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2嵌入式系统软件、固件,驱动开发精通汇编编程,熟悉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ARM或MIPS,DSP);掌握Linux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的方法.
1.2专业课程体系划分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
1.2.1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从事本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知识面扩展以及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1.2.2工具类课程主要是为在集成电路领域和嵌入系统应用中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开发工具.在集成电路方向设置了硬件描述语言、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在嵌入系统方向设置了嵌入式操作系统、SOPC设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3专业课是学生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主要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和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在集成电路方向设置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集成电路综合开发技术等课程,在嵌入系统方向设置了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HDL模型功能验证基础、嵌入式系统综合开发技术等课程.
2搭建宽口径高实效实践教学平台
为突出模块化集成教学思想和分层次渐进式自主实践理念,层层提升,层层深化,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从基础性实验、基础工程实践训练开始,经专业性和综合性延伸,直至创新性研究,形成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图略).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平台、基础工程实践平台、专业工程实践平台、综合工程实践平台构成.
2.1基础实验平台将电路实验、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实验构建成基础实验平台,在第3,4学期进行,在充分考虑电子、电路等理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在实验内容上自成体系,突出理论与实验结合、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虚拟实验与操作实验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
2.2基础实践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单片机工程实践基地、EDA工程实践基地、电子工程实践基地、通信工程实践基地、电气控制工程实践基地、DSP控制工程实践基地、应用电子工程实践基地、电气CAD工程实践基地、电子工艺工程实践基地、计算机装配工程实践基地.在第4,5学期分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5周,把实践基地分成2组,分别进行循环.拓宽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2.3专业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包括智能控制工程实践基地、传感器与检测工程实践基地、控制系统工程实践基地、ARM工程实践基地、SOPC平台、高频电子线路、微波与天线、单片机应用工程(高级)实践基地、ASIC工程实践基地、测控专业工程实践基地.在第6,7学期分2个阶段完成,每阶段5周,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兴趣,从专业实践基地中任选6个基地进行循环实践.
2.4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属于教师与学生共用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开放式实验、实践基地.配备几乎所有其它实践基地的仪器设备,使实践内容相互补充,实现了从浅入深、从通到专、从点到面、从传统到现代、从一般到特殊、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近式学习过程.满足了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科技创新、电子设计大赛的需要,实现了专业课实验集中化、系统化、设计化、综合化和全面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工程实践设备,利用率接近100%.
3通过电子竞赛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现实状况
我国开设物流课程时间较晚,不少高校虽然增设了繁多的物流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但成效并不明显。中职学校是继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后,为补充社会物流人才需求不足相继增加的物流专业,其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尚缺少规范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网络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课程编排存在重复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重复,往往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体系更新速度慢、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二、当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目前,学校物流专业教师讲授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些重要章节虽选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教师因为缺乏物流企业相关的数据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演示工具,缺乏实际案例的充分说明,限制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物流专业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发现问题、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内容空洞,教材编写周期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深入发展。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企业局域网技术已经从“有线”转向“无线”,WEB技术更强调移动。但是,物流教师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的落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为零,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没有生趣;为学生配置的专业教材中也很少涉及前沿技术问题,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很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只有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问题上找到新的出路,才能保持教材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设置应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要通过选定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实验项目、物流案例或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物流信息技术的目标;学生要根据个人能力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学让生真正接触物流企业第一现场,掌握具体的管理流程,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综合目标。
4.专业师资缺乏
中职学校中,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师水平差别大,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范围涉及了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EDI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条形码技术、PO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各个领域,范围广、内容多。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明显不足。
5.实训设备水量少,使用频率低的
中职学校为满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新建了物流实训室,添置了诸如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设备。但由于采购和维护成本昂贵往往采购数量很少,要想让每位同学在实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机械设备,参与管理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折旧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与之对应的设备维修费用也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故障问题,就会增加经费开支,耽误学生的实训时间,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成本。
三、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策
1.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教材建设周期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武器。教材选编和教材建设的周期对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而言明显偏长,这都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要想改变现状,学校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权,以出版市场的成熟教材为主,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更多前沿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搜索引擎等途径获取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充实多媒体光盘内容,让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有更多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机会
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和管理的机会,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流信息管理流程。学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率较高的物流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并从中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熟练操作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3.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如何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使用效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是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租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或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倾斜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其既可以满足物流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又能满足物流企业的部分日常工作需要。但如何鼓励物流企业帮助学校提供或者更新技术设备,以及降低物流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是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积极引入企业物流信息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鼓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在物流企业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84-01
