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1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我国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角色,也由曾经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和高度资源依赖型的社会文化事业,一跃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越发成为各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着力点。

之前,中国大陆的旅游业产业经济规模十分有限,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制度远远未见踪影,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确立以后,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普遍增加和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各地的旅游业经济总量不断蓬勃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门类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和地位持续提升。到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总体上看,我国的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行为都在不断趋于科学和市场化,从而极大地释放了旅游产业自身的活力。

二、我国旅游产业的机遇

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依然存在着亟待规范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集中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身结构上。首先,我国的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是相对较低的;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同步匹配;整个旅游市场的企业构成中存在“偏小、零散、弱小”的现象,旅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地为了抢占市场,经常以模仿竞争对手的优质产品辅以价格战作为利器进行竞争,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旅游产业市场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攀升,但行业的利润率却不断压缩,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因其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旅游资源大国,可惜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悄然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之一,然而做大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大的同时变强。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报告指出,中国大陆约在年前后跻身世界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全球第四大出境客源国。@对我国旅游业全局和战略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把握的机遇。

国家层面的动向,引发了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热情,纷纷在各地对旅游业战略进行因地制宜的定位,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继续提升。实现既定的目标,其核心在于抓好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强势推动其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深化服务内涵转变,同时要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重,切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像其他部门经济一样,正在积极参与着所有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所以它的运行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经济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状况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并进行旅游发展规划,进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禀赋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大致处于波特产业竞争理论所描绘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三阶段过度时期,且随着时间推移,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作用的发挥也越依赖于旅游专业知识、人才与旅游相关的高科技等高级旅游要素和专门要素。因此建立旅游要素的提升和发展机制,推进旅游业向更高阶段演进,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资源禀赋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性比较,重点关注了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无论总量层面作用还是质量层面影响作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较而言,劳动力禀赋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总量和质量层面的影响作用则处于显著上升时期。当然,这里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整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或者说旅游产业人力资本状况影响作用进行考察的时候则发现,其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影响作用有升有降。

四、总结

篇2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曰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一)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二)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

(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在中欧贸易中,中方存在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贸易结构上,出现局部失衡情况,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存在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上则是长期逆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加工业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中国对外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行业利润率低。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一)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篇3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篇4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对原有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催生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络为活动平台的网络经济新形态。

一、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一)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5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8.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达68.6%,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增速是美国、日本、英国的3.3倍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全面发展,涌现出一批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处于群体突破的爆发期

2015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15.9亿元,增速达38%,今后几年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正以每年近4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由1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8%。

(三)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9.5%,预计到2020年,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电子商务市场。

(四)基于信息网络的分享经济迅速崛起

2016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6.95亿人,占网民总人数比重的95.1%。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两万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已在短期内催生了一大批巨无霸式互联网企业。滴滴、UU跑腿、猪八戒网、货车帮、途家网、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品牌应运而生,企业规模已超越或正在接近传统领域经营数十年的竞争者。

(五)互联网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举措

(一)建立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围绕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创新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制造业+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要突出创新引领、注重特色、厚植优势,着力推进大数据制度创新,注重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数据资源整合、大数据创新应用、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数据创新发展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若干条政策措施;《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为抓手,强化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创新产业培育模式,统筹空间规划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确定了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规划布局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载体,目前,华为、新华三、浪潮、猪八戒网等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加快洛阳洛龙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中国移动中移在线、奇虎360、西交大中原大数据研究院等12家企业相继入驻。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地市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吸引大数据平台型企业和创新型团队入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共同推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平台建设。组建多元化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省内高校、骨干企业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交大在河南省设立了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创新中心,浪潮、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研发机构落地河南省。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在“互联网+制造”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建设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培育5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智能车间。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1560家益农信息社、撮合农产品、农资线上交易额3.2亿元,3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推出全国第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上下互通、全警联动的省级“互联网+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289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理,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洛阳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营造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入网注册老人用户82万,签约服务商家500余家,每年提供各类服务超过300万次,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三)不断壮大电子商务规模

2016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打通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流程和传统通关流程,实现了货物的“秒申报、秒通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探索多式联运通关机制,开行郑州到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扩大郑州—海港班列—日韩地区等海铁联运业务规模,推动空空转运和空陆、铁海联运加快发展。2016年,河南跨境电子商务累计进出境商品8500万单,货值67亿元,在全国试点城市中保持领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91个、村级服务点3710个,形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锐之旗、河南中钢网、郑州悉知等3家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入选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四)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能力

