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管理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管理学知识

篇1

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创建一流技师学院,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涵义,本文中的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是指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为适应教育、科学、社会、政治等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改革、创新和完善。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技师学院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先决条件是实现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实现“自我超越”,具有以现实为基础的基本理念。“自我超越”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组织修炼的第一项,它是使组织实现健康发展的精神基础。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进行“自我超越”,实现观念的迅速转变及更新。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的想法能够得到更新的同时,还要具备以现实为基础的基本管理理念,主要包括在以下几方面。1.市场观念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贴近行业需要,且和本院系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将本院系制定的学习目标与企业需求、行业标准紧密结合,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使其毕业生得到企业认可,发展学院,服务地方。2.“人本”管理观念“人本”管理观念是指负责教学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运用“激励兼容”对各个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运用“生本”管理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以本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为立足点,即须有“院本”管理观念。学院的人力资源不止有老师,还包括学生,所以,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特点,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有“人本”的管理观念。3.管理创新观念技师学院要实现健康发展,永远保持年轻,就要在管理中创新。在教育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的今天,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持有管理创新观念,注重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在教学管理中要使用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使管理者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4.开放的观念技师学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就须具有开放的观念。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条件下,各教学管理人员要从本院系的实际出发制定措施使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更加开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将国内外特别是兄弟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管理中,再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教学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与企业联合,共同实现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做到“市场中求质量,质量中求发展,发展中讲创新,创新中立足行业需求”,才能更好面对未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既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执行者。因此,技师学院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秉持“可持续性学习”的态度,真正成为领悟现代管理精髓、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型管理者。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成为“学习”型管理者的同时,还须在实际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逐步转为“专业”型管理者,即同时具备知识能力“专业化”和管理能力“专业化”。知识能力“专业化”是指教学管理人员掌握教学管理所需要的教育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除具有一定的决策控制、组织协调等能力外,在人际交往中也需具备一定能力,能够在应付变化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中能够自主学习并发展创新的能力等。

三、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技师学院要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必须进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目前国内有许多院校建设了局部或部分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等。但是纵观当前国内同类院校,尚没有一所院校拥有建设完善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在当前信息化教育之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建设本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教学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服务信息子系统三大基本模块。其中教学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教学计划、教材管理、排课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小模块;管理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小模块;服务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新闻动态、毕业生信息、信息交流等小模块。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增加教学信息查询子系统这一模块,使师生能够在这一系统中进行配课、上课、考试等教学情况的教学安排信息的查询;同时在学院的教学区、宿舍区、办公区等位置分布触摸屏,让广大师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教学信息。

篇2

1.1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自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从我国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看,国家层面上尚未组织学徒制利益相关方(校企)共同制定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未明确,也没有明确规范完成培训后的学徒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未出台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的详细措施。

1.2主要利益主体不够热情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两个重要利益主体——企业和学生,对学徒制实践表现不够热情。酒店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目的在于弥补酒店基层岗位缺失,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等诸多方面关注不够。在现有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学校一般处于主导地位,酒店往往处于配合角色,学生进入酒店岗位“学徒”角色的时间虽长但质量不高。而多数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学生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例如对合作酒店不满意、对学徒制前景不乐观、不想早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实践。

1.3专兼职师资队伍不够扎实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支撑。教学团队中的专任专业教师往往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低应用能力,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技能不够;企业兼职教师即“师傅”虽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1.4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在课程设置中仍沿用原来普通教学管理模式与课程体系,或错误理解实施现代学徒制仅仅是增加酒店岗位实践课时,相应的教学组织远远没跟上,导致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

1.5考核评价不够匹配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阶段中,校企均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全面理解,对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普遍存在不匹配现象。首先,考核主体性不明确。考核主体到底是学校,还是酒店没有明确;其次,考核标准不明确。校企双方没有深入研究考核标准,造成制定的考核标准不能科学、合理地考核学徒;最后,考核方式不明确。酒店照搬考核员工或准员工的方式去考核学徒,出现对学徒能力的考核形式片面化。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对策分析

2.1推动政行企校合作机制的形成

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保障,更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支撑。在积极推动政行企校合作机制形成的同时,建立政行企校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满足政、行、企、校、生各方的利益诉求,谋求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具体措施可推动并依托地方政府出台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引入专项资金,一方面鼓励酒店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依托学校出台的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相关管理规定、推动酒店制定相关酒店学徒师傅管理制定等制度,既推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又保障了学徒培训教学师资条件的达成;研究制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明确学徒培养期间学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三方的责、权、利,积极推动政府、行业、酒店与学校共建现代学徒制学徒培训基地的形成,实现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之成为“知识向能力”转变、“学生向员工”转变的“中转站”。

2.2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主要利益主体不够热情的现象,可以采用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方法来调动其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可从校企双主体培养、招生招工一体化、双场所分段轮换等关键节点变革教学组织方式,推动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研究制定合作酒店遴选标准,在地方旅游局主导、酒店行业协会引导下,选择有意愿参与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酒店,由地方旅游局、学校与酒店签订三方协议,确立学校和酒店双主体共同育人地位,学校承担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酒店依据培养方案,通过师傅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共同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校企共同招生机制,通过学校先招生酒店再招工(徒)的形式,完善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徒)制度。按照自愿选择原则,由学徒(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和酒店依法签订学徒培训协议,明确双方职责与义务,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准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解决了上述问题,接下来便是推进双场所分段轮换教学。学生在学校完成本专业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同时,在酒店完成真实岗位技能的学习,突出酒店全程介入教学与实践指导,强调学生真实岗位实战。按照酒店运营部门的共性和学徒的个性需求,由酒店企业确定学徒参加培训的模块,原则上每个培训阶段学徒完成至少两个培训模块。

