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篇2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银行业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根据入世有关协议,中国已经逐步放开对外资金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市场壁垒被破除,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正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范围经济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经营单一产品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因此在讨论银行业范围经济时,除了要考虑范围经济的一般理论外,还得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其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如果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受到严格限制,从事业务范围窄,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那么将导致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差等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将使银行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才是银行良性发展、增加平均收益或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银行业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是可行之策。事实上,实行混业经营确实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一)混业经营能够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主要业务活集中在贷款上。如果经济不景气,则贷款减少,存贷差扩大。而多元化的经营可以使得控股公司持有较少的资本,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得银行内部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

(二)混业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

(三)银行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易产生范围经济

相对于工商企业来讲,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说,维持经营的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同质性,因此资产的专用性低。这样商业银行在承做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时,行业的进入成本就非常低。这也是金融业容易出现混业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进而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 混业经营在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缺乏创新动力,其混业经营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与当前国际主流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能否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化自由化的潮流,打破业务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主要还是看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在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业务限制的放开是有风险的。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机构,形成发展范围经济的平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存在激励和约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范围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银行治理机构,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从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加大力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共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为从体制上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创造条件。

(二)建立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的混业经营过渡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之路。混业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但现实条件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条件,所以应建立从分业到混业的平稳过渡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篇4

引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流行音乐产业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联共生的,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流行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令传统的流行音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免费下载这些渠道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正是新媒体又给日渐衰落的流行音乐唱片公司指出了一条发展的光明之路。

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指出每一种重要的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出来新的话语符号,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话语结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更替,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介的出现更加使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变。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新媒介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新媒体,比较全面的解释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社会组织叫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工具主要有:覆盖手段有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以及含卫星通信的数字载波的无线网等;收发终端工具主要有电脑、手机、读报屏、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特点主要有:无时差、无国界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互动直播;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动漫、博客、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

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介的基础,而数字化技术正好也开启了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时代。真正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开端就是应该从数字化音乐的诞生开始。根据传播技术转折性发展,现代流行音乐产业与新媒介的相互关系,应该从激光唱片(CD)媒介的产生,成为流行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的开端,随后是至今繁荣发展的网络媒介并且出现了在线音乐,再接着的就是第五媒体手机的出现,并且产生了无线音乐――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激光唱片(CD)是数字技术在音乐产业中的最早体现,CD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品质的音效、数字化的清晰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收听习惯,人们可以随时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播放,还可以任意编辑组合,这在以往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说数字化技术才真正开启了流行音乐产业的大门。但是近几年来,CD唱片的需求不断下降,销量也不断下降,随着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采用MP3的格式来保存音乐,从网上直接下载或在线收听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中发展最为兴盛的一员,已经在慢慢向主流媒介靠拢,而依托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网络媒介恰恰也正是新媒介的最佳代表。流行音乐产业与网络结合的产物就是在线音乐,网络音乐又称在线音乐,在线音乐销售是在CD盗版猖獗、网络免费下载盛行这一大环境下不得不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在中国大陆,唱片公司拥有流行音乐版权,可以作为内容提供商(CP)向专门音乐销售网站或者是电信运营商(SP)提供流行音乐商品,而服务商主要是对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音乐产品进行继承,并通过网络平台卖给用户。网络媒介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格局,和以往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格局相比,网络除了令以往唱片公司赖以为生的正版销售这一利润链断裂,还使得网络运营商成为从中分得一杯羹的竞争者之一。

作为最新的新媒体,手机媒体一出现就被冠以了第五媒体的美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手机媒介作为新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手机下载铃声与播放歌曲方面的功能。这也是与无线网络发展分不开的,随着制造和操作技术日渐趋于成熟,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无线音乐下载和彩铃成为手机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合作的最成功的两项业务。

无线音乐出现前,传统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唱片销售、商业演出和艺人经纪生存。但是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的挤压,唱片业处于不断萎缩中,直到《两只蝴蝶》彩铃的火爆情况才有所改观。2003年,中移动首次提出彩铃的增值概念,推出不久即受到手机用户的追捧,此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开通此项业务。

中国唱片产业2004年的正版唱片收入仅为2亿元,而在彩铃业务按照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与SP(无线增值服务商)五五分成后的收益,唱片公司分到了16.7亿元的版权收入。正因为移动通信服务对版权有着严格的保护,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媒介平台在推广流行音乐的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在开幕式演唱后1小时内就通过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平台首发,26小时内下载次数就达到573万,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用了9年在全世界发行唱片500万张。可见新媒介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前国内无线音乐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这对流行音乐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链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为主)、服务提供商(SP)和电信运营商(中移动和联通)。中移动占据了中国无线音乐80%左右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不容撼动。其实,与唱片公司合作,更大程度是一种无奈,中移动建立中央音乐平台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建立庞大的数字音乐曲库,做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分销商,一旦模式成熟,强势的运营商将使唱片公司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而目前,很多唱片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无线音乐,那么唱片公司越对运营商依赖,一旦运营商调整收入分成模式,那么唱片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了。

