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1

( 2020年7月)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大金融投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现将近年来我市金融领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一是强化信贷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40.05亿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258.01亿元,增长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贷款结构。累计发放疫情防控贷款142.2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34亿元,增长1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1196户,较年初增加5600户;制造业贷款余额1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4.55%;全市共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基金1.94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5.12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人数达4096人,带动就业人数15344人。三是开展“降成本优环境”活动。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转贷(倒贷)基金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依法查处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62%,较2019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3000亿元专项贷款优惠利率,辖内10家银行已向68户重点防疫企业授信,向其中49户企业发放了优惠利率贷款6.83亿元,发放户数占全省的12.34%,贷款金额占全省的7.35%,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计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2000余万元;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5000亿元专用再贷款额度累计为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3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0.85亿元,合计20.68亿元,占全省总额度210亿元的9.85%,节约利息成本1000余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续贷6.12亿元、展期8.16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续贷“过桥成本”约3000余万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共2048笔,贷款金额合计16.64亿元,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户数130户,延期付息金额合计2290.43万元;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疫情期间,累计为1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9亿元,担保费率由原来的1%以上下调至0.74%,为企业至少降低担保费用182.9万元,累计减免再担保费21.97万元。

(二)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抚州市银行业机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银行抽贷报告制度。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抽贷,及时协调、稳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题,我市从2014年正式建立了银银行抽贷定期报告、问题企业贷款处置协调、地方政府倒贷机制、金融诉讼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四项制度”,坚决制止银行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抽贷、断贷行为,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融资协调制度。会同抚州银监分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定期对辖内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先后调度了大乘汽车、金品铜科、海利科技、创世纪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点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发展。一是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入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目前全市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1家,每家村镇银行中都有民营企业股东,民营企业及自然人股东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典当行,目前全市已设立3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10家典当行。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信社改制。全市所有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挂牌开业。在改制过程中,每家农合机构都吸收了民营企业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达到40%。三是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民营资本通过入股等方式与市金控集团、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创投、市农发投、高新区高发投、高新区财投等市本级平台设立了多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近300亿元。

(四)狠抓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完善奖励政策。出台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的奖励力度。二是企业挂牌上市势头良好。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家(博雅生物、万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经在深交所进行首轮问询,灿辉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队待审,施美制药预计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卓朗科技与壳公司基本确定股权转让协议,北斗变电科技已与壳公司签订并购协议,云时代教育启动纽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联科技已与合作券商对接赴荷兰加勒比证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债券发行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发行债券50.01亿元,同比增长9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民营企业融资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虽然今年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紧张的局面,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资还是面临较多困难。二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还未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准备金。三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贷款逾期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结合“两宣一帮”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六保、六稳”的金融政策宣讲。继续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央行1万亿再贷款(目前全市已经授信3.54亿元,办理再贴现金额2.37亿元);和全省首批2200亿元的专项贷款政策(目前7家专项贷款资质银行已成功对接项目59个,授信44.18亿元,放款15.88亿元),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努力增加对我市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每月定期开展分行业、分产业链、分企业、分领域、分县(区)的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

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全面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金融帮扶专项行动,规范银行贷款收费行为,落实央行降息降准政策,推动贷款利率LPR的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收回再贷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款安排,还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三是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队待审工作,力争年底前顺利上市,加快灿辉科技挂牌港交所进程,跟踪做好北斗变电、卓朗科技的并购回迁工作。加大债务融资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发行债券100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学习借鉴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试点要求,创新推出“两权”、收益权、养殖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信用+多种经营权”生态专属信贷产品,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篇2

银行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努力,员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银行的培养,,双方互相成就,都在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思考“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干?”这是很多员工有所困惑之处。如果员工自身无法找出答案,则会发展为对自己在组织中工作和学习的动机降低,进一步造成个人目标短期化.以上这些因素都将损害银行的业绩和员工自身的发展。 因此设计并实施一套能够整合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深入满足员工需求,从而实现双赢的机制是必要的。这一机制就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通过有效技术手段,按照一定标准,遵循一定程序,使不同员工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岗位进行匹配的管理过程。从银行的视角来看,通过这一互动的过程,企业的各个岗位将获得充足的、稳定的、具备充分能力和意愿的员工;从员工的视角来看,将在组织中获得一个与自身各阶段性格、兴趣、能力相适应的岗位序列。这一过程将尽可能地同时满足银行和员工的发展需要,并为劳资双方提供一个稳定的回报预期。

