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毕业设计设计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吴巧琳(1963-),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5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62-02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是学生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训练,也是一项专业技能的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1]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进行。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学生对找工作、找实习单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热情,而对毕业设计则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动力,[2]对毕业设计的选题、资料的查阅、文献的检索、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等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完成。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就业岗位脱节,题目假、大、空,论文格式不合规范,从网上下载资料拼凑成文,根本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命题、审定方案、学生动员、课题选择、导师与学生见面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但是此后毕业生便忙于寻找工作。[3]在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不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总是放在第一位。因此,部分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学生只想尽早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一部分还未找到合适岗位的学生则继续做更多更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导致所有学生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或寻找工作上,似乎忘记了最后一个学期还有最后一项极其重要的学习任务——按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部分学生甚至等到毕业答辩前一、二周才动手,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命题。由于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都十分了解,使得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命题与就业岗位完全脱节。有些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的视野;有的题目过大,显然不是学生能够完成的;有些题目过于普通,历经多届,相关资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学生照搬往届学生的方案和研究思路,应付了事。最为遗憾的情况是,学生虽已在实习就业岗位上工作数月,但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却与岗位工作没有太大关联,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探讨改进的方法。
3.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答辩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在校答辩形式。[4]答辩委员会通常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学校往往根据事先的安排,要求学生统一时间返校参加毕业答辩,答辩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六、日。然而部分企业的周六、日并非是休息日,这就给部分学生和校外的企业专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要么影响学校的教学,或者说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二、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以务实的态度以及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顺应社会的潮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中期之后进行。在期中到期末这段时间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选题的原则。要向学生普及论文文体和论文规范等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可用一些自己或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评议论文的优缺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同时用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往届学生的常见错误,让学生有直接的参照对象和标杆,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学生要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获得批准即可开始启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2.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学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已经顶岗实习的和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已经顶岗实习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正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正在从事与本专业完全无关或基本不相关的工作。鉴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各有不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也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鼓励其毕业选题来源于企业,[5]侧重于解决企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要求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校也要安排指导教师从中协助。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或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找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切入点,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规范,用严谨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侧重于缜密思考和科学思维。
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对于部分学生因工作关系难以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时间回校答辩这一问题,学校应给予人性化的关爱和帮助。具体做法:由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需注意三个事项:一是校企沟通良好,企业愿意并且有能力进行考核。答辩委员会由2~3位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士或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员组成。二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提问、答辩记录,提交学校审核、归档。三是为提高专家们的积极性,应支付给企业答辩委员一定的劳务费。
此外,如果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在答辩时间上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且路途遥远,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视频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三、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前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为了殊途同归的目标,需要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梦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2):45-46.
[2] 吴志峰.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价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1):28-29.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现场工作的特点,突出人才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既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也必须以“实用”为主旨,突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同毕业实习一样,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大练兵,是对几年来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方向选择是否恰当,内容确定是否合理以及设计工作量的多寡都会对高职学生能否迅速适应现场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由中专学校改制的高职院校中,毕业设计方案不容易脱离原有中专的模式。实际上,毕业设计内容既不能照搬原来中专的模式,也不能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压缩饼干式的处理,而应该是在原有中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方案的重新设计与改革,吸取中专教学中成功的经验,革除原有设计方法中的弊端,使其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向施工现场的实际靠拢。
