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比较教育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比较教育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45-07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提出:“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也为各地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幅员辽阔,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区域差别和体制C制限制,各省份及不同区域之间不仅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状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测量

近十多年,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较大改善,有关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日渐丰富[1]。从内容上看,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特征、路径、经济增长、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关于省份及区域师资配置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中小学教师发展方面,杨晓琳等选择每千劳动人口数量、每万人口中教师数量、专任教师比例、代课教师比例、生师比、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教师年平均工资等对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中小学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2]。本研究在借鉴以往教育发展评价指标、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尝试构建衡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2014年各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测算、排序和比较,以期为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指标选取

本研究在建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指标体系时,根据资料的可得性、全面性及客观性等原则,通过专家评判及反复讨论,从教师数量、结构、质量以及待遇4个维度选取了每万人口教师数、每万劳动力教师数、生师比、师员比(专任教师占教职员工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学历达标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高级工及其以上资格证书比例、兼职教师比例、绝对平均工资、相对平均工资、参加国培教师比例等14项指标,依据国家有关标准或全国平均水平将每项指标标准化,经过构权与反复综合比对,构建了2014年全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指数体系。

(二)模型建构

通过专家咨询法、文献分析法等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特点、特征、基本要求及相关政策进行分析,选取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有意义的指标组成评估测量框架,并赋予一定权重。经研究确定了数量、结构、质量、待遇4个维度共计14项指标。

二、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比较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及分析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状况进行了测评。①

(一)教师数量

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投入人力资源的多少,可以反映不同地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投入的水平。吉林、山西、浙江等省份在教师数量方面的综合得分最高,江西、广西、宁夏等省份得分最低。

每万人口教师数和每万劳动力教师数是反映教师数量多少的重要指标。2014年,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山西、浙江和天津。有17个省份每万人口专任教师数在5人以上。其中,山西省每万人口中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7.63人,得分1.48,排名第一;湖南、西藏、江西分别是3.79人、3.71人和3.65人,得分较低,排名最后。每万劳动力教师数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山西、甘肃与河北,其中,山西省每万劳动力中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9.34人,北京、上海、西藏、江西、湖北等省份万劳动力教师数均不足5人,得分较低,分别排在最后五位。

生师比和师员比(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及一个地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的重要数据指标。2010年7月,教育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其中第七条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应该达到20∶1。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平均为21.34,其中吉林省最低为8.55,得分最高为2.34,排名第一;天津排名第二,为13.94,得分1.43;广西壮族自治区生师比最高为38.33,得分最低,为0.52,排名最后。全国仅有15个省份生师比在20以下,得分在1.0以上,即达到了规定标准。根据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5%。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高于85%的只有西藏和浙江两个省份,分别以88.27%、85.88%,得分1.04、1.01,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安徽以82.60%排名第三。海南、上海、北京师员比最低,分别以69.61%、63.14%和62.49%,得分0.82、0.74和0.74,排名最后。 (二)教师结构

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学历达标率、研究生以上教师比例以及中青年教师比例是反映教师结构的重要指标。天津、江苏、辽宁等省份排名靠前,贵州、山西、西藏排名最后。

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6135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24.3%。其中,天津市最高,为37.93%,得分1.90。西藏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最低,为6.1%,得分0.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应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9.29%,比2013年的87.95%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江苏、上海、浙江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都在95%以上,排名前三位;四川、江西和青海学历达标率最低,以83.63%、82.82%和77.27%排名最后三位。

在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方面,上海、江苏、北京最高,以16.45%、13.38%、12.71%分别得分1.65、1.34、1.27排名前三位;黑龙江、海南、青海比例最低,分别为3.00%、2.91%、2.61%。

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是教育教学的生力军与主力军,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对象。西藏、浙江、贵州中青年教师比例最高,以93.96%、80.01%、79.38%分别得分1.29、1.10、1.09;上海、天津、吉林比例最低,分别为64.09%、63.81%、62.91%。

(三)教师质量

当前,我国中职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由此构建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教师队伍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比例、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及兼职教师比例是反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综合来看,青海、浙江、新疆因高级工比例或兼职教师比例高而排名靠前,内蒙古、甘肃、西藏等排名靠后。

“双师型”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安徽、浙江、广东“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以43.03%、39.31%、37.02%分别得分1.43、1.31、1.23;甘肃、西藏、山西“双师型”教师比例最低,分e为17.79%、16.82%、13.82%。

具有与从事教学相关专业的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是确保兼职教师以及实习指导教师质量的重要保障。浙江、北京、陕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资格证书比例最高,以85.07%、81.25%、80.00%分别得分1.24、1.19、1.17排在前三位;湖北、贵州分别以45.45%、40.79%排名最后;西藏没有该数据。

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是完善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特色的重要方面。青海、贵州、新疆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最高,以56.8%、39.2%、34.1%分别得分1.89、1.31、1.14排名前三位;河北、甘肃、吉林以7.3%、6.3%、4.8%排名最后。

(四)教师待遇

教师待遇关系到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能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事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参加国培教师比例是反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待遇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列,湖北、吉林、安徽排名居后。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上海、北京、浙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最高,以年平均工资14.59万元、13.58万元、10.83万元分别得分2.19、2.04、1.63,排名前三位;贵州、安徽、吉林以年平均工资4.43万元、4.38万元、4.31万元排名后三位。

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价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将各省份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进行了指数化,并且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进行了比较。除贵州、安徽以外,其他各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均高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其中,浙江、广东、海南以1.91倍、1.91倍、1.73倍分别得分1.91、1.91、1.73,排在前三位;吉林、贵州、安徽以1.01倍、0.93倍、0.92倍排在后三位。

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参加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比例最高的是青海、新疆和贵州,分别以2.90%、2.63%、2.18%得分2.87、2.60、2.16,排名前三位;广东、上海、湖北以0.47%、0.30%、0.21%排名后三位。

(五)综合排名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需要综合考虑数量、结构、质量、待遇等多个维度,经过多方研究比对,对全国各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综合排名。综合来看,有10个省份得分在110分以上,位于第一梯队;有10个省份得分在100至110分之间,位于第二梯队;还有11个省份得分在100分以下,位于第三梯队,见图1。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是对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配置状况进行年度排名,随着各个省份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财政投入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每年各省的排名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我们推出这个排名只能近似呈现各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状况,受研究能力及信息资料限制,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难免还有疏漏之处,希望各界能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这个排名,促使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深入研究我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地区差异,以便各地相互比较、准确定位与彼此借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区域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同样如此。根据经济、地理、文化及以往相关研究,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份。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水平来看,三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一)综合来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

根据综合指数排名,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为106,西部地区为94,中部地区为93。东部地区地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无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还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方面亦是如此。受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紧密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方面,无论教师待遇水平、兼职教师比例还是中青年教师比例都有显著改善,并明显优于中部地区。

(二)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但兼职教师比例及师员比不高

在所有14项指标中,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最高的有8项,分别是每万人口教师数、高级职称比例、学历达标率、研究生及以上教师比例、高级工及以上资格证书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绝对工资指数和相对工资指数。在12个学历达标率超过90%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了9个,其余2个也接近90%。高学历教师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见图2。江苏省以及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以上比例都在10%以上,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最高比例不超过8%。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工作条件相对优越,工资待遇也是最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的4个省份都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除西藏外,年平均工资都不超过8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东部地区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明显低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河北省兼职教师比例仅为7.3%,最高的福建省也仅为20.2%,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新疆等兼职教师比例都在30%以上。2014年,全国专任教师占教职工平均比例为77.38%,东部地区最低,排名最后三位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

(三)中部地区教师待遇最低,难以吸引优秀教师

在所有14项指标中,中部地区排名最后的占了6项,包括绝对工资、相对工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参加国培教师比例。尤其是工资待遇和参加国培教师比例方面,中部地区明显处于劣势。

就平均工资来说,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绝大多数省份都在年薪6万元以上,西部地区也有7个省份超过6万元,而中部地区一个也没有。

