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的经济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71-03
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信息建筑所构筑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我们的第一知觉系统通过先知的经验把信息描述或者描绘成各种图示和符号,来自信息的刺激会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形成关于信息源的各种评价与模仿,从而产生“物”的摹状结构置于我们的心境与感觉之中。构筑信息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物”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相反它是信息的接收者通过这个“形”去辨认信息的价值与是否合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本身要么是其所表现的“物”的忠实摹本,即机械的复制或者是重复,要么是包含某种程度的“抽象”之物,即各种感情、意识、喜恶等等。
构筑信息建筑其本质是把“形式”从信息的“物”中抽象出来,这种抽象的精神实际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从经济学来说,这种创造可以处理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问题,而创造的本身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其精神上的经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艺术家总是在尝试构筑信息建筑的几何秩序——即“形”的抽象图示表达法,他们期望把人意识中的“几何形”知觉从一般的事物中抽离和区分出来,以实现价值的客观存在,并期望这种客观存在能用经济学的方法实现其价值的量化。但他们忽视了构筑信息建筑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这种量化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个体所感兴趣的不是信息本身所传递的“形”的三维空间特性,相反,那些信息中所传递的关于“形”的内容——能为人的五感所感知的,并直接影响人对于形式与线条的解释的部分,往往是人最为关心的,也是我们构筑信息建筑所需要的基石。
这里有个模拟透明的例子,它能帮我们理解上面的内容,图可以看成一个透明的圆放在一个黑色方物体上,也可以看成一块透明的黑色方块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圆上。我们的大脑对于“形”的刺激,反应最强烈的不是形状或大小这些类似的一般性概念,相反,那些解释“形”的意义内容会被我们所重视并放大。至于我们会选择哪种解释,这是由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决定的,但是,一旦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解释就不会注意其他的解释了。
二、信息建筑的经济价值
(一)组合“几何”的意义与经济价值
人的第一感知告诉我们,相当多类型的简单结构是易于组合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复杂的信息构筑成图像与符号等易于理解的简单“几何”的原因。其实我们的自然界充满了简单“几何”的例子,例如由简单分子构成的复杂晶体,自然界蜂巢的结构,人类建筑砖墙的序列结构。当我们学会了用统一规格,大小形状一致的砖块代替用不规则的石头“巨石砌墙”的时候,我们所构筑信息建筑就告诉了我们,墙的形式是一个面,至于墙是怎么砌筑而成的大多数的人可能不会再关心了。可以这样定义,信息建筑的秩序是由那些小的成分所组成的较大的单元,二次甚至多次重组而形成的更大的整体所建立的。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曾提出过最为著名“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察结果,我们对于“物”是否有价值的评价往往受到这“看不见的手”的所指引[1](P38),单一的几何物,很难有价值可言,因为我们的大脑没有对其确立明确的信息建筑,很难产生价格的“手”,组合“几何”的意义在于它能确立我们心中对于该几何物的信息建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当信息建筑随着人们意识形态与时空的变化重新构筑的时候,其价格也会自发地调整。
(二)传统的因素与经济价值
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 I.A.理查兹在他的演讲稿中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传统的力量:“我们的母语,远胜于我们自己,她展示着她的产品,每个环节都有暗示,供我们表达,让我们思索,她使人类无知的心灵得以长进。”[2](P253-256)信息建筑可以被称为一套固定的惯例和秩序,传统在这里被定义为法则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
信息建筑并不是作为一种死记硬背的技巧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流传。信息建筑的威力并不是法则所决定的,相反,无限的灵活性决定了信息建筑的对我们的价值,它使我们具有了创造性,而法则是鉴别这种创造对与错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信息反馈与试错的基本。在我们对错的部分进行改正之后就学会了用新的法则对创造物构筑新的信息建筑,使得我们从“无知的心灵”中又迈进一步。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社会结构,所有这些甚至更多都记录在它的历史上。” [3](P79)创新主义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的箴言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文化的无限价值,在研究信息建筑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传承的作用,相对于产品来说,我们更易于接受那些我们习惯了的熟悉的事物,因为传统的法则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一个不朽的信息建筑的烙印。
值得强调的是,传统是我们反对变化,寻求延续性的产物。一个变化的市场,因其不可预期性,使得传统成为我们描述各种经验的参照框架。例如,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固有的习惯。中国人品茶不仅是品味,更重要的是品情,如果茶文化中少了那种儒雅优美、超凡脱俗的意境,缺少了那种豁达开朗,融于自然的胸怀,没有那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飘逸,那么中国茶所传递的信息就会变得一无是处,也不可能构筑起传统的茶文化信息建筑。
(三)建筑与艺术的经济价值
建筑与艺术似乎与我们所研究的信息建筑两者难以区分,甚至难以理解,但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视觉意识方面时,这一切的困难便迎刃而解了。研究了视觉心理的人就会发现,我们的视觉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眼睛对刺激的反应取决于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人们常用表示心理状态的特征来形容他们对建筑与艺术的欣赏,例如用“璀璨的钻石”来形容贝津铭设计的卢浮宫前金字塔[4](P124),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这类特征的描述往往会逐渐变成内觉的(自觉)反应,当我们把这些用于描写心理情绪的内容扩展到用于艺术的表现方式,甚至扩展到我们意识形态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中,“价值”便应运而生了。
类似于建筑与艺术的风格,眼睛把所看的大量的信息刺激从视网膜传递给视觉皮质之间的神经上,(视觉皮质是大脑中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那一部分)由大脑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最后形成“物”的感觉印象。当这种感觉印象不断强化的时候,会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心理焦点,即信息建筑也就铸成了。
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物质环境不是精神的体现,正相反,精神是物质环境的产物和上层建筑。
信息建筑与精神是模切相关的,因建筑与艺术和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科学、技术一样总是能反映我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绝对精神”[5](P57)。所以说,建筑与艺术的经济价值是通过它们所构筑的信息建筑找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可能有哪些联系,进而推演出社会一切方面都能表明的一种共同的东西,即时代本质。可以这么说,即使一个被破坏得很彻底的除了一个纹样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别的东西的遗迹,我们也能从我们构筑的信息建筑中推断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穿着、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甚至他们的信仰、艺术与意识形态。
(四)经验的经济价值
曾经有个“钻石与水”的问题困扰了不少人,经验告诉我们:“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水的市场价格非常便宜;极大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促使钻石的市场价格非常昂贵。”[3](P78-80)那么经验与信息建筑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我们不妨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如果已知的条件足够多,求解的过程会变得非常迅速和有效;但如果所知的条件微乎其微,仅靠推理和对比例证求解,那么寻求真理的时间会变得很漫长。
经验是诸多信息所构筑的信息建筑,当所给的信息量数目庞大,那构筑信息建筑就会变得容易且准确,但当我们探求新领域时间与空间的时候,由于所给的信息微不足道,我们仅能凭借已经构筑好的信息建筑去比较、求证、纠错最后得出推断的结果,且直到实践这一检验一切真理唯一的标准评判后,经验方才确立。
经验与传统有些类似,但传统的价值不仅是靠经验所得,传统中有关于人诸多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这样定义:我们的传统来自经验的积淀,而经验不能取代传统,它是我们竞争与进步的试金石。
(五)技术与时尚的经济价值
创造与求索的独特方式是要符合社会群体的需要就可能会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在静态的群体中,传统力量往往是很强的,而引起变化的主要力量有两种:一是技术改革,二是社会竞争。
信息建筑的存在是因其所处时空中社会竞争的存在,而自发地选择有利的技术方法去适应我们情境的变化。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里:“更快”指有目的的技术变革;“更高”是指在竞争群体中有推动力量的展示作用;“更强”是指在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并因此构筑成信息建筑的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里技术领先往往会使我们产生情境上的优越感,类似的优越感又会导致出现一些超技术目的需要的过分发展,每个喜爱时尚的人购买时尚产品或者是艺术品时,不仅仅是冲着时尚产品的技术,同时满足自身情境中的优越感也是他们的目的,不可否认,我们在研究信息建筑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同时总是要考虑技术与时尚的影响作用。
进一步来说,信息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和消费者的注意力时,技术的价值就会削弱,而传媒与时尚的威力就会提升。此时的信息建筑从稳定性向可变性蜕化,当这种蜕化转变为社会的威望时,信息建筑的价值亦实现了最大化。
三、 结束语
人类总是容易把简单的几何图形而不是复杂或者混乱的图形转换为密码,储存于记忆中[6](P267-270)。这些简单的形式转化为信息建筑储藏在我们的记忆、语言和艺术中。信息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概念和外形让我们测定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把哪些看作是延续,哪些看作是变化,取决于我们的信息建筑所给予的解释与重塑。当传统作为经验成为我们的试金石的时候,科学与技术,以及时代的渴求就变成一种创造的力量,并成为我们潜意识的改造我们社会的动力,由此推进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秩序化与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曼昆. 经济学原理[M]. 梁小明,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罗洛·梅,科克·施耐德.存在心理学[M].杨韶刚,程世英,刘春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唐华山.好好学点经济学——看懂经济现象的平民武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建筑经济;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正文:
1、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特征
1.1、全过程动态追踪性
在建筑行业中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向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相关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主要是体现在具有动态追踪性,也就是在工程的最开始阶段就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监管,方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成本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前瞻性
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如果出现的失控问题,需要相关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从而能够最大降低损失。对于成本控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能够及时地进行问题预测,并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提前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
1.3、契合性
如今很多的建筑单位都已经认识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优势和作用,也对这方面加强了研究力度,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也不断地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控制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是对一些国外建筑项目所制定的,但是国外的建筑和我国的建筑项目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因此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我国的建筑中是与实际工程部相符合的,从而不会提高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些管理模式,但是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清晰,从而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
1.4、全面性
做好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不仅需要控制投入支出,还需要对建筑工期、质量、技术以及安全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全面管理的目的,合理的将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全面性控制的目的。不仅如此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从而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
2、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2.1、强化建筑经济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合理的进行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中,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经济中关于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的关于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造价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该方面工作能力,保障其具备理想的胜任力,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类造价管理不良问题。