篇3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表现为完成既定目标所耗费资源的多少。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内部审计师都应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始终如一、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审计主管监督,保证实施既定的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保证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内部审计师所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理解管理原则,深入领会会计学、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等。加强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通过接受持续教育、进行培训、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既定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后,应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使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篇4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 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篇5

与我国富裕人数不断增多相对应的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增大。目前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始尝试开展金融交易服务、资产管理咨询、纳税筹划、法律咨询、信托、教育投资、人生规划等内容,这与现阶段我国富豪兴起的三大需求有关。第一是投资理财的需求。针对2010年我国农产品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富裕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增加了现金存款,减少了股市资金,增加了黄金投资。第二是增加了对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许多创业成功的富裕人士开始意识到通过法律服务保全自身财产的必要性。第三是因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还出现结构性的教育投资和移民方面的需求(富豪们对第二代、第三代的教育规划),因为这些富裕人士的孩子普遍在20~30岁之间的求学阶段,还存在强劲的留学、移民需求。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与传统业务收入的比例相比过低,还不到传统业务的1%。具体来说,自2006年我国银行对外放开投资银行与私人银行服务之后,约有0.8%的国内富豪选择了瑞银、花旗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依然有67.2%的富裕人士将财富放在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或者利用银行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剩下的32%的富豪就选择了与本行业经营关系密切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

中外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比较

受到中外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私人银行与外国私人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产品品种多、创新速度快、可流动性强、个性化明显,比较适合客户的需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包括投资方案(如资产组合管理、受托基金资产组合、主动建议等)、投资产品(如结构产品/衍生品)、瑞银集团基金(投资基金账户、资产分配基金)、财务规划(个人财务规划、退休规划)、抵押和贷款、退休金和保险、瑞银集团全球托管、不动产咨询、附加服务(账户、银行卡、支付服务、关键俱乐部)、艺术金融(艺术品研究、买卖、遗产规划)、金币与钱币、瑞银集团基金会等。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涉及资产组合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结构借贷、银行服务、资产分配、私人投资和借贷、对冲基金、现金与资产组合管理、退休金规划、教育规划、遗产规划等产品。而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设计的服务产品品种少、个性化较差、难以适应富豪的多元化需求。如我国某大行的客户主要以原有的黄金客户或准优质客户群体为主,如他们将超过50万元或10万美元的私人存款或刷卡年消费额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作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象。当然,这些用户的文化水平与需求参差不齐,因此该行难以紧跟创新,2010年开始出现掉线现象。

从产品服务价格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服务产品收费高出我国主流银行数倍,我国银行具有价格优势。我国内地的汇丰银行理财中心的标准是:只要个人月结余额在5万美元以上,就能享受24小时全球理财热线服务,如果个人储蓄额超过30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汇丰银行更为高级的客户经理服务。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中心则对一个季度结余额超过10万美元的个人客户免收服务费――在存款、汇款等业务上免收50%折扣手续费业务。而我国某大行给予高端用户的价格优惠幅度更大,如为高端客户配备了像中大型法人客户一样的账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甚至客户关系经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收取的费用却不及国外用户同类产品的1/5到1/7。

从产品创新空间来看,国外银行多数允许混业经营,所以创新空间有利于发展投行业务。而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基本处于分业经营,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循环,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利用相关的证券与保险市场实现增值创新,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严重受限。所以我国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水平上,并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务。这种宏观环境限制了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向相关市场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也极大地削弱了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当前金融危机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重叠加快了我国富豪投资理财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会所在。我国富裕人士热衷于通过离岸理财来保全自己资产,所以广东、浙江等地一些中小型私人银行便设计出种种个性化服务帮助内地富豪买卖国外债券的办法,将资产偷偷转移到境外低风险的地方,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进行离岸业务操作套期保值。内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千万富豪中22.6%的人拥有离岸资产。比较显著的情形出现在温州。截至2010年8月初,温州市70%左右的资金都在寻找新的资金出路。