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

新媒介本身具有的一些媒介特性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强,在传统媒介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依赖电台或电视等媒介,但这些媒介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这使得流行音乐也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内。但随着新媒介例如网络的发展,资讯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共享,那么流行音乐就没有了先前鲜明的地域特征,而是变得国际化,影响力更大了。流行音乐以数字化音乐的格式在新媒介的帮助下传播变得异常迅速。

新媒介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新媒介的互动性特征,无论是流行音乐生产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还是消费者间的互动都是频繁进行的,这一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拥有及时的反馈与沟通,流行音乐产业必将更贴近大众,发展得更好。

影响了流行音乐受众的消费行为

网络音乐的出现,体现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自主选择的下载行为,人们不需要听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的唠叨,不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能上网,可以尽情享受新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但是伴随着下载的方便而来的就是免费下载这一盗版侵权行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打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免费下载行为除了使正版音乐销售下降之外,还使得正当的运营商在音乐产品的售价上不断作出下调,甚至在新式的传播模式上提供免费下载以保证听众数量。这种免费听歌的趋势,使人们对流行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承认音乐具有价值,并用各种渠道收听,但是缺乏一个价格标尺加以量度,甚至慢慢会默认它的价格为零。从全球范围看,在2006年中,合法音乐下载总量达到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了400万大关。当歌迷从网络上免费下载数字音乐时,已经默认对该音乐制品的付费是零。这是数字化网络所倡导的共享精神吗?当然不是,当人们对音乐商品的价值认为是零的时候,流行音乐产业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说新媒介的出现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的销售模式

数字音乐出现前,人们主要通过购买各类特定存储媒介通过播放设备欣赏音乐产品,而音乐商品数字化后,计算机成为音乐播放、获得和存储的综合性设备,网络存储使海量音乐内容提供成为可能。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经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流行音乐商品形态已经从过去的有形而转向无形了,音乐商品也从物质财富转化为信息财富。现在的流行音乐商品已经无形化,根本不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作为音乐格式存储的音乐商品一般存储在数据库里,没有占用实物空间,使商品的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音乐商品的售价。

以前,购买音乐商品需要到销售渠道亲自购买,而新媒介出现后,特别是网络和手机媒介提供了各种手段来消费数字音乐商品,使信息获取、销售都更加快捷。在线音乐销售和无线音乐销售慢慢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两条主要价值链。

传统音乐产业的产业链,从创作到最后听众消费经历了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盈利,但是数字音乐造成的最大颠覆就是每个环节都存在无法盈利的状况。

在新媒介繁荣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产业传统的运营渠道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往唱片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产品的销售,唱片公司将音乐复制到CD上,交给音像公司销售,消费者在音像市场购买实物CD。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产业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音乐商品直接进入网上销售,传统商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被淘汰,同时以往音响设备的制造商也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媒介设备制造商相融合。

不断创新是新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共生共荣的基础

要想成功发展数字音乐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成熟的网络平台:这需要强大的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当今中国的各大门户网站都已经在这方面初露端倪,例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新浪乐库2007年年初上线时打出的“一站式服务”、“海量、正版、免费”等口号相当有吸引力。这一模式其实与百度和百代的广告换版权的合作模式类似,新浪创立了广告换版权的模式。用户可以免费试听授权歌曲,然后与唱片公司进行广告分成。这些新模式都需要规范网络版权保护条例,打击网络非法免费下载,加强唱片公司与音乐网站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二是要有成熟的无线营销平台: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网页外,中国移动和联通是无线音乐销售上最大的平台。中国移动2007年10月推出了全曲下载业务,为3G时代提前布局。中移动的中央音乐平台经过不到两年的运营,已经彻底改变中国数字音乐的原有格局。联通也在2007年推出自己的整曲下载业务,并大力推广“10155音乐门户”。中国电信“爱音乐”音乐平台也在2007年11月8日推出。从此,中国几大运营商全部参战音乐平台业务,备战3G时代。

三是要有成熟的消费渠道:这个在目前国内发展得相对缓慢,除彩铃业务外,暂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渠道产生,同时也说明国内的前景巨大。在国外,流行音乐产品网上销售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苹果公司2003年开始的ITUNES音乐商店,在第一周就卖出了100万首音乐作品。而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是障碍重重。

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新媒介给了大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给了普通人成名的机会,也促成了草根文化的普及,这就给新媒介时代下的流行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开拓多元化市场。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2004年中国音乐产业收入结构。

2.杨加猛、蔡志坚:《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思路探析》,《当代经济》,2008(1)。

篇5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金融功能化服务体系和金融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现在大致形成了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这七个发展模式。