2.2、创新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方式
在进行建筑经济在家管理成本控制中完善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方式被应用到经济管理中,而针对现在复杂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来说需要更多的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落实。例如使用造价管理软件以及电子化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准确效率,因此企业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能够方便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
2.3、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造价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可以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各个环节管理工作,制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方案以及计划,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各个工作,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水平。在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进行监督,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2.4、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健全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需要组建独立的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部门和小组,从而能够方便进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目标任务的分配以及相关考核工作,不断地加强成本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选择一些具备相应官专业知识的人才,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其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需要不断地完善考核体系,如果发现考核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惩罚,其能够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也需要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中,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2.5、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是需要全员参与到其中的,因此需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成本控制工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目标,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总之,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其是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04:175.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论,我们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及空气污染时,可以讲述热点新闻事件,如,在北京,一些搬迁新居不久的家庭中的小孩患上了白血病。此种热点事件,都会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就可以通过讲述空气污染产生的危害等来启发学生寻求该知识点与热点事件的关联,揭开空气污染的神秘面纱。另外,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应用掌握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教师便会走入“填鸭式”的教学误区。
三、创设教学的情境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情境式教学以其教学形式的现场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过程的趣味性,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介绍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生活等方面。由于其内容的繁杂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教师可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将其整理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把抽象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深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建构新知,协作学习,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学生们也要对自己及他人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的来源与可靠性、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协作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同时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与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应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将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而且为使教学能密切联系工程实践,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到工厂去了解工程问题,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离开课堂,到环境保护单位,比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去参观,增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言
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工程造价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不断强化之下,让工程造价进行完善,以此推动施工质量,并形成良好的进度。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同时,施工组织设计也变成了建筑企业的关键部分。在形成了合理的组织设计之下,工程造价控制才会更加完善。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的有力地位才会得到彰显。在合理工程造价之下,让施工组织设计顺利进行。
一、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含义
(一)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从本质上来说,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是开展规划设计的根本。这往往涉及了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施工组织设计会在工程投标、合同签订和施工技术上展现出指导性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管控施工进度,在现场管理和安全控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要从施工的技术标准要求出发,在发挥出组织、规划和协调等价值下,能够让工程在质量上得到保证。
(二)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建筑企业在立足项目承包工作的时候,要紧紧地分析项目的要求,并结合企业实力建设情况,对预算环节进行不断优化。这其中要与业主之间形成合同签订模式。在以具体合同完成工程之后,业主会把工程造价作为依据,进行工程款项的支付。工程造价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建筑项目工程的费用运用上也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1]。企业之间可能会因为实际情况和水平能力存在不同,这就导致了所形成的工程造价结果存在差异。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往往是企业成本控制需要关注的一个因素。(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内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内容。施工中运用的方案、进度和资源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和工程造价的地位同样重要。在组织设计中实行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运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就会让造价更加准确。
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对建筑工程经济中造价的影响
(一)工程造价受建筑施工进度计划的影响
在施工周期长的背景下,企业资金回笼的效率就会比较慢,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业主角度上是希望工程快速完工,让经济效益充足,随之也会降低投资过程中的利息贷款。施工企业在进度要求上就是更加严格的,在关注合同的规定期限基础上,还要从工期延长、人力成本和机械成本等方面分析。在合同之中,如果付款的形式是以阶段为划分,就要对时间节点进行缩短[2]。比如,在合同中规定是依据月进行付款,在第一个初始阶段紧张的情况下,资金在流转上就会面临很大压力。准备工作也变得很难。所以,进度计划影响了工程造价。
(二)工程造价受建筑施工平面布置的影响
工程造价和施工平面布置也是存在很大联系的。在平面布置上往往涉及了工程基础、主体和装饰等。同时,也涉及了施工现场交通涉及和材料的摆放等。针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平面布置内容,就要彰显出科学的特点,不能够浪费人力,出现反复搬迁的问题,也要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使得各项工作顺利便捷[3]。这样,实行运输调度之中,也会把浪费控制在最小范围,占地和租地的费用也得到了控制。针对大型的项目,就要在施工平面布置上和承包商进行协商,防止出现程序混乱和资源运用率地的不足。
(三)工程造价受建筑施工方案的影响
不同的施工方案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施工设计。在人力、材料和设备的需求上也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随之也获得了不同的工程造价。由此,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成为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在实行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之下,会通过比较低的成本达成项目建设要求。这符合业主的需求,也是值得发扬的做法。施工方案制定之中,要从地区环境着手,在标准上就要以高质量和高效率为支撑。施工方案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方案所蕴含的经济型特点,就是要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同时,还需要对施工技术、设备和人力等进行合理的协调。在这其中,施工方案会和工程的总体成本存在关联,最终对设备选用、人工运用等的相关费用形成影响。
(四)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对预算定额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100-04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消费者不光关注建筑产品的质量、价格,更加关注建筑产品的建造过程和社会效益[1],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湿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一种新的建筑模式――建筑工业化所代替。建筑工业化是普通的制造工业化思想在建筑行业的延伸与发展,国外先进国家经验表明,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造工期、节约成本[2],因此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筑工业化大环境下,如何节约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建造成本成为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结合精益建造思想来研究如何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企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局限于建筑产品及构配件的生产企业。
一、精益成本管理的意义
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企业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通过大规模构配件的生产销售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新目标应该为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是以为项目创造、提高价值为前提,在工作中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运用少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以向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构配件或服务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企业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行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情况下,哪个企业能真正地进行精益成本管理,能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必能抢占市场的最高点。有鉴于此,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实行精益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是以低成本、高质量为根本目标,以项目需求为价值导向,从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交付、维护等环节全面地控制价值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链成本最优,价值最大,最终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成本管理价值链[3]。如图1所示[4],在此精益成本价值链中以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循环,最终促进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采购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费用占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比重可能更大,所以采购成本就成为降低价值链成本的突破口。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企业首先建立自己的采购部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采购系统,使企业采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采购的决策工作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并且能够得到企业员工的监督[5]。其次,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做到准时采购以及按需采购,精益的思想强调库存是一切浪费的根源,因此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堆积、设备窝工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负面影响;在精益采购中,采购的依据是建筑产品的实际需要,因此企业应该以原材料的质量、价格、技术为依据,以最终产品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真正做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不光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速度以及材料设备的周转效率,从另一角度带来企业的成本节约。最后,企业要想成功地做到精益采购成本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合格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快速高效和成本最优。