那么,我国私人银行如何发展业务以吸引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立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快我国私人银行相关业务的立法进程,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许多富豪利用国内对私人银行业务监督不够的空子,通过资本金结汇、外债结汇、服务贸易转移等方式将大量资金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离岸市场投资,甚至把国有资产偷偷转移到国外。开展这些私人银行业务会给我国银行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容易增加我国私人银行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二是难免会给黑钱提供洗钱的通道。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我国法律。

但从国外经验来看,私人银行开展业务又不得不面临以上两大风险,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在立法时要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私密性与我国经济安全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外汇管理局、银监会、发改委和私人银行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联动监管模式。比如允许我国私人银行所持资金通过外债方式投资境外以适度增加透明监管,这样一来,就自然降低了对我国私人银行提品与服务的法律风险。

第二,私人银行要联合政府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型战略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期。我国政府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等为主的新型战略产业,而这些产业不像垄断行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就能解决资金瓶颈,所以需要私人银行与政府合作设立相关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进来,实现全社会共赢。

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大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资。因为我国存在资本项目非自由兑换与资本市场分割管理两大“天花板”制约着私人银行开发新产品与服务,加上国内还缺乏足够提供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各种人才与技术,所以私人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空间困难重重。因此,金融部门尤其是私人银行本身需要加大对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为客户量身订做产品与服务,让他们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第四,金融机构要主动积极吸引高端客户,打破外资银行垄断私人银行业务定价话语权。虽然说我国67.2%的富裕人士把财富放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也使用它们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但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缺乏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应风险计量与监控经验,加上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不愿积极分流部分风险偏好型客户参与私人银行业务。因此,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外资银行手中。

篇6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概括地说,有两种较为突出的典型治理结构:股权分散型和股权集中型。在股权分散型公司治理体系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式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基本落入职业经理手中,外部股东往往通过代表其利益的董事会对经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另外,还通过活跃的接管市场和严格的证券管制制约管理层的行为。而在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体系中(典型的是德日式治理结构),投资者集团往往能产生一个或若干个大投资者(股东或债权人),他们能对公司经理实施有效控制,而中小投资者的声音通常很弱;而且,往往也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控制内部大投资者的行为,因为没有活跃的接管市场(实际上,在大股东持有足够多的股份时,接管市场也难以发挥作用)和严厉的证券管制。

上述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在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根本的分歧。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目标,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角度而言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目标也体现在董事会的构成和职能上: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执行公司决策控制职能;这些职能包括对高层经理的聘用、解雇、监督和报酬设置。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链条可以概括为:股东选择董事会,董事会选择经理。股东价值目标的公司治理观决定了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尽管这一目标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股东与职工的合作精神,这决定了其目标不仅仅是股东价值原则。德国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监事会;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必须有一半或者1/3的成员是公司职工。对于存在银行关系的日本公司,由于作为债权人身份的主银行对公司事务的非正式参与,其治理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当然,非股东价值取向的公司目标并不意味着德日公司完全不追求股东价值的增加。

(二)公司治理的趋同化趋势

过去十年来,公司治理的改革引起了西欧、东欧、拉美乃至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兴趣。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公司治理改革的讨论更为深入。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构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工程”。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不同的公司治理形态开始相互学习。大量的德国企业,陆续改变公司的财务揭示政策,以期获得美国资本市场的准人许可证。日本企业也在积极采用更为透明的会计实务,并效仿美国企业的管理报酬结构(如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西欧公司治理改革运动则主要表现为:鼓励广泛持股,允许敌意接管和银行股份的减持。公司结构的趋同化趋势似乎更多地朝向美国式治理模式演化。

