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一地理教学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一地理教学内容

篇1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之后,感觉到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无法实现初高中之间地理学习的顺利衔接。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初中阶段,由于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一初二阶段,只是将地理学科当作“副科”来处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时间都得不到保障,一到期中或是期末检测复习时期,地理教学时间通常会被语数外等学科所占用。即使在初三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是针对考试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恶补”,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应试性质,速记速忘,或是压根就理解不够全面。在这样的“夹生饭”教学下,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地理学习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重记忆轻理解”的教学模式,教学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地理更多地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暂时将地理知识记住,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理解作为基础,掌握程度其实是比较薄弱的。进入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以后,教学内容对理解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如果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适应高一地理教学要求的。

3.学习能力不够自主。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二、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

1.回顾温习相关知识,实现前后有效链接。

对于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欠账”,高一地理教师应当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回头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学生实现初高中之间的知识链接,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帮助学生回顾薄弱知识。一是开展集中补习。我把现行高一地理教材中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关联比较紧密的内容筛选出来,采取问卷调查或是书面测试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选取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重讲,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进行随堂补习。采取这一方式一般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我在新授内容教学中,涉及哪些内容的,在新课教学之中就对这些已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将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回顾放在日常教学之中穿行。三是进行自主补习。采取这种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将所需要用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的一些知识点罗列出来,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回头温习,分步分阶段进行自主复习,有效链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篇2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我校是首批省级教改试验区,经过几年探索试验,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节情境地理教学模式。四环节是指:“预习铺垫――展示提升――释疑解惑――总结反馈”。

一、预习铺垫

1.要明确提出列出详细的自学讨论题纲,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起路牌,导师、航标的作用。

2.要适时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会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阅文,读图积极主动自学、讨论、研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检测,指导学生采取读书、记忆、比较、归纳、讨论、联想等方法,按要求在书上圈、点、划、批,独立获取知识,找出重点,难点,找出问题答案,并作初步的认知,理解和简单的应用。

3.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目标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查的过程,等于给学生做B超、做CT,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抓到手,教师要巡回指导普遍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将问题分清主次,概括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准备。

4.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好学习小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证。

二、展示提升

根据小组预习的内容向全班同学展示每一小组的预习成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有激情,充满争辩,大家都参与的课堂,开放式的有趣味的课堂,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自信十足,以争辩为乐,以展示为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在前一阶段预习基础上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的成果,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是小老师的讲解,可以是有关问题的辩论,可以是知识竞赛,可以是小品话剧,总之使展示的内容能从各方面体现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划,学生真正成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路,引导思路发展,教师的注意力是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及时关注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乐学,悦学,掌握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三、释疑解惑

1.要知道“疑”是什么?才能教什么。这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不是书,而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教学生不会的,讨论研究不懂的地方,如:初一学生在自学、研究讨论了“经纬度”扫除了80%的障碍,教师发现判断一点的“经纬度”错的较多,就着重教好判断经纬度这一部分,并找出产生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讲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教师的眼睛要盯着教材,课程标准,但更重要的是盯着学生,并注意及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规律和道理必须讲清。强调自学,不等于不讲规律,不讲道理,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讲规律,讲道理,初中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就是道理,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尽管教师语言不多,只是三言两语,但要能揭示规律,道破原理。在讲解的时候应尽量结合多媒体,这一点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如:地球公转中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结合多媒体演示把这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

3.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在讲清道理,揭示规律后,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也不能让学生做观众,听众,要做主演,唱主角,要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一言堂,还是让学生讨论,质疑,研究。教师讲在关键处,这样教师讲解就更是少而精了,当然这种先学后教的程序,不是教条主义,不搞一刀切。有时就必须:“先教后学”。如初一地理的“时区和日界线”,就必须先教后学,否则学生根本无法学会一句话,一切从效果出发,怎样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就怎么办,怎么教。

四、总结反馈

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要重组成部分,即要当堂完成作业,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测试反馈总结,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它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得重要环节,初中地理是小学科,付科,不准布置课外作业,但是期中,期末又考纳入总分,这一尴尬的境遇,使得所有的教学内容,作业等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因此每一节课的作业量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有学生必须当堂完成,差生也应当堂完成。

