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危机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危机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30-02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跨国金融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在内容上,它涉及国际货币体系、资本跨国流动、各种融资交易、银行、证券等金融市场的监管。同时,国际金融法又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法和投资法息息相关。在现代跨国经济关系中,离开国际金融法所形成的秩序,各类国际贸易活动、投资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将难以合理、顺利地进行;而国际金融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贸易、投资以及其它各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效率。

一、国际金融法的研究领域

在国际金融法的教学中,一般会涉及货币法和金融法两个性质有别但又紧密联系的法律部门。其中,货币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因货币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关于货币的兑换、流动和汇率方面的法律规则,构成货币金融制度的基础,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质;金融法则是调整不同国家民事主体之间因跨国金融交易而产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既包括公法意义上国家对银行、证券、衍生工具市场的规制,也包括国际贸易融资、贷款融资、租赁融资等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这类法律制度虽然包含有一定的管制法内容,但在本质上具有私法性质。

应该说,国际金融法是伴随着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法作为跨越国境的货币资金活动,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强调了国际金融法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涉外金融法的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各国经济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并逐渐趋同,采取市场化的规则来规制金融交易。其次,它为国际金融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际金融法的管辖范围涉及电子货币、跨国银行及其网络业务、贷款证券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等国际金融新事物、新领域,这些新领域的相互交叉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拓宽了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范围和教学的新角度。再次,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严重失衡,金融资源日益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国际金融关系的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强,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现行的国际金融条约和惯例文件中不乏发达国家金融立法和实践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金融法通过影响国际金融法间接影响到全世界各国国内金融立法的面貌。这一切给国际金融法的走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对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统一以及通过法律制度统一促进经济交往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最后,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金融法的制度创新。例如,作为贸易领域的国际组织WTO,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第一次将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贸易纳入谈判议题,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将货物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适用到金融服务领域,并在市场准入、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的待遇标准以及金融全球化等方面作了新的制度安排。再如,金融混业经营的出现以及成为金融集团经营的主要模式,使得传统的立足于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作为监管基础的机构型监管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许多国家转而采用立足于具体金融交易行为的功能型监管。

二、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率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融风险通过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逐渐累加,并通过相关产品的拆分和出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各国金融规制和监管的缺陷,则加剧了危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出台了改革和加强金融规制和监管作为统领性主题和主导内容的方案,凸显出防范未来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规律和客观需要以及国际发展的新趋势,为丰富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研究领域。

首先,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反映了晚期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经济的金融化。所谓经济的金融化,是指实物经济被金融经济所取代,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间、以及跨国国民间的交易日益深入地表现为国际金融关系,金融因其更适合“数字化”和“终极市场”而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要素,特别是原来并非国际金融法重点研究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整个金融危机中不断出现并成为危机发生的导火索。金融创新导致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国际金融法随之发展和创新,通过确认、调节、调和等手段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各国监管改革方案纷纷加大对金融业审查的力度,将游离于监管边缘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整合证券和期货的监管,以降低系统风险。

其次,在金融危机后,学者的研究除了立足于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具体金融产品和银行、证券、期货等市场,同时还从宏观层面研究监管模式的转化,而监管模式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去监管化”成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下立法和执法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就美国而言,对全球主要金融系统也是同样的策略选择。许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取消长期执行的许多限制,为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变革提供法律上的便利,打破不同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间的严格界限,取消对海外金融活动的种种限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风险累积的结果,这种风险同时还被不断分割、定价,经过复杂的包装进行传播,并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因此,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开始重视经济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失衡,强调宏观审慎的重要性,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应与中央银行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机关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措施协调的机构与机制。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应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同时还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也应当考虑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需要。

最后,与国际金融法相关的问题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渗透、辐射和影响。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使得制造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迅速下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实质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应进行经济结构的根本改革,逐渐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化。而且进入2009年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在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升温,专门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甚至和金融法相联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外贸逆差频频与人民币汇率问题挂钩,指责因为人民币被“低估”,导致美国每年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更有议员宣称,中国对货币市场的干预,是中国经济每年10%高速增长和美国接近10%失业率的“根源”。而货币问题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急需从一国承担的汇率调整的国际法义务等角度解释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三、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思路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爆发。危机进一步蔓延,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独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件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恶化。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行动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美联储也同样大刀阔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突破了以往的政策框架,在常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美联储实施了以“信贷宽松”为特征的货币政策,并创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

一、美国主要采用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1.下调利率。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为止,美联储连续9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十分罕见。降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是其作用尚不足以解决金融体系流动性严重短缺和信贷过度紧缩的问题。