建成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4G基站14.6万个,居全国第6位,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1104G,居全国第5位,通信网络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全光网河南,市、县城区和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省固定宽带50M以上接入。

三、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网络经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的任务仍比较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网络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网络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变化、新要求不适应,思路不够清晰,工作无法下手,依然用传统思维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二)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法律滞后、空白点多,现有法规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相关标准规范缺乏,制约数据共享开放。

(三)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河南省尚未建立网络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对全省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预警。

(四)协同推进机制还未形成

网络经济跨界融合,迫切需要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形成联动配合、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四、推动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完善网络经济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研究出台政府采购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管理办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网络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建立网络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围绕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个人隐私保护等重点内容研究开展地方立法探索。

(二)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加快建设,打造试验区的核心区。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动大数据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汇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依托高校、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吸引国家级大数据创新平台落户河南省。推动全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平台、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率先突破。

(三)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三年行动,实施中信重工智慧制造、信大捷安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平台等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依托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加快推进精准农业应用示范。推动郑州、洛阳、济源等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

(四)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

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政策红利覆盖全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布局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

(五)夯实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制定河南省落实国家网络提速降费、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的实施办法,推动流量资费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幅降低大数据相关行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加快提升高速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质量,建设覆盖全省的窄带物联网,积极争取5G网络试商用,推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热点公共区域免费WLAN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黄宗捷.网络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张小葶,倪云虎.网络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利物浦土生土长的安德森说话带有浓重的当地口音,这位海员的儿子在谈起自己的城市时充满了骄傲之情。

除了足球和音乐外,还有什么

《望东方周刊》:人们在谈起利物浦的时候,总会说起足球和音乐,英超球队和披头士乐队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两张名片。不过另一方面,除了足球和音乐外,人们却对利物浦知之甚少,你认为这更有利于利物浦在全球推广自己的形象,还是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

安德森:无论在北美还是在亚洲,利物浦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果让人们说出三个英国城市的名字,他们不知道英国很多城市,但利物浦通常会名列其中,我们也一直努力把利物浦打造成伦敦之外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在经过两年的讨论后,我们批准了利物浦球场的扩建计划。利物浦俱乐部所提交的球场扩建计划,是这个城市改造计划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扩建安菲尔德球场,是我们安菲尔德地区施展雄心所迈出的一大步,这项计划可以改变该地区长久以来毫无生气的状况,扩建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还能为这一地区增加700多个工作岗位。披头士乐队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他们的歌每个人都会唱几句,在阿尔伯特码头上有最好的披头士博物馆。

足球和音乐能为利物浦吸引大量的游客。而当人们来到利物浦后,会惊喜地发现除了足球和音乐外,还有很多充满吸引力的项目。这里有一大批一流的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所,也有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有大量被评为历史遗产的宏伟建筑,也有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

用创造力驱动经济

《望东方周刊》:你提到在历史上港口业最发达的时候,利物浦有上百万人口,而现在这个城市却只有50多万人。从人口迁徙的数据看,是否意味着目前并非利物浦城市发展中最好的时期?

安德森: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因经济衰退而导致城区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不过在整个利物浦地区的人口减少却没那么严重。在过去3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住在乡下,他们从城市中搬出去,享受田园生活,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趋势,这也是利物浦市区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虽然现在的人口比最多时要少,但比起20年前还是有所增加。现在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计划让利物浦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智能城市,对雇主、雇员、投资者、居民、游客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机遇之城,这样自然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口。

其实利物浦的好日子还在前头,纵然我们还面对大量的挑战,但利物浦一直在物色新的机遇――而且我们能用双手牢牢抓住这些机遇。我们有着开放的思想,并且不畏艰难,有着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安于现状是经济发展的牢笼,利物浦已经通过努力摆脱了旧的定式。现在的利物浦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城市,私营部门在这个城市里的投资超过15亿英镑,在过去的9个月里,新增了17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现在正用创造力驱动经济,朝新的方向发展。

不过和其他城市一样,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我们的经济复苏还很脆弱。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文化活动提升市民信心

《望东方周刊》:利物浦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闻名于世,并且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城市在2008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当时利物浦举行了很多活动,可那之后文化之都给利物浦留下了哪些遗产呢?

