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市场规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21-01
随着养殖总量的逐年递增,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规模场疫病的发生随之增加。牛异食癖是牛(包括奶牛和黄牛)最常见的一种疾患,这种牛抢食塑料、破布、纸片、泥土、石头,喝污水,临床表现为毛焦体疲,生长发育迟缓,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这类牛都吃食差,食欲不振,给规模牛场带来一定影响。
1 牛异食癖的临床表现
牛异食癖是由环境、营养、内分泌、心理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舔食和啃咬通常认为无营养价值、不应该采食的异物为特征的一种顽固性味觉错乱的新陈代谢障碍性综合症。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饲草青黄不接时的舍饲牛。主要表现为:(1)乱吃杂物,患牛舔食、啃咬、吞咽被粪便污染的饲草或垫料,舔食污水、墙皮、泥土、食槽,啃咬砖头、瓦块、石头、酒瓶、鞋底、破布、毛发、塑料、纸屑、煤渣、铁片和油漆等异物。(2)患牛易惊恐,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高,以后则迟钝。常伴有皮肤干燥、弹力减退、被毛松乱无光泽、精神萎靡、厌食乏力、弓腰、磨齿、畏寒及营养不良等症状,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3)患牛逐渐消瘦、贫血,常引起消化不良,食欲进一步恶化。在发病初期多便秘,其后下痢或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贫血,发生渐进性消瘦,食欲进一步减退,病情恶化,甚至发生衰竭而死亡。(4)怀孕的母牛,可在妊娠的不同价段发生流产。
2 异食癖的发病原因
2.1 营养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被认为是引起异食癖的主要病因。
2.1.1 矿物质缺乏 钙、钠、钴、铁、铜、磷、锰、硫、碘、锌和镁等矿物质元素不足,特别是钠盐的不足,引发低钠血症,常常引起牛的异食癖,这时的牛通常多喜舔食带碱性的物质。牛体内缺钠可能因为饲料中钠不足,也可能是因为饲料中钾盐过多,机体要排出多余的钾,必须同时增加钠的排出,导致钠的损失增多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引发钠缺乏。
2.1.2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等不足,使牛体内许多与代谢关系密切的酶和辅酶缺乏,可导致体内的代谢机能紊乱而发生异食癖。
2.2 疾病性因素
疾病本身不会引起异食癖,但可产生应激或诱导作用。一些临床和亚临床疾病是异食癖的一个诱发因素,如佝偻病、软骨病、纤维素性骨营养不良、慢性消化不良、前胃疾病及某些寄生虫病等。
2.2.1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牛有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异食癖。犊牛患缺铁性贫血常有口腔灼热感,从而引发异食现象。目前认为铁不足可使下丘脑摄食中枢功能紊乱而引起摄食异常。
2.2.2 脑性疾病 患有脑器质性疾病、神经障碍、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和脑外伤后遗症等的病牛均可能出现异食癖。
2.2.3 寄生虫病 体内外寄生虫通过直接刺激或产生毒素诱发异食癖,如蛔虫病、囊虫病、犊牛球虫病及牛虱病等。
2.2.4 内分泌失调 孕牛由于存在潜在性缺铁性贫血和体内激素的变化及泌乳牛慢性酮病等,常常引发异食癖。
2.3 饲养管理因素
2.3.1 环境不良 牛群饲养密度过大,个体之间互相接触和冲突频繁,为争夺饲料、饮水和休息位置,互相攻击角斗,常易诱发恶癖。高温高湿、通风不畅、采光不良、过度拥挤、闷热和蚊蝇肆虐等,再加上牛舍内有害气体的刺激易使牛烦躁不安而引起异食癖现象。
2.3.2 管理不当 饲草料单一、饮水不足、缺乏运动及各种应激因素均有可能成为牛异食的诱因。饲料饲喂不足,牛离槽后,闲来无事到处啃咬,久而久之即形成异食癖。鞭打重击牛的头部易使牛脑部受伤而引发异食癖。
2.3.3 其他因素 某些长期被虐待的牛、流产的孕牛及不良成长环境中的犊牛,可因心理创伤而引发异食癖。
3 治疗方法
本病重在预防,在饲养过程中加强管理,根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给予全价的日粮。若已发病,根据饲养管理水平、环境条件及日粮营养成分,结合临床发病症状与生产实际,认真分析发病原因,即可作出诊断。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3.1 钙缺乏
补充钙盐如磷酸氢钙。注射一些促进钙吸收的药物如1%维生素D 5~15 mL。维生素AD 5~15 mL。也可内服鱼肝油20~60 mL。碱缺乏的供给食盐、小苏打、人工盐。
3.2 贫血和微量元素缺乏
可内服氯化钴0.005~0.040 g,硫酸铜0.07~0.30 g。缺硒时,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5~8 mL。
3.3 调节中枢神经
可静脉注射安溴100 mL或盐酸普鲁卡因0.5~1.0 g。氢化可的松0.5 g加入10%葡萄糖静脉注射。
3.4 瘤胃环境的调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核磁共振仪、高档超声波诊断仪器等高端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带动了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增长大大刺激了各国在医疗电子领域的投入力度,各医疗电子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创新应用,促进了全球医疗电子产业的平稳发展,有力支持了医疗电子市场需求的增长。然而,由于医疗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较普通消费型电子产品长,因此产品更新换代过程相对较长,从而导致医疗电子市场规模难以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6年,在经济加速发展、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等几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15.6%,明显高于全球同类市场增长水平。
虽然从目前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区域结构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仍是医疗电子的主力市场,但随着这些地区医疗电子体系日趋完善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增长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一些新兴的区域市场,如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一方面由于其所具有的人口优势,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成长的带动下,医疗电子市场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带动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国际大企业竞相争夺的新市场目标。从中国与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增长率的比较来看,近几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持续高于全球水平,虽然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左右,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却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其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医疗服务需求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而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电子产品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第三,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第四,随着国内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疗机构的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成为推动医疗电子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5年我国进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踏足机器人领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继建立与机器人基础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研发机构。
