水和噪音显然仍会对周边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公司所应承担环境义务缺乏考虑,低估了项目的总支出。
4.项目结束后的弃置义务和环境恢复义务缺乏预算
项目投资期为10年,项目终结后资产的弃置和环境恢复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而项目预算中未予以任何考虑。
项目的市场前景具有不确定性,或许不能实现预计的销售收入;但项目的成本却是确定要发生的,对环境成本的忽略,严重低估了项目的现金流出额,其结果可能会使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项目变得不再有吸引力,或者不再具有财务可行性。完全成本评估作为一种纳入环境因素的财务评价方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投资评价方法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财务评价和投资决策。
三、建立纳入环境因素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的对策
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没有考虑到环境风险和环境成本因素,导致企业错误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引起决策失误,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建立纳入环境因素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环境责任意识
随着伦理学向企业和企业管理的引入,以及企业环境管理理念的重新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己是庞大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单元,企业自身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企业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自然资源,并向生物圈中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出的“三废”和有毒物质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从道义上讲,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节约资源能源消耗、控制污染排放和维护环境质量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法规,还要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管理层要特别关注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勇于承担环境治理成本和环境义务,并将其纳入资本预算中。
(二)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