安德森:2008年文化之都的系列活动,给地区经济带来8亿英镑的收入,也提升了世界对利物浦的看法。利物浦继续打造文化之都的努力并没有随着2008年的结束而停步,各类节日、文化和艺术活动一直是利物浦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活动能最大程度拉动利物浦市外商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鼓舞群众和社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最大潜力。

对于文化主题活动我们也有长久的规划。与商务节相配合,今年文化活动的主题是“利物浦商机”;明年 “寻找新大陆”将成为重点,寻求与美洲的多层次联系;到了后年,“公园生活”将作为城市主题,重点强调利物浦市的公共艺术、节日活动和绿地空间。而2017年“都市传奇”将是主打品牌,宣扬利物浦流行音乐对世界的巨大影响;2018年,“庆典之都”将作为焦点,旨在庆祝“一战”胜利一百周年纪念,以及利物浦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十周年纪念。

对“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而言,最重要的遗产是提升了利物浦人的信心。这些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全球性的活动,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人们都变得更加自信,这也让城市充满活力。

文化活动也改变了外界对利物浦的看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一些老电影里的并不一样。有调查发现,超过90%的游客喜欢利物浦的“文化氛围”和“宾至如归感”,这在英国所有旅游城市中,名列榜首。这种正面形象能让利物浦长期受益。

55亿英镑改造城市

《望东方周刊》:在两个世纪前,利物浦因棉纺和航运举世闻名,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这两个行业中谋生,但如今城市的经济支柱是哪些行业呢?

安德森:利物浦曾是英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和港口,虽然以往的制造业已辉煌不再,但仍是英国中心城市之一,我们的商业和旅游业兴隆。自2000年以来,利物浦吸收了60多亿英镑的投资,经济增长高于英国整体水平。我们在努力重新打造利物浦作为世界级商业枢纽的地位,并展示城市在促进本国经济生长方面的作用。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是利物浦重要的经济部门,旅游业也发展很快。金融服务业、教育产业和制药业都在城市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里有大型医药公司阿斯利康的工厂和研发基地,还有三所著名的大学,每年会吸引两万多名学生。

一些原有的优势也保存了下来,制造业仍在增长,港口业在利物浦重新崛起。虽然历史上集装箱的出现让利物浦港口走向衰落,但今年秋天,利物浦耗资3.5亿英镑的新码头将投入使用,这个码头能让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货轮开入,将货物卸载到利物浦的仓库里。作为市长,我对城市经济涌现新的增长点充满信心。

《望东方周刊》:在老城市的现代化转型中,利物浦积累起哪些经验?

安德森:利物浦一直注重平衡新的城市发展建设和妥善对待历史遗产两者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泰坦尼克酒店,本是1901年的建筑。酒店所在的斯坦利码头区从1849年投入使用,现在整个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对历史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不但保留了原有风格,延续了建筑寿命,而且使其能够继续在城市发展中提供支持。

这些年来我们投入了55亿英镑来改造城市,让人们不仅能看到历史遗产,也能看到一个漂亮的现代化城市。

此外,保持与其他城市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重要。我们在争取与伦敦的高速公路连接,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也尽量开辟航线,通过便捷的交通,让我们保证利物浦能从其他地区发展中受益。

现在中国正在和英国在高速铁路方面进行合作,如果英国修建高铁,我们要争取让利物浦成为重要的一站。

在历史上利物浦就是重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这个城市现在努力要重现以前的盛况。我们要重新让利物浦成为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城市,这也是我的工作职责。

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

《望东方周刊》:在吸引投资,特别是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利物浦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安德森:我们一直在强调,地处英国中部的利物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我们面向大西洋,有着良好的港口和开放的胸怀。

篇6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工类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多的是实验发展、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从课题研究之初就与企业需要的技术、产品、工艺等存在相关性,这样的科技成果对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升等作用比较明显。人文社科类的科技成果较多的是在基础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论文和报告等形式体现,一方面在转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难进行统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难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出比其他科技单位多,其成果涉及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投入结构、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提升、技术的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创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发展,吸纳人才,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授等各个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本、政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成长企业、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对接的企业,企业对于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率就越大,这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要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以陕西省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释放。

