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1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地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落实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与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形式来归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1.对地图技能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地图三要素,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规律,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柱状图来判读该地的气候特点等。

2.对空间视觉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认识地球,各种聚落的区位与形态,城市分布的规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区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与铁路枢纽等。

3.对综合思维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东南亚为何盛产稻米,西亚(中东)为何冲突不断,西欧居民饮食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何是临海型而俄罗斯却是资源型的,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对人地关系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非洲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北京的环保经验分析,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参加复习考试,以及参与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等,都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心中应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做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嵌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是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吃透课标,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用的知识点。

(2)不要因为某些知识点不是考试重点内容而简略处理,放弃有利的培养时机。

(3)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地图的使用、运用很少,这是不允许的。

2.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即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应有趣味、带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是指问题设置带有生活体验或有足够的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然而然不突兀。问题带有层次性是指问题的提问所涉及的对象要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而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规定的唯一性,应允许有不同角度的尝试。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敢于回答;教师也才能由问题导向结论,实施启发与发散思维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有效的提问是指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要把深奥、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让优生来回答,使他们丧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进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有这么四个地方――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间天堂苏杭、青藏高原,让同学们选一个地方安家,你愿意选哪里呢?请说出选择的理由?请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判断一下你的选择与世界上多数人的选择一致吗?下面请同学从气候特征、地形类型、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条件来解释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什么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同学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回答,把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选择有趣的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在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它们与文字、图像内容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学生参与活动就是课堂上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内容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等诸多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设计了“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拼图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再用小刀逐个把每个行政区一一刻下来,然后组装成一套拼图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熟悉34个行政区的名称、外形轮廓、相对位置、分布情况,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传统的反复做填图练习来说,学生更乐意接受、参与。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构成,结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分类号】G633.55

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初中地理更有着极大的影响。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及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能力。初中地理主要有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大板块,这两部分都和高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甚至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所以,要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综合素养。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1.1地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曾被作为边缘学科,很多学校地理教师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理课堂秩序往往比较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比较散漫,而教师却无能为力,当然,有些学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的地理教师,很多初中的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并不能带领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知识,可想而知,学生学习的结果固然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的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1.2教学设施落后,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地理作为教学大纲要求出现在初中学生的课表上,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没有专门的地理教研组,平时也没有安排教研活动,而且学校对于地理教师的要求并不高,没有公开课来督促教师,使教师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地理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甚至最基本的地理教学用具都没有,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1.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不重视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的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学习模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被迫或有压力,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将精力放在主考科目上,对于地理,以为只是简单的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的探究地理知识,掌握的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2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2.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改的事实,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摸索适合学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另外,对于部分学校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很多学校不仅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设施上存在漏洞,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走进国家―法国、美国等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下载各国家的标志建筑,历史任务等,搜索民俗民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地文化。从各方面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

2.3培养学生兴趣

对地理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每位教师的目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作用,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真正的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3小结

地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也是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初中的地理教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克服,完善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3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篇4

由于地理学科在中考中的“缺席”,造成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有些教师不仅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就连地理作业设计也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如下。

1.理论性强,形式呆板。

地理作业多以口头提问、书面默写等方式对当堂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检测,或者以教育部门配套的导学案和地理图册为载体进行复习练习,形式多为填空、选择、填图。

这些理论性作业仅能起到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缺乏积极的价值,更无法提升学生在地理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时间短暂,质量低劣。

重视知识的重复测验,忽略知识的探究拓展;重视课时知识的单一考查,忽略融合运用的综合训练,不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二、初中地理作业的优化策略

为了让地理作业真正起到巩固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的作用,必须对地理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多样化的地理作业,实现地理作业的兴趣性、差异性、综合性、实践性,能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1.兴趣性。

只有作业设计凸显趣味性,方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使作业不仅起到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提高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促进迁移的作用。

2.差异性。

“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一直是课堂教学坚守的定律,同时也是地理作业设计坚守的原则。在地理课堂上要针对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人人做有价值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促进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综合性。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形、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地理知识相互交错与融合。所以,设计地理作业要对前后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联系、融合,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以此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R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要结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点设计综合作业,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闻,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5

1.地理素养的定义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般认为,地理素养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组成,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地理素养的特点

地理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它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3.地理素养与地理教师培训方式

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提升地理教师地理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职培训,而培训中方式的选择又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前的调查,可以明确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有效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使培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择紧密贴合地理学科实际的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地理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训后跟踪调研,可以及时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巩固培训效果,提升培训价值,同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式,使下一次的培训更为有效。

