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及对象
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解当前榆林学院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认知及满意程度,思政部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状况;二是当前开设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三是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程度。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榆林学院2010级学号为奇数的851名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问卷838份),其中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为80.02%,之后采用相关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进而对思政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呈现与分析
(一)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
为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调查组围绕学生喜不喜欢思政课(其中又特别追问了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基本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1.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态度不容乐观。以问卷中设计的“请问你喜不喜欢上思政课”一题来看,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思政课。在对为什么不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的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反映出的原因也体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具体而言,62%的被调查学生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是思政课内容太枯燥,自己不感兴趣;26.5%的学生则表明不喜欢上思政课是因为在课上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只有不到5%的学生将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归于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强调自己不喜欢其讲课。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政课上课效果不理想,课程受欢迎程度有限的部分客观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或者上课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两个原因都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相较于这部分同学,另有49%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喜欢上思政课。就这一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可以说截然不同,喜欢上课或不喜欢上课的学生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
2.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
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知状况,尤其是客观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本次问卷设计了一道可多选的关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题目。整体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70.9%的学生选择该项)、二是枯燥无趣(47.4%的学生选择该项)、三是抽象难懂(28.5%的学生选择该项)。这三大特点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一般认知。尽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有部分课程贴近时事(如形势与政策)或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总体上,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现出了更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尤其是基本原理概论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实际也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带有一定的排斥、质疑乃至反感、否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尽管思政领域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相较于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之快、获取信息渠道之多,思政课的改革(特别是课本内容的改革)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整体认知在符合实际的同时,总是带有一定的“前见”。而这一现状也应该成为以后思政课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调查的第二个主要方面围绕目前榆林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展开。包括:第一,思政教师如何讲授思政课的;第二,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情况等。
1.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
本次调查对于教师如何授课进行了可多选的提问。被调查的学生中,66.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29.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比较传统,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37.9%的学生则强调授课教师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另有17.8%的学生在作答时,表明自己的教师在授课时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可多选的题目,有23.8%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12.6%的学生则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两项;另有8.5%的学生选择“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与“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以上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目前榆林学院思政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目前思政教师队伍的一些组成特点)。整体来看,目前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令人满意,近7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时事、生活入手讲授思政课,不仅弱化了思政课理论性强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纯粹理论内容的矛盾,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课和学习的兴趣。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凭着多年的学识魅力、讲课技巧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理想。调查中约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时以课本内容为主,紧紧围绕课本或教案,比较枯燥这一现象与目前榆林学院思政队伍的组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了解,榆林学院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达到65%以上,而作为新进的或者从教时间很短的青年教师,真正的授课中多以教材内容为根本,围绕课本进行备课、授课,故而受到教材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授课实际上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在积极地拓展上课思路,提升专业素养、讲课技巧等。
2.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良好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目的顺利实现的保障之一。思政课作为有名的“大堂课”,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针对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提问,反映了榆林学院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一些困难。调查中45.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上的思政课很有秩序,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良好;29%的学生表示思政课上课堂组织与管理一般,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上经验欠缺;17.6%的学生则指出思政课课堂秩序较差,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另有1.2%的学生认为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掌握。数据显示,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现状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由不同专业学生所组成的大合堂班,既不利于教师的授课(例如部分坐在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与互动(例如课堂提问次数有限,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②部分年轻教师,从教时间短,课堂组织与管理经验欠缺,存在着不知如何组织与管理、压不住堂的困难。③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政课,不认真听讲,上课聊天、看闲书、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度分析
无论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识的调查,还是思政课教学基本情况的研究,归根结底,思政课开设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使思政课成为帮助学生,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因此,本次调查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程度两个问题而展开。
1.思政课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本次问卷调查以“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帮助和作用”为维度进行了考察。调查的学生中52.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34.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成才;27.3%的学生则承认思政课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精神;25.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理论思考的能力;另有2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从以上数据来看,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对于学生的帮助,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帮助较为突出。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素养的提高,抑或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及个人成才意识的培养,又或是理论思考能力、实践精神都有显著作用。这其中对于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的提高最明显。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自己对于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自己的理论思辨能力,力图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2.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分析