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就高职高专教学中的毕业设计方案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传统毕业设计的不足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铁道工程方向为例,传统的毕业设计是以结构设计为主,少量辅以施工组织设计及概预算的编制。从实际情况看,与毕业实习的内容往往不一致。例如,有的学生实习时是在隧道工地,回到学校后做的却是桥梁设计,这样二者就产生了脱节。这种脱节现象主要是由于实习工点数目以及各工点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造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在所难免,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构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定型的设计程序,形成了标准设计被大家广泛选用。从设计目的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应该朝着更美观、更大方,造价更低廉,结构更新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大量地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些要求对于高职高专类的毕业生来说,限于其所学知识的程度,几乎没有推陈出新的可能,只能照搬前人的经验,这样在毕业设计中只能是照猫画虎,甚至是抄袭,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首先,从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高职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进行结构设计与当前土建类多数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也是不相适应的。他们分配到现场以后,主要是搞工程的施工,对正确识读图纸、测量操作技术、实验技术要求较高,而对结构设计的内容很少涉及。从实用的角度讲,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的意义不大。
其次,在现场施工中会经常搭建一些临时设施。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质量与进度,必须将临时结构设计得安全、合理、经济,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质量效益的目的。而这些工作依靠已经掌握的力学知识和有关规范基本上已经能够胜任。
另外,现场施工往往采用项目化管理的办法,项目化管理的特点是施工队伍相对精悍,而管理人员素质较高,通常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就是必须掌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劳动力、材料、机械的合理使用与调配,施工测量与实验甚至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相当于一名项目经理,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倘若毕业生仅仅掌握关于结构设计的知识,与现场实际的要求会有差距。
因此,为了适应市场要求,应该在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的高职人才上下工夫,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从实用性和训练性出发,改原有的结构设计为施工设计,才合乎以应用为主旨的要求。
施工现场的特点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现场施工的特点和施工设计的特点
施工现场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施工设计的复杂多变性;施工设计具有数量多、形式多、随机性大的特点,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转贴于
施工设计的数量多是指施工中不可预计的临时工程很多。现场的地形地貌是多种多样的,施工方案、工艺必须合理地、因地制宜地选择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费用最低、进度最快、施工最安全。
施工设计的形式多是指现场临时设施的种类多,可供选用的材料多。例如,桥梁施工中用到的现浇膺架、模板、支墩、抱箍、导梁、便道、防洪设施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可用的材料种类不一,有木材、钢材、混凝土、万能杆件、式军用梁等,这些都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
施工设计的随机性大,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施工方案,合理地确定施工工艺。例如,在斜拉桥的悬臂施工中要不断调整拉索索力,通过精确计算确定下一步的施工程序和关键技术,情况变化较大。
一种临时结构最终能否用于施工,使用过程中安装拆除是否方便,是否利于多次倒用等,事先不可能考虑得非常周全,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现问题,进一步摸索出改进方案,有时还可能变更设计,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最终达到目的。临时结构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使每一结构安全可靠,否则将酿成重大事故。
(二)现场工作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基于以上特点,对于未曾在现场工作过的学生来说,进行临时结构的设计相对而言是较困难的。如果在毕业设计中将临时结构的设计原则、方法、检算项目加以练习,重点熟悉各种规范的套用和各类参数取值等内容,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如果再把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实习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会更好。例如,在桥梁实习工地看到施工单位采用的是甲方案,学生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乙方案,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二者的优缺点,这样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还能使其熟练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步骤。当然若能扩大设计范围,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就会一改毕业生到现场后茫然无知的状况,使其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场工作。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现提出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思路:
设计对象以工程实际招投标的最小标段为设计对象。
设计内容包括标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人员、材料、机械的供应和组织,多种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进场道路设计与施工,场地布置,质量安全措施等);个别小型临时设施的结构验算;施工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评价等。
设计所提交的资料根据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一般应包括标准格式投标书一套(含施工组织设计的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小型临时设施的结构设计计算书;工程量计算清单;该标段中个别单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特殊工程施工方案等。
设计具体安排因一个标段包含内容较多较杂,若由一人完成困难较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将若干人员编为一组,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最后形成完整的毕业设计。
毕业答辩答辩时既要考查每个学生自己的工作成果,又要考查他对自己所属小组整个标段工作的完成情况的了解程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改变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而改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使其向实用性发展,向施工现场靠拢,尽可能与现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材料设备相结合。只有这样,土木工程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才能够迅速适应现场,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 互动平台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此环节也是相当复杂的,从选题、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拟定提纲、撰写论文、修改论文、论文定稿再到答辩,需要很长的周期,在此期间老师对学生给予及时指导能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在管理各环节、各阶段上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等问题。
二、毕业设计管理过程描述——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毕业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就正式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直至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束,为期近半年。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要求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如下:
1、学生选择指导教师。
2、师生见面,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明确课题的目的、性质、内容及具体要求。
3、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开题报告,并审核开题报告。
4、定期与学生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调研及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查阅有关文献、督促和检查学生阅读资料文献的情况。