二、重庆市农村初中教师地理素养概况分析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状况。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开县、梁平、石柱、黔江、涪陵、南川、万盛、綦江、合川、江津、潼南等20多个区县的上百余名初中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很大一部分非地理专业毕业,地理素养较差,其师资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初中地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1.地理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涉及天文、气象、水文、土壤等各个方面,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如果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讲解时就会有很大困难,不仅不容易讲解清楚,还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而与城市地理教师相比,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非地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由历史、数学、语文、政治等其它学科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比较贫乏,理解也不透彻,在讲解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不能知其所以然。同时,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也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难以胜任初中地理教学。

2.地理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地理专业能力是教师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地理专业能力包含地理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即不仅要有社会科学类常规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还要有自然科学类的演算、实验、制图、考察等技能。根据信息时代对数字地球教学技能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及创造性、艺术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属于非专业教师,地理专业能力如实验、实习、制图等能力极其欠缺,有的教师甚至不能绘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轮廓图,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所限,现代技术媒体设施设备不完善,地理信息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自身条件及学校条件所限,在教学中也不能体现较好的教学技能技巧。

3.地理专业意识急需提升

农村地理教师大部分专业意识比较单薄,非常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将地理看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对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师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无能,也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教地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尤其突出,所以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都非专业出身。这部分教师本就没有地理专业背景,对地理学科谈不上兴趣与喜爱,再加上对地理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时候自怨自艾,勉强走上讲台,长此以往,地理教学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地理素养提升的培训方式

1.问题驱动培训,满足学员需求

问题驱动式即通过问题这一桥梁达到教学目的的培训方式,它主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国培计划”的学员来自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初级中学,有一定教学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教学规律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困惑,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也成为他们拒绝变化或发展的障碍。基于对学员的这种认识,在进行每个专题培训时,授课专家都应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培训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培训课堂上,授课专家就可列举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让学员自行选择最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满足学员在重难点剖析、学法指导及教学建议方面的需求,对其地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专家讲座培训,扎实专业知识

专家讲座式即授课专家以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理论,将培训内容以专题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员的培训方式,为加强效果,需要授课专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培训中,为加强国培学员的地理专业知识,拓展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等,知识性强或信息量大的课程都以专题讲座和专家与学员对话为主的方式进行。例如,为扎实地理专业知识,让学员了解地理科学的新发展,“自然地理专题”、“地理信息技术新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都可采用专家讲座方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凸显地理学科专业性,围绕专题,以预设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贴近初中地理教育实际,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落实引领性,以促使学员地理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3.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方式。通过案例,对地理学科能力进行培养,也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使学员地理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培训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视频课例,最好是一线教师的优秀课例,通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凸显培训主题、突出教学问题、拓宽教师讨论和反思的视野。培训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案例进行交流分享,使大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主动接受新的观点,提升对其专业发展有价值的能力。另外,培训不但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增加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方法内容,授课教师可将野外实习考察的相关案例和视频展示给学员,让学员进行讨论分析,提升学员专业能力。

篇6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经过环境熏陶、知识传递等方式,内化为人类个体的气质、修养、智力、品德、感情等,从而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而相对于知识修养而言,精神修养处于更高层次。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指导,进而达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养的目的,使其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健康、和谐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侧重于应试,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往往要融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小组讨论、总结纲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但是目前我们的初中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画出重点内容,学生单纯记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非主课”,因此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对薄弱,基本上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抛之脑后。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应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一副严师尊长的面容,学生纯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在教师权威的“恫吓”下,要么所剩无几,要么“改旗易帜”,教师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这使地理课堂没有了师生的互动,更没有了言辞激烈的争论。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

1.强化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表,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活泼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展示出来。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幻灯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一个椭圆形的橙子引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宏观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入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数据;最后介绍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知识,号召学生爱护地球、爱护人类。通过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科学、由知识到情感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讲究以情动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要有丰富饱满的热情,对教学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设计、表达、调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乡土地理展现了学生本地感性丰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宽,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然后运用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懂得欣赏、玩味生活的情趣。

参考文献:

篇7

一、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导入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延伸到各个领域和阶段当中,其中可以结合地理教材进行备课,并设计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与知识点,构建要素联系的框架图,形成完整性的系统结构,进而利用感性思维进行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素养.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的导入,通过相关知识点中碎片知识的总结,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然后再来进行整体知识结构的阐述与讲解,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与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同时领悟气候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就为学生描绘了思维导图,结合地理教材,将气候划分为很多层次,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第一层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气候所延伸出来的其他相关知识与内容,具体如下图所示.通过本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们了解到气候会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饮食和交通等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方面,其他的方面则需要我们根据思维导图结合实际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与教学,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感性思维导入,通过我所展示的第一层知识结构,探究第二层知识点,并进行全面表述与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0