(二)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建筑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研发设计阶段是整个价值链成本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资料表明,大约有80%的产品的成本动因都来源于产品设计阶段,因此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从设计阶段就进行周密的规划。设计阶段不但要考虑本阶段的费用,更要考虑延伸到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成本,从而能够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对建筑产品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建筑工业化企业首先要通过对建筑市场的大量调查,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这个目标成本是按照市场预测的大部分项目都能接受的购买价格,其计算公式可表达为:成本=售价-利润;其次企业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就像项目管理中的工作结构分解一样(WBS),按照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结构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原材料上,便于从细节上控制设计成本;同时,企业要结合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每个阶段的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超出设计成本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并采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构配件等建筑产品生产环节是降低整个价值链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方法的应用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但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周期比较长,所以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成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建筑产品的均衡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就是指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能够达到均衡化,这也符合建筑工业化中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要求[6]。均衡化生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量均衡,是指某些相同的时段内产品的数量能够基本一致,避免出现生产低谷和高峰,能够让生产“流动”起来;其二是产品种类的均衡,即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能够满足项目的多种需求,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同时在某段时期内不同建筑产品的数量也大致相等。其次,建筑产品的生产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持续流”,所谓“持续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都能够连续化,这种“持续流”的形成可以减小企业资源的投入以节约成本,同时可以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又能及时发现和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均衡化生产是“持续流”的前提,均衡化生产的理想状态就是“持续流”,“持续流”的形成达到了生产的均衡化,均衡化生产和“持续流”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为生产成本的节约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精益交付成本管理
交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精益价值链能否有效运作,精益交付就是企业结合精益的思想,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交付体系,通过精简企业在交付前后阶段中多余的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来提高交付效率,加快整条价值链的运转,最终能够做到符合建筑市场的要求,为项目准时、准确、快速、高效和低耗地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产品。降低交付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将交付信息公开化,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交付风险(常见的交付风险有交付时间的延迟、交付地点的错误、交付数量准确性、交付质量不合格、交付信息不对称等)。在众多的风险中,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交付成本的增加。
(五)精益维护成本管理
随着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项目的维护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重视。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通过适当的维护服务来增加项目的价值,所谓的维护服务就是在构配件应用到项目以后要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观察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是否有安全隐患,在项目报废后构配件的回收利用价值还有多少等。企业要以整条价值链成本最低为目标来进行维护服务工作,并设计适合企业自身的维护服务方案,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维护服务技术对建筑产品进行多方位的统一维护管理[7]。虽然维护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良好的维护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项目的价值,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拉动整个价值链不断向前发展。
三、精益成本管理模型
当然建筑工业化企业要想精益成本管理,光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精益化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精益成本管理之所以能优于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因为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范围、全面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成本管理。建筑工业化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不仅是作业层次的管理,更应该在战略层次进行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应该有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培养精益企业文化,只有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每个员工的心里,这样每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做到不断改善,精益求精,企业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安排到企业的价值链结构中,让他们有相应的成本决策权力,给他们自己持续改进成本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该建立一套与之对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企业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在技术方面: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部门认真研发,采取新工艺新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方法方面:将一些比较成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比如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等[8],成本管理与精益管理两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将两者进行耦合,其效果远大于两者的简单堆积。目标成本法是一种根据市场的导向,对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与精益管理的结合,可以从价值链的源头消除浪费,在对目标利润保护的同时专注于成本的改进和节约;作业成本法利用独特的动因分析和计算方法来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找出原因并进行改进;价值工程利用公式V=F/C对满足项目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进行预测和估算,并指导后续工作。最后,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精益成本评价机制,对每项工作的结果以及整条价值链的成熟度进行评价比较[9],并分析原因,做到精益改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四、精益成本价值链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
在对建筑业企业精益价值链目标成本进行设计时,本文主要以价值链各参与节点部门承担任务所耗费的工作量为基数进行分解,确认各自应承担的目标成本和预期目标利润。如设计部门应以工程图纸设计量为基本指导依据,生产部门应以价值链中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等各项活动为基本指导依据,最终体现以工作量指标为基础、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进行价值链目标成本设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项目的成本,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建筑工业化企业需要对企业获得的成本数量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的安排,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Technology),建立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10]。设:
i表示价值链中拥有节点部门的个数;
j表示价值链每一节点部门下属参与车间的个数;
Cpi表示价值链的目标总成本(i=1,2,3,…,n);
L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利润分配总额;
X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较低成本比重;
C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成本,rij表示成本降低率;
L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利润,Pij表示成本利润率,Lij=Cij×Pij;
S表示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设备、机械、时间和技术等条件下能承接的最大工作量。
建立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步骤为:
(1)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目标总预算造价-目标利润。
(2)精益价值链各节点部门目标成本。某节点部门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即某节点部门成本=上游部门作业资源消耗+该节点剩下的利润。
(3)企业成员部门的成本和利润。利用部门前一期实际准确的平均单位成本Cij'和成本的计划降低率rij,可求出当期该部门的单位成本。Cij=Cij'(1-rij),i=1,2,3,…,n。
某节点部门利润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
某部门的利润=下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已经给上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作业资源消耗的成本。价值链总成本由各部门的作业成本以及他们之间的利润组成。具体来说包括构配件设计成本、采购标成本、培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成本、交付成本、维护成本、各节点间的留存利润等。
(4)企业内部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设项目的工作量为S,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人力、材料、机械、技术水平等情况下能承接的最重工作任务。
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便可以方便地求解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
五、结语
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在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项目的价值为目标,来实现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成本=售价-利润,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售价=成本+利润,虽然两者只是简单的数学变换,但从精益成本管理角度来说却差别很大:精益成本管理突破了以利润为目标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售价来决定利润的新的成本管理思维,产品的售价一般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这一关键点出发。本文分析了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模型,采取精益价值链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建立一个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以期为未来的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ALEM O, SOLOMON J, GENAIDY A. Lean Construction: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6,22(4):168-175.
[2] 陈晶晶.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评价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姚茜.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分析――基于精益生产方式[J].会计之友,2012(34):56-58.
[4] 陈礼靖,佘健俊,李梅.基于精益价值链理论的建筑业企业精益建造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4):116-120.