5、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分阶段与学生联系交流,提出指导性意见,尽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6、定期辅导答疑,检查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在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7、认真审阅毕业设计(论文),向学生提出补充和完善论文的意见,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论文定稿,准备答辩资料。
8、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提出是否准许所指导的学生参加答辩的意见,并指导学生参加毕业答辩。
9、组织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并最后考评。
10、答辩结束后收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成果,按学校要求整理归档。
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现状分析——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毕业设计的管理日趋复杂化,原有的半手工半计算机的管理模式变得不再如以前那样有效。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严格化以及高职教学资源的短缺,暴露出了诸多缺陷:
1、以海院为例,毕业设计的学生选题工作目前基本可以由学院教务信息系统完成,但只能实现单向选题。只能由学生选择教师,学生多教师少,谁动作快谁就能选到符合心意的指导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抢”导师的怪状,公开性、公平性不足;同时,教师没有权限筛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意愿无法满足。因此尚不能通过双向选择使得学生、导师得到较好的组合。
2、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与指导教师沟通不畅。以海院为例,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由教师自由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联系,而因为通常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找工作或参加实习,手机等联系方式也会经常有所变动,这些会导致师生联系不畅,关于毕业设计的相关公告得不到及时地传达,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
3、指导过程中相关事项的通知需要先经由系部传达给教师,再由教师通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较低、信息沟通不及时。
4、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大,重复性劳动。对于同样的通知或同样的指导工作,教师往往重复多次,费时费力,收效还甚微。例如,同样的论文格式的指导,对于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内容,但却要重复多次来执行,效率太低。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文件得不到较好的记录与存档。毕业设计的管理日趋复杂化,其中涉及的各种资料越来越多,部分资料已逐渐采用电子文档形式,但仍有部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规定、统计信息仍以纸质形式存储,容易损坏或丢失。同时,不论是电子资料还是纸质资料在整个指导过程中都由导师自身负责收取和保管,直至最后答辩结束后才会统一归档,期间教师个人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资料的完整性。
6、学生之间交流不足。学生分散于各个实习企业,由于实习工作紧张忙碌,联系方式经常变动,同时缺少交流的共同主题和统一的平台,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很少能够相互交流。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管理改革思路——构建毕业设计在线互动管理平台
在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考虑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在线互动管理平台,以实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无纸化。同时也借此为师生搭建一个虚拟的网上交流沟通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此平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在平台中实现如下功能:
1、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包括平台成员管理、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管理、毕业设计相关规定管理等。
2、双向选题功能的实现,包括学生题目自主申报、教师题目申报、题目专家审批、题目补充申报、题目统选、选题分配、选题结果查看等。
3、论文开题功能的实现,包括开题报告提交与审批。
4、论文中期功能的实现,包括论文大纲提交与审批、论文草稿提交与审批、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等。
5、论文结题功能的实现,包括论文终稿及程序提交与审批、论文答辩成绩及总成绩录入、相关表格填写等。
这样,整个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就能将各项事务转移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中来完成,减少重复劳动,保证信息、互动交流及时有效。
五、结论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过程周期长、细节繁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多在校外实习、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沟通不便,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教师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最后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而设想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融入集成专业适合度、学生兴趣度和教师意愿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块,以期提高选题效率和师生满意度。同时加入互动交流模块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题目来源与题目的产生是达到该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科学及工程研究课题、产学研及企业委托项目、典型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及个别学生自己提出的题目等都是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题目类型比例上要考虑学生就业去向(包括读研究生)以及汉族班和民族班的特点;题目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与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接轨,尤其是来自企业的实际选题,应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效果。题目及其内容要求经过教研室两次论证通过之后才能。2.选题指导与选题题目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原则来确定。选题前,教师应做好必要的选题指导,给全体学生讲解每个题目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就业志(去)向等进行选题。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这两个专业近三届共计684名毕业生选题情况。3.启发性指导,独立完成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要求毕业设计过程反映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设计内容则必须反映时代特征,突出“新”字。因此该教学环节要坚持教师启发性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要有1~2次面对面的讨论。
经验与体会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家和自治区工业化持续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和自动化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等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电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对学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毕业设计题目类型比例和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内容上讲,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要求不断更新;从题目上看,工程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型题目明显增多,而传统的工程设计类型题目反而减少了。近年来,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更加重视毕业设计环节,尤其是对选题案例的总结。一方面题目及内容必须要求更新,而类型数量比例应视人才培养定位和就业去向来定。如20世纪80年代的两个经典设计型题目:“变电所电气部分初设”和“直流调速系统”至今仍保留着,只是在具体内容中要反映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新部件。在工程设计类型选题上结合行业典型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总结出一些体现新技术的工程设计案例,在把握适当的深度、难度和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工程设计型选题。除把握选题类型比例外,对题目内容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是题目要突出”新”字,让学生接触到新理论、新技术,学会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设计类和应用类题目一定要贴近生产和工程实际。比如用来进行工程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软件平台均采用与当前行业同等的版本或同等版本的教学版。三是对于工程设计类选题,从内容要求上必须贴近工程实际,给出的设计任务书及技术指标参数要真实,让学生熟悉设计规范、标准的使用,要求他们除掌握工程设计计算书、说明书、工程图纸的编写和绘制外,还应初步掌握工程造价预算书的编制。