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当前经济发展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经济发展战略

篇1

一、引言

60年来,中国的经济在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2-2007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1%,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30.07万亿元,升至世界第三。”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经济指标较之建国以前,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中国的经济也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在2007年4月以来,由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单纯的金融危机向全面的经济危机演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经济衰退之中,中国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各方面的经济矛盾更加突出,并有可能引发和加剧其他的社会矛盾。面对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国只有从国情和国力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二、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部原因造成的,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所造成的,最为突出的是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调。

长期以来,政府受传统赶超战略的影响,加上各种“政治锦标赛”的原因,政府片面追求以“物”为中心,实行“经济增长优先”的战略。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不少地区领导干部选择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的区域开发模式。他们不顾有无发展条件,着眼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重上“大项目”、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去年政府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只有少数人受益,结果不仅没有使广大人民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程度,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以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方式,最终导致消费的扭曲。

在中国,投资在GDP中占比重一直都很高,而消费所占得比重比较低。“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消费则从62.1%下降到48.8%”。而欧美各国GDP当中消费占了70%、80%。

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产能的不断上升,在较低的消费率条件下,产能的增加显然不能通过内需来消化,通行的做法是靠进一步提高投资率或增加出口加以吸收,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虽然这样能使中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不少弊端:

首先,投资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投资特有的波动性和跨期性,导致了投资通常会跌宕起伏。过度投资会造成土地、水、煤电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紧张,加速生态环境破坏,扭曲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等不良影响;此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由于需要不断提高投资率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投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马克思曾对这种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资本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导致社会消费基金的不断萎缩,使失业人口增加,广大劳动者限于贫困之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这种对立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都遇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

其次,为了解决“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政府必然实施出口导向政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外的依存度较高,当遭遇外部经济较大冲击时,就表现为经济较大幅度下滑,失业率提高。此外,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外汇结余大幅增加时,大量的外汇增长会造成愈来愈大的本币升值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势必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由此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取大量顺差外汇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影响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中国为例,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总金额约有102亿美元规模。在今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措施涉案金额中,美国占到57%。

中国要改变过去依靠大量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有可能。

三、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有三个主要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超越工业迅猛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因此,当前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时,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合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工业体系中各种耗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二)扩大内需,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战略

1、把“保增长”目标转向“促就业”。“促就业”与“保增长”使相互促进的,因为促就业有利于保障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政府的投资和贷款要向就业率高的各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行业倾斜。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体、经济繁荣的基础。当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提升以及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影响,遇到了许多困难,无论是从“保增长”,还是从“促就业”来看,都要注意保护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提升。

2、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动的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而服务业产出比重保持平缓地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形成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在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0以上。可以预见,服务业是未来新经济的核心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从中国服务业发展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采取措施缩小社会分配收入差距。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分配水平越不平等,消费水平就越低。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世纪60年代,中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是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家应通过各方面的调节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公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消费由于受传统重视节约观念的影响,加之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比较低,人们习惯于把钱存起来预防各种灾难的发生和用于未来的养老费用,这也是造成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通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宣传现代文明消费观念,破除成就的消费观念,加快促进消费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如促进消费信贷,引导居民增加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扩大内需。

(三)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当前,中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中国制定了许多经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充分建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协调发展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实施地区间财政转移机制发挥作用。通过中央财政对地区间税收实行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政府将税收的一部分作为国税征收的基础上,从调节和保障地方财源的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再分配,这样做能缩小地方政府间在税收上的差距,确保无论那个地方都能保证一定行政水准。通过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中央财政从先进地区想落后地区财政转移,完善国内统一市场。日本曾通过这种方式缩小了地区差距。

2、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开展国内版“雁阵模式”。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性产业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以便获得价格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要在中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中国应该建立健全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及区域间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政府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

3、建立健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支持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仅是要缩小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的发展差距,而且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的差距。长期以来,大量的资金游离于各大中小城市和发达地区之间,而在广大农村急需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状况却苦于资金的不足,农村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因此,国家应该把投资重点从重大工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向对广大落后地区的农村,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优先受益。中央应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构建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外贸新战略

当前,中国不断积累的对贸易顺差导致各种经济风险不断积累,应尽快做出相关政策调整,实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性。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意义应做重大调整,正确处理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内需等途径消减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以消除因对外贸易中顺差持续扩大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提高开放效应,促使中国尽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总之,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使中国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互协调配合,做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结合与统一,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徐滇庆,柯蕊思,李昕.终结贫困之路:中国和印度战略发展比较[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杨东昌,王飞.反贫困为导向的西部跨越式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4、关志雄.中国展开国内版“雁阵模式”[J].参考消息,2009-08-27.