2.3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进程中,第三方评价机制是推进学徒制具体实施的重要因素。建立学徒培训课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实施评价时,可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保证学徒培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训任务得以贯彻落实;可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可比性,有效地发挥培训考试应有的反馈与激励作用。现代学徒制实践采用成立由政、行、企、校各方专家组成的学徒培训考试工作小组方式,调动参与方各自的积极性。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岗位工作业绩评价(即对岗位能力评价和职业素质)、工作过程知识评价(即职业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把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和学生工作报告评价(即对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对酒店各部门工作岗位要求掌握的核心能力有更加真实的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第三方评价不仅是学校教师或企业师傅自上而下“权威性”评价;而且也是双边的行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2.4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

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协同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实践的重要保障,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队伍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合作酒店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企业兼职教师),制定企业师傅绩效考核规定,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加强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双元”师资工作站、制定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制度,选派专任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参与学徒培训工作。最终建立企业主导、学校协助的校企共同参与的学徒培训教学团队。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就是为了保证学徒在走上酒店工作岗位之前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真实体验,掌握实践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能够成为酒店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1.营林工作的意义

1.1利于水土保持

植树造林工作对于保持水土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如若地方植被覆盖率低,在雨季就可能造成泥沙流入河,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入海口,危害比较大。而要缓解水土流失这一现象,植树造林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1.2能够防风固沙

风沙的危害在于会埋葬田园,将城市变为废墟。而要对风沙袭击进行抵御,造林护林就十分必要,从而有效削弱风力。防护林的存在,会将风速减弱70%以上。如在一定相隔距离,进行许多林带的排列,辅以草地,就可以将刮起沙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的防风固沙。

1.3获取额外价值

营林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取许多的额外价值,除树林的巨大用处之外,不少的药材、水果都属于林产品,新碳、橡胶、茶叶等更是来自于林木。可以说,营林工作在植树造林,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亦额外收获了宝贵的自然珍馐。

1.4可以有效清除安全污染

相关统计表明,1年中,667m2树林可以吸收2~6万kg的灰尘,可吸收一氧化碳67kg/d,并释放氧气48kg。1个月吸收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4kg。且两昼夜中,667m2地的松柏可以分泌杀毒菌2kg,可以将痢疾、白喉、伤寒、肺结核等病菌杀死。对于保持空气结晶,清除安全污染的贡献巨大。

1.5服务于人类生活环境

营林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减少城市噪音,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理想场所,更好地满足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 “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4.总结

总之,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营林工作,充分认识到营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营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析,切实创新营林工作方法,实施科技营林,提高林业竞争实力,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营林工作保驾护航,以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关键。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其在营林过程中要通过对其树种的选择来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增加社会环境保护措施和保护质量。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科]

【参考文献】

[1]刘士荣.营林生产应适应市场经济的牵动[J].吉林林业科技,1994(3).

篇4

在“传承”教学模式下,理论课占较大比重,实践课占较小比重,且两者内容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往往是理论课教师给学生讲述各种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实践课教师训练学生非常初级和简单的技能,这些技能并不是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

2.课程计划时间表。

课程计划时间表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课程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课程的这种安排方式必然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彼此割裂。

3.空间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纳入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教授,即理论知识在教室讲授,实践知识在实习车间或实训基地训练。这种安排方式必然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彼此割裂。模拟、实训过程通常只是局部与间断性的且操作(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难。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传承”教育方式;教师角色:老师。学生的角色:学生。理论课以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学习为主,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法。教学手段:教室+黑板+粉笔;而实践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以师傅演示和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5.作业与考试。

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纸笔方式进行考试。作业形式:局部理论题(用钢笔+纸张:练习本表达即可)。作业答案:标准、统一,千人一面。答案来源:教材、书本。教学考核体系:单一性(笔试:一张试卷)。试题答案:标准、统一,千人一面。答案来源:教材、书本。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试。

6.教学考核体系。

单一性(笔试)。

7.学生评价体系。

片面性(记住+背得+能写=高分=优秀)。

8.教育功能。

传承性、复制性、统一性。教育成效:模仿者、理论性专门人才。

二、《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

针对“传承”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现代企业管理》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能够科学、合理、自然、巧妙、全面地解决“传承”教育模式的存在问题。

1.课程内容。

在《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下,理论课与实践课占同样重的比重,且两者内容存在密切联系。《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以“模拟职业经理人—虚拟企业”为学习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内容存在密切联系。教师给学生讲述完理论课中的各种基本理论与方法后,就训练学生与理论课相对应的技能,这些技能就是对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

2.课程计划时间表。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安排在同一门课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同一个的教师授课。课程的这种安排方式必然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知识的训练紧密结合。

3.空间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纳入同一的课程,这些知识大多安排在同一地点教授与训练即可(如教室)。少数安排在生产现场实习实践知识即可。模拟、实训过程具有:全面性、联系性、操作(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易。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训练法。教师的角色:教练。学生的角色:运动员。教学手段:教室+黑板+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模拟职业经理人———虚拟企业”的模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模拟职业经理人为主线,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进行模拟训练。同时,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管理对策演习、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5.作业与考试。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的考试被整合在一起。作业与考试形式:贯穿课程始终的课程论文或课题(即创业计划书及创业PPT)。其作业与考试答案:强调个性、差异、创新,只要有深度、广度、力度及艺术再现力就行,没有统一模式、没有统一答案。答案来源:学生需要将所学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到自己所做“企业”的实际并通过转化才能作出。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研究,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做出不同的“企业”。

6.教学考核体系。

具有多样性,即采用笔试、口试、实作测试。笔试(撰写创业计划书及创业PPT):考核学生能写会算的能力。口试(演示演说虚拟“企业”):考核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实作测试(做模拟“职业经理人”———虚拟“企业”):考核学生能干会用的能力。

7.学生评价体系。

全面性(创造性思维+综合性能力+艺术再现力=高分=优秀)。

8.教育功能。

传承性、差异性、创造性。教育成效:创造者、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学生在进入学科前的阶段。