就相对工资来说,全国共有11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是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其中东部地区有7个,西部地区有4个,中部地区一个也没有。最高的河南省也仅仅1.28倍,全国排名16位。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仅仅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0.92倍,全国排名最后。

(四)西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在所有14项指标中,西部地区有6项排名最后,包括生师比、每万人口教师数、每万劳动力教师数、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学历达标率和高级工及以上资格证书比例。不过,西部地区的中青年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和参与国培教师比例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兼职教师比例最高的5个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且比例都在25%以上。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为20%。

西部地区参加国培的教师比例也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参与国培教师比例超过1%的省份共有17个,其中东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9个,西部地区多于东、中部地^省份的总和。

尽管存在一定优势,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劣势也很明显,如生师比是最高的。2014年,全国共有15个省份生师比降到了20以下,在所有高于20的16个省份中,东部地区有3个,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有9个,其中青海、宁夏、贵州、广西4个省份生师比都在30以上。

通过对各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其一,由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教育投入、供需失衡等原因[3],各省份及不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其二,生师比、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等指标省际及区域差异显著。其三,兼职教师西部地区比例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仍然是专任教师的补充力量。其四,中部地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塌陷”现象。为此建议下:一是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中职教师平均工资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和省际差异;二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三是中部地区需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四是西部地区需加强新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改善生师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2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的。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德彪西就已经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德彪西于1873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年的学习。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十分突出。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他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拉威尔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拉威尔并没有受到循规蹈矩的学院环境的影响,不断大胆追求音乐上的创新。尽管五次失利罗马奖的角逐,但这却给拉威尔在创作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

1.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以及歌剧等。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为了营造出一种模糊、飘渺的意境,他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协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并经常在这个调的和弦上叠置另一个调的和弦,产生多调性的感觉。此外,德彪西在创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平行的纯音程,如五度、纯四度和纯八度。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许多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印象主义的痕迹。他在《儿童园地》的《木偶的步态舞》中讽刺地引用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练习曲博士》中开车尔尼的玩笑,完成于1888年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更是接近于浪漫时代的沙龙音乐。晚期作品中,芭蕾舞《游戏》、双钢琴作品《白与黑》等也不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2.拉威尔的音乐风格

在拉威尔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西班牙音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拉威尔在创作中更加偏爱西班牙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采用西班牙特色节奏进行的创作,如拉威尔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镜子》中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就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乐特点:曲中的节奏型采用了极具感染力的西班牙舞蹈的节奏,拉威尔还运用了同音轮指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出西班牙民谣吉他拨弦的效果。

相比于德彪西大量的钢琴作品,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在数量上并不算突出,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水的嬉戏》《镜子》《库普兰之墓》。《水的嬉戏》是拉威尔音乐创作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拉威尔对曲式结构的重视,这部作品受到李斯特《艾斯特庄的喷泉》的启示,作品中丰富的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最后一连串的十一和弦、属九和弦、大小七和弦的运用,展现了拉威尔高超的创作技巧。

拉威尔晚期的音乐创作流露出了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创作于1917年的《库普兰之墓》采用了拉威尔十分喜爱的法国羽管键琴作曲家库普兰时代的舞曲体裁。拉威尔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不仅运用了优美典雅的古典主义音乐线条,而且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

三、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创作风格比较

首先,在和声的使用上,德彪西在创作中经常用和声的色彩性代替和声的功能性,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和弦的使用,比如他喜欢在属调上建立九和弦、十一和弦;拉威尔的作品中大七和弦与二级音上的九和弦居多,而且运用大量开放的四、五度的音程,这使得在听觉上拉威尔的和声比德彪西更有倾向性。在调式的选择上,德彪西摆脱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不断尝试将旋律建立在不同的调式上。有时候,为了描绘出色彩画般的音乐时,德彪西会将旋律建立在教会调式上,而当他想要突出东方色彩的效果时,又会使用五声音阶。有时他甚至会采用全音阶的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而拉威尔重新运用中古调式尝试进行各种和弦编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在曲式结构上,拉威尔比德彪西更倾向传统的古典主义曲式,拉威尔的最早两首和最后一首钢琴曲的曲名――《古风小步舞曲》、《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和《库普兰之墓》都体现出拉威尔对古典主义结构的偏好。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篇3

一、法国的母语保护政策

1.法语特权地位的丢失

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末,法语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逐渐代替拉丁语成为国际上的外交语言。法语国际外交特权地位的丢失始于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会议,起草《凡尔赛条约》。这次会议打破了近两百年来会议文件只用法文文本的惯例,美国、英国都坚持要用英文和法文两种文本,法语在国际外交上的特权地位从此结束。

2.英语“入侵”法语

如果说《凡尔赛条约》是法语在国际外交特权地位结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则为英语“入侵”法语打开了缺口。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部队在诺曼底登陆;8月25日,巴黎解放。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为了挽救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法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得到了经济援助,同时也受到了英语和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贸往来中,法国认为英语作为经贸语言有利于经贸交流,英语词汇随着进口的美国货一起被引进法国,广播、电视、报刊中大量使用英语语词,许多人认为这是时代的需要。美国不断扩大英语的影响范围,动摇了法语在国际外交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这些引起了法国政界和文化界人士的警觉。他们认为,法语是法兰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法国人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所有使用法语者的精神财富,因此要采取措施保卫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地位。

3.法国政府采取的保卫法语的措施

法国成立了“国际法语理事会”“法语国家和地区高级委员会”“法语高级理事会”“技术用语研究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在法语规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法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法语的法律和法令。为了遏制英语的“入侵”,国民议会议员勒杜荷赫和巴斯等人联名向议会提交关于保卫法语的提案,该提案于1975年12月31日经议会一致通过,人们称它为《巴斯――芬里奥尔法》。该法律规定,商品名称及其使用说明书、招生广告、劳务合同、财务登记、节目预告、新闻报道都必须使用法语。

二、新加坡的华语政策

1.新加坡的基本语言状况

新加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具有引人注目的多种族以及多元文化,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新加坡社会一直是华族、巫族(包括马来人和印尼人)和印度族三大民族的语言在不同社区、不同场合中通行着,再加上原先殖民者的英语,这些是新加坡名义上的4种官方语言。三大民族的语言本身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方言,中国移民自然也就说着属于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北方话等多种不同的方言,因此,新加坡素有种族博览会和语言(方言)博览会之称。

2.新加坡重视推广华语运动

国家的语言政策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敏感问题。语言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民族冲突,从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新加坡政府对敏感的语言问题一直是持慎重、灵活和实用主义的态度。

1979年,新加坡政府发起了常年性的“推广华语运动”,以便使华语最终成为新加坡华族同胞的通用语言,加强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语言交际。为此,新加坡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比如,规定政府及法定机构的华裔员工在办公时间内要用华语交谈;电台、电视台逐步取消方言节目,代之以华语节目;华裔新生儿的出生证、国民的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也要加上汉语拼音;等等。

3.新加坡语言政策的特点

传承性。政府把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殖民地的语言(英语)维持下来,把它规定为官方语言之一,并且逐渐使它生根于全社会进而成为家庭语言。

实用性。新加坡语言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多语言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又考虑到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既兼顾了国内复杂的族群关系和利益平衡,又着眼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平衡性。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体现了国内各种族及其语言的平等,避免了任何形式的语言沙文主义,又有助于各种族文化及其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新加坡在语言政策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虽然不能满足所有种族、所有人的需求,但大多数新加坡人能够接受这种政策。

三、美国语言政策的主要特质

1.排他性

20世纪末美国出现的“唯英语运动”,集中代表了美国主流文明的语言文化,导致20多个州制定了“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政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排挤和打击非主流语言。印第安语的灭亡就是在以英语为中心的美国语言文化排挤和打压之下,迫使印第安人逐步放弃自己的母语转用英语造成的结果。