同时,美国公司也在向西欧大陆和日本学习,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机构投资者不断上升的影响。尽管早在1942年,SEC就颁布了14A-8规则——《股东建议规则》,但美国企业的公司章程一直在极力压制外部股东参与公司控制的权力和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情况才有所改观。随着接管市场在80年代末的消亡,公司治理制度开始从市场导向的模式转变为政治导向的模式,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开始崛起。1992年,SEC通过新的规则:允许股东相互之间的直接沟通。随着沟通限制的放松,投资者不再依赖昂贵的人建议与其他股东进行交流,致使创立股东联盟以争取支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备受限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成为积极的投资者。

二、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一)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金融逆转

随着贸易一体化的深入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刺激了对国际资本的全球需求。而且,银行模式所固有的且日益恶化的制度缺陷(如,日本银行的大量坏账和公共证券市场的严重萎缩)也迫使西欧大陆和日本开始考虑对金融制度的改革。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大陆和日本陆续开始了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轴的金融大逆转。到1999年,西欧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已渐近趋同,例如,法国的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美国。始于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动摇了以机构为中心的金融模式和公司治理基础;资本市场发展所要求的对投资者利益的尊重,成为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催化剂。

(二)公司治理改革的动因:资本市场竞争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链的金融逆转,不仅引入了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也引入了公司治理的全球竞争。贸易一体化和资本全球化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按照Kole-Lehn(1997)的达尔文主义观点,巨大的竞争压力驱动追求生存的企业选择最有效率的治理制度。Bebchuk-Roe(1999)指出:90年代末的跨国投资驱使公司治理迈向美国式的趋同道路;因为最活跃的并且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投资者大多是美国人。Licht(1998)也谈到:鉴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发达程度,国际金融家们更青睐美国式的证券管制(包括美国式的会计准则)。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采取美国式的证券管制策略成为全球证券市场的普遍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削弱了银行模式中关系投资者(如德国和日本的主银行)的传统垄断力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公司治理、证券管制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原子式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大规模融资,并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家的干预。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免除了外部大投资者对内部经理人力资本的剥削,从而激励经理进行企业专有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但却造成了投资者的权力弱势。匿名式的投资者结构难以培养经理对投资者集团的责任感和忠实感:而且,分散化的投资者无法形成与经理相抗衡的力量。因此,流动性和原子化的金融市场要求注重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标

Shleifer-Vishny(1997)在其历史性的回顾文献中,将公司治理表述为:最小化冲突的控制机制。他们认为,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以确保投资者得到其应得的投资回报。为了保证投资者对应于企业资产的权利,投资者应该拥有获取关于企业资产变动的财务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从法律上(或管制上)确认企业控制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鼓励和迫使企业选择公允透明的会计政策。

普遍存在的贫乏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Johnsonetal(2000)指出:亚洲公司的治理状况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在出现金融困难和动荡时,对未来前景的悲观会激励公司内部人加速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恶化的先兆时,缺乏投资者保护意识的公司治理制度会动摇公共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并加剧股市和汇市的波动。Hellwig(1999)认为:几乎不受限制的银行会与经理合谋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银行的被保护地位(缘于其绝对控股地位),使得其不利于其他投资者的不良行为难以被扼制。Weimstein-Yafeh(1998)发现:关系银行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榨取产业企业的经济租金;另外,作风保守的银行时常会反对客户企业从事高风险但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银行的这些行为通常会导致企业利润率和成长性的降低。在公司披露政策方面,由于信息搜集上的比较优势,私人信息较多的大股东比私人信息较少的小股东更倾向于不充分的公司披露。

更具透明性的会计实务会增加公司内部人榨取私人利益的成本,从而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功能。而一个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可以激励公共投资者的私人投资。20世纪90年代,成立于德国的新板市场,作为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分部,专门用于新上市公司的交易。德意志交易所强制在该板上市的公司,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较充分的公司披露以及对企业家较严格的检查,新板市场大大加快了德国企业公共上市的步伐。Coffee(2000)考察了90年代波兰和捷克的私有化、公司治理和证券改革,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很值得借鉴和吸取。波兰和捷克几乎同时进行证券改革。波兰政府引进了美国式的严格的证券法,强调上市企业的重大披露,其改革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反,捷克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既没有引进严格的证券法,也没有创造强有力的市场管制者。结果,剥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财富转移行为泛滥于捷克股市;随着数百家公司的下市,捷克股市陷于停滞状态。