本次问卷最后一项是关于学生对于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3%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表示满意,其中6.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4.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另有15.4%的学生表示对当前开设的思政课不满意,其中5.4%的学生承认自己对思政课很不满意;最后33.3%的学生强调自己对思政课的开设态度一般,无所谓满不满意。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的满意度一般,仅有50%左右的学生表示满意。尽管不满意的比例只占15%左右,但是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对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所谓的态度。这一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既可能成为喜欢思政课的学生,也可能成为不喜欢甚至否定思政课教学的学生。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应该成为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与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关于思政课改革与提升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效果的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基于此,针对上述分析中出现及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试图对以后榆林学院思政课水平的提升及教学的改革给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正向情感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树立科学、理性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寻找到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从大学生的思想及思维特点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
2.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思政课各项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榆林学院思政部教师队伍构成偏年轻化,青年教师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技巧等各环节经验欠缺的特点,思政部形成了一套专门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确保每一位新任课教师在政治方向、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达到任课要求。本次调查结果也证明,青年教师在教学点很突出,他们一方面积极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技巧,累积经验,表现在教学中是“中规中矩”;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努力运用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课堂。这看似矛盾的两极,恰恰反映出榆林学院思政部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中制度建设和教师培养的科学性与前进性。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9%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的上课方式有点陈旧,需要改革创新,尤其是新任课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掌握相对有限,在课堂授课中无论是理论的阐释、案例的选择,还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要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别人用什么,自己就用什么,什么先进就用什么。而是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教学的长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思政理论课从其课程性质来看,理论的特质更明显,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纯粹理论学习这一实际,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大学生把理论转化成自己切实理解、认同的东西便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深刻理解理论,最终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本次问卷调查针对以上情况特设了关于实践教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0.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应该开设实践课,尤其是部分与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榆林学院思政部自成立以来,就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依托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优质的红色革命资源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经济资源,思政部先后建立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榆林市展览馆、榆林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榆神煤炭公司等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定期的参观、考察与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切实了解榆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已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以上途径不仅巩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在教学中,教师很有感触90后的学生较之80后的学生更有时代特征。曾经,我们经常用叛逆来形容80后的大学生,那么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90后是孤独的一代,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
2.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2.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2.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59-63.
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校教研组中是一个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教研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都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时间相对是比较紧张的,但我们还是以区教研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继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教材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及学科常态化教研,以有效教研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
2020年9月23号至9月25号,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区2020年思政课培训。
2020年10月23日,余老师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国培计划”--2020年全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班。
2020年11月24日,全体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多功能厅认真聆听了思政微课堂。当天,市教科所主任再次强调了思政课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也必然重大。
2.重视教学常规检查
本学期,根据教导处的要求,我们对道德与法治执教老师进行了每月一次备课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我们大组的每位老师虽然大都“兼职”,但都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打印的教案有二次备课的痕迹,且余量充足。手写的教案也是毫不含糊。备课中,老师们每单元能结合《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及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深刻、具体。
3. 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的教研是二周一次。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认真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在学校网络教研活动中,林校长发起了我们一起学习了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定》、《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等,各位老师还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在区级平台上,所有老师一起进行了两次区级教研,一次是对“团体研修”的学习与解读,一次是对新教材、新课程的研究与理解。在这些理论学习中,不论是学习他人好的经验,还是通过看区级优秀展示课,都给各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4. 依托集团,不断发展
本学期,我们以课堂为基地,深入开展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研究与实践。
每一次集团教研,我们都有任课教师积极参加,不仅听课认真,发表的评课感言也是获得了集团教师的一致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我们三年级的张老师承担了集体公开课的任务。在历史一个多月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以三年级组为主要教研阵地,不断试教、听课,大家一起磨课,打造了内二的精彩课堂。不仅是张老师在此次开课中收获颇多,提升匪浅,对我们整个教研组来说都是一次锻炼、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亮点与特色
1、重视教研组工作。道法教研组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活动有主题、有目的,每活动一次即有一次的收获。教研组活动规范,除时间、数量上保证外,比较注重活动质量和实效,通过集团联组教研,积极创设教研氛围,开展说课、研课等活动,使老师们在学习中、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工作勤勉,无私奉献。我们所有的道法老师都是兼职老师,每个人身上语文方面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还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好了每一项道法教学的常规工作。特别是三至五年级的执教老师,对于道法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在我们集团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教学常规,还是承担开课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为我校道法学科的教学添砖加瓦。
四、问题与思考:
一、公民意识与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泛指公民多方面的意识修养和素质养成,它是在现代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是指对公民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总和。在当今社会,积极的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自身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消极的公民意识则会阻碍公民自身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