2.一致性

美国语言的一致性也就是英语一统天下,坚持英语统一北美大地上的其他语言。美国政府认为,保证英语的统治地位就是保障国家统一、社会平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分裂、社会不平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印第安人外,美国人都是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民族在美国都有其移民或后裔。一个民族的移民通常会带去一种文化和语言,然而不管先来还是后到,移民们都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迅速抛去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尽快地变成美国人。

美国语言文化及其政策对维护美国多民族移民国家的语言一致和国家统一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因素。美国语言政策的力量并不在于政府明文规定的法律、法令以及规定,而是在于基层的、迂回的、隐性的政策。显然,美国的语言政策有利于其倡导文化的发展。

四、法国、新加坡、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国际语言学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思考如何完善国家语言政策,为维持和开发走向全球化的语言资源奠定基础。

法国政府在法语保卫战中,不仅保卫语言,而且捍卫法国文化,捍卫它的民族性,捍卫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法国主张多极世界,法语是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单极世界的重要工具。新加坡面对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语言政策不仅值得语言学家研究,而且值得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们认真思考、探讨和借鉴。美国的语言政策是维护英语的绝对权威、排斥和打击其他语言,以“褒扬英语、排贬他语”为特征的美国语言文化及其支撑的语言政策构成了一个能熔化、消解其他语言的熔炉,有效地维护了英语的地位及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扩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经验至少可带给我们如下三点启示。

其一,在语言观念和意识方面。语言是国家的资源之一。在国家语言政策中要把语言与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联系起来。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以上三个国家语言政策制定者高远的政治和经济眼光。

其二,国家语言政策充分考虑和尊重所有国民的语言权利,在大力加强本国母语教学以提高全民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尊重、引导语言文化的发展,努力维持语言生态平衡。避免由于语言问题可能引起的民族冲突或社会矛盾,也是建设和谐的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

篇4

近年来,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与潜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相形之下,对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鲜有关注。事实上,中印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悄然起步,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一方面,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除受2002-2003年全球FDI流量滑坡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外,两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均大幅上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1.06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161.3亿美元,10多年间增长了152倍;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1995-2006年期间也从0.3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65亿美元,增长了171倍。另一方面,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中印两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在过去10年间分别增长了805%和809%,而同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增长率仅为47%。值得注意的是,中印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规模上扩展迅速,而且在主体选择、行业重点、地区格局、方式选取和投资绩效等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并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比较,借鉴印度近年来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比较

(一)投资主体类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为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国有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呈现出浓厚的政府干预成分,在金融服务、船运、能源等行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在我国对外投资领域的日趋活跃,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但仍然没有改变其主体地位的特征。据商务部统计,国有企业约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5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大约占近3成;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显著,已占有1成的比例。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私营经济较为成熟,私营企业实力较强,目前已有36个工业家族年产值在10亿美元以上,不仅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而且产生了以塔塔(Tata)、安巴尼(Ambani)等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国际竞争力的私营企业。除了造就出一批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外,印度中小企业也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软件服务业,这一点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2002年印度软件业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7%,足见其国际化程度之高和竞争力之强。

(二)投资规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规模增长迅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均仅为4亿美元,到90年代增长为23亿美元,截止到2006年底其累计额已达到733.3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700-1000亿美元的年输出规模。与之相似,1996年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有6亿美元,但截止到2006年已增加到152亿美元,甚至在2007-2008年度有望超越同期吸引外资的规模。

一方面,无论是从存量指标,还是从流量指标来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均与中国相差悬殊,这与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两国在投资规模方面也体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其一,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之比偏低。2006年中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26,印度为1:0.43,虽然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为1:0.3左右),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一般为1:1.3左右)。其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其GDP比重较低。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这一比重仅为2.77%,印度为1.50%,不仅低于世界25%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距离发展中国家13%的平均水平也相去甚远。以上两点均表明,两国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与两国作为引资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其上升空间十分巨大。

(三)投资区位选择

英国经济学家坎特韦尔和托伦蒂诺(1990)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一般遵循以下发展顺序:周边国家一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中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再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遍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从存量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较小。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按占比排列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额分别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6%和23%。

与中国类似,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但与此同时,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积累的技术知识优势及其独特的英语语言优势,印度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益活跃。印度信息服务公司CRISL的调查研究显示,2005-2006年度印度跨国公司对美投资额高居首位,达10.5亿美元,且主要集中在IT服务业和制药业,紧跟其后的是传统对外投资强国英国(8.15亿美元)和比利时(7.99亿美元)。这些数据既显示出印度企业加快对欧美地区进行投资布局的决心,也表明印度企业希冀在此过程中迅速完成“小鱼变大鱼”的战略考虑。例如,2006年印度钢铁业龙头老大塔塔集团通过收购欧洲第二钢铁公司康力斯(Corus)集团,一举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生产企业,便被视为展示印度企业实力的经典之作。

(四)投资行业分布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范围从最初的外贸,逐步扩展到纺织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诸多领域。据《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各行业所占比重依次是商务服务业(28.9%),批发和零售业(20%),采矿业(15.1%),交通运输业(12.4%),制造业(10%)和其他行业(23.6%)。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能源需求的扩大,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极为迅速,已超过制造业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商务服务和制造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44%、32%和10%。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其制造业及成熟行业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寻求市场,因而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教育、自动化、纺织业、制药业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制药业在印度对外投资行业比重中居首位,投资额达15.8亿美元,其后依次是银行业和IT业,投资额分别为11.8亿美元、7.86亿美元。与之相对应,印度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分布在此类行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因此成为印度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成分。

中印两国对外投资行业的构成不同,不仅反映了其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同,而且反映了其竞争优势的差异,即中国跨国公司主要在生产加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印度跨国公司主要倾向于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生产加工方面的竞争优势,其在第二、三产业(尤其是IT服务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五)投资方式选取

按照海外企业的不同建立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所进行的对外投资额度仅有2亿美元,至2006年已达到47.4亿美元。尽管如此,目前中国企业的并购额仍仅占FDI总额的10%左右,距离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并购比例相差甚远;而且,并购成功的几乎全都是资源领域的粗放型并购。

相比之下,印度企业的跨国并购在近年来增长得更快,技术含量也更高,已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据格兰特桑顿公司的研究,1996-1999年间,印度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累计只有60宗,而2006年一年就达到了266宗,金额为153亿美元,名列世界境外收购排行榜的第5位,仅次于西班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足见印度企业跨国并购增长之快。据预测,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还将持续至少3-5年时间,这代表着“一种结构性变化,而不是一次性现象”。印度并购规模不仅较之中国已毫不逊色,而且成功率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中小企业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一点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并购来说,确有不少可供学习之处。

(六)投资绩效趋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FDI绩效指数(Per-formance Index of 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FDI在世界所占份额与其GDP在全世界所占份额之比,它反映了推动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两种因素: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这是衡量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主要指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自2001-2003年跃至世界第58名后,转而呈现出下降趋势,近年来逐渐回升,但2005年仅列67位,投资绩效仍然偏低。同时,由于投资主体多为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投资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三分之一的海外投资企业陷于亏损或处于停业状态,投资收益不高。

虽然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同样较低,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不仅增长更为迅速,从1998-2000年度的91位上升到2003-2005年度的68位,而且从未出现过下滑现象,中印投资绩效的差距几乎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本土私营企业在吸收和改进技术的过程中,技术、组织管理等所有权优势逐步加强,其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经济附加值、利润率较高,大大提高了印度海外投资的绩效与收益。

三、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比较

中印两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的不同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即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国内生产能力、引领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呈现出相似的机会和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中印对外直接投资(FDI)存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检验和比较,所用数据为1982-2005年间相关数据的对数值。其中,对经济增长、出口、就业的影响分别用GDP、出口额(EX)和年末就业人数(EM)指标来表示,下标1和2分别表示中国和印度。FDI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中国GDP、就业、出口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相关数据源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以下实证均运用Eviews5.0软件完成。

(一)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检验了中印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两国GDP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GDP与FDI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高,表明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检验结果如下:

LNGDP1=7.426+0.502LNFDI;

