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思想状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干部思想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干部思想状况分析

篇1

2006年4月5日至4月7日,纪委在各支部季度反馈本单位党员、干部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改制、生产大干的关键时段党员干部思想比较活跃的基本现实,通过归纳、筛选,共分为四大部份计17个问题设计成调查表,以问卷形式在全公司展开调查。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的形式:此次调查采取先召开座谈会,然后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在座谈会上,讲清调查目的、调查主体,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引导,填写调查表,以不署名,当场收回的方式,打消大家在填表过程中的顾虑,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调查共发出调研问卷280份,收回280份,在人员结构上,在各单位安排具有代表性的职工10名,党员15名,另安排不少于50%的干部参加,实施抽样调查。

2、调研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组成:男:222人,女,58人。

(2)年龄构成:20-30岁61人,31-40岁121人,41-50岁78人,51-60岁20人。

(3)岗位情况:工人152人,管理92人,干部36人,其中党员142人。

(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0人,高中(或相当于)113人,大专以上127人。

(5)工作年限:1-5年39人,6-10年25人,11-20年117人,21-30年72人,31年以上27人。

二、党风党纪情况

观点:目前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强,工作态度端正,具备廉洁意识,能够起表率示范作用,已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普遍认同,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提高服务意识。1、数据统计:

(1)对党员干部的总体素质的满意度。调查党员干部总体素质共分五项,即:纪律观念、理想信念、奉献精神、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最多选三项)。大家对党员、干部选择的满意度排序分别为:纪律观念173人,占62%,其中排前三位的单位是下料、技术中心和机关;理想信念136人,占49%,排前三位的单位是钢结构、技术中心和底盘;奉献精神131人,占47%,前三位排序是营销公司、下料和钢结构;业务素质111人,占40%,前三名排序为营销公司、生产质量和钢结构;服务意识94人,占34%,前三名排序是机关、生产质量和底盘;群众观念87人,占31%,前三名排序是营销公司、涂装和技术中心。

(2)对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认可度比较集中,有221人认为能经常找职工谈心,有58人认为偶尔与职工谈心,只有1人认为没有谈过心。在关心职工学习、生活、工作困难方面,以高达266人,占95%的认可度表示对自己的关心,在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208人表示能解决,有68人认为能象征性地解决,仅有4人认为没解决。这其中反映较好的单位有钢结构、机加工和生产质量党支部。

(3)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评价。认为不存在“小金库”271人,达97%,仅有1人认为单位有“小金库”,其他8人表示没听说。在问及你单位、工段、班组内是否存在利用工资结余、奖金等公款喝酒聚会,有217人认为不存在,有61人认为不清楚,仅有2人认为存在(其中总装、下料各1人)。在对本单位干部廉洁行为是否满意,有164人满意,112人较满意,两项之和达调查总人数的98.57%。对干部廉洁行为满意度较高的单位排序为:机关73%、生产质量69%,结构分厂63%。

(4)对干部工作态度的认可情况。在履职意识中,认为强的148人,占52.9%;认为较强的107人,占38%,两项之和为90.9%,认为一般的25人,仅占9.1%。在协作意识中,有132人认为强,有109人认为较强,两项总和占86%。认为一般的37人,占13%,仅有2人认为较差。员工认可度相对集中的前三名分别是生产质量、机加工和涂装。在工作作风中,认为能做到雷厉风行280人,占100%。在示范作用中,有215人认为作用明显,占77%,不够明显和一般的分别为34人、31人,合计占23%。综合以上总体排序为机加工,占80%、机关,占72%、钢结构,占68%。

(5)干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执行纪律情况。认为整体较好的226人,占81%,认为整体一般的36人,认为部份干部自律性不强的13人,认为个别干部有违法乱纪现象的5人(其中下料、总装各1人,均为工人、营销公司2人都是管理人员、机关1人是工人)。综上总体综合排序为机加工,占94%,钢结构,占88%,底盘,占85%。

(6)对本支部党员“五助”活动开展的看法。对活动的持续性,有175人认为正常,占63%,有90人认为基本正常,占32%,有13人认为偶有活动,有2人认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党员的主动性,有220人认为主动性强,占79%,有53人认为需要督促,有7人认为缺乏主动性。对活动的有效性,认为有明显成效能促进解决问题的有188人,占67%,有82人认为效果一般,有10人表示看不到明显成效。对五助活动综合认可度较好的支部前三名排序为:机加工,占83%,钢结构,占73%,底盘,占72%;倒数后三名是:技术中心37%,下料58%,总装60%。