第一,撰写《假如我是经理》;第二,模拟举办一场“职业经理人招聘会”———招聘经理。第三,同学们以双重身份参加模拟“职业经理人招聘会”。在上台时,是“应聘者”,演说:假如我是经理(体会应聘者的心理:即要想应聘到心仪的工作,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在台下时,是招聘者,需要在招聘会现场招聘经理人(体会招聘者的心理)。第四,“招聘会”结束时,请“招聘者”介绍在众多“应聘者”中,招到了谁?为什么?第五,老师点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同学们模拟成企业经理人,站在企业经理人这个平台来思考:假如我是经理,我将如何构建企业?假如我是经理,我将如何设计企业管理的体系?假如自己创业,需要把握的是什么?这样的模拟,有利于同学们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理解与把握现代企业管理即将要展开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阶段。

学生在开始理论学习时,需要让自己自始至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需要设置一个“职业场所”、一个空间来做支持。这就需要搭建“虚拟企业”这个平台,让“模拟的企业经理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创办企业。这样,当课程讲完时,也就是同学们熟悉做企业的整个流程与构架时,当然也是同学们成长、成熟及企业成长、成熟、成型时,而同学们成长、成熟及企业成长、成熟、成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制作出一份成熟的创业计划书和创业PPT。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把握什么是管理?谁来管?在哪里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

第三阶段:学期末的考试考核阶段。

同学们经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如何?如何考核?采用什么方式考核?考核方式:请同学们以创业团队为单位制作的创业计划书和创业PPT,以创业团队为单位演示演说自己创办的“未来的企业”。通过做“企业”,最终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考核体系: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进行测试。笔试:撰写创业计划书及创业PPT。口试:演示演说虚拟“企业”。实作测试:做模拟“职业经理人”———虚拟“企业”。评分办法:期末考试成绩均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20%;演示、演说:20%;创业计划书和创业PPT:60%。考核目的:通过笔试、口试、实作测试,考核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考核学生的理论思维、口头表达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四、《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特色与效果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传承”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学手段:黑板+粉笔。作业形式:局部理论题(用钢笔+纸张表达即可)。教学考核体系:单一性(笔试)。试题答案:标准、统一,千人一面。答案来源:教材、书本。学生评价体系:片面性(记住+背得+能写=高分=优秀)。教育功能:传承性、复制性、统一性。课程及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案例、模拟、实训过程:局部性、间断性、操作难(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教师角色:老师。学生的角色:学生。教育成效:模仿者、理论性专门人才。职业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讲授训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业形式:贯穿课程始终的课程课题(创业计划书及创业ppt)。教学考核体系:多样性(笔试、口试、实作测试)。试题答案:没有统一模式、没有统一答案。答案来源:学生需要将所学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自己所做“企业”的实际通过转化才能作出。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性(创造性思维+综合性能力+艺术再现力=高分=优秀)。教育功能:传承性、差异性、创造性。课程及课程内容设置:配套性。案例、模拟、实训过程:全面性、联系性、操作易(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教师的角色:教练。学生的角色:运动员。教育成效:创造者、应用性专门人才。

2.实现教学主体的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教师的真正角色:教练。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并能激励学生的士气,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认清自我,制止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要让“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死心塌地跟着教师打拼,并且激励“有能力、没意愿”的学生,提升“有意愿、没能力”的学生。“建立一个成功的教与学的团队,推动团队成员共同进步”是团队教练的核心职能。在学生提升能力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他们,让他们跑起来,只有他们跑起来,学生的成长速度才能提高。如果说,教师的角色是教练,那么,学生就应该是运动员。无论在哪一场比赛中要想获胜,那绝不仅仅是靠教练说出来的,而是要靠运动员做出来的。教练是否出色,要看运动员做了什么?怎么做?做的水平怎样?做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效?《现代企业管理》运用职业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应趋向于学生的主体化,注重个性发展,即实现教学的主体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们制作的创业计划书及创业PPT,多次在学院和省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以《现代企业管理》职业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引导学生做课程论文或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学好专业知识

《现代企业管理》采用的职业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是课程论文或课程课题(创业计划书和创业PPT)。需要大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研究,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和考试作弊,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同学们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自学,具有想像能力;增强了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计算能力、管理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大学生自主研发能力,如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实验、独立实习的能力,等等,促使大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

4.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学生在做“企业”的时候,因为没有直接经验,如何做“企业”呢?在虚拟企业制作活动的带动下,课余时间大学生们不仅要常到计算机室搞制作、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查阅并购买图书、资料,还须留心观察、调查、进行社会实践。

篇5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本质、属性、价值的看法与假定。秉承怎样的知识观,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知识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起步较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在现代知识观视角下怎样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水平,值得深入探讨。

一、现代知识观的主要论述

(一)实用主义之“经验性”的知识观。实用主义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以书本形式表现出来的间接经验,也包括个体的直接经验。杜威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把外界的信息组织到自己的经验之中,这种信息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感觉刺激,而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即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的特点。

(二)结构主义之“建构性”的知识观。结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认识能力对经验中的材料进行自主选择和主动建构的结果,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个体意义。即知识具有建构性的特点。

(三)后现代主义之“不确定性”的知识观。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四)知识社会学之“社会性”的知识观。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类一般认识活动以及知识与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知识社会学看来,所有的知识都要受到认识者所处的现实社会条件,特别是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条件的制约。即知识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五)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该定义强调了以下几点:(1)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2)知识获得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知识的范围广泛,从获得具体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都属于知识范畴。这是广义的知识观,并由此将知识概括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与传统知识观中知识的内涵一致;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其中为了突出对内认知调控的重要性,将对内进行认知调控的知识单独分离出来,称为策略性知识。

总的说来,现代知识观有如下变化:(1)从绝对知识观到相对知识观———知识的理解性,即知识具有理解性,它并不是绝对客观的;(2)从普通知识观到境遇知识观———知识的情境性,即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所有的知识只具有局部的、不确定的或境域的特性;(3)从既定知识观到流动知识观———知识的创造性,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4)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知识的多样性,不仅重视社会性的知识,也重视个体性的知识,不仅重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也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因此,教与学不仅仅停留于显性的、可以直接传授的陈述性知识,还应注意隐性的、间接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探析