(25.59) (5.02)F值=25.22 R2=0.57 相关系数r=0.75

LNGDP2=8.529+0.151LNFDI2

(237.07) (10.49)F值=110.04 R2=0.85 相关系数r=0.92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分别增长0.502和0.151个百分点。可见,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比较小。这是因为,作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中印两国,无论流量还是存量,FDI规模均较小,因此经济效应也是有限的。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高于印度,因此其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二)对带动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外许多实证研究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出口之间的互补关系,而当海外投资以开拓海外市场而不是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时,这种关系尤为明显。由于中印两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均以寻求海外市场和扩大出口为目的,因此我们预计其可以带来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我们采用两国数据及最小二乘回归法,检验了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对两国出口额的影响,结果如下:

LNEX1=5.02+0.735LNFDI1

(12.11) (5.14)F值=26.44 R2=0.58 相关系数r=0.76

LNEX2=5.974+0.29LNFDI2

(15.75) (131.85)F值=248.0 R2=0.93 相关系数r=0.96

可以看出,模型拟合较好,FDI变量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中印FDI对两国出口额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35和0.294。与印度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出口的效果方面显然更

胜一筹。究其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为服务贸易型企业,在促进国内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通过资源开发型与生产加工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材料、机器设备和服务的出口;最后,通过对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的投资,绕过了各种贸易壁垒,扩大了产品出口。

(三)对促进国内就业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实例,结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边际效应为略优或中性,而对低成本、中等收入国家的研究结论则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国内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中印两国。本文采用中印两国数据检验结果如下:

LNEM1=10.75+0.116LNFDI1

(186.28) (5.87)F值=34.53 R1=0.65 相关系数r=0.81

LNEM2=8.20+0.06LNFDI2

(322.19) (6.17)F值=38.11 R2=0.67 相关系数r=0.82

可见,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产生了正面影响。这是因为,在较长时期内,中印两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都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两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各不相同,就业创造效应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长0.116个百分点,远高于印度(0.06)。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内生产规模大、核心技术相对稳定、产品质量可靠、劳动相对密集的比较优势行业,这些行业由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更大的产业溢出效应,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以软件生产为基点,产业链相当短,产业溢出效应也较小,因此印度的软件生产只创造了有限的就业机会,并且还造成了“软件新贵”与普通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巨大鸿沟。

(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长期以来,吸引外商投资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之一,对国内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中印两国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防止技术扩散,维持垄断利润,只是将其国内已标准化或淘汰的技术转移至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在东道国市场面临的地理、文化等经营劣势,刺激了中印两国的跨国公司为了确保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印度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多,使得印度企业更有可能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提升印度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印度制药业的崛起就主要得益于其国内制药企业(如Dr.Reddy、Ranbaxy和Wockhardt等公司)对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印度制药业不仅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且在仿制过程中不断提高总体创新水平,使得印度制药业的科研开发已同步于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主要根据技术革新指标的国家竞争力评估报告表明,中国的排名从2005年的48位下降至54位,而印度的排名从45位上升至43位。可见,印度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应该引起我国对海外投资行业和区位的进一步考虑和选择。

四、相关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中印两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各有优劣,各有特色,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是印度在对外投资的主体培养、产业重点、区位选择、方式选取等方面的确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1、在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方面,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方面,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鼓励我国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企业,积极到发达国家举办合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购并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等,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的技术实力。

篇5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二、从曲目分类及代表曲目来看

因不同的地域环境及语言文化,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的曲目。因此一个流派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这里主要以浙江的江南丝竹乐与陕西戏曲音乐迷胡作比较。

(一)两筝派都融合当地的民间音乐。

“江南丝竹”为民间丝竹乐的一种。原本主要流传于苏南和浙江一带,常用乐器有:二胡、笛子、箫等。演奏人数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人亦可合乐,常以一丝一竹相间排列演奏。“迷胡”又称曲子、陕西曲子,是以曲牌连缀形式为主体的座唱艺术,拥有大量的曲牌。

(二)两地方音乐都有各自的曲牌风格与代表曲目。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连缀两种。其中以曲(《欢乐歌》、《四合如意》)最有名。因此由合乐形式脱离出来的筝曲也体现了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特点,代表曲目有:《云庆》、《四合如意》等。“迷胡”按其曲牌风格大致可分为悲怆型和莫雄型两种。

悲怆型:其情哀怨凄凉、愁苦悲伤。以这类曲牌为素材地筝曲有:《长城调》、《西京调》等。

英雄型:曲调铿锵有力、棱角鲜明,风格豪爽华丽、刚劲威武。

由此可见,浙江筝曲所涉及到的江南丝竹或是索弦音乐,其曲目旋律多为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特点。而陕西筝曲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不论是浙江筝还是陕西筝,他们皆是在各地的说唱、戏曲音乐或弦索乐中形成的,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不同的是地理环境及方言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其民间音乐各有不同,间接影响了两筝派曲目风格。

三、从演奏技法及旋律特点来看

不同的地域及融合不同的民间音乐,导致各流派的音乐特点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差别,其演奏技法与旋律的特点是关键所在。技法的不同,曲目的表现就不同,则旋律特点也就不同,最终区别于其他流派。

(一)两筝派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最突出的演奏技法是快四点、摇指。“陕西筝”最突出的技法是左右手大指按弦。这里主要从浙江筝的快四点与陕西筝的右手大指按弦作比较。

(二)两派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的旋律特点各不一样。

首先,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派筝当属于南派。旋律比较幽雅、稳重、含蓄抒情,并具有浑厚、豪放的特点。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例如恬静开阔的《月儿高》、纯厚典雅的《高山流水》,气势磅礴的《战台风》等。

而地处陕北地带的陕西筝其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促,激越中有抒情。因此陕西筝曲中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郦鄂、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语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还有那与僧庙道观有关的脱俗出世、虚无飘渺的“五云登空”、“大佛登殿”、“游月宫”等仙曲。

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其演奏技法有所区分,最终旋律也各不相同。

其次,“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明朗轻快的感觉。例如《云庆》、《四合如意》等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形态,曲调优美、含蓄细腻有清香的泥土气息,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陕西筝中“右手八度按弦”如《道情》。“五度或六度按弦”如《秦桑曲》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变化。“三度按弦”如《香山射鼓》表现了深沉内在的音乐主题。“二度按弦”如《凄凉曲》等。陕西筝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在“迷胡”、“碗碗腔”等民间音乐中,保存着古老的燕乐艺术传统,其丰富的旋法、调式、音阶都承袭在秦地筝曲之中。其突出的音乐特征如所谓“哭音”“欢音”及微升,微降的中立、燕乐、俗乐音阶及其微妙的音率变化,是形成秦筝风格的重要标志。

不难看出浙江筝派与陕西筝派因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以各自有着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得其旋律特点也不尽相同。它们同时表现并影响着两派的不同风格,最终区别于彼此。

综上所述,是我对浙江筝和陕西筝乐源流与风格等艺术特点的初探,从中不难发现有共同东西和不同的特点。

篇6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72 —03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就是没有单独的逻辑概念框架体系,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其中涉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或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财政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我国这种简单的规定与国际先进做法差距很大,以下列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规定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述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总结了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十二个方面。同时指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两者缺一不可。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是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它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指导首尾一贯的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表1。

图表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 在这四项主要质量之外,将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公布的《原则公告》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有“相关性、预测价值、证实价值、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二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可比性、一致性、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三是对会计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均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此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传统要求:“真实性”和“公允性”。表2列举了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表2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二)国内外比较与分析

FASB、IASB、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大同小异,但中国与它们相比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B、ASB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其中,可理解性(或明晰性)、相关性可靠性(或真实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4项主要质量特征。而中国的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值、预测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

篇7

关键词 中德乒乓球 职业体育特征 研究

一、中德管理体制的比较

世界各国领导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中间机构对基层组织俱乐部的领导与管理。国家队和最高水平俱乐部由单项协会直接管理,其他的均由地方单项协会管理。