(7)对开展党员“三卡”活动的看法。认为活动非常有必要229人,占82%,有51人认为有必要,占18%,两项之和为100%。认为对党员体现先进性、发挥示范作用有促进作用240人,占86%,认为不明显40人,占14%。认为开展“三卡”活动非常有必要且能发挥先进示范作用集中度比较高的单位排序:机关,95%、技术中心,89.5%、下料,88%。

2、综合分析

第一,企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支廉洁高效、作风顽强、执行得力的干部队伍。首先是干部廉洁行为,综合认可度为91%,其次,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综合认可度85%,又次,党员干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执行纪律的整体状况,综合认可度81%,说明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座谈中,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身为重型人,就不能做对不起重型的事;重型在快速发展,我们要跟上”,在问及干部目前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干部们几乎众口一词,“想的最多是克服工作上的困难,怕的最历害的是影响下道工序”;第二,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这一点在对党员干部的总体满意度和座谈中反映的比较突出,主要是以罚代管现象,职工群众有敢怒不敢言现象,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及时有效化解,职工群众讲:我们是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要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就是改制以后,也要通过依法治企,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好和谐的氛围。二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基层反映:现在每个部门都有要求其它部门在某个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的权力,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要统筹解决,避免同一个问题由几个部门同时提出。机关科室要走出办公室,提高服务意识,减少基层劳动;另外,在座谈中,有关自行车棚问题、工作服不够穿问题(结构、下料)、女工更衣室问题,研究所长的干部定位问题等,依然是职工关心关注,盼望早日解决的问题。当前,工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大干,各级干部、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走到职工群众中去,为职工群众解决应该的、要求不高的实际问题,使职工群众以愉悦的心情自觉干好本职工作,应该比什么都重要;第三,在党员中开展的“五助”和“三卡”活动顺应了当前形势要求。调查显示,大家普遍认为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有促进作用”,而认为“意义不大”、“不清楚”或“不明显”、“看不出来”,没有一人。这充分说明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职工群众思想上饥渴,说明了职工群众急需要提供帮助,急需要党员干部通过有效约束,和职工群众贴的更近一点。目前,此项活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形成长效机制。3、建议与对策:(1)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的教育,加强对资金结余和单位奖金的管控,要通过专项治理,克服干部在公款使用上的盲动和侥幸心理。(2)加强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要通过“党员行动卡”活动,进一步对党员、干部行为的约束,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以此促进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忘我工作的向心力。(3)提高部室为一线职工的服务意识,要通过绩效考评和“五助”活动的开展,把为一线服务的目标和具体任务进行量化,让管理部室多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广大员工为实现年内奋斗目标共挑重担的凝聚力。

三、改制情况

观点:xx重的员工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同样xx的员工在改革的过程中也经受了种种考验和洗礼,面对即将到来的改制,xx员工表现出了应有的理智和冷静,说理智,xx员工充分感到自己是改制的受益者,说冷静,98.2%的员工表示愿意继续为企业服务。

1、数据统计:

(1)对当前xx改制的认识。认为非常有必要214人,占76%,认为有必要56人,占20%,持看不透观点的10人,占4%。

持看不透观点的10人

单位

性别

文化

岗位

年龄(岁)

工龄(年)

下料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高中

工人

31-40

21-30

初中

工人

41-50

21-30

总装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机加工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涂装

高中

工人

41-50

21-30

大专

工人

20-30

11-20

高中

工人

20-30

11-20

初中

管理

41-50

21-30

高中

工人

20-30

1-5

(2)xx改制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是否有利。认为有利262人,占94%,认为利处不大18人,占6%(下料2人、总装3人、涂装6人、技术中心2人、生产质量2人、机关2人、营销公司1人,其中管理人员4名,工人14名)。

(3)从xx改制政策看,职工是否是改制的受益者。认为是受益者245人,占88%,不认为是受益者4人,占1.4%,认为不清楚31人,占10.6%(下料6人、钢结构3人、总装7人、机加工4人、底盘4人、涂装7人)。

认为不是受益者4人

单位

性别

文化

岗位

年龄

工龄

下料

高中

工人

41-50

11-20

钢结构

大专

工人

31-40

11-20

底盘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涂装

高中

工人

20-30

1-5

(4)改制后你是否愿意继续为企业服务。表示非常愿意180人,占65.2%,表示愿意95人,占33%,表示无所谓5人,占1.8%。

表示无所谓5人

单位

性别

文化

岗位

年龄(岁)

工龄(年)