四是对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类选题,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或者让其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让一部分已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完成来自用人单位的实际选题,该选题在企业、校方和企业(双导师制)共同指导下完成。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是新疆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中心工作,是“质量工程”、“卓越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重要教改内容。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汉语语言障碍和中学文化基础薄弱而对专业学习的影响及特点,选题以技术应用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为主,以工程师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为目标。毕业设计任务书在内容和难易度要求上提出基本内容要求和选作内容要求,鼓励学生做出优秀的毕业设计。同时,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手段上得到提高。“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基于工程研究与技术应用为主流的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政策和机制,强化教师的工程素质,增多产学研校企合作形式,让教师能够掌握新理论、运用新技术拥有不间断的工程经历。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由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转向解决桥梁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过渡,使学生完成面向工程设计实践的专业工程师基本训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验。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系统的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计算及绘图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相关条文的能力;掌握道路、桥梁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目前,我国的基建队伍的规模很大,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比率相对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大力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素质人才。而我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属于起步较晚,教学体系和研究课程内容和改革的压力很大,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模式也比较单一和滞后。所以,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保质保量,提高效果,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即将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已显得刻不容缓。
1 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因素
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现象。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形式,随便对付就能够通过,对老师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予理会,临到答辩前匆忙突击。毕业设计安排于大三第一学期,此时正值学生找工作及参与专升本考试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在两者的选择上,学生多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于找工作中,或者全力以赴准备专升本考试,难以保证真心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其次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较盲目,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角色意识不浓。
1.2 教师因素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了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出现放任自流现象。一些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关不严,评分标准掌握偏松。带毕业设计的教师缺少科研、实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1.3 选题单一
我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约占80%以上到检测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探设计、养护管理等单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直接从事施工者居多,而设计选题仅偏重于道路桥梁设计,单一的选题将严重束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一部分学生做完,其他大部分学生就“照猫画虎”。
1.4 毕业设计内容和资料缺乏
我系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大部分是参考其他学校,相对缺乏全面评价的资料,对工程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5 理论联系实际欠佳
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快用实践验证,虽然实践环节安排接近50%,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实际到生产一线的机会很少,只有2周生产实习和10周毕业实习,而即使学生去了生产一线由于道路桥梁建设工期较长,在很短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和对设计的指导经验,本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和模式展开了探讨,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 切实加强应用力学、道路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材料、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环节,生产实习由2周改为4周,毕业实习由10周改为13周,其次是要提高校外实习的质量,使学生的实习落到实处。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现场中获得工程实践能力,再结合理论,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改革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应开设《桥涵水力水文》课程设计、《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桥涵工程》大作业、《道路工程》大型作业、《工程结构》大作业、《施工组织设计》综合练习、《路桥工程预算》大型作业7个项目组成的道路桥梁课程设计系列。其中有5个课程设计结合在一起就完成一座桥梁的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图绘制工作,使在毕业设计中没有进行桥梁整体设计的学生,也得到了桥梁设计与施工的系列训练。
2.3 选择路桥工程实际为毕业设计题目,强化学生工程意识。通过设计院提供真实的路桥建设题目,做到真题真做,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了培养。
2.4 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一人一题。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我们要坚持做到一人一题。我们毕业设计时间是6+2周,学生必须完成方案比选、结构设计计算、施工图绘制、施工组织设计四部分的内容,加大施工部分内容。突出施工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施工。毕业设计是融合设计、施工、管理三者关系的最好方法,学生要熟练的掌握绘图和识图,要求最少绘制10张以上图纸CAD绘图必须不少于设计总图张数的1/3,且由指导老师指定绘制CAD图。
2.5 加强检查制度。毕业设计采用“多环节“指导方法,即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设计一部分,教师既要集体指导,又要个别指导;教师既要教方法,又要讲清机理问题,还得介绍经验。对于优秀的学生予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工作量,对那些平时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规定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内容,随时检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及潜能。一般在毕业设计的进行中,一定要做好前期、中期、后期检查。系里主管教学的部门也要随机进行抽查,学院教务处也要加大教学检查工作。这对毕业设计工作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结语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各指导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按时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学生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要独立思考,勤奋努力,积极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即将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培养合格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竞赛者若要回答主持人所提问题时,必须先按下桌上的抢答按钮(SB1—SB4)。
绿色指示灯亮后,须等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钮SB5后,指示灯才熄灭;
如果竞赛者在主持人打开 SA1开关10s内抢先按下按钮,电磁线圈将使彩球摇动,以示竞赛者得到一次幸运的机会;
如果在主持人打开SA1 开关10s内无人抢答,则必须有声音警示,同时红色指示灯亮,以示竞赛者放弃该题;
在竞赛者抢答成功后应限定一定的时间回答问题,根据题目难易可设定时间(如2 min);
当主持人打开SA2开关后计时开始,如果竞赛者在回答问题时超出设定时限,则红色指示灯亮并伴有声音提示,竞赛者停止回答问题。
设计任务
画出该抢答系统示意图(A2) .