鉴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学习策略相对欠缺。高职教育一般为三年制,大部分学生大三时已在工作单位实习,实际上在校正规学习的时间也只有两年或两年半。由于教学时间紧,以及对孤立的程序性知识的过分强调,学校在系统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上较为薄弱。高职许多课程对概念、知识体系上的阐述并不全面、系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此基础上的程序性知识的延伸和创新。通过流水线式的教育,学生们学到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知道“该这样做”,但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更不知如情况有变又“该怎样做”。虽然高职教育强调技能教育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却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础。只有将基础的陈述性知识深刻理解,才能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同时,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尚有欠缺。许多高职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沿用了中学时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很多高职学生尚未探索出科学的学习策略,对不同专业、不同任务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趋同,学习策略表现为重复地诵读和机械地练习等较低水平的复述策略,而很少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操作,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他们缺少高效率的预习、复习、听课、笔记、阅读、应试、时间和环境管理等学习策略,影响了学习效率。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以及部分教师观念上的误区,许多高职教师对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并不重视。如果只是一味地偏向于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而忽略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上的发展也将受限。

三、对策与建议

在新的知识观下,不管是高职教育者,还是学习者,教与学的观念都应当发生转变。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过程,而是在个体有效运用策略性知识、对基础性的陈述性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掌握程序性知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种理念下,作为高职学生,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开展以深层理解为主的建构性学习

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真正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明确的辨别,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

(二)开展以自我监控为基础的诊断性与反思性学习

篇6

比较认可的现代学徒制的涵义是“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

在现代高职职业教育中,就现代学徒制而言,许多人认为,现代学徒制适合理工农医语言类的专业操作,对经济管理文史类的专业实在是不易操作。为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们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团队以此为主题进行了探索。

众所周知,酒店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第一种情况是,我们简称“非订单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酒店管理,由于学生主要是学理论。所以,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缺失。为真正培养他们的酒店管理能力,当然到酒店实习实践。为促使酒店实习实践工作落实有效,我们团队对此采用了实践“学徒制”解决办法。

第二种情况,我们简称“订单班”。学校为企业、学生双方提供双向选择平台,三方共同签约,成立某某酒店订单班。在酒店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理论遵循教育规律由学校主导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主要由企业安排,学校参与,酒店采用“现代学徒制”解决学生的学习学业问题。

对上述第一种情况的实践“学徒制”,我们的主要做法:被选派的学生到某某酒店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酒店各部门经理挑选到酒店餐饮、客房、会议等相应部门工作,酒店对应的每一部门派一个师傅指导。师傅一般讲操作、实际经验,但很少讲管理等实践理论。

联系第一种情况,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与合作酒店进行了深度合作,积极开展订单班教育。为了使订单教育有成效,我们采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第一师傅负责的“现代学徒制”。这个第二种情况,简称的“订单班”,我们形象类比于“本科高校的研究生的“集体导师制””,主要作法是:每位学生在酒店接受酒店一个师傅为主,同时接受多位师傅共同授课、共同指导的做法。这种情况,往往和学生学习实习的部门结合在一起。例如,假设我们合作“订单”的锦都酒店,一个班30个学生,客房6个、中餐厅6、西餐厅6个、营销部2个、前厅5个、财务部2个、人力资源部3个。我们以前厅部为例,对5名学生而言,每人有一个直接全面负责的第一师傅,同时也接受前厅部其他师傅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培训、各种活动、平时工作之中。每位学生只要开口,不仅自己的第一师傅,其他师傅也会点教。

与此同时,不论是上述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我们在学校内部采取“导师制”全程跟进学生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导师学徒制”,是师生结为师徒关系,并由导师引导开展一系列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师生良性互动。通过师生交流,导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能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它着眼于个体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商学院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全校率先推行“导师制”,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措施,是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的重要机制。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导学徒师制”,以此为基础,对每位学生而言,在校内都有一名专业教师指导,不论学生在校内还是在合作订单酒店,导师全过程跟踪,直至学生做毕业设计、毕业后就业上班。其中,学生在合作订单酒店学习时,学生一方面全方位接受酒店的师傅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指导,同时也远程接受校内导师的指导。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种情况我们简称“非订单班”和第二种情况我们简称“订单班”学生就业质量、发展前景比较,第二种情况简称“订单班”的学生进步更快。同样是校内实施“导师学徒制”,由于第二种订单酒店目标确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的第一师傅权责清晰、徒弟学习目标明确,所以学徒变成了员工。相对第二种“订单班”学徒制,第一种“非订单班”学徒制,合作酒店担心培养的学生会飞掉,表面上在做实践“学徒制”,实际中师傅并不是很卖力,学徒学习也不够深入。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两届“非订单班”的实践之后,现在我们坚定的做法是:校内实行“导师学徒制”,校外实施订单班下的“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王洪斌、鲁宛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2]客运站, “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思考, http:///

[3]李菁莹,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 看上去很美,heep://.cn/1/

[4]郭晓丽,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及给我国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02)

[5]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12(09)

篇7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的教学工作始终处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制高点”上,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现代教学模式。因此,实施现代教学流程管理,动态性地调控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环节,是创建高质量教育教学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树立现代教学管理观念

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办学的根本目的,提高人才的质量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学管理既是领导对学校的管理,更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学管理需要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在教学管理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对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提出教学要求。从起始年级抓起,环环相扣,一环也不放松,实施全程管理。为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学性分析,各教研组开学应按教务处的要求学进度,确定进行单元测验的次数和时间,报教务处统一安排,并要求做好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进一步的措施和方案,以确保教学水平稳步上升。对每一活动从计划开始至实施、检查、总结结束,实施全过程管理。

二、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

学校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从总体上讲就是:校长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教务处全面负责,创造性地制定实施计划;教研组注重发挥集体智慧,重点抓落实;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因材施教;学生学有方法,学有成效。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占有第一手资料,处在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领导深入课堂 ,学校行政会议定期研究学校教学工作,分析问题,思考对策,认真解决问题。2.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大胆探索,走在改革的前沿。此外,还应注重信息反馈,逐步建立健全一些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调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