(一)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发展人员、教学与科技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以及各类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经费投入中,2017年陕西省合计833亿余元,其中政府出资比重约62%,政府的出资比重从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来源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从2013年占比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成果总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中国外学术刊物从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科技成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专利出售的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97项到2017年的203项,增长了52个百分点,高校中专利产出增长幅度较大,由专利出售合同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较大。陕西省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速明显,分别增长了58.6和55.7%,但是专利出售的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在科技成果产出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成果产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成果增幅较小。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技术转让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转让合同从2013年的356项到2017年的664项,合同转让金额从2013年的11.29亿元到2017年的27.37亿元。在合同数量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多,2013年国有企业占比46.9%,民营企业占比41.6%,在2017年国有企业占比37.2%,民营企业占比49.1%,民营企业占比增幅明显,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占比较少。在技术转让中除合同形式以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讲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产出的成果进行了转化。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五年来的科技投入中人员和经费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科技经费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产出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为主的专利出售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成交金额成上升趋势,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类别中,民营企业的合同数量增幅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重视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

(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中,除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外,课题组也走访了陕西省的部分单位,通过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很感兴趣,从各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之间做了说明,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年来的课题立项、结项数目都呈上升趋势,在科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层面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成果转化方面涉及较少,有的课题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些科技人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关注较少,也缺少一定的导向机制。横向课题的效果较明显,部分横向课题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对于转化的概念界定问题,有一些项目通过论文、方法、著作和报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纳和借鉴,也是一种成果转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时间积累。再次,对于科技成果获奖的项目,一般会被政府部门进行调阅,在政府决策、民生问题等方面对获奖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但是数量很少,大约占到总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术成果转让平台。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出,并组织省内企业进行参会洽谈,另一方面也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去调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与企业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顶级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突显出来,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于高校科技投入、产出、转化和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第一,高校从事科技人员,高校科技经费逐年在增加,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第二,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明显,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技术转让和专利售出的比例较小,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探索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科研时,功利性较强,以评职称、完成科技任务为主,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较少对结题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反馈,缺少进行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平台。

三、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改变观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摒弃科学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让科学研究和当地企业、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融合,既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还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较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来。更具体的则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从科学研究之初就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释放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制度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联合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粘连,形成一种强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这种联合制度体现在四个内容上,即诚信、资本、选择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降低合作双方的不道德行为,形成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其次,资本更多的是体现在优势互补上,高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经费,才能够研究出优质的科技成果,而企业有经费,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来创新发展,两者之间都强化了各自优势。再次,选择体现在适合上,高校科技成果众多,想要创新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哪些企业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在选择时要以适合为前提,共同发展。最后利益分享则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动力,要让合作持久、稳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

篇7

前言: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加快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株洲县作为株洲市的重要行政区之一,2013年人口约40余万,地理面积1381.3平方公里。湖南省委省政府、株洲市委高度重视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2013年,株洲市委提出:“要着力推进 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株洲县通过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经济改革等多项举措,大力发展本地区县域经济,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开端。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与本地区其它一些县域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域挑战。以县域平均化水平为例,株洲县县域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8%,低于炎陵县、醴陵市等同类地区,比全市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这一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地重视与关注。

一、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株洲县县域经济取得了高速地发展,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均超过其它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株洲县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株洲县与全国其它发达县域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总体经济规模为例,作为一个拥有45万人口的地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3亿元,不仅落后于国内其它发达县区,在株洲市排名仍然靠后,仅高于市内的炎陵县,远低于全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的规模。以省内的中国百强县长沙县为例,早在2010年,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900亿元,超过整个株洲市的经济总量约六百亿元。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总体经济规模的增长,只有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最终提升地区经济影响力。在总体经济规模这一方面,株洲县需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滞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株洲县的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完善,第一产业比重有所降低,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2012年,株洲县第二产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47%,但是,在出口总额、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株洲县第三产业由于传统的项目运作存在滞后的问题,虽然资产规模有所增加,但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2012年,株洲县开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全年共计接待游客33万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株洲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第二、第三产业规模较小,第二产业工业企业较小、第三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市场发展先机,调整产业结构滞后性问题。

(三)财政实力较弱。以2010年为例,株洲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仅为3.4亿元,而同地区的醴陵市已超过10亿元。与省内的其它县域地区相比,长沙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已接近30亿元。在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上,株洲全市的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0元,而株洲县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低于1000元。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市)排行榜中,省内的长沙地区所有县域均名列全国百强之列,而株洲全市无一个县域入选。直到

2011年,株洲市醴陵市首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株洲县距离这一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财政实力包括众多方面,但由于财政实力的滞后,发展县域经济则会存在诸多的难题。

(四)发展后劲不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投资的方式进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大地方投资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干扰。然而,有关数据显示,株洲县县域投资力度明显较低,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也没有超过十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同一时期,虽然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增速快于省内其它地区,但由于这一基数是停留在低基数之上的快速增长,在投资总量上明显偏低。投资不足进而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展后劲不足,县域固定资产规模无法再短时期内获得高速发展。