画出PLC的I/O接线图(A2)
画出梯形图(A2)
说明工作原理。
编写30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
参考资料
黄净主编,《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廖常初主编,《FX系列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扬长能、林小峰主编,《可编程序控制器例题习题及实验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前言
在电气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由继电器构成的控制系统;另一类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可编程控制器。但由于可编程控制器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程序设计简单及便于安装调试等优点。它在工业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的机型较多,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基本指令、控制功能和编程方法类似。本设计书以PLC控制的四路抢答器为例,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控制系统等知识。本设计书结合了大量的图形,使设计一目了然。最后给出了主要的流程图、梯形图、详细注释及助记符语言等。
本设计书参考了众多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用书,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在韩金玲教师的认真帮助下完成。在此真诚的衷心的感谢韩金玲教师的帮助。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再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编者
2008.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一、前言.............................................(2)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基本.....................(3) 2、PLC的基本结构.................................. (5
3、PLC的基本功能..................................()
PLC的特点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化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具有通用性强、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使用灵活方便、使用方便、适应面广、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易于扩展等优点而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适应工业环境使用,与一般控制装置相比较,PLC机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工业生产对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①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
②故障修复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短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故障,通常为两种:
①偶发性故障。由于外界恶劣环境如电磁干扰、超高温、超低温、过电压、欠电压、振动等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只要不引起系统部件的损坏,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系统也随之恢复正常。但对PLC而言,受外界影响后,内部存储的信息可能被破坏。
②永久性故障。由于元器件不可恢复的破坏而引起的故障。
为了满足PLC“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的要求,PLC采用了如下硬件和软件措施:
·硬件措施:
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量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完成,I/O系统设计有完善的通道保护和信号调理电路。
① 屏蔽——对电源变压器、CPU、编程器等主要部件,采用导电、导磁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以防外界干扰。
② 滤波——对供电系统及输入线路采用多种形式的滤波,如LC或π型滤波网络,以消除或抑制高频干扰,也削弱了各种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 电源调整与保护——对微处理器这个核心部件所需的+5V电源,采用多级滤波,并用集成电压调整器进行调整,以适应交流电网的波动和过电压、欠电压的影响。
④ 隔离——在微处理器与I/O电路之间,采用光电隔离措施,有效地隔离I/O接口与CPU之间电的联系,减少故障和误动作;各I/O口之间亦彼此隔离。
⑤ 采用模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故障情况下短时修复。一旦查出某一模块出现故障,能迅速更换,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查找故障原因。
·软件措施:
有极强的自检及保护功能。
①故障检测——软件定期地检测外界环境,如掉电、欠电压、锂电池电压过低及强干扰信号等。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②信息保护与恢复——当偶发性故障条件出现时,不破坏PLC内部的信息。一旦故障条件消失,就可恢复正常,继续原来的程序工作。所以,PLC在检测到故障条件时,立即把现状态存入存储器,软件配合对存储器进行封闭,禁止对存储器的任何操作,以防存储信息被冲掉。
③设置警戒时钟WDT(看门狗)——如果程序每循环执行时间超过了WDT规定的时间,预示了程序进入死循环,立即报警。
④加强对程序的检查和校验——一旦程序有错,立即报警,并停止执行。
⑤对程序及动态数据进行电池后备——停电后,利用后备电池供电,有关状态及信息就不会丢失。
PLC的出厂试验项目中,有一项就是抗干扰试验。它要求能承受幅值为1000V,上升时间1nS,脉冲宽度为1μS的干扰脉冲。一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达几十万~上千万小时;制成系统亦可达4~5万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2 .通用性强,控制程序可变,使用方便
PLC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可以组成能满足各种要求的控制系统,用户不必自己再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用户在硬件确定以后,在生产工艺流程改变或生产设备更新的情况下,不必改变PLC的硬设备,只需改编程序就可以满足要求。因此,PLC除应用于单机控制外,在工厂自动化中也被大量采用。
3.功能强,适应面广
现代PLC不仅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顺序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字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功率驱动、通信、人机对话、自检、记录显示等功能。既可控制一台生产机械、一条生产线,又可控制一个生产过程。
4.编程简单,容易掌握
目前,大多数PLC仍采用继电控制形式的“梯形图编程方式”。既继承了传统控制线路的清晰直观,又考虑到大多数工厂企业电气技术人员的读图习惯及编程水平,所以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梯形图语言的编程元件的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图相当接近。通过阅读PLC的用户手册或短期培训,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很快就能学会用梯形图编制控制程序。同时还提供了功能图、语句表等编程语言。
PLC在执行梯形图程序时,用解释程序将它翻译成汇编语言然后执行(PLC内部增加了解释程序)。与直接执行汇编语言编写的用户程序相比,执行梯形图程序的时间要长一些,但对于大多数机电控制设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满足控制要求。
5.减少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的工作量
由于PLC采用了软件来取代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为减少。同时,PLC的用户程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调试,更减少了现场的调试工作量。并且,由于PLC的低故障率及很强的监视功能,模块化等等,使维修也极为方便。
6.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维护方便
PLC的基本结构