2.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三大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初期,美联储主要通过隔夜操作向市场提供流动性。2007年11月,又增加了43天的回购操作。2008年,美联储进行了多次28天期限的回购操作。2008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目的是为缓解信贷紧缩状况。

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但是也并不完全有效。银行贷款标准提高和信贷市场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抵消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由此导致金融市场更加紧缩。

尽管美联储将央行传统三大政策工具都用上了,但是信贷市场上风险溢价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动作和创新。

二、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

概括来说,美联储近期的金融创新主要分为四类:

(一)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在放宽存款机构在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降低贴现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的基础上,对银行贴现窗口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些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主要有:定期拍卖便利等。

(二)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证券买卖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或者直接与交易商买卖证券发放或回笼资金;或者由联储卖出证券,再按照协议买回证券,通过这种回购向交易商贷出资金。

(三)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四)针对特定企业和法人的工具创新尽管美联储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前所未有的激进,为稳定局势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已初见成效,但信贷市场仍存有相当大的压力。

三、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在审视2007年至2009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应该看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是成功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美国经济正在走出衰退,近几年将是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时间。

1.反映金融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一个表现就是给小企业的贷款数量。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美国小企业每月获得的贷款金额为8.3亿美元,2009年2月至9月,该数额上升为13亿美元,9月份当月达到了19亿美元。企业获得的贷款增加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2.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日趋稳定,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作用,美国实体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2010年1月27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表示,美国经济继续在走强,劳动力市场恶化在减弱。美国经济以适中的速度在复苏。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与美联储的判断是相互支持的。美国经济已经从衰退中走出。

3.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沟通,告知公众有关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从而影响预期,并影响长期利率。2008年12月底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寻常低利率的观点。该声明重要作用是引导,使经济朝着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

四、美联储货币政策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美联储在应对危机中,采用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于我国央行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流动性短缺、流动性陷阱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看,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呈现大幅增加。这充分说明美联储货币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篇3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13-03

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因信贷紧缩和资产价格缩水而导致的垒球需求下降以惊人的力度冲击全球贸易市场,各主要国家出口轻则增速减缓,重则大幅缩水。世界各国不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进入2009年2月份后,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金融危机让各国政府“大难临头”。全球以美国带头的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时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他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趋势

1.新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主体具有全球性。传统贸易保护主又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选择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保护国内刚起步的幼稚工业、尽快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工业经济体系。不得不实施有选择的保护贸易政策。而金融危机下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由于其外贸份额占世界贸易总额较大,所以不论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采取怎么样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以实施出口导向为主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影响巨大。经济全球化下供应链与物流配送全球分布使得世界经济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抵抗力薄弱。任何一环出现贸易壁垒,都将出现全球性的循环不畅。就像不信任的情绪会在一夜之间蔓延至整个信贷市场一样,贸易保护主义的传染性也极强。

2.嘶贸易保护主义政幕保护的对象增多。传统贸易保护政策主要保护本国刚刚起步、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幼稚工业为主,主要涉及有形货物与农产品。一旦这些产业发展成熟,便取消保护,这是符合WTO的基本原则的。而经济危机下。被保护商品关注,羔只集中在被陷入产业危机的行业方面,各国处于自身贸易利益的考虑,以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促进国内就业,限制对方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和贸易保护主义被各国广泛接受。被保护的商品范围正在迅速增加。保护对象由商品市场扩展到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在货物贸易上,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比如,法国推出的征收“碳关税”提议,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为名义,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举特对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会带来致命的打击;在服务行业,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出现排外劳工等;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非理性的维权和任意侵权现象频频出现。最后,出现资本保护主义。西方贸易保护者提出“外企产业回归西方”说,即把已在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设厂的企业迁回本国,帮助缓解国内正在不断衰退的经济环境。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奉回流和排斥外资。

3.新贸易保护主义从隐形转向显性。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采取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差异性的国内消费政策、汇率变动等形式,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低、不易监督和预测。但是本次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采取的非关税保护措施较显性。如美国的直接购妥国货,印度公开透明的操纵关税,以及命令禁止中国的玩具进口。除了过去一直使用的“双反”调查、知识产权调查等手段外,2009年9月的“轮胎特保案”开创了美国对华贸易遏制的危险先河。

4.贸易保护主艾再次向传统的支柱产业倾斜。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如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法隶”明确规定,政府投资主导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学较等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钢铁产业在美国已经不是新兴产业,而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严格控制钢材的进口,实质就是保护本国的钢铁企业。

5.劳工标准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问题的焦点。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把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制。许多国家通过劳动力国籍就业歧视政策,保护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如美国要求在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美国申请者,公司内外国员比倒不得超过15%;德国的宝马、西门子等跨国公司进行裁员的首批对象基本全部是外籍员工。