三、建立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

重视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教学中应突出“三抓”。1.抓课前。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超周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备学生、备目标等“六备”。同时,强化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2.抓课堂。对课堂常规要求:不准迟到,不拖堂,不准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不准用有声语言来维持纪律等。并要求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努力提高40分钟教学效果。3.抓课后。强化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为了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应开展过关课、汇报课、优质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通过准备、讲课、评课、研讨、总结,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8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12-0030-02

我国在2011年开始在职业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相对接,将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面临着实践环节脱节、实践能力短缺、企业参与力低、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不完整、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的重建、教学组织管理的变革、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才能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将“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分别列入了2014年和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因此,构建“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完善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多位一体的管理构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已成为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2年至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化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武汉市知名企业――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签订了行校企三元参与的“厂中校”长期合作协议,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引入高职教育,进行了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课岗结合、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三年实践与探索,笔者拟对“仟吉英才班”的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方式与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希望能为其他专业探索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签订保障“校企生”权利与义务的三方协议

依据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湖北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管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约束的意识,明确责任,保障学生安全,以保证完成专业学习与岗位实习实训任务,经学院、企业及学生三方协商同意,签定了订单班协议书、岗位学习承诺书、三方安全协议等相关协议,约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共同遵守。

在相关协议中,对于企业方,需要列明所提供的具体岗位学习实训进程,并提供实习的条件和环境,确保不安排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在此基础上,企业需与校方一起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及时间,对岗位实训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实训学生出具培训证明和就业平台;作为学校方,与企业共同建立和落实学生培训内容和实习安全的具体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学习期间,学校需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企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定,服从企业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此外,学校有责任督促学生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并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专业学习、岗位实习实训情况进行联系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达到共同协商解决的目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如果企业与学生就执行相关协议的任何方面发生了争议,学校应协调双方协商解决;就学生而言,在企业学习期间,需承诺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及时间,接受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阶段考核。与此同时,他们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与制度,服从企业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

二、设计符合现代学徒制需求的课岗对接课程置换方案

为了使现代学徒实战模式得以实施,“仟吉英才班”采用了“课程置换”的方式,把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所需要的内容折算成相应学时与学分,以此替换原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完成该学分即可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鉴于此,教研室教师与企业培训主管进行了多次商讨,对课程置换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时学分设置、代训教师安排、考核方式与试卷要求等进行了合理安排,最终制定了符合岗位设置要求的课程置换方案,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仟吉英才班”学员需通过岗位实习掌握导购、理货、开店等14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给定每个岗位1学分,并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食品营销(3学分)、食品物流管理(4学分)、食品商品学(4学分)、专业综合训练(3学分)四门课程做了替换。比如,导购、开店、打烊三个岗位的学习与原课程食品营销教学内容互换。

第二,实习期间每2-3名学生作为一个团队进入同一门店,配备2名企业带训师直接指导,学生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第三,在每个岗位学习完成后,专业考评员需提供理论试卷和实操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第四,岗位综合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实操权重75%,理论权重25%。若出现考核不过关的现象,可允许学员再培训15天后补考一次。

三、建立校企共管的双班主任制度

为了加强对学员的管理,我们采取了校企双方各配备1名班主任的方式,建立了双班主任制度,使学员在实习期间接受两位班主任的共同指导和管理。其中,学院班主任主要负责四个方面:第一,定期与各门店的学生和带训师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状况,收集学生和带训师所反映的问题;第二,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思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与企业培训部门进行交流,获取试卷、成绩单、分享会等教学资料,做好校方的监管工作;第四,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映的问题与企业沟通进行培训进度调整,和校企共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等。企业班主任同样有四个方面需要负责:第一,参与各门店学生和带训师的周会;第二,进行周会、月报、成绩等教学资料收集;第三,了解和测评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做出心理引导;第四,依据企业方提供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形成相应报告提交企业培训部门,以协调各门店的培训进度和效果评定。

四、建立带训师管理制度

为确保课程置换方案有序进行,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了带训师管理制度。带训师是由企业遴选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企业内部考核并颁发的带训师资质,一般由门店店长、主管或五星裱花师担任。企业选定的带训师在接受带训任务前,还需按照学校要求填写外聘教师登记表并提交职业资格证书等有效证件,经学校审核后方可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带训师需根据企业内部培训资料,每15个工作日对所带学员进行1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并交由专业考评员(一般为另一带训师)考核,达到教考分离的目的。带训师还需遵守考核月报制度,每月均要对每位学员的平时表现和思想情况做相应记录,并将考核成绩一并递交企业班主任汇总,作为教学管理资料存档备查。

篇9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⒈ 教育全球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科技、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其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全球化尤显得愈来愈重要。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学习及发展,如何分享世界的知识,促使个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对于学校而言,它包括了办学、教学以及学习如何得到全球的联系和支持,如何利用世界各地的学术资源和帮助。这种多元化的整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⒉ 知识经济社会。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社会转型最大、最快的时期,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在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得到重新认识与迅速的更新,同时也向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挑战。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从传统的教学方法、管理理念到管理体制都必须改革。也就是说,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仅深化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中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1.创新人才的培养观。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属性是显然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造就一批懂得国际市场运作规律,善于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开展活动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我国迎接WTO的挑战,争取主动地位的关键。这种世界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加快步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2.个性与共性结合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智力的培养在教育的成功示范上占据了重要的思想地位,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均强调智育而往往忽视了德育方面,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方式侧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共性。学校教育在内容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疏离,“假、大、空”的一厢情愿的说教只能是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而不能了解不同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人才培养的深层目标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发展学生个性。从提高人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层面看,教育应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共性要求的关系。

二、我国中学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转型带来了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深刻的全面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面对着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及加入WTO后教育全球化的来临,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尤其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日渐显露,这不但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面对教育国际化,我教育管理体制缺乏竞争力的一面。