对外部投资者利益和权利的保护,首先在于解决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决定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是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一个关键构件。而从全球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来看,它应该是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因此,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广泛执行是维护国际投资者权利和利益的一个根本保障。

篇7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篇8

安・玛丽设计的中国教育融资机制,从其美国经验而来。她认为,教育融资体系由许多部门组成,政府必须牵头,私营部门必须投入资源,大学和贸易技术学校必须传达高质量的教育,学生和家长必须理解和承担自己的责任。

安・玛丽设想的中国教育融资机制,首先应该创建一个国家教育贷款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分两层,包括地方和省级高等教育担保机构以及中央政府的再担保机构。每级政府都提供部分担保,各自承担一部分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和省级高等教育担保机构,由其督促银行回收贷款,此后出现的拖欠贷款,银行上报省级担保机构要求赔付。在中央层面,教育部依据一定标准对部分或全部贷款进行再担保。教育部可以根据各省助学贷款违约率确定贷款担保的额度。如果违约率过高,教育部可以相应地减少再担保。

安・玛丽认为,在政府介入并对部分还款提供担保后,银行不再担心拖欠问题。但另一问题也无法回避,那就是流动性。助学贷款一般要到学生毕业后才进入还款期,银行肯定不希望助学贷款滞留太长时间。所以,她建议成立中国教育信用公司,这个公司从银行购买贷款,向学生回收贷款。它可以通过销售债权、股权和其它证券,从私营部门筹集资金。它的股票可以在中国和海外的证交所公开上市、交易。这种操作即中国教育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贷款证券化可以增加教育融资机制的流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3日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金融生存的竞争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要在这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快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金融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足够认识,甚至整个金融界从真正意义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对国际上运用多年并已非常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难以接受,只对增加某些服务功能所出现的“创新”感兴趣,多数银行仅仅只是将金融创新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金融创新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意义。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也有偏差,金融创新偏向于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必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

2、金融创新只是数量的扩张而质量却偏低。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的素质较低,创新的深度不够,内容肤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的手段也较落后,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偏小。在金融创新的软硬件条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相当落后,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3、金融创新地域之间不平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开始的,所以沿海城市创新多,内陆城市创新少,在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较宽松,又享有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金融市场也较活跃,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我国的金融创新大多是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进行,再向内地逐步推行,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地域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内陆城市的金融创新落后于沿海城市,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创新的进程。

4、金融创新大多以赢利为目的,防范风险的创新则较少。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是有风险的业务,所以金融创新既要追求赢利,同时又必须要防范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是追求赢利的创新,而防范风险的创新则少之又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则基本没有,有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创新活动也几乎不被各家商业银行所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5、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及资产负债规模等许多方面仍然占有垄断地位,行业的垄断显然不利于金融创新,而且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相当严格,虽然这几年我国的金融管制已有所放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管制仍然偏多,所以对创新产品的审批较复杂、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影响金融创新的步伐。此外,我国公众的金融意识不强,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需求不足,使金融创新缺乏良好、有效的市场环境,最终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6、缺乏高素质人才。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者大多喜好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对于金融创新尚缺乏长远意识,也常常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一般员工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较单一,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不明确。此外,开发人员的专业也较局限,大多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基本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不熟悉,更缺乏金融创新等一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知识。这些局限性必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7、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创新市场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金融创新必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无序的竞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所以金融创新大多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在产品的价格、操作等方面仍然是各行其是,而且由于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业务创新基本上是少收费甚至不收费,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以增加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以上不足,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经营理念。经营理念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根本。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意识,把金融创新作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化营销意识,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统一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风险的提前预警工作。同时,要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的监控和评估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