一般讲,PLC分为箱体式和模块式两种。但它们的组成是相同的,对箱体式PLC,有一块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当然按CPU性能分成若干型号,并按I/O点数又有若干规格。对模块式PLC,有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无任哪种结构类型的PLC,都属于总线式开放型结构,其I/O能力可按用户需要进行扩展与组合。PLC的基本结构框图如下:
接受 驱动
现场信号 受控元件
一、CPU的构成
PLC中的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台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PLC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贮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
与通用计算机一样,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还有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它确定了进行控制的规模、工作速度、内存容量等。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CPU的控制器控制CPU工作,由它读取指令、解释指令及执行指令。但工作节奏由震荡信号控制。
CPU的运算器用于进行数字或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CPU的寄存器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它也是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CPU虽然划分为以上几个部分,但PLC中的CPU芯片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由于电路的高度集成,对CPU内部的详细分析已无必要,我们只要弄清它在PLC中的功能与性能,能正确地使用它就够了。
CPU模块的外部表现就是它的工作状态的种种显示、种种接口及设定或控制开关。一般讲,CPU模块总要有相应的状态指示灯,如电源显示、运行显示、故障显示等。箱体式PLC的主箱体也有这些显示。它的总线接口,用于接I/O模板或底板,有内存接口,用于安装内存,有外设口,用于接外部设备,有的还有通讯口,用于进行通讯。CPU模块上还有许多设定开关,用以对PLC作设定,如设定起始工作方式、内存区等。
二、I/O模块:
PLC的对外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I/O接口模块与外界联系的,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
三、电源模块: 四、底板或机架:
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五、PLC 的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是PLC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四大类
编程设备:有简易编程器和智能图形编程器,用于编程、对系统作一些设定、监控PLC及PLC所控制的系统的工作状况。编程器是PLC开发应用、监测运行、检查维护不可缺少的器件,但它不直接参与现场控制运行。
监控设备:有数据监视器和图形监视器。直接监视数据或通过画面监视数据。
存储设备:有存储卡、存储磁带、软磁盘或只读存储器,用于永久性地存储用户数据,使用户程序不丢失,如EPROM、EEPROM写入器等。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接收信号或输出信号,一般有条码读人器,输入模拟量的电位器,打印机等。
六、PLC的通信联网
【中国分类法】G71
1、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技能型或者高机能型人才。中职校侧重于技能能型人才,高职校侧重于高级技能型人才,两者都要培养技能人才,谈到技能就离不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岗位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实际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在培养满足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任务的人才。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与实际岗位任务要紧密相连.
2、情境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岗位任务如何与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呢,首先要分析岗位任务及任务需求,再分析每一项任务需要哪些知识点来支撑,实现岗位任务向学习领域转化;那么有了与岗位任务相对应的知识点之后,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这就需要有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手段和方法必须能使理论知识点与任务联系,既预教于任务当中,这就是情景教学,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将其设计在一个工作情景当中,才能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尽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同济大学姜大源老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研究中,认为学习情景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或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因此,学习情景应该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学习环境和各种活动。学习情景,应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并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具有两个特征:
(1)学习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对意见建构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运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实际意义。
(2)学习情景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使学生自觉、自动地建构知识。
可以看到,创设、呈现学习情景,是在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知识的场景、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下进行生活、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完成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情景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学习领域要通过学习情境开发。这些情景是一个学习领域框架内的最小主题单元。这些单元面向职业,促进整体的和自我决策的学习过程的能力发展,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学习情景应作为完整行为过程来处理,按照“六步法”来完成,即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笔者根据德国培训学习所得,探索开发了一个汽修专业学习情景案例,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学习情景开发”,结合此案例来探讨“学习情景”的设计会更具体、清晰。
《学习情景: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
计划安排:第2学年/参考学时:12课时
目标:
学生能通过提供的资料及查询网络或平台,查找出蓄电池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汽车用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工作方法。能够分析部件和部件组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检查可能故障对系统功能造成的影响。能进行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教学情境需要的设备:
实训室(实车、蓄电池)、相关资料查询网络平台、黑板和粉笔、信息页、投影仪…
教学情境设计:
1客户报修:车主反映其所用车辆蓄电池必须重复充电。
2信息收集:
2.1客户接待、沟通问诊,填写派工单。
2.2可能原因:蓄电池到使用寿命;发动机充电不足;因用电器损坏造成蓄电池放电。
2.3带着问题、任务收集“蓄电池知识”:(从所提供的资料、查询网络中获得)
2.3.1何谓蓄电池?
2.3.2汽车用蓄电池有几种类型?
2.3.3蓄电池的功用有哪些?
2.3.4何谓蓄电池容量?单位?
2.3.5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2.3.6如何使用充电器为蓄电池充电?
2.3.7汽车使用中蓄电池常见故障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排除蓄电池故障?