6.从单纯的贸易政策转向综合的经济政治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为要求对方国限制国内商业行为,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甩行政权力妨碍竞争的行为和干预对方国家经济政策等。以“公平贸易”为由,限制对方国内商业活动,管制政府通过行政权利妨碍竞争等。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1.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对我国产品不断地变相抵制措施,走失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本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如美国“使用美国货”的救市条款,增加了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进口市场导致进口价格难以下降。同时诸如印度此次对华玩具出口态度一般的强制限制措施也减少了我国商品的出口量。当前我国的出口增长是量增价跌,而进口是量价齐升,从2009下半年贸易回"暖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即呈现运步恶化之势。国内需求的旺盛拉动工业原材料价格和数量的强劲上升,而出口则受产能相对过刺的约束,量的增长虽然明显,但价格低位徘徊。新兴市场工业经济体的强劲表现拉升了上游初级原材料的价格,而发达经济体的弱势经济抑制了下游低端消费品的价格。

2.对我国的产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到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从禽肉产品到玩具、钢轶制品、橡胶制品、汽车零部件……毫无疑问,这些反倾销案的频繁出现,将给中国出口形势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口企业海外订单减少,国内

失业增多,众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不断放大这一效应。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掩会大大却弱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第三,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措施给国内带来的冲击往往会涉及整个产业。

3,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重点将从限制外资流入转向限制内资外流,不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吸引外资。例如,法国政府就曾要求法国汽车厂商不能拿着法国政府的补贴到捷克等国去开办新工厂。法国政府分别向雷诺、标致雪铁龙两走汽车公司分别提供30亿欧元优惠贷款,但条件是两大公司承诺不关闭在法国的工厂,以维持就业。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我贸易保护措施更是有增无减,明显显现出在频率、强度、手段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四大升级趋势。

1.贸易保护的频率升级。从2009年11月开始,美国商务部就连续做出初步裁定,先后时我出口美国的金属丝网托盘、油井管、钢丝层板、礼物盒及包装丝带、铜版纸和磷酸钾盐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惩罚性关税,频率之高近年来所罕见。以铜版纸为例,从2009年10月美国商务部立案公告对原产于我国和印尼的铜版纸进行“双反”立案调查,到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该案做出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再到2010年3月美国商务部裁定最终的反补贴关税比例,整个过程只有不到半年时间,速度之快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2,贸易保护的强度升级。与贸易保护频率同样增长的,还有美对我出口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和幅度。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我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的惩罚性关税上限达到438%;2009年年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枇准对价值约27.4亿美元的中国产油井管征收10.3%至15.78%的关税,更是创下美对华贸易制裁的金额之最。

3.贸易保护的手段升级。除了过去一直使用的“双反”调查、知识产权调查等手段外,2009年9月的“轮胎特保案”开创了美国对华贸易遏制的危险先河。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信息部主任龚柏华说,小布什当政期间美国曾对我国发起6起特保调查案。但最后均未实施:而“轮胎特保案”后,必将有更多的美国利益群体要求政府对我国输美产品征收特别关税,从而使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4.贸易保护的内容升级。从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转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并重型的产品。以造纸行业为例,美国对华出口的限制对象从2005年至今就经历了从记录纸、文具纸、蜡光纸直至最高端的铜版纸的变化;而在钢铁行业,我国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除了热轧的两款产品外,几乎已经全部遭遇美方“双反”调查。

四、低碳经济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

篇4

一、市场主体:美国承包商数量锐减,发展中国家承包商迅速成长

(一)承包商国别构成

金融危机对欧美承包商影响很大,美国公司首当其中,人选225强的美国企业从2007年的35家锐减至2009年的20家。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商迅速成长,跻身榜单的中国和土耳其企业数量再创纪录,分别从2007年的51和23家,增至2009年的54和33家。

(二)承包商业绩

尽管人选225强的发达国家承包商数量减少,但它们的完成营业额仍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行业集中度较高。62家欧洲企业完成营业额2000.1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32.26亿美元;20家美国企业完成营业额497.3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24.87亿美元。

从国际市场营业额增幅来看,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的承包商业绩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分别达到54.95%、43.25和17.06%。

(三)行业领军企业业绩

2009年的全球前十强名次变化不大,仍为欧美承包商牢牢占据,霍克蒂夫公司(德国)、万喜集团(法国)和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依然名列三甲,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布依格公司(法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SAIPEM(意大利)、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福陆公司和泰克尼普集团(法国)分列第四至第十位。2009年全球十强的总营业额为1373.5亿美元,比上年度的1455.8亿美元减少了5.7%。

(四)中国企业业绩

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业绩突出,入选企业数量继续增加,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营业额增幅明显,平均营业额有所增长。