下料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初中

工人

31-40

11-20

机加工

初中

工人

51-60

31年以上

底盘

高中

工人

31-40

11-20

高中

工人

41-50

21-30

2、综合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问卷280份,在改制调查询问中,需要正面回答的,大部份都在240份以上,说明赞同观点占绝对多数,从中也能感受企业、职工双受益的喜悦和自豪感。座谈中,大家用“非常有必要”、“非常有利”以及最大的受益者等溢美之词来形容。当然,大喜伴有小忧,一是关注的具体时间表,二是关心付款的时间段,三是担心改制后的政策。

分析认为,一是大家对改制充满了热情。在座谈中感觉到,这种热情首先是来源于重型的高效益,尤其是比集团内其它单位的高落差;其次这种热情来源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憧憬,对甩掉历史包袱尤为痛快;二是大家对改制的期望值高。在座谈中感觉到,大家对加班、分配等当前管理中不易解决或仍然存在的不合理弊端,以及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善期望和个人的发展进步要求,更多地寄希望于改制后的实现。三是对改制后的“冷静”。首先,针对双向选择静观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优劣比较,这主要产生在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人员中;其次,针对改制必然带来一定数量的减员问题,担心自己是否还能在企业干下去,主要存在于年龄偏大身体偏弱或专业技能不突出的群体中。因此,加强改制的政策宣传和正面引导很重要。要增加信息透明度,防止各种版本的小道消息的传播,以免影响当前的正常工作。

3、建议与对策:

(1)改制是众向所归,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认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现在各种版本的传言很多(大多是负面消息),要在宣传上正面引导,避免职工的心理由热情转为急躁,给当前大干的热潮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对改制后带来的减员问题,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用三年内减员不超过5%的用工政策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防止盲目的、被动性的担忧,号召职工做好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的积极应对。同时加强各级力量,化解矛盾,保持职工持续干好工作的积极性。

四、企业战略管理

观点:当前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推动在高层灌输推动和中、基层分解执行之间还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是中、基层承接性执行的内动力不足,方向性不明。

1、数据统计:

(1)对2006年形成的企业十一五“六三一”发展战略的认知。此题我们作为考察题以多项选择的形式供大家参考,结果仅47人回答正确,有233人没有回答正确,差错率高达83%,这其中干部很少,大部份为一般党员和工人。但在下料分厂,竟没有一人回答正确,应该引起该单位的重视。

(2)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形式印象最深的选择(多项选择)。认为是报纸宣传221人,认为是宣传橱窗143人,认为是组织讨论112人,认为是企业广播站98人,认为是对口集中讲课95人。

(3)对本单位工作与公司战略目标、年度工作的对应性、支撑性的看法。在本单位工作的对应性中,认为强的173人,占62%,认为较强的102人,占36%,有1人认为不强,有4人认为看不出来。在本单位工作的支撑性中,认为强的179人,占63.5%,认为较强的94人,占34%,认为不强的3人,占1.1%,认为看不出来的4人,占1.4%。综合认可度较高的单位:机加工87%、生产质量75%、钢结构70%。

(4)对本单位干部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的看法。在责任管理中,认为责任清晰、落实到位199人,占71%,认为较好62人,占22%,认为一般19人,占7%。在运作管理中,认为计划、管控、考核、评价、激励、改进到位192人,占69%,认为较好78人,占27%,认为一般10人,占4%。综合认可度较高的单位:机加工82%、机关77%、生产质量76%。

(5)对当前加班延点相对偏多的认识看法。认为为抢夺市场延时延点完全可以理解的184人,占65%,其中钢结构反映最高,达88%;认为本单位存在本不需要加班延点,但因怕受批评而被动延时延点的50人,占18%,其中技术中心反映最高,达44%;认为基本能够科学合理安排加班,并且能保证员工适当休息的46人,占17%,其中底盘反映最高,达40%。

2、综合分析:

一是对企业发展战略,大家还没有形成精准的认识。因为,从调查中发现,通过选择题的方式回答,有83%的人没有完全回答正确;二是对企业发展战略接受的方式简单。大家接受印象最深是报纸和橱窗,而学习讨论却落于其后,说明基层学习讨论还存在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讨论不透彻等问题;三是对企业发展战略在承接分解执行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各单位尽管在与公司战略目标、年度工作的对应性、支撑性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大家的基本认可,但通过强与较强的区分,足以说明在承接分解执行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四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干部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升问题。对责任管理和运作管理满足率分别达到96.6%和100%,这主要源于企业对干部的执行力管理和公司整体责任管理和运作管理的计划、考核、评价等手段的强力拉动。但在座谈中,部分同志对不少基层同志整天忙于报表、应付突发性工作的临时处理,以及“忙了一天还不知忙的啥”的感叹中,说明我们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建设还需要整体加强;第五,对加班延点偏多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在座谈中,大家认为当前的市场是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少同志认为,在这关键时期,作为干部、党员要进一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员工争取做到市场需求有多少,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优质产品;同时,也有同志指出,要号召大家善于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干部要以科学的方法,发挥好团队的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能,进而能合理安排员工适当的休息,保证以更充沛的精力,更旺盛的斗志投入工作。