2、要立足市场及客户。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利润的途径之一。所以,商业银行的每一项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营销,同时,还必须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那么,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一方面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收益、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要符合与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提高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将向纵深发展,所以必须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在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方面,要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上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在与外资银行的产品竞争中获胜。所以,各商业银行要把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4、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家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应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探讨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同时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发金融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各家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各具特色、又难以被仿造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

5、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以,首先要对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主导型模式,并且尽量压缩管理层,对一线部门进行必要的充实;其次要建立相互制衡的科学管理制度,即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制衡互动;同时,应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制度。

6、对业务间的创新比重进行必要的平衡。要加大存款业务创新力度,对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进行创新,进一步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便捷、全面、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具体思路是:在汇兑和结算业务方面,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业务的服务种类必须迅速增加,同时其业务范围要不断扩展;应用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此外,要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各式各样的咨询业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咨询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行业。信贷资金的运行,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将增加企业经营的变数,加大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的难度,本文拟就调整银行信贷结构,谈点粗浅看法。

一、强化优质贷款营销,实施开拓式调整

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倘没有开拓意识,必然要落后,如果固守原有的观念、视野和思路,按照传统的办法经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功能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观念就是效益,思路就是出路。在信贷营销活动中应打破常规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从市场中寻找空当,从信息中捕捉商机,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拓展业务空间。

(一)瞄准市场,强化营销定位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布局状况,对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贷款需求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细分客户市场,积极培育相互依托、互惠互利的稳定的绩优客户群。要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明确市场营销目标和竞争对象,要对市场和客户动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把握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和同业竞争态势,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增强市场开拓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做好信贷营销。

1.要把贷款投放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有重大牵引力的领域,加大对道路、交通、通讯、能源以及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投放力度,扩大中长期贷款比例。对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项目必须增强内部运行机制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当地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网络。要与企业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及政府决策部门建立专人联系制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了解当地固定资产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情况,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作为贷款的投资对象。要积极介入项目的前期工作,尤其要介入那些国家重点工程、环保建设的前期工作。对已经承诺的项目,要加快评估、审查和审批速度,加快发放进度。对一时难以完成评估的项目,客户又急需资金的,在上级银行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先注入流动资金贷款。对一些大项目的竞争,在服务内容超越本行的权限、能力、范围时,要树立统一法人的观念,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对这些投资热点贷款的良机。

2.要巩固和扩大对优良客户群的贷款投入,着力实施抓"大"抓"好"战略。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强势行业和优质客户作为"深耕细作"的主要市场和第一营销序列,整合创新信贷产品,扩充和延伸信贷产品功能,着力竞争他行优质客户,进一步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资产规模有效扩张,增加优良客户贷款的比例。

3.要把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作为支持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支持一批效益高、前景好、风险小的技术改造项目。同时,选择并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市场看好、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高科技行业作为发展争取对象,确保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4.要进一步开拓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的贷款市场,提高个体私营贷款比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纠正传统信贷政策导向的偏颇,彻底改变重国营大中型企业,轻其他经济成份小企业的做法。改革现有一些制约和阻碍这一市场开拓的管理制度,把拓展中小企业和个私企业贷款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加以落实,并对中小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采取大小并重、抓好放差的原则,加大对优质客户贷款力度。同时要增加服务品种,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逐步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和客户群。

5.要加大对消费性贷款投入,提高消费性贷款占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业、汽车消费、旅游业进一步升温,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相关产业将不断出现,这为银行开拓贷款市场提供了空间。必须抓住机遇,把拓展住房金融业务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一个战略性步骤积极加以推进,增加业务品种,扩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范围,在重点发展按揭贷款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小额住房抵押贷款,有选择地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逐步开办住房混合贷款。加快开拓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的信贷业务。

(二)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强化服务创新

要改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效率。对重点优质客户要坚持定期走访制度,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听取客户对银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满足客户要求。要逐步推广客户经理制,努力为客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1.贷款资源重点向AA级以上客户和省、市优质客户倾斜,对重点客户和优质项目的资金需求优先保证。

2.推行优质客户承诺授信贷款业务,对授信额度内的贷款优先安排信贷规模,优先确保资金到位,简化贷款报批手续,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从优、从简、从快、从宽,提高工作效率。