[5] 张晓佳.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杨青. 精益价值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7] 朱宾梅,陈静,鲁天蝉.基于精益思想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脉络[J].建筑经济,2007(6):89-9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拥有其他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技术、市场、资金、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对于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识别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借助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对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界定。
一、价值链分析法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生产成品再到实现销售以及提供售后服务,这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过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货服务等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范围内的各种职能来相互支持。其中,基本活动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辅助活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二、建筑企业价值链分析
根据价值链理论的基本原理,按照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建筑企业的价值链模型。(图1)本文将建筑企业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分为投标签约、施工准备、施工生产、竣工交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主要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采购管理。其中,基本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中起着最基本的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作用;辅助价值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价值活动中间接地创造价值,对竞争优势发挥着辅的作用。
(一)建筑企业基本活动分析
1、投标签约。对建筑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地获取建设项目,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链条才不致中断,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投标签约不仅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而且与项目市场、项目施工、交付使用及服务等活动以合同化、法定化的形式紧密相连。投标签约这一环节包括工程信息的搜集、评审筛选、投标报价、合同谈判等关键业务流程。这一环节的核心内容是慎重选择投标项目,编制既能使企业盈利又有竞争力、可望中标的标书,最终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1)工程信息的搜集、评审筛选。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源头,搜集工程信息是承揽工程项目的前提。建筑企业由于施工地域跨度大、范围广,因而获得工程信息的机会也就比较多,而这些项目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比较。
(2)投标报价。实际上,一个项目获利的多少在项目承揽中就已基本决定,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投标过程中,要熟悉业主及用户的需求,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标;还要对项目市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且要对企业本身的实力、市场可利用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确定合理的、有竞争力的报价。
(3)合同谈判。企业中标后要与招标方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由于合同一旦签订,就必须全面履行合同,所以在签订合同前的谈判中要明确工程承包内容和范围,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力。建筑企业要通过合同谈判争取合理的承包价格,防止发包方的压价;争取修改过于苛刻的不合理条款,澄清模糊的条款,增加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拟建工程的施工建立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统筹安排施工力量和施工现场。施工准备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不仅在拟建工程开工之前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而且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展,在各施工阶段开工之前也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生产。施工生产是自开工至竣工的实施过程,是“产品”形成的过程,是建筑企业成本消耗和价值形成的主要过程。施工生产是建筑企业合理运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按照设计图纸、合同要求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工作,建成符合要求的建筑产品,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达到竣工验收的条件。施工现场是展示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阶段综合体现着一个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4、竣工交验。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工程、检查工程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工程质量是否符合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能否交付使用、投产、发挥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的竣工交付能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可以给企业赢得一定声誉,起到品牌效应,有利于以后的项目承揽工作。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竣工资料准备、多方现场验收、竣工结算。
5、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市场影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筑企业应建立回访保修制度,在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对用户进行定期性、季节性回访,及时了解项目的使用状况和质量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工程质量保修书”的约定,对保修期内存在的质量隐患、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保修期满后,及时结算保修款。
(二)建筑企业辅助活动分析
1、企业基础设施。建筑企业的基础设施基本同其他行业的企业类似,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管理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品牌、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等。企业基础设施通过整个价值链对基本活动起辅助作用,这种辅助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1)企业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是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建筑企业拥有好的品牌比拥有好的产品和技术更为重要,因为品牌的生命力比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力强,再好的产品和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被更新换代而淘汰,但建筑企业一旦拥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意味着在市场中形成了一个该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广大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感知方式、思维模式、行为和价值观,它能够渗透到企业一切领域中,从根本上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武器,而且是不可复制的。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的招聘、雇用、培训、开发、薪酬考核、激励机制等活动,主要涉及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稀缺的资源,有价值、稀缺、难于模仿的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建筑业具有专业性强、风险大、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工作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招募到优秀的员工,加强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相互协助、相互信任的氛围,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以充分开发员工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发生在企业中的许多部门,对各种价值活动中包含的技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分析、决策分析技术方面的创新;施工技术的创新、材料技术的创新、项目管理的创新;材料、设备采购模式的创新,分包商、劳务等合作伙伴选择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采购管理。建筑企业的采购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分包商的服务、劳务的服务、办公设备与技术、其他物资等。由于每一个项目是不同的,各项目对材料、机械设备的要求规格也不同,且一个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品种多、数量大,加之工程项目是在施工现场露天作业,这就要求企业既要利用本身优势,又要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和供应计划,既降低存储又保障供应;同时,还要加强采购及供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保证采购物资、设备的质量。
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结构
通过以上对建筑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市场能力、品牌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工程采购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企业文化。这些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如下:
1、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层。外在表现层是指企业一旦有了核心竞争力,最先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竞争优势,是最直接、最易被人们察觉的竞争优势,是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化和物化。如,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品牌能力、融资能力、工程采购能力等。
2、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间支撑层。中间支撑层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支撑作用,发挥“平台效应”,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企业经营活动、经营理念都需要由员工来付诸于实践,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能力,外在表现层的很多环节就没法完成。技术创新是企业始终能提供差异化服务,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外在表现层因素实施效果的好坏。
3、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核心层。内部核心层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深厚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积累沉淀而形成的,是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它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偏好,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凝聚、激励、约束和协调的作用。企业文化已经超越了管理范畴,其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竞争文化,因而构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对建筑工程的造价的预算在工程的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进行投资前考核的重要因素,关乎着工程的投资建设,只有在建设前期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市场运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实现对造价的严格详细的控制,才不至于在建设中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因此,对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1、建筑工程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1.1 工程造价会受到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
建筑材料的运用在工程项目的开发中消耗最大,对牵涉到的多个领域的建筑材料来说,国际建材市场严重的牵扯着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即使在我国的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上,虽然政府做了很大的宏观调控,运用了诸多的手段对价格进行了控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工程项目领域的不断广阔,加之受到施工周期长的一些影响,使材料市场价格的估算无法顺畅的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超预算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其实,在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算中,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已然被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详细的考虑,并且是在价格变动趋势的基础之上做出的预算,这就为价格的预算留了余地。但由于市场供求机制对市场价恪变化的有着持久深刻的影响,使市场价格的变化变幻莫测,这样一来,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材料价格的预算跟实际材料价格的运用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对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长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以上提到的因素此之外,工程项目变更以及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不规范的操作施工等现象的出现,也影响着对建筑施工的材料运用,导致材料的严重浪费,这必然出现建筑材料用量大大地超过了造价预算中的材料用量估计,这样,建筑材料的造价必然会超标,产生造价超出预算的现象。
1.2 不完备的工程造价预算编制
由于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住户们对自己的居住地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也有了新的要求。许多新的项目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地出现,工作人员也完善和加强了项目的地址勘探等一系列的工作,但体现在预算编制中的地址勘探的支出却还是太少。在进行造价预算编制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难以全面的考虑到工程项目中牵涉到的多种工程的造价支出内容,工程预算中的漏项现象就会暴露的非常严重。为了实现对竞标单位压缩工程项目开展有效的控制,让施工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往往需要在工程预算编制的进行中,项目的开发单位就会采取对项目设施成本的估算和预算。通过对预算超标的进一步分析,可知预算编制中存在着很大的增项、漏项等,而这些现象又是及其的普遍的,严重的制约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运算。基于此,只有实现工程造价预算方案的科学编制,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中的造价超预算问题,使项目的造价控制得到规范和合理。
1.3 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预算审核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的预算运转过程中,中介机构要对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进行一定的预算审核,但为了符合自身的行业收费标准,审核工作会对预算费用的十分之一进行消减,这样做,中介单位就会在项目的造价审核中获取多的审核费用,他们会对审核中的施工项目进行最大程度的消减,由于在审核工作中的盲目消减,使施工质量与项目的设计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项目的施工质量也会因此遭受重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追加建设项目的现象又随之出现,这就是工程造价超预算现象的原因之一。为此,在进行预算审核的工作中,要以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为前提,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审核,防止工程造价的超预算现象。
2、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控制对策
2.1 工程造价的预算编制
在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算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编制,这其中,科学的编制是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工作。为了能够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内容:(1)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综合的实地考察之后,才能进行合理的预算的编制工作。(2)了解施工的材料运作和运用,并对工程的造价施行精确地的计算。(3)在进行造价预算中,有必要对价格的波动偏差留有一定的余地。合理的对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并随时做好调整的相关的准备工作。
2.2 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重视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其资金的投入通常是很大的。一般而言,工程造价受着工程实施阶段的影响为10%,要实现对资金的节约使用,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此时,施工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主要有两个原因:1. 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让控制人员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2. 合同变更、技术限制、组织失误等因素也会对造价的运算造成影响。因此,控制人员就要对造价预算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落实,从合同、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费用的正常计量,确保费用的正常合理的使用,使超额现象得以防止。若超预算现象发生,也要做好及时的反馈工作,并进行合理的处理,使损失降至最低,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2.3 工程造价调整审批的严格实施
在工程的实施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项目的变更现象,如设计缺陷、客观原因、人为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工程造价的项目出现变更。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项目的增加就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造价的超支现象的出现。因此,控制人员必须在最佳实施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造价的审批工作进行严格的调整,加强其监督工作,控制工程的超价、超量,使变更影响降至最小。
2.4 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工程造价的预算管理工作具要做到有一定的政策性、知识性、专门性,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就要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掌握相关的预算知识和法律、法规,对投资控还要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对专业的知识进行扎实的掌握,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此,在工程造价的预算管理中,要不间断地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充分给予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同时,还要切实注重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的困难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并通过各种有效地手段,建立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预算管理人员队伍。在实际的工程预算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预算的顺利进行,因此,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工程的预算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梁兴忠.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科学之友,2010(24).