(一)中国的管理体制

中国乒乓球的管理体制是二级管理体制。中国乒协接受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既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又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职业联赛的运行;既负责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又负责经营职业联赛和市场开发。它同时具备国外职业体育管理系统中单项运动协会和联盟的双重身份。由于乒协并非由各会员俱乐部的代表组成属于非职业联盟。乒协和各俱乐部之间更多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1]。

(二)德国的管理体制

德国乒乓球是由协会、联盟、俱乐部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职业联盟是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成立起来的市场组织,是协会与各俱乐部进行联系的枢纽和桥梁。德国乒乓球协会属于社团型协会,并不参与对联赛的直接管理,在联赛组织结构上都成立了联盟这样一个中间环节。联盟主要由各个俱乐部的老板和协会的代表组成,在职业乒乓球联盟向协会交纳了一定数量的费用以后全权负责联赛的组织、运营。俱乐部有很大的自利,政府一般不会主动干预联赛的具体事务。俱乐部主要由经纪人管理,但很多经纪人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者他本人就是赞助商[2]。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中国乒乓球的管理体制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管理,由国家出资,缺少激励机制。德国则是政企分开,不受政府干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政府而是私人老板或者公司投入。有独立的管理运营机制,有健全的法规保障,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职业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对比

(一)中国乒乓球职业体育政策法规

我国乒乓球职业化的政策法规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进步中。1996年乒乓球管理中心(协会)制定了《中国乒乓球协会俱乐部章程》,这部章程的出台使得中国乒乓球职业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3]。1999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转会细则》和《中国乒乓球协会比赛积分排名方法》,还有《关于乒超联赛各项广告的规定》、《关于乒超联赛主场设置、比赛场馆和器材布置的规定》、《关于运动员薪酬的规定》、《关于乒超联赛新闻宣传、媒体服务和电视广播的规定》等法规的制定,都为这一阶段的乒乓球职业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4]。《关于中国乒乓球超级俱乐部和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联赛俱乐部的注册制度。总的来说,这些法规的出台保证了职业联赛的正常运行,然而涉及到联赛的一些重要法规还存在明显不足。

(二)德国乒乓球职业体育政策法规

德国职业体育为了保证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从国家到职业体育联盟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制度分别从不同视角协调联盟与俱乐部之间、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及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它们对职业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由于文献资料有限,并没有找到具体的政策法规。

综上所述,中国乒乓球的政策法规是在前进中发展,随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没有发展的看待问题,而德国则是先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整个乒乓球市场。

三、联赛运行机制

(一)中国乒乓球联赛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乒乓球联赛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为“奥运争光”服务。乒乓球联赛的运营主要由乒协直接管理,乒协是社会团体,管理中心是国家行政职能机构[7]。我国职业乒乓球俱乐部大多数是当地体育部门和企业联办,少数属于企业独资兴办。乒乓球职业联赛赛程比较短,一般是3个月左右;竞赛的规则在联赛运行10余年期间先后做出了数次调整,有时也会因为和国际乒联举办的比赛相互冲突而被迫让路,致使联赛赛程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6]。

(二)德国乒乓球联赛运行机制

德国乒乓球联赛是以提高比赛的吸引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球迷的消费需求,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化发展目标。乒乓球俱乐部是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的企业。联赛委员会由各个俱乐部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法律代表组成,都是义务兼职工作,负责协调联赛运作,保证公平性。乒协派代表参与该委员会,但没有多少权利,更多依靠俱乐部的自律[5]。德国乒乓球联赛采取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俱乐部之间具有监督和相互约束的能力。联赛一般不给别的比赛轻易让路,有利地保障了联赛的整体性。每个赛季的比赛时间长,一般要从 8 月底到 9 月初开始,到第二年的5到六月份,而7月底到8月初,球员要回到各俱乐部封闭式训练[8]。

综上所述,中国乒乓球运行机制与德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乒乓球俱乐部产权的边界没有划分清楚,存在着产权和权责不明,内部缺乏健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而德国采取的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有时过于随意,放任自流。

四、运动员培养机制

(一)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培养机制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实行双重身份,他们既代表省、区、市参加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又带表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比赛和其他商业比赛。一般来说是,体委与企业对俱乐部实行双重管理,体委按省市乒乓球队原有拨款数额,支付运动员的基本工资、训练费用,企业每年向俱乐部投入一定数额的经费或注册资金,负责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比赛、部分福利等方面的支出[9]。

(二)德国乒乓球运动员培养机制

德国主要依靠高水平的比赛和集训培养球员,因为德甲联赛水平高,联赛时间长,比赛场次多,再加上本国集训,德国球员水平提高比较快。德国乒乓球甲级俱乐部没有自己培养青少年队的传统,他们更愿意买现成的球员。

综上所述,中国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国更多的出现优秀选手,教练员,有统一的模式。而德国有很多甲级俱乐部由于资金不足,没有专职的教练员,也没有足够的陪练队员,平时训练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也影响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四个方面的比较,中国相对于德国的职业体育有着很多不足,职业化管理体制不完善;俱乐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不规范;乒乓球市场规模小等。而相对于德国中国也有很多优势: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地位很高,在国民中普及率高,竞技乒乓球运动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等。因此,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乒乓球职业化管理体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给世界各国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竞赛表演市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入资源,吸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带来先进的开发理念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乒超联赛的品牌,从而吸引广大观众参与,吸引国内外更多媒体关注,获得更多国内外企业资金的注入,形成职业乒乓球市场各要素之间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促进中国乒乓球职业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宁静.我国乒乓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616-618,622.

[2] 钟宇静.对我国乒乓球俱乐部制改革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1563-1566.

[3] 鲍明晓.中国职业体育评述[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

[4] 兰彤.中国乒乓球职业化管理体制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

[5] 周保辉,丁振峰.国外乒乓球职业化管理体制分析——以日、德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

[6] 兰彤.德国乒乓球职业化的发展对中国乒乓球职业化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6).

篇8

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障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通常伴有社会认知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智力异常和感觉异常,有重复刻板行为、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词汇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及有关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普通儿童能灵活运用各种线索和策略来学习词汇,然而自闭症儿童因有社会认知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所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灵活自如地学习词汇,因此,构建自闭症儿童科学的词汇教学模式,对于恢复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现状

(一)自闭症儿童具有基本的词汇学习能力

在不需要运用社会认知技能以及制约限制的情况下,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基本映射能力是完好无损的,与普通儿童也具有相似的基本映射能力,因此,自闭症儿童具有与普通儿童等同的学习基本词汇的能力。

(二)自闭症儿童自身的社会认知障碍阻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普通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只需24个月的经历,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注意性线索和意图性线索等各种社会认知技能来学习词汇,然而自闭症儿童存在着解读他人意图障碍、共同注意障碍等的社会认知技能障碍,因此不能很好地领会注意性线索和意图性线索,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学习词汇,从而阻碍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自闭症儿童不能实现词汇灵活构建语言的转变

自闭症儿童在将词汇灵活构地建成语言的转变过程中,是以一种高度受限的方式学习词汇的,他们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索、技能或策略来学习词汇,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将词汇构建成语言的转变。

二、词汇教学在自闭症儿童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对于语言系统的形成可谓缺一不可。在语言构建中,词汇是语言的中心或主体,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音是依附于词汇、以词音的物质形式表现而存在的;语法是词的语法形态变化规则和词的语法序列组合规律的总和。词汇直接关系着词的形态变化规则和词的序列组合规则,所以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间接衡量着语言水平的高低。语言三要素的紧密关联决定了对手词汇的学习不能单独进行,需要掌握和锻炼相应的语音和语法才能完成词汇的学习。因此,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要以强化词汇教学为基本方向,而词汇教学要以语音、语法为基础。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言教学过程中,词汇学习是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最重要方面,而语言学习就是不断积累和运用词汇的过程,自闭症儿童不仅要学习词汇的“形、音、义”,还要灵活地运用词汇,即实现语音与语法的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在词汇教学中常通过对语法的应用和语音的不断矫正来完成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进而恢复和发展其语言学习能力。