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门槛低,成本也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交易也非常的方便迅速,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都不是十分完善,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比较大,监管较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便捷,自由,准入门槛低等优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的中介功能,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抢夺银行客户资源。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客户的如中国石油等大企业,风险小,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相比而言,银行对于一些中小客户的服务不是太完善,互联网金融正是凭借其自身优势吸引了这部分客户资源。

2.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一直扮演的支付中介的角色,减少了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现今在生活中,微信,支付宝等工具可以提供转账,还款,缴费等功能,余额宝的推出也使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受到了冲击,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壮大,用户的不断增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规模势必会越来越大。

3.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利息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吸收用户的存款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大幅减少,人们更愿意将钱存入支付宝或者微信中,方便使用。然而商业银行是吸收客户的存款,再将资金用于贷款的,吸收存款的减少使得银行贷款业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实体经济也不太景气,许多贷款无法收回,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1.SWOT分析。

2.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SWOT模型分析,我初步归纳出以策略如下:

(1)SO战略:增长型战略,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转型。

商业银行应当合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本身基础牢固,资金力量雄厚,品牌影响力大,且其风控体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等都比较完善,更容易赢得顾客的信任。

(2)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与互联网金融品牌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商业银行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开思维,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有益的补充,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竞争合作,两方竞争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WO战略:扭转型战略,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主要优势在于其客户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注重对客户的服务体验,而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用户体验这一方面不如互联网金融,缺乏与客户的交流。商业银行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沟通平台,搜集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加强与客户的交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4)WT战略:防御型战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自身转型,改变利息差收入占主要收入的局面。

利息差收入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质服务和不良贷款的增多,目前利息差收入基本上无法维持银行各类的服务,商业银行应当改变以利息差为主的模式,在巩固自身基础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业务,开发其他金融产品,向综合型金融服务机构转变。

三、商业银行选择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互联网金融,树立起互联网思维,推动自身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它也是一种补充,增加了销售渠道与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当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对银行自身内部的管理体制建设进行改变,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拓宽自身的服务渠道,推进金融产品的升级转型。

(二)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其现有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更加的关注客户需求。其次,重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最后,商业银行也要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一些调整,简化业务程序,使其更加的便捷化,省时贴心。

(三)积极与相关互联网金融品牌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篇6

摘 要 数字媒体是信息科学与媒体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数字媒体专业便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随着我国数字媒体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每年在数字媒体领域缺少数十万的实用性人才。本文对数字音频与录制技术在高校音乐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电脑音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字音乐;音乐专业;电脑音乐;发展前景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电脑音乐系统的不断完善及其在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既为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音乐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数字音频制作领域,除了作词、作曲创作工作外,还有诸如音效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数字音频的传输和存储、人声的润色和修复等制作工作,这些制作工作只要我们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和音频的物理、心理特性,掌握相应的普频处理软件的用法,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2 电脑科技对音乐艺术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80年代初电脑音乐技术的兴起,给音乐领域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脑与各种带有MIDI接口的电子乐器和设备联合使用,使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开始了新时期的腾飞。在国内,演艺界和音乐录音公司利用MIDI设备和技术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制作,对音乐界产生了较大影响。90年代初,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引进了MIDI设备,成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开始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创作和研究,不断有新成果涌现。

90年代末,电脑音乐系统在全国各艺术院校逐渐普及,许多音乐教师购置了个人的电脑音乐系统,电脑音乐系统比以往更多地应用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之中。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及效益不断在拓宽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的认识,这些效果和效益在各级音乐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录制、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在音乐制作方面依靠电脑和其他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拓展了人们的音乐传统观念和听觉。音乐艺术虽然是一门与科学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其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将得益于与电脑技术相关的科技,如:电脑音序软件、MIDI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MIDI设备、电脑和音乐软件的结合,构成了电脑音乐系统。

3 数字音频与录制制作方面的优势

模拟磁记录方式在音频领域的应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单声道录音、双声道立体录音,到复杂的多声道合成录音等,音响制作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同时磁记录方式在录制系统中的瓶颈效应亦显得非常突出,如磁记录方式记录的制品动态小、信噪比差等,尽管在技术上也采用了降噪、压缩等手段,使音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今基于个人电脑基础上的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完善和普及,不断地拓展着它的应用空间。受其影响,传统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计算机的技术应用到音频领域,“数字音频工作站”这个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它的引人和应用实现了节目制作音频信号可视化和编辑制作的无损化,以磁记录为主构成的录制系统已渐渐被数字音频工作站替代。这是以计算机控制的硬盘为主要载体的非线性数字音频处理系统,由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数字音频处理器、软件功能模块、音源外设、存储器等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工作系统。 与传统录制系统相比,数字音频工作站更灵活、更先进,且操作也较简单。数字音频工作站由于是采用信号处理器采集音源,全部都是数字处理,当量化(bit)和采样频率一定时,很容易被其逼真、有穿透力的声音听吸引和震撼,这都是数字录音的功劳。时至今日,周围的大部分音像制品的录音都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