对当代初中生来说,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属于中考考查的范围,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且知识繁多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这种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学好初中地理是必要的,学好地理对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地理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且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地理素养,才能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转变开始,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紧抓学科特点,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教育出发点,创建真正能够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之处,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过程高效开展的前提,地理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广泛,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之外,还要对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将教材知识及相关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课前对于课堂节奏和内容有提前的规划,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除了要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也要了解不同地域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南北方、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地理风俗上的不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尊重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放弃基础薄弱的学生,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上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解答,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解答问题后,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时基础薄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地理知识

地理来源于生活,课堂之外的时间更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好机会,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观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想必初中生都耳熟能详,但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却很少了解,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现象进行解释,积极积累地理常识。课后对于知识的整合同样不容忽视,地理学科知识零碎复杂,兼具记忆性和思维性,单靠课堂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的自律能力一般,老师可以及时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为了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在一周内布置一次或者两次发现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分享,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丰富班级同学的地理常识。生活中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电影、图书资源丰富,很多史诗级的纪录片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放松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纪录片《地球脉动》、《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制作精良的史诗级纪录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地理兴趣的提高。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将课堂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丰富和提高地理知识的储备,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三、运用地理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89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再合适不过。所谓人文精神,具体来说是指人类的文明素养、文化精神,包括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评价人是否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标志。

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实践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培养薄弱、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薄弱等。笔者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改革,将人文精神更自然、更契合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视角展开生命品|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地理学科文理兼备、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特定地理常识,同时还兼具物理、文学、数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初中地理作为学生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地理知识学习效果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事关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

2.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审美情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内容

1.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地理作为兼具多门学科内容且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祖国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区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人口发展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种因素中对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建立社会服务的使命感,使学生敢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落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萌芽较晚,并且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益,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致现目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资源稀缺、土地沙漠化、耕地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广泛存在,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为此,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应当作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

三、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应当是增强学生爱国意识、环保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具体来说:1.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领土、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等地理知识,进而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2.加强学生对于我国政策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认识我国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民族政策、人口政策等多项法律法规,使学生能够对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战略有一个初步了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情境法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法,即通过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感知,使学生在生动的场景画面中自主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灵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中,有利于渲染学习气氛、发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来说,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做到取材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将抽象教学具体化、生动化,同时运用设问、矛盾式提问法等配合设置相关问题。

2.渗透法教学。所谓渗透法教学,即打破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部分地理知识内容过于抽象、乏味,若教学方法失误,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丧失,而一个良好的导入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地理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息息相关,将渗透法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抽象原理,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化难为易,增加学生的接受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考;同时,挖掘学生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10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进入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试用,正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占据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仍是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而其他课程资源并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和作用,尤其是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相对于专业素养或科学素养而言,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其内涵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通过文化传承、环境熏陶、个人体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渗透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人文素养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几门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对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生长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与合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离不开以陶情怡性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离不开以培养法制和民主精神为主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以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各种门类的人文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还是过度强调地球仪、地图等传统教学工具,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层次性,样式还是比较少。而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深度不够,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连贯性,没有完整地系统有效地串联整个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于已经开发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来看,开发应用的主要是些文本性资源,而且有些资源与地理学科有些偏离,没有与地理学科新进展同步,略显滞后,再者就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缺少学生体验地理过程这一环节;对于形式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并没有充分利用,开发的主体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地理教师为主,对于其他开发的主体如学生、学生家长等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开发的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枯燥乏味、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已开发与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主要是以校内为主,没有从更大空间范围去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性校外课程资源,而对于民俗文化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更是缺乏深度开发,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发。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怎么样设计已经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怎么样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实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垃圾山进行观摩,让学生们寻找垃圾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这座垃圾山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并消灭垃圾山。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寻找垃圾山的成因,第二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寻找方法消灭垃圾山。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我所在的班级就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了一次讲卫生、爱环境的小型活动,大家明显地增强了环境意识,教室地板上不再是纸片乱飞。其次,地理新课标另一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还应构建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模型,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奥妙的兴趣、认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地理科学新成就,学习当前开发应用地理的新方法和科技工具。

参考文献:

篇11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单位、各学校:

为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作用,根据教育部有关中考招生改革的具体思路,按照政策稳定、逐步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2015年起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着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深化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实施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录取依据,探索基于普职一体化的多元录取形式和多渠道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招生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规范办学行为、有效落实学生“减负”、破解择校和大班额等招生难题上实现突破,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招生制度。