(一)人本管理缺失,影响师生心理健康

首先现行的教育价值观中普遍强调“社会本位”,它要求教育要以国家、集体、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同时,在传统的教育管理观里,管理者把自己和被管理者看成了主客关系,没有把被管理者当成能动的对象,只是用一些条例来约束教师和学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意见,只有支配观的影响,这就难以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机械式的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成为一种教与学上的机器和工具,往往容易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学生的厌学和焦虑等现象。

(二)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和办法缺乏科学性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制约着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评价。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普遍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和办法都缺乏科学性,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同时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科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现行的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普遍存在只重目标指标、忽视过程指标,只重教师工作效绩,轻教师工作表现。诚然,从理论上分析,目标指标是重要的指标,但是要全面的看待教学质量的高低,仅凭借简单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工作的唯一的指标,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然而现实当中,绝大多数学校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时候都是看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教学上的一切。根据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学在教学质量考核中都附加了一份计算较为复杂的“教职工奖惩条例”,条例中主要是关于教师所教学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等。

这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缺乏科学性的,它轻视了教师平常教学的工作表现,事实上,学生的每一步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劳,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这些又是教师自身无法控制的,那么教师的辛勤劳动有时候未必会马上带来喜人的成果,因而以工作业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规范的,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引起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

(三)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抑制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在现有的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少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权威性,强调上级的权威和下级的服从。这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只重视教师教学中的“检查与监控”作用,而忽视了教师教学本身的反馈作用。事实上,只是学校评价者有目的的采集有关评价对象即教师的信息,然后传递给教师,而评价的对象却没有就这些信息做反馈。这往往会弱化这个检查与监控的作用,降低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完整性和全局性,显得过于僵化。而且过分的强调这中自上而下的检查和监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十分服从的状态,不能成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更不能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将影响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三、现代中学管理理念的树立

管理的理念是管理实践过程的重要指导,对管理的操作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针对现行中学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教育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建立现代中学管理制度首先要求具有现代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的设立要求以人为核心,这将有助于培养现代的人才。

(一)人本的意识

1.社会的发展趋势使人的价值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国外的现代管理思想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开放的国际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现代教育己经把“人”这一要素提升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这就给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2.学校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方面。人本管理要求学校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在管理上的沟通与协调,这种积极的沟通具有多种综合的功能,对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体现在制度的完善上,制定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反复征求意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是充分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的信念。

同时,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所以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也要靠人去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环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校出台的政策、制度、措施都应该符合这个目的,体现人性化,从而形成生动、严谨、活泼而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在这个层面上,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将会得到重大的转变。

3.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人本管理关注和研究人性,强调管理的民主化,其中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依靠学校管理中的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外,更提倡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这可以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等去引导人的行为,使他们能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

(二)服务意识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管理意识转变。学校的管理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传统的学校管理具有较明显的强制性,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管理的主导功能应该体现在服务性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是一种服务性的管理。教学是整个管理的中心环节,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和学生就是自己活动过程的主导者,学校的管理应该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资源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意识将不再是外在强力控制式的,应是服务性为重点的职能的转变。

(三)正确的竞争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意识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如何在竞争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然而,传统的教育观不是缺乏竞争观念而是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传统的教育管理观中,我们强调分数的尖子生而往往忽视了激发人的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只有通过角逐才能把所谓的尖子挑选出来。这个过程是残酷的,这需要我们以平和、豁达的态度去对待竞争,也就是说这中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更是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文化的意识

管理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育理应是属于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管理文化的传递功能,必须营造一定的管理文化氛围。首先,它主要体现在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这要求学校的运作过程中以校长为中心,做到全员共同分担校务,共同参与。这种理念对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学校的管理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校。如果学校的管理只停留在控制和指令式的环节当中,往往会带有过多的随意性和偏差,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就不能规范化,就难以落实到实处。相反,如果有具体的法规对学校的管理经营起到制约、规范和指导作用,那么这将有利于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运营和科学决策。这也恰恰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注重管理文化在中学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它要求管理者必须提高本身的素质,树立管理者的权力威望,通过公众影响力去管理,而不是强制命令别人。也即管理文化在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人的素养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而起作用的。

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从理论到具体确立实施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学校管理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体制和规范下,而教育本身就存在“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的双重属性。以上研究只是就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学校管理理念构建的一些观点,这种构建对现代中学管理制度的研究是有一定基础性的作用的。如果从整体或更全面的角度,则需要作更充分的论述。参考文献:

[1]任佳.现代中学管理制度的探索[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于振作.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学教育管理[D]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葛金国、程亮. 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钟声震.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学管理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4)

[5]储建明. 学校管理中如何构建管理文化 常熟高专学报 2002-06

[6]刘军. 略论中小学管理观念创新的体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7]陈大超.“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辨析 辽宁教育研究 2002-04

[8]朱道书.论中小学管理的创新[D]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9]陈勤.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创新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9-10

篇10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

1 实验室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设备重复购置,检修和维护成本虚高。

各系分散建设和管理计算机实训室,容易造成同类设备重复购置,而且一般为通用配置,功能相似,小而全,甚至一些完全可以共同使用的系统软件,教学软件等,每个系也会要求各自配置,重复购置:同时,实训室的维护需要配备一些维修设备和备用配件,各系分开配备容易造成重复浪费。实训室建设必需的大型仪器设备难以添置,严重制约着设备的更新换代。

1.2实训室利用率低下

分系建设、管理实训室,在实训课程安排上一般使用本系实训室,实训室之间容易造成相互封闭、自成系统,难以统筹安排,缺乏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各系实训室负荷差别较大,使用不尽合理,效率低下,有些系的实训室负荷过重,有些则使用不足,实训设备得不到充分高效的使用。

1.3缺乏层次,功能相似,不能满足不同实训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各系分散建设、管理的实训室功能相似,虽然有些实训室的命名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其设备配置是大体相同的,不能体现出功能上的差别。有些系实训室较少,只要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训都使用同一个实训室,这对要求较高的实训显得配备不够,对要求较低的实训又显得过于浪费,不利于满足不同实训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1_4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

