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管理的途径

篇1

关键词: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机制;途径

一、公共管理与公民参与的内涵及关系

(一)公共管理与公民参与的内涵。公共管理,顾名思义,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本身具有公共性质,是公共管理主体运用自己的权力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达到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公民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对政府决策、公共行政事务和管理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行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渠道参与公共行政或决策的活动中,不仅可以维护公民自身利益,而且可以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由此看来,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管理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已然成为了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没有公民参与,甚至是阻碍公民参与,民主也就是个躯壳,一个良好和谐社会的形成,必须要有公民的参与,使公民、社会、国家合作治理,这才是最佳状态。

(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公民参与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公民整体也会发生变化,包括自身素质、意识、能力技能等。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公民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活动,这表明他们有了积极主动的意识,开始主动和关心、参与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他们在维护自我权利了和利益使,也更加具有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因此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一方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公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和要求,自愿参与公共管理,那么公民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及时发现和反映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就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公共管理的现状,倾听人民的建议,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使公共权力的运行脱离人民,偏离公共利益的目标。再次,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公民的迫切意愿,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得到很好的伸张,尤其是公民的不满和意见得不到相应的输出,必然会通过其他不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必然扰乱社会秩序,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四,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共效率和质量。公民越是广泛的接触公共服务,越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

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近几年,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很大发展,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公共管理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由于公共参与的多元主体化,激发了社会活力,公共管理可以广泛吸收广大民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得公共管理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第三,非政府组织参政日趋活跃。第四,民主监督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公共管理还不完善,仍存在阻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一些不利因素。这些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促进以及保障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缺失或不健全;公民自身的问题,仍有很大一部分公民参与意识不高,只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比较有限,而且能力有待提高,参与效率不高等。其次,目前公民通过现有参与路径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结果产生影响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公民参与意愿的增强与参与路径的匮乏及受阻存在着深层次矛盾。第三,公民有效参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制定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听证制度不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引导和培育未建立起来;公私合作生产的利益协调制度未建立起来。再次,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目前还存在不规范、无序的问题。另外,政务公开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目前公民了解各种政策的主渠道。

三、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机制与途径

公民参与既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目标。目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有政务公开、政务微博、电子政务等,后者主要是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

(一)在微观上,应该由公民和政府共同作出决策,采取共同行动解决问题。调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潜能。首先,加强参与社区的发展和建设。社区是公民居住生活的单元,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建设必然与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应是公民参与的重要内容。第二,增强公民自身素质,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公民自身的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参与水平,如果公民有着丰富的参与知识、一定的参与能力、积极的参与意识,那么公民的参与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具体性、计划性及合理性,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效率也必然会提高。其次,积极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依托。当前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还有待提高,不但从数量上而且还要在质量上努力,使第三部门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民参与,使公民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第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开透明度。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务方式开始应用开来,有效地实行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透明度,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在宏观上,拓宽公民参与路径,提高公民参与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为公民参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公民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投票选举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途径来参与公共管理。第一,保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制度政策的起初、实行政策的过程以及最后的评估和结果都要考虑到公民的因素,尽量让公民参与其中,让公民来充分表达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让公民实现他们的权利,这样就可以避免后续的一些问题产生,确保政策是科学合理的,反映民意的,能够执行的。第二,鼓励公民参与投票选举。选举和投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公民参与投票和选举,可以选出顺应民意的人,能够为民服务的人,深得民心的人,这样无疑会有利于公共管理的顺利开展。第三,确保公民承担社会责任。公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表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第四,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是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内容,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和物品能够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

四、结语

在现代国家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素质的提高,开展公共管理离不开公民参与,我们要重视加强公民在公共事务活动中的参与,从宏观、微观,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加以保障,不断推进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长久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41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62

Abstract: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ork were discussed, and deficiencies of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reasons for deficiency presente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s of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ork. These measures include changing the previous operation mode,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ptimizing configuration of limited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resourc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rce control, and re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 encountered of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by fully mobilizing multi-party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is work.

Key words: new public management;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public services; solutions

农村土地确权是厘清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根本环节,也是农村的基础。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陆续开展了土地确权试点工作[1-2]。目前农村土地确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的意义、原则、方案,农村土地权属及其争议处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3-5]。总体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操作和政策储备还存在明显不足。

农村土地确权首先是政府行为,与公共管理有密切关系。与传统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和以韦伯科层管理论为基础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6-7]。农村土地确权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尝试从新公共管理视角进行探讨,找出解决方案,以期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的顺利开展。

1 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存在不足

1.1 农村土地没有确权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中国部分农村土地管理混乱,存在土地承包合同与现实地块不一致的情况。部分地区存在口头协议而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造成政府合同没有掌握,容易导致土地纠纷。部分农村土地没有确权,或进行了确权但确权不彻底,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缺乏有效合同和土地确权数据的支撑,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冲突。

1.2 农村土地确权不规范

中国农村在开展土地确权时,由于各个地区的差异、现实情况的不同、确权人员的素质、确权地块的零碎复杂程度等,使得部分农村土地确权没有按照原定标准规范执行,造成土地确权不全面、不规范的情况发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土地纠纷和矛盾冲突埋下了隐患。