公民意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且拥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将大学生作为公民教育的主体,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积极负责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主动承担发展国家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二、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改革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趋复杂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随之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寻新方法和新途径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现状来看,缺乏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表现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加之学校思政教育方法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中,势必会促进大学生党员公民性和公共精神的发展,为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径。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成效
公民意识教育是围绕公民身份对大学生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以此为立足点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优秀公民,教育目标更具实际性,将其渗透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中,能够结合理论教育目标,构建具备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其二,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全过程,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其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信念,避免他们受社会不良思想和现象的影响,动摇原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保思政教育成果。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对公民身份的正确认识,并促使其通过社会实践成为合格公民。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正确认清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情况,引导党员大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找准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处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承担起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责任,同时还会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的方法
1.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
为弥补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尚未形成专门课程的弊端,高校可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公民意识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1.1.重视公共理论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生价值、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党员,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强化法纪观念,提高大学生党员对我国基本国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认知。
1.2.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相结合,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说教方法,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做法如下:其一,通过客观评析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时事政治,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其二,通过评析古今名人轶事,引导大学生树立起人生榜样和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党员爱国意识、道德意识。其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教学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官讲座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
1.3.融入专业课程。公民意识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中,使任课教师担负起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责任意识。
2.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党建活动
党建活动是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必备环节,也是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广大大学生党员是良好公民素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将公民素质教育与高校党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党建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所以公民意识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党建规章制度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党员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为其他大学生树立榜样。此外,党建活动还应当积极开展集体研讨,让大学生党员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3.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积极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风校纪、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陶冶情操、约束行为、深化思想认识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重视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如完善校园网、校报、校刊、体育场、广播站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和宣传提供必备物质条件。其次,丰富校园文体活动、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调动起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文艺演唱会、体育项目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锻炼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公民意识。再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全面覆盖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管理、奖惩管理等方面,体现制度的公平有效性,以此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观念、民主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为大学生党员形成公民意识奠定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青年公民群体的优秀代表,也是国家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和社会公民素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有必要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思政教育体系中的课堂教学、党建活动、校园环境等方面,努力培养大学生党员成为具备较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谭秋浩.匡思蕾.论公民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2]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姜东敏.公民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彭旭丹.刘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8).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编号SGH10317)和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子项目——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文件)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然而,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薄弱甚至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积极探索对策。
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定内涵
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内涵,特指校外的实践,即走出校门,有组织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它较之于校内实践,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征,“即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1]
若在本质上把不具有“社会参与性”的实践活动也纳入社会实践范畴,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会走向形式主义。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定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时无法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低课时(16个学时)根本无法保证。不仅如此,在“2+1”模式改革的压力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最低课时(128个学时)也难以保证。
二是经费落实难。没有制度性保障的条件下,寄希望于各高校自觉、主动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现实。
三是远未“全员”。从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成效显著。廖日文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对策研究”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除军训之外,你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过其他社会实践”的问卷中,回答“参加过”的2349人,仅有65.2%;“没有参加过”的1256人,要占34.8%。[2]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远未“全员”。
总之,在高职院校“2+1”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时保证难;在各高校普遍压缩办学经费的大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落实难;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远未“全员”。有没有既不占课时,又不增加经费,而又覆盖全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假期延伸,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假期延伸,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为打工体验,一种为社会调查,二者可以任选一种。时间安排最好是大一升大二暑假期间,这是因为经过大一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暑假时间比较长,拿出2周甚至1个月时间没问题。其意义在于:经过大一升大二暑假期间的实践,大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在剩下的1(距离顶岗实习)到2(距离毕业)年时间里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其具体流程是:
1.大一第二学期期末前2周内(17周、18周)安排3个学时的社会实践(调研)专题讲座,由思政课教师讲解打工体验与社会调查的注意事项与写作方法,以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分批进行。
2.暑假期间学生至少用2周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社会实践(调研)单位最好与所学专业有关。社会实践(调研)单位确定后,要电话或书信告知指导教师自己从事社会实践(调研)单位的名称、地址、办公电话和有关信息,由思政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
3.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结束后,要撰写打工体验或调研报告(不少于2000字)。报告的具体要求:要有时间、地点、实践单位概况;要有打工或调研的基本情况;要有个人收获、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数据要真实;撰写要规范等。报告要有实践(调研)单位的鉴定,并且加盖实践(调研)单位公章。
4.大二开学后一周时间内上交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5.第2周至第14周由有关教师对打工体验或调研报告进行批阅和评比。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不合格的返回重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重新撰写报告,再次参加评审。
6.第15周或16周(大一学生社会实践(调研)专题讲座之前)利用3~4个学时召开二年级全体学生大会,对优秀打工体验或调研报告进行表彰,并进行大会交流。
7.成绩合格者由思政部初审、教务处复审后记1个学分,并将考核表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存档等。
我们认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假期延伸,既不增加课时,又不增加经费,而又覆盖了全体学生,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类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改革和发展,就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探讨一下做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重视思政理论课与“潜课程”
1.1 重视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就是经常到课的同学,许多也是迫于主讲老师点名的缘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内容的一贯性和空洞性,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部分同学的功利性。他们认为有时间的话,不如学一些专业课,自己将来不搞政治,考前的临时突击,也能顺利过关,说不定还能拿高分。
老师的说教性。部分老师的照本宣科,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产生了还不如自己看一遍的念头。
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同学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到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上来,得到更多的收获,让同学们思想道德修养得到真正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真正的“四有”接班人。
1.2 发挥“潜课程”的育人作用
潜课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潜课程是指那些非计划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学生在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等因素组成。
潜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虽然少于中小学阶段,但大学生们也还是留意着教师出版的著作和论文,注意着教师的生活琐事,主动一些的学生甚至登门拜访。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潜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它具有一种促进力,能使大学生积极进取。潜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大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视它的教育功能。
如何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潜课程的建设,让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依靠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协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他们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实践上的标兵作用。
学生党员是凝聚学生的核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抓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求党员不仅要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支持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工作。
系团总支、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又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自我教育,又培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团总支、学生会承办和组织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才干,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
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健立和完善一系列辅导员管理制度并付诸实践,使辅导员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建立辅导员岗位职责、考勤制度、深入宿舍和教室查岗制度、例会制度、辅导员与家长保持联系制度、听课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和经验交流及科研制度等。使辅导员工作起来有章可循,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2 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和家长联系制度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是作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校园网,进行学生电子档案管理,分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基本情况登记档案。有的还在每学期末用书面信涵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对于差生则用电话方式直接与家长沟通信息,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3 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培训学习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榜样和旗帜。定期召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交流经验,通报情况,查漏补缺。党支委一班人亲临干部大会进行指导,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利,教给他们如何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在关心群众生活与学习的同时,要讲究工作方法和效果。使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培养,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具有多种实施途径和多种操作方法。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形成综合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任运康,伍安春.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师.2005,0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46-02
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就业竞争中缺一不可,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离不开基础课。把握不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育的各环节,人才质量就不会得到有力提升。加强基础课理论研究,精准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对于有效促进课堂和谐、增进师生交流,有效提升人文素养、技术技能积累,有效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高职教育在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课“教”与“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基础课程建设力度重视不够
近年来高职教育围绕课程标准、专业设置、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和力气,硬件建设日趋完善,内涵建设相对不足,对于基础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远不如专业建设,如思政课合班教学、大学语文只在个别专业开设、数学课和英语课教改效果不理想。基础课教师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考核评价等方面没有作出成绩,存在被动工作现象;学校存在着为了加大专业实践课课时,而压缩基础课课时的现象;学校主观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相对于专业课是不重要的,都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创新不够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学到什么程度,学完知识后有没有成就感,从这些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深入研究的不多,有成就和特色的少之又少。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符合师生特点的教学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在实践中指导性不强。教改中,对于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来授课,有时不考虑内外部教学环境,拿来就用,一种教学模式还没有研究透,就要谈成果、谈教改,基础不牢,规律没摸清,创新的原动力不足。
(三)功利主义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花大功夫精心备一次课,收效却不大,这种现象一直在困扰着基础课教师。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得知,学生认为基础课没用,至少现在没用,如“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是脱离实际的,凭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闯”社会,照理论课所学的做会吃亏,这种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网络一些不良影响;学习语文课中的传统文化,对凭专业吃饭没有直接用处或影响,学不学无所谓;英语、高数底子薄,听不懂,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课,原因是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自在。发现学生在考取资格证书时,会主动学习,因为有用。以上说明,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实用性,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基础课“教”与“学”的把握
(一)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培养良好学风