二、如何提升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县域经济的主体应当以农业与农村经济为发展主体,并且,株洲县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以农村为主体。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株洲县应当立足于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积极发挥本地区优势,将农业产业化引入新的发展轨道。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在第二产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生态与特色农业并不代表摒弃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也不代表落后与滞后。在全国其它地区,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为其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既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体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产业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株洲县需要在短时期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招商引资,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将园区建设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虽然株洲县已经建立一些产业园区,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均存在的特色不足的问题,并承担了很多其它地区的转移项目,这对地区发展与产业升级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株洲县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外资与新兴技术产业,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要重视产业附加、产业技术含量以及产业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对传统需要进行优化改造,并引进优势产业进行互补,从而推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动工业发展与城镇经济水平。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工业化为发展核心,以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大力推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方针。以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以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工业化都应当成为地区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化可以再短时期内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没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潮流,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株洲县应当顺应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科技资源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的现代工业。通过利用城镇发展的带动性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设施的改善,只有以工业带动城镇,以城镇带动农村,才能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篇8

随着经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带动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是集土地开发、建设、装修等综合性的产业,经营范围广、关联性较强,在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虽然表面上发展速度飞快,产业效益较佳,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阻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检测发展问题,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

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发展速度飞快

自从我国城镇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快,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从零到大数据发展,出现了许多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移,促进住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同时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公平化,取消了福利分房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房产不足以满足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相应的,由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基础较弱,大量相关的产业接二连三的投入到房地产经济运营中。很明显,早期的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诱惑,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快使得房地产的经济产业链得到完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的经营,获取了众多利润,近年来,房地产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政府对该行业的监控不严谨,使得房地产的房价上涨过猛,呈现出不可调停的场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增长点,带动了钢筋、水泥、装修等多行业的联同发展。

(二)刚性需求不稳定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可以说现如今房子成为了当代家庭的最大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飞快,房价居高不下,传统的住房格局被改变了,群居性高楼式空间导致社会资源的商品化和统一供应,所以,房地产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民生保障主义。房地产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前的房价不断增长,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刚性需求并不稳定,泡沫性较多。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众多限购措施,建立租房式,廉价式等方法完善建设形式,保障人民的需求。尤其是小城市内刚性需求最近两年逐渐缓回,回报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得房地产市场缺乏信心,刚性需求走低。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市场的发展存在问题。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土地,所以,房地产与土地经营息息相关,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却不高,房地产的大量发展与土地的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我国的许多耕地面积被占用。另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显著,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固定性和长久性并不稳定,完成区域性的房地产建设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区域,这样容易造成环境矛盾。因此,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存在市场发展不健全,不利于房地产的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总体经济进步。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仅仅看清房地产的发展现状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发展趋势,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房地产发展质量。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日趋成熟。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处于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房地产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上升空间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能力,同时政府还需要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房地产发展能够朝着稳健成熟的市场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其次,房地产的房价会日趋稳定。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以及房地产相关人员正在进行房价的调控,因此未来房价会变得相对稳定。最后,房地产会更加重视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国家政策会更加积极倾向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朝着固定规律方向发展,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会更加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发展水平关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质量,面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国家必定会更加重视房地产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政策性措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关于稳定房价、金融房贷紧缩、房产税等政策来提高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认清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调整,防止房地产泡沫,把握好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措施,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林业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

发展林业种植时通常重数量却轻质量,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工种植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可从实际上来讲,不少地方在植树造林时仅重视前期种树,却忽略了后期的培育工作。据统计,近些年来人工种植树木应该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二十,可理论分析却与实际情况差距较远,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树种的培育上,农村地区的用材林发展缓慢,防护林发展较快。若在种植树苗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培育应能够省去不少无必要的问题,就能够让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一起发展,就能够初步的落实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家无相关的对策来推动林业木材消费,人工造林的主观计划性较多,木材市场不景气,老百姓造林时并没有主动种植,这样就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林业的经营形成不了整体,造成效益较低。

1.2管理水平低下

林业单位无自我发展机制。从之前的情况看林业单位有的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单位的多数所得还要上交到国家及有关税务部门,这样就很自然的造成林业单位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单位发展无活力。还有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政府部门的负债行为可转到企业中去,这将造成林业企业把自己的经济积累用来承担自己相关的义务,进而无扩大再生产经营的资金,让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外在动力。