三、构建自闭症儿童科学的词汇教学模式

(一)词汇教学的课程设置

自闭症儿童词汇教学课程的设置要以教读课、复读课为主,以自读课、作业课为辅。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词汇时主要依靠模仿,对读音和词形学习得较快,而自闭症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存在着缺陷,致使对词义的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对词汇的系统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刺激。词汇学习中,在教读课和复读课上要着重强调词汇形、音、义的系统教学和强化训练。自读课和作业课是自闭症儿童自己理解和学习的课堂,而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读课和复读课则更适合自闭症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以教读课和复读课为主,以自读课和作业课为辅,以便能更好地实现自闭症儿童堆词汇的有效学习。

(二)词汇的教学方式

在自闭症儿童词汇的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和以小班为单位分层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需要根据自闭症儿童日常的经验和兴趣习惯来创设有意义的知识背景用以满足教学中的所有需求。真实的情景活动能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以及增加成功概括的可能性。而以小班为单位的分层互动式教学,将自闭症儿童按照学习情况分为了不同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课堂作业,这既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又能充分照顾到不同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从而可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学习词汇的效率。

(三)词汇的教学手段

在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图片、音乐、视频在课堂中的运用,从而丰富自闭症儿童词汇输入的途径。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时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工具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丰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自闭症儿童对可视音乐理解得较快,因为它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减少刻板行为,保证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多渠道理解语义。因此,在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中,要丰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

四、结束语

在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中,由于自闭症儿童有社会认知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因此在实际的词汇教学中会有很大的难度。词汇的学习对于语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词汇是语言形成的基础,因此,要恢复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就必须掌握和学习好词汇。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特点,构建科学和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词汇,发展其语言学习能力。

作者:王思颖

    参考文献: 

篇9

STEM教学是指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基础的综合教学。每学期开设4到5个综合性研究话题,利用四科知识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STEM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数学抽象学科的兴趣。从STEM教育的成果看,学生可以在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利用各种设备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科学真理探索。

二、STEM教育背景下,科学课程改革的举措措施

(1)从科学实验入手,整合四科知识,增强探究性

小学科学教材从简易的生活实验入手,分析周边的动植物、空气、水源以及各种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立足于科学实验,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和技术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研究思想。例如,在“过滤污水”的课题研究中,首先,教师明确“污水处理”话题,对话题需要的知识进行简单叙述,采用自然池塘的水、生活日常用品、活性炭等为试验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制污水净化处理器,利用塑料瓶、棉制衣服、纸巾、活性炭包、抹布等不同物质进行过滤,比较各种材料的净化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拓展污水成分以及净化污水采用的原理。在“试验+讲解”的模式下,学生会对污水处理产生深刻的印象,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科学故事为基,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的科研理想。科学教材中以科学家的具体事例为榜样,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对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知识的发展史讲解不多,无法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水平。基于STEM教学理念,教师应开展素质教育,通过科学家发展真理的过程,为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意义,突出科学家的品质,让学生获得感悟。例如,在“动植物繁衍后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例,向学生展示达尔文发现“进化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奥妙和研究的艰辛。又如,法拉第将电学和磁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电磁学的大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学科整合,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数学知识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用途认知不明,常常按照公式进行生搬硬套,进而出现错误,科学课堂应该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补救,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知识。例如,在“探究星体”的章节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星体和运行方式以及星体之间的影响,如潮汐。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星球体积数值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星体之间大小的差异。采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又可以完善科学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又如,在“能量转化”的章节中,教师按照实际生活对学校的耗电量进行计算,让学生体会节约用电的必要性。以上两个例子是简单整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探索,由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的知识。

(4)课堂联系实际,拉近科学课程与现实的距离

小学科学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但这些内容多为引导部分,与教材知识的运用有着差距,降低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层面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将科学课程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技术、工程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气体力量”的课题中,教师可以举出自行车胎、气垫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气体的力量,让学生进行自行车打气实验,在打气过程中深入感受气体的内在力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为学生提供理解现实问题的新角度,不断激发个人智慧,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篇10

村落内在功能的蜕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种功能消亡的同时出现另一种功能的替代。随着时代进步,它将配合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而展现出新的关系模式[3]。村落内在功能蜕化往往出现两种方式:一种是功能过度利用导致功能蜕化。在功能演替中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落与建筑原本的精神内涵就会消失殆尽;另一种是功能利用滞后引起功能蜕化。许多古村落建筑功能利用由于其民居结构的限制,功能置换困难,建筑处于闲置状态,增加了后续保护利用的难度。这两种功能蜕化导致古村落建筑的价值的降低,成为阻碍古村落保护的突出问题。

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遗失乡土性不仅在于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也在于使用它们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4]。在实际的遗产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往往重视物质形态的保护,先物质后文化,导致了物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脱节。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每座碉楼的背后都有一个家族的荣耀与辛酸,每个村落的背后都有一方姓氏的发展与演变,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不能与建筑、村落割裂开来,更不能成为遗产保护的遗漏之处。

开平碉楼简介及与其他古村落遗产的比较

开平碉楼简介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与碉楼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地处广东省开平市中南部,2007年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包含的四个遗产片区分别处于开平市赤坎镇(迎龙楼)、塘口镇(自力村落与方式灯楼)、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蚬冈镇(锦江里村落)。世界遗产委员会承认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突出普遍价值,按照标准(II)、(III)和(IV)将开平碉楼和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产生背景自明代(1368~1644)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三不管之地,土匪猖獗,加上洪涝灾害频发,村民被迫修建碉楼自保。之后,当地居民纷纷出国务工谋生。19世纪后期,排华政策实施,大批华侨回国,大量碉楼在这一时期兴建[5]。华侨不仅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大规模兴建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还为碉楼与村落建筑形式的演变注入了新的动力[6]。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区域的展现[7]。因战乱,客家人南迁到福建西南,在少数民族威胁与荒野环境中,采取“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建筑形式以适应家族聚居的防御需要。以土楼聚族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8]。皖南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代表,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9]。明清时期,徽商取得成功后,在家乡建造起一座座的豪华民居建筑,形成徽派建筑群。自然环境开平碉楼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碉楼文化的重要背景,其中自力村与方氏灯楼片区,以水为空间主体,荷塘为主体景观,水塘、菜地散布其间,与众多碉楼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开平碉楼特色与现状问题

开平碉楼特色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既是自古以来一种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又是人类不同文明交融的美丽结晶,展现了不同文化价值的交汇以及岭南侨乡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演变与发展[6]。数量众多,布局分散开平碉楼与庐共有1833座,涉及开平市下属1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成百上千个自然村,其中分布在四个遗产地片区的碉楼仅占总数的12.6%,绝大部分的碉楼结构保存完好,而散落在遗产地片区外的碉楼却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原有功能蜕化,闲置率高碉楼历史上的防卫功能已经完全丧失,而其作为居住的功能则与现代住居的生活条件存在巨大的的差距,碉楼的使用率降低。为提高生活水平,享受更多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大量居住在边远位置居民搬离碉楼,导致边缘地区碉楼与庐闲置甚至废弃。开平1800多座碉楼中,有专人维修和管理的约有30余座,约占碉楼总数的1/60。管理人员亦不足30人[14],多数碉楼则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旅游开发产品单一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遗产后,带来旅游开发的良机,但旅游开发产品单一,“住、购、娱”等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不少游客看了几座碉楼便产生视觉疲劳,形成了“碉楼半日游”,看完就走的状况,使得旅游发展陷入瓶颈。其次,碉楼的旅游开发忽视了岭南文化与侨乡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深入,旅游开发不力。

开平碉楼保护与利用对策

篇11

病历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材料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工伤等人身伤害案件中,其作为核心的证据材料对案件的审理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取代传统纸质病历将成为必然趋势,但电子病历毕竟是新事物,其证据特征与传统纸质病历存在着很多的差别。因此,本文通过系统的比较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的证据特征:一是证据的合法性比较,二是证据的客观性比较,三是证据的关联性比较,四是证据的质证、认证比较,以期在司法实践中能正确的评价和运用电子病历。