1.3 农村土地确权内容设计有缺陷

现有农村土地确权内容设计有缺陷,不能适应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需求。土地确权包含确权地块的“四至”和土地承包面积,但没有标注确权地块的空间面积、形状和空间位置等空间信息,有可能出现土地确权面积相同,但野外地块现实情况差距较大的情况。现有确权模式表达土地地块的零碎程度和差异性不足,未来需要添加确权地块的空间信息,以满足未来土地市场的需要。

2 造成中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原因

2.1 政府以前不重视、不作为

政府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不过多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没有提供土地确权这种公共服务。土地市场经济繁荣以后,由于土地产权不清出现了大量的土地纠纷案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矛盾冲突。土地确权首先是政府行为,政府以前明显不重视、不作为,没有提供土地确权公共服务,导致了如今的土地确权不明晰的危机。

2.2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人、财、物配套不足

土地确权对每宗土地都要清晰界定权属、准确测定面积、厘定边界“四至”和绘制宗地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确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有相应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储备。土地确权的过程极为繁复,工作量相当巨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更需要专项资金和专门仪器设备支持。目前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人、财、物的配套明显不足,尤其欠缺既懂技术又懂政策的专业人员。

2.3 土地主管部门权责不清

土地资源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基本业务互有交叉,部门权责划分不清。国土资源部主导实施全国国土资源调查,农业部积极推进土地确权试点工作,二者的土地测量调查有较大程度的重合,重复工作费时费力,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各部门关于农村土地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不能共同实施满足双方条件和目的的土地测量调查。此外,农村土地管理也是实行分部门单独垂直管理,容易造成土地管理交叉混乱,不利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4 土地确权存在法律政策盲点,保障体系不健全

中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对集体土地处分有诸多限制性条款,总体上没有否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处分权的存在,但对处分权又缺乏全面性阐述,在土地确权实践操作中往往难以适用。关于是否对当前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进行调整,政策导向与农民意向存有分歧。在政策储备和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明显存有不足。例如,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无法对每个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显示出政策储备的不足和保障体系的滞后。

3 中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各级政府需要改变以往的运行模式,提升行政效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有限的行政和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利用信息技术源头控制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土地确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开展。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运作方式和理论参考,为破解土地确权工作中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土地确权工作的实践又可以丰富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土地确权实践的结合可以为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3.1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并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提供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起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应该提供土地确权公共服务。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统筹协调和互动机制,分工合作,权责明晰。

3.2 引入市场机制并注重确权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培训

农村土地确权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将地籍调查、农村地籍图和宗地图的绘制、发证登记等技术性工作进行合同外包,政府从农村土地确权具体事务中分离出来,主要起组织和监督作用。这种模式很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强确权队伍建设,提升确权队伍工作水平,加大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确权队伍的法律、政策培训,提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针对性培训土地确权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班,讲解土地确权工作流程和典型实践案例,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改进工作方式和培训工作方法,确权工作中应注重农民的感受,及时答复农民关心的问题,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并提高协调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3.3 基于信息技术源头控制农村土地确权隐患

农村土地确权缺乏地块空间信息,为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市场培育埋下了隐患,可以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这种缺陷[8]。基于信息技术将确权地块形状、空间位置和地块面积纳入现有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可以补充和修正土地承包合同,丰富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和制度,使得确权合同地块和野外地块现实情况完全一致,空间表达直观性强,土地确权表述清楚准确,从源头上控制土地确权可能出现的隐患。

3.4 完善农村土地确权法律法规与政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政府对管理者给予充分的信任而不是过多的行为约束。农村土地确权法律法规与政策出现盲点的前提下,要给予工作人员处理具体问题的一定自和灵活性。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对于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不太明晰的问题,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处理,既做到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又能使土地经营者接受。政府应尽快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补存在的不足和盲点,同时必须解决不同法律法规之间、法律法规与政策之间的不一致问题,从而保证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小映.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具有多重意义[J].农村经营管理,2014(11):23.

[2] 孙中华.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12(7):1.

[3] 李 冬.从农村土地确权角度论我国城镇化[J].农业经济,2014(4):48-50.

[4] 任慧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现状分析与法律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8):434-436.

[5] 鲁 蕊,陈 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流转管理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6):1597-1599.

篇3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项建设也纷纷发展。其中城市建设的步伐又进一步加快,给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提高了对施工部门安全施工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部门不能因为追求企业利润,忽略安全、质量、进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应建立保障安全现场管理体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一、现场管理的重要地位

随着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筑行业里建筑施工的方向,要求实现具有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协作化等多项现代化水平的施工企业。然而高要求的现代化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管理方面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因而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承担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方面的重要责任。实行科学的管理施工现场,可以促使企业提高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适应社会激励的竞争,提高社会效益与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施工管理,不断完善现场的管理系统,扩大市场占有率,扎实建筑企业基础,从容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

工程主体项目的建设质量好坏,以及工程造价的高低,都与土建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障工程的质量、缩短工期,减低成本,只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分析

