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困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大。目前城镇劳动力中的工厂、企业下岗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和减少冗员,促使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城镇难以接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滞后,就业潜力巨大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量就难以释放,城乡就业矛盾就难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将受到阻滞,最终使农村的劳务经济不能够健康发展。
3、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在总量上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水平,不利于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1996年美国26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中就有240万个来自服务业,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剩余劳动力必然增多。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伏不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弹性下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在总量上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越来越不适应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需要,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非常低下。首先是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有一技之长或有一定经营头脑的所占比例更少。由于文化素质低,他们未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本领,未掌握市场信息,不了解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往往造成盲目闯荡市场的现象。其次是小农意总值比较浓厚,思想不够解放。由于中国受封建统治时间长,加上改革开放前政府长期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民习惯于自产自给的小农经济,思想保守,留恋故土,怕担风险,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致使劳务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根本不想外出务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绝大部分农民产生了安图享受的思想,认为外出务工是吃苦受累,因而不再外出务工,进而影响到劳务经济的发展。
5、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建设尤其重要,特别是生产要素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起步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等还未建方或健全,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处在无序流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对于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农村劳动力来说,由于他们市场信息不灵,不知道劳动力的需求地方、类型、特点、数量、质量等,经常处于盲目流动、盲目应聘之中,其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或劳而无功;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保险及福利待遇上,往往使农村劳动力在得到不平等的对待、或同工不同酬等不平等待遇时,也不能得到及是保护,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力的积极性,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6、现有城乡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形成的旨在保护城市利益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等,其核心是构筑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户口管理制度之上的。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原有的二元结构的物质基础有许多已不复存在,如城市口粮问题、医疗保障的相当部分等等。但二元社针结构中长期形成的观念问题并未消除,城乡融合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办法绝大部分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相反,在目前情况下,一些城市在自身的就业压力下,出台了一些对外地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限制政策,部分关闭了向农村劳务力敞开的就业大门。这使得目前这种二元社会结构进一步加强,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稳定发展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是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企业要高的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下,乡镇企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入结构大调整、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第三产业上大做文章,努力改变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同城市工业“同构化”的问题,走与城市在结构上互补的路子,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2、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减少农业人口的重要途径。要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我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级也都要制定好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把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我市的城镇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使其成为一个吸纳农村人口的典范;要围绕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前景,搞好重点城市的规模扩大建设。其次,是对县级市镇实施扩张性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再次就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工农、城乡的交汇点,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
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事业,是一直以来着重强调并重视的民族理论的政策原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里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决定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落后、高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从客观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也起到了制约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只要一步步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从教育文化、人才引进、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加以改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区域内的教育水平,引进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民族区域经济必定能快速的发展起来。同时不断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使人民共同进步,为实现国家的共同繁荣富强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既能给民族经济带来利益,又能给中国带来经济上的根本利益,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建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区域人民的热情参与与支持,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势资源的重要作用,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是少数民族区域中重要的经济构成,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在西部地区中,一些城市的经济由于交通便利的条件发展的相对较快,但是大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城乡贫富差距较大。这些差距的存在虽然是历史的、现在的以及未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但是我国需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业的发展是是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同时也有益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从根本上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进度。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代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代表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从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处于滞后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例如:教育文化事业的落后,人才综合素质的低下,投资的力度不够,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这些都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教育、人才、科技比喻为三辆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事实上,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这样相同的问题,人才匮乏严重,科技技术的投入不到位,劳动力低下。由此可见,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教育、人才、科技是缺一不可的。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到来的今天,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人才、科技这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世界一体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下。在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由于存在自然和历史的因素,导致民族区域经济与内地经济水平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消费、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水平均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社会文化心理较低。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民群体里,有一大部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都处在一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状态中,并且带有严重的封建色彩与小农意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思维定式,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社会观念。
3.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同样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差、区域内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等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近些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了较大资金,但是有一些基础设施上仍然相对落后,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差。虽然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但是投入和产出的价值比仍然较低。同时农民通过劳作生产出来的物资运送不出去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4.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交通和通讯方面,民族地区通讯线路少、通讯质量低下、导致整体通讯能力差,这是少数民族地区进出建设滞后的重要体现,通讯设施的建设急需完善。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天然保护林,植树造林,减少地质灾害、沙化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加强农田水利、乡村公路、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抵抗自然环境灾害的能力。我们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改善,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条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环境。