人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中国企业数量再创纪录,达到54家,连续三年保持在50家以上。泛华集团、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首次入选该排名。

入选企业完成营业额合计505.9亿美元,比上年的357.14亿美元(2008年数据已修正)增长41.6%。企业平均营业额为9.36亿美元,比上年的7.14亿美元上升31%。

尽管中国企业排名普遍提高,平均营业额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企业排名比较靠后,国际市场营业额较欧美企业差距较大。全球225强平均营业额为17.05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平均营业额只有它们的一半。54家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完成营业总额仅占全球十强的36.8%。

二、行业市场:传统行业普遍低迷,基础设施建设凸现亮点

2009年,制造业、电讯、供水、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业和房屋建筑行业市场出现衰退,投资额大幅缩减。与此同时,电力、供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保持增长,呈现发展潜力。

(一)交通运输

2009年,交通运输行业共投资1123.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9.3%,比上年增长10.6%。

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前十强,万喜集团(法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FCC(西班牙)、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RoyalBAMGroupNV(荷兰)共完成营业额594亿美元,占该行业112.3亿美元总投资额的52.9%。

(二)石油化工和工业

石油化工行业营业额合计914.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3.8%,同比增长0.64%。工业领域投资额合计206亿美元,占5.4%,同比下降10.44%。

石化和工业领域的前十强企业包括Saipem(意大利)、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泰克尼普集团(法国)、福陆公司(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公司(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美国)、Petrofac有限公司(英国)、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McDermott国际公司(美国)和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共完成营业额578亿美元,占该行业投资总额的51.6%。

(三)房屋建筑业

房建领域投资萎缩,降幅8.59%,总投资859.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2.4%。

该行业前十强完成营业额46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54%。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分别为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鲍维斯林德(澳大利亚)、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鲍佛贝蒂公司(英国)、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Royal BAMGroupNV(荷兰)、万喜集团(法国)和FCC(西班牙)。

(四)电力

电力市场发展迅猛,营业额为356.9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9.3%,同比增长33.57%。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在电力行业力拔头筹,与现代工程建筑公司(韩国)、Abeinsa SA(西班牙)、Iberdrola Ingenierla y Con-struccion(西班牙)、Grupo ACS(西班牙)、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GrupoIsoluxCor-san SA(西班牙)、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中国)、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和Maire Tecnimont SpA(意大利)共同完成147亿美元营业额,占电力市场总投资的41.2%。

(五)供水

供水市场的营业总额为112.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2.9%,同比增长17.5%。

行业前十大公司,霍克蒂夫公司(德国)、IMPREGILO公司IMPREGILO SpA(意大利)、撒利尼建筑公司(意大利)、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万喜集团(法国)、

SNC-Lavalin国际公司(加拿大)、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中地集团公司(中国)共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占112亿美元总投资的58%。

三、地区市场:欧美市场萎缩,发展中国家相对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洲与美国的建筑市场波动较大,债务危机促使各地政府削减开支,建筑业的投资和消费支出均有所减少。2009年,225强在欧洲完成的国际市场营业额为1141亿美元,同比下降11.7%,但欧洲仍是最大的国际建筑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6.3%。美国位居第四,占9.1%,投资额达348.8亿美元,同比下降16.5%。

中东地区部分石化项目暂时搁浅,但在中东国家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增加。因此,2009年中东市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225强完成营业额775.6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0.2%。35家中国企业完成营业额83.9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0.8%。

亚太地区仍为全球第三大地区市场,225强完成营业额731.8亿美元,增长6.8%。46家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完成营业额182.1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4.9%。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非洲市场的增长,2009年225强完成营业额56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47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竞争力较强,共完成营业额208亿美元,占36.6%。

最大的225家承包商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市场完成营业额2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承包商在该地区表现突出,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占该地区营业总额的44.6%。

四、国际建筑市场发展展望: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

在未来几年内,金融危机仍将继续影响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增长和发展将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

(一)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预计未来几年,各国政府仍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以此带动经济复苏。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人员和物资流动也将进一步加快。因此必须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未来的基建项目将呈现可持续性、高效能、高品质的发展趋势。此外,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新的环保标准,向低碳、低污染方向发展。

(二)公共投资缩减,私人投资存在商机

篇5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1-01

1 中美贸易摩擦新特点

1.1 贸易摩擦手段多样化

反倾销仍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保障措施尤其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337调查”、反补贴等也已成为美国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2002年8月21日,美国对自华进口的轴承传动器实施特别保障措施,首开对华实施特保措施之先例。2006年11月,美国开始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开创了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反补贴调查的先例。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商品数量、品种的日益增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日趋激烈,中国已经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和最大受害国。

