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作业环节可谓是课堂教学的又一起点,通过作业环节,学生可以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教授能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从而消除日后学习中的障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作业环节,一般是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种作业内容几乎都是课上教学内容,不但形式单一,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更失去了作业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教师做作业环节设计,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注重面向学生全体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学生作业环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由厌恶写作业转为喜欢写作业。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这一环节,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环节设计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对作业环节的个性化设计,也能够使学生充满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不是畏难和敷衍情绪。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难题,学生的学习情感将会变得更为浓厚。如在学习完《分类》课程后,笔者将课后作业设计为:近年来,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很多国家要求人们将垃圾进行分类,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怎么样实现对垃圾的分类?这样的课后作业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的“分类”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还使学生更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化。
(二)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
新课程标准所展现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果按照以往做法采取“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式,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所留的作业可能过于简单,使他们不能扎下心去学习,将写作业当成了一种任务,也不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对于那些学习稍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感到作业题目偏难,从而产生抵触和敷衍的情绪,时间长久,他们大多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环节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观念,避免作业过于单调和枯燥。
(三)注重学生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也应该树立起大数学观念,加强学生作业和现实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和现象入手来完成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促使他们树立起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如在学习《>与
(四)注重学生作业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学科所体现的应用性很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学科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如在作业题型上,可以是填空题、口算题、列式计算题、判断题和应用题等多种形式,通过作业环节,让学生练习做多样化题型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明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审题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有大幅提升。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使一个题目变为多个题目,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思路,这种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和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多样化的数学作业能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环节设计技巧
(一)将作业做层次性设计
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爱好、兴趣、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作业设计环节也应注重层次性,以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的快乐。笔者在作业设计时依据学生实际将其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选择可以回答的问题,如以下应用题中:小利有10本书,小明比他多5本书,(1)小明有几本书?(2)小利和小明共有多少本书?(3)当小明拥有18本书时,小利需要再买几本书?上述作业题的设计难易适中,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和激励作用。这种循序渐进的作业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教育宗旨。
(二)实现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而是需要学生间的自主、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设计作业环节时应体现出探究性原则。如在开展实践课程《节约用水》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和自身家庭的用水情况展开调查,并根据所获取的调查资料写一份具有实用性的用水建议书。这种探究性的作业设计能将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结语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环节极为重要,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做题技巧和审题能力,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实施作业个性化设计的艺术是多样化的,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挖掘科学的设计方法,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突破。
参考文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训练,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可以有效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而知识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得到巩固,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以五年级课程《画人像》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人物头像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掌握人物头像的速写知识和速写方法。很显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作业来辅助完成。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速写练习和临摹练习,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选择速写,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进行人像的临摹。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巩固速写知识和速写技法,又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选择性作业让学生当家做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要求。以欣赏课《节日的装饰》为例,这一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出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其美感,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节日的场景录像,展示节日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节日的多彩装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容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合理科学的作业设计可以使这一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古今中外节日的图片,视频,自己动手制作节日装饰,或者分组进行节日装饰展示,这个收集、整理、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好的美术作业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美,使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
三、作业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的德育
小学美术教学应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这一点在美术作业设计中尤为重要。很多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往往不如学生自己的感悟来得深刻明了。以《献出你的爱心》这一课程为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手段常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无论是作品欣赏还是“根据边远地区小朋友学习的情况,展开丰富想象”都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给学生一种深刻的感悟,对他们产生怜爱之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设计来弥补这些不足,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我来献爱心”活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制作出“爱心物品”献给需要的人,或者仔细观察,然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生活场景,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爱心”的理解,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通过美术作业设计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是一个完美的作业设计的魅力所在。
四、探究性作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也应遵循此原则。新课程的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一项设计精巧的个性化作业,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每一位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变这种弊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个性化作业,积极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个性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对小学小班化教学形式下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希望通过此次实践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空间。
二、小班化数学教学中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及策略
1.作业形式多样,促进学生个体潜能发展
传统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的原因,教师只能布置以习题类文本练习为主的作业,用以诊断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因此,学生常视作业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形式单一有关。而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减少,教师有较多时间切实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因而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能切合学生的见闻和想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多种作业形式:准备性作业、游戏类作业、实践性作业、创作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等。
2.作业层次分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一定训练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展示个性、超越自我的一个平台。
3.作业内容综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综合是知识发展的一种趋势,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作业内容综合不仅仅要求各学科要有机整合,更要求每个学生独有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设计综合化的作业,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意识地沟通数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4.设计自主作业,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设计学生自主作业,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作业”不仅仅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更可以放手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这样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当下达“作业设计”这一任务时,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而且设计的作业也非常丰富。
三、小班化数学教学中有关个性化作业的其他思考
要让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个性化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拓宽的学生自主作业外,教师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
2.作业的时间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每学期可考虑一、两个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作业。
3.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些作业可以通过汇报会、展览、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由于个性化作业设计和评价都比较复杂,学校有关领导可否适当考虑为教师设计与评价个性化作业的工作量而制定“设计作业时”,让教师更加重视作业设计,也更有对作业设计和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让小班化数学教学中个性化作业服务于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彰显自己独有的个性!