4 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是发展的必然

面对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必须以较新的视角,对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要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思路,同时也需要以反映论为指引来揭示音乐学的基本视角,来了解音乐学活动的本质性,了解音乐创作论和接受论,运用大艺术的视野,推动我们走向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新的境地。突破原有边界,向综合交叉的新向方式推进的趋向,对数字化媒介下的音乐学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努力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回答,将数字媒介引导新媒体新音乐健康发展和快速繁荣,推进数字媒介音乐学本身的学理建构起到好的作用,推进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水平,并具体要求各高校在高校音乐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电脑音乐系统改进现存和声课程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的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及教师个体必须研究电脑时代一音乐教学中教与学的新规律,认识21世纪新的和声课教学模式。在各级院校,由于教学设备落后,音乐理沦课教师对电脑技术的掌握欠缺及对其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还认识不深,导致存在教学资源陈旧、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空间难以拓展,教学方法难以突破等一系列问题。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发展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更新和声课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逐步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模式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75-02

近年来,中间业务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战略发展重点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间业务的开展和发展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文试图从安康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入手,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一、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较快,增速明显。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小到大,总量迅速增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收入总量在2004年为1 288万元,2005年为2 022.25万元,2006年为2 927.79万元,2007年为9 188万元,增幅同比达到57%、48%和214%,增速明显。

2.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单一。从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暂行规定》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设计九大类几十种业务,而安康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中间业务更是主要集中在国内结算、和银行卡三大类业务上。2007年,全市仅理财一项即占中间业务营业收入的65%,据此可见其他品种业务的匮乏。

3.中间业务量小。虽然近几年安康市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量同比增加迅速,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依然不足10%。以中间业务开展相对较好的工行为例,该行在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763.36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总收入2.47%。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1 106.59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利润占营业利润的9.45%。

4.中间业务有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过渡的趋势。一直以来,支撑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是结算、和银行卡业务,而且主要集中在代收各种管理费、水电费、电话费、交通罚款等低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收益产品上。从2004年起,银行卡业务开展取得较大突破,在该年,仅建行龙卡发卡量即达到81 281张,较年初增长32.68%。2007年,理财更是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65%,中间业务产品逐渐向高智力型、高收益品种发展。

二、影响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认识不足。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保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没有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依然存在依靠存贷款利差创利润,而把发展中间业务看做是辅助业务,资源优势没有用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另一方面,传统的封闭文化习俗和当地较为封闭的环境,使得许多人对银行业的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许多业务项目只能成为免费的午餐,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2.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个西部山区中的地级市,2007年安康市的GDP为189.85亿元,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为8 051元,农民为2 256元。经济上的落后造成社会需求不足,相对低下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投资性需求。

3.管理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运行管理等工作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中间业务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有一定阻碍。

4.人才缺乏。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要求从业人员是具备较强的个人素质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行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知识储备很难跟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再加上营销技能不全面,产品定价能力较低,制约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推广和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充分调动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认识到中间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无风险利润,从而积极开拓新业务新品种,推动业务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长期和广泛宣传,通过政府、传媒等的共同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中间业务,使社会公众熟悉和自觉进行中间业务消费。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要在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数据对客户做好社会阶层、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偏好等分析,细分客户种类,根据不同客户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产品。在稳步拓展银行卡业务范围,让银行卡渗透到医保、税收、加油、道路收费、停车收费、公务采购等领域的同时,要抓住目前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这一良好契机和广大市民空前高涨的投资热情,开发一些高智力型、高收益的新业务品种。利用银行人才信息的相对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查询、顾问咨询等服务,改变银行仅仅是企业融资渠道,对银行的需要仅是资金的局面。

3.建立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通过整合现有部门、人力资源,成立中间业务部,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的中间业务操作统一起来,负责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完善,统筹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同时,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指标权重。

4.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利用银行相对薪酬竞争优势,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进入银行,弥补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内部轮岗力度,让更多员工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再辅以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更多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迎来大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

[2] 康绍大,陈金香,刘兴敏.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发展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3] 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A Consideration on Intermedi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Areas

――Take Ankang as an example

LUO Peng, CHEN Xu-ao

篇8

属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即“积层造形法”)。过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特别是一些高价值应用(比如髋关节或牙齿,或一些飞机零部件)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意味着“3D打印”这项技术的普及。本文就3D打印技术的对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3D 打印技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1.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需要一定的工艺设计来实现相应的设计构想,在这个过程中模具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艺复杂,且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导致工业的产品的研发能力收到制约,无法满足多变的市场要求,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 3D 打印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产品的制造不再依赖相应的模具,可以大大缩短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时间,只要使用电脑进行三维设计,再“打印输出”即可,其时间花费一般为传统制造时间的10%~20%左右,而相应的研发费用也仅为原来的60%~70%。