1.2 贸易摩擦频率加快

就反倾销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平均每年有1.7件,而在进入21世纪后平均每年达7.5件,2007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2件。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在美国对外反倾销中所占比重也呈上升之势,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3.9%,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12.53%,2000年以来达到22.1%。2006年,美国共提出5项反倾销指控,其中4项(占80%)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在反补贴方面,美国于2006年首次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2007年,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就达到7项,占当年美国对外反补贴调查的77.78%。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不断有新的行业和新的产品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对象。中美贸易摩擦针对的产品呈高附加值化趋势,涉及的产品从最初的农产品、化工原料、鞋类、纺织品或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近年来,美国还利用所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出口设置大量贸易壁垒。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由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非市场经济地位”、履行入世承诺等问题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2 中国的应对策略

从经济因素方面来看,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出口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这些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化水平不大而价格竞争力又较强的产品对美出口,并且是大批量的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遭遇其贸易壁垒的限制。另外中国外贸企业的恶性竞争,中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战术不强,中国外贸战略过于强调出口,外贸依存度过大,中国企业协会乏力,预警机制不完善,中美外贸标准不一致以及中美经济制度不同等也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些重要经济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则主要包括,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的压力,美国选举政治的推波助澜,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国家、民族利益冲突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是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篇6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邵阳市中小企业表现以下特征:

(一)从企业产品是否出口国外分析:外向型企业冲击明显高于内向型企业。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邵阳市机械、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7个行业的43家规模以上出口企业,出货值比去年下滑的有22家,停产9家。对100户企业问卷结果统计显示,55%的出口企业表示经营状况“困难,需要缩小经营规模或裁员”。相反,内向型企业由于产品销售在国内,消费市场萎缩不明显,影响不大。据邵阳市前3月规模工业盈利企业前30名中,内向型企业占25家,占比高达83%;调查100户企业中,85%的内向型企业能正常运转,91%企业家对企业盈利能力和今年国内市场有信心。

(二)从企业技术含量高低分析: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超过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因为邵阳市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17万人在岗,随着金融危机对市内外实体经济更深层次的影响,邵阳市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另一方面,邵阳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出现裁员、减员情况,“返乡潮”愈演愈烈,至今年3月底,有16.7万人农民工返乡。失业员工冲击着劳动市场,加之企业效益下滑,员工收入必将下降。而技术含量高企业大都生意仍然红火,如邵阳市纺织机械公司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新产品100多项,其中9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90%转化为新产品,并已批量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达49项国家专利,企业效益一直很稳定。再如邵阳市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一季度盈利2807万元,同比增加85.2%。

(三)从企业所属的行业分析:建材、电力、机械、林木加工行业影响少,而电子行业、食品、石化行业影响较大。金融危机以来,由于邵阳市工业基础差,抗风险能力弱,一些企业生产不景气,受的影响较大,工业增加值排名在前20位的企业中,9家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家出现亏损,增长59.6%,累计亏损额7832万元,同比增长85%。 据对邵阳市规模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1至3月亏损企业40户,比去年减少11户,亏损面为5.19%。亏损额达到85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98万元,增长36.6%。细化各行业来看:至今年3月末,邵阳市建材行业盈利1602万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居邵阳市首位;电力行业盈利74万元,同比增长105%,实现扭亏为盈;机械行业盈利4500万元,同比增长94%,林木加工行业盈利1583万元,同比增长91%;而电子行业盈利34万元,同比下降11%;食品行业盈利1370万元,同比下降5%;石化行业亏损234万元,同比下降165%,出现了严重亏损。

(四)从企业依赖本地资源程度分析:本地原材料丰富的企业影响程度低于对外资源依赖程度高的企业。邵阳市一些中小企业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开发新产品,做出特色与品牌,取得不错的效益。如邵阳市东锐锰矿有限公司根据锰储量居全省前四位优势仅今年一季度取得186万元的利润。而原材料靠从外地引进的企业影响较大。如邵东县是中国生产打火机的基地,共有打火机厂42家,年产量已超出120亿支,销往亚欧美非地区的七十余个国家,占据“中国制造”80%中的三分之二份额,受金融危机影响,没有“核心技术”,尽管量大,但价不高,低技术、低利润造成 近20% 家企业倒闭或停厂。

(五)从企业的行业性质分析:国有及国有大型控股企业影响程度好于私有企业。国有及国有大型控股企业由于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减免税收,获取市场信息、销售网络、技改资金、银行贷款方面处于优势。如邵阳市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2009年1至3月实现利税总额259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3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相反,私有企业成了无父母的“孤儿”,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任其自生自灭。

二、邵阳市中小企业近阶段回升上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地方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