1.3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非常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配置不合理。就目前看,林业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从整体投入量来讲,尽管我国对林业的建设投入持续增长,可投入所占比重确实来在降低。二是林业投入的基本结构不合理,国家的林业经济投入主要关键点在林业工业方面,却忽略了对营林的投入。而之后的林业建设仍有没法解决需求的问题,若此情况长期存在,肯定将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减少。进而导致当前的森林资源危机。三是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到位。四是林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较低。五是服务工作落后,调整机构无内在的动力,林业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无法有效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非公有制的林业经济发展较慢。

1.4经营规模小

在林业的环境,布局,规模等方面我国还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改变林业立法思路

林业经济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林业有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完全反映现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前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因此应该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2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行林权改革。认真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要求,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切实落实“林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其次要加大对商品林使用权方式的研究和改革,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治林”以成为林业部门的指导方针,法律也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林业执法,法律才能起到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限制非法采伐,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健力健全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严防国有林地减少及逆转,加大对毁林开荒及私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的管理制度。由于林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经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5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科学统筹规划,结合相应的经营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使公益林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机制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6实现林业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生态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篇10

自1994年我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以来,体育经济总量逐年递增,作用越来越大,体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我市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就我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发表一些看法。

一、我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市体育设施陈旧、狭小、落后,使江苏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目标在我市实施受到制约;2、竞技体育发展资金仅靠政府和系统内部的财政拨款,没有利用竞技体育项目自身的社会经济价值;3、体育经济发展没能和电视传媒有机结合起来;4、新体育设施筹资方式单调,建设资金紧张,没有充分发挥新体育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分析与研究:

1、1990年,我市党委和政府向我市人民发出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共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号召。1994年,我市完成了当时苏北一流的三大体育硬件设施:封顶体育馆、双循环水系统游泳池、带有露天草坪足球场的田径场,并被国家体委评为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当时我市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市体育局领导适时提出了搞好县级体育局经营创收加强自补能力是现阶段发展重要环节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在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使用方面,我市体育局领导提出了四条原则:全面为体育服务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的基本原则;严格管理确保场地不受损坏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经营创收,以场地设施养场地设施的基本原则。我市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在这四条基本原则指导下,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和技术、人才组织竞赛与出租,开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办展览、舞会,开辟体育游艺场所,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满足群众需求和创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1994年至今,我市城区人口增加了7倍多,城区范围向西延伸了约10公里,我市体育场所不仅没增加,田径场却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人民公园的一部分,建起了假山、池沼。

1994年至今是我市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迅猛增加的时期,也是国家实行双休日、增加节假日的时期,我市人民体育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今年苏北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省体育局提出了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构建苏北沿海体育带就是要在苏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丰富旅游资源快速开发的同时,快速创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建立一个能吸引旅游人群与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的、各具特色的较大规模的体育产业;这个体育产业与公益性体育设施相结合的建设项目,应由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指导,国家政策引导,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育、规划、园林、城建等多部门联合建设,多元投资,整体规划,分地区、分步骤组织实施。我市现有体育设施仅有旧体育馆、游泳池和一些健身点,没有田径场,新奥体中心一期工程刚刚开工。体育旅游业在我市是个空白,体育部门从未与任何部门进行过发展体育旅游的探讨。江苏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我市难以有效实施。

2、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多年来我市体育工作者没能向其争取到更多竞技体育经费,省市体育系统支持也很有限,这表现为不固定和数量少。事实上靠拨款来维持训练和竞赛在如今江苏只有少数运动水平落后地区采用,大部分地区同级财政对竞技体育投入增加不多,注重企业文化的大企业对竞技体育投资大幅上升,如江苏省男子蓝球队就是由南京钢铁厂长年全额承担全部训练、比赛费用而命名为“南钢队”。这些企业将高水平竞技队伍推向了市场,参加各种高水平比赛,收取高额出场费,而组赛方通过门票、赞助等方式也赚取了高额利润。本身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竞技体育项目在我市由于没有主动与市场对接造成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局面。

3、体育经济发展是跟电视传媒发展紧密相关的,只有发达的电视传媒才能充分展示体育魅力。我市体育经济处于非常低的初级阶段,发展我市体育经济必须要有电视传媒支持,电视传媒发展一定会带动相关广告大幅增多,从而带动体育经济发展,使得高水平队、高水平队员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另外电视在体育界的传播靠的是明星效应,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体育方面运作成功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超级运动明星,提高观众收视力。我市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展工作。我市有很多优秀运动员,也有很多优势项目,只要方法得当,前途将会非常光明。