个性化作业,生命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全力迈向新世纪的小班化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2(3).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来看,基本不能用“设计”二字形容,多为教材后的练习,或是一些备用资料中的原题,主要目的是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们不能否认教科书课后作业安排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而进行的,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这也就决定了作业设计必须突出个性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作业设计就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教学中,第一课时课后作业为“做一做”(算式分别为18×4=,24×3=,25×2=,14×6=,130×5=,2×380=,150×6=,7×13=),从练习上看,这些算式很好地起到了巩固课堂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连一位数乘一位数都还存在困难,或简单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也还存在困难,那么像“2×380=,150×6=”这些算式又将起到什么作用?教师是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来进行作业设计?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突出兴趣性原则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的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也提示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中,要能提高练习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虽然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新知识的教学,而作业设计依旧延续上完课,布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批改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乖乖地”完成,这样的结果是“抄作业”的现象,而一旦学生出现“抄作业”,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教育——批评”的方式进行,然而结果依然是“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仔细研究发现,其实学生本身也不想去“抄”,更多的原因是“做不成”、“没有兴趣”。而没有兴趣的更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教师给学生的选择面不够宽。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粉刷围墙)的教学练习为例,课后练习“做一做”主要以附页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得不说,以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效果,但就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仍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教师如果只能在情境中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只能在抽象的知识间打转,一旦遇到困难,积极性急速下降。相反,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如果教师的作业能重生活实践中进行,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更好地激发,效果也会更好。
三、立足学生实际,突出生活化原则
正如上例所述,要提高学生在作业中的能力,还得从生活这一大情境出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确,知识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特别是小学数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能保证数学作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还得从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做起。
同样是在(粉刷围墙)的长方体教学的练习中,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学生以直尺、卷尺等为工具,以教室内的粉笔盒、黑板擦、文具盒,家里的冰箱、书柜等为调查对象,以小组为合作形式进行长方体的调查活动。学生在实地调查中,不仅能获得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整体感知,亲自接触到长方体,通过探究后去计算,然后再和课本结合起来,对粉刷的墙壁进行计算,学生的计算能力随之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差异性原则
基础性作业训练不仅起到复习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他们夯实数学学习基础,让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为进一步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基础题目入手,每天配备一定量的基础训练题目,这些训练题不仅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还训练他们的解题速度与准确率。比如,小学数学中涉及的基本运算题,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较准确地完成四则混合运算题,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这些基础性题目体现了学生课堂上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趣味性的作业训练,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这类作业训练除了教材中设计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比如,“你知道吗”这一板块,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趣味性作业,引导他们课后展开探究,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他们借助于网络等手段,适度查询补充较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如,当学生学习过“年、月、日”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布置他们借助于家中的日历,探究日历表中横行与纵行数字之间的关系,自己总结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设计可操作性的数学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学科强调学生的理性思维,也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学数学中,知识间的联系比较多,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的眼里却是高不可攀的,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缺乏一定的数学感。因此,对于形象直观的数学实践作业,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所探究的问题,灵活设计可操作性的数学训练题,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动手实践测量出它的周长,不仅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充分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经过学习提炼,又回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究性作业训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是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训练的目的所在。实践证明,通过数学探究性作业训练,让学生从数学思想层面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五、通过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16-01
从人的发展性来讲,数学作业与数学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学生从学习数学开始,数学作业就在整个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精心的设计,让数学作业真正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状态。
1 对于数学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众所周知,无论是对什么内容的学习,最首要的条件是要对其有充足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认真的去进行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样对于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教师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也应该将学生的兴趣充分的考虑在内,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的激发,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从而保持充沛的精力去进行学习,所以想要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设计保持趣味性,就应该将学生的胃口吊起怼@如,在对奇数和偶数的学习中,教师设计具体的对与奇数和偶数的学习的作业内容,这些作业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去完成,让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内,作业设计是以数学游戏的方式来具体进行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号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说让学号的末位数是0、2、4、6、8的同学起立,然后坐下,再让学号末位是1、3、5、7、9的同学起立,最后再说学号末位是偶数的同学请举手,这样一来就会让所以学生参与到奇数偶数的复习中来,一方面促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充分的复习,加深理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设计的作业中来,这些数学游戏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使得学生对复杂并且很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轻轻松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程的学习。