一、电子病历和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合法性比较

(一)传统纸质病历的证据合法性

传统法律主要依赖书面形式作为法律行为的表现方式,并直接依赖有效的书面形式作为证据基础。传统纸质病历是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表示的内容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书面材料。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章第42条明确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1]。传统纸质病历如实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和诊疗经过,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故符合证据的定义要求。其次,我国法律关于书证的定义包含原件和签字两项基本特征,传统纸质病历具备了书证的两项基本要求,故符合法律规定的书证的要求。再次,在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传统纸质病历一直就是以书证的形式进行运作的,并得到了司法界的一致认可。因此,传统纸质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2]。

(二)电子病历的证据合法性

虽然电子病历在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在技术上,电子病历目前尚不能完全实现书证的签字及原件要求。这就对法律中以书证为基础的证据体系产生了挑战。电子病历是否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我们先看看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目前,我国有关电子病历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等。本文认为,《电子签名法》《规范》的出台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合法地位,使电子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1.电子病历的定义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的数据电文的技术特征

《规范》第3条规定:“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3]。从以上法规对电子病历定义的规定可知:第一、电子病历的基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第二、电子病历以数字化信息形式存在、运行。《电子签名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根据其规定,第一、数据电文使用的是电子、光学、磁或者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手段方法;第二、数据电文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信息。据此,从技术特征看,电子病历具备数据电文的技术特征;属《电子签名法》规定的数据电文[4]。

2.调整电子病历的《规范》具有上位法依据

《立法法》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5]。《电子签名法》第35条规定:“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规定的部门可以依据本法制定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具体办法”。而《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数字化的病历如何实现传统纸质病历的功能。因此,本文认为,从立法目的角度看,《规范》的上位法首先是作为部门规章的《电子签名法》,《规范》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其有上位法依据。

3.现有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电子病历的应用

首先,《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虽然《合同法》没有把医疗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但在总则中确认了合同自由原则,所以医疗合同当然就是《合同法》承认的一种非典型合同。因此,医疗合同可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病历作为医疗合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可采用数据电文的表现形式。

其次,《电子签名法》第3条第3款以列举和概括的方式规定了民事活动中禁止使用电子文书的4种情形,主要包括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用事业服务和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等,但没有对医疗活动中使用数据电文即电子病历予以禁止[6]。

再次,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电子形式进行民事领域的活动,在本质上与一般的民事交易活动并没有区别。因此,同样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即:当事人可以自主约定是否使用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对此《电子签名法》第3条第1款给予了立法上的确认,电子病历的应用也应当依此规定[7]。

综上,《电子签名法》、《规范》等法律规范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合法地位,电子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二、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客观性比较

(一)电子病历记录更贴近病情和诊治的事实

1.电子病历的时效管控性更强

临床上关于病历的书写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例如:急诊病历的就诊时间记录应当具体到分钟,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等规定。诸如此类的时效规定在《病历书写规范》中十分常见。但传统纸质病历书写,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完成。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量大、病历书写效率低,就很难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来书写病历。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病历书写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往往不能形成有效监管。因此传统纸质病历在时效管控上存在缺陷。

与之相比,电子病历的录入不同于传统纸质病历,具有更好的时效管控性。一方面,电子病历改善了医护人员的书写病历的速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书写效率。另一方面,电子病历系统自身拥有良好的监督机制,能监督医护人员按时完成病历。电子病历系统,将《病历书写规范》规定时限编写进了病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中。医护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相关的病历记录。如果超过相应的期限系统将自动关闭,病历将无法录入。对于超时限的病历,只有经管理科室(如信息科)的再次权限允许后才能予以补记录,并且这种补记行为将被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在实践中,许多医院将此作为医护人员晋升、评优的考核指标之一,督促医护人员按时完成病历。

2.电子病历良好的时效管控性,保障病历书写更贴近病情和诊治的事实

一方面,因为传统纸质病历对病历书写的时效管控较差,导致很多临床的医护人员未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病历记录。当再次补记录的时候,医护人员经常就会因为间隔时间太久,而遗忘了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使记录的病历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电子病历凭借其良好的时效管控性,避免了因延迟记录而产生的细节信息遗忘,保证病历的客观性、完整性。

另一方面,病历资料作为证据材料,在医疗纠纷案件、交通事故案件、工伤案件中起作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传统纸质病历常没有按规定的期限完成病历,就可能留有足够的时间,给案件中各方势力渗透进来干扰病历书写,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病历内容的记录,导致病历内容与事实的偏差,甚至是病历记录的完全失实。而电子病历凭借其良好的时效管控性,避免了外界利益的不良导向对病历客观真实性产生影响,保障了病历的客观书写。

(二)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更不易篡改

1.电子病历充分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查询与监督,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的查阅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当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查询相关病历资料的时候,需要得医院相关科室(如医务部)的批准,才能得以调阅和复印,患者及其家属不能便捷的查询到自己的病历内容。而采用了电子病历之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子设备直接查询到自己的病历资料,时时刻刻监督医护人员的病历写作。因此医护人员不能任意操作更改病历资料,保证了病历内容的客观真实性[8]。

2.电子病历在医疗系统内相互共享、监督,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只保存在就诊医院,如果病人转院治疗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而且还使得相关病历的连续性中断,不同医院病历不能相互印证。而采用电子病历后,这些不足都得到了改善。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和IC卡)来传输。病历的共享不仅给医疗服务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更有益于不同医院之间医护人员的相互监督。

3.电子病历采用“双档双改”的管理模式,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仅采用纸质存档的方式管理病历,而电子病历则采用纸质档和电子档双向存取的方式。若需要修改病历,必须予以同时修改纸质档和电子档,即“双档双改”。故增加了修改的难度,提高了病历的可信度。

4.电子病历容易鉴别其真伪,更不容易篡改

由于传统纸质病历都是通过手写录入,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较差。所以,传统纸质病历一旦被修改或者新增了部分内容也很难被发现。与传统电子病历相比,电子病历篡改后,更容易鉴别其真伪:一方面,电子病历关联、动态、自动的时间和痕迹记录,使每次修改和新增内容都会留有时间记录和痕迹。另一方面,电子证据作为数据信息的一种,一旦经过修改或新增,就会留下比书面文字信息更多检验方法。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检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检验电子病历的生成、存储或传递该数据电文的办法的可靠性;保护信息完整性办法的可靠性;鉴别发端人的办法;根据电子病历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明确电子病历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伪造和删改的可能),得到这些计算机数据的分析报告和鉴定结论之后,再结合有关当事人(主要是录入、发送该信息及负责发送该信息的人员)的陈述进行审查对比,就可以鉴别其真伪。因此电子病历相对于传统纸质病历而言,更容易判断其真伪性。

(三)电子病历中更多的引入客观原始的病历资料,更具客观性

传统纸质病历所记录的内容并不完整。其并未按照病案管理的初衷,将所有患者相关资料都集中到病案中进行统一保管。例如:X线片,病理切片、涂片,CT、B超、核磁等各种检查资料,围手术期监护,透析治疗,康复治疗等各种检查治疗获得的大量的信息均被保存在病案之外。进入传统病案的只是简短的报告或是部分简略的影像资料,有的病历除了医嘱和病程日志,没有其他任何具体资料记录到病案中。具体信息资料被分散保管在各专业部门或被丢弃。而电子病历可以将这些病历资料重新纳入病案,不仅使病历资料更全面,同时这些病历资料与原有的病历资料相互印证病情和诊疗情况,使得病历更具信服力和客观性[9]。

综上所述,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更贴近病情与诊疗事实,具有不易篡改等特性,引入了更多客观病历资料。这些自身特性都能直接或间接引导病历的客观性书写。因此电子病历比传统纸质病历更具客观性。

三、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关联性的比较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的联系,其联系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肯定或否定、直接或间接等。病历与待证事实之间有无关联性及关联性程度,需要在具体个案中加以判断。但此处,关键在于判断电子病历是否和传统纸质病历一样,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