3计划、决策:
对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明确组长,以小组形式进行任务教学法。对汽车故障现象分析,结合所收集信息,对解决、排除故障任务做出计划、决策。
4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一个团队,根据任务和计划,进行实施。
任务一:查看车辆上的蓄电池,确认其种类。并收集资料分析蓄电池的种类
任务二:收集资料写出蓄电池的结构和型号表示:
任务三: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四: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任务五: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及密度计的观察(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六:蓄电池的维护内容:
任务七:蓄电池的检测方法(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5检查:
5.1监控汽车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并及时提出正确的改进意见。
5.2指出学生在合作、方法等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
5.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评估:
6.1小组成果展示:
各小组展示本组成果,各组分享、提问、讨论。
6.2学生互评、自评:
互评:可采用小组间评价,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自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也可通过完成“自我评估问卷、试卷”。
6.3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41-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118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教师在制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主体地位出发,对设定课题和自主课题进行精心设计,包括课题的方向,难易程度,必须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毕业生设计不同内容的可选课题,明确评价标准。课题的设计要求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结合专业特点,采取案例观摩、作品展示、校企联手评比留用等多种形式,发掘毕业生的主动能量,注重毕业生多方面知识的考察,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够由小到大、由单一向综合逐步过渡。
坚持贯彻创新原则,鼓励毕业生个性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毕业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生在三年求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系统全面的美学基础和专业设计理论知识,掌握基础软件设计技能,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仅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掌握多丰富的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如何熟练,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立意,没有自己风格的形成和突出,也就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和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三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毕业设计也不例外。因此,毕业设计作为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和成果的最终检验,设计评价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原则。毕业设计不要求百分百原创,允许借鉴、整合、融会他人成果,但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立意。
指导教师要转变态度,改教为助,找准定位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认真按照任务书进行各阶段任务完成过程的指导时,充分尊重毕业生进行独立完成课题的实践要求,把学生放在前沿舞台和主演角色上,而教师要改变态度和助演的角色分配,分清楚毕业指导与专业课教学的区别。在毕业生从确定方向,明晰思路,设计形式和过程实施的环节中,教师提供的是从宏观到细节的帮助,而不是引导,使毕业生在毕业生合计过程中逐步学会计划、实施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包括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都要认真记录每一个毕业生毕业设计每一个阶段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过程评分。毕业生在每一个过程中的态度和完成工作量会直接反映到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中。
注重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查
在毕业生毕业设计展示和答辩环节中,改变原有单一固定的考核方式,除了展示完整的设计成品之外,要求毕业生自己或团队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文案等进行充分的设计说明,包括如何选题,如何考察、如何设计定位、如何组织素材、如何进行创意、如何设计草图、如何使用软件进行达成,如何进行后期润色和整合等,并且能够以敏捷的思路、流利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接受和回答教师评委的问题。旨在考查和锻炼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设计阐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设计与奖励展示与留用等多渠道结合,促进毕业设计的意义升华
学生常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桥梁结构形式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找相关的例题,依葫芦画瓢完成毕业设计。遇到与例题不同的计算环节,不知道如何查找书籍资料和解决问题;若无法在参考书上找到相似的例题,会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和桥梁工程等课程后,并未将众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也没建立起桥梁结构的设计思路。
(二)缺乏对结构构造的了解
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结构计算,不重视绘制结构施工图能力训练。加之以前很少接触结构施工图,不清楚结构施工图应体现哪些内容,导致绘图质量较低,不符合设计要求。所出图纸常出现表述信息不完整,以及忽视结构构造上的设计事项等,如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拟定,锚固端未较好考虑锚垫板的尺寸大小及锚头所占的最小尺寸。
二、基于ALP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ALP(学习行动计划,Actionlearningproject)是指学生结合当前自主择业的机会,针对就业方向,结合专业知识,通过施工实习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先由学生自行提出或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再进行分析、演示和说明,由指导教师对选题过程评分,并作为其毕业设计成绩的一部分。基于ALP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将学生施工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了解实际工程的基础上,提前为毕业设计做准备,改变以往被动和无目标选择毕业设计课题现状,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内容与施工实习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施工实习
要求学生到省内大型工程企业进行施工实习,根据施工实习教学计划要求以及自身毕业后就业意向,确定合适的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学生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结合现场桥梁工程施工,确定施工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除了在实习中主动发现和独立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外,ALP指导模式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施工实习,避免走马观花、形式主义。从拟定桥型方案的主要工作内容出发,了解在建桥梁的桥孔净长、分孔数目与跨径配置,上、下部结构类型和主要尺寸,以及结构的建筑材料等。学生应在施工现场对桥梁施工流程做详细了解。因为结构内力计算与桥型、施工方法有直接关系,如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大体包括有支架施工法、逐孔施工法、悬臂施工法和顶推施工法等,除了有支架施工一次落梁法的连续梁桥可按成桥结构计算内力外,其余几种施工方法的连续梁桥都存在结构体系转换和内力叠加的问题。了解桥梁结构施工图的重要性和绘图标准,学会看施工图,并将施工图反映的结构和配筋信息等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实习现场的施工图学习过程有助于毕业设计后期的绘图。
(二)实结
实习结束,学生及时提交实习日记和实结,内容应包括在建桥梁需重点了解的相关信息;列举桥梁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查阅相关书籍与论文文献,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做出总结归纳。最后,交给学校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评定依据。
(三)设计选题
以施工实习的内容为选题依据,学生可从生产单位带课题到学校来做,也可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挑选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题。初步选题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文献及实践资料,明确设计内容及步骤,以此锻炼查找、整理和运用资料能力。最后,结合实结作选题汇报,由指导教师评审确定学生的前期准备是否充分,能否可以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本校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已落实工作单位,因此,设计内容还应考虑学生将来工作方向。可将设计侧重点与将来工作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四)设计过程管理
实行分组管理,将设计桥型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定期检查各组设计成果,控制进度。设计当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先由组内成员展开讨论,共同查阅资料文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在讨论会上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再由指导教师做解释答疑。对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肯定,可适当对其毕业设计成绩加分。