2 对于数学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是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机械的给全体学生进行一样的作业布置,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就使得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学生的复习需要,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在内,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从而设计不同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自主的去进行选择自己有能力并且适合的作业区完成。例如,在《小数的乘法》一课中,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必做题”、“提高题”、“选做题”三个层次的作业。在必做题中,主要以与小学的乘法相关的一些计算,用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提高题中,可以加入与小数乘法相关的应用题,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层次的作业中进行一个提高,而选做题则可以设置一些加法、减法和乘法一起的混合运算,给成绩较好的学生一个更高的提高平台。在这样的分层作业设置之下,学生可以有着自主的选择权,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3 对数学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
对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应该将实践性充分的考虑在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型、联系性,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利用数学知识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后能够很好的对知识进行再次利用,应用于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样,他们可以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性的数学作业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最好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统计知识的学习为例,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应该在作业的布置上以实践性作为一个主要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每个月零花钱的花销状况等等,通过这个实践性的作业,一方面提高学生课本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统计过程对自己的花销有一个更好地了解,从而养成节约的习惯。
4 对于数学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不能死板机械的强调记忆、计算,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这也是当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使得作业设计具备探究性,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生动有意义,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使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变得深刻,从而深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探究性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要求。在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上,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介绍的方法之外,寻找其它关于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的其它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这个作业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作业形式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同时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最终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一、创新设计作业,增强趣味性
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小学生正处于懵懂且好奇心强的年龄段,而且对外面的世界认识尚浅,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以灵活多变的事物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趣味性强的事物,让完成作业的过程不再乏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作业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生活中找出“圆”的实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中的圆,并让学生将两者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再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相关要素,而后在完成有关“圆”的作业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认识圆的圆心和半径等特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会因为层层谜题的解开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为深入学习与探究打好基础。
二、根据学生个体设计作业,提高层次性
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批改作业和教学的方便,给全班同学统一地布置相同的作业。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同样难度的作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对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而言,可能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作业,也许还会因为作业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对成绩稍差或理解较慢的学生而言,作业难度可能太大,学生寸步难行,在不断折磨中丧失信心,所以这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我们可以将作业根据难度和教学要求分层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作业,将作业根据难度分成A、B、C三个层次,A即为简单的基础作业,B为巩固基础的强化训练,而C则是侧重于理解运用,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他完成A作业,B作业作为拓展练习,而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则有不同要求,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舍A而重B和C。通过长期实践,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再对其做出调整,不断激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让作业融入生活,提高实用性
小学数学的作业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课本,更应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提高作业的实用性。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实践性作业内容要与学生自身知识层面相适应,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内容后,可以设计类似测量实物的作业,譬如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或家中的家具等,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具体的认识,而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和《比》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列举商场打折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自我实践探究,了解打几折代表的含义及打折前后的价钱。这样开放性的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对学生而言则更有学习动力。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策研究
从学生上学的第一天起,作业就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的生涯,而这其中的数学作业,是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数学作业在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作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谨慎思考并使用。如果数学作业这个工具运用的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运用得不好,大量机械式的作业,不仅掠夺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重新思考作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提高自身作业设计的能力。本文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亲自调查过多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部分数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过大,使得一些学生在一个小时之内根本做不完作业。很多小学生表示,他们除了要做完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需要做完一些家长规定的辅导练习册等等。但是笔者发现,这些作业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巩固和掌握知识的,都是追求以做题为学习数学的核心的,这种理念明显地与新课标中的要求相违背。