测试题要覆盖每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则四,五题,多则十题,尽量限制在十题以内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方法,自己发现错误,相互指正,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有效调控,对共性问题及时补缺,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这一阶段的测试题应尽量用多媒体,使之直观,学生积极性高。

总之,无论是庞大的天体,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古地理环境的演变,都可利用电脑剪辑录像或用动画在课堂上显示,如讲授七年级上册“地震,火山,泥石流”时就播放相关的课件,这样学生大开眼界,降低了难点,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篇3

初中地理学习了“气候”的知识时,但知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为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可通过看图分析,然后在总结成表格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①梳理气候分布。

②分析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从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个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来临之前。热带沙漠气候最高月平均气温超过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对流雨,这里的降水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显然不同。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一般在18℃以上”。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学生认知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的过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封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关于关于经纬线知识的教学,就可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经线划分多少度?纬度划分多少度?经度分布规律是什么?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温度带的分界线是那些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那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不但能掌握经纬线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人教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安排有“活动”教学内容,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堂作业类(课堂作业类是指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课堂讨论类(课堂讨论类大多是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课外调查类(课外调查类基本上是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进意见)。教学中可因课制宜,用好“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待于知识的规律化、思维的条理化。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认清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学生学习障碍,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提炼知识规律,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解答地球公转图时,不能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因而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总结解题规律来进行教学,只要抓住解答图的关键点,就可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的解答规律:

看太阳直射点,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不论图如何变,学生只要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只要掌握了解题的规律,解题难点是容易攻破的。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

(一)借助地图熟悉空间分布

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例如,在初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理教学时,可借助地图,通过一些重要纬线穿过的大洲来记住所在的位置,来促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篇4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面对中考和高考,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仍旧是成绩,的确,在大众的眼光或者是潜意识当中,评价一个科目的教学成果最好的根据就是考试成绩,而我们也能从考试成绩中直观地看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上的一个原因:很多地方的初中考试中,初一、初二在地理教学中都是走形式、标出重点题目以应付考试,而在中考也没有地理这个科目,使得初中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和老师对地理教学方式也没有加大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成果、质量也因此不高。也导致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显得非常吃力,这样的教学也明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教材侧重点不同

在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适应是最常见的学习困难之一,除了学生在初三阶段对地理进行学习之外,初高中地理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也是教学衔接困难的重大因素。初中地理教学局限在气候、地图板块、世界地理等学习内容。而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涵盖了当前地球面临的气候差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内容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可以这样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强,既有基础理论也有实际计算研究,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可以用跨越来形容,这也使得教学衔接难度加大。

二、如何更好地改善高中地理教学复习课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

高一地理是衔接初中地理的关键,这也意味着高一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让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衔接上。利用地理图像教学法也是上好地理课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时,要充分尊重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和现阶段高中生的地理图像学习现状,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地理图像技能和地理素养,锻炼高中生地理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时候,通过认识气候分布类型图,了解全球气候如何分布,主要的气候类型在赤道两侧如何分布等,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认识气候。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一定要讲解清楚,对于抽象的概念气候形成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点。而在一些生涩复杂的概念上尽可能简化让学生理解结论就可以了,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消化地理内容,更好地将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地理结合在一起。

2.让上课过程更加切合实际

想让一堂课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最主要的还是上课氛围要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要知道知识源于生活,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常识引出课堂重点,可以消除学生对地理的恐惧心理。利用地理景观教学图,可以充分反映地理事物中的人文现象或自然景色的图像。很多学生因认为高中地理复杂难懂而学习兴趣较低,老师要在适当时机将生活化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高中地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课前提出一定的论题:如商品房在开发时要考虑什么因素?为什么足球赛制在每个地区都不同?为什么台北的雨季是冬季而我们是春季?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入手,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学习。

篇5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6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二、“电化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把漫画形式或者游戏课的设置溶入教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

要促进教与学的双方“互动”面,在实践中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总之,以科学发展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李通《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6).