2.加强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只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在人才发展上,我们不仅要引进优秀外来人才,同时也要从提高本地文化教育水平,对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加强培养区域内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优秀的当地人才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同时,在文化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加大,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来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3.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体质改革
资源开采加工问题和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区域经济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优势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大优势,然而资源开采加工体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这些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和资源的优势没有办法与区经济优势和利益优势相转化的矛盾问题。由于资源国有体制对资源的所有权、购销权、深加工权、开采权这些主要的资源品种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计划控制,从而造成了资源所在地失去了这一大优势。
4.强化优势产业建设,加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各种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也为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矿业、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加快经济贸易的往来,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互通,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优势,比如民区传统、地域因素、特色文化等优势。这些人文优势也是提高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优势,一方面是有利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经济学由日本最先发起,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等。就我国而言,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从日本和发达国家引进,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日渐接轨,产业经济学才受到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确实很短,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理论经验知识不成熟,且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成熟。由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我过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够规范,产生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着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这种有着自己特色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哪些,以及提高对外开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等等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第二,内外需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一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被迫升值,对出口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如矿产业、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由于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内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十分乏力。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明显比前些年16%-18%低。
第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去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实行“再工业化”战略,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很不利,这就使得欧美加大对资本和技术输出的控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放缓。由于技术能力底下,在资源日益枯竭,人口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生态建设成本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能够妥善解决其突出的问题。
一、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理论中提出:“实践是理论和认识的来源,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我们要充分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产业经济学现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规范产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3年全国GDP为56.88万亿中,第三产业GDP以46.10%的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GDP占比的43.90%。这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产能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产业就业能力更强,消耗能源少,对环境污染轻,有利于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因此,我们要稳中求进,不得急功近利。努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健康运行。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资产全球化
在我国产业发展受到国内和国外两头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我们受到环境、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求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走向国际,才有机会全球范围内募集更多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欧美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促使我们不得不靠自己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 雪.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11.07
[2]李磊,赵旭,张,王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
[3]刘洋.我国环境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观察.2011.12
[4]姚凌岚.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观察.2010.07
市委副书记、市长在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强调,要客观、全面、准确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坚定信心保增长,克难奋进推转型,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回暖迹象。一方面,经济发展“下行趋缓,运行趋稳”。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消费、金融存贷款、城乡居民收入等五项指标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工业出口、工业利润、工业用电、财政收入等五项指标同比下降,“五升五降”反映出我市经济总体仍处于下行区间,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另一方面,下步发展“形势严峻,压力较大”。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尚没有见底,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仍十分突出,要实现全年目标任务面临很大压力。
强调,扭转经济下行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围绕保增促调狠抓各项举措落实,把稳定工业、主攻工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应对之策,着力解决各项突出问题,努力推动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要求,要按照“扩需求、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增活力、促发展”的要求,凝心聚力推动保增促调,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千方百计拓展国内外市场。要适应性调整市场结构,国内、国际市场并举,高中低档产品齐上,积极拓展新的市场。二要加快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要扎实推进旧城中心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道路交通、重大区块开发等政府投资项目,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力促项目前期,加大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三要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为市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切实把握金融危机下国际商业集团抓紧全球布局的机遇,加大三产项目引资力度。要谋划抓好招商引资各项载体活动,大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高端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在启动市场、促进消费上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营造消费热点,为我市企业产能寻找市场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五要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推动我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投资结构、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六要推进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再创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七要深入开展机关服务品质提升活动,加强干部服务企业,通过服务与规范并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云南贫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够
云南贫困民族农村师资专业发展总体是比较滞后的,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云南农村教育的发展。这种滞后,既表现在师德素养上,也表现在业务素质上。在一些贫困民族农村中学,教师中接受过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还是中等师范毕业,接受过专科教育的几乎没有。云南贫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代课教师的比例较高,由于代课教师的起点低,人数多、来源渠道多、文化水平低,有的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再加上贫困民族农村图书少、信息闭塞,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难有保障,年复一年云南贫困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就步入了恶性循环。
(二)掺水文凭、教非所学使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低