1.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安全意识不足

整个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资金投入,都受到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影响,可实际情况表明安全也是最常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现场管理制度,是建筑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关键,把安全意识带给每一个在建筑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要求高素质的专业性工作人员,但我国建筑行业虽发展快速,管理制度却还不完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造成施工现场常发生建筑安全事故。安全施工是施工现场管理强调的重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使工程得不到安全施工的保障,就影响到了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与安全。

2.缺乏有效地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的类型多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材料的供应、堆放、发放、采购等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得某些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而且在这些环节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法的交易,最后对于施工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造价。因此,我们要注重建立全面、实时材料管理制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3.施工现场缺乏质量与技术的管理

施工现场缺乏质量上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程校核、土建实体、施工放样、尺寸等多方面达不到质量管理指标,土建实体出现纵向裂缝,不合要求的实体布线工艺等质量隐患。然而,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工程施工现场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管理,常常出现这些情况,对新材料、新工艺、图纸掌握程度不熟悉,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不规范、违规的施工现象时常发生,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与技术管理开展困难。

4.人员管理难,临时用电隐患多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员工人数数目繁多,要面对繁琐的施工工序,这就加大了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的的难度。常常由于个别员工不规范的施工,导致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要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维护施工工序,就要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是短时间存在的运营方式。因此,许多施工现场在临时用电方面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用电技术措施也不够完善,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采用非专业人员对于用电线路与设备进行安装、拆除、巡检、维修,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存在了巨大的隐患。

5.不重视文明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维修管理出现问题

在现阶段,工程施工现场常出现脏、乱、差等严重的问题,施工部门不善管理,导致施工现场卫生条件低下,严重污染环境;秩序混乱,垃圾随意乱扔乱放;巨大的施工噪音等等诸多的问题都给附近的住户造成了困扰。某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低成本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少,导致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为引发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此外,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施工现场使用许多非专业人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性能等缺乏基本常识,以至于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安全管理

1.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方针,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胜任。施工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展开安全有效地施工,在思想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借此保障土建工程安全施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地质条件引发的新问题,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处理,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讲解,演示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安全有效地处理在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2.加强施工安全教育,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学习安全知识外,还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深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保证大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创建优质的施工队伍,使建筑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纪律严明、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设备、材料的管理,严格监控材料使用规范,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重视材料的入出库、领取,投料、补料、用料、退料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实行节约有奖、超出受罚的管理制度。

(二)强化管理体系

重视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准备、用电安全、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等多方面的管理,严格贯彻落实现场文明施工。面对工艺复杂、材料繁多的工程项目,员工必做好技术准备,熟悉施工的要求、图纸,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使用专业人员对用电线路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对于机械设备陈旧做到及时更换,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防止环境污染、噪声扰民、治理不善,出现脏、乱、差的现象,要实行景观化现场管理,设立标志牌、平面图以及两米高的围栏等等多项防护措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建立满足各项项目需要的管理机构。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要以土建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为主,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加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为企业更广阔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小宇.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17).

篇4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现场也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天气因素、施工现场地理条件以及用水用电问题都会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管理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对施工现场因素进行重视,提高建筑项目管理水平。

一、土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1、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

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在保障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有效性的情况下,整个的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才有具体的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就需要进行对自身承建的工程项目进行目标的制定,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的交工,并有效的节约工程的建设投资。所以为提高土建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的高效性,就要实施项目工程的管理,因此建筑企业才能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中改进制度,并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建筑企业所承建的土建工程项目,需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相互的现结合制约,才能全面的把握工程的建设总质量。因此在施工现场还要制定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按照经济、科学合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原则,并注重对于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加强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

2、能够有效促进土建工程的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实施土建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中,最有效的结果就是将整个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进行全面的保障。从施工人员、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材料和施工设计图纸等环节上能够将整个工程的施工工序联系起来,而且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中关键是将工期进行把握,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境,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节约投资成本,实施文明施工进而将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控制手段以及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落实。工程的项目实施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更加的能够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落实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做好现场施工的基本工作管理,并且建立健全相对应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并有效的提升施工管理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按照规定做好后期的质量检验工作。所以整个的土建工程质量才能被全面的保障。

二、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械材料的管理问题

在土建工程质量方面,施工材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施工工程的效益也有直接的影响,在施工前,要对材料进行采购,在采购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就会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出现增加的情况,同时,在采购过程中一旦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就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材料在运抵施工现场时,要进行必要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检验不严格的情况,就非常容易导致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在施工中进行使用,对土建工程会带来十分严重的质量隐患。

2、施工安全问题被忽视

项目施工管理阶层对安全文明施工不能正确认识,安全施工管理意识相当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重要性。其实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时非常重要的,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严重的事故发生,为此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但是于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造成这些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安全文明施工的理工作成了为应付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使得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3、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很多的施工企业缺乏动态质量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更加重视事后质量管理,在发现问题以后采取补救的措施,但是,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不进行重视。质量问题的出现要进行返工,因此,会导致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很多的施工人员对质量管理也不进行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对其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很难进行调动,因此,导致土建工程质量问题常常出现。

4、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

在土建工程管理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建工程从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监理等各部分,都要人来进行操作,对人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土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人员是土建工程管理的主要部分,也是对整个土建工程管理起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三、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1、施工材料的管理