邵阳市是典型的财政穷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具体表现在:

其一,企业改制难度大。如邵阳市改制企业――某化纤、热电两厂分别于2003年、2004年改制,到2007年底,所欠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债务5300余万元。两厂收购方不承担上述债务,该两笔债务现已悬空多年。鉴于邵阳市财政困难,无法解决。

其二,扶持项目资金少。项目储备不足不优,项目开发经费投入有限,新策划包装项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虽然有些好项目又苦于财政困难无能为力。如湖南省某制药有限公司丙戊酸系列原料产品异地扩建及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资金缺口1500万元。该公司现是国内最大的抗癫痫病一线首选药物丙戊酸系列产品生产企业,有职工860人,资产总额7700万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共产值605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383万元,上缴税金786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丙戊酸系列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癫痫六大首选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市场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目前湘中制药有限公司产品产量占全国产量75%以上,但市场占有率仅10%左右,90%的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税收3.5亿元,新增就业800人。但以目前公司资金实力难以做大做强。

其三,产业结构调整难。对一些“二高一资”的企业和项目难以对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邵阳市是全省四大产煤市州之一,煤矿税收在当地财政收入上占了较大比重,关闭了五分之三多的矿井对邵阳市财政影响较大,同时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压力非常大, 2004年邵阳市矿井总数为256个,至去年底实际关闭矿井148个,除湖南省财政厅下拨付煤矿整顿关闭专项补助资金3300万元,资金缺口高达5600万元。

(二)支柱产业和列入产业振兴调整项目不多,受惠国家扶持政策少。据了解,邵阳市进入中央4万亿经济刺激规划的项目在湖南处较低水平,2008年新增是央投资394个项目,但获得国家扶持资金只有3.1亿元,且主要用于廉租房、水污染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卫生教育及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而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才180万元。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跟不上,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项目不能落实。另外邵阳市被列入产业振兴计划的项目很少,只有湘窑酒业、华耀浆纸、广信纸业、立得皮革5个企业进入规划,使邵阳受惠国家扶持远远不够。

(三)全国银行信贷高投放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增量少,企业发展受限。尽管2008年8月以来,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欠发达地区的信贷规模与其他较发达的地区差距明显加大,欠发达地区并未得到很多的实惠。邵阳市银行业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覆盖面窄、总量较小、力度有限等问题,且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已暴露出诸多矛盾与困难。到今年一季度末,邵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92亿元,在全省名列第5位,比年初增加65.27亿元,增长9.79%;各项贷款余额249.12亿元,比年初增加17.92亿元,比年初增长7.75%,贷款增量列全省第12位,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32个百分点,列全省倒数第二名,存贷比仅为34%。从贷款投放的行业来看:今年一季度的贷款主要投向基础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是电力、交通运输行业。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难以满足,问卷调查100户企业中申请贷款获得批准的仅为33%。

(四)企业单元化产品结构和低科技含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难度大。邵阳市规模以下工业仍然是以“五小”工业占主体,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粘土砖生产企业有近700家,占邵阳市规模以下工业的两成以上,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木材加工企业300家,占10%,其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小化工、小造纸、小采矿、小水泥、小治炼等共有1300多家,占比达规模以下工业的三分之一强。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缺乏上档次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多数处于较低层次、装备水平落后,自身技术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相当弱。加之缺乏资金扶持,难以做大做强。

三、对策建议

1.区别对待,国家政策应向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国家在制订财政、金融相关政策时,从经济战略布局、社会稳定、等方面科学考虑。如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的差异,从宏观上解决经济布局不合理、不平衡的状态,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赋与姓“国”与姓“私”,企业小与企业大在税收、贷款等优惠以平等的待遇;降低欠发达地区中央项目配套资金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更好发展。

2.健全融资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集中力量抓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下的银企互动的融资平台,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鼓励民间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尝试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荐好企业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要规定各金融机构机关新吸收存款投放当地的最低比重(60%为宜),以照顾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贫血”现象,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的差异。

3.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欠发达地区中小型企业更要抓住机遇,调整自己的战略。外向型企业可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产品进发。企业要充公利用邵阳自身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壮大。如邵阳市要以机械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造纸等优势产业;以食品工业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工业;以能源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形成一批产值过100亿元、200亿元的产业,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篇7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财务柔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持有。企业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务柔性,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时,现金持有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资金满足其投资活动,从而避免由于外部融资约束所造成的投资不足等问题。

(2)债务能力。保持较低财务杠杆水平的企业在遇到外部不利冲击时,由于自身负债较少,财务风险也较小,因此比高负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这类企业一旦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仍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使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3)资产销售。在理论上,面临现金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增加其现金流,[3]这样也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常见,因为多数情况下资产变现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亏损。