为了提高贫困民族农村师资水平,云南广大农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进修函授、自考和“三沟通”等学历教育,虽然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相长,学到了高一层次的知识,但确有一些浑水摸鱼者,如中师函授集体报名,开卷考试、人人过关,个个拿证,一下子将村级学校80%以上的教师学历提高了一个层次。近些年来,上级对中小学教师又提出高一个学历层次的要求。于是,云南的各级各类大学办到了家门口,个个交费,集体办班、部门发证,变相集体买卖文凭。群众评价说,“正牌军”驻城、“杂牌军”进镇,“土八路”下村。形象描绘了城、镇、村教师三个层次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的较大落差。造成“教非所学”现象相当普遍。
(三)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人才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经济落后地区本来就脆弱的优秀师资队伍,还在向大中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受财政经济状况的限制,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去从教。这样导致云南贫困民族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云南有些村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在目前的教育环境、经济待遇和职位现状条件下,随着入世后行业利益的变化或加剧,一批高职位、高回报岗位的产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必将引发贫困民族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其他行业,这是云南贫困民族农村教师队伍受到的最大挑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二、影响云南贫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云南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
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口文化素质差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地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刀耕火种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自由发展的能力,其贫困是不言而喻的,贫困制约了人们实现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这些地区教师与外界联系较少,交流机会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极深,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现状,较为重视短期效益问题,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对教师专业发展非常不利。
(二)经济因素
没有资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办法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师仍然在破旧的庙宇、濒临倒塌的危房中上课,许多教学中应该使用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资料少得可怜,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山村小学,尽管接受了社会的各种援助,有了计算机、电视机等教学设备,但是,山区供电不足,根本没有办法使用,这些设备就成了一种摆设。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长期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教师接受教育观念的机会不多,许多新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观没有听说过,更无从理解和应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吸收和培养现代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课程观,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教师的知识水平
这里的“知识”既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民族农村地区教师选择参加函授、自学考试作为提高自己学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开展和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知识水平逐步凸现为影响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障碍。
(五)管理制度
许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十分不健全,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管理全凭经验、靠个人情感,不能有效的实施学校科学管理,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积极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负面影响。
三、促进云南贫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国家应对贫困民族农村教育继续实行较大的财政倾斜,加大对贫困民族农村地区的教师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贫困民族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在现有的财力下,国家可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师工资分担比例,建立相应的监督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民族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为贫困民族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师范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要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①各级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要认清形势,针对当前贫困民族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贫困民族农村教师要强化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的生活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独立于教师的生活实践。农村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意识,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生命。
(四)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由于农村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学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使农村中小学校不仅仅成为培养学生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农村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身、不断自主发展。
(五)完善农村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政府要建立农村教师合理输入与补充机制。国家和地方要通过优惠政策,包括一定的强制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励城市、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教师向农村地区的流动,保证一定数量的新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此外,贫困民族农村学校应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原则,制定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又注重教师参加培训后运用新知识或新技能改进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既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又重视对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使教师始终保持不断的探究教学实践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注重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激发贫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作用。②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1日
一、概述
(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是阻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连串的惠民政策以扶助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要鼓励优秀零售商“下乡”。中国农村庞大的人口数量支撑,对于企业来说,农村市场更像是待开发的“金矿”。
(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交通发达,具有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涵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管道运输等,郑州还拥有全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人口众多,在中国排名第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保障,有吃有喝,而是开始享受消费的便利性、精美的商品和愉快的购物体验。
(三)我国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连锁超市进入中国以来,因其便利性、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一站式”购物体验因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竞争的加剧,连锁超市在大城市的生存成本也越来越高,一些察觉到市场变化的商家开始进军农村市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比如江苏苏果超市,山东的家家悦超市,等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理论。国外对连锁超市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对零售业态的探究上,在农村连锁超市方面理论尚未深入。零售业态主要理论有:
1、零售轮转理论。20世纪5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麦克内尔(Malcocolm P.McNair)首先提出了零售轮转理论。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规律类似于不断转动的车轮,他指出,新的业态总是以低价的优势杀进市场,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商家开始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增值服务、改善环境等方式拉拢顾客,这样一来,就转化为一种高成本、高价格的零售业态,最后又会被新的低价格、低成本的零售业态所取代,这样不断循环。
2、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戴维森(W.R.Davidsom)提出的,经过伯茨(A.D.Bates)和巴斯(S.J.Bass)完善和补充。根据这一理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都会经过产生、发展、成熟、衰退期四个阶段。(表1)
3、零售自然淘汰理论。零售自然淘汰理论是美国人Desman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应用到零售业态的结果,他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发展进程相似,普遍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象。任何零售业态,都必须要顺应社会经济环境,不然就会被淘汰。同时,新的零售业态的兴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优胜劣汰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情况的转变,零售业态也在跟着发生变化。
(二)国内研究理论。国内学者对零售业态的研究也颇多,特别是相对于农村连锁超市方面的理论也不少。王红指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会引发零售业态的变革,同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客观条件也会影响零售业态。高庆国认为,连锁超市是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这种零售业态不仅能在城市迅速发展,在广大的县城和农村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欧翠珍也表明,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好处。首先,发展农村连锁超市能够改良农村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其次,提升农村人民的消费水平;再次,农村连锁超市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第四,可以拉动农村市场需求;最后,农民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性等也因市场环境的熏陶发生改变。但是,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连锁超市在农村面临利益难以保证、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王纲的观点是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脱离农村实际,无法真正立足于农民的需求。郑毅敏则阐述,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交通条件差等会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王淑霞表示,政府对推动农村连锁超市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可能政府会过分强调其作用,忽视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农村建设连锁超市方面,一些政府人员的行为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秩序,阻碍连锁超市的发展。