罗杰斯说:“我们知道促进这种学习,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品质。”教的态度和学的态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诲人不倦,学生要学而不厌。解决学习态度的问题要充分重视“思政课”和“语文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思想端正则学习态度端正,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充分把握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在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和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有效抵制不良现象和负面舆论,让更多的大学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让大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主动学习求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学风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可以提升。
(二)精心组织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目前,从各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来看,大多数院校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于60%,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从人才发展和就业创业角度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操守、综合能力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分数低、质量差、不好教,以成绩低而否定学生的其他能力,没有关注到很多学生在创业大赛、国赛、就业、创业中与本科学生同台竞技取得的不俗成绩。基础课在“教”的上面,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情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引导,教师带领、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正确衡量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扬长避短、学有所获,从事适合的工作,有所成就。在“教”的过程中,应体现基础课的实用性,改变“填鸭式”教学,尽力实现“小班化”教学,要因材施教。做到知识点与规律性相结合,知识点与趣味性相结合,知识点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基础课教学有价值、有意义,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学有所获,逐步建立学习自信
西方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期望教育能够更多地帮助人们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能有目的地、愉快地生活。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师要用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学习基础课中学习哲学思维、逻辑思维,用辩证法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主动控制自身的行为,杜绝上课睡觉、玩手机、逃课等现象,改善不愿意学习,不善于学习的状况。基础不牢,学习动力不足,只有基础课教师帮学生打牢基础,学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通过进一步改革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过程中建立学习自信,有效改善低分学生学习自卑感,以充分的自信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学得一技之长,有成材的希望,有出彩的机会。
(四)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学风的好坏与班主任有关,一个关心社会、关心学校,有想法、有干劲的班主任与一个涉世未深、没有经历、缺乏经验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完全不同;学风的好坏与所学专业有关,商务专业、物流专业、软件专业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考核平均成绩高;学风好坏与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有关,道德品质高、风趣幽默、知识广博的教师受学生欢迎。基础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以远见卓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内涵,以坚定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专业素养、广博的知识经验、胜任的教育能力、现代的教育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时,教学任务以基础课为主,基础课在学风营造,建立学生学习信心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基础课教师要了解所带专业的基本情况,服务于专业建设,结合专业课特点使所教内容适度、够用。班主任、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成材愿望。相互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共同抓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工作。
三、结论
把握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从中找到“教”与“学”的规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以高度的自觉找到学习的方法论,建立学习自信、人生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66-02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想要在求职与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实践证明,谁在职业素养上占据高位,谁就在就业上占优势,谁也就能够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仅影响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更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其中,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而其他几项则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比较重视隐性的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大学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它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当中,以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行动等方面的培养。
1.通过“理想信念篇”进行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新生刚入校,面对的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开学初,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对2013级新生基本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专业的填报,38.2%的学生是亲朋好友帮助选择,对于选择学医的目的,40%的学生认为好找工作,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60%的学生不太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缺乏职业意识,更不可能产生职业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在绪论课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对大学生活以及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并设计实践课环节,邀请资深的专业老师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紧接着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为着理想不断奋斗,鼓励学生从进校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理想与职业之间搭建桥梁,让理想通过职场奋斗而梦想成真。
2.通过“人生价值篇”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篇中,如果单纯地谈人生观,孤立地谈人生价值,则会使整个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师将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与实现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教育学生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尤其在工作岗位中培养与同事的团队合作精神,让职业成为个人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教学则会显得充实而有意义。
3.通过“道德修养篇”进行职业道德与作风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因此,在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与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的教学中除了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在此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整体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4.通过“法律篇”进行职业法律意识及维权观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应主要从法律的知识、观点和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公平、正义观念的养成。在第五章与第六章的法律专题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再结合第七章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部分将职业法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生动的法律案例,比如,对“医闹”事件、“护士虐婴”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职业行为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树立职业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统一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职业角色,规范职业行为。例如,笔者在实践课上让学生自编自演有关“医德”主题的小品,由学生扮演医生与护士的角色,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符合医护身份的语言、动作,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护岗位的行为规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专业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化
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1.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程度,因此,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教师应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要了解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就业条件、行业前景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目前,有些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无法立足学生就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缺乏实效性。
2.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入。在教学中,应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应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备好课,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谈职业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职业理想而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比如,十报告在推进社会保障及人民健康方面,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在授课中就将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医改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去,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分专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法律条文的解读。比如,我们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解读了《护士条例》,为药学专业的学生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这样,同学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行业法规,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工作培养法律意识。