〔2〕张振国.连荣地《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7

与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相比,地理图片能够更加直观地将地理知识反映出来。地理图片中有很多形象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地理图片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知识,从而成为地理知识的受益者。研究地理图片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实践。

一、利用地理图片,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图片,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会识别的内容之一。初中学生只有能够读懂地理图片,才能找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图片,是文字的重要载体,一张地理图片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承载于初中地理图片中的地理信息能够更加形象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形成最为生动的映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地理图片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地理图片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会读会用图片,才能学好地理知识。

比如在讲解《地球和地球仪》时,这是初一年级第一堂地理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堂课利用地理图片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地理学习基调。学生虽然生存在地球上,但很少对其所生存的地球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的天文学研究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态与特点,利用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学生通过地理图片对地球有所了解后,再拿出地球仪,让学生研究细节。

二、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图片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地图,是地理图片的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将课本中的文字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可视与可感的形象画面,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一旦形成空间思维意识与习惯,未来的地理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地图的应用方法有千种百种,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最好利用电子地图的变大功能,引导学生从地图上的一个点想到这个点相关的多项地理知识。像在讲解《日本》时,教师必然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日本的地图,讲解日本的构成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的放大功能,让学生了解日本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与人文风俗。利用地图与真实图片的结合,让学生将地图转变成为一个地理画册,更轻松地记忆地理知识。

三、利用地理图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地理图片不是只存在于课外,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教师也有很多配套的挂图。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本插图与挂图实施教学,一些插在课本文字中的图片经常被地理教师忽略。每一张教材插图都有其必然的价值,它们能够与课本中的文字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课本插图是最为直接的教学资源,也是用起来最为方便,与教学内容联系最为密切的资源。

如在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在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特点时,会配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图片。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插图,鼓励学生去分析当地人日常生活与其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建立个性化地理知识体系的线索。用课本中的地理图片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的方法,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

四、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初中,是地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利用地理图片实施教学,不是为了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地理图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与用图习惯,会让学生自身受益终身。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读图技巧与用图的方法,让初中学生习惯利用地理图片去获得某一地区的名称,识别各类新鲜的图例。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等高线图知识时,为了识别等高线图所描述的地理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要判断一个地理事物,就要明确其周边的地势特点,了解本身的高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发现这些信息,并努力与自己头脑中的地理事物相对。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的用图行为才会越来越熟练。

五、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画图习惯

画图,是利用地理图片学习地理知识的高级阶段。在地理学习中,初中学生会利用地图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输出,学会通过画图去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图片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学习效率,更能丰富学生地理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巴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本文字学习内容印在纸上,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图,自主给学习内容配图。给学生展示配图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各有千秋的配图对应着不同的地理学习思路与学习想法,养成画图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地理图片实施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将课内与课外的每一类地理图片投入到教学实际中。像地图与地理照片,都是珍贵的地理教学资源。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应用多种方式将地理图片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理图片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都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故而受到重视的程度不高,随着国家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价值,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丰富的素材,使得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随着教材改革的进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方法,用新观念,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走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提高。在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死板硬套的搬用一些固旧模式,过分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寓教于乐,可以明显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有时候教学老师的一些举动、语言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好感,这也会成其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课堂中教师以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兴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来激趣、引趣、索趣,不仅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会激发创新思维。

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采用创设意境这一手段对于地理思维的开拓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情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我国大陆西北部气温日变化剧烈的特色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语句来形容地理特征,使学生对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动机,然而要使内在动机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思考动力,还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设计导言、悬念或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言:“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在天气预报中出现,你能说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吗?它们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样的悬念和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叙述、讲授和学生的讨论,达到了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获取新知的境界。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式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各种有形无形资源都迅速融入到各种学科教育当中,当然,地理教学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方式。电教化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录像、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复杂,从时间、到空间,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海洋,各种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随时互换,变“教大家”为“大家学”,地理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误区一:现代媒体“泛滥成灾”。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广大教师亲力感受到新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师中兴起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潮。然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要听四节或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以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00多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哗众取宠”。个别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烦意乱,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误区三:现代媒体“依赖症”。时下的许多地理公开课,几乎都演变成了PPT(powerpoint)展示课,出现了“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现象。有些课甚至本末倒置――“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期望学生按课件的预先“设计”去从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果”。这种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

误区四:传统教学艺术“马放南山”。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替代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而传统教学艺术却“马放南山”,部分教师对于行之有效的“三板艺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了。

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不一而足。如何走出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应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问题的分析