2016年,腾讯成立AI Lab,肩负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腾讯AI Lab拥有70多位科学家和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研发成果已应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报等上百个产品。而此次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的诞生,则意味着腾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一块新的战场。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来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据悉,达摩院将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设立“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同时,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熊辉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级科学家、五大实验室的阵容。
图表1:BAT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 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二)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小额信贷P2P市场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尤为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P2P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在2010年仅有13.7亿元,而到了2014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514.7亿元,增长了183倍!而仅 2014年一年较2013年交易规模上涨了157.8%。虽然表面上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P2P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但国内项目也有超过1600家之多,但不少项目最后都不能健康发展,老板跑路现象屡见不鲜,不断地透支着投资者对于这一行业的信任。未来随着参与者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场将会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
(速途研究院制图)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现出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交易额占据了整个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19.4%的份额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银商,交易市场占比11.6%。此外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分别占到市场的6.9%、5.3%、3.2%、2.7%。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生态系统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出了较为强势的一面。
2. 医疗健康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前期问题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这座“金矿”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发掘。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是3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 89.9%,增势在过去四年表现较为平缓,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大跨步的发展,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但移动医疗市场就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核心医疗服务“移不动”,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的前途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3. 在线教育——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可以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线教育的萌芽阶段,不少企业开始对在线教育市场进行探索,大量资本进入市场,但由于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最终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阶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技术带动下的一次突飞猛进,随着其他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作为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再一次回到巨头们的视野中来。
4. O2O——BAT巨头纷纷布局 市场趋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5638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5%,涨势较为平缓,究其原因是国内O2O市场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诸多行业仍在探索,BAT巨头在O2O行业布局也逐步启动。2015年将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会突破59873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目前国内O2O市场表现来看,餐饮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43%,其次是休闲娱乐,市场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亲子、美容美发、婚庆等也有涉及。