3.将实践课与学生专业见习相结合。专业见习是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专业实习的前奏。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讨,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学生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可见,专业见习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的魅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同时,这两者的结合还有一个优势:既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有机地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思政课教师寻找实践教学场所的压力。
2015年,学校思政课教师以改革创新精神,将MOOC应用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构建了MOOC背景下,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资源科学化和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一线四化”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一、主线:研究性学习理念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2001)中将“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
大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主动探究未知事物进行研究和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2]。它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式,其宗旨是让大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理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代表了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与MOOC所具有的开放性、大规模、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相统一,具有一致性[3]。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人才而服务。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在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我们把“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精准”定为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要求、教学重点、MOOC任务三部分内容,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切入点。
以“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一专题为例,既要讲清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又要讲清两大理论成果各自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大战略、大视野、大格局、大勇气等创新精神。重点一是阐述马克思主x为什么必须中国化的问题。重点二是讲述关于“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内容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三是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即新常态下,同志提出的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等。而学生学习之后的MOOC任务就是如何理解“四个全面”,并写出其思考过程。
各个“专题”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能人为地把“专题”分散孤立成“音乐符号”,而应把系列“专题”演奏成具有内在联系且优美连贯、动人心弦的“华丽乐章”。
三、教学过程精细化
课堂教学、MOOC制作、网上答疑三部分构成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平台点。
(一)课堂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我们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好整个教学安排,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在线上MOOC,并自主思考回答视频中教师所提问题。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内容,充分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在上课前一晚将困惑疑问E-mail、QQ、微信、短信等方式发给教师,由教师搜集整理后,挑选有代表性的深度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虽然征集问题的过程,教师比较辛苦,但在充分互动前认真准备换来的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心中自然感到欣慰。对于采纳的讨论题目及课堂上积极参与、发言效果良好的同学,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加分,对于特别优秀的同学会给予平时成绩满分且笔试免考的奖励。这一政策有效解决了逃课、替课现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理念。
(二)MOOC制作
在MOOC的录制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细化知识点。由团队各个成员集体将“概论”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确定成适合学习与思考的知识点。其次,是细化教学设计。在每段10分钟左右的视频中,要精致合理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特色,其中包括教学背景、目标、方法、手段、案例、问题和总结等内容。最后,是细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能够制作出精美的ppt,合理地搭配音频、视频、图片、动画效果等,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网上答疑
通过网上答疑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即“一人对一师”,而不是“一师对多人”,实现与学生真正心灵对心灵的沟通、思想火花的碰撞。毕竟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解决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但个别同学由于性格的原因或事件的隐秘性,不愿意当面与教师沟通,这样就可以通过“私聊”与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完成心灵的释放与灵魂的净化。
四、教学资源科学化
人才资源、技术资源、MOOC资源三部分构成了教学资源的科学化,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动力点。
(一)人才资源
在人才资源的科学化上,除了打造“明星教师”之外,更要重视后备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首先,以老学能。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所以青年教师们要沉下心跟前辈老教师认真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细心听课、记录、思考、创新,并在有经验的督导指导下进行教学实战。其次,以赛添能。通过参加学校、全省及全国的教学大赛,可以快速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增强其教学效果优秀的信心,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变身。再次,以研促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但仅凭理论基础,缺少前沿课题的研究,还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富有特色的思政课教师。最后,以制激能。建立完善有效的评审、激励、分配制度,尤其是在职称评定上给予青年教师加分政策,避免他们出现倦怠情绪,鼓励健康向上发展。
(二)技术资源
在技术资源的科学化上,需注重专业技术团队的建设。MOOC的核心内容就是微课,教师设计、制作、编辑视频的水平决定着微课质量,微课质量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制作编辑视频的过程中,应由专业技术团队完成,打造精美的视觉听觉效果。例如,上海的“智慧树在线教育”就是一家为全国各高校提供专业技术团队的公司,免费进行MOOC视频的拍摄与制作。此外,教师们也可进行简单的教学拍摄,然后运用“格式工厂”、“狸窝”、premiere等易操作且实用性强的制作软件进行后期编辑。在全国微课大赛网站上就有微课制作相关问题的指导和视频,广大教师可自学方便简洁的方法进行微课的制作编辑。
(三)MOOC资源
MOOC资源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MOOC平台的搭建,既可以服务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处理,又可以帮助广大学子线上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因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果测评技术,MOOC平台可深入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具体环节:搜集基本情况、跟踪学习过程、分析学习行为、总结学习特点、把握学习规律,等等。因此,利用MOOC平全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
提问讨论、MOOC测试、团队答辩三部分构成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显现点。
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教师应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无论学生在线上MOOC平台提问互动、自我测试等,还是在线下的课堂教学参与讨论、公开答辩等,均可表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应给予正向的引导和激励。
在评价体系中,课堂互动占30%,社会实践占20%,能力考核占50%,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互动包括提问讨论、MOOC测试和团队答辩等。团队答辩环节既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又是最考验学生能力的。首先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7-8人,在教师指导下选题、{研,之后每组由一名代表在台上通过讲解ppt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答辩,期间该组全体成员必须回答由教师和其他团队现场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共同打分,优胜团队中的每名成员均可获得相应的加分及荣誉称号。可以说,学生在答辩现场表现出的机智与勇气,远远超出了教师们的想象,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向上精神、积极乐观精神、排除万难精神、永不言败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同时值得每一个人敬佩与学习。
应该说,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即可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对于特别优秀的同学,教师依规可给予免试的奖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由“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理念,实现了凸显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还实现了注重平时学习状态的形成性评价理念,加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可谓“一箭三雕”。
参考文献:
[1]任春华.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高校“毛”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224.