在施工前强化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管。采购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并确保施工材料的各方面符合设计规定。材料进场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现场质量检测,对质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予以退回,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

2、加强机械设备的防护

重视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防护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认真检验进场设备的性能,保证其在安装后进行安全试验,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设备投入正常施工中。第二,应该给所有设备建立档案,详细记下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检修和维护情况,决不允许对处于使用状态的设备进行违反规定的操作,保证设备良好地运行。

3、加强施工现场的进度控制

在对土建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之前,做好施工进度规划,保证该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证施工进度计划满足实际施工条件。在对施工图纸进行了解和熟悉之后,在制定符合合同要求的施工进度计划。为了能够保证安装工作配合土建施工,在进行施工计划编制时,一定要让施工人员和安装人员一同参与其中。根据施工进度计划配置机械设备、施工工作人员和周转所需的材料,保证各种施工材料和工作人员满足工程进展的具体需求。

4、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保证生产活动满足实际安全标准,落实安全施工的相关原则,并安排专人负责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事宜。保证土建工程施工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职能部门、岗位工人都能在遵循各自的责任要求,安全生产,并认真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参与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施工意识,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各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强化员工队伍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工作,通过一定的施工技术规程学习和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各种施工方法的要点进行掌握,并从内心深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再者还需要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针对施工队伍的现场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当中,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只有在保证了安全管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考虑到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其一直处于动态当中,因此在进行管理时也需要不管调整安全管理的办法,有效较少其中可能突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一步,总结以往的安全管理经验,吸收其中比较好的经验方法,提前做好安全意识。第二步,建立一个安全管理小组,在工作中主要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例如脚手架、脚手板的铺设问题、另外还需要着重对施工队伍人员继续安全意识的再教育,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知识,让其了解保证自身安全是工作的重点,利用警示牌时刻提醒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就需要带好安全帽等。

5、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增强施工企业的整体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管。施工人员必须在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操作,使施工行为标准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对每一项工程环节的达到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对不合格的工序要进行返工,并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施工质量的动态实时监管,认真落实旁站监理制度,从而确保土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实际上就是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来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之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减少劳动力耗损,提升材料、机械、人工的利用效率,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进度。现场管理措施的优化、完善,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职业学校公共关系的五条管理策略

(一)将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主动引领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发展如果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能经常“提前半步”或者“正确地创新”,那么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用人单位无疑会对其“另眼相看”,因为实际上这种职业学校充当了“稳健探路者”和“主力引领者”的角色。而要想长期“正确地创新”则必须建立在扎实科学的政策研究基础上。这种政策研究的重点是准确把握政府在教育公平和效率方面的改革诉求,以及对产业技能需求和人才规格变化的早期准确识别。从整体观点出发,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共关系。在这种政策研究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发展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最高层次的公共关系活动,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类公共关系活动。

(二)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公共关系效应的发挥学校发展规划既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系统过程,也是一次整合推广学校公共关系的良好机会和广阔平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是发展职业学校内外部公共关系与实施目标管理的有效结合点。明确的宗旨和发展目标对于职业学校管理而言至关重要,而通过科学的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则可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时,科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内外部公共关系活动、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的良好契机。除此之外,结合时展,对校训进行再凝练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一项有意义的公共关系活动。

(三)检测职业学校形象的专案应该定期来做并将结果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与战略制定的数据支撑定期进行职业学校形象检测专案是有价值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项工作居于公共流程(菲利普•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2005)的第二步(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系统了解相关公众对于学校的形象和态度的看法,了解的结果可以作为与学校对自身的认识做比较的基础。全面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责之一。这种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定期来做,比如2~3年,或者在特定时期,比如五年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之前。成立临时公共关系工作小组是进行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这项工作要由学校主要领导来负责组织,校办、政策研究室、督导室、学生科、招生就业办是主要的小组成员。这些成员接触的公众群体范围相对来说比较适宜做这项工作。

篇6

0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建筑行业也开始步入到了快速发展的列车轨道上来,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此,强化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对于企业投入成本的控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是企业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也日趋智能化、复杂化,这些因素都给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对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必须将各项要是统一、协调,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管理规定,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今天,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坚持的原则以及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探讨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坚持的原则。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质量原则。质量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质量的好坏与建筑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此,强化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应尽的义务。第二,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对此,我们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要将安全施工放在第一位,确保工作人员的施工安全。第三,坚持服务的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而业主则关注的是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实际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是把对业主的服务原则作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将服务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中。尽管我们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对每道工序都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因为工序繁琐复杂,导致在实际的管理中仍存在着漏洞。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下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知道,工程质量的好坏,事关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效益。总之,建筑企业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并且也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和赞同。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完善和解决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是私营模式,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跟不上建筑行业飞快发展,导致管理工作出现一些困难,有时会有管理不到位、违纪、豆腐渣工程等出现,因此,应该加强并完善健全的工程管理体系,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各项问题。其二,有利于领域间的工作交流。众所周知,搞好各个领域之间的互通协作关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2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要求我们要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以及工期管理等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建筑工程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且广大消费者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所购买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其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在工作开展中需要建立管理监管体系并逐渐加强完善,建设工程中加强监管,避免出现不合格情况,有监理单位参与的项目,同样需要对工程项目加强监管。其次,要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工期长、环境复杂及参与人员多等因素,安全管理难度大。文化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淡薄,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对安全事故多发的设施进行严格的检查,严格按规范操作,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人员应熟悉安全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2)成本和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也是一个建设单位盈利的关键。成本管理与工程进度的管理控制是分不开的,进度管理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目标。进度管理的控制是多方面的:制定有效的进度控制计划。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贯穿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始终,因此,我们作为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一定要将各方面因素协调好,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是推行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徐庄煤矿通过不断改进质量信息管理手段,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QC小组作用,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把群众性质量活动推向深入。徐庄煤矿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读一本质量书籍、组织一次QC小组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分析一次质量事故案例、举办一次质量培训“五个一”活动,做到记录真实、材料详实、成果扎实、效益实在。每年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交流活动,推广活动成果。多个质量管理QC小组课题在全国获奖,极大地提升了质量管控绩效。