3、建议与对策:

篇2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老龄化时期,老龄化给我国社会民生带来多种问题,涉及我国国计民生等重大战略性问题。而在老龄化人口中,各企业和单位退休老干部人数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此种状况下,为更好地面对目前老龄化阶段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满足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的各种需求,必须了解离退休干部的学习、思想、活动和生活等状况,全面性掌握其对学习、活动、思想等需求,并主动积极寻求有效的管理工作方式,进一步落实好医院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

细化到医院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应给予高龄、“双高期”、无生活自理能力、生病住院、存在特殊困难、孤寡独居的离退休干部给予相应的关怀。严格、认真落实医院离退休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等。可开展“老帮老”“老少携手”等志愿活动,解决离退休干部对生活上的需求,为其提供生活上的方便。而做好医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在于负责此方面工作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因此在工作人员的选配上需从年龄、情况掌握状况、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要求各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医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一、 加强对离退休干部管理机制的重视

目前,要做好医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落实《张家口市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将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列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内。加强对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及时了解掌握离退休干部的各项动态,将其不稳定状况第一时间解决,建立健全单位成员联系方案。

将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列入本院发展工作计划中,争取做到年初计划、年中检查、年底总结,和医院各项发展管理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表彰。院内相关领导,如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主管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等,可坚持参加离退休干部人群的各项实践活动,主动向离退休干部通报近期院内相关状况、政府相关文件或会议精神及本院近期新规划等。

创新医院离退休干部的服务模式,医院可建立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离退休干部制度。各领导可联系两名离退休干部,每年轮流到其家中走访慰问,和他们沟通了解各种状况、交流思想,此外,还要妥善处理他们的来信和来访。对于党员,首先,可利用上党课的机会,和其学习交流各种会议内容和精神,可举办座谈会,听取离退休干部对医院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其次,可通过党员活动和支委会,了解离退休干部对各方面的需求;再次,相应工作人员需熟悉掌握各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加强和离退休干部人群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开通专门的短信平台,将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家庭、医院三者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消除离退休干部因离退休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感,让其感觉自己仍然和医院属于一体。

二、 发挥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作用

老年人群的潜力可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此宝贵财富。大部分离退休干部虽从就职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职称,且身体状况良好,仍然能胜任相应工作。因此,医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处不仅仅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成绩,还需创造相应条件让其老有所为,让他们更好地实现离退休后老年的人生价值。有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离退休干部大部分时间均在家看报读书、做家务、锻炼身体、看电视、参加娱乐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等,由此可见,离退休干部人员的心态均属于积极、乐观的。而针对此方面,医院可定期组织活动让离退休干部发挥自己的热情,为患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义诊咨询等事务,既可实现离退休干部的晚年人生价值,也可得到患者或家属的好评。

三、强化服务理念,做好医院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调查发现,采用当面交流、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可充分了解把握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思想状况和需求。在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下,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均有所调整,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加强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一地靠灌输、空洞说教或命令号召等方式,而需依据其实际状况,了解把握离退休干部的心里特点、思想状况、精神需求等方面,采用多种服务措施和手段,创造出离退休干部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高效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四、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与整改举措

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平时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积极协调、细心解释、及时反映”的工作作风。有了这个牢固的基础,增加了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同各退休老干部或群众取得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进而更好地服务退休人员。

篇3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只是一味的强调个人要服从组织、效力组织、贡献组织,强调组织的主导地位和单方作用。所以一旦个体与整体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矛盾,就简单地提倡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整体需要。这种缺乏人情味与亲和力的干部队伍管理方式,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可以使广大干部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组织的关怀,让他们享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优秀成果,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其一,发扬民主,充分保证干部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要运用民主的手段和方法,让干部职工当家作主,赋予他们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管理权。既强调干部职工在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他们在促进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组织民主生活会、设立信箱、领导职工民主对话等形式,实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让广大干部职工对组织放心、明白、支持和参与。要不断畅通沟通渠道,倾听民声民意,以干部职工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指导工作决策。其二,突出个性,切实提供干部职工个体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给干部职工提供一切可能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可以通过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和先进工作者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基层干部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个性特长展示活动,给干部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和个人特长的舞台,不断维护个人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其三,亲情管理,增强干部职工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亲情化管理,就是要在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上下功夫。还要把干部职工当亲人,从思想上、物质上、行动上贴近职工、爱护职工、关心职工。特别是当干部职工家庭遇到困难,工作出现问题,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把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倾注到干部职工的身上,给予他们最直接、最深厚的关怀。多询问干部职工的家庭、工作、生活状况,经常深入家庭座谈了解,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会对干部职工产生强有力的感召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他们投身于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一、 员工思想基本状况