但随着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对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车服务、医疗健康等也将逐渐在O2O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电子商务——天猫一家独大 网民购买潜力惊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无疑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一次狂欢,也是国内网民购买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淘宝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双十一仅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57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63.1%。这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和网民购买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猫商城的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3.3%,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榜首。其次是亚马逊,流量占到了22.6%。京东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国美在线,流量占2.8%,苏宁占2.2%,一号店占2.0%,当当网占1.4%,聚美优品占到0.3%,唯品会和易迅分别占0.2%和0.1%。天猫商城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仍旧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规模已达到66.2亿元,增长了72.6倍!而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这一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将持续。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4亿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 284.6亿元。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大部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几乎处于真空,可见正在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潜在用户群十分庞大,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力压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设备产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为 23.7%,智能臂环设备占比仅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镜和智能纽扣分别占2.6%和0.8%。智能手环由于携带方便,并且相对技术要求比同类产品要略低,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手环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可见国内智能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智能设备还有待发展。
7. 互联网视频——广告、终端设备齐头并进 电商将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国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191.2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05.0%。由于在线视频行业的媒体性,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拓宽,智能终端设备包括网络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的销售也将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前不久刚刚提出的通过在线视频和电商合作的手段,随着这一想法的普及,在线视频将被带入到新的境界。
8. 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 汽车搭载智能设备成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实现汽车电商、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传统导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头们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2014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已达7.5%,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有4%。结合我国2014年民用汽车近1.27亿的拥有量,可估算车联网市场拥有近100亿的规模,可见车载智能设备拥有相当巨大的空间。从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车展和智能家居展来看,搭载有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都是展览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技术的保驾护航,车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9. 地产/家居——线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还需在线下
(速途研究院制图)
和传统的地产家居相比,互联网技术在地产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一轮筛选,从而节省下一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购买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产/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讲,互联网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动、家居不好移,且价值相对较高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渠道。而且线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够达成的主导因素,而线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的辅助作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与商家的线上交互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让线上交易成为可能。
10. 手游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80亿 ARPG将成手游新趋势
可穿戴技术,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它主要包括嵌入技术、识别技术(语音、手势、眼球等)、传感技术和连接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等。
1 发展概况
1.1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2)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3)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4)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5)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功能性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6)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