二、强化经营管理,实现优化结构集约发展

徐庄煤矿从生产布局上,尽量布置储量较大的综放、综采工作面,减少生产准备工作量。优化巷道布局,改进支护设计和老巷改造技术,合理降低各类支护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投入材料成本。在工作面受设备、地质条件影响时稳住阵脚,抓好均衡生产、良性循环。并且优化设备配套,通过多调研、多论证,杜绝盲目引进,选用高可靠性设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同时加强劳动组织,合理安排生产,杜绝工时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标准不能降、制度不能松、奖罚不能减”的原则,及时掌握各专项预算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和费用发生情况,强化材料管理,执行一计划一审批一跟踪一考核,严格把好审批关口,严禁无计划投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大材料跟踪检查力度,做到材料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管理。实行单项工程专人管理、一跟到底,直到工程结束,严格考核兑现。持续开展修旧利废和回收复用活动,开源节流,做好回收、修理、复用等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废旧物资,减少新的材料投入。全员发动、全员行动,降本、节约、挖潜、提效,促进煤矿效益最大化。

篇8

一、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引导服务

上文中所提到的要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这个问题从本质来说也就是指通过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让读者和消费者群体接受到更良好的服务。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图书馆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不再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而组建图书馆了,与之前的构成模式不同,在现如今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对于图书馆的资源利用不到位,不能完全体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该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读者群体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才是管理模式转变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在改革中要尽量对陈旧的“藏书”模式进行改善,争取通过改革完全替代掉过去的管理模式。

二、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拟定出一个正确的标准

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价值很高的衡量标准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要求的话,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就会出现高低不齐,只有严格按照正确标准来进行工作,才能让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逐渐提升。在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时,要严格遵循工作标准的科学性和实际性,这样才能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实际中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很少出现可以按照工作标准来进行的管理团队,大多数管理人员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标准也只是敷衍了事,这样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要想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要让管理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标准。

三、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如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建立监督机构时要进行细致考虑,争取保证机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三级监督的监督机构组成上,寻找有利于图书馆管理监督机构的组成部分。行政领导监督构成是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定期检查和抽查进行的,这样可以检查出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不经意间的工作情况。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在工作时可以安排互相之间的工作量监督计划,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之间产生摩擦,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管理监督机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外部对图书馆内部进行监督,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读者群众,所以通过读者的问题回馈来反映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读者通过直接的了解和接触就可以明白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而且一般读者很难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所以读者群体的反映最直接最客观。

篇9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以及企业效益有着直接影响。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现场管理质量水平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强弱。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难点

1、 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调剂较为困难

如果遇到工程工期较短或者是需要进行外地施工的项目时,建设单位就会遇到施工人员调剂的问题,由于人员的调剂牵扯到许多因素,因此,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调剂便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有些甚至会影响到施工合同的工期承诺。因此,处理好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调剂问题,是实现施工现场科学、有效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 施工现场的劳务工资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一定规模的工程建设单位来说,为了有利于内部的管理,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关部门制订出一套既有利于建设单位统一又有利于与当地的市场相接轨的施工人员劳务工资的指导线,从而避免施工企业内部出现劳务抬价现象。此外,有些施工企业还缺少一些科学、统一、规范的施工人员劳务工资的管理办法,我们知道,由于施工人员的劳务工资大多是由工程的包工头统一发放,而工程的包工头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施工环节偷工减料,从而导致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劳务工人的管理方面缺少权威性,有可能影响到施工项目的质量、工期、安全以及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准备不够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工程施工阶段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俗话说的好“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工程也是如此,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施工准备工作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就是做了准备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应付而已,例如:工程要开工了,而内业资料的开工报告却没有及时做好;还有开工前需要报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专项技术方案需要进行审核,建设单位总是慢半拍,程序上要求的建设单位总是有种种借口;再则,就是开工前需要提前做的混凝土级配、钢筋的试验、材料供货商考察工作不充分,进而影响工程的顺利进展。

2现场质量管理化水平较低

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现场质量管理水平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期,全面的现场质量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施工时间和提高工程收益,因此,提高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势在必行。