一、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对论文撰写能力的一次有效锻炼,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和考核。传统毕业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而完成毕业设计内容要求本身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回顾与综合应用,需要学生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急于找工作,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传统毕业设计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弊端如下。
1.资源分配集中化
高职院校扩招造成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保证对每位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笔者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分院为例,2013年电气工程毕业生人数267人,分3个专业,指导教师23人,人均12名。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教师资源显得尤为紧缺。
2.毕业设计课题单一,缺乏创新性
毕业设计课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提交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及审批表,提出设计课题、研究内容和要求,并申报学校教学处,由教学处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再按专业划分,统一把课题发放到毕业生中,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题。因此,在学生多教师少且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大的状态下,教师为能节省指导时间和精力,往往选题陈旧,一题多届、多人一题现象普遍,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课题设计少,缺乏综合性、新颖性。
3.设计精力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分配大致为8周,之后又有10周左右的时间作为毕业实习。学生在短短的8周时间内要完成所有项目,时间比较紧张,在这基础上学生往往一方面希望早点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想早点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岗位,也会不间断地参加社会求职应聘,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对毕业设计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也容易身心疲惫。
4.指导教师负担重
由于毕业生多指导教师少,每位教师几乎要带十几个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在这同时又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再加上很多学生不能自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以及他们对毕业设计流程和内容的不熟悉,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督促和耐心的指导,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二、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应结合教学计划实践、指导教师教学任务、课题多元化等环节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环节尽可能在毕业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前完成,以保证指导教师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学生也有更多精力来完成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1.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机制
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在大三最后学期,即学生要在下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根据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在大二与大三期间进行,采用学分制形式。即学生在大二与大三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前申请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自主联系或导师联络等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及计划,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之前完成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解决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学生精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学生在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优势资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质量。
2.建立灵活的毕业设计运行机制
毕业设计学生或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参加技能大赛、创新设计、社团),向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申请(毕业设计课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拟定或教师拟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相关专业和研究课题,选择相应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3.实行多元化选题机制
毕业课题应注意改变课题单一、一题多届、一题多人的现状,课题要结合企业生产环节、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践内容、技能大赛导向、教师科研项目(包括横向课题)等内容,合理选定或开发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和岗位能力。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企业生产型。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选择或提炼相关毕业设计课题,选题应包括生产环节、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攻关等项目。
(2)技能大赛型。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往往起到一个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导向的作用,也是检验一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办学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参加技能大赛培训的学生,完全可以把技能大赛训练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在完成训练课题的同时开展毕业设计,实现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这样的课题往往是学生比较用心去做的,而且一般都能完成,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更多地体现在论文中。选择这些课题一方面学生很难作弊,因为教师清楚哪些学生参加了比赛,另一方面学生对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项目型。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类项目如“雏鹰计划”等项目,这些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毕业设计。申报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大三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因为学生一方面很快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临毕业设计的问题,没有精力再来考虑其他方面的项目了。这个时候大二学生往往会成为主力军,但是由于大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认识尚未像大三学生一样明朗和成熟,因此,把此类计划作为毕业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4)科研型。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或与该项目有关的,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为教师做一些科研项目,学生从中也可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
三、结语
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学习、实践、探索与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撰写论文的基本训练,还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由于毕业设计时间长,牵涉内容广,影响因素多,不仅与专业有关,还与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条件有关。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办好有特色的高职教育,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管新平,舒虹等.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2]侍寿永,高之圣,洪雪飞.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二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1思路创新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
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2方案创新从模具专业的市场
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应用价值
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缓解高校与社会人才培养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就业,其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1)项目化的毕业设计方案有助于校企合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2)项目化的毕业设计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升职业能力培养。(3)项目化的毕业设计方案缩短了高校与就业从业的适应期,增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