(一)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关注党建工作。调查来看,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十分关注企业的党建工作,并对企业的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大多数员工持理性的乐观态度,绝大多数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很认同,对公司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二)党员干部职工思想相对稳定。大多党员干部职工能够坚持理想信念,具有宗旨意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条件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正确,同时,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修养和提高。具体表现出工作兢兢业业,工作热情高,勇于奉献,顾全大局。

二、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问题。轻政治、重业务的思想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职工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在少数党员干部职工中还存在着作风不正的现象。

少数党员干部职工组织纪律观念意识淡薄、涣散,不作为或慢作为以及令不行、禁不止的现象有所表现。

(二)个人精神压力方面的问题。调查中,普遍员工都感到来自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对生活压力,员工认为收入低是最大的压力,压力来源包括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开支,赡养父母、子女教育开支。对学习、工作压力,员工认为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由此带来学习的压力;工作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由此带来工作的压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1、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会精神为契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坚持以“增强凝聚力、提高贡献率”为着力点,加强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务必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注重借鉴、注重创新的工作原则,全方位的加大对网、省公司,红河供电局政策、精神的宣传力度,使每个职工都深刻了解南网系统的运作手段及实施结果,同时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做真正适应企业发展的主人。

(二)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篇5

班级教育是从了解班级状况开始的,了解和研究班级状况是做好班级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条件,而班级状况的了解包括学生个体情况和班集体现状的了解。新接任一个班级,不但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是否形成了班集体,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关系怎样,同学之间是否融洽,班干部能否充分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领导对本班的评价如何等。只有把了解学生个体和了解学生全体结合起来,才能既培植了“树木”又发展了一片“森林”,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成效。

二、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

要搞好班级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和培养。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任务艰巨,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全班的工作。如,班上的学习、纪律、生活、卫生等。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有时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当加以科学的引导,强化班干部的服务意识,教育班干部不要骄傲,使他们能够帮助班主任共同把班级工作搞好。

三、在班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活动是班级教育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良好班风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不但在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等方面都落后于一般学生,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有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作为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后进生的原因,密切与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他们解除难题,排除影响他们后进的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他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信心,鼓足他们前进的勇气。

五、协调好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篇6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的考评越来越科学、准确。通过考评,一方面使干部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单位建设的客观需要趋于一致。另一方面,也为干部的使用提供依据,完善改进有关政策和工作措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一、因人而异,突出考核的针对性,对各类干部“德”的考察要找准定位

对干部德的考查,要在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共性考核基础上,根据干部的级别、岗位、工作性质等情况,因人而异确定考核重点,突出考核针对性。如对于处于领导岗位干部德的考核,要重点看其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否存在形式主义,是否存在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收受礼金、用人唯亲等现象;对机关干部德的考核,要重点看其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是否存在工作懈怠、表率作用差等问题;对基层干部德的考核,要重点看其对广大群众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把广大群众放在心头,真正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对技术岗位和教育战线干部德的考核,要重点看其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热爱岗位、扎根技术工作、刻苦钻研的奉献精神。

二、拓宽渠道,维护考核的真实性,对各层级干部“德”的考察要全方位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干部综合素质的反映,考核干部的德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实行立体式考核。要善于辩证分析,既要注重在突发事件、重大任务、晋升职务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又要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其大德;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要看其表更要察其里,既要知其始更要识其变,切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把握干部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从中捕捉最能体现思想素质的核心内容,把握其思想品德的主流和思想品德的走势。采取“测、谈、问、查”等多种方式,剖析干部的德。“测”,就是组织考核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对考核对象进行民主测评;“谈”,就是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对考核对象较为熟悉的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听取意见;“问”,就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考核对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德的表现。“查”,就是查阅考核对象的奖惩记录、工作记录等,实行记实考察,全面了解考核对象的德。在实施“测、谈、问、查”过程中,要注重选取对考核对象知情度和关联度较高的对象,从而了解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考核失真。

三、多方结合,凸显考核的一致性,对干部“德”的考察要全时空

篇7

街道源头干部和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二、主要措施

以“五练”为抓手,实施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千锤百炼”成长行动:

1.素质“修练”。根据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的需求和不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围绕提高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内容落实培养措施。主要包括:通过举办业务培训、专题辅导、远程教育和网络学院自学,提高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开设主题论坛、参加道德讲坛,提高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参加柯桥大讲坛,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创新意识。要求每位源头干部(年轻干部)每月撰写两篇组工信息,完成一个调研课题。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交流会,以“说工作、谈体会、晒成绩”来检验素质“修练”的成效。

2.导师“训练”。为每位源头干部落实一名帮带导师,导师原则上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现职干部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担任,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传授和工作指导,帮助提高源头干部的领悟能力和实践本领。要求帮带导师每月要过问一次源头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半年要较全面地听取一次源头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并进行认真点评;指导源头干部完成一个调研课题。源头干部要按照帮带计划安排,主动向导师汇报思想和工作,认真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积极听取和采纳导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勤于实践、迅速成长。

3.业务“操练”。以线上业务工作为重点,结合本职工作,加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业务能力的“操练”,努力把其培养成为街道甚至全县的业务能手、业务标兵。街道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搭建业务学习平台,主要包括:做好源头干部(年轻干部)与对口局办的对接;组织参加县及以上组织的技能比武;提供一次业务培训、学习机会;安排一次源头干部为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条件许可扩大到下属社区、居干部)上一堂业务辅导课。通过上述业务“操练”,增强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4.重担“磨练”。落实源头干部“三联系”制度,即每人联系一个社区(居)、两家企业、一户困难家庭。实行周六“问诊”,定期到所联系单位或个人熟悉情况,为他们出好思路,当好参谋,从中学习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并把“问诊”情况记录在《源头干部成长档案》。街道有计划地安排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参与维稳、司法调解、拆迁拆违、车库整治、招商引资等重点中心工作,让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加快成长。

5.人格“历练”。以培养源头干部(年轻干部)积极向上、阳光务实、低调内敛、不卑不亢、自尊自信、果断干练的健康人格为目的,设计载体,促进成长。主要包括: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个人才艺、能力展示;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运动;结合“3.5”学雷锋、“微动力”志愿者服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源头干部(年轻干部)在各项活动中能积极参加、主动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历练”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三、有关要求

篇8

库尔勒市“访惠聚”办公室对“访惠聚”工作队干部日常管理中针对干部存在问题问诊把脉,梳理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多措并举为干部开处方做好“访惠聚”工作队干部心理疏导,帮助干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投入工作。

问诊把脉,寻找问题关键点。通过“访惠聚”工作队干部人员调整、工作队干部日常表现、与工作队干部谈心谈话、与单位沟通、征求乡镇场意见建议等方式问诊把脉,全面了解工作队干部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状态。对存在问题的工作队干部详细了解其近期思想状态、工作表现、家庭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式,属于工作层面问题,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帮助理思路教方法;属于身体健康层面问题,及时就医化解顾虑;属于家庭层面的问题,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和诉求;属于情绪心理方面问题,帮助专业疏导。

关口前移,预防病症风险点。市“访惠聚”办公室在对工作队日常管理中,把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认真落实各项“访惠聚”工作制度的同时,把对工作队干部的关心关爱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市“访惠聚”办公室干部注重将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倾听与共情运用到与工作队干部谈心谈话中,认真倾听工作队干部吐露心声,帮助疏导负面情绪,引导树立积极乐观情绪。融合全市心理咨询专业力量,成立库尔勒市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团辅、个案解析等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工作队干部心中,帮助形成心理思维,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开好处方,疏导心理淤堵点。通过定期对全部工作队干部心理量表测试,了解干部心理状况,对于出现预警的工作队干部和平时出现工作压力大、情绪失控、焦虑抑郁等状况的工作队干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做好心理干预,严重者建议住院药物辅助治疗,同时告知所在单位和工作队密切关注,做好关心关爱。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工作队干部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回访详细了解情况,确保情绪稳定。对于个别状况加重无法调节的,建议单位进行人员调整,安心调理。

篇9

一、目标要求

乡党委组织力量对村两委班子及成员进行届末考察,全面掌握各行政村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绩和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情趣爱好、身体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形成村干部任期赛业绩、群众民主评议干部的良好氛围,探索使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与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脱颖而出新机制,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全面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好村两委的核心保垒作用,助推全乡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考察对象:各行政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经民主推荐确定为考察对象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

三、考察内容

1、考察班子整体情况:⑴思想政治建设,包括理论学习、政治表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协作、廉政建设等情况,突出班子团结情况、廉政情况。⑵工作实绩,包括在农村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在推进改革、维护稳定、处理复杂问题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2、考察村两委主要干部个体情况:重点考察村两委主要干部会不会办事、办事是否公正及廉洁自律等情况,主要包括村两委主要干部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身体状况及其它情况等,工作实绩突出考察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任期承诺目标完成情况及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提出的工作思路、实事项目、采取的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所取得的绩效等。