3、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很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缺少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够强烈,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在实际中,人们总是忽视安全问题。

4、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规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跟上设备更新的脚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使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能很好的、规范的被使用,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建设单位只用其简单的功能,白白浪费了资源,或者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不够规范,不懂机械性能,为了贪图一时的效率而拼命要求机械操作人员开尽马力甚至超负荷工作也在所不惜,很容易造成机械的损坏。

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

1、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思想和素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太多种类的技能和工作人员,建设单位要采取多培训、多学习、多实践的安全学习方法,广泛深入的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同时,可以安排工人去学习技术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工人的思想素质,增强工人的工作责任心。

2、建立自检机制

所有现场质量管理人员都必须牢记“质量第一”的观点,在施工过程各个工序、各个环节,坚持严密的科学态度,实行“数据说话”的原则,分部、分项工序都严格遵守有关操作程序和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成立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质检员和各工区负责人组成的质量保证机构,建立工区质检员初检、项目质检员复检和由总公司质量质检员负责终检负责的三级检验制。不能让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隐患,做好预防措施,把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做好现场人员心理分析和应对管理者应多和现场操作人员通话聊天或不定时去工地走访,让操作人员通过与项目管理人员的语言及现场生产形势对项目管理人员心理及行为做好分析,说话分寸得当,融洽现场关系,对操作人员多影响、多谈心、多支持,主动影响改变并提升操作人员处理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对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沟通技巧培训,改变现场合作关系。预防机械事故,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保证机械安全运转的重要措施,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做好机械的防冻、防洪、防火、防电、防爆等工作,要定期对机械的安全操作、安全保护、安全指示装置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并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的发生。

4、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文明施工需要按专业、岗位、工区等分片包干,分别建立岗位责任制;依据相关人员的文明施工职责列入到经济考核中一同检查与考核;工地每月由组长或副组长牵头,综合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两次综合检查,按专业、标准工作面全面检查并制定相应表格,填写检查结果,张榜公布;制定相关奖罚细则,坚持奖罚兑现;施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一律填写牌号,持牌、持证上岗。

5、安全管理

为确保安全施工,维持正常的施工秩序,坚决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保证规范施工场所的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坚决治理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做到岗位无隐患,个人无违章。工程施工期间在工地现场安全科,由专职的安全科长和保安人员负责管理工地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工地安全领导小组,由项目管理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工区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提出安全生产目标,并针对安全员在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通报,并确定消除隐患的方案。

6、建立质量创优机制

落实创优领导责任制,各级领导分级负责,逐级保证,把创优成效作为考核领导业绩的内容,达不到创优目标的主要领导,两年内取消其晋升资格。强化创优意识教育,在职工中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点,对施工人员进行对口培训,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项目部主要领导组织有关人员每旬对工程进行一次检查,检查分内业和外业两部分,内业由分管部门对口检查各项记录、报表、台帐、签证、检查证、分部与分项工程的验评资料等是否完整、齐全;外业按部颁标准对结构外观、各部位尺寸、中线、水平进行实地测量,做出记录。经过讨论评议后做出创优质量评定结果,对每一次检查合格率达不到100%的,提出警告,限期整改。

结束语

如今的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需要对已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优化与更新,由于我们现有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困难重重,所以我们更需要完善目前的项目管理制度,要做好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及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及安全,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82-01

一、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土建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最基本的问题,管理质量关系到了建筑工程的发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需要到的预算金额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到的人力和物力,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是能够掌控全局的一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管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且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对工程的管理需要的更加迫切,在本文中主要就土建工程管理的管理途径进行分析。

二、土建工程管理的意义

在进行土建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建设单位进行土建工程管理的主要的目标是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项目,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建筑工程的资金,在对建筑工程的土建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部门机构建立与之相关工程造价评估的规律以及原则。在对项目的施工前期以及施工过程等内容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及法律法规进行评价和管理,从而使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进而是建筑工程的效益得到大幅的提高。

三、土建工程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 土建工程管理的现状

虽然建筑行业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对土建工程的管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项目,所以我国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内容上还具备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中进行土建工程管理的人员管理的意识不高以及管理的水平有限是主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土建工程管理获得了社会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最近的几年,我国相关人员在进行土建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具备以下几个内容:即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所需要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对施工的人员进行管理,对项目的资料进行管理以及对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管理等。因此我们说建筑工程中的土建工程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为了使相关的人员对土建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做的更加的完善,我国的政府机关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来推动土建工程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建工程管理中涌现出一些问题。

2、 土建工程管理的问题

万事发展都有其好的一方面,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部分。虽然我国的土建工程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在土建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土建工程管理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土建工程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以保证我国的土建工程管理技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对土建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土建工程进行投资的只有政企以及国企,因此透气的渠道是比较单一的,并且由于对其投资进行建设的企业都是隶属于国家的,所以具有很强的政治气息,过于死板的体制就使得在对土建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就不能够将土建管理的优势全部的显现出来,建筑工程施工的工期以及进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项目的资金控制也受到一些影响,使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