三、河南省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机遇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第一,河南省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止,河南省的常住居民达到94,023,567人,其中60%左右为农村人口;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12年河南省城镇市场零售额高达8,89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地区总市场零售额为1,893.89亿元,提高了16个百分点;第三,河南省人民收入不断增加,连续几年GDP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图1)
(二)连锁超市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文明的渗透,城市的消费习惯侵蚀农村的消费习俗。农民不再愿意局限于逢单数或双数的“赶集”,大部分人要求每天都能享受到购物的便捷性。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将受到大城市消费理念的熏陶,回乡后将城市消费习惯带进广大农村地区,促进了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渐渐瓦解,这时农村的小卖店、便利店、地摊等等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一站式购物和高质量商品的渴求。除此之外,近几年来,“村村通”工程、家电下乡计划等等,使得农村的道路、通讯等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农村原供销合作社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奠定基础。供销社的经营网络遍布城乡各个地区,拥有比较完整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建立于1949年十一月的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现已经有18个市、地级供销合作社,上百个县级供销社,1,800个左右的基层社和3,000多个社有企业。供销社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信息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深受广大农村人民的欢迎。并且,供销社原有的网点覆盖面广,涉及市、县、乡等广大地区,为农村建设连锁超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农村连锁超市可以借助供销社的信誉优势和流通网络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和物流体系。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就开始着手建设和改造农家点,全省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都参与了此项决议。2005年,“万村千乡”项目正式开始运行,国家以发放补贴或贴息的方式鼓励城市的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等在墟市成立“农家店”,以便于改善乡村的市场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2006年,新网工程强调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完善农村的物流体系。2009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重点在农村。2012年,河南省正式提出并实施“三化”协调发展,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成功连锁超市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企业陆续进驻中国市场,其中以零售行业最为明显:日本的711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落户深圳,1995年家乐福超市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商店;1996年沃尔玛打入中国市场,这些现在作为我国市场的零售巨头为中国发展零售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作用。自从农村连锁超市出现,河南省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势不可挡,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连锁超市数量居全国首位,吸收劳动力20多万。这些连锁超市的成就,鼓励了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者,也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六)零售业态发展趋势。河南省农村原有的供销社体系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市场主体应让位于新的零售业态。供销社受政府监管和影响大,市场经济下,市场调控才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依据。目前,河南省供销社实际能发挥的作用低下,极少部分在进行正常业务。根据零售业态手风琴理论,零售业态的发展会经历从杂货铺到专业点的过渡,农村传统业态原始、落后,一定会被淘汰。
四、河南省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困境
(一)外部因素
1、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电、路、通讯等设施不发达。到目前为止,农村地区电价虽然比城市低,但是对于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民来说,电价依然会成为消费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电路老化、落后、不稳定,大部分农村在电力需求高峰期的夏季经常会遇到断电和供电不足的情况;农村的道路基本上都存在着道路窄、柏油层薄、维护困难的问题;通讯方面信号差、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商业中心,更是成为阻碍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2、农民惯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积重难返,制约了农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市场被大量廉价的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过期产品、假品牌和无品牌等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环境极差,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商品会失去竞争的优势,甚至被挤出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农民一味追求低价的消费观念处于主导地位,品牌意识尚未树立,品牌观念不强,造成次品驱逐优质品的局面,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农村市场必然会逐渐沦落为柠檬市场。
3、连锁超市以其规模优势进驻农村市场,遭到农村传统业态的抵制。连锁超市基于采购集中化、配送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经营形式,其规模化所带来的低价优势势必冲击农村传统分散性大、极具随意性、规模小的普通便利店、小卖部、农村摊市;连锁超市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种类多样,容纳大多数消费者,传统业态的利益空间受到压缩,就会抵制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市场;部分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阻止连锁超市,甚至采取极端手段。
4、农村盛行“打工潮”和春节返乡热潮,导致连锁超市销售高峰期短且需求量极度分散。实际上,农民如果只依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许多农民的消费支出难以为继,城市就业机会大、高薪酬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地区又不能消化农忙之外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青壮人口流失,老弱儿童实际购买力不强,无法支撑连锁超市的发展,而春节返乡所造成的销售压力,又会让许多超市苦不堪言。河南省更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这种状况尤为严重。(图2)
5、管理人才与物流人才缺失。县城、乡村地区交通条件、生活舒适度、娱乐设施、医疗等方方面面都和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再则,农村连锁超市由于成本原因不可能给很高的工资待遇,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现代企业要想有良好的发展,人力资源是关键环节,连锁超市的经营离不开管理人才和物流方面的人员。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企业各类人才中仅有2.5%左右的人拥有大中专文凭,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需要一批懂得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运营等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才的极度匮乏使连锁超市的发展壮大受到挑战。
6、农村地区的物流系统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在农村空缺严重。其一,农村的商业网点分布零散,基础设施不足,同意配送比例低,管理难度加大;其二,农村地区第三方物流系统不发达,物流以自行配送、自我服务为主,这种小批量、高频率、不集中的运输方式,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
(二)内部因素
1、市场定位不准确,固守连锁超市在城市发展的一套“准则”,忽略农村市场的独特性。大部分连锁企业在农村建设和经营时,没有考虑到农村市场实际购买力低、农民需求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性,企图在农村复制城市的经营模式,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沈阳的金色谷就因此铩羽而归,狼狈退出农村市场。例如,农民对新鲜水果有需求,而超市的瓜果一般价格高,一些超市甚至经营进口水果的售卖,自然无人问津;农民对油、鸡蛋等农副产品则要求价格低廉,如果连锁超市能够抓住这一点会吸引不少顾客;在家电方面,不适宜在农村销售那种城市的操作复杂、智能化的家电,许多商家利用城市的滞销品在农村通过打折等方式促销出去,得不到农村消费者的好感。
2、连锁超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被经营者漠视。大部分连锁超市集中在市级商圈,县级商圈内连锁超市寥寥可数,乡村地区有些地方更是真空地带,被一些小卖店、小商贩占据。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信阳市内部有大商超市、沃尔玛、亚兴购物广场、华润、家家乐等40家大型超市,而潢川县内大型超市仅有人人购物广场、亚兴超市、西亚超市3家,而来龙乡则没有供农民可以一站式购物的超市。鉴于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乡村与县城距离较远,虽然现在通往县城的交通已经很多,但票价昂贵,春节期间更是票价翻一翻,阻碍了农民的出行。农村连锁超市可以利用现有的运输系统,推行班车下乡,会吸引大部分客流。
3、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现存农村连锁超市规模较小、成本较高,连锁超市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盲目促销,且促销形式不合理;超市工作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培训,职业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不强;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不多,以信阳市潢川县亚兴超市为例,其超市内经营的商品没有属亚兴自有品牌的;信息化程度低,不少农村连锁超市计算机系统应用不够,设备陈旧,甚至有一些超市还在使用手工记账。
五、结论
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对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秩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连锁超市开拓农村市场会有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但毋庸置疑,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市场显示出的需求还只是冰山一角,连锁超市只有认真评估和调研农村市场,才可能窥得农村这一市场宝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龙.机遇SWOT分析的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农村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2011.
[2]孙晓红,闫涛,冷泳兵.零售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彼得J.麦戈德瑞克.零售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朱晓东,王小雷.农村连锁超市发展问题探析[J].2008.12.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32-02