3、总结任期工作。村两委班子和两委主要负责人对本届任期内为民办实事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客观填写《松阳县村级班子实绩报告单》和《松阳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实绩报告单》,上交乡党委,并向所在村党员群众进行公示。

4、制定下一届工作目标。各村通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召开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围绕村发展方向、潜力,可利用资源等状况,制定下一届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5、考察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个体及优秀年轻干部情况:主要考察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重点了解其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团结协作意识、工作实绩、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情况。

四、考察工作程序和方法

考察采取“听、谈、访、看、查”的方法进行,即听取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去年换届以来思想、工作等方面情况的自我述职,发放表格现场民主测评推荐,召集座谈会和个别谈话,走访农户,查看有关帐册、台帐。具体工作步骤:

1、考察预告。考察组进点前在考察对象所在行政村考察预告,公布考察时间、考察组成员名单、监督联系电话等。

2、召开述职测评会。召开由行政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县乡“两代表一委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会计及村团妇兵等组织负责人和乡考察组成员参加的述职测评会。由考察组进行考察动员并主持述职会议;班子采取书面述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作口头述职;然后发放民主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推荐去年以来本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发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推荐表,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年龄原则上要求在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并注意推荐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各种表格在当天收回(各行政村事先准备好投票箱一只)。同时对村两委会商议的下一届工作目标,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3、个别谈话、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各考察组到行政村召开座谈会、随机走访农户,查阅会议记录、村务财务材料等资料,掌握村两委班子有关情况。

4、确定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和优秀年轻干部考察对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考察组综合分析去年以来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民主推荐情况和优秀年轻干部推优情况,提交乡党委会议研究,确定各村“最满意的三件事”和优秀年轻干部考察对象,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公示。

5、综合分析。各考察组对考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

6、考察情况汇报、反馈、归档。考察组将考察情况汇总向乡党政班子会汇报,同时向村两委班子及村主要干部进行反馈,并及时将材料汇总归档。

五、考察工作时间要求及考察组人员组成

篇10

乡镇政权作为我国政权运作体系的“瓶颈”,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建立民主自治、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形成高效运转、依法行政的政府权威机构;培育各类民间社会经济组织,向农村社会自主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并部分行使政府职能”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几年来的接连开展,对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乡镇政权“权小、责大、能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财政步履维艰。

在分税包干的体制下,乡镇财政状况具有很高的分化程度,穷者很穷,富者很富,但是总的来看,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很紧张,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差异很大。从财政开支来看,乡镇财政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财政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

从全国大范围来看,乡镇财政已经结束了辉煌的历史,开始步入“吃饭型财政”、“要饭型财政”的尴尬时代。非凡是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状况使得乡镇的日常运转异常艰难,更难以抽出资金开展各项公共公益事业建设活动,难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较大作为;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乡镇难以在短期内走出困境。在此背景下,乡镇干部的奖金、津贴和种种福利待遇也就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从而增添了乡镇干部思想的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于专心地开展工作。

2.“权限”内外交困。

伴随财政状况恶化的是乡镇权限的萎缩,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必然的趋势;再加上与乡镇机构改革随行乡镇职能的转变,也要求乡镇彻底改变传统的包办一切、管辖一切的状况,而将注重力更多地集中到社会服务上来。所以,从客观要求上讲,乡镇的“权限”应当逐步萎缩。尽管现在农业税不收了,乡镇的工作压力减轻了许多,但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生产引导、基础建设、上传下达等事实上的日常事务依然繁重。这就产生了第一对权限矛盾:客观要求“削权”与事实工作不收权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表面权限与事实权限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乡镇仍然治理着当地社会的几乎一切事务,乡镇干部在地方上依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事实上,乡镇正面临着巨大的权限危机,现在根本无法用行政命令手段解决好日常问题,其权威性和优越性正在逐步丧失。由于事实治理效能的弱化,乡镇干部在农民面前没了底气,失去了号召力,从而经常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苦恼中,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职能出现“真空”。

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治理农村社会的手段和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在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在职能部门逐步健全、法制法规渐趋完善、乡镇财力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社会民众对乡镇职能转变的愿望也越来越热切。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原有的许多镇直单位和部门纷纷“自立门户”,脱离乡镇的领导,步入社会化、市场化治理的轨道,进一步弱化了乡镇的治理职能;另一方面,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强化社会服务的职能,却由于缺乏服务意识、缺少服务能力等主客观原因迟迟难以有效发挥出来。面对乡镇出现的这种职能“真空”,乡镇干部们或心存苦闷惶然不知所措,或袖手旁观静观其变,或借此机会大肆放纵,难以把思想和注重力集中到工作上来。