还有一点是在当今中国的建筑市场中,中国在土建工程的管理上的制度相对于其它的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并且管理的秩序也不是十分的健全,除此之外在对土建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在土建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就是对建设单位的法人要求的不太严格,在其进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只是重视工程的造价,对于项目的投资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经常会在建筑的前期阶段由于缺乏投资控制而造成建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四、土建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当今社会,我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十分的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在建筑行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此相关的建设单位为了进一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要对自身的制度进行一些调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调节自身的制度,同时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相关的建设单位的领导也应当注重对工程的管理,除此之外,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对企业的经营的策略进行优化,摒弃传统的不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是公司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市场进行一定的了解,对企业中的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协调好建筑过程中各单位的关系,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迎难而上,越办越好。

2、 加强对工程造价和质量的管理

对建筑工程来说,工程造价和质量的管理也是需要十分重视的一部分。在一个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的造价直接关系到这个建筑项目的盈利与否,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在建设前应当进行招投标,所以这就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相应的单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相应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对建筑工程进行成本的控制,另外,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应当对施工的组织进行管理,明确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项目的施工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只有将施工的顺序调整好,才能够使施工的材料以及施工的人员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也能够使建设单位获得最大的收益。

3、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建筑工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施工的质量以及进度,只有保证管理人员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才能够使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更加的流畅。因此,对建设单位来说,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的接触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才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在实际的管理中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将项目的施工过程协调的更好,最重要的是项目的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建设单位的利益也不会受到影响。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的工程管理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土建工程的管理人们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在现阶段,建设单位组织相关的人员对工程的管理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建筑公司所建设的工程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使企业中的机制更加的完善,社会的发展更加的迅速。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山西建筑.2013(33)

[2]黄少斌.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的控制与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3(8)

[3]魏永刚.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咨询.2015(2)

篇11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率地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进度控制不当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没有对工程的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由于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工程的进度,所以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延误工期的情况。在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方面,要经常分析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工程质量也会对当地政府、施工单位等在信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协调的配合,就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三)成本管理不当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加强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节省资金提高整体的效益。

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途径

(一)施工进度的控制

对以前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研究调整以及实施施工计划施工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协调。

1、规划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中进行施工,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

2、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3、协调是指协调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之间的进度关系。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规划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节器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技术态度。

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工作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有职,有权,有责。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本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企业有关规定,制定符合本工程施工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对施工质量好的作业人员进行重赏,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品。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对施工人员交底,质量检查员进行监督。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必须有合格证(材质证明)或检查报告。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坚持做好复检工作。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刚度和稳定性。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并做好标识,在专用水池内养护,到 28 天时送检。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如钢筋绑扎好以后,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防止踩踏。

(三)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的管理要依据以下六项原则执行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

安全管理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清除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坚持“四全”动态管理

安全涉及的,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的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的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坚持全员、全进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4、管理中发展、提高

安全生产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是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预防新的危险因素。

(四)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施工期间控制成本的措施:

1、办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购料单的管理。

2、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与施工预算进行控制,指出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3、以某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对成本发生进行核算比较,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正确处理。

4、定期检查。施工中成本控制情况,发现情况主动处理。

结语

综上,工程项目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即工程项目策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总结评价阶段。而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最为复杂,因此我们应在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城市竞争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反映了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将公共图书馆置于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去挖掘它的价值,并进而丰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体系。

1 城市竞争力概述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含义直观而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很多解释。总的看来,这些定义都强调城市资源的有效开发,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而产生商品、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树立自身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力[1]。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纷繁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将主要从产业集聚力、社会整合力、创新力、文化力等几个被研究者普遍认同的因素入手,来分析公共图书馆对他们的影响。

2 吸引产业聚集,提供商务支持——公共图书馆与产业聚集力

从城市的角度说,聚集力就是城市的吸引力,它是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力量,产业、人才、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有效集聚,为城市综合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城市集聚中,比较高级的表现形式是产业聚集,即经营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域上更进一步的集中在一起[2]。以具有竞争优势的硬、软环境吸引各种资源在一定区域上聚集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战略。

公共图书馆对于产业聚集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推动上。首先,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是文化产业产品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其大量的文献采购活动有效地带动着城市出版业的发展,而出版业又与印刷、设计、包装、生产、运输等产业密切相关,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促进了文化产业在城市的聚集。其实,除了自身巨大的文献需求之外,公共图书馆还为文化产业市场培育更广泛消费需求。这是因为,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市民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而随着市民文化修养的提升,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就更高,于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的奢求会不断增长,并趋于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这些需求将有力地刺激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第三,公共图书馆可以凭借其文献资源优势,直接带动文化产业中某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如旅游业是城市文化产业的亮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宣传、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旅游资源,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和旅游产品支持,可承担起“文化旅游”的重任。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辟出专厅举办当地民俗文物展览、地方志展览、珍本善本展览等,让游客在惊叹于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深刻地体味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旅游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凸显出新的魅力。