多媒体教学确实真正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实施美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优化地理教学进程,对推进地理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逼真模拟显示。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2)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盎然的感受。在初中《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件中,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孰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10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再以描述各个地理事物和罗列区域地理事实材料为主,而从整体上阐述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的规律和变化,认识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特征,中国的地理国情和区域差异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学说来解释地壳变动和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布,用大气圈的结构、大气环流的理论来说明世界气候变化、臭氧层变薄、大气增温的原因和危害。讲农业生产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注意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农林牧副渔和加工制造、运输、贸易综合发展的道路。工业生产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运输等地理条件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布局,还要考虑科技力量、信息、对外开放和引进的条件。由于地理教学内容面向现代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电化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化远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的讲授及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录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推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荧屏推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随镜头周游世界中,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各相关知识点。

(3)化静为动。地理现象中很多都是动态的,如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如果通过幻灯或录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

3. 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注重问题的独创。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坚持很长时间的特点,采用提问题的方式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讲述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我国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学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以漫画投石问路。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

4. 有序训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种地理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

(1)地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方法: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的方法;②比较法;③分析、综合法等等。

(2)地理观察能力的训练。经验表明,没有经过观察训练的学生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即使天天看到的东西,也说不清它的外形特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运用相宜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按顺序观察抓住重点或特征、比较观察、全面观察等方法。

篇11

当前,虽然正在进行减负活动,但是我国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较重,在地理学习中,教学内容大多图文分离学生依靠死记硬背,不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极大的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图文分离,学生所学知识没有足够的空间概念加以支持,对具体问题难以实际分析,极大的影响了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研究背景

地理学科自2006年被列为中考科目,要求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新课标中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及考试中发现的确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老师也用了许多时间及精力帮助这些学生,但成效并不明显。经过粗略统计,初一刚进校的学生,有46%的同学在小学中没有接触过地图,家庭中也没有地图,日常生活中更没有利用地图的经历。经过一个月的地理学习,我发现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与没有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是--对应的,由于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导致地理学习无法下手,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习,形成上课听听有趣,而实际上没有掌握每一个知识要点。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加强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实际作用

2.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分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形象化地图中的各种符号,并通过观察、分析与实际存在的地理现象与事物等进行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关系所在,通过对地理规律以及地图的发展,探索,能够帮助学生直觉思维的产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地理教学图文分离,大量的文字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而通过图文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将地图引入到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之中,通过形象的地图进行讲解,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从而形成练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2.3引导学生理清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地图的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额研究并判断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各种地理事物间的联系。如在海南岛的自然环境一课中,通过对当地地形图及气候图的判断,让学生从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出发,推断出岛上的河水流向,并结合气候图对地形对岛上气候的 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岛上水资源的影响等进行推论。

3、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

3.1“地理事物分布图”的讲解

地图一般载有较大的信息量,其种类繁多,内容较为重要,最为常见的是政区图和地形图。政区图和地形图都不难理解,但内容庞杂,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好一副地理教学图,不仅能有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还能融合多个知识点。如一副中国政区图,它里面不仅包括中国行政区划,还有长江和黄河的流程图。那么,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认读图中34个省级行政单位。然后,纵向联系中国河流,在这副图上分别找出长江、黄河流经的区域及流经的地势高低,一一地对应其行政单位。再进行对比,不难看出长江流经的区域广,而黄河流经的区域小一些,但是长江和黄河都源自青海省,都是自西向东流经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同时,又可将长江和黄河做一个横向对比,会发现除了以上的异同点之外,各自有其不同的独特之处,如黄河整个流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而长江则支流众多,恰似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如此,通过这个地理事物分布图,同学们在掌握了有关中国政区知识的同时,能较轻松的学到有关长江和黄河的知识,达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知识,很多学生觉得知识点太多、太乱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稍作思考便可理清楚这个思路,你立刻会发现知识点特别少。思路如下: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就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课后的活动还通过地图(如图)给大家教会了亚洲的分区,这其实已经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地理学习的蓝图。放眼望去,本册书后面的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章节,都离不开这张图。顺序上从东亚(日本)东南亚南亚(印度)北亚(俄罗斯),按照顺时针顺序编排课本。学完这些章节以后,相信你会发现这些知识点根本不觉得陌生。再想知道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还是可以借助地图,既然已经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亚洲的哪个分区,我们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亚洲地形图”和亚洲气候图”,推断出这些国家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实际教学中,分别讲每个国家的自然环境时,只要用好了地图,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自己得出结论。