自2000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涌现。湖南省近十年新申办和升格的民办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民办高校大省。在这众多的民办高校中,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两所本科学校,由于他们办学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好,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较高声誉,已成为了湖南省标志性民办院校。但是,湖南省还有更多的民办院校因为办学特色不鲜明,管理不规范,盲目追求规模忽视教学质量等原因,使他们目前处于高速发展之后的一个瓶颈时期,再加上生源数量的下降,就业前景不明朗,其办学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树立特色,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下去,已成为省内民办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湖南省民办高校发展困境
(一)省内部分民办高校生源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很多省内民办院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很多民办高校每年计划招收多是两千人以上,而最后报到的却只有一千多人甚至是几百人。这样的生源数量很显然是无法保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的,还会带来一些诸如裁减教师、谋求转让等一系列问题,给学校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民办院校倒闭的现象,但如果这种现状不改观的话,这种危机迟早会来的。
(二)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不公平待遇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认识还不够,总认为民办高校就是不正规的学校。在民办高校的学生毕业找工作之际,他们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就业歧视。比如很多企业标明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应聘,或这些学生工资待遇比公办高校毕业生低,或所给的岗位不尽如人意,等等。目前,民办院校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一边是国家明确规定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享有同等待遇,一边却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歧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省民办院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绊脚石。
(三)部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不规范
民办高校出现的危机,除了目前所面临的大环境以外,其本身存在的教学管理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民办高校都是从培训或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起步的,由于其起点低,教学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加上近十年的非常规发展,必然会出现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几年前部分高校规模较大,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少,很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还有很多都是教学与管理双肩挑,这些都会造成教学管理上出现漏洞,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省内民办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湖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虽然这些年发展迅速,但由于大部分都与省内公办院校存在着差距,缺少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对教师的激励措施,造成民办高校的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流动率较公办院校偏高,而这些优秀人才大多数又都流向了公办高校。很多青年骨干教师在民办院校工作几年,有了教学经验或是提高了职称,都会想着去公办院校工作,一所民办高校一年有数十人离职都不算稀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给民办院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很多民办院校举办者很头疼的问题。
二、解决湖南省民办高校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招生行为
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教育实体,它除了具有和公办院校同样的教育功能外,获得适当的经济效益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省内很多民办高校生源数量减少,与他们宣传力度不够或不规范招生造成的。因为办学成本的原因,部分民办高校在宣传上没有适当投入,学校品牌没有打出去,当然很难和公办院校竞争生源。也有民办高校过度宣传,甚至是夸大和不实宣传,当学生报到后,又申请退学,给学校的声誉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民办高校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适当和如实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杜绝一些招生人员夸大学校实力,给生源学校或班主任回扣的现象,不要为了招到学生而不顾考生的切身利益。让考生在心甘情愿的前提下报读,可以避免一些因不规范招生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维护学校的声誉大有好处。这就要求民办学校能够有很高的自律能力,按照省市招办的要求,进行规范招生的宣传与管理工作。
(二)提升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力度
民办高校一定要向公办高校学习,向同类优秀院校学习,学习教学,学习管理。在这一方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和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高校做得很好。他们经常组织教学与管理人员到公办高校和同类院校中学习交流,从中找出差距,发扬自身优势,树立学院特色。当学院有了自身特色,内涵建设自然会得到提升,生源也就不成问题。
另外,民办高校一定要走到社会中去,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目前,有部分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头,很多专业,学生入学就等于实现就业。比如三一工业职业学院依托母体企业三一集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依托海航集团,这让民办院校有了强大的产业背景,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道路,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好。省内其他院校也应向他们学习,找到适合自身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道路,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保障。
(三)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教学与管理培训
目前,省内很多民办院校把招生摆在第一位,往往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认为只要有了生源保证就有发展前景,没有把学校管理工作当做重点来抓。
弥补湖南省民办高校起点低,教学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教学管理不规范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教学与管理培训。民办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加上学校特有的管理机制,将为民办院校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民办院校应该多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多学习兄弟院校好的管理经验,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院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院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石。
(四)探索新型激励机制,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
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矛盾突出。首先,社会保障资金覆盖面广,涉及所有干部职工和弱势群体,审计户数多是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主要特点。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种类繁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第三,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渠道复杂,基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及基金银行利息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等,基金支出有养老、医疗、失业、低保、救灾、扶贫等。第四,管理和经办机构多,涉及部门多。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等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受人力资源和时间所限,审计延伸调查的面相对狭窄,纵深度不够,如果不改变以往的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手段,以现有的审计力量将难以有效开展社保审计。
新时期社保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政策变化快,审计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审计人员在社保审计中面临的往往是新兴事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学习政策;另一方面,每项政策背后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需要审计人员长期了解和掌握社保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加以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审计人员的专心性和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
目前社保审计的组织管理和方式方法制约着审计成果的转变。一是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二是社保审计反映的问题多而散,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三是社保审计未形成合力。社保审计要追求规模效益,单一确定被审计对象或小范围组织社保审计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要主体突出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联动。四是社会保障资金制度立法不健全,政策存缺陷,审计评价难。五是社保审计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开展困难。目前评价指标仅限于保障水平、参保率、赔付率等简单的指标,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保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二、社保审计转型发展的路径
新形势下社保审计要紧紧围绕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特点,从社保资金的特殊性质出发,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四个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
正视社保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社保审计价值观念。社保审计工作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项目多少、不在于发现多少大案要案,而在于为老百姓解决了什么问题,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需不需要作为评价标准。新时期的社保审计要树立“民本审计观”,审计的最终委托者来自于人民群众,受托者要对委托者负责,即审计监督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审计监督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通过各种渠道,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加强制度审计,将促进完善社保制度作为社保审计的重要目标。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整合,改变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现状,打破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人群分割的状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多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涉农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不足矛盾凸显,重复参保、重复建设、公平性欠缺等问题初现端倪,这就需要在政策、体制、制度层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二要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之间的配套衔接,形成梯次保障结构,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政策、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联、互动、互补,形成整体合力。