判断电子病历的是否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就是应该审查认定电子病历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电子病历包含但不限于传统纸质病历的所有内容。电子病历包含了传统纸质病历的所有信息,包含了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如: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除此之外,电子病历还包括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这些内容都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和诊疗情况的记录,都能反应客观事实,故电子病历的内容能和案件事实存在相关联性。其次,为了保证电子病历与患者之间的关联性,《规范》规定: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授予惟一标识号码并确保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对应,进一步强化了电子病历的证据关联性。故电子病历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

四、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在质证和认证中的差别

(一)电子病历中引入释义功能,保障了在质证、认证过程中非专业可读性

病历资料是一种专业的文书记录,非医疗专业人员阅读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而传统纸质病历无法得到必要的释义,进行知识关联。所谓释义,就是解释含义,对于病案,释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同医院不同医生或工作人员使用的术语或检查仪器记录的信息,其实际含义需要解释,以使不同的人能够正确获知其准确含义。例如一家医院的病案在另一家医院被阅读时就需要做必要的释义。二是由于医疗技术新进展造成的生疏术语、新概念、新的检查,需要对其理论根据、含义、正常值、适应症等进行解释说明[10]。电子病历中引入释义功能,不但为患者及其家属等非医疗人员阅读病历提供了专业帮助,而且增加了病历这种专业证据材料的可读性和透明性,为司法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在质证、认证方法中的差异

电子病历的质证和认证不同于传统纸质病历,它必须结合电子病历自身的技术特征及加密条件、加密方法,判断电子病历是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伪造、篡改等。对于自相矛盾、内容前后不一致或不符合情理的电子病历,应予以排除[11]。只有与诉讼相关的事实或逻辑,且同时确定签名是当事人所为的电子病历才能被认定为证据。对病历签字的确认,除根据密码进行识别外,还应结合有关的修改记录等其他相关证据加以判断。

电子病历和传统纸质病历,虽然都是通过证据展示制度及庭审质证予以审查,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别。例如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病历通常直接由被告方(医院方)保全,而原告(患者方)在调查取证时因为法律授权等问题,极难获取到对己方有利的病历资料。导致原告在诉讼中只能主张否定病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被告、原告取证能力处于完全的失衡状况。但这种失衡状况由于电子病历的查询便捷性而有所改变[12]。在实践中,原告提出合理申请后,法庭可以要求被告在审判前允许原告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数据化电子材料,同时披露有关电子病历的来源等与电子病历效力相关的信息。国际司法实践证明,电子病历的便捷查阅对于有欠缺因素的电子病历进行充分的质证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虽然电子病历在证据的属性上符合了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要求,同时对电子病历证据材料的质证和认证也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但我国目前却没有相关的法律直接规定电子病历可作为证据,对于电子病历属于何种证据形式也无分类。电子病历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系统具体应用产物,大大的提高了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电子病历的全面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故我们将不可避免要对电子病历的相关证据特征予以明确规定,消除司法实践中对电子病历的“偏见”,以保障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亟须对电子病历作出立法或司法解释。同时在没有法定解释前,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确保电子病历真实、可靠、完整的前提下,将电子病历视作直接证据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第5章第42条)[M].

[2]参见熊志海,王莉.证据特征的重新解读[M].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电子病历百度百科》,参见http:///view/18090.htm(浏览日期:2011年11月15日)。

[4]参见郭婷,王晓东,王启辉,汤建平.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M].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4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1条规定

[7]参见王红,杨宏桥.电子病历法律效力初探[J].管理杂志,2007年7月第14期

[8]卞建林.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5页

[9]参见薛万国.走出电子病历建设的误区[J].健康报,2010年10月第05期

[10]参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制作及管理办法》第4-25条

篇12

一、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在思想上的差异

企业现代化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间主要的差异就是来源于思想的体系不同。企业现代管理的思想出现在近代大工业初期,因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例如管理的环境复杂,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普遍低,甚至于人们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认识还没有深入的思考,它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是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受到物质本身观念影响,在物料、厂房以及设备上的管理,尽管是人员在对其进行组织安排时也只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生产要素。

第二方面:个体的观念突显,其于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针对于某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是物料等单一的事物,考虑的思维比较单一。也会出现整理的管理的流程之中,对待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能做到多角度思考,没有做太多的考虑。

第三方面:简简单单,片面地进行决策,表现具体来看就是决策问题。

第四方面:突出战术管理这一观念,揭示并分析以及管理的措施制定,在企业的内部进行调整,或根据当前的变化而进行;五十定式观念才突出,即依据经验进行判断,选择某种方式简单地说仅仅在某个小范围得到的成效,渐渐形成典范,逐渐将这种方式规划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标志。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剧,其结构复杂的监管环境日益扩大,人员管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如今,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及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它表现出思想的特点和传统管理思维相比,也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所有的问题尽量都要因人为原点,重点考虑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设性,尽量鼓励他们的管理思想。[1]

第二:系统性,就是注意企业管理的人员间的互相关联以及限制,着重考虑个人和整体间的相互协同配合,做好整体性不能单单考虑个人在系统中的影响,需要为企业的整个管理作出贡献。

第三:择优选择,字面意思就是决策的要多方考虑之后从中进行选择,多因素进行方案比较,最后进行选择。这种决策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和人员各抒己见,做到真正的择优选择企业的发展将会有无限的可能。这也需要管理的行为要有远大的思考,管理人员应该有超前的思维。

第四:突出权变观念,就是管理的行为没有标准的模式模式,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随机应变,做到多方面的思考。往往事情都是多变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企业的管理层都要做到观念的权变,在第三点中也说到了可以择优选择,事情突变的时候不要随意下达命令,择优选择是不错的方法。

二、传统企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上的差异

企业的管理行为上的差异不用主要因为管理的思想不一致,不同思想导致的管理行为也会天差地别,他们的主要差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人与物之间的管理差主要是管理的方向不一致,一个是员工,另一个是管物。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管理“物”,例如收入、支出这种经济方面的问题,而现代企业管理重在人力方面,是在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2]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源泉,人才的多少决定这企业的发展,所以人员的管理绝对是重中之重。

第二点:制度和素养,传统企业管理最重视的就是公司的制度,但是现代企业都更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以及人员各方面的配合。现代企业管理加强人之间的协调以及员工的素质。经过较高领导层的素质与大多的员工之间素质间进行合理、科学的资源配合,使得企业的结构完善。[3]

三、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差异上。传统的管理是管理和查看附近基本状态分析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的对象。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它是不同的,现代化的管理是管理的对象和处理系统正确基本性的理解,动态的,具有前瞻性。他们所操作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不同。起初,现代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本质上是不同的。

例如,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冶金行业已进入整体供大于求窘迫的环境。由于竞争的加强,价格与利润急剧下滑,所以冶金企业必须降低成本。“邯钢公司”,专注于市场和企业的动态完全挂钩的思维,而公司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劳动有机地合理分工,除了成本结构作为系统的成本分析,因此市场已经建立了相对适应性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系统。[5]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了利润,采取同行业惊人的效果。或将他们一味地采取有效掺杂假冒或企业以次充好的行为,但它并没有带出买方市场反窘境的条款。

此外,传统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上层建筑和基础。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不完全是对立的,现代化的管理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了传统化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传统性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理性传统。事实上,为了实现现代管理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管理系统的限制,规模经济的数量和生产过程管理,因此它是没有必要的。与此相反,不存在这些成熟传统管理的实现,它不一定是有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传统的管理与现代且管理在体系上有着很大区别,思想上的歧义导致体系在管理上就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时间方面来说,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过度就是一个时间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空间来说,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的企业管理是同时存在,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适合完全运用现代化来管理企业。本文分析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种种关系,以及互相之间的行为上的差异。希望通过对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进行比较,帮助我们对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

参考文献:

[1] 黎晓春.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系统性及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0.(15).

[2] 杨少明.学习型学校的评价和管理协同变革研究[D].苏州大学,2009.(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