[2]卢殷俭.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现了政治与经济体制上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明显转变。从社会结构来看,阶级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深刻影响着文化领域的变革。农民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一系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的矛盾性正是在与传统价值取向的碰撞中产生,是农民阶层新的需要与社会不能极大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冲突的反映。
一、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及现状
(一)积极的价值取向。
1.求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农民阶层从单纯地追求温饱和渐进地奔小康进一步推入求发展的新趋势。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在土地问题上使农民越来越自由,一部分农民自由地选择个体专业户方向发展,而依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到新的经济政策的鼓舞也大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国家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机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有的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价值取向的转变。农民已经从单纯的目标化发展转向以求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向。此外,新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根据关于人的学说的相关要点,构建了相互依托的一体化社会交往关系。农民在这种分工网中既具有主体性又不失整体合作性。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以对人的依赖为主的关系转向了对物的依赖,由此人的发展得到扩展,人本身的发展也得以可能。因而,新时期,农民求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是农民思维方式转变的最大特点之一。
2.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
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普及与落实,精神文明下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一定变化。随着物质文明得到不断满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在文化素养方面较之传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农民阶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从而现代农民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向更为丰富的精神层面。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农民阶层在文化程度上一直处于劣势,基本上属于知识层面的底层。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加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普及不断深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二)消极的价值取向。
1.心里素质上小农思想残余。
节俭与效益的冲突依然存在。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时代,一味强调节俭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定的节俭必然与社会的生产效益相结合,必然是在效益选择基础上的适当节俭。
守旧与开放思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冲突。传统小农思想一向是守旧的,许多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农民阶层普遍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突然的认同感,从而对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商业行为有本能的抗拒心理。然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思想的开放进取,以开放进取的首创精神融入市场经济的潮流。
2.功利与道义的冲突。
中国自古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在义利观上一向是重义轻利的,然而在近代以来,受国外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并逐步产生了见利忘义等颠覆传统的价值取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市场经济盲目性滞后性以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农民阶层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导向。
3.集体主义的相对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地深入发展和农村的开展,农民在个性独立上不断得到增强,个体意识日趋强烈。社会分工的明晰化使得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显现,集体观念的削弱和人际关系的淡化,这些都是农民当前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集体主义缺失的状况相对较突出。然而,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独立存在。
二、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恩格斯指出的:“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探究价值取向问题的理论基础正是唯物史观。作为社会产物的人的价值也是社会的特定产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不得不说是农民价值取向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政治经济结构随着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变异的前提和基础。而多变的社会因素、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最庞大人口群体的农民阶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变革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人们自然会失去原本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安全认同,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在所难免。
(二)农村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质的改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已经逐步买入小康并朝着发展的方向前进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等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农民社会保障也在进一步完善,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不断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农民本身。
社会变迁带来的巨大变革还在于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农民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小学教育几近普及,法制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的下乡,强化了对农民阶层的教育,使之受到集体主义、开放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农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正确引导农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十分必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首先是带领农民奔小康,走一同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其次,坚持正面引导,灌输集体主义思想。使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得到一定的平衡,在个人利益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应形成强大的集体观念,以集体利益为重。此外还有义利观教育。可以运用正反典型、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有效引导。
(二)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引导农民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首要的是把握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变迁和转型带来的冲击还在影响着农民理想信念,并对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虑。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普及以及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策略要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
(三)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社会变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农民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重性。既要解决农民存在的传统思想与当前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要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视野和空间,以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复杂的市场。首先要对传统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变革农民的观念,使之更新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建立创新的、开阔的、具有竞争意识的新观念。我们要在价值多样化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振清.社会变革中的困惑与选择[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从建筑布局的角度上看,西方建筑都是开放式的单体空间向高空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中国的四合院都是封闭式的格局部落,而西方的建筑像法国巴黎卢浮宫,都是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与垂直叠加,由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属于典型的西方轴线建筑,而中国式的古代建筑代表故宫则是单个房屋形成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另外西方的建筑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就广泛地使用了门窗以及柱廊等建筑构件,从而增加了信息的交流度,同时还突出了建筑的实体形象。
二、我国古代建筑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以及房屋的结构
总体而言,我国的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砖瓦石是作为辅料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而言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屋顶,下层为基座,中间一层是柱子。另外,还有一种构件是斗拱,是层层叠叠组合的以及木块纵横穿插。这种构件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既能够承载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非常典型的装饰效果。另外,中国的古代建筑样式多样,也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另外还有攒尖顶等。所有古建筑的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这种艺术曲线非常有特色,是先陡急后缓曲,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弧面。不仅易于屋顶合理地排除雨雪,而且受力也比较均匀。
(二)我国古代建筑木材的巧妙使用
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非常偏爱木材,并且以木质结构为主,几千年来皆是如此。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长葆健康。而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非保国寺大殿莫属,地处潮湿的浙江东部沿海,另外整个环境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并且在大气与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殿难免会出现渗漏与糟朽的现象。大殿能够历经千载而不倒,对其多年的维护与修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木材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典型材料,在现代的建筑中也得到巧妙使用,比如上海世博会,挪威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了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这种技术有以下优点,比如可以保留木材本身的亲切质感,同时也可以做成比较大的建筑构件,另外考虑到文化的切入点加上建构上的材质,树木的概念也为挪威馆的官方承办方所接受。这届以大自然为主题的世博会,让人们亲切地体会大自然的风情万种以及美轮美奂。挪威世博馆的设计,完美地将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且每种风景的景象都是在积极探索这种关系,比如健康能源的使用、可持续材料的应用等。挪威世博馆还曾有一种大胆的想法,即将这种木胶合板与中国竹子粘合在一起组成材料称为黏材,这种材料在未来的建筑与室内装饰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优美的轮廓———我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变化多样的形式以及优美的轮廓而引人注意,怀旧的同时也力图在风格上与时代接轨。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丘奇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苏州的地方古建筑风格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另外城市公园风格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有人也戏称为“苏州的风格、现代气息”。
(四)玻璃瓦在古代建筑的巧妙应用与现代的景观设计的结合
玻璃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太阳能建材,可能连古代那些匠心独运的建筑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不起眼的琉璃砖瓦片会造福着千千万万的人类。这种透明的玻璃瓦主要由普通透明玻璃和黏土做成,可双弯曲,与传统的建筑标准是一致的,重量也跟普通瓦片相同,但寿命要比传统瓦片长,既抗紫外线,又具有高耐腐蚀性。不过玻璃瓦本身单独使用并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还需要在其下方铺一层特殊的热吸油毡,再加上太阳能系统一齐使用。
(五)彩画以及色调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历史悠久,并且通过不同的雕塑与壁画的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另外也成为中国固有的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构件非常吸引人外,其内外的色彩斑斓的装饰及典雅庄重的壁画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正是有了彩画才让古代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和金碧辉煌。同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技巧,彩画从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园林建造与宫庙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能代表彩画的工艺水平的当属北京的故宫,其属于清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宫内也随处可见大量的清式彩画,一般殿内都使用了和玺彩画,这属于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都是镶在主梁和廊柱上,而且只有比较高贵的皇宫才可以见到这种高级的彩画装饰。
作者简介:郑健壮(1965-),男(汉),浙江宁波人,博士,教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产业集群及其政策研究。潘虹(1983-),女(汉),浙江杭州人,助教,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提升浙江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08CGYD031YB)资助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省是国内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间力量,省内的产业集群经历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阶段,并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同时也影响到了浙江省内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面对人力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企业资金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集群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抵御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已成为政府、企业家及各界专家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省内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薄弱?,部分产业集群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衰败的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政府和企业不但要重视集群内部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条件,更需要为集群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这是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那么究竟什么是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包含哪些方面内容?自主创新的环境将如何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