在审计内容上,注重宏观性和建设性,为宏观决策服务。当前的社保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着眼于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财政政策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有效落实。要克服传统社保审计就项目审项目、就事论事的缺陷,发挥审计监督面广、监督层次高的特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开展对社保资金归集征缴、投资运营、待遇支付的运营全程审计。通过对大量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从微观中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和政策性的东西,实现个别到一般、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管理、制度上发现和揭示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发展的趋势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向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社会保障资金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审计方式方法上,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方法:
一是宏观布局,发挥审计整体合力。定期组织一次“大兵团”作战,打破现有组织架构,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情况,实现广覆盖。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
报告和统一审计处理,发挥审计的规模效益,形成整体合力,针对社保审计涉及范围广,涉及人社、卫生、民政、公安等各行业数据的特点,探索开展“统一分析、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即整个项目一盘棋,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质量控制、上下联动、集中分析、分组核查。 二是加强中央审计与地方审计,以及地方审计之间的联通协调机制,将社保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整体”功能,并建立各级审计机关社保审计信息共享机制。
三是完善审计计划管理。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相衔接的同时,避免和减少审计交叉重复,关注社会保障审计覆盖面,努力实现社保审计全覆盖,确保不留空白和死角。关注热点、难点、焦点等民生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保审计价值。
四是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创新审计信息化机制。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通过研发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及构建数据模型等措施,在审计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对社保资金审计的效率和效益,探索以社保信息系统审计为特征的社保审计信息化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审计署与省、省与市、县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备的审计数据库,逐步建立联网审计系统,促使计算机审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软件职业学院;人才流失;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基金项目:张墨华,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郭节,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1 河南省软件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高等软件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在于实践性和职业性。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尤其是信息产业教育,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规划[1]。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信息产业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快建设我省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在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多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培育体系。
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软件产业有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它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从国际上来看,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将软件产业与软件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河南省自2004年起,先后批准了35家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万余人,学制有二年制专科及四年制本科,有效缓解了本省软件人才短缺的情况。河南省软件产业近年来虽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显著问题,软件人才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软件人才教育脱离现实需求
随着河南省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IT人才特别是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很多软件企业却选不到合适的人员。从表面看,其主要原因是多数IT公司招聘时要求申请人具有项目经验、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而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工作经验,甚至动手能力较差。这实际上反映了河南省软件人才教育严重脱离现实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情况。从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校与企业互不往来,致使学用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企业的意见不能反馈到学校,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着急找不来能胜任工作的人,各有怨言。
2) 教育体制不健全。本科教学模式着重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传授,并没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但优点是基础扎实,可培养性强。由于学制较短,软件学院虽然按照面向应用模式培养,但一般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受制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按照企业所需的技术标准培养,因此大部分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所以后续发展空间有限。
3) 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单一、知识更新周期长。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需要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投入大量时间,但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并没有照顾到这些,也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致使业务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仍有“一本书教三年”的现象。
虽然很多高校也实施了很多方法来改变现状,但受制于外界的很多因素,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显。
1.2 岗前培训缺失造成人才流失
在当前的教育及用人体制下,高校IT毕业生与IT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一方面,IT企业不愿意或无力承担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培养费用;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要完成这项工作也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
目前国内的软件产业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各省都将软件产业当做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IT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国内的许多教育机构瞄准这个商机,纷纷进入IT人才实训领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训服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但河南省IT人才的紧缺情况却未缓解。主要原因如下。
1) 省内高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和实验条件。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校外实训模式,大量学生被送往不同的实训机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另外,学生参加实训的费用大概在每月5 000至10 000元之间,一般的实训需要3~6个月,有的甚至需要9个月~1年左右的时间,较高的实训费用让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
2) 实训毕业的学生一般在外地培训、外地就业,加剧了省内基础IT人才的外流。目前,全国认定了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14个软件出口基地,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但区域基本集中在沿海和一线城市,如依托于此的实训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大连、上海、青岛、苏州、厦门等地,参加实训的学生大多数留在当地工作,很少回到河南省就业,客观上加剧了河南省优秀IT人才的外流趋势。例如,IBM公司在我省各高校招募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参加在无锡、苏州等地的培训,而这部分学生基本上不会再回到河南省就业,对我省的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3) 本省培训机构缺乏投入,步履维艰。优秀的实训机构需要有自己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优秀的师资、符合技术发展潮流的教材,还少不了良好的培训环境,这都需要较高的投入,一般的培训机构难以在短时间达到;同时,优秀的培训机构不仅仅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课程,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日后的职场生涯提供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课程,这也是一般培训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4]。
所以,虽然软件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长,本地的软件企业仍然面临着IT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保证河南省软件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持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
针对这些问题,在现有的IT教育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可以有效解决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面向就业、面向认证、面向应用、面向国际”为宗旨,按照“标准国际化、设施现代化、数量规模化、过程规范化”的要求,将学校与软件企业之间的松散联系转化为紧密的合作关系[5]。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培训IT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 高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起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企业实训基地为辅的基地建设模式。高校投资建设实训专用机房,引入实训企业或软件企业提供实训体系和师资力量,结合本校优秀师资,可以有效降低培训成本,达到较好的培训质量[6]。