(7)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8)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1.2观点
(1)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生活。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存在的空间。
(3)可穿戴设备对于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冲击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未来几年内,这种冲击将可能给其他形态的产品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是颠覆式的、革新性的。
(4)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5)可穿戴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可穿戴市场广阔的前景已经引起部分巨头的高度关注,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
2 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预测
2.1市场出货量
图1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预测
图1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而中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接下来将会成为市场热点。
2.2市场规模
图2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图2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升温将逐渐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其产品兼具时尚性与功能性,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2.3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图3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图3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升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也将取得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3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调查
3.1消费者的认知度
图4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相比于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显得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未来,随着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度尤其是网民认知度将不断提升。
3.2消费者期望的功能
图5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期望功能占比
图5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极大的存在空间。
3.3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图6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关注因素占比
图6数据显示,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企业若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
3.4消费者的购买力
图7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
3.5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数据显示,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暂未出现明星级引领市场的可穿戴设备,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可穿戴设备也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也将不断提升。
4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
如图9所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和智能纽扣等。
5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展望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可穿戴设备概念渐现,资本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相关厂商将会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在于供给端的生产力没有得到释放,而未分级的就医路径及医生的定点执业被认为是影响生产力释放的最大障碍;在一个供给被严重约束且无法短期内创造新供给的市场下,擅长于创造与满足海量需求的互联网模式在医疗领域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在过去几年中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来自于支付方与民生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分级诊疗的强制推行成为新医改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医生的多点执业尺度也越来越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生产力,改善供给,这无疑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患者就医路径的改变会改善患者与医生的匹配,再加上t生的多点执业,会使得稀缺的名医资源逐渐从看大量的小病中解放出来,大医生与小医生、等级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会更明确,进而能为更多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服务,互联网的筛选与匹配功能就能发挥作用。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及医生多点执业下的医患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成为可能,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垂直细分的模式都有可能找到自身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大数据价值的重要性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虽然整体看来目前整个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方面还处在早期阶段,主要原因是目前普遍2C的流量模式无法产生结构化的医疗数据,2B的模式数据质量更好但积累速度较慢。虽然目前慢病数据价值还无法被完全释放,但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落地,以及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医院的数据孤岛将逐渐被打破,数据本身也会经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挖掘过程。