3 粘合二元文化,促进城市融合——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整合力

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社会的首要特征是大量的人口集聚及不同社会阶层并存,城市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城市社会的整合程度,故而社会整合功能是城市竞争力的体质特征[3]。一个城市能否营造出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各阶层和谐共存,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经济、社会繁荣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大小。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存,特别是实现弱势群体的自我提升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正如吴慰慈教授所言,直到今天,比较社会中各类型组织,很难找出一个能象公共图书馆这样贴近群众、体系完备、基本免费的机构。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社会地位,所有社会成员原则上都可以免费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将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住处安宁,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等作用。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二元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粘合剂,它所拥有的馆藏资源和举办的文化教育活动,既有偏重于审美性、高雅性的部分,即所谓的精英文化;也有偏重于娱乐性、消遣性的部分,即所谓的大众文化。这样,公共图书馆既满足了社会大众共同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也不排除精英人物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生,城市的社会结构得到良好的整合,城市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得以强化。

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保障,有利于实现城市弱势群体的自我提升。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公民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的理想场所,读者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强弱都拥有同等的权利、享受平等的服务。这种无歧视的信息服务本身就传达着社会公平的理念,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调适起着正面的安抚与激励作用。而且图书馆中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处温暖而可靠的科学文化避难所,有助于他们通过阅读的滋养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素养。同时,图书馆举办各种免费的书法绘画展览、音乐欣赏、经典影片观摩等,还可以增加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艺术福利,使他们不被排斥在优秀文化的影响之外,从而保持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数字鸿沟问题对城市整合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公共图书馆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恰恰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大都设置了电子阅览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数字资源,可以为“信息贫困者”提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上网查询各种信息的公益。当然,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用户的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更是直接为缩小数字鸿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营造学习氛围,推动城市创新——公共图书馆与创新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Van Geenhuizen认为,拥有关于新技术的知识是当今城市和地区获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4]。廖远涛等也认为,创新学习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层的构成要素之一[5]。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知识创新体系必要的基础支撑条件。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所构建的良好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助于培育市民的终身学习习惯,使学习和创造成为市民自觉的精神追求。由此,城市将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学习型组织,直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和知识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我们知道,创新的形成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是一种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并将知识与技术进行产业化运作的过程。图书馆与大学、科研机构、知识中介机构、广告传媒网络等其他知识基础设施一起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平台,他们互相配合,传递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整个城市都能感受到创新的氛围与活力,也使创新者所需的各种资源与服务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并实现有效整合和转化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为城市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从本质上说,城市创新力的大小取决于创新主体的素质,即人力素质。高素质的城市劳动力,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提高市民素质的途径很多,通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可以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文献比肩而立,本身就传递着文化多样化的信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广大市民开阔视野,理解和宽容不同文化。另外,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信息资源利用课程、学术报告、知识讲座等,可以满足市民对新信息、新知识追求,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通过开展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可以为市民的职业技能“充电”,使其有能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书法绘画展览、视听音乐会、影片观摩等,可以提高市民的科学、艺术文化修养。显然,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和文化活动,对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知识、艺术修养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对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打造文化品牌,彰显城市个性——公共图书馆与文化力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曾经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这也说明文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成份。一个具备独特文化品位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城市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环境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当今,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那些历史积淀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往往被看成理想的投资和居住地,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我国的杭州、苏州等。

城市的魅力在很程度上来源于其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珍贵财富,更是城市文化品牌和个性特征的生动展示。作为城市的记忆宝库,公共图书馆通常保存有大量的地方史志、家谱、地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资料等以地域为特色的文献及其他历史典籍,这些文献以特殊的方式记录着历史发展的重要瞬间,描绘着城市风俗的历史演变,折射着城市文明的延续与进步,为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比如著名旅游城市苏州,就是利用其丰富的史料塑造和提升了历史文化古城的形象。据史记记载,苏州历史上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强吴时代,那是苏州历史上的传奇与经典时代。苏州人十分珍视这一独特的历史闪光点,每隔数年组织召开一次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此扩大苏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苏州的虎丘、临顿路、胥门、盘门、灵岩山、玩月池等古迹也因历史文献中的种种传说、掌故、轶闻而得以被识别、被还原、被赋予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成为苏州城里古意浓浓、让人留连忘返的好去处。

同时,公共图书馆为深入开发利用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供了信息支撑和业务支持。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手段对其所拥有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精心整合,形成一个系列有形的研究成果,全力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以镇江为例,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社会各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都很重视,文献信息要求量很大。为此,市图书馆专门成立了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资料中心,集中资源优势,有效提供服务,编写出版了《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丛书》等[6],为镇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文化是城市的一张有份量的名片。要想打造有魅力、有特色、有底蕴的城市文化品牌,公共图书馆是不可忽视的基础要件:它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承担着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重任,塑造了独特的、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

6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的竞争力,也成为当下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公共图书馆并不是城市竞争格局中的旁观者,作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和种类信息的提供者,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集聚,作为二元化文化的粘合剂和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它促成了城市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共生共存,给予了弱势群体自我提升的机会;作为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知识创新体系的一大支撑力量,它营造了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它为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彰显城市个性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总之,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并通过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寿灿. 建设城市文化与提升城市竞争力. 浙江学刊, 2002(3):153~156

[2] 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68

[3] 林 拓, 张修桂. 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双向推动及其战略选择.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4(4):76~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