2) 校企结合,组建学用一致的师资队伍。将高校优秀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技术专家组织起来,担当教学任务,为培训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企业具有成熟的应用技术,两者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培训质量,在较短时间内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软件技术人员。同时,鼓励企业将成熟的应用技术转移至高校,提高高校师资的工程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3) 整合国际著名厂商先进的技术产品与教学资源。为IT从(待)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高级技术培训与认证考试服务。通过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高端IT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教学资源,如Oracle、Cisco等,通过批量优势降低高昂的认证费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4) 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7],为我省目前正在进行的建立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5) 促进校企联合,实现订单培训,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通过建立稳定的培训体系,使企业可以在培训期间就挑选符合要求的学生,而且由于具有稳定的就业目标,学生们可以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建立起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6) 面向服务外包,发挥集中培训优势。目前,我省高校和国外高校及外包基地纷纷建立了人才输出合作关系,但每个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成效甚微。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培训企业的优势,将不同学校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建立起面向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优势(如对日外包中的
日语培训等),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我省的服务外包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培训这个平台,还可以开展更广层面上的培训,比如举办面向企业在职人员的技术提升培训、营销培训,面向企业高层的国家软件行业政策培训等。通过把多数企业集中起来培训,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3 结语
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可以很好地解决河南省软件企业培训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软件产业发展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培养出更多学以致用型IT人才。从长远来看,也可使河南省软件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具有有利地位,必然对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翁敬农,刘云. 北航软件学院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2):13-15.
[2] 吴涛,肖来元,陈传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110-112.
[3] 张明川,吴庆涛,普杰信,等.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 软件工程师,2009(8):61-63.
[4] 王素娟. 软件学院办学模式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93.
[5]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6] 汪卫星,康贵花.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19-21.
[7] 方红光,干红华,邵延洁.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9(28):77-78.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Henan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Mohua1, GUO Jie2
(1.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和经验来看,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需要调整是贫困地区首要问题,深度贫困地区就其区域定位而言,恢复保护自然生态功能为主要方向,在确保此目标的前提下,兼顾发展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类似庄浪、静宁、华亭、秦安可以发展林果、畜牧养殖产业的县区,依靠各自区位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传统产业模式思维尚未彻底转变,群众在思维和能力上不足以适应商业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成了“鸡肋产业”。二是新型农业产业探索和推广不够。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识能力有限,对新品种、新方法、新模式怯于探索,即使出现新鲜事物,自发接受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三是信息缺位,供需无法对接。
二、生产资料的有效调整配置
随着传统农业解体,原有的农业生产资源的分配和经营使用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下的承包模式尚未大幅度打破,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依然在农户手中,但是面临的是大面积土地闲置撂荒,无人耕种,而有意承包经营者不能获得经营权,尽管国家已经就农村土地进行了确权认证,为土地流转做好了铺垫工作,但是,农民对流转承包的积极性并不高。首先,分散承包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依靠土地经营的农业产业,单位面积收益小,经济效益有限,只有规模化才可以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第二,土地连片方便耕作,地块碎片化相互隔离务作成本太高,尤其田间道路等设施无法连通到达。第三,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要求在经营活动中要投入更大资金和实施科学管理,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者,必然要求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整合优化。
三、新型农业经营者与持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与协调
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必然引起生产资料收益和土地使用维护,政府补贴等利益协调问题,这是土地流转中最为关键和最难处理的问题。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是所谓生存的命根子,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十分谨慎,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愿流转也是基于保护农民权益,防止圈地。第二,对于没有其他稳定收入的农民而言,土地转让意味着自身粮食生产中断,生存面临威胁,宁可无偿短期口头约定借给熟人耕种,乃至撂荒,也不流转给农业大户。第三,土地流转后,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一些经营者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出现种树,挖鱼塘,甚至出现挖沙,建砖厂,修建永久性固定设施等非农建设,破坏耕地,农民维权难。第四,土地流转租价对农民构不成吸引力。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耕地条件普遍较差,山地居多,需要投入更多,目前,一般按照年亩产150到200公斤小麦的价格为标准核算,即每亩400元左右,一年10亩地的租金不及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如若自己种一年的粮食,足够自己数年口粮之用。
四、环保压力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贫困地区一般处于生态脆弱地区,多年来粗放型开发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欠账,近些年来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是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各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贫困地区农业经济面临更为艰巨的考验。首先,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与养殖种植业短期内是一对矛盾,压缩耕地面积,短期亩产尚未提高,影响整体收益。第二,养殖业动物产生的粪便、废渣、污水等做无害化处理设备以及重新选址搬迁措施都会对农业经营者造成资金和成本压力,盈利空间压缩。2018年在中央环保督查组以及省环保督查组巡视检查指导下,庄浪县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农业的“种养循环”模式,促进“畜—沼—果”生态循环发展。第三,生态脆弱地区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的要求比自然条件优越地区更为严格苛刻。发展生态与经济价值二者兼容的农业,对于发展和创新更具有挑战性。目前已经尝试的生态农业,诸如,在适宜地区,2017年新植果园96616亩;散养家禽,鹿、猪等动物;种植油菜花、薰衣草、油牡丹观赏植物。
五、精品产业和特色行业及品牌的培育
我国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对于传统农业原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达到了饱和,到了农业深加工,产品出精品、产品有品牌的时代,农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只有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的产品,方可赢得更为有效的市场份额。但是,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组织和标准的生产行为不利于品牌和特色建立,发展品牌,树立特色,需要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产品数量,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农业产业供应链。秦安县盛产桃子、苹果、樱桃,有最为著名的北京7号桃子;静宁县、庄浪县盛产苹果、马铃薯,适宜种植糜子、谷子。但是,这些产品仅仅在摊贩和民间市场渠道;对于马铃薯下游产品土豆、粉条,是涮火锅、做菜的绝佳食材,相比红薯粉条,耐煮,口感好,但是,大多见于本地市场,仅供本地人消费。现代人饮食结构调整,对粗粮摄入增加,但是在这些区域的市场上出售的小米,都是来自陕西等地,而在当地没有类似的种植、加工、销售。其主要原因有,首先,产量和规模没有达到一定具有影响力的程度;第二,低端分散的营销方式,导致产品卖个地头价;第三,缺乏深加工和规模生产本土企业。综观农业产品品牌,东北大米,河南双汇肉产品,山西老陈醋,山东鲁花花生油,陕西米脂小米,新疆、宁夏中宁西瓜都形成了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品牌,打开了省内外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类似贫困地区的主要不足就是停留在原产品、原料供给阶段,没有走出精加工、精包装和做品牌的路子。
六、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新农民的培养
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经营收入微薄,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农村条件无法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才导致农民选择从事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职业。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7.9%,正步入老龄化社会,16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4.3%,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单从养老的角度来看,3.6个劳动力,需要赡养1个60岁以上老人,还有未成年人的抚养,医疗、教育支出等压力继续加大。而根据调查,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极低,绝大多数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者不愿意留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或者系统职业教育者极少。又据庄浪县统计调查人口和就业情况,对抽样农村住户中234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本季度工作地点为本村为111人,占比重47.4%,工作地点为村外(镇)、县外、市外省外123人,占比52.6%。这些劳动者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生产,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现在面临着缺乏真正专业的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的难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的说教和行政干预无法左右农民的就业选择,目前大多数农民身份介于农民非农之间。
(二)地区的社会现状以及资源的配置缺乏竞争力、吸引力。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均已超过一半,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从计算机技术方面讲,我国域名总数截至2016年已有3698万个,网站总数达454万,中国也开展5G研究。“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给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物流信息和供应链环节透明化并将所有数据运用于物流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运送效率节约成本。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300亿件大关,同比增长51.4%。