为了保障学校的实训室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校实训室必须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和促进学校实训室建设,实现实训室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供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率;实施资源整合、共享;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质检能力的综合就业能力创造条件。

1.5管理人员匮乏、技术支持与保障不到位。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是专业性较强和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要求管理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实训室分散在各系,大多数无专人管理,导致实训室机器出现软硬故障不能及时处理,故障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

2 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

计算机实训室的分散管理存在诸多的弊端,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实训室必须改革将各系的计算机实验室由现在的分散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以学科为主体,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打破院系界限,将全校计算机实训室合并到计算机中心。实行统一建设、管理。这样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通过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明显提高实训室的综合效益,体现实训室集中管理体制的优越性。

2.1全校实训室统一规划、统一采购

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现代教学设备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可大大提高实训室教学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杜绝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节约经费开支,可以将有限的经费更好地投入实训室的建设之中去。

2.2实现实训室的层次化建设

计算机实训室的统一建设、管理,有利于根据不同的要求建造分层次显特色的实训室,可充分调动现有资源,适应各系、各专业的专业性、特殊性,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需要,使实训室的总体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根据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建设不同类型的实训室,如平面设计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软件设计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等。

2.3提高实训室利用率

实训课程的合理安排,提高设备利用率。打破以系为单位的管理格局,由计算机中心依据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将学校内各实训室和实训课加以调整重组,合理分配。为不同的实训课提供合适的实训室,既可充分发挥实训室的特色优势,又可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通过计算机中心的统筹安排,可将一些计算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安排到实训室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也使现有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闲置时间。

2.4提高实训室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

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技术人员是一个重要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意义重大,关乎计算机实训室的正常运转。因此,管理人员首先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交流,多学习,多进修,从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篇1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1]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招生、招工计划,由学校负责招生,学校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师傅联合开展教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共同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发“校企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并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标准设立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优化企业员工队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效益。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瓶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人才质量提升为核心,但是现阶段也遇到很多瓶颈:一是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对现代学徒制存在较差的感知和认知,认为就是传统的师带徒教学模式。二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企业担心学徒会影响企业效益,学生担心企业会只用不教。三是现代学徒制未能建立与普通职业教育平等的教育形象,普通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正常的教育,而现代学徒制培养仅限于师徒手手相传,被视为是上学失败的替代品。四是学徒在企业参加轮岗培训时,由于企业片面追求效益,过度考虑用人单位的成本和学徒工作能力,对学徒很少签订标准的工作合同,学生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五是企业师傅理论不高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也制约着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有效衔接,存在着脱节现象。

3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012年开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吉)成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佳吉人培养基地,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现代物流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创新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

3.1.1共建“产学研用培”一体化生产教学中心,搭建校企合作载体在学院“一主多元”办学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机制改革创新,以嘉吉本互惠互利、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校办深入合作协议,设立了校办政策、制度、资金、共建一体化生产教育中心,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形成可持续发展与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3.1.2校企制定招生招工方案,实现招生与招“干”一体化校企共同参加招生面试,合格者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学徒)身份,按管理人员岗位标准实践,享有同等标准食宿待遇,企业无偿提供学生工装与学期奖助学津贴,并在第三学期(当年的9月——次年1月),企业根据学徒的表现,设立学期奖学金制,以此作为对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激励和奖励报酬。第五、六学期(当年11月-次年7月)按实习生薪金标准规定发放工资及纳入后备干部体系等内容;学生毕业后即在管理干部岗位工作,实现了招生与招干同步,学习与工作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3.1.3校企共同创新了“两同一联”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就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高校看看其它网站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有什么内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推荐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企业教师或讲师[3];学院选择优秀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或参与业务实践或跟踪指导,形成两个相同的现代培训模式,如图1。

3.2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3.2.1改革教学内容,重构“职业导向、层阶递进、双线交织”课程体系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制定了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以标准为参照结合嘉吉等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践根据简单、复杂的实训基地,一对一的综合性、建设性的课程体系,实施职业指导,一步一步,二线交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如图2。

3.2.2双方分段育人,实施“工学双向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学生学徒双身份、工作学习双向交替”教学模式,采取“1+0.5+0.5+(0.25+0.25)+0.5”工学双向交替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即第一学年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三学期企业,培养学徒企业核心岗位能力;第四学期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第五学期学校+企业,完成职业能力课程和门店管理学习;第六学期企业,培养佳吉业务综合能力。

3.3加强组织、制度保障,创新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

3.3.1校企互聘共用,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栖化”一是课程采用双导师教学。实行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制度、课程校企双负责人制。聘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为企业师傅,学校课程以教师为主,企业课程以师傅为主并按职级标准发放课时津贴。二是利用学院名师工作室和企业流动工作站进行教师双向交流。在佳吉设置教师工作站,依托名师工作室培训师资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理论水平。三是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教师与佳吉联合研制开发周转笼车,减少货物中转运输中产生破损,联合优化运输系统解决过远、重复、倒流运输等不合理运输难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对教师在职称评聘上给予优先倾斜,企业对带徒师傅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

3.3.2校企共同成立学徒制项目领导小组,创新四层次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校企协同成立学徒制项目领导小组,建立包括学校、企业、校企合作、专业化四个层次的现代培训管理体系招聘,选拔,项目管理硕士,培训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措施,违纪处理,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二级定期检查和实时反馈。

3.3.3校企共管,校企共评,责任共担,开展多元的考核评价按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考核制度制定学徒相关制度,与企业共同管理、评价,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将企业员工日常考评引入学徒的过程性考核,由企业人力监管与师傅进行考核。二是融入企业关键技能点与知识点形成考试标准并建立理论考核试题库。三是按岗位操作标准整合转化形成实操考核标准。四是由分院教学督导组、企业教学督导组、专业教学督导组等“三级督察”共同对专业基础课程、企业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教学监管。五是由企业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和所在团队分别进行学习评价。