国外自主创新环境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创新环境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创新气氛说”[19],他认为“在一个企业集聚区域,存在着浓郁的创新气氛,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地被接受、传播”,这里所描述的“创新气氛”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同创新的环境。2、企业创新环境研究阶段。在1989年巴塞罗那会议上,欧洲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最早提出了“创新环境”的定义。他们认为“创新环境”就是在有限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随后,他们又提出了“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创新环境学派。Porter在其著名的“钻石理论”里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20]。之后的学者(如Maillat,1995[5];Bramanti & Maggioni,1997[2]等)从创新个体――即企业的行为特征出发研究了创新环境,虽然他们中大部分学者提出企业需要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同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及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合作,建立有效的“创新网络”,但尚未从产业集群的角度专门探讨创新环境这一概念。3、集群创新环境研究阶段。1998 年,Padmore等人[7]建立了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GEM模型),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的三类构成要素:环境(Groundings,包括要素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产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和相关企业)和市场(Markets,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这标志着创新环境的研究真正进入到产业集群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的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创新性(Baptista & Swann,1998[1];Poter,1998[8]),并且强调集群学习环境对集群创新的重要作用(Capello,1999[3];Keeble,1999[4]等),同时也认为创造良好的合作创新环境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Meyer-Stamer,2002[6])。
相比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学者对集群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早期的学者(如王缉慈,1999[23];王大洲,2001[22];盖文启,2002[13];胡太山,2002[15];黄中伟,2004[16]等)主要运用“创新网络”的概念对影响集群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李勇刚(2005)[17]首次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指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劳动力环境、制度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六个方面。陈赤平(2006)[10]则将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区域层次的外部环境、国家层次的外部环境以及国际层次的外部环境,并对每个层次的内涵作了详细的阐述。
上述的文献回顾表明,理论界对创新环境的研究尚不成熟,尤其是国内的学者,鲜见有学者专门从集群角度全面地对自主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维度专门研究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下面笔者首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进行阐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他认为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集群代表着一种在效率、效益、柔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创新优势的组织形式(Porter,1998)[8]。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性、产业关联性和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论界对“自主创新”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出现,但直到目前尚未形成通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寄中教授[28]给出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创新(Self-oriented innovation)就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因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姚凌(2004)[25]总结了盖文启和王缉慈(1999)[12] 等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定义,提出区域创新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在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及学习环境。韩立民和赵新华(2006)[14]则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外延就是指企业外部的各种创新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创新投入的外部资金来源和制度基础四个方面。张微(2007)[27]提出了“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是指“城市创新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根据上面的综述,特别是借鉴“区域创新环境”和“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本文认为: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就是指一定区域内,与集群发展相关联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通过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六方面的构成要素:制度法规(System)、社会文化(Culture)、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和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六类环境,我们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系统模型称之为“SCHISM模型”(如图1所示)。
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性。这一综合系统内部的构成元素是多元的,不但包括有利于集群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还包括鼓励集群内部自主创新的软环境(体制法规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2、区域性。由于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受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自然会带有显著的区域特色。3、层次性。集群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会影响到集群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同地区政策法规、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三类(陈赤平,2006)[10],每种环境所处的层次视环境对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而定,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地区层次的环境。4、协调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集群的自主创新不能单纯依靠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是不同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之间有机结合、高效协作的过程,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任何一个主体协作中断或供需错位都会导致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被破坏。5、动态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创新活动的发生,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自我更新和改善,因此,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系统内部各元素的动态发展则是伴随集群发展过程始终的。
三、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来自地区、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的文献分析和上文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要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基础设施环境
熊彼得在对创新含义的解释中提到:取得或控制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也是创新的内容之一。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硬件资源)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它是集群内部创新产生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主要是指为区域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其它一些为知识的交流学习提供公共空间的有形设施(蔡秀玲,2004)[9]。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可以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技术创新思想的来源及知识、信息,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李勇刚,2005)[17]。结合相关文献,笔者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来测量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集群所在区域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的相对数量、公共图书馆的相对数量、公共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专利授权的数目、计算机及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等。
2、 市场经济环境
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创新不容易发生;而在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由于相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对产品、技术和服务等进行改良,创新活动发生往往比较频繁(崔浩敏,2007)[11]。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那些处于行政垄断或过度竞争中的企业难以通过平等有效的竞争尤其是技术竞争获得发展,这使得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廖少纲,2008)[18]。因此笔者认为集群所处的市场结构的合理性、集群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专业化协作水平等都是影响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反过来,自主创新也能促进集群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环境
人才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决定着集群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人的行动和参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集群人力资源环境包括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集群内部人才信息网及人才储备制度的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等。人才的高流动性对于集群内部某个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流失,但是对整个区域来讲却是有利的,人才在不同的部门、企业之间流动有利于知识的交换和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集群内应当对人才“跳槽”保持宽容的态度(叶帆,2006)[26],重视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集群获得创新动力的源泉。
4、 社会文化环境
集群的文化环境是自主创新软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集群内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李勇刚,2005)[17]。Michael Porter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21]。同时,创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培养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泉。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促进集群自主创新氛围形成的文化环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氛围,包括科学态度、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科学法规等。2、激励和宽容并存的自主创新氛围。集群的主体应当拥有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敢为天下先、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宽容失败。3、竞争与合作并驾齐驱的自主创新氛围。由于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整个区域乃至社会的创新资源,官、产、学、研、金各方资源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企业应当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5、 制度法规环境
自主创新的制度法规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法律规条来有效保护自主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总体进程。政策制度可以激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保护创新企业和个体的利益。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技术一旦被发明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使用并模仿制造,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人的创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制约,需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的效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效果、人才激励效果和相关法律保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王影,2006)[24]。结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完善的技术交易制度,区域投融资制度以及有效的企业评价和认定指标体系建立都为集群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6、 社会服务环境
所谓“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狭义的社会服务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而提供的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而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生产和社会。社会服务为集群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技术决策及资源配置的平台,促使政府和各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对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创新效率都有重要的作用。王影(2006)[24]曾用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主要通过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培训服务、企业孵化服务、国际化服务等职能服务于企业创新活动。本文认为良好的自主创新社会服务环境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交通物流业发达;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大等,具体到指标如表1所示。
四、小结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定义与内容的阐述,提出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SCHISM模型”,并建立了一套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评价指标。这套指标中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和人力资源环境,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制度法规和社会服务环境,在这六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30个具体的指标。受到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仅从理论上对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内容进行了阐述,下一步,笔者将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批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对国内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Baptista, R.& Swann, G.M.P.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1998(27): 525-540
[2] Bramanti, A. & Maggioni, M.A. The Dynamics of Milieux:The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7
[3] 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Tech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gresses [J]. Regional Studies,1999(33): 352-365.