3.为优质客户开通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构建现金管理服务平台,提高资金结算和融资效率。四是对优质客户申请的贷款在利率、期限和方式上给予优惠,执行基准利率或下调利率优惠,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实现双赢。

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实施淘汰式调整

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是调整信贷结构的关键。无论是适应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新形势,着眼于当前信贷存量的现实,还是着眼于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抓紧研究从信贷市场退出的问题,正确实施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都是当前信贷工作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要有效地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首先,必须建立反应及时,灵敏准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动态地、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企业贷款风险,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其次,要加强政策引导。建议总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风险特征,对一些主要行业进行分析,提出行业信贷掌握意见,制定近期和长远的退出原则、退出目标、退出措施和退出对象,引导基层行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基层行也要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要建立对退出客户的"会诊"制度,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和法律事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拟退出的各类客户进行集体"会诊",分析退出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退出方案,落实责任人。

在从信贷市场退出的具体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负面效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否则,如果退得过急和过于集中,不仅会在社会上产生震动和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将导致银行信贷质量和效益的急剧下滑。因此,从信贷市场退出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科学计划,妥善安排,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因企施策,分类治理,实施信贷市场退出的"软着陆"。

1.让出市场份额。对于一些占有份额过大,但发展前景不乐观的企业,即使能够正常还本付息,也要适当让出贷款份额。特别是对其中一些一时效益回升困难的行业,在其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资金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退出,决不坐失退出良机。

2.压缩信贷总量。对产品结构不合理、工艺落后、市场前景不佳的夕阳行业要进行信贷总量控制,逐步退出。对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通过信贷杠杆逼出市场。

3.循序渐进地实施从信贷市场退出。对大部分BBB级企业来说。如果退出刚性过高,一律立即予以清户收贷,既有可能导致企业逃贷逃息,又有可能使部分生产经营前景看好的企业因此而停产或倒闭,不仅达不到贷款退出的目的,而且还致使银行当期经营效益大幅滑坡。因此,对这部分企业信贷退出,要有收有放,多收少放,逐步实施,逐步到位。

4.实施贷款移位退出信贷市场。企业重组改制是退出信贷市场的契机,对出现贷款风险的企业,可以通过促进其改制和实施兼并、联合等,将贷款移位到优势企业,进而从劣质企业中退出。五是彻底退出信贷市场。对扭亏无望、风险无法转化的企业,对政府信用缺失的"破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项目贷款,要坚决依法收贷。

三、强化信贷管理,实施内涵式调整

加强信贷管理,努力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从源头狠抓贷款质量。通过完善企业信用评定,加强授信管理;强化贷款管理,定期对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做好信贷审批流程工作,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和健全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措施,从内部筑起一堵"防火墙",切实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1.要加大信贷监测检查力度,严密监控新增贷款质量。首先是利用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对贷款质量目标控制情况和当年新发放贷款质量逐户逐笔进行实时非现场监控。对违规越权行为,发现一笔查处一笔。对新增贷款不良率超过风险预警线的给予警告,要求限期清收压缩。同时要加大现场检查稽核力度,稽核、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对新增贷款质量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经营、擅权渎职、弄虚作假以及因工作不负责任、管理松懈、把关不严导致新增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并形成制度,以便进一步落实责任,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做到警钟长鸣。

2.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贷后管理,严格控制存量贷款转化成不良贷款。首先是要扩充、完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中的风险预警和提示功能,通过计算机对客户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动态分析,根据设定的指标自动识别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应采取的措施,督促信贷员做好贷后管理。其次是要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分析和贷后管理,随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和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客户经营状况恶化给信贷资产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3.要以人为本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高不高、效益好不好,与其信贷队伍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配备好信贷队伍,将敬业精神强,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调整充实到信贷岗位。建议对现行各项管理制度、办法进行整理、编辑,制订出适用于当前业务工作需要的《信贷管理手册》,与《信贷操作手册》配套使用,方便查询和操作。同时,建立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制度,以督促各级信贷人员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提高工作水平。