转瞬间,支教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支教生活磨练了我,通过与支教学校老师的交流学习提升了我,让我更加成熟。支教工作是充实的,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对我的支教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
支教对我们每个支教老师来说,应是一次磨练,毕竟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要求我们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当我加入支教队伍之前,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来。来到支教交流的学校,王校长对我一学期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我承担的是一年级的数学,英语,音乐兼班主任。让我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真正走进工作岗位更让我感到疲惫不堪,但是我没有后悔,没有退缩,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尽量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平时我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平时我也能主动的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索取宝贵的经验。
二、教学工作
从接班第一天起,我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当中。其实对一年级的教学我并不陌生,但让我陌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让每名学生都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只能放慢教学进度,一道题一道题的讲给同学们,并且边讲边帮助学生归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课堂上还不断的
鼓励学生们多质疑,做到有问必答。对于后进生的问题,我给与更多的尊重,生怕哪句话说重了,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班主任工作
要当好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接手一年级班后,经过一星期的了解,学生显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个班学生学习成绩极差,学生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简直是散沙一团。面对此情况,我立即采取行动,首先挖掘班级有思想、有上进心的小群体的潜力,重新组建了班委会,而且天天利用晨会、班会反复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先从认识上转变过来。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级的纪律光靠说教式扭转不过来的,对此我决心下大力度来改变这种情况。我有时采取突袭检查,有时到班委那了解情况,抓住一人严厉处分一人,而且让被抓住的学生帮我记课间和平时不守纪律的同学,每天早晨把名单交给我,我再一一严厉批评,而且我规定帮我记名的这些同学如果再次触犯纪律,我将严格处罚他们。这些同学可能第一次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重用,很积极的配合老师工作,并且自己也能够慢慢的改正缺点。即使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也不会影响(更多好文章请关注)别的同学,能够尽量给其他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班内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动手打架现象,基本上看不见了。
除了严格班级的制度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聊天,做游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支教工作是短暂的,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我认为,它将是我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我人生经历的丰富,让我终身难忘。
老师下乡支教工作心得2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三家子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三家子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一年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
我并没有因为支教就有了“光环”。自从我踏进三家子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平时与老师交谈中,从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三家子小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三家子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心眼里高兴,为她们能够接受、理解我而高兴,为我能够融入三家子小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精心准备并做好示范课和专题报告
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听了青年教师多节随堂课后,我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并悉心指导授课教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认真听课、评课,精心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二)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并利用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辅导讲座。我先后讲过的专题有“简单语文不简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面貌”等8次讲座,为了让教师们学有所获,每次讲座,我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撰写讲座稿。在讲座的基础上还做了多次的示范课,达到了每月一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一年来,我随堂听课达60节,评课、指导课达30多节,说课达20多节,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感染着周围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模范作用,推动了学校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四、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在所教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差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我发挥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教学精神,很快便与学生、家长、校领导和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我了解到我班陈刚同学家里比较困难,我就经常把家里的旧衣服送给他,并且还动员同事一起来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从自己家里带书借给学生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
一年支教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我认为,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下乡支教一年,我觉得值!