由于“信息论基础”这门课程是应用近代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编码和通信的科学,是概率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1]。该课程的概念抽象且数学公式较多,前后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学生的数学基本功要求高,加之课时紧、授课时间短,对于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授课过程通常从基本定义出发,讲述原理,给出相应的数学描述或数学模型,对性能做出理论分析,伴随一些重要的定理、证明、推导等等[2]。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决定了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内容广泛、课时短。
1 目前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比较抽象,侧重于对实际通信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而有关通信系统实现的内容,一般只给出系统实现的思路或框图,很少介绍具体实现,与实际的系统实现距离大,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并不能对信息论基础讲授内容做到深刻的理解,基本上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这使得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时产生较大困难,如在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践中,学生经常不知如何下手,一片茫然。虽然有相关的辅导资料可以查阅,但本科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自学能力还较差,不能单靠学生努力来改变现状。
2 筛选和提炼教学内容
我们需要合理筛选和提炼信息论基础各章节教学内容。目前采用的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其各章节内容主要囊括离散信源及其信息测度、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波形信源和波形信道、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有噪信道编码定理、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无失真的信源编码、信道的纠错编码、网络信息论、保密系统的基本信息理论等,部分内容与《现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分析》、《扩频通信》等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若完全照着教材讲授会浪费课时而学生又没学到新知识,但又不能完全撇掉这些重复内容不讲,因很多学生已经忘记前期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若不稍加复习会影响他们接收新的知识。而后期课程重复的内容,若不在课堂中有效串讲,学生会误以为这个内容不重要,并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合理有效地筛选和提炼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我们经过前期探讨研究,计划从三方面来解决问题。
(1)先将信息论基础中重要又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提炼出来。
(2)然后依据软件语言的特点,通过图形、曲线、文字、动画等方式来将知识点展示出来。
(3)最后把各个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系统演示,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目前很多教材给出的例子并不尽人意,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解释,对于成功讲解该课程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大量查阅相关的国内外经典教材,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选取经典的例子。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有益处,能大大增进课程教学效果。
3 教学实际应用
在对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现有的通信技术同步,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较为脱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因此,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到所学习的信息论的有关知识是与周围身边事物密切相关的,所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大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4]。在教学实践改革中,我们通过以下四种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利用Matlab强大的可视化功能,把信息论基础中抽象的理论公式以直观的图形展示,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搭建实际无线通信系统,如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具体包括数字基带仿真、服务发现、局域网接入、电话网接入、语音传输、数据传输、图像传输、无线多点组网、通信性能评价和GSM/GPRS接入等技术,以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通信系统概念。
(3)将我们教研室的教师们最新的科研成果集成于软件中,并用于教学,让学生能及时了解通信的新技术。
(4)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这套软件平台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语言进行独立设计和开发,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查阅文献,确定设计目标,设计系统方案,计算仿真参数,直至搭建系统仿真平台,测试运行结果,改进系统设计等具体工作,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有力的锻炼。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筛选和提炼教学内容以及大力加强实际应用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而且大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等.《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0):18-20.
1.Excel应用软件的学习特点
(1)实用性比较强。Excel应用软件在社会各个行业应用得十分广泛,特别是办公方面。因此,实用性较强,这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本领的基本操作。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会给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2)知识点比较零碎。Excel应用软件的操作学习虽然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渐进性的学习,但是有较多的知识点是需要靠记忆巩固的,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已经熟练地掌握,但是一旦将其应用在实际问题的操作中,他们往往是不知所措。
(3)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Word和Powerpoint相比,Excel应用软件的操作学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感性思维,其中一些技巧性的操作,对于正处在智育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有些难度,而函数与公式、 数据筛选等内容的操作又让他们感到迷惑,因此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Excel应用软件教学策略
(1)让学生一开始就对Excel应用软件产生兴趣。我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课件的方式首先来介绍Excel应用软件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历史,然后是通过与Word、PowerPoint窗口作比较,让学生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时候学生虽然议论纷纷,但还是不能准确地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便带领学生来认识Excel应用软件的基本图标,例如自动求和、排序等,同时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也不断演示其软件的功能。在此期间我不断地给学生介绍Excel应用软件在实际生活中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Excel应用软件的基本图标,对其功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产生兴趣。
(2)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经验告诉我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将2008年奥运会奖牌榜 的Word文件发送到学生桌面, 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排名,让学生尝试着怎样能做得又对又快。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Excel应用软件,他们只能是想其他的办法:有的学生用电脑系统中本身所带有的计算器进行计算,也有的学生用纸笔进行计算。过了大约15分钟,学生终于算出来了。这时候我再给学生用Excel软件进行演示:首先将Word表格复制到Excel中, 然后对数据进行自动求和、 复制公式、 排序, 再用 “填充” 功能, 填写序号。 整个统计操作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演算出来了。学生大为惊呼,都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我趁热打铁引出了下一阶段要学习的内容。
(3)遇到难点,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在学习中,教师要采取递进的方式来增加学习难度。教学中,随着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给学生布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指点。如我在Excel应用软件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5个任务作业:前两个是基础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上掌握了操作。第三个任务作业是如何设置图表中的对象等。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第三个任务进行探索,来检验之前他们所掌握的技能。第四个、第五个任务作业是能否根据数据的性质和题目的要求恰当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饼状图、柱形图、折线图)。这个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他们认真分析还是能够做得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我不时地跟踪学生的作业进展,并且启发学生采用什么方式去做,让他们多尝试不同的图标所赋予的不同功能。很多功能是学生在摸索中找到的,势必会让他们加深印象,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后的长时间内不至于完全忘掉。
(4)采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由于课堂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里面都有计算机学习得比较好的学生,这样,每当布置一个任务作业的时候,小组内总会有人又好又快地完成,然后我就让他担当这节课 “小教师” 的角色, 和教师一起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适当地照顾那些不好意思问教师问题的学生,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