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学基础概要

篇1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三、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纵向系统上的连贯性和横向联系上的相关性

《中医药基础》课程如果要细分的话,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它之间的连贯性也就要求很高。本门课程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所以在讲课时,要把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中药的五味应联系到前面所讲述的五行学说的理论,在讲功效时应提到前面防治原则的内容,在讲用途时应提到前面诊断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从纵向系统上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依此类推,在讲中药时,还应在横向上加强联系,例如在讲黄连时,应和黄芩、黄柏相对比,三者虽然都是一类药,功效也相似,但是三药归经的侧重点不同,黄连主要归心经,善于清心火;黄芩主要归肺经,善于清肺热;黄柏主要归肾经,善于清退虚热。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为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其自主操控、认识、模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例如在讲经络学说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经络学说这在《中医药基础》里所占比例甚微,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故制作课件时,经络分布图必不可少,经络的循行与分布以古代人物图谱来展示,色彩鲜亮,线条简单,学生在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能一且了然地领会到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五、育人与授业并重

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时,发现一个很鲜明的道理,专业课和实践能力都很好的医生不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漏掉了一点――医德,应讲究医德和医技并重。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正确面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终身性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因此职业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紧迫。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抓住机会、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诚信处世、友善互助、遵守公德的良好品德,保持积极乐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正视现实的心理素质,具备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能力,养成自律、严谨、上进、务实的行为习惯。言传不如身教,育人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个懒散、呆板、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端着一付架子的教师肯定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喜欢。而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自律严谨、积极上进、达观自信、风趣幽默,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吸引住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篇2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篇3

1 培养教师的CDIO能

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中两条标准对教师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即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和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学科之间交流,促使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组织教师进行CDIO知识培训,开展CDIO教学研讨与相关调研活动,转变授课教师原有的一些授课习惯性的思想和观念,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教师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构思、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创新思维、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CDIO模式的应用过程和具体体现,它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 设计构思教学方案

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医学计算机意识、普及医药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医药领域中的计算机开发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密切与医药专业相结合,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联系医学专业计算机应用实际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环节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应用教学等构成,确定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设计教学项目,编制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

3 实施CDIO模式教学活动

由于地域或者家境等原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理论教学的首次授课时以理论为主,在以后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用项目教学和综合应用为辅,实验课以朋辈带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实验授课前教师从每组中挑选学生担任“学生教员”,规定带教任务和带教目标,进行实验操作的辅导,“学生教员”按CDIO模式自行构思、设计并实施辅导全过程,教师根据需要进行实验前和实验中的指导,实验课结束时,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教员”角色可以不断轮换,使每个学生都从中收获到仅作为一个听课学生所收获不到的能力、进步与成功,它有效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个体差异过大问题。利用学生参加见习和举办各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将活动内容、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形成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等能力。教师通过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Email、QQ等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联网的发展使师生互动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或在线咨询,教师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和答疑指导学生,网络宽松平等的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学生考核注重的是能力考核,根据平时实验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和项目设计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和项目设计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上机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教师是项目的评估者,学生完成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已制定标准进行评估。教学监督由教学双周志和教学反馈组成,教学评估建立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专家评估、学生评价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专家评估占40%,学生评价占50%,教学设计占10%。

5 CDIO模式改革建议

首先CDIO教学模式由国外引进,但是还需要根据中医药院校各专业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先进的工程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各专业特点的CDIO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案。其次,建立健全的CDIO考核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这是CDIO模式下计算机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估和反馈,可以从中找出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最后,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53-02

太极拳教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体育基础必修课程,充分突出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在太极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易于中医思想的培养形成。太极拳学习过程高度融合了阴阳辩证的思想,其主旨通过拳术的练习,认识自我,健全体魄,同时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与中医思想中阴阳相生、未病养生等思维又是不谋而合的。为让太极拳课程能与中医思想融会贯通,于教培思,本文通过太极拳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改革来简单阐述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课程评价原先的状况

1.太极拳教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2016学年以前,广西中医药大学太极拳课程是每一位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不分男女,不分专业。小班授课,每个小班人数大于20小于30人次。课程考试及评分由任课教师评定,课程终结性评价占据课程总分百分之九十,平时考勤占百分之十。

2.终结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学生原先的差异

广西中医药大学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省市,除少数因身体残缺申请免修体育课的学生外,所有新生基本都参与太极拳课程的学习,并且太极拳课程的学分类同各专业课程参与学年各种评奖评优。因此,课程是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的。然而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大一新生的身体素质良莠不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占据百分之九十的成绩评定,未能全面地认识到新生入学前的差异。

3.课程评价方式未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广西部分中学及全国各地少数中学有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在中学就学过太极拳课程的学生是能够比较轻松地得到学分的。而从未接触过太极拳的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相对比较吃力的。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形成性评价改革的选择

形成性评价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于1967 年在其所著《评价方法论》 中首先提出。形成性评价注重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教育体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然而为了能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如态度、方法等,选择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有更为巨大的帮助。同时亦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团队互助,获得自信,由被动被评价向主动参与到学习评价体系转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注重学生对自我及学习过程的认知

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水平与目标的差距,并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个人及目标不断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渐进式的学习过程。其有别于终极性评价、一次性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及评价。

2.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形成性评价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状态,不是单一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后进的学生,主观努力学习的过程应该被评价记录打分;上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余是否帮助团队中后进的同学共同学习进步也应当作为其评价记录打分;中等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及团队帮助提高的次数都应该评价记录打分。全面了解和掌控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水准状况是形成性评价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全面充分地认识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为其每一次点滴的进步,或者对他人的帮助、练习的次数做全面的记录及评分。

3.形成性评价的选择不是摈弃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是放弃终结性评价,而是课程最终评定成绩中,形成性评价占百分之四十,而终结性评价占百分之六十。从分值的比例上来分析,终结性评价依然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同时肯定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自信心等。如简单地放弃终结性评价,用形成性评价来主导学生成绩,亦不能体现出教学效果。因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要有一定比例的适用方能体现出两种不同评价的实效。

三、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

1.模式统一,承认学生原本差异

构建统一的评价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整体中的作用。在统一评价体系之内充分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评价,淡化个体之间水平差异评价。

2.重视过程,肯定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及评价。因此,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细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整个评价的关键:评价学生未学之状态,评价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评价学生团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学生选择学习的方法,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等。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收获。

广西中医药大学太极拳形成性评价考核细则分值表

3.不放弃终结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终结性评价是具备检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实施中,终结性评价要主导学生的最终分数,并具备一票否定的作用:既终结性评价必须及格方能体现出综合评价(形成性40%+终结性60%),如终结性评价不及格,就要补考。并在终结性评价中,实施考教分离原则。克服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观性、随意性等不确定因素,公平、公开、有完整记录地考试,全面、认真、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学年实施后班级取得的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值得与教师与团队分享的过程,不仅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及团队也能一起鼓励其

提高。使团队中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期体育成绩全通过,达到班级零不及格的教学要求。

2.培养学生团队集体主义

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参与难度动作的学习或带领后进的同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记录及评价,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学习的过程意x。不再出现先天运动天赋不足、不愿意参与课程学习的想法。而是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主动克服困难,用团队协作等方法来应对学习。

4.学生身心素质的改观

体育成绩评价方式革新,带动了各班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练习,学生集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体测数据有较好提升、学生情感培养效果明显,较好地达到身体素质提升及学生心理情感体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静.中医药院校太极拳课程实行教考分离的研究[J].运动,2012,50(9).

[2]王 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