篇11

当前,为落实构建武汉“两型社会”工作要求,合理配置地域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武汉市提出了沿江商务区的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江岸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各职能部门要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协同作战,努力破除政策瓶颈,及时解决出现的有关问题,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沿江商务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江岸沿江商务区的起源及概况

沿江商务区位于武汉西南角,为江汉路――京汉大道――黄浦大街――沿江大道的3.35平方公里的围合区域,是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最为密集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区域内既有老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又有新江岸动感时尚,是“老汉口”、“新江岸”的和谐共存和有机结合。此区域自汉口开埠以后,就成为武汉金融商贸繁荣的缩影,银行、钱庄高度集中,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28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同时,英、俄、法、德、日租界区,美国、荷兰等20个国家曾在此设立领事馆。分布有名人名宅、银行、会馆等各类历史建筑共138处,是当时世界知名的重要进口商埠。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现在的江岸沿江地区已形成各专业银行、保险信托、投资租赁、证券交易等构成的新型金融体系,是全市乃至华中地区金融流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沿江一带更是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端有步行街周边传统历史金融建筑群光大银行;中段有时代广场签下的LV、TODS等多家世界一流品牌精品店及五星级的马哥孛罗酒店;北端有武汉新天地。 同时,武汉政府斥巨资建设的“汉口江滩”为这一带造就了独特的标志性空间景观形象,其整体空间、娱乐休闲、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品味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武汉市都市形象的“世纪风景线”。加之沿江历经百年沧桑的滨江优秀历史建筑群与汉口江滩互相呼应,使江岸沿江成为既有老汉口历史风貌和文化遗存,又有新江岸都市风情和动感时尚的黄金地段。

由此可见,江岸沿江商务区是武汉城市的起源地和几何中心,发展沿江商务区是武汉强化都市核战略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改变老城区面貌,拉动辖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居住质量,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江岸沿江商务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沿江商务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积极贯彻江岸区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严格执行商务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发展江岸经济为主题,以促进江岸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为基础,政府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市场化水平,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适合国际化运营的商务氛围,使商务区成为武汉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沿江商务中心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和原则:

一是准确定位。借鉴国际知名商务中心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江岸经济的实际情况,明确商务区应具备的功能。

二是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控制性规划和市政、交通、网络及景观等专项规划。

三是市场导向。健全各种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化水平,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

四是市政先行。采取多种有效方法筹措资金,优先高标准地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保证便捷、通畅的交通和充足的市政资源供给。

五是弹性开发。在区内实行土地整理储备制度,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将整理开发后的土地按照规划逐步向市场推出。

六是重点突破。按照“风貌优先、先急后缓,有利实施”的原则,以青岛路片、吉庆街片和沿江大道一线这“两片一线”改造为突破口,集中力量予以推进。

七是体制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协调市、区关系,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制。

八是着眼用户。在充分了解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对商务区功能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氛围,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用户入驻。

三、沿江商务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避免沿江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少走弯路,加快发展步伐,在建设初期,应加强规划控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建设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

1.高标准制定专项规划,严格控制规划(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68页)实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向知名专业设计会(所)进行招标,提升专项规划的科学性。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咨询,进一步加以完善。在商务区的专项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发挥广大市民的聪明才智,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确定之后,采取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让市民参与规划的监督执行。各专项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按“市审区办”的原则,由沿江商务区管委会负责具体实施。

2.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高质量市政设施。通过储备、开发、招标等程序控制区内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将土地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其他开发项目对投资者进行补偿,从而吸引国内外各种集团资金参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开发公司,待条件成熟时,发行企业建设债券或直接上市融资;由市财政提供专项建设资金,或将区内企业交纳的税金等额返还用于商务区市政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区内广告,拍卖区内的广告权,从中获取广告收益等。按照统一的区域规划,水、电、气、热及电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大投资力度,高质量地建设商务区区内的市政管廊,将各种市政设施置于其中。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很早就被采取,虽然一次性投资比较大,但从总量上来说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并可以方便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篇12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