篇2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分析

循环经济的提出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政府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做了大量工作,像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源再利用,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讲,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障碍

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最大压力,主要来自一些地方政府以本地GDP增长率为最重要的政绩目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本地的GDP做大,把财政收入搞上去,而不看重环境和资源的损耗,而高耗能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和财政来源,地方政府对其有很强的积极性,不惜透支本地资源和环境。例如,以单位GDP 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观念上的障碍

我国的资源现状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均物薄,从资源拥有角度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现在许多人漠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趋紧缺,错误地认为是政府层面的事,片面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产消费不断扩张,缺少关注资源使用效率和废弃物科学处理问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没有在全民当中引起共鸣。

(三)机制的障碍

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尽管我们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但仅仅是开端。目前还存在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同传统工业相比,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相当大,但是在财政、税收、价格和执法方面,循环经济的从业者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

(四)规划的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发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过去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么当地政府不能持之以恒地执行正确的规划,要么没有持之以恒的百年大计。由于缺少规划引导,在项目摆放的空间布局、上下游产品衔接、各产业和产品的规模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上下游产品衔接存在空间和规模上的不匹配问题,影响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还容易带来盲目上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导致产业趋同、无序竞争,影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治理效果。

(五)效益的障碍

循环经济无疑会节约资源,但对具体实施者来说,却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取决于已有成熟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决定经济效益好坏。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往往是成本比较高。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循环直接排放或经过处理后可以排放的废弃物,循环经济难以实现。因此,只有让公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好处既包括经济利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把循环经济推向深入。

(六)技术的障碍

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一次性转向综合性循环利用,这涉及到先进的技术。由于我们国家总体上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基础薄弱,企业本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我国大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另外,环保产业市场化运作尚未形成,相应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开发还不成熟,技术储备更为贫乏,与循环经济发展要具备的技术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致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

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自然界,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和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致的损失计入成本,突出节能减排,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单位GDP耗能、耗水、用地等指标逐年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绿色GDP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以及各级政府对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考核政府官员的环保责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使环保政绩与政府官员任免、升降密切挂钩,促使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责任心,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

(二)坚持减量化优先原则,建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末端治理。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支持和激励约束机制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从理念到制度的彻底变革,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必须依法推进,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 原则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循环社会提供法律保证。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经济激励和自愿行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框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力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强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四)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

抓紧制定实施产业用地、水耗、能耗、环保、就业容量、带动效应等方面的标准,建立产业筛选和综合评价机制,使消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为了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各地应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项目关联度要大,空间布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国家卫生、环保、绿色园林和文明城市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五)建立全面的效益观

我们要确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在对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的选择这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长期问题进行决策时,一定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对可能引发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应尽早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和预测,保持谨慎,反对冒进,避免不可逆转的危害性结果,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从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应立足以下三个基准: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如土壤、水、森林、鱼类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二是不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优质矿石等)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代替速度;三是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对这些物质的循环、吸收和无害化处理速度。只有符合这些基准的发展模式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篇3