2.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点

(1)融资受限

在企业资金筹集方面,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存在明显的偏好顺序,即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因为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前两种方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市场上产品过剩,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这些都使企业内部现金流入量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的自有现金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过后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投资态度趋于保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紧缩、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虽然企业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危机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企业在此时期所受到的融资约束仍旧很大,这使得企业无法筹集足够的外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扩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投资不足

在企业投资方面,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减弱。融资是企业资金运行的起点,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由于后危机时期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而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会被迫放弃一些NPV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了投资不足或投资扭曲。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投资等待的期权价值也随之增加,从而致使企业削减当期的投资支出。

3.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企业财务柔性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柔性包括融资柔性、投资柔性、营运资本柔性以及收益分配柔性,这4个方面的柔性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众所周知,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可以在危机中有效减少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财务柔性,以便应对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投融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1)融资柔性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点,企业的融资柔性包括对融资方式、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的柔性化管理。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企业不应单一依靠某种融资渠道,而是应该对融资项目的前景、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税收等政策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降低债务比重,因为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会使企业更难获取较低成本的外部资金,同时到期偿还本金和财务利息的负担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危机。保持一定的负债柔性可以维持灵活的资本结构,并降低亏损、破产等财务风险。

(2)投资柔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行为,而危机后期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投资柔性包括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柔性化管理。企业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若干假设上,而在后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波动都很大,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投资决策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应保守的估计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4]这可以避免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也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一道保护屏障。此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及应对措施,不可盲目追加投资。

(3)营运资本柔性

营运资本柔性包括现金持有额度柔性、短期投资柔性、应收账款柔性、存货柔性及流动负债柔性等。在后危机时期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现金储备以建立宽松的财务环境,这样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在存货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量降低,存货及库存成本增加。为此,企业应加强对产品销量和库存的预测,并做好各项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维持企业的成本优势。

篇8

前言: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不能把责任都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身上,金融专家应该结合时展的特点,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的作用,通过提供透明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掌握金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因此,只能说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运用

1.公允价值会计随着金融危机的转变

公允价值会计的表现形式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差异较大。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经济受损,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出现衰退的现象。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波及,使得我国房屋的价格不断的升高,人们在选择购房时,都成为了金融危机下的“房奴”。随着房屋价格的飙升,人们无法接受这种高额的住房,在购买房屋时就会选择贷款的途径来购买,逐渐产生了资产抵押的现象。经过公允价值会计对其资产进行计算之后,固有资产都产生了贬值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逐渐成了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金融专家以及金融投资者发表的不同意见,使得很多国家都减小了公允价值会计所行使的权利,减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在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进行着转变。

2.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发展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周期效应,从而影响了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的计算不仅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下降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情况,所以,在公允价值会计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时,往往会传递出经济受损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也促进了经济平稳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会反映出经济市场的波动,使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同行业之间的巨大影响,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缓解的措施,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3.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时,公允价值会计都会从自身找到容易引起危机发生的原因,也产生了很多会计信息不全的纰漏,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的过程中,认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影响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对自身问题的不断探索,我国会计界也要从根本出发,对内部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和监督,杜绝危机发生的可能,要懂得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规范会计的行为,整理会计界的风气。根据反思也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很多的不足,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公允价值计量的价格不一定能达到公允的标准,金融危机使市场的经济波动非常大,而企业的经营却没有那么大的浮动,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的价格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情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产品价值的估测不准确,这样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很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经营模式和资金的适应。

二、金融稳定情况研究

1.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金融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货币的流通以及金融的管理都是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中央银行作为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具有着维持金融平衡发展的责任,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货币要保持畅通的流动,解决资金运作紧张的问题,中央银行对金融的监管也很重要,要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变动,以便做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金融不稳定的现象发生。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央银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金融市场的交易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争取在第一时间掌握好金融的发展情况,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实际的帮助。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很多行业来说,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人们在为危机担忧时,应该想出更好的方案来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有我国金融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金融的稳定性才能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越来越长远,实现我国经济壮大的发展目标。

2.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保持金融稳定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金融市场应该加大金融创新的能力,来合理的发展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市场正是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才能更好的适应宏观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企业部门应该明确知道,金融创新是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发展的,可以抓住市场的发展需求,创新的过程应该结合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创新出新的主体经济,根据现有产品具有的特征,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了金融的创新可以使货币更好的流通,更多金融交易的过程也更加简便,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不断创新出金融产品,增加企业的业务水平,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有限,给我国很多金融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破坏了金融稳定性。公允价值会计很长时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最大原因,随着金融专家对金融危机的不断分析,逐渐探索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证明了公允价值会计并非罪魁祸首,只是向金融企业传递了金融危机存在的信号。所以,人们在分析金融危机时,要全面的结合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出原因,进而驱使金融稳定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创新来应对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1,10(25):102-103.