由下表可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逐年上升,随着国内GDP的增长,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大众越来越重视品质,出现了针对特定品类和特定人群的电商--垂直电商,垂直电商是电商细化市场的方向之一,LBS技术和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升级,消费者可随时随地购物,用户体验不断提高。至2016年底,90%的电商企业在移动数字营销上的预算提高,移动电商广告占比到20.3%,中国移动电商前景大好。跨境电商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商品互通之路,预计在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7.6%。
二、我国快消品经销商现状及原因
1.我国快消品经销商现状
据《快消品》可知,2016年有57.1%的经销商企业表示销售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大多在20%以下;另外,有35.7%的经销商表示销售出现下滑,7.1%的经销商销售与去年持平。整个经销商行业行业增长率低于预期,利润率低,行业内并购事件在2016年一年内发生130多起;国外投资机构、跨国企业在快消品并购中出资总额高达80%左右,进口快消品增长率高,集中在奶制品、啤酒和个人护理等方面;国内快消品经销商利润不断被挤压,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租金上涨,80%的经销商都面临着资金断流的风险,行业内窜货严重,销量下滑,国内快消品经销商内忧外患。
2.我国快消品经销商陷入困境的原因
(1)电子商务来势汹汹,快消品经销商在互联网时代举步维艰
互联网普及和大众媒体涌现,中国网民在2016年已达到7.31亿人,快消品行业的绝大部分消费人群年龄大多在15岁-46岁,对数字化适应程度高,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电商行业品类扩展细分化形成垂直电商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从实体店来说,因为网络的普及,消费者拿出手机几分钟就可以在网上查到同样商品的最低价。价低商品大多是粗制滥造产品,消费者购买后发现问题拿到实体店对比要求退换货,影响实体店正常经营,各大电商平台上不同卖家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上差评蜂拥而至,降低品牌形象;每个区域的经销商会根据相应区域的物流成本、人力成本、店面租金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价格,实体店则为与电商争夺市场,下压价格,增加营销力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成本,打破了区域的平衡,造成整个经销商行业的混乱;无法避免的是,电商平台与实体店的价格确有差异,消费者在实体店挑选商品后再从电商平台上下单,实体店的销售额下降,零售商无法支撑各种成本的支出,经销商滞货,现金流受到极大影响。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20万亿元,电子商务参与市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收集分析用户,数字化管理商品,实现了从厂家直接到消费者,经销商被边缘化。近年来,国内快消品经销商行业不仅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还遭受国外经销商争夺市场,大众对国产品牌的失望,对进口商品的质量的信任造成进口消费品抢占中国市场速度越来越快,国外快消品大品牌直接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起旗舰店。
(2)快消品经销商内部效率低,外部受到挤压
从经销商内部看,很多快消品经销商经历了“倒爷时代”、“坐商时代”、“行商时代”直到现在,资金原始积累充足,客户关系稳定,但还是使用电话联络,手写销售单,没有库存概念仓库管理混乱,没有独立财务核算人员且财务管理能力不足,家庭式多样,厂家资源有限,经销商可以整合各大厂家资源成为专业的服务商。如海尔、飞利浦、三星等很多大品牌商都将自己的售后服务外包给对应经销商,快消品制造商也不例外,快消品经销商可侧重服务这一条道利用专业资源和服务意识提高产品口碑,与相应快消品制造商建立合作平台,在实力积累到一定时候可建立服务机构,为更多的的制造商服务,针对不同制造商情况做针对性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②转型为物流配送商
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超门店分布全国,商品种类众多,为了及时完成配送,寻找经销商帮助,其中经销商收取3%-8%配送费。快消品经销商成立专业的物流配送中心,不再局限于为某一厂家某一品牌服务,经销商依托自身品牌优势开拓其他品牌的配送业务。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在湾仔码头这类生鲜食品时成立物流公司,公司配送额高达12亿,自家公司仅占5%。3在快消品经销商寻求转型的过程中,开拓物流配送这条开放的道路也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自建品牌
为摆脱对厂家的高度依赖和零售商绕过经销商的困难,快消品经销商可制定战略,通过推出一个爆款产品来形成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在全国各地快速铺货,形成销售网络,全面掌控渠道。在一个地区内做高密度宣传广告,提高品牌知名度,再去开发新产品,加强渠道管理维护,优化服务,做到好口碑人人相传。在自建品牌这条路上,快消品应该更加重视市场营销。
④?氐鬃?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23-02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云南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云南省省会及地方州市高校每年都要补充英语老师,大学英语教师职业队伍正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此类青年英语教师年龄相对较小,但学历相对较高,知识结构系统,学科知识也比较扎实。然而,任何职业拓展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此类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体现出了相应的困境。如,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知识结构更新的困境等。外语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学科。处在边疆区域的云南特定环境下,这个学科的发展和担任这个学科的老师的专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世纪,我国在英语教育领域开展全面的课程改革,云南省更是迫切需要一支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审视和思考云南省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以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进而促进云南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文秋芳、任庆梅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把近10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文献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99~2004年)与发展阶段(2005~2009年)。总体发展趋势特点概括为论文数量增加迅速,而其中非实证研究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她们还指出这个领域的研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实证研究严重不足;(2)脱离课堂教学;(3)与一线教师需求脱节;(4)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不平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特别是云南的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未来主力军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质量。本项目试图从外部支持和青年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云南地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涉及云南省的各级各类高校中35岁以下的外语教师。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他们的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制定适用于调查云南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路径,通过文献法以及个别访谈法,确定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维度:教学、科研、访学机会、工作报酬、可支配学习时间和工作环境。问卷的设计主要关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和自身专业素养,使其尽可能从外语教师自身的视觉来反映云南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需求。
三 调查数据与分析
1.调查背景
科研工作是大学外语教师提升自身水平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展大面积的相关科研活动。青年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也是科研梯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自身素质的认识和定位,要求他们将此转化为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云南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处理好教研关系,努力学习、充实自我,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2.调查方式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云南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团队于2013年6~7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单选与多选两种问题,主要涉及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科研需求,专业发展对科研的促进,及学历、职称结构、自我发展意识、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掌握信息的意识等方面。问卷涉及69位专任教师,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19人,助教39人,无职称4人。这些教师均参加工作一年以上,多数具有本科学历,比较了解科研、专业发展及需求。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助教和无职称教师偏多,说明近年来补充到大学外语教师队伍中的新手较多,教师队伍显然发展不成熟。
根据《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预测,到2003年全国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32.6%,到了2013年,云南高校随机抽取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比例为43%,说明学历也是需要提高的一项指标。
由表3可见,大多数教师希望自己的业务素质得以提升,希望能有业务进修的机会,说明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强烈。
由表4可见,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提高科研,究其原因是青年教师职称低(无),待遇也偏低,而且往往生活压力大,因此希望多上课,甚至做兼职,客观上排挤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这些均是此问题的原因。
由表6可见,80%以上的老师认为科研可以促进专业的发展,这两点的关系他们是明确的,他们能意识到科研的促进作用。
由表7可见,绝大部分老师能意识到信息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相信信息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第(2)问题中我们看到20%的老师不能掌握现代信息的获取方式,41%的老师能一般掌握,可见存在“能意识到重要性,但无法获取信息”的问题。对第(3)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们更多的依靠网络,而利用期刊和书籍两者的比例只比网络多8%。网络的信息鱼龙混杂、不权威,作为严谨的科研人员是要认真鉴别,有选择性地使用。
四 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该现状是直接影响英语教育的关键因素,对该类年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项目研究者是云南高校的一线英语青年教师,而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和青年外语教师直接对话,这就解决了文秋芳等教授所提出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甚至可以对他们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也进行了探索思考;(2)研究范围以云南省这样一个边疆多民族地区为调查范围。从全国来看,云南省英语教学和改革都还明显处于全国落后行列,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迫在眉睫,从这种地区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自身的视角出发,分析他们的专业发展困境,无疑对本地区未来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教育部门的政策制定、体制改革等均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超越专业技术训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润清、戴蔓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6]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英语教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