此外,传统的复杂工业产品的模具的制作非常复杂,这就大大限制了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步伐,而3D打印技术受到工艺、结构的限制较少,这就使得以往在工业设计中无法实现的设计得以实现,这就能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制造业的设计、研发与生产能力。

2.通过“打印”制造特殊的产品

除了在机械制造业上的设计能够更加快捷、经济地实现之外,3D 打印技术在其他的领域也有着丰富的应用,诸如航天航空、电工电子、武器制造等行业,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这就对相应零部件的设计、制作能力提出更高地要求,而3D打印技术恰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既能够生产出更符合理论要求的工业产品,还能大大提高生产速度。这样,既能提升机械制造的生产技术,还能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性能(当然,现阶段的3D打印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这方便的要求)。除此之外,在生物科技等领域,3D打印技术也有着很好地应用。比如在生命科学的相应研究中,3D打印技术就可以实现“仿生定制”――使用生物材料按照所需部件进行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制造”,从而将这种高端的生产方式,更好地应用到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并且可以存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3D 打印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

3D 打印技术主要解决的是那些疑结构形势复杂、特殊的部件的生产问题,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特殊的个性化的需求,当其得到普及时,就可以在相应的工业产品、生活用品、饰品等方面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及产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并刺激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特色,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

二、3D 打印技术在制造业应用上的前景

随着3D 打印这个“个人制造”行业的兴起,在个人消费领域,3D打印行业预计仍会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有助于拉动个人使用的桌面3D打印设备的需求;同时也会促进上游打印材料的消费。

在工业消费领域,由于3D打印金属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金属本身在工业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预计,以激光金属烧结为主要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将会在未来工业领域的应用中,获得相对较快的发展。中短期内,这一领域的应用仍会集中在产品设计和工具制造环节。

产业链上的专业分工会进一步深化。现阶段,主要的3D打印企业一般以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的综合形式存在。这是由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推广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所致。长期来看,产业链的各环节会产生专业化的分离:专业材料供应商和打印企业会出现,产品设计服务会独立或向下游消费企业转移。3D打印有望转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平台。

国内3D打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领域都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国内在激光熔覆方面的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这有助于在以激光烧结为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领域进行发展。对于个人消费领域,应用的推广速度取决于对于3D打印这一技术认知的提高,以及相关辅助平台,如软件设计,制作文件库的发展。

综合上述特点趋势,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3D打印产业链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就未来的长期的需求增长而言,我们相对看好上游打印材料和个人3D打印设备的制造企业。就前者而言,在通用化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广的基础上,专业化的材料供应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无论是哪个领域引来快速增长,对于耗材的需求都必不可少。

而在早期,技术应用推广的起步阶段,3D打印服务企业无疑会较快地带来收益。因为应用推广期间,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创造的过程。下游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不会贸然采购设备,改变已有的制造流程。因此,需要专业的3D打印服务商提供服务,除了产品的直接打印制造之外,还包括CAD模型辅助设计服务,模具开发制造等。

根据WohlersAssociates在2011-2012年的调查显示:现阶段,下游打印服务商安装最多的是基于立体平板印刷(SL)技术的3D打印设备,占比高达40%。作为最早成形的3D打印技术,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情理之中。同时,技术发展相对较晚,以金属为材料的激光打印设备,占比已经接近20%。如图50所示。

此外,在WohlersAssociates的调查中还显示,打印服务商未来最想购买的3D打印设备中,以金属为材料的激光打印设备,所占比例居第一位,20.3%。这说明,下游服务商可能更加看好这一技术工艺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相应地,有望对推动激光打印设备和金属打印材料的消费需求。

篇9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

篇10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银行业由于其在经济中所占的特殊地位,这种“路径依赖”性更强,所以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讲,其改革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所说,要摆脱“路径依赖”,要扭转既有方向,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而“入世”正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摆脱“路径依赖”的大好机会。

一、加入wto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明确了国有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银行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相距甚远:金融手段行政化运用、经营效率低下、金融透明度低、不良资产额巨大等等。而在“入世”以后,规范的国际金融制度的引入,会大大加速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首先,“入世”会形成对中国银行业制度上的“刚性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是其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我国也制定了不少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但制度的实施程度远远不够,如“政银分开”往往是“政银不分”,形成“制度软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某些条款对金融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间接促进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同时它也有一些直接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条款,如约定“谈判各方不得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作数量或者构成形式上的限定”。所以一旦“入世”以后,不论再怎么强调“中国特色”,国内银行也必须遵守gats中有关银行业的规定,否则便会遭遇到wto的惩罚机制,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业的“法治”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透明度。gats条款有两条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这两条原则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不够,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状况,直至出现支付危机并引致倒闭时监管当局才获知真实情况,但这时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金融透明度较之韩国、日本还低。但在加入wto以后,政府必须公布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规定、规则和习惯做法,并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要和国际相统一,这样便会提高金融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