[4] Keeble, D., Lawson, C., Moore, B.& Wilkinson, F.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 [J]. Regional Studies,1999,33(4): 319
[5] Maillat, D. Territorial dynamic, innovative milieu and regional policy[J], 1995(7): 157-165
[6] Meyer-Stamer, J. 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 ware of 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J]. Revised Version of Paper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Seminar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02.2:1-23
[7] Padmore, et al. 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J]. Research Policy, 1998 (26): 605-624
[8] Porter, 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98: 77-90
[9] 蔡秀玲.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
[10] 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90-91
[11]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
[12]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9):102-106
[13] 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韩立民,赵新华.论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25-29
[15] 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建构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3):20-27
[16] 黄中伟.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94-97
[17] 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5
[18] 廖少刚.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19]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
[2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63
[21]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背景:新华出版社,2002
[22]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
[23]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11-15
[24] 王影.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及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25] 姚凌.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4)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脊髓面积、有效椎管面积等均有明显改善(P
结论: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脊髓及平衡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颈椎脊柱减压系统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0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05-01
神经根型脊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疾病多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者关节突关节出现增生,相对应水平部位神经根产生压迫或刺激而引起[1],主要表现为手指、颈肩背部疼痛及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尽早诊断治疗对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颈椎脊柱减压系统是近年来临床新型治疗手段,效果显著,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2.31±4.55)岁,患者入院后均经X射线摄片检查,部分患者采用MRI、CT诊断,其体征、临床症状等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青岛92)制定的颈椎病诊断分型标准,排除末梢神经炎、胸廓下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椎管内肿瘤、臂丛神经炎、肩周损伤等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7天静脉滴注甘露醇250ml,口服奥沙普秦0.4g,1次/天,甲钴胺0.5mg,3次/天,维生素B120mg,3次/天。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颈椎脊柱减压系统治疗,使用仪器为安徽瑞德埃克森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SDS9900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采集患者病史后,患者均接受颈椎MRI,为其建立独立病历档案,并根据影像资料及查体对患者治疗参数进行确定。每次治疗28.5min,共12个拉伸循环,连续治疗20次为1个疗程,四周完成,所有患者疗程完成后接受颈椎MRI复查。
1.3疗效判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对患者Berg平衡量表、脊髓功能状态评定40分法对患者平衡功能及脊髓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对其改善率进行计算后。分别在治疗前后核磁共振工作站上运用软件为AW4.0-04-sol7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最为严重节段处有效椎管面积、脊髓面积进行测量;脊髓功能状态评定共40分,其中下肢功能、上肢功能左右分各12分、16分,四肢感觉上下肢分查4分、括约肌功能6分、束带感觉主要指躯干2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脊髓面积、有效椎管面积、脊髓和平衡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及脊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
2.2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4.32±3.41)%、(76.27±4.69)%,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49.31±2.37)%、(53.23±2.91)%,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双侧或单侧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颈部症状、根性痛、根性肌力障碍、腱反射改变等症状,经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髓核脱出、突出、脊神经根受累的程度及部位常引起反射、感觉及运动障碍等[2],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传统临床治疗主要依据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阶段进行治疗,然而大多数患者均可通过非手术疗法而得到缓解或治愈。近年来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已经成为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病变椎间盘盘内压力,从而促进损伤修复,有效治疗椎间盘损伤。脊柱减压系统治疗时,人体腰背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同时与脊柱生理状态结合,保证脊柱周围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保证病变腰椎间盘内处于高负压状态[3],从而有效缓解疼痛,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颈椎脊柱减压系统治疗后,患者平衡功能、脊髓功能、MRI现象结果等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参考文献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T 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of spinal lesion. Methods Between October 2003 and December 2006, 98 cases of patients of vertebral which not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ncluding 4 case of cervical vertebrae, 40 cases of thoracic vertebrae, 45 cases of lumbar vertebra, 8 cases of sacrum, CT-guided biopsies of spinal lesion were perfomed on 98 patients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fter supine or prone posistioning, CT scan was performed with a 2 mm thickness and a 5 mm interval. The spinal lesion was punctured, using intermittent CT monitoring.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to Pathology Department in 10% formalin solution and studied pathologic-cytologically. Results The puncture accuracy was 100%, the general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94. 9%(93/98), in which the diagnostic accuracies of metastasis lesion, primary bone tumor and benign lesion were 97. 3%(36/37), 83.3%(25/30)and 87.1%(27/31)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T 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is a safe and accurate method with little trauma and complication, having great value in deciding treatment of spinal lesion.
[Key words] Computed tomography; bone; biopsy
脊柱疾病尤其肿瘤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一些类肿瘤的影像学改变的脊柱疾患,如不典型结核、感染、骨质疏松症等疾患,更加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因此,病理诊断成为确诊的主要依据,病变组织活检是取得病理的主要手段。病理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活检可以通过切除活检、切开活检、闭合活检进行,一般情况下对疑为恶性肿瘤的多采用闭合活检和切开活检,切开活检易于获取足够的组织做出诊断,但有较大的污染周围组织、增加转移机会的危险[1]。CT以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为人体深部各部位穿刺活检提供精确导航[2~3],作者从2003年开始开展脊柱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本院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资料,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本院共完成CT引导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98例病人,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15~72岁,平均42岁。颈椎4例、胸椎41例、腰椎45例、骶椎8例。心肺功能基本正常,穿刺前排除出血性疾患,凝血常规在正常范围之内,在征求患者或者家属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检查,部分疼痛剧烈的病人检查前注射杜冷丁镇痛。使用美国GE公司的GEHispeed/Nxi双排CT扫描机。