尤其是在慢病领域,由于具有人群基数大、数据质量高和随访周期长等特点,其数据价值更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金矿。试想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累计的结构化高质量数据达到一定的体量,后续无论在应用于精准医疗、学术科研还是产品研发方面,都会带来足够的商业价值。同时,预计未来医疗大数据尤其在慢病领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精准分转诊、医保控费和互联网健康险等环节,都会有巨大变现落地的机会。
药品降价势在必行,医药电商发展潜力巨大
医药电商是行业公认的互联网医疗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同时也密切关系到现有医疗体系医院的核心利益。中国近1.4万亿的药品市场中,医院销售端占了超过80%。目前现有电商体系下,无论是B2B、B2C还是O2O模式,都无法打通医院端,真正触及中国药品渠道的核心。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医疗行业的医院供给端的特殊性,医生掌握处方权,同时患者在需求端信息高度不对称,很难有决策权,因此无论平台需求量有多大,也较难对医院的供给端形成溢价能力,从而打破医院原有的经济体系。但随着网上销售处方药的不断放开和医院药品比例管控的严格推行,未来两年可能是处方药电商发展的关键时期。
智能硬件走出蛮荒时代
2016年上半年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智能硬件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大爆发,但是这种大爆发不同于往年如原始人一样的茹毛饮血,而是走向了精耕细作,摒除没有发展前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项目,开始有目的地涉足和布局。
据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639.8亿元,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89.5%下降到48.7%;2017年和2018年市场增长率也都将维持在40%-50%之间。赛迪顾问副总裁吕萍就此认为,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步增长。
当前智能硬件厂商已经开始从产品、生态两方面着手,意欲从研发单一产品到掌控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转变的思路愈加明确。
首先在单一产品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成为从蛮荒时代优胜劣汰而留下来的少有的几种初级可穿戴设备。不过按照赛迪顾问的预测,相比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更顽强,投资价值也更大一些。因为智能手表至少可以将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继承下来,比如语音交互、健康管理、娱乐生活等等,这些功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一部分需求,所以未来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据IDC预测,智能手表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2016年41.0%上升至2020年的52.1%。
在可穿戴设备中,VR/AR设备正在崛起,俨然继承了智能眼镜的衣钵,且功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娱乐性和实用性更胜一筹。当然在现阶段,VR/AR设备也有自己的瓶颈,比如产品质量鱼目混珠、厂商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内容和应用场景匮乏等等,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使用户对该类型产品的印象分不高,为以后推广类似产品与服务设置了障碍。
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和产品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冲进了智能硬件的战场。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之一,通过一张物联网可以连接起家庭任何一件家用电器,方便用户远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智慧医疗的目的是解决从预约、挂号、看病、愈后回访等一系列医疗流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看病难的问题。不过,物联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医疗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联动,因此上述两项业务还都处于探索阶段。
其次,很多巨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产业链,意图打造一个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吕萍认为,目前企业分布产业链主要分为网络层、终端层、接入层和感知层,其中微软、腾讯、京东、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主要涉猎网络层、终端层和接入层,而感知层主要是芯片厂商的天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建设,现阶段只有Google、微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少数科技巨头有所涉猎,尤其是对于开放平台的建设,毕竟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这无形中抬高了准入门槛。
事实上,对于巨头们而言,在自建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同时,还通过对外投资与并购来进行战略性产业布局,进一步掌控智能硬件产业链。据了解,阿里巴巴今年领投了AR创业公司Magic Leap,这轮融资总额高达7.935亿美元,不过Magic Leap至今尚未推出过正式产品;乐视网耗资20亿美元收购美国智能电视生产商Vizio,打通海外市场;日本软银更是以243亿英镑收购智能手机芯片厂商ARM,从而控制了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上游。显然,巨头们对产业链企业的并购各有侧重,但目的殊途同归,意在强化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硬件五霸逐鹿中原
与往年相比,当前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要更快速,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及其背后的支撑技术,还有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其中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将是智能硬件产业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18年,智能家居将占智能硬件市场35.7%的份额,智能穿戴占20.8%,智能交通占15.7%,智能健康占5.5%,其他占22.3%。
智能穿戴产品种类繁多,不过从当前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智能手表和VR/AR设备是两个重要的产品门类。据IDC预计,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019亿台。到2020年之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20.3%,将达到2.136亿台。
另据Business Insider预测,2016年全球V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58万台;到2020年全球出货量达到257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3.7%。其中,轻量级的手机VR眼镜未来会成为最重要的头显设备,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1000万台的量级;其次为主机端VR头盔以及VR一体机。
“短期内手机VR头盔和头显设备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但是长期来看VR一体机的发展潜力更大。”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表示。