中图分类号:F8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3-01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农村地区小康目标的实现也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资金,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都有赖于中小企业稳步平衡的发展。然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经济的衰退,引发了中小企业生存上的困境,客观上也给县域经济平稳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蒙上一层阴影。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夹缝生存,就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从市场,技术以及政策上全盘考虑,优化生存环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综合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经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外经融危机危机余震所致,大的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强,在经济不景气的初期可以采取应付款账期的延长,自有资金的调动以及转嫁成本的方式来化解风险,而中小企业的命运则主要是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而相对而言,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销售的模式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因此,其受影响程度更大[1]。从中国自身国情来看,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上升,细化的来讲,成本上升又与以下诸多因素相关:(一)劳动工资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提高工资的呼声也愈演愈烈,其主要的外在表现是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且涨幅维持在0.1-0.2左右,虽然共融危机会使得提高工资热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提高劳动工资步伐的暂缓,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往设置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而且,相关的政策大部分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制定,如违法成本,社会保险费用成本,裁员经济补偿等[2]。(二)原料价格的波动。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产业链下游的商品零售商以及工业品制造商,动力,燃料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指数级飙升势必会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虽然商品零售价以及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但是与整个生产成本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贷款融资受阻。在2008年,出于货币政策紧缩的需求,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受阻,很容易发生资金缺边而出现的倒闭现象的发生。虽然金融危机后,国家对于企业贷款实行松动政策[3],但是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款项贷给大型的项目或者企业。(四)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过于同化,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人力物力都比较少,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位于农村,技术人员的缺乏以及人员素质的普遍偏低成为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的真实写照。而且,企业管理方面,大部分的决策采取家族决策的方式进行,势必会造成亲情的失落,经济的损失以及管理的漏洞,同时对于员工创造力以及积极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的分析,大部分的经营者可能将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其实不然,外部因素只是说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决不是关键因素,真正限制企业发展在于企业自身,而且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产品趋同现象严重。最终的外在表现是产品与个性化的消费元素的不和谐性,趋同性造成了生意难做,市场疲软局面的形成。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策略[4],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其具体的做法在于政策以及企业自身,政策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与各高校对口专业实行共建实体,技术转让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将产品以及技术传播出去。(一)在产品营销方面,主要有四种思路。第一,通过信息交互的形势,实现企业联盟的构建。第二,为了减少相应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采取共营销的合作模式,通过大企业的信用能力以及销售网使得企业形象,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营销会使得打通营销渠道投入资金大量减少,而且,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给网络营销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淘宝网就是目前运行比较好的网络营销平台。第四,关系营销策略。为了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与顾客或者潜在的顾客之间最好存在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5]。(二)在企业管理方面,应该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明晰产权以及企业责任制度,按照企业内部制定的公司法来管理公司,这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合同进行约束。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决策随意或者盲目的状况,有必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经理人的引入,来规范企业运作。而针对中小企业处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人员素质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则可以根据其产品特点举行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核心理念相关的活动,使企业上下一条心。(三)政府需要作出的努力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同时将企业需要的各类商业信息渗透到网络,报刊以及电视的边边角角,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信用有保证的条件下,对贷款的门槛进行适度的降低,如允许中小企业以有形资产或者土地的形式进行抵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要加大财税扶持的力度,做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扶持政策的公平。

结语:中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风险客观上不可避免,综合来讲,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初步分析,从国内形势,国际形式以及企业自身三个角度论述了自己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通过对于影响企业各种因素的整合,归结出从产品自身开发,产品营销,企业管理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稳步发展的策略,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馨木,雷雨雯,李兴利.我国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72-73.

[2]秦志斌.关于中小企业战略性发展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184-185.

篇4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只从自身出发,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交通和通讯落后,经营企业的布局分散,规模小,城市企业环境管理的经验很难借鉴实施。所以传统的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体系对乡镇企业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对现行污染严重的一些小型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的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统一规划设计。

二、乡镇企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没有一个主观的积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而只是出现了问题去被动的应付。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习以为常。(2)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要大于农村的环境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利益当先,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冲突时,都是以利益为重,没有企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认识。(3)乡镇农村的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解决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当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企业发展问题相协调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公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2)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资,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环境的污染。(3)对城镇和工业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乡镇工业杂乱分散的布局导致环境污染蔓延。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4)转变经营理念。应根据本地区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轻型产业结构。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后盾,减少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针对乡镇企业分散的特点,污染不好控制,在乡镇企业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乡镇企业的建设。在一些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附近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能一些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和布局,乡镇企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治理。

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