4、我市体育中心刚刚开工,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和省体育局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只对建筑业的发展起拉动作用。由于省体育局只支持了600万元,地方财政暂时无钱拨付,计划投资1.2亿元的体育中心一期工程靠施工方垫资才没误工,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我市完全可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采用多种筹资方法:商业银行贷款、体育赞助、BOT融资等。这些筹资方法不仅可大大缓解体育中心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还可带动银行业、广告业、售货业、体育产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好拉动作用。

三、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我市体育局领导要千方百计做工作推动新体育中心加快建设,与此同时围绕省体育局提出的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建设的战略决策,我市体育工作者要积极争取我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紧与规划局、旅游局、大丰港经济管理委员会、滩涂局、公路局、农业局、民政局等单位合作共同在发展体育旅游方面下功夫。我市麋鹿保护区闻名遐迩、面积广大,完全可以发展马术、射箭等体育项目,这既可以填补我市无马术、射箭项目的空白,又可大大丰富麋鹿场游客的旅游生活。我市大丰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水域广阔、配套设施齐全、客商云集、船员流动频繁,可以发展皮划艇、快艇、摩托艇、高空滑板、U形滑板、自由式摩托飞跃、休闲健身等项目,丰富客商、船员生活,为来大丰港观光的游客提供体育旅游服务。我市滩涂面积广大、土地价格很低,适合建高尔夫球场、沙滩排球场、沙滩足球场、旱地雪撬滑道、旱地雪撬训练基地、健身自行车道、溜马场、自行车轮滑赛道、伞塔基地、跳伞训练基地,发展相关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项目,有的高雅、有的时髦、有的刺激,发展起来能大大增强我市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力。我市沿黄海公路地处风景怡人的海滨,周边即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大丰林场,空气清新,是做有氧运动的好地方,非常适合在公路旁建观光自行车道,发展观光自行车项目,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沿黄海公路自行车比赛,为我市体育旅游业增加新亮点。我市斗龙庄园(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黄海之滨国家级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的中部,地处大丰市斗龙港南侧,占地面积10600亩。其中水面养殖10000亩。如果利用斗龙庄园的名气和养殖资源举行几次全省性乃至全国性大型钓鱼比赛,在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作用下,斗龙庄园在业内影响力会更大,而且可以增加一个为它带来很好收益的固定体育旅游项目―钓鱼比赛。我市银杏湖公园因银杏树而得名,半个世纪前种植的5万平方米鳞次栉比的银杏树保存完好,我市在此基础上改造、建成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银杏湖公园。银杏湖公园是我市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这里有海浪舞台、园形广场、露天舞池、儿童天地、蛙声十里等娱乐场所,有烟花九月、花海麦浪、景观桥等人工景观。我市完全可以定期在银杏湖公园的海浪舞台、露天舞池举办高水平舞蹈比赛,在大面积人工湖面举办赛艇、划船比赛,在各种新闻传媒作用下,银杏湖公园内体育旅游项目一定会生机勃勃发展起来。

2、我市由地方财政拨款和省、市体育局支持所得到的竞赛经费有限,只能用于抓好各种体育项目的启蒙教育,这些运动队一旦参加省、市比赛有了成绩,便可由感兴趣的大企业接受,由这些企业进行长期培养,用于发展企业文化。当然企业也可把运动队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不断提高运动队的水平,经常参加各种有偿比赛,长期为企业挣钱,实现竞技体育与企业利润的双赢。

3、我市的乒乓球、羽毛球、蓝球、跆拳道等项目群众基础很广、高水平运动员很多,我市电视台应对这些项目的重要比赛进行直播或转播,最好是直播,为照顾电视观众,比赛队员可以做些牺牲,如在中午最炎热时候打球,在最不兴奋的早晨比赛。众所周知,比赛时的电视广告对商家的作用是巨大的,直播或转播重要比赛可为电视台带来巨额广告收入。我市体育观众崇拜的优秀运动员很多,可现在重要比赛都是免费观看,有了电视传媒介入,重要比赛必须买票才能在现场观赏。在我市重要比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我市优秀运动员由于影响力大小不同,所得到的报酬肯定会有一定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市肯定会不断产生影响力大、收入多的明星,我市体育市场也会日趋成熟。