智能家居产业未来五年将保持50%以上的增速。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520亿美元,同比增长55.69%。另据《2012-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在2016年将达到605.7亿元,同比增长50.15%。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94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0%左右。
智能机器人正在从噱头向实用性阶段发展,目前无人机和服务型机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表1所示,日本与韩国之发展较为雷同,均先以发展网络技术及基础设施为主,最终导向以成为信息输出大国为目的。因此,日韩民众使用网络经验较为成熟,对于物联网的应用也较能接受,故目前日韩是全球物联网个人应用最为普及之地区。欧美物联网政策则多集中于公共事业效率之提升,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例如将物联网应用导入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
各国市场规模趋势
表2为全球物联网区域市场规模之发展趋势,2010年市场规模约为1,250亿美元,其中欧洲及美国合计约占55%,日韩合计约占30%,至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大陆虽只占有7%之市场比率,但预估2010年~2016年之年复合增长率可高达近50%。预估中国大陆市场具有高度增长动能之原因,主要在于其以中央政策主导,地方政府为求市政绩效,纷纷建立物联网应用示范,衍生之市场需求便吸引许多国际厂商进驻,再藉由产业之形成扩散应用场域,逐步推升市场规模。
应用发展特性
投资要点:
1、政府云落地明确。
2、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
云计算和大数据直击传统电子政务痛点。从发展历史阶段来看,电子政务逐渐进入到数据整合和应用阶段。传统电子政务的IT架构决定了其痛点较多:(1)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各自经营,分散建设、管理、运行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入高收益低等;(2)在管理上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动态的应用模式;(3)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功能缺失、信息更新缓慢,交互性差等问题;(4)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采用有望克服传统电子政务的弊端。
政务云落地明确。根据CCID数据,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的IT投资规模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速为15.7%,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大幅超过电子政务整体增速。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可以分为三大阵营:BAT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传统IT企业。我们认为传统IT企业依靠底层IT基础资源和上层行业解决方案的积累,有望成为行业领导者。
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2014年的政府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2.4亿元,未来三年的年复合增速将高达95.0%,2017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我们认为政府大数据市场正迎来历史最佳政策环境,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
建议关注在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中具有数据获取渠道和变现渠道的标的:美亚柏科、飞利信。
饲料:正处于估值提升最快时期
长江证券
投资要点:
1、能繁母猪存栏底部徘徊。
2、历史数据显示饲料股的估值先于业绩催化。
从上轮猪周期看饲料股走势表现:估值提升先于业绩催化。从上轮猪周期来,饲料板块一共出现过三波比较明显的上涨。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此时能繁母猪存栏在底部徘徊,使得市场提高对于饲料板块未来业绩预期,在此阶段板块估值水平出现明显提升,饲料板块整体股价上涨60%。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猪价在此时达到高点,催化饲料股第二波行情,同时11年二季度饲料公司业绩开始释放,当时饲料板块整体股价涨幅15%。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能繁母猪存栏到达高位(5000万头以上),催生饲料股第三波行情,且12年全年饲料股业绩高增长,当时饲料板块整体股价涨幅27%。
目前饲料股正处于估值快速提升的第一阶段。在现阶段生猪存栏量仍旧处于低位的背景下,饲料行业整体业绩尚未出现较大涨幅。但我们认为现阶段饲料股正处于估值提升期。同上轮猪周期类似,现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历史低点,但尚未出现明显拐头趋势,此时正是市场未形成一致预期时,因此也是给予板块高估值的时期。且这一点在10年同样时期可得到验证,在当时能繁母猪尚未确立明显拐头趋势的情况下饲料股出现较大涨幅,估值明显提升(当时饲料股对应当年真实业绩PE从24上涨到39)。
基于现阶段正处于饲料股估值水平提升最明显时期,我们看好饲料板块投资机会,重点推荐:金新农、唐人神、禾丰牧业、海大集团。
传媒:影视和游戏进入大IP时代
东方证券
投资要点:
1、lP市场蓬勃发展,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
2、超级lP更受青睐,泛娱乐战略成为趋势。
IP为源,影游互动具有明显的双向属性:影游互动包括影视作品改编为游戏产品,也包括了游戏产品拍摄成为影视作品进行播出。影游互动借助影视作品的热播增强游戏产品的认知度,同时游戏产品的推广也可以反向提升影视作品的收视率。IP是影视互动所争夺的核心资源,形式多样,内涵极广。利用IP进行影游互动形成的产业链一个转换:观众变成玩家,玩家变成观众,游戏与影视作品相互带动。
IP市场蓬勃发展,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IP产业现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利用上游IP储备和IP创造,形成版权交易市场;利用中游影视剧的创作和运营,形成影视剧制作和传播市场;利用下游IP衍生品,形成以游戏和实景娱乐设施等衍生产品市场。上游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中游市场规模1000亿元左右,下游市场更是超过2000亿元,IP产业链规模不断拓展,未来大有作为。
超级IP更受青睐,泛娱乐战略成为趋势:未来IP的开发将朝着超级IP、精品化的制作方向展开,各大传媒影视公司纷纷布局SIP计划。另外,影游互动的泛娱乐全产业链将在未来爆发,各大公司纷纷瞄准了全产业链的市场。以第九城市为例,将旗下游戏开发商Red530.6%的实体股份转让给利亚国际,这些转让股将与利亚国际新发行股有同等价值。在众多业内大玩家的推动下,red旗下的《火瀑》有望成为继魔兽之后,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超级IP。
重点推荐:华策影视、华谊兄弟以及完美环球;
儿童医疗:服务缺口巨大
广证恒生
投资要点:
1、JL童医疗服务缺口巨大。
2、政策春风利好医疗发展。
根据中国卫计委数据,我国0-14岁儿童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6%,但随着2015年10月全面二胎政策落地,新生儿数量将在未来几年呈递增态势,根据国家卫计委预测,未来每年将新增新生儿约300-400万人,到2024年儿童人口有望达到2.65亿;且儿童患病率高企,儿科门诊量爆棚,2015儿科门急诊人数达5.4亿人次,占全部门急诊人数的9.6%。儿童医疗服务刚需强劲。