根据笔者的总结,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模仿课本例题的题目过多,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题目太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类型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简单地重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巩固,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这种机械地追求做题数量的数学作业,还会让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第二,纯计算的题目过多,而能够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的题目又太少。这就使得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第三,几乎全部的题目,都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少有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完成的题目。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对策研究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了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达到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作业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爱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以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为出发点,从生活中寻找真实有趣的案例,设计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题目。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作业,小学生便会喜欢做,愿意做。比如,在我布置的让小学生认识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数学作业中,我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以此让他们用手、用眼体验和熟悉这些长度单位,从而巩固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小学生对此都很积极,作业完成的情况都相当好,而且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都更进了一步。
(二)有效的结合作业的质与量
小学数学作业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作业的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作业的量越多越好。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还不能持续的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若是作业的量过大,反而使小学生很快厌烦做作业,长此以往,便产生抵触情绪。小学数学作业的用时,一般在30分钟以内比较好。那么,如何保证这30分钟内的学习效果呢?这便需要在作业的“质”上下功夫。一般来讲,作业的重难点要分布合理,能让学生较快较直接地掌握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作业的“质”与“量”要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发展数学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加入一些探究性的或者需要合作的题目,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集思广益,拓展思维,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做一些比较有深度,可以拓展思维的题目。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尝试做一些稍有难度的数学题,以期能让他们继续有所提高。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则为他们布置一些具有基础性知识的作业,让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数学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教师在对数学作业进行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万泽民.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4,25
一、我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情况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早已提倡素质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这直接导致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比拼,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竞赛,这从我国儿童入学年龄的不断推前不难看出。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课后留作业已然成为数学教学的固有模式,然而,大量作业却未能起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更甚至适得其反,探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日常家庭作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小学数学教师所留的作业难度偏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且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量问题不会,使得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内容过于单一,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更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难以按时完成作业。
3 学生受教师、家长的巨大压力,忽视了作业的重要意义,只重视完成结果,进而出现抄袭现象。
4 由于小学生精神集中时间较短,而作业量过大,使得学生难以在精神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完成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作业兴趣法探讨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及其强烈的一门学科,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灌输枯燥的数学知识,难免不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如是说。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入趣味话题,加强作业的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探索性设计,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数学作业,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作业的根本作用。
(一)趣味性作业,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切工作的主要从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
在数学作业设置过程中,针对小学生智力发育水平,从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角度设计问题,使得问题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惯性思维,从而调动小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探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作业难度,防止因作业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而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之后,为加强小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师设计了一道给小白兔寻找门牌号的趣味性作业:一天,小灰熊给小白兔打电话邀请他来玩,并告诉小白兔自己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当小白兔兴奋地跑到小灰熊家所在的小区时,发现,所有的门牌号都是按照乘法算式编排的,小白兔顿时傻眼了,你能帮助小白兔找到小灰熊家吗?简单的趣味性作业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数学算式,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欢快的氛围中独立复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探究性作业,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日常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加入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例如在图形作业中,画出几个相似的图形,让学生寻找这几个图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锻炼学生的事物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认识。
(三)层次性作业,激发学生成功欲望
1 根据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周期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掌握的进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达到有效复习的效果。
2 让学生仔细选择练习题。在作业选择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练习题,以达到锻炼、巩固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引入趣味性话题,提高小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兴趣法在小学数学作业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负担重是有目共睹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作业负担,学生手中除了学校订购的练习册等作业外,还有很多家长从书店等地方购买的一些练习册供他们使用。更有的家长利用周六、周日或假期给孩子们报名上辅导班的也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上要精选,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首先作业要突出重点、难点;其次是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体现梯度;最后是通过对比练习掌握知识间的练习和区别。这样,学生通过精选的练习既能切实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也不会增加负担。
(2)降低学习难度。没有任何资料、数据说明小学生的数学越难,学生的智力发展越高。数学越难,学生就越有兴趣;数学越难,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有逻辑。中国的数学难度大概是世界第一的,中国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难度相当于美国的初三,中国的初三数学相当于美国的高三。
例如ACT是美国大学入学测试的简称,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有次在中国招生,其中一道数学题为:19+3x=5x+11,那么x=?,下面还有四个选项,而且ACT考试还允许考生在数学考试中使用计算器。
(3)要有实用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他的快乐成长,学会生活。我们从教材的改革已经看出,教材中数学内容的设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更加从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而设定一定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这样的思想,让每一道数学作业都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增,何乐而不为呢?