4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4.1专业人才质量显著提升

专业录取线、获奖率、就业率、起薪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18年高出省专科录取线157分,报到率99.15%,累计培养学生450人;2019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94.2%提升到97.01%、顶岗实习平均报酬由2160元增长到2480元、起薪从3000元增加到3700元;学生获国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产品设计竞赛铜奖。

4.2合作企业员工素质显著提升

篇12

0 前言

水库总库容4450万m3,拦河坝坝高105.26m,水库正常蓄水位944.5m。

1 工程地质

坝区基岩主要为灰黑色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与硅质岩夹页岩、淡灰色凝灰岩,属厚至巨厚层状夹薄层状构造,泥质、沉凝灰质结构,接触式胶结,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两岸岩层均倾向山内偏上游,断层及节理裂隙较发育。

对工程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有以下三条:

①F56 断层:产状为N80°~90°W,SW∠70°~75°,顺河床发育,穿坝轴线基础而过。断层破碎带宽11m 左右,影响带宽1~2m。

②F3 断层:产状为N38°~48°W,SW∠43°~62°,于坝轴线斜切河谷,左岸交切于F39 断层,断层破碎带宽3~4m、影响带宽1.5~3m。

③F39 断层:产状为N60°~70°W,SW∠70°~75°,断层破碎带宽2~4m、影响带宽1.5~2m。

处理断层带地质缺陷是大坝基础的关键,断层带地质缺陷处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大型断层带地质缺陷处理采用的材料、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效果检查是断层带处理的主要施工关键环节。

2 断层带化学灌浆处理方案

2.1 材料

断层带化学灌浆采用高渗透环氧,高渗透环氧化灌浆材料主要牌号及物理性能见表1,具有粘度小、强度高、可操作时间长、渗透性能好等优点,可灌入渗透系数K=10-6cm/s的风化岩石、泥化夹层及软弱破碎岩土中,然后固结,使泥土岩性化,达到防渗补强加固之目的。

2.2 设备

断层带化学灌浆采用意大利大流量高压化学灌浆电动泵。其技术参数见表2。

2.3 断层带灌浆施工工艺

河床段坝基断层带化学灌浆,潜孔钻造孔,环氧树脂材料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施工时先施工上、下游排,再施工中间排,分Ⅰ、Ⅱ序施工。

(1)布孔:按设计要求在F39、F56、F3三个断层带平行于坝轴线布置上、中、下三排孔,排距为1.25m、孔距1.5m,梅花形布孔,每排分Ⅰ序、Ⅱ序孔。

(2)钻孔:钻孔采用履带式潜孔钻机,孔径Φ75mm。

(3)洗孔:水管放至孔底冲洗,待冲洗回水变清后停止,孔底沉积物厚度不应大于0.2m。

(4)压水试验:灌浆孔灌前进行简易压水,简易压水可结合裂隙冲洗进行,压力不大于灌浆压力的80%。

(5)灌浆:灌浆方式采用自下而上逐段进行;灌浆段长采用Ⅰ序孔第一段2m、以下各段为4m;Ⅱ序孔第一段2m、以下各段为5m。浆液配制按浆材标示的比例分别称取质量比主剂:固化剂=25:1.6,混合物温度控制不超过40℃。灌浆压力Ⅰ序孔采用第一段0.6MPa、第二段0.8MPa、以下各段为1.0MPa,Ⅱ序孔采用第一段0.7MPa、第二段0.9MPa、以下各段为1.1MPa。

(6)灌浆结束标准:灌浆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0.02L/(min・m)后,继续灌注30min或达到凝胶时间。

Ⅰ序孔:当单位吸浆量≥50L/m,并进行一次或多次待凝、复灌在0.6MPa的稳定压力下,当注入率≤10L/h时,进行有压屏浆4h结束灌浆。或当单位吸浆量≥50L/m,未进行待凝复灌的孔段在0.6MPa的稳定压力下注入率≤0.6L/h时,进行有压屏浆4h结束灌浆。当在0.6MPa的稳定压力下,进浆量很小或几乎不进浆时,尽快通知设代进行灌浆参数调整。

Ⅱ序孔:当单位吸浆量≥50L/m,并进行一次或多次待凝、复灌在0.8MPa的稳定压力下,当注入率≤6L/h时,进行有压屏浆4h结束灌浆,或当单位吸浆量≥50L/m,未进行待凝复灌的孔段在0.8MPa的稳定压力下注入率≤0.6L/h时,进行有压屏浆4h结束灌浆。当在0.8MPa的稳定压力下,进浆量很小或几乎不进浆时,尽快通知设代进行灌浆参数调整。

当单位吸浆量≥50L/m后仍未达到结束标准时,进行待凝6~8h,复灌单位吸浆量≥5L/m后仍未达到结束标准的,进行再次待凝,如此循环,当单位吸浆量≥100L/m,即可结束。

灌浆结束后采用孔口塞进行闭浆待凝

(7)封孔:灌浆结束后待浆材固化后采用0.5:1的水泥进行灌注,孔口段小于3m时可采用干硬性丙乳砂浆人工封堵捣实。

(8)特殊情况处理:①灌浆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待凝等方法进行处理。②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一机一孔同时进行灌浆;或塞住串浆孔,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再对串浆孔进行扫孔、冲洗,而后继续钻进或灌浆。③灌浆过程中,浆液温度突然升高,且浆液粘度有很大增加,立即停止灌浆,更换新浆液继续灌注。④灌浆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尽快恢复灌浆,恢复灌浆后,注入率明显减小,用水泥浆液置换,待凝24h后扫孔复灌。⑤在钻进过程中遇到破碎地带,应钻进―灌浆―钻进,如此循环,遇有涌水可先灌注周边孔或采用水溶性聚氨酯灌注先进行防渗,然后进行环氧加固处理。

3 化学灌浆效果分析

坝基河床断层化学灌浆单位耗浆量统计见表3,坝基河床断层化学灌浆单位耗浆量分序统计见表4,坝基河床断层化学灌浆检查孔统计见表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