2.术前准备 禁食4-6h,精神紧张的病人予以镇静剂。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要予以纠正,适当增加术前用药(止血药等)。
3.活检器械 本组所有病人穿刺针均选用MANAN-PRO-MAG2.2骨活检针(14Gage,长97mm和110mm)(MANAN,美国)与配套的MDTECH自动切割活检针(16G-18G,长度为10~15cm,切割槽长度为20mm),可以切取足够的组织学标本,以满足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子诊断技术的需要。
4.穿刺方法 椎体穿刺活检前应详细阅读影像学资料,清楚病变部位及周围结构。颈椎椎体穿刺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伸,显露颈部;胸、腰、骶椎穿刺患者取俯卧位。CT机将病变椎体以间隔2mm轴位平扫定位,以病变最明显和易穿刺成功的CT扫描层次作为穿刺平面。确定进针路径,经椎弓根、椎体前侧、椎体外侧、肋椎关节间隙,然后在监视器上根据CT图像确定最佳进针点和路线并测量进针点与中线之距与体表垂线夹角和进针深度,用扫描光标在体表做标记。颈椎采用侧方入路,颈椎C3-7我们大多采用前侧入路,用手指自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达椎体前方,穿刺针刺向椎体,避免损伤动脉和食道。胸椎和腰椎多采用后方椎旁入路,部分选择经椎弓根入路。骶椎的穿刺从正后方入路。皮肤上标记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5ml局部浸润麻醉,进针点经过局麻后,用皮锥在穿刺点上刺口,然后按CT定位路径方向将骨穿针锥入椎体病变处,建立工作通道,CT复扫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与针尖位置是否正确。符合穿刺要求后取出针芯,用MANAN-PRO-MAG2.2骨活检针钻取椎体病变骨质适量,可通过变换工作通道方向或用较长的骨活检针进行多向取材,将钻取标本立即置入10%福尔马林中保存,在征求病理医师同意之后,标本(10%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检查,部分病例同时送细胞学检查,怀疑化脓性感染的病例进行细菌培养,怀疑结核的病例同时行抗酸涂片检查。活检结束后,再次CT平扫,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5.并发症与处理 术后观察24h,必要时CT扫描复查观察有无血肿形成等并发症。
结
果
98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取材,其中5例行二部位穿刺取材,余均为一处取材成功。93例获得明确诊断,为94.9%。未能明确诊断的5例,为5.1%。取材量为1.0mm×1.0mm×5mm大小骨柱,软组织肿物取材为长度1.0mm×1.0mm×10mm的条索状组织块,组织块数由1-3块不等。其中颈椎前路穿刺3例,后路1例,胸椎经后外侧入路41例,腰椎后外侧入路45例,骶椎后侧入路8例。
穿刺活检确诊转移癌36例,21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均证实了穿刺病理结果;未手术的15例随访半年以上,支持转移癌诊断;1例穿刺活检疑为前列腺癌转移的病例,穿刺活检未见到恶性肿瘤细胞,根据随访最后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最后诊断转移癌37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97.3%(36/37)。
穿刺活检诊断原发恶性肿瘤的30例,其中25例病理诊断明确,2例诊断恶性肿瘤但不能明确类型,3例穿刺活检仅提示恶性肿瘤,手术后病理确诊为低度恶性纤维肉瘤、软骨肉瘤、低度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最后确诊原发性恶性肿瘤35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83.3%(25/30)。
穿刺结果为良性的32例中,其中良性肿瘤7例,瘤样病变2例,结核3例,非特异性感染6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3例,椎体骨关节病改变3例,不能确定疾病名称的良性病变3例,1例手术后由良性神经鞘瘤确诊为低度恶性神经鞘瘤,其余4例穿刺活检提示非特异性良性病变,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随访1年以上,病变均无进展,仍在随访中。最后确定良性病变31例,27例穿刺活检获得准确诊断,准确率为87.1%(27/31)。
本组有1例穿刺活检后L3神经根出现刺激症状,数天后缓解;1例活检后出现了穿刺口渗液,数天后愈合。本组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血肿及感染,无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
讨 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文献报道为71%~100%[4~7],本组达到94.9%。CT引导下穿刺活检尚有部分病例不能确诊,明确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对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很多报道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准确性与病灶的部位有关,Kornblum等报告颈椎和骶椎的准确性高于胸椎和腰椎,认为胸椎的诊断率低与取材的技术性困难有关,胸椎周围较多的重要器官限制了应用较粗的穿刺针[8]我们认为穿刺诊断的准确性与取材质量关系更为密切,取材质量决定于穿刺的技术、以及病变本身的要求。对于骨含量较多的病变,需要应用前端带有锯齿的骨活检针,质软肿瘤的穿刺可以采用真切式软组织活检针,液性成分较多的病灶,亦可用负压下骨活检针多方向抽吸获取有形病变组织。有时骨内溶骨性病变,特别是出血丰富的病变,不适宜负压抽吸取材时,可联合应用骨活检针和真切式软组织穿刺针。对于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怀疑原发肿瘤的病例,宜选用较粗的穿刺针,穿刺实性的区域,特别是影像学检查有增强的区域,取多块标本,有助于提高确诊率。此外,病理科医师能否亲临现场及其诊断水平的高低也是重要因素,国外报道在穿刺当时即刻行细胞学或组织学快速诊断,鉴定是否获得了合适的组织以提高阳性率[9]。我们在取材之前,常规进行CT平扫,确定针尖是否进入靶灶;取材后请病理医师鉴定标本是否符合要求。细胞学图片进行快速染色,立即镜检。如有必要,再次取材,从而提高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诚然,诊断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病理科医师与放射科医师密切配合。几年来,我院病理学医师亲临CT 机房,与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各种CT导向针刺活检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
本组结果,在各种类型病变中,转移癌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与文献报道一致。Dupuy报告原发性恶性肿瘤、圆形细胞恶性肿瘤、复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癌的穿刺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75%、94%和100%[10],与本组结果相似。
由于脊柱解剖复杂,附近有大血管、椎管内的脊髓、神经根及气管、食道等重要组织结构,因此操作者除必须掌握CT解剖知识,还应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椎体穿刺前应该详细阅读影像学资料,清楚病变部位及周围结构,确定经皮达穿刺靶点的最短的安全进针途径,其原则是避开相邻血管、脊髓和神经结构。正确选择穿刺点及穿刺入路是保证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应注意:首先要根据CT平扫的影像确定合适和带有代表性的穿刺点,多点穿刺,采取足量的标本组织;穿刺针要避开椎管,进针方向应与椎管相切防止损伤脊髓;颈椎穿刺活检时要注意避开颈动脉鞘、甲状腺和椎动脉;胸椎穿刺进针应经椎体关节的椎体后外缘,可远离胸膜,操作中随时复扫CT,以免损伤肺组织,引起气胸发生。为了减少穿刺活检造成肿瘤污染与扩散,穿刺通道应尽可能选择在手术切口路径上或能涉及的部位。文献报道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包括脊髓、神经根、大血管损伤,伤口感染,血肿等。Olscamp报道94例CT引导下脊柱穿刺活检,6例发生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刺伤,腰肌血肿,穿刺平面错误和因病人不适终止活检等[11],我们认为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有关。本组有2例穿刺活检后出现较轻并发症,数天后缓解,本组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血肿及感染,无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
总之,我们认为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通过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及穿刺入路,尽量多取组织标本,对于合并周围软组织病变的采用骨钻针及软组织活检针双重活检,并与病理科密切协作,可明显提高活检的阳性率。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于脊柱病变具有刺中率高、活检阳性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只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操作,为确诊脊柱病变性质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Heyer CM, Al-Hadari A, Mueller KM, et.al.Effectiveness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ies of the spine an analysis of 202 examinations.Acad Radiol. 2008;15(7):901-11.
2. 张耀纲,齐保龙.CT引导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及影响结果的因素.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3):53-54.
3. 黄优华; 徐强; 沈涛等.CT透视下16G套管针穿刺活检纵隔及纵隔旁病灶. 中国CT和MRI杂志.2005;5(4):32-34.
4. Lis E,BilskyMH, Pisinski L, et al. Percutaneous CT guided biopsy of osseous lesion of the spine in patients with known or suspected malignancy[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4, 25(9):1583-1588.
5. Jelinek JS,MurpheyMD,Welker JA, et al. Diagnosis of p rimary bone tumors with image guided percutaneous biop sy: experience with 110 tumors[J]. Radiology, 2002, 223(3) :731-737.
6. Puri A, Shingade VU, Agarwal MG, et.al.CT-guided 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in deep seated musculoskeletal lesion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28 cases.Skeletal Radiol. 2006;35(3):138-43.
7. Mitsuyoshi G, Naito N, Kawai A, et.al.Accurate diagnosis of musculoskeletal lesions by core needle biopsy.[J] Surg Oncol. 2006;94(1):21-7.
8. Kornblum MB,Wesolowski DP, Fischgrund JS,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guided biopsy of the sp ine: a review of 103 patients[J]. Spine,1998,23(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