二、加入wto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是使组织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垄断市场。1986年之后,随着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独家垄断,业务范围管制放松。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尚不深入。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份额上,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

表1. 国有银行市场份额一览表(期末数) 单位:% 资产 利润 存款 贷款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总计

1994 34.18 16.26 23.85 18.13 9 2.42

1996 34.59 13.98 20.08 20.26 8 8.91

1997 34.13 13.69 19.04 26.33 93.19

1994 19.4 2.41 24.82 12.8 59.43

1996 12.73 10.25 25.36 10.59 58.93

1997 11.04 2.84 21.25 6.79 41.92

1996 27.37 13.11 18.02 15.39 73.89

1997 27.32 13.47 16.7 15.89 73.38

1996 28.03 13.34 16.54 14.22 7 2.13

1997 26.63 13.09 15.50 14.80 70.02

说明:表中数据为相应项目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份、《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1998年第8期资料整理而成。

这种垄断地位给四大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损失,这可以从与其他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对比中看出。

四大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平均值为0.26%,且呈下降趋势;10家新兴股份制银行则表现较好,平均为1.7%,为四大银行的6.5倍,且呈稳中有升之势。再比较人均创利率,1997年四大银行平均人均创利率为1.19万元,而新兴股份制银行平均达37.22万元,为四大银行的31倍!四大银行的效率低下由此可窥一斑。“入世”以后外资银行会大量进入,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拥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对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形成很大的威胁,这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效率。

三、加入wto有利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与古今中外的金融风险有着制度基础的根本差异,必须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政策和措施。

我国在计划金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与市场金融制度金融风险迥然不同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结果。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客户挤提存款、抢购外汇—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集中和积聚。金融风险的最后结果是本币贬值、汇率贬值、资产贬值。而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风险,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普遍的表现为:金融机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中国制度性金融风险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因素的积累,在增加的货币供应能顺畅进入流通时,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我国1990年代初的情形;而如果沉淀在流通体系之外,则表现为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正是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所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是操作技术,而是必须抓住制度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许多人认为,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笔者对此则持乐观的看法。当前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治主要依赖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对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理,而如果不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则无法从源头上扼制风险,不良资产的流量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巨额存量。而加入wto是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强行推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制度性金融风险。gats虽然没有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直接规定,但“入世”以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会引入国际标准的风险测度、防范制度,例如巴塞尔资本管理协议等,如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会被国际评估机构降级,造成经营上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暴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外在的强硬规则有利于我国银行形成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而这正我国银行目前所严重缺乏的。相反,如果继续现行的金融制度,这种隐蔽的制度性风险会越来越大,等到集中爆发时会更难以控制。

四、加入wto有利于我国金融制度与全球融合

在一般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家是制度的制定者,组织、个人受制度约束。而在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以致wto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各成员国都要受其规则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to是制度的制定者,而国家则处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一般所说的组织的地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拥有制度的经济社会比没有制度会更有效率。在国际金融业务往来中,如果一个以组织身份出现的国家不融入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无疑是难以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例如,在以前,我国银行在国外开展业务会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问题与东道国谈判,而在加入wto以后成员国之间都普遍地实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从而为开拓海外业务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加入wto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的金融制度,参与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

“入世”后应进行自觉的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认为对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国家来说,一项在别国运行得良好的制度,移植到本国来以后,能否继续运行得良好,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这项制度是否与国内的其他制度兼容。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尚与wto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加入wto以后,我们不仅要引入wto所订立的规则,还必须对其他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与wto的规则兼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具有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简言之,就是要使组织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根本的举措有以下几条:

一、有效产权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是构成制度的最重要的变量。的确,在我国银行业几乎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与产权有关:巨额的不良资产是由于银行与国企在产权上的同构性,“政银不分”是由于政府是国有银行的产权代表,银行员工效率低下是因为缺乏产权的“激励兼容”… …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而只是政府在“模拟”市场,从而金融效率低下(江春,1999)。国有银行在产权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瓶颈”。必须对我国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在我国理论界几乎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多种途径中,股份制改造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核心就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和外资)。通过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创新,银行由国家控股,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扩大国有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所支配的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业绩优秀的大型企业参股商业银行,可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产融结合,协调银企关系;个人投资不仅能够实现私人资本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从而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外资参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认股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化运作,要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国有银行真正从原有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治理。必须按照权力结构、执行结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与其他所有者一样,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行使所有者权力,政府不能再以所有者的身份来直接干预银行的自主经营,而是由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机构或部门来行使所有者权益。

二、引入竞争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自会使竞争加强。但在彻底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以前,也应当对国内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对国内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尽管近年来成立了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且国内同业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迄今为止,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银行。考虑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所以要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对国有银行来说也算开放前的一次“练兵”。