[2]丁友刚,梁冰.对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及核销制度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0,15(45):48-49.

篇9

[5]William A.Allen and Richhild Moessner.Basel,Central bank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9[R],Working Paper No310.

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支柱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强烈依赖旅游业的地方,旅游市场一旦大幅下滑,当地国民经济大厦就会震动,税收和就业根基就会动摇,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不景气、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人们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缩减开支以及奢侈品消费急剧下滑等等。旅游产品消费属于日常性消费之外的奢侈品消费,首当其冲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海外旅游市场占较大份额的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桂林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凉意,以海外市场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旅游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打击,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跳水。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多大程度的影响以及旅游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等等,都急需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各级政府部门和所有旅游研究者高度重视。本文尝试从旅游业自身运行规律和特点出发,透视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一、旅游业的运行规律和突出特点

要把握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就需要充分了解旅游业独特的运行规律和突出特点。

旅游业的运行是有自身规律的。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关联产业面广,涉及的部门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引起整个产业链条出现“掉链现象”。贯穿目的地旅游产业链条的核心就是旅游市场的规模、停留时间和人均消费水平,旅游市场的向上或向下波动会导致整个旅游直接产业链和间接产业链运行故障,这就是旅游业运行的基本规律。

旅游业的运行还有其突出特点。旅游业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脆弱性,抗外界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能力弱。政治动荡、地震灾害、SARS、海啸、战争、环境污染等突发性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影响近几年我们都见证过;旅游业的第二个特点是短期内产品供给的刚性与消费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大。国际研究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旅游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或减少近2个单位,消费需求的弹性很大,而短期内宾馆饭店、航空、旅行社、景区等供给却很难随市场波动进行有效调整或转变其用途,表现出明显的刚性,因此,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旅游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客源市场流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由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不是由欠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次金融危机重灾区主要在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国,引起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数量下降是毫无疑问的;旅游业的第四个特点是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它不能像收藏品那样具有保值增值功能,且放的越久越值钱,旅游产品是一天不卖就损失一天的价值,如一间客房、一个飞机上的座位、一个景区景点,它们如果当天没有被销售出去,其当天价值就蒸发消失了。

篇11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其产生原因不能单单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专家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时代的发展特点,通过全面分析查找危机诱因。这样,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尽量降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金融稳定性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它能够提供透明化的信息,让人们对金融经济发展方向和特点加以明确。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其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已。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应用

(一)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公允价值会计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也会发生很多信息不全的纰漏。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计算当中,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产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随着公允价值会计探索自身问题,我国会计行业应当监督和管理内部信息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从而是会计行业的风气得到改善,避免发生危机。在反思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价格难以达到公允标准。由于市场经济波动较大,企业经营难以浮动的与之相适应。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市场价格,难以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准确估测产品价值,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就增多了。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资金适应和经营模式加以改变。

(二)金融危机下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公允价值会计会具有较为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此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不断上升,使得很多购房者都无奈成为了房奴。由于大多数人的存款已经无法购买住房,因此,都采取贷款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资产抵押。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之后,都发生了贬值,使得人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所造成的。基于很多金融投资者和金融专家的不同意见,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权利,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削弱,以期能够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对金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公允价值会计,主要是由于其能够引发周期效应,会对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利用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经济,在反映经济实际情况的同时,避免了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如果经济发展下降,企业的收益情况就会受到公允价值会计的直接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一旦公允价值会计参与,都会伴随着经济损失的信息。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对于发展的平稳性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它能够对经济市场波动加以反映,从而在同行业之间使金融市场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这样,对于缓解措施就更容易掌握,从而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金融稳定性情况研究

(一)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稳定性将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主要包括金融管理、货币流通、银行监管等方面的因素。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中央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其需要对金融平衡发展加以维持,降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货币流通应当保持畅通,从而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中央银行应当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动态及时掌握,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金融不稳定的情况。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应当针对金融市场交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金融发展状况,应当及时掌握。对于我国各行各业来说,金融危机都具有十分巨大的破坏性。人们应当积极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才能维持金融稳定性,从而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稳定性的维持

在金融危机下,金融市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宏观经济,因此金融市场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金融企业部门来说,创新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稳定性的维持,可结合现有的产品特征,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经济的更好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有助于货币流通的畅通和交易过程的简化。对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因此,金融企业应当重视金融创新,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金融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对此,很多人认为是公允价值会计造成的。实际上,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更加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重视其在金融危机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金融稳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11,04:82-99

篇12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