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报告指出,全球医疗保健支出2014至201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5.2%。以地区分析,美国近年推出了“病人保护及可负担健保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使北美洲医疗保健支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9%;拉丁美洲因多数国家正视公共医疗服务,故增长率可达4.6%;南欧则仅有2.4%,是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亚洲(包括大洋洲)因实施公共医疗计划,加上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改善医疗体系,促使亚洲区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率达8.1%;中东及非洲受益于人口增长及医疗服务逐步普及,年均增长率高达8.7%,居各地区之首。
参照台湾“卫福部”公告的医疗器材分类分级,以功能为主、用途及构造为辅的分类方法,将医疗器材分为诊断与监测用医疗器材、手术与治疗用医疗器材、辅助/修补用医疗器材、体外诊断器材及其他医疗器材五大类。
乔山百略 续据前二大
中华征信所出版的“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2014年医疗器材及设备业TOP10业者总营收约达新台币282.71亿元,年增长3.67%,仅次于2012年的新台币291.47亿元。
观察近5年医疗器材及设备业TOP10排名,第一及第二名为乔山健康科技与百略医学科技,其营收皆遥遥领先其余业者。虽然百略医学科技2014年营收相较上年衰退4.38%,但身为血压计龙头公司,其所销售的心房颤动血压计有别于一般产品,不仅可有效提示消费者心肌梗塞风险,毛利率也优于传统血压计,故全球销售量持续增加,今年出货有望创下44~48万台的新高纪录。
(2)在管理上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动态的应用模式;
(3)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功能缺失、信息更新缓慢,交互性差等问题;
(4)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
云+数:开启“政务云+政府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采用有望克服传统电子政务的弊端。基于云计算模式,政务云与服务资源、技术服务、服务制度等顶层设计相结合,实现政府组织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打通内外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充分解决传统电子政务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助力政府部门高效实现资源共享、成本节约、管理创新。而随着传统电子政务的上“云”,政府大数据有望实现几个维度的融合;(1)政府各下属机构之间的数据;(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3)政府部门和垂直行业之间的数据。
政务云落地明确,“基础IT+行业解决方案”叠加的传统IT厂商更具优势。根据CCID数据,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的IT投资规模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速为15.7%,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大幅超过电子政务整体增速。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可以分为三大阵营:BAT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传统IT企业。我们认为传统IT企业依靠底层IT基础资源和上层行业解决方案的积累,有望成为行业领导者。
早在2011年年初,方正国际已经整合了方正电子政务公司。至此,方正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为了完善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方正国际CEO管祥红表示。
抓IT服务机遇
整合行业
合并后,方正国际的业务线和公司规模都得到了不小的扩充。“今后将以方正国际统一的品牌形象、更加规范的高水平的统一管理,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IT服务。”据管祥红介绍,整合后的方正国际已经扩展至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公安与地理信息、媒体、教育等业务领域,方正国际的员工数量也将从3000人扩展到4000多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看到了医疗、智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IDC预计,2013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241.5亿元。另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交通IT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并且保持25%的增长速度。不仅如此,有资料显示,整个中国IT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就将超过2000亿元。
机遇来临,众多厂商“磨刀霍霍”,方正国际自然不会错过。据了解,方正国际的前身是日本方正株式会社(即日本方正),业务覆盖东南亚、日本及北美市场。仅在日本,方正国际的媒体客户就达400多家。
如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等多重利好推动下,方正国际逐步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整合方正奥德和方正众邦后,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得以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善。”
据了解,方正奥德与方正众邦原本都是方正国际的全资子公司。其中,专注于IT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方正奥德的前身是北京奥德计算机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智能交通、教育等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服务支持。
提供医疗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众邦,起源于卫生部研究所。1996年,正式更名为方正众邦。目前,方正众邦拥有500多家用户,其中三甲医院有100多家。其自主研发的“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是主打产品。
此次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个土豆装入袋子中”,更多的是业务的整合。“方正奥德在系统集成上做得不错,方正众邦在医疗软件方面有优势。合并后,这两家公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力也可以互相补充。系统集成商的资质可以在方正国际目前所有的业务板块发挥优势,减少重复,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祥红说。
靠国际经验
助力品牌突围
如今,IT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可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市场数据看,整个中国IT服务市场就像是一个碎片化的地带。
按IDC的分析,在医疗IT行业,从公司能力和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金仕达卫宁、东软医疗、北京天健是行业的领先厂商,望海康信是快速成长厂商,东华软件、重庆中联是实力型厂商,四川银星、南京海泰、广州安易是潜在的竞争者。这意味着方正国际也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本土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