老师下乡支教工作心得3
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都想圆这个梦。
为了圆梦,我们来到了新疆。来到了美丽的积木萨尔。
第一次登上讲台,内心除了激动和喜悦之外还略有紧张,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脸庞以及那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们深感为人师表、责任重大,尤其在儿童时期,在学生成长的最初阶段。我们更要为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初次来到学校,没有教学方法也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课余之际,我们不断地向指导老师学习,向其他老师请教,并随时进入班级听课,逐渐掌握了一些课堂管理知识和课程导入技巧。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很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教学也颇见成效,听到他们用儿童天真的嗓音,传递着我们讲过的知识,我们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丝的安慰。
对于“90”后,我们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是一群思维独特、个性十足、创新能力非凡的新一代。然而孩子们也被人们描述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担负起社会的重任,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研究和关注的,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成为他们思想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
“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他们张扬个性,崇尚自由。但是追求独立自由的他们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的同时又显得太过叛逆,“90后”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理想信念、自主学习、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健康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相关了解,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心理健康方面
现代社会,我们在强调“健康”这个词汇时,不仅仅指人们的躯体健康,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如高达80%多的同学会碰到一些心理问题,有将近10%的同学受心理问题困扰比较长甚至不能解决。在情绪较波动方面,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同时这些大学生感觉自己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脆弱,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困扰多,学习上也比较茫然,有一定的焦虑感。他们非常注重心理健康,但忽视相关理论学习,有相当部分同学平时不注意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理想信念方面
通过对所教班级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调查的情况来看,总体说来,“90后”大学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可以说,“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由于社会、家庭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一致,冲淡了学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远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不少“90”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样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处于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在理想认知、信念与实践方面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导致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些列问题,进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反感、抵触等错误思想。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除了部分家庭贫困生外,他们都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当进行理想信念的选择时,他们往往注重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不能把二者很好地联系起来。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总体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较高,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成才成功愿望强烈。如对于自身的发展,在2012级新生中调查中发现,89%的同学认为“学会做人”很重要;91%的同学认为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很重要,37%和33%的同学分别认为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大部分同学认为应从道德教育(89%)、思想政治教育(8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77%)方面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对本学院2012级土木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显示:83%的同学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贡献的大小,但也有2%的同学认为其标准是拥有金钱的多少。价值取向方面,5%的同学认为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8%的同学坚持利人亦利己,24%的同学主张利己亦利人,但是还存在有3%同学的认识有偏差,持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价值取向,对之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作为教育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道德教育越来越不被学生认可,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①
(四)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应用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手机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由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个人移动多媒体。通过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娱乐类信息的消费比其他任何信息类型的消费都要多,在猛烈的娱乐风潮中,价值观被扭曲,审美情趣降低。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都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超过50%的90后大学生,在上课期间手机不离手,他们利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和小说、发微博和聊QQ等,打发课上时间。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上网的地点、目的、网络的依赖程度及网络对他们个人及其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有一定认识,但网络自制力不强,将近两成的大学生逃课在网吧、寝室上网打游戏;他们不能理性应用网络,高达5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也有不少同学是为了“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他们有一定的网络道德,但缺乏网络责任意识,同时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在受到考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课堂?此问题值得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深思。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新问题,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应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
针对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究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高等教育是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现实生活的初步体验和认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讲解与倾听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进而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尊重主体个人经验的、承认主体学习差异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典型式、自主式等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对目前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如社会道德逐渐缺失问题、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并且就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视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途径有: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从而引人入胜,例如涉及到社会道德意识逐步缺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简短视频——“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使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真实感受到此问题值得关注,进而发人深省。
典型式教学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采取典型教学法.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从正反两方面采用典型教学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性。例如讲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正面案例——“最美司机吴斌”和反面案例——“范跑跑事件”,针对这两个案例,作为教师可以积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带动学生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警示和教育学生,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自主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因此这个相对独立的受教育主体,对外在的各种信息必然会有自己的选择。学生主体是学生内在思想体系的建构者,其道德既不是固有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感到自由,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一个人自由选择了某种责任,就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②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知识的综合培养,加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合理选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益。如针对“90后”大学生缺乏文明素养、感恩心缺失,目标迷茫等现状,开展道德小品大赛、感恩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视野,可以把勤工俭学,志愿者工作,科技研发,金融活动,体育竞技等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范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和场合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让学生参与和操作,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学院近两年针对大一学生的开展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收到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相关主题内容,在寓教于活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90后”学生崇尚张扬独立的个性特点;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对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是能够明确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知道应该针对性地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弥补差距。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更新观念、遵循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注重多样性,淡化考试的显性和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在考试试题类型上力求多样化,杜绝死记硬背题型,进而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将主观试题、能力拓展试题纳入考题中。在考试内容上也应坚持多样化。在命题时,考试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成绩评定上要坚持科学化、综合化,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加大平时成绩份额,使学生重视此门课程,不去逃课,把期末考试、考勤情况、平时表现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技术的运用和引领
针对目前的“90后”学生中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并牢牢地抓住这点来促进教学的推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③网络提供的平台是互动式的,对等式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和人格需求,平等交流,即时互动,轻松愉快。当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后,思政工作的效率就能发挥到最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德育网站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飞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的形式,在工作和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目前我院思政课程教学已开通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以及E-mail、短信等进行答疑和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满足90后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与“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氖围。④
三、结束语
总之,时代赋予了90后大学生鲜明的特点,他们在经历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成长历程中,思想特点必将更加丰富多彩。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注解:
①刘和平.“9O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以我校2010级新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P9.
②易锦.“9O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P126.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3319885.htm.
④王骁炜.适应“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10(5),P73.
参考文献
[1]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探索,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