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研对比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2],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认为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治疗原则宜“宣肺通窍,渗湿利水”为主。郑秀琴[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耳炎35例,对照组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每日3次,口服抗过敏药氯雷他定10mg,局部行鼓膜穿刺抽液注药(糜蛋白酶4000U+强的松龙0.3mL)每天1次,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五苓散加防已黄芪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7d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周对比两组疗效。在服药治疗期间加强营养,饮食清淡,劳逸结合,防止精神创伤,或烟酒,少吃油炸煎炒辛辣食品等保证药物的疗效。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对比组治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3%,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
2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方法与研究进展
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是鼻腔黏的变态性疾病,临的典型症状表现有可有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为症状表现,发作多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花粉等可引起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大量清水样鼻涕,急性反应减弱或消失时,可减少或变稠浊,继发感染者变成粘脓。轻重程度不同可呈间歇或持续性发作、亦可呈交替性发作,黏膜水肿和鼻塞可引起暂时性的嗅觉障碍,对病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可造成较大影响,过敏性鼻炎约占全部鼻炎的40%,不同年龄的男女均专科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可发病,年青人较多见。中医称本病为“鼻鼽”“鼽嚏”,这种常见病发病单纯用西药疗效欠佳,聂耀、汪青霞、高美先等[4]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对照组息斯的敏3mg/次,一日一次,强的松5~10mg,Vco.3g,葡萄糖酸钙片1g,均给以一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以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味: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白芍、黄芪、白术、辛夷、藿香、细辛、白芷,每日1剂,早晚各1次空腹,7日为1个疗程,服药治疗期间少吃油炸煎炒辛辣食品等保证药物的疗效。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对比组治愈14例,好转14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6.67%,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
3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咽炎方法与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需求、教育的实践、教育的规模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就需要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40多个版本,本文选取的四本相关著作以出版顺序排列分别是:(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韩延伦: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下文以A、B、C、D分别代表这四本著作。
一、写作目的
四本著作出版时间先后不同,时间跨度较长,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以及个人的研究方向或侧重点不同。这些因素将会对他们的写作目的产生影响,笔者从他们的序或前言中认为:
(一)A的这本著作是她在多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时的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她的目的是:“试图在总结我国丰富的教育研究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她的写作目的可以理解为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探索。
(二)B版这本著作是这四本著作中唯一没有序和前言,但是我们可以从内容提要中看书,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为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学科而撰写的教学用书,是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
(三)C在前言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旧的一些观点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需要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所以说她的写作目的很明确。
(四)D著作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教材,可见,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量身订做的。当然也可作为本专科生教学用书。
二、章节、结构安排
(一)A在章节的安排上共分为四编十五章,第一编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二编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三编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编教育研究的结果与评价。从一般原理——构思设计——研究方法——成果表达,可见编与编之间逻辑性强。但章节内容较多,都比较详细,看不出侧重点,各种研究方法都有介绍。另外,成果表述及评价安排在了倒数第二章,笔者认为应该安排在倒数第一章更为妥当。
(二)B共十四章,前三章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过程,一般性原理,第五章到最后具体论述了各个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运用。第十三章,两个案例单独成章,这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不足之处是本书的最后没有成果的表述与评价。应该把成果表达与评价这的内容加进去,样安排才使得整个教育研究更加完整,系统化。
(三)C共十一章,第一章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述,然后是一般步骤、选题,抽样,论证,建立假设、6种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统计法与SPSS操作以及成果的表达。从孙版的章节看出该书思路清晰、循序渐进、一气呵成。
(四)D共十二章,前两章是概述、确定问题。第三章到第十一章具体论述了各个研究方法的含义、分类、步骤、案例。最后一章则是成果的表达。总体上说,思路清新,每一章的题目都是“如何……”,可见,本书的侧重点是怎么做,如何做,操作性很强。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性质、目的、范围、对象等的不同,可以把教育科学研究分成20多种,这四本著作都选取了5-9种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但各版本选取的侧重点不同。
(一)A选取了五种,分别是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这五种研究方法比较传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时代的发展,这五种研究方法目前很少见了,近年新编的教材里较少选取这些研究方法。
(二)B选取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定性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包括了目前经典和一般的研究方法,各研究方法都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介绍。
(三)C选取了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统计法及SPSS操作。涵盖了目前经典和流行的几种研究方法,其中统计法及SPSS操作,其他三版本中是没有,这也是本书的亮点。
(四)D选取了文献研究、定量研究、教育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现场研究、历史研究、行动研究等共九种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按照“含义、特点——分类、设计——运用”的顺序介绍。另外大多数的研究方法的最后都有案例分析。
按照质和量的构成,教育研究方法可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问卷调查、统计法、实验研究等属于定量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属于定性研究。这四本著作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知识背景、研究方向的不同选取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种类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在选用的时候是选取其中的一种还是多种,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未来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语言表达