三、市场退出

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能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从目前我国几个关闭产生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案例来看,都是实行的“行政关闭,业务托管”的方针。这种实际上并没有“退出”的“市场退出”在较小范围内暂时保持了相对的金融稳定,但却留下了更大的危机隐患。海南发展银行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要求海发行接收33家资产负债状况不良的城市信用社,结果造成合并后的机构关闭破产。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市场退出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除了这些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需要改变之外,许多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如银行员工的观念等等,也有待与wto相适应。金融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业内人士应以崭新的观念来迎接“入世”。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制度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奢望加入wto后能一蹴而就。但假以时日,中国银行制度终将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国银行业也将在这套制度下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江春,1999:《产权制度与微观金融》,中国物价出版社。

r·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永图,1999:《龙永图深谈“入世”》,《财经》第12期。

卢现祥,1996:《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王松奇,1999:《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中国经济时报》11月16日。

篇11

“厚爱”武汉

外资银行对武汉的“厚爱”,银行业人士解读为城市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

“改革开始三十年,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省市都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银行就是跟着企业跑,最早东亚的分行都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现在发展重心都在内陆城市。”东亚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洁霖认为,像富士康等一大批企业转投内地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各中小企业驻进,这些都是外资银行的绝佳客户。

“我省外资银行的密度在中部地区遥遥领先。外资银行纷纷来鄂,体现了湖北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中部崛起战略对外资银行的强大吸引力。”湖北银行业人士分析。

“以大型汽车厂家为首的日资企业纷纷到武汉投资,这些都是分行重要的客户资源。”日资背景的瑞穗中国武汉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处于中西部的门户位置,工业基础较好,齐聚了各大重点发展行业和产业,以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经济圈目前虽然和沿海经济圈还有一定差距,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除了区域优势吸引外资银行外,武汉市政府也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银行助推武汉经济发展。

早在2006年10月,武汉市政府就对外公布了《促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汉发展的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设立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对在本市新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含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以下、5亿元人民币(含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奖励8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下、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奖励400万元人民币;

《意见》还特别提到:凡在武汉市新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资金融机构新购买办公用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在2010年之底前按房租市场指导价格每年给予30%的补贴。在2010年底之前,外资金融机构向本市中小企业、个人、农户发放贷款,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由武汉市财政奖励20万元人民币。

“外资银行进来,说白了是来赚钱的。别人不看好你,凭什么来?”湖北银监局有关人士介绍,在中部六省中,湖北武汉的外资金融机构遥遥领先于其他中部省份。外资银行之所以选择湖北武汉,归结一点是看好这里的市场商机和发展前景,要不然抬轿子请人家来,人家也未必肯来。

站稳脚跟

武汉粤泰商贸公司经理刘海涛是外资银行的忠实客户,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小事,向记者讲述了外资银行的“好处”。

一次,刘海涛到某外资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由于时间较早,距离发售日期还有一个星期。这家外资银行的理财经理提醒他,可先把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办理成7天通知存款――比活期利率略高,等期满后再购买理财产品。“虽然利息多不了一点,但我觉得对方确实在为客户着想。这种感觉很好!”刘海涛说。

而另外一次,他到某中资银行的柜台办理业务,他拿出银行卡到柜台取1000元钱。结果柜员小姐脸色阴沉,不愿受理,要他到柜员机上去自行办理。“那样子好像是我做错了什么事似的。我是银行的客户,凭什么给脸色我看呀?”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回忆起来时刘海涛仍然愤愤不平,“在就外资银行从没碰到这种情况”。

也许是因为“晕轮效应”的缘故,刘海涛对外资银行的印象可谓“一好百好”。即使外资银行网点普遍较少,刘海涛也不以为然。“现在都使用网上银行,刷卡还款、选购理财产品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再说,很多外资银行的网银都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功能丰富,使用起来也很便捷。网点少,没有觉得特别的不方便呀!”

采访中,记者遇到正在办理业务的张女士,在张女士的印象中,外资银行的服务更周到,更贴心,“注意风险提示”。理财产品丰富,特别是保本产品较多,符合张女士的需求,也是她最满意的地方之一。自从去年成为某外资银行的理财贵宾客户后,她就把一般存取款业务放在中资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全部放在外资银行办理。

此外,外资银行的灵活性也为其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

2010年初,在房贷优惠政策何时结束尚未明确时,不少期购房的市民发现,部分中资银行在房贷审批上已悄悄“收紧”了。而此时,外资银行房贷业务由于没有总规模的限制,加上业务办理灵活高效,让外资银行备受推崇,为了吸引客户,有些外资银行还推出了赠送保险或礼品、免除贷款手续费和房屋评估费等优惠,使得外资银行在一直被中资银行垄断的房贷业务中成功的“夺食”。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汉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外资银行在汉不断加速发展。尤其是汇丰和东亚,近来在对私业务方面表现抢眼,明显加快了市场拓展的力度。由于外资银行在品牌、服务、产品、网络等方面拥有较好的口碑,一些高端客户从中资银行悄然流向了外资银行。