3.2恰如其分的利用“地理简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好挂图、版图和地图册之外,有时还需要在黑板上迅速勾画一副地理简图。地理简图通常取其神似,不计细节,抓住基本,突出特点,鲜明醒目。例如,在讲解中国地形分布时,对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析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三条粗横线夹着两个圆形的简图,然后再结合此简图进行讲解:这三条线自北向南分别代表“阿尔泰山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两个圆则代表“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如此简单的几笔图画,不仅很清晰地揭示了这种地理事务的分布规律,而且具有突出的表现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地图的运用除了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曾强记忆,融会贯通,还能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副精美的“景观地图”,能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油然而生一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豪情壮志。

4、结语

地图在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的抽象概念,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及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参考文献:

篇12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依据国家教委1996年5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 写而成。今年秋季开学后,先在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市试教,而后进行修改,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从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教材的表 达等都有一些创新。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新大纲中,高一地理的教学目标有5点, 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 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点是“了解人类各种活动对环 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点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 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几点要求可看出,新的高中地理 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上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生物等 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更多的只能在地理课中讲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责 无旁贷。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对现行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 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 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话,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 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 框架。

    我们在设计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框架时,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大纲突破地理圈层,从环境的角度组织 教学内容的思路,认识到高中地理的核心是讲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都离不开环境。以人类为中心 ,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 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 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的认识。例如,教材介绍了工业的不同发展类型,使学生了解到工业生产正在从资源密 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认为,新高中地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 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加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看,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新的,例如“海洋环境”和“人类 的生产活动”两部分中的大部分内容;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例如,“宇宙环 境”、“大气环境”;还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基本相同,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陆地环境”。不论是哪类知识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把它们以新的视角纳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1.教材编制有三个重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学发展至今天,应该说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 之中。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逻辑顺序、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 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 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我们把 联系实际,写实、写活教材作为教材的新特点来对待。

    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 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类型的转变。近一个时期,全世界包括我国的科 学工作者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21世纪议程”等,都反 映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这些实际。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 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 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都结合了大 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 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 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 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 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一单 元,更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 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 ,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 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才能够显示出来。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 下去。

    2.教材编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教与学。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要能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就要求教 材的编者在考虑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过程如何进行。

    从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来看,初中地理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这样在高一开设 地理课,肯定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高一地理课的内容要考虑这个实际,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能过 满,要留有余地,给教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时间。此外,我们降低了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例如,“宇宙环 境”这一单元,删减原来高中地理教材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 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我们还考 虑到教师备课方便,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教材采用单元一课结构。一课的容量就是一课时,内容相对 完整。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 ,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教师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就对教材结 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教材的教学性,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 并茂;第三,必学和选学内容结合,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突出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 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用了多种小栏目,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起了 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浅。高中地理教材应该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表面上看,教 材采用的形式或“花样”不如初中地理教材丰富,但是仔细分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例如,教材各单元的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 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材在每课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一些实验)、动脑(联系 实际分析问题)、动口(讨论问题)。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个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 练。例如,“制做地理资料卡片”、“地理数据的表达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等。这样,通过课文 、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教材的组织结构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 创造性。如何把地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需要精心构 建教材的结构。我们认为要考虑好三个“结合”:一是教材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中 课文、图像、作业(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这三者看作为教材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三者的结 合;三是这两个系列的结合。

    新教材可以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修习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知识、 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 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例如,“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类目前观测 到的宇宙;二是宇宙中的地球。能力要求主要是学会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 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思想教育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在确定了这些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后,我们要寻找最 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课中,配合课文,我们选择了照片、示意图、表格等不同的方式,使教材的直观性、趣 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加强。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活动”的内容。需要说明是这里的“活动”与每单元后的“ 综合练习”不同,它更侧重利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一些问题,而“综合练习”更侧重复习本单 元所学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学生选学的部分。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 同学校的需要;二是虽然在必学部分中贯穿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使这三条线索 更加清晰。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 理(思想教育不是强加于学生的)。我们选编了5篇文章:“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天下第一气象站”,“ 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地理环境的演变”,“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第二块是“技 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我们选了学习地理比较实用的5个方法 或技能, 排列的顺序既体现了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又适当配合课文内容:“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 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第三 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附: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目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