(一)A是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在语言表达上很严谨,语体很正式、详细、准确,更加倾向于学术性的著作特点。该著作专业性很强,里面有很多专业性的术语。如第19页:“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位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议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可以看出,直接运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深思难于理解,更倾向于学术性。
(二)B在语言表达上也是更倾向于学术性,书中有很多专业名词的字体都加工成黑色粗体,在解释概念的时候较多地运用了图标、数据等方式加以阐释。有些词语专业性很强,比较难懂,应该需要进一步说明。
(三)C在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了一种清新的特点,语言幽默诙谐、通俗易通。比如在导入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现象,当教育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人类开始了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出教育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没有确凿的文献来佐证,所以,我们只能说教育研究很早以前就有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好像和读者对话,讲故事似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做学问是很严谨的。语言令人亲切,通俗易懂。
(四)D的语言在表达上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用词严谨、准确。有些词语的引导性很强。比如第65页:“对我国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毕竟是一个新手事物,有许多课题亟待研究,国内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概念引人’阶段的新奇,并未走入实质化的研究。”
五、各自的特色
(一)A版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中西结合。该书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回顾。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及吸收西方最新科研成果。该书又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成果。把数学方法也运用其中,这突出反映了教育研究时代的特点。
(二)B版的这一著作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第十章,加人了统计法及SPSS的具体操作。这部分内容在其他版本中是没有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更说明了该著作的独特性,具有新颖性。全书思路清晰,前后编排连贯性强。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似于人的思维、学习习惯。课后的思考题需与本章的内容结合回答。另外,每一章后面有文献链接,这一点很好,而且选取的案例都是比较经典的。这一做法可以让读者更加广泛地了解到相关知识及最新的学科动态。
(三)C版的亮点、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则是书中有很多图式、案例。这样会使读者一目了然。重要性的概念都会黑色加粗,这种则突出了该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四)D版的亮点则是各章的题目上,都有“如何”,这种句式在著作中并不多见,可作者的这一做法更加突出了本书的亮点。更加具有操作性,章前有内容提要、学习目标等是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可以浏览到相关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在文中有许多信息栏,这也有助于读者拓展课外知识。章后的资源连接,并有该资源连接的简单介绍,这一特点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
六、结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学科,实践性强,以上四种不同版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背景、研究方向等出发写作,侧重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HIV即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造成艾滋病的原因。,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找出一种能够及时的诊断艾滋病患者的方法,并及早的预防HIV病毒传播就显得而极为重要Ⅲ。目前在检验HIV病毒的过程中,双抗原夹心EHSA法检测、金免疫层析试验以及间接酶免疫吸附实验是三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其效果也并不相同。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双抗原夹心EHSA法检测、金免疫层析试验以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抗HIV结果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卫生部全国血站系统免疫检验2015年室间质量评价血清20份,HIV病毒含量为4NCU/ml。同时收集我院体检后显示完全正常志愿者的正常血清100份。在试剂方面,选择双抗原夹心EHSA法、金免疫层析试验以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试剂。
1.2方法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金免疫层析试验需要将免疫金标试纸加样浸在待检验血液样本中,时间为10 s,并观察在此时试纸出现的变化,若出现了两条红线,则代表为阳性,若没有达到两条红线表示为阴性,但需要观察超过30 min。在EusA试剂分别可以实施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双抗原夹心法两种检验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试剂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方法上,本次研究中所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7.0软件,在分析率计数资料时,需要通过x2检验,并且对其使用率(%)表示,(P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双抗原夹心EHSA法检测的检出率为100%和0%,金免疫层析试验检出率为95%和1%,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检出率为85%和2%。在对其实施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双抗原夹心EHSA法和金免疫层析试验的检验准确程度明显的要由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而虽然金免疫层析试验和双抗原夹心EHSA法检验准确程度上的差异并无显著差异,但双抗原夹心EHSA法的检验准确程度仍高于金免疫层析试验。
3.讨论
HIV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是造成艾滋病(AIDS)的原因。艾滋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我国人民的生命也会造成极大的威胁。HIV病毒在患者体内激活后,会通过对CD细胞溶解破坏以及诱导凋亡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杀伤作用,并且也会导致CD细胞出现失衡。另外HIV病毒也会对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以及单核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完全性的确实。很多艾滋病患者在发病后会死于继发性的肿瘤以及感染。而艾滋病在目前并没有特效治疗手段,一旦感染HIV病毒后无法治疗。而HIV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垂直传播三种途径进行传播,及时的找出HIV感染患者,并对其进行处理,彻底的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更多的人群受到感染极为重要。
虽然在近些年来。我国对吸毒和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艾滋病已经得到了明显控制,并且其增长速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减缓,但总体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因此及早的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诊断,并及时的对其传播情况进行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在目前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双抗原夹心EHSA法检测、金免疫层析试验以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的诊断效果仍然有着较大争议。
关键词:集对分析 可拓数学 模糊数学 物元模型 联系度 关联函数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绪论 3
第一章 集对分析 模糊数学 可拓工程的数学基础 4
…………略
第二章 基于集对分析、可拓工程、模糊数学的复杂系统的评价 25
…………略
第三章 三种评价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 31
…………略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37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0
:20000多字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图、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