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5: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很大的改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健康改善的意识也在增强。但健康意识增强的同时,大多数人仍不能正确意识到高血压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发病风险,更不能保持这种对健康风险的意识,有时甚至到了疾病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这种意识相当危害人们的健康,造成身体及经济上的损失。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健康的综合风险,鼓励人们修正不健康行为,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量化的药物分析,多层次的营养膳食监督,科学的运动指导,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达到控制慢性病风险,促进健康的目的。我院体检中心通过对全市各单位预防性健康体检,对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至2009年体检中心高血压阳性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27~79岁。将2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另一组作为对照。
1.2 方法 采用中华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应用的健康风险评估专用软件,在体检之后配合详细的健康问卷调查,计算出高血压若干年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以及个人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对健康干预的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追踪访问,了解其医嘱依从性状况和药物疗效。对照组常规治疗,只说明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和复诊时间。
1.3 医嘱依从性评价 ①遵医嘱服药;②患者按要求复诊;③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医嘱依从率及疾病控制良好率比较见表1、2。
3 讨论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已成为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1]。2002年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0.2%,服药率24.7%,控制率6.1%,医务人员的知晓率还不如美国普通民众[2]。可见人们明显缺乏对各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充分认识,有时甚至还存在误区:不信任医生;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时用药方式不便利,嫌麻烦;有时太忙不能坚持服药;也有因经济困难不能服药等不依从医嘱,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作者通过对个体患者主要慢性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若干年内罹患该种疾病的可能性(绝对危险性),并能和同年龄及同性别的人群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相对危险性)。譬如一个严重吸烟者在体检中血压偏高,看到自己的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比同伴高5倍,因此心生警惕,同时开始积极避免各种危险因素,依从个性化健康改善指导,很好地达到了健康标准。医务人员更应增强高血压的防治观念,提高防治知识,做好健康风险评估,让更多的人主动自觉地掌握并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3]。促进个人积极作出行动,以达到早治疗,早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46-0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 2002 年卫生部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老年高血压患者知晓率30.2%、治疗率24.7%、达标率6.1%,形势不容乐观。动脉硬化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老年人错误的认为老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均是老年退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因而不需要治疗。我们通过观察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老年高血压与老年无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差别,证实治疗的必要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50例老年无高血压患者均为2012年4月~2012年9月我院住院病例。老年高血压组中男性73例,女74例,年龄60-90 岁,平均年龄72.59±7.02;老年无高血压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0-87 岁,平均年龄71.02±7.14。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ABI)详见表1。
1.2 纳入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老年人,年龄≥60岁。
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老年高血压的定义: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3 排除标准
1.3.1 年龄在60岁以下;
1.3.2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及脑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
1.3.3 精神病或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1.3 检测设备及方法
采用仪器:OMRON(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检测仪,型号:VP-1000。由专职护师廖玉婷负责,在独立、安静、环境舒适的动脉硬化检测室进行。
1.4 观测指标
利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两组老年患者的双侧上臂、足踝的收缩压、舒张压、ABI、PWV。PWV绝对值评估方法:1400-1700之间为轻度动脉硬化,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700-2000之间为中度动脉硬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大;2000以上为重度动脉硬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大。ABI评估方法:ABI1.4提示患者下肢血管钙化,0.9至1.4之间为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典型案例分析:毕某,女性,60岁,新发诊断的1级高血压(低危)患者,血压波动在139/93mmHg左右,动脉硬化检测示:右侧PWV 1600cm/s、左侧PWV 1623cm/s,血脂、血糖、血尿酸、肾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动态血压、颈动脉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均正常。未予任何降压药,建议适当运动、改变生活方式,观察3个月。患者偶有心慌,予稳心颗粒(无糖型)1包/次,3次/日,口服,共计服药4个月后复查动脉硬化检测示正常。
3 讨论
动脉硬化主要是血管壁内中膜增厚、纤维化,由于动脉壁中层退行性变,胶原含量增加,导致弹力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断裂,伴有中层纤维化和钙化,动脉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国外报道:年龄和血压是影响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因素。动脉硬化又导致了大动脉缓冲功能障碍,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以及收缩压(SBP)不成比例地增加。理论上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但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到后者需要几十年。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下肢动脉闭塞等。有研究表明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现代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及预测,PWV值增大提示动脉僵硬度较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越高。PWV值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矫正年龄因素后,高PWV值(1/5以上)死于心血管疾患的风险是低值患者的11.8倍[1]。PWV超过1770cm/s的高龄住院患者心血管死亡是1770cm/s以下群体死亡率的4.6倍[2]。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一个目标是保护靶器官,另一个目标是改善动脉壁僵硬程度,所以不仅要降低血压,而且也要降低PWV值,实际上PWV应是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
从我们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不是每一位老年人都会发生高血压,相同年龄段的老年无高血压患者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风险至少低一个等级。
中医学提倡上医治未病,我们分享的典型病例是一例1级高血压、风险评估属低危的患者,虽然西医不提倡尽早使用降压药,但我们及早的给予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PWV值恢复证明确实可以逆转早期轻度动脉硬化的血管弹性,说明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动脉硬化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
ABI反应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老年无高血压组有1例仅右侧ABI
今后我们会继续进行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检测,用数据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平稳降压,防治靶器官损害及伴随疾病,并继续在中医辨证论治、未病先防思想指导下采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定期复查PWV客观量化评估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动脉壁僵硬程度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Laurent et al, Hypertension, 2001,37:1236-1241.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病种繁杂,且病情重,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存在极高的风险[1-2],因此,护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54.7±16.8)岁。所有患者第一临床诊断均为心血管疾病,且住院时间均≥4周,入院后患者均意识清楚,语言清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均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依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预防方案。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常规护理措施每日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若存在高血压,应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析影响因素,告知医师,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消除影响因素,力求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若存在血脂和血糖异常,应定期行血脂和血糖监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消除不良习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指标情况,以评估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1.2.2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以我院心内科多年护理经验及医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为依据,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护理风险事故的经验教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辅导。心血管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加之老年患者居多,因此,该患病人群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交差,对于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入院,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认识能力下降,悲观易怒,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病情恢复,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每位患者在入院当天就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与家属共同帮患者度过心里难关;②心血管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其救治的黄金时间往往在发病的先期,因此,掌握心血管病的急救知识及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进行相关健康讲座,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让其逐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③生活指导。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种类制订了不同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案,为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例如,若患者患有冠心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力求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且不能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若为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肥胖,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避免血压波动。
1.3观察指标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术水平及心血管内科治疗指南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②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风险事件、并发症及患者医嘱遵从性等方面将护理效果分为差、一般、良以及优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63例,良者38例,一般者4例,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38例,良者54例,一般者9例,差者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常存在多种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自信、恐死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住院期间可能会做出某些偏激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可能无法完成医嘱,不配合治疗,擅自离院,增加院外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病几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可能出现摔伤、跌伤、坠床、烧伤、窒息等意外事件或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008年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群脑卒中死亡人数是心肌梗死死亡人数的3~5倍。
鉴于血压水平尤其是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成明确的正相关关系,降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亟需加强高血压知识普及和提高血压控制率。
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强调,高血压治疗中总体心血管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建议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数目、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评估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的程度,根据危险分层决定降压治疗的策略。
根据血压、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将高血压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状态。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