鳗鱼效应

外资银行的入驻曾被业内戏称为“狼来”了。“事实上,外资银行由于网点少的短板,目前来讲对本土银行来讲还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上述银行业人士认为。

即使在汉时间最长,支行最多的汇丰,也才只有5家网点。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利用海外资源,提供海外理财或金融服务。虽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要被认同还需假以时日。“汇丰在汉开展面向下一代的家庭理财,也正是想借以扩展客户,深度合作。”汇丰银行武汉分行行长韩艺说。

“银行产品没有任何保密可言,极易模仿。银行核心竞争力是高素质的人才,是拼执行力而非产品有无。同样的理财产品,不同人的服务,结果并不相同。”某中资银行湖北分行负责人则认为,“未来银行的竞争不是拼网点、设备等硬件高下,而是凭人才、文化等软实力取胜。做不到这一步,银行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失利。”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外资银行纷纷来汉发展,多数人是持肯定欢迎态度。“外资银行会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此外会在很多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服务提升了不少,我个人认为外资银行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湖北银监局外资处一位官员认为,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贵宾理财、交通银行的沃德贵宾理财之所以能成为大众熟悉品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很好地吸纳了外资银行相关业务的优点。

无论怎样竞争,对消费者而言,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才是“王道”。

前景光明

截至2010年度上半年末,东亚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东亚银行(中国)的客户存款基础按年增加42%。

正是因为在汉经营得不错,加上看好武汉的发展前景,东亚银行一直谋求在汉扩张的计划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12月23日,东亚银行武汉分行的第一家支行在光谷开业也证实了东亚银行融入武汉的坚定决心。

“我们一直都想在武汉开设分支机构,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步伐有所推迟。”林洁霖表示,预计3-5年内在武汉三镇开设9个网点。

对于武汉市场的前景,2005年进入内地到上海工作的林洁霖表示,“现在的武汉就是10年前的上海,这几年上海的各项经济指标都翻了好几倍,所以武汉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我们在武汉的拓展,这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当地政府实施的刺激措施为市场带来的信心。”汇丰方面有关人士说,今后将会在现有网点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完善网点布局。

篇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金融素质为目标,通过深入走访企业,传送金融知识和政策,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实现银企相互了解,互动双赢,进一步改善金融融资环境,为促进我县实体经济稳健发展,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二、活动时间

10月18日开始至11月25日

三、活动内容

(一)进企业了解情况

基本账户银行和贷款银行行长和分管行长要亲自带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深入全县“五十强”、“五十优”和成长型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情况,分析企业资金结构,掌握企业盈利情况,充分了解企业当前生存、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风险状况,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准确掌握企业贷款资金流向,促使信贷资金投入企业生产流通领域,避免信贷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高利贷、非法集资、投机、高风险投资领域。要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该退出的投资领域,要建议其果断退出,优化企业资金结构;能帮助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促进企业集中力量发展实体经济,集中资金提高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二)送服务贴心关怀

一是送金融政策进企业。要向企业讲解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明确引导企业发展方向。要结合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传导金融信贷政策,增进企业对银行了解。对外向型企业,要主动讲解最新的国家外汇政策,帮助企业掌握政策运用;要积极宣传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知识,推广普及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帮助企业掌握谈判技巧,提高企业人民币结算主动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是送金融知识进企业。各银行要积极向企业传送金融法律知识、各类金融产品知识、相关业务知识,提高企业金融知识水平。要向企业讲解信用知识,帮助企业掌握建设自身良好信用的方式、方法,促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守信行列。要主动介绍信贷产品知识,扩大企业贷款品种选择范围,让企业主动掌握贷款品种选择权。要积极传送银行结算业务知识,帮助企业合理选择结算方式,提高企业资金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帮助外贸企业熟练掌握外汇业务知识、业务操作流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增强业务应用能力。要介绍银行理财融资知识,使更多的企业了解银行理财融资品种,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三是送金融服务进企业。各银行要梳理信贷流程,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办贷时间,提高信贷服务效率。要主动减免相关费用,合理确定利率,让利企业,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要积极建立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关系,努力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提供方便。要积极扩大企业抵质押物范围,严格遵守评估制度规定,不擅自设立、抬高评估门槛。要加快完善中心镇金融服务设施,提高中心镇金融服务能力。主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破解传统信贷投放机制缺陷难题,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企业、先进科技型企业、民生项目的信贷支持。

各银行机构要通过“送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银企互惠共赢意识,增进银企双方相互了解,畅通双方信息互通渠道,通过提供适时的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难题,降低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改善外部金融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