二、小学作业布置的类型
(1)设计趣味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趣味性。比如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游戏化作业。儿童是用“动”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把作业内容和游戏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就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游戏类作业适合低中年级的学生。比如学习《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游戏化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学习并巩固了知识。
(3)设计实践性作业。数学作业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彰显它的魅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数学,才能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否则,学生面对枯燥的一组数字,只是在不停地计算,就会没有了兴趣。当一个数学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会加强,学习数学就会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如学习了《年、月、日》后,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可以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再如学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让他们计算一下把家中的房屋进行装修,地面和墙面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这样,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设计探究性作业。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合作的、反思的、探究性的。探究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学完“比例尺“教学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份探究性的作业供学生讨论完成。比如请学生自我绘制一份家里的平面图,并认真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份作业:请你按照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制一瓶消毒药水给家里的厨房和厕所进行消毒。
(5)设计分层性作业。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并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这样的观点。设计中可以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来做,但学困生必须要完成基础的题目,这样能做到保底。此种设计会增加教师的负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广泛收集教材外的题型设计。
有些小学生在教师的题海战术下苦不堪言,每天繁重的作业常常迫使他们奋战到半夜才能休息。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是不应该给学生留如此多的作业的,但是,难道完全不留作业吗?那当然不行,现代教育学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一定量的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记忆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适量的作业练习,融会贯通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但是这样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生的减负似乎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教师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一、作业的布置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是应该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尽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学是一种注重逻辑性思考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作业的选择时应恰当地融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意识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追求创新的良好心态。如,我在设计作业时,会让学生根据步行的步子的长度,估算学校到家里有多远,让学生测量家庭里的洗衣机的体积,估算卧室墙壁的面积,测量卧室里面钟表的直径,算出周长等等。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的时候,就能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真理。
二、作业的布置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学以致用”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不变的真理,学生只有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才能使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才能变得清晰深刻。所以,小学的数学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解题过程当中,感受、思考、探索所学到的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构建。例如,在学习“旗杆有多高”之后,让学生测量出家中或学校附近的一些大树或者建筑物的高度;再如,学习了“统计”之后,布置这样的作业:某校五年级二班第三小组学生的抽测考试成绩如下:83、89、81、55、62、70、78、94、84、97、86、100、66、75。
通过解决这两道操作题,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的实践性的了解,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动手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的作业应该具有探究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思考运用并最终掌握的过程。传统的重现式数学作业仍然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学科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记忆。但是,在优化重现式作业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布置一些开放式、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因为在数学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思路的选择和把握是最终能否得出正确答案的基础,探究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多样化、灵活性、发散式的数学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四、布置的作业要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经常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数学的奇闻趣事等等,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科目的整体认识,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让学生阅读一些类似《小学生数学报》之类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启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具有层次性
充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在许多学生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聊的课程,因而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将探究学习与教学情境的创设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自主探究。例如,近期播放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许多学生观看了影片,十分喜欢故事情节和其中的卡通人物,笔者就将故事情境引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从电影中截出主人公小兔子朱迪卖萝卜的画面,并讲述这样的故事情境:朱迪卖萝卜时遇到了许多竞争对手,她最近打出了“萝卜大减价,120元60根”的促销条幅,而同村的亲戚打出了“萝卜大促销,1200元600根”的促销条幅,邻村的猴老板天天广播“萝卜大减价,12元6根”的促销消息。同学们,你们会买谁的萝卜呢,请算一算谁的萝卜最划算。此题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计算、思考和发言,可见探究式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自主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数学是一门启发性的课程,仅仅让学生们记住运算法则、运算公式、基础知识等,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他们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自主实践,无疑是一种最全面、最系统,最能对学生实现启发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实践。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纳税问题》一课中,笔者鼓励孩子们开展一次关于纳税问题的实践调查,向自己的父母询问他们纳税的标准和方法,以他们的工资为依据计算他们所缴纳的税款有多少;有条件的可以去熟悉的饭馆或超市进行相应的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问题调查,并统计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科学设计作业,引导课外探究
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作业的数量过多、内容过于枯燥,孩子们势必会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会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厌烦。而探究学习的应用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一情况,将探究活动与课外作业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出充满童趣且蕴含着数学知识的探究性作业,无疑能够吸引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中,笔者布置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请剪裁出若干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片,在桌子上铺一铺,看用几块这样的纸片可以铺出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和边长为18cm的正方形,思考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这种课外作业简单易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无疑能够引导孩子们自觉、自主地开展探究学习。
创建合作氛围,促进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