二、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自初中2012级开始,将按照《关于印发〈淄博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通知》(淄教基字〔2013〕30号)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状况主要是学生反映体质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各项指标;基础素养评价为道德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六个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日常行为评价主要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日常行为管理量化评价结果;学业成绩主要是各学科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或随堂检测成绩;标志性成果是反映学生成长的标志性成果记录。其中,基础素养、日常行为、标志性成果三项评价的具体评价指标可由学校根据学校实际自行设定,以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思想品德学科评价按要求纳入道德素养评价中。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不同批次考生录取的限制条件使用。

三、改革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录取办法

初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测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引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考虑到各学科知识特点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考虑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合理的课业负担,考虑到对高中学校合理的文理科人数比例的调控,考虑到招生政策对规范办学行为和素质教育的引领,将学业考试和录取办法做出如下调整:

1.学业考试科目设置

从初中2011级(即现在的初三年级)开始,将初中学业考试设置为考试科目、会考科目和考查科目三种类型:

(1)考试科目:语文120分(含书写卷面分5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含口语听力30分)、物理90分(含实验操作10分)、化学60分(含实验操作5分)、体育50分,总分560分。按原始成绩和等级两种形式予以公布。

(2)会考科目:历史50分、地理50分、生物50分(含实验操作5分)、信息技术30分(自初中2012级始,调整为50分),按等级形式公布。取消思想品德纸笔考试,将采取日常品行评价与课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评价结果纳入基础素养评价。

(3)考查科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由初中学校自行组织。

2.调整命题内容

推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注重试题素材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命题方向。

语文:注重对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把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引导学生重视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

数学:要突出主干,加强对基础的考查;试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心理特征,要让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解释生活学习中遇到、观察到的简单数学问题。

英语:考查范围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增加口语测试。英语口语听力采取人机对话模式进行测试。

物理: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考查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解释生活中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重点进行考试方式、内容改革探索。考试内容将分为必考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抽测项目和学生自选项目。抽测项目范围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项目;自选项目按学生申报、学校汇总、区县统一组织考试的程序进行。

历史:注重对主体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处理历史信息、表达历史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既要视考查学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侧重于考察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生物: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生物科学探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重点考查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思想品德:取消纸笔考试,由学校将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评价纳入道德素养评价具体指标,并作为道德素养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重点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日常品行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3.调整录取依据

自2015年开始,将考查科目评价合格作为录取的基本条件,将会考科目等级作为不同批次考生录取的限制条件,依据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即,录取时,按照报考志愿,在满足基本录取条件的考生中,首先从会考科目等级至少2B2C的考生中,按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取学校有空余计划时,再依次从会考科目等级至少4C、4C以下的考生中,按照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直至录满计划。若考试科目成绩相同,则会考科目高等级多者优先。各会考科目A、B、C、D、E五个等级按5、4、3、2、1进行赋分,实现不同等级组合的转换可比。

4.适度调整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录取办法

将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招生计划调整意见,对指标生分配录取办法做适度调整,以充分发挥招生政策对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本意见自2014年5月1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9年5月11日。

篇12

1、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理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把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以促进地理学科课程建设。

2、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普及了班班多媒体,但初中地理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教师使用Word解决练习问题,或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讲稿,出现了“黑板、课本、练习本”搬家的现象;有的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只有加强地理教师在多媒体上的设计、制作、运用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3、优化整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生动、逼真、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结合画面、音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印度”时,我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运用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展示唐僧西行路线,认识印度的地形分布;孙悟空翻着筋斗云探路,找出印度的邻国和临海;猪八戒发现妇女天天穿着纱丽,判断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气候;沙和尚关注河流判断印度,引出印度的圣河――恒河……如此,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2、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但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平面插图,不便于学生读图分析,加上地理文字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而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中国地形图,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称和位置。然后阐述各个地形区的特点,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我国的地形特征。进而分析讨论这种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及交通的影响。

3.3、细化课堂信息,拓展学生视野

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结构紧凑,课内外知识互补。

例如,在“巴西”一课的学习时,播放“巴西的足球”,引导学生认识巴西著名的球星,描述发源于英国的足球在巴西的发展情况。“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在巴西得以发扬光大;“桑巴舞”是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在巴西得以盛行。通过原因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一内容。

3.4、融合教学难点,理顺知识脉络

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具有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理清脉络,化抽象为形象,化难点为易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时,课本及活动图表复杂,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我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三条三种颜色的中东石油外运航线,采用航海的形式,安排学生描述每一条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和海峡、到达的地区,进而归纳出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马六甲海峡航线,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不同点,加深了学生的中东空间观念以及对石油地位的理解。

3.5、深化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