4、我市体育局现拥有一个老体育馆、一座旧业余体校大楼、一个温水游泳馆、一层办公楼,这些设施共计价值1500万元左右,我市体育局完全可以用这些旧设施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新设施建设,待新设施建成后再拍卖抵债。新体育中心是政府设施,建设欠款由财政偿还,是有保证的,我市体育局应很好利用这个优势请体育中心主要施工单位―我市承建投资公司做担保向银行贷款。我市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苏宁电器公司等长年支付巨资做广告的大企业很多,我市体育局可与这些公司签订合同,让它们出资支持新体育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建成后,将长年为它们挂牌做广告,或使用大型电子屏幕长年为它们做广告。我市大超市很多,我市体育局可与它们签订合同,让它们出资支持体育中心建设,待体育中心建成后,出让非体育用场地给它们开分店。我市体育局可使用BOT(建设―运营―移交)融资,将各待建体育场馆分类,对外招标,让出钱多的巨商付钱支持体育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建成后,这些体育设施给他们经营8年或更长时间后再移交我市体育局。

若能认真实行以上对策,江苏省体育局加快苏北沿海体育带发展的战略决策将会在我市顺利实施,我市竞技体育将会有很好发展前途,我市体育市场的开发将日趋成熟,我市体育中心建设速度才能加快并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很好拉动作用,我市体育经济发展才能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真正有效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晓灵.《体育经济学》.2005年.

篇11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整体中的成为重点。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然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之一。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化解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走上新台阶。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览

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催生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发展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下的多项发展战略都与农业的发展存在连带关系,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计划等等。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促进农业发展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此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亟待加强体制改革,深化创新实践,以先进的技术水平引领农业发展。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也催促着农业转型的步伐。以农业技术而论,机械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着眼于制度角度,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得到极大提升,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量有显著变化。但是,一些潜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例如,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小农意识在某些地区广泛存在,农民的素质不高,乱占耕地、缺乏长远目光等等。有鉴于此,急需升级农业技术,转变农民滞后的观念,促进农业的科学化转型。

二、乡镇农业经济弊端所在

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扶,乡镇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主要表现如下:

(一)观念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向好,乡镇农业大多数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不发达地区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的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其次,部分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十分落后,仅仅把温饱作为目标,没有调动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再次,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滞处境。又次,乡镇地区的发展应当立足农业,当时对可开发的自然条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发展旅游业、餐饮业,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发展,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后,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了部分地区文化发展的滞后,因此农民对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技术革新接受能力较弱。

(二)乡镇农民素质不高

在对乡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的技术水平不达标,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结构中,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很低,而小学和半文盲的人员比例很高。而经济发展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者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导致劳动力水平急剧下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根据目前的情况,少数地区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结构也十分落后,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等也发展缓慢。此外,某些乡镇企业的农产品销售仍然按照传统的直销模式,没有进行产品研发和深化加工,不仅竞争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也不能够实现利润的有效增长。

三、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改革举措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改变乡镇农业经济的传统发展理念

一些乡镇农业经济地区的发展观念极为落后,因此首先应该促进该地区农民的观念转化。突破农民对于政府经济支持的过度依赖的旧习,鼓励农民探索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强化招商引资的实际行动,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次,农业人员要积极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在保证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二)提升乡镇农民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乡镇开展扫盲行动。并且在乡镇建立小型的图书室,供农民免费借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农业知识讲座,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在农业人员中筛选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推进农民素质建设的实施。

(三)完善乡镇农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一些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首先要强化水利设施的完善。并且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施。为保障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序开展,要大力加强厂房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期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

四、结语

乡镇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乡镇农业的简要概述,对乡镇农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的提出阐明了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点建议。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首要一点是加强农民观念的转变;其次要加大力度投入加强农业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信在国家、政府和农业人员的协同努力之下,我国乡镇农业发展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篇12

通过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转移人数逐年增多;(3)劳务收入逐年增加;(4)农民转岗就业能力逐年增强;(5)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增大;(6)就地就近就业增势强劲。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务经济总量不大、转移质量不高

虽然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均连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发展总量比重还很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水平与发达省份比还比较低。

2.2 投入少,工作运行困难

目前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投入经费少,工作运行主要靠国家阳光工程项目经费。尽管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工作规范性强,组织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投入较少,工作运行经费紧缺,全省广口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主要是自发、无序的。在经费投入上,我省与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2.3 示范性培训规模不大

每年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近20万人的培训规模与几百万人的培训需求比,缺口很大。

2.4 培训结构不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