二、乡镇干部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后果

广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近些年来,一些乡镇干部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思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导致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消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调动,正常工作无心抓,碰到矛盾不愿调,工作质量严重下滑,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

(一)主要思想问题

应当说,大部分乡镇干部是比较敬业的,为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许多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乡镇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思想情绪低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对改革工作不满。

一是认为改革过于频繁。乡镇机构改革近几年几乎年年都在搞,频繁的改革不仅有损农村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也使乡镇干部长期生活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思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改革减人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乡镇干部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改革的次数多了,改得过于频繁了,不仅这些作用会失效,也会让一些乡镇干部产生“迟早要下岗”的想法,从而对工作失去信心,丧失动力。

二是认为改革不公平。非凡是乡镇的中层及以下干部,他们对于领导干部改非的公平问题有些看法。精简乡镇班子,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体制,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受大多数乡镇干部欢迎的。但是,那些改非后的干部,不仅自然获得副科级干事或助理的头衔,而且虽然依然作为定额编制之数却进了“保险箱”,不再参与机关干部的竞岗竞职。也就是说,乡镇机构改革对于乡镇领导干部而言,是不存在下岗问题的,而作为乡镇干部主体力量的中层及以下干部却不得不面对这种危险。

三是认为改革方式不合理。在改革中,虽然也引入了自愿报名、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程序,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但对于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仍然不能有效显示。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在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在竞职中由于民主测评成绩不佳而名落孙山,但事实上该同事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品行也不错,其直接领导也很赏识,只是由于未能得到广泛认可而弃置一边,很是可惜。这种不完善的改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许多乡镇干部,使他们不去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而是将目光集中在拉帮结派、建立庸俗的人际关系上,注重表面文章。

最近一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也已过去半年时间了,但改革的影响还在,乡镇干部对改革的种种担忧还没有完全退却,改革甚至已经成为一道藏在乡镇干部心头不容碰触的永久伤疤。

2.对工资福利待遇不满。

乡镇财政的窘迫,也直接影响了乡镇干部收入水平。在大多数乡镇,除了由县财政统发的四项基本工资之外,乡镇干部作为国家公务员依法应当享有的奖金、津贴、补贴只能存在于帐面上,根本无法兑现;乡镇中层及以下干部甚至连开展工作必需的通讯费、交通费等职务消费也得不到分文的补偿;而那些应该享受的福利政策,如房改优惠政策及职工住房公积金等更是遥不可及。而且,作为现在已经基本有了保障的统发工资,其水平标准也相当低,除去个人及家庭每月的生活开销已所剩无几,在小孩上学、赡养老人、生病住院或是人情往来等需要花钱的时候往往令乡镇干部作难。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不少乡镇干部在对工作的迷惑中艰难度日,一方面也不得不对自己的收入来源作其他途径的考虑,必然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承受艰苦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乡镇干部还得忍受工资方面的现实不平等所带来的思想折磨。在前几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有些干部钻了改革政策的空子,通过各种不正当渠道谋得了“因病退养”、“离岗退养”资格。如此全身而“退”,虽然平稳地实现了乡镇干部数量的减少,但是这部分人的工资却分文不少,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减人、减支”的改革目标。那些仍然操劳在农村工作一线的乡镇干部,再一次亲身感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内心如何能平?另外,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存在的较大的“城乡差别”,也让许多乡镇干部心理不平衡,并逐步滋生对当前工作的厌倦情绪。

3.对工作无所谓。

有些乡镇干部以乡镇条件差、乡镇工作就那么回事等为由,自我感觉良好,放松了学习、提高和锻炼,工作松劲,热情降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表现出了一种无所谓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

一是政治责任感不强。一些乡镇干部只是满足于做一些堆在手头的具体事务,对乡镇的发展目标不明,措施不力,办法少,没有“活一方经济、保一方稳定、富一方百姓”的政治抱负;有的乡镇干部对待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认为只要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大的差错,不给各级领导添麻烦就行了;还有的乡镇干部,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去主动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安心基层工作,大兴“走读风”,甚至一门心思打自己的“小算盘”,走“上层路线”,想方设法请调进城。

二是工作作风不实。在日常工作中,办事拖拉、效率不高已成为许多乡镇干部的通病,上级安排下达的各项任务也常受此影响而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主要是有些乡镇干部在长期的乡镇工作中,感到升迁无望,对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只想平静地“熬”到退休;或是屈服于当前工作的种种诟病,感念个人力量太小不足以改变整体格局。由此,其工作动力自然也随之减退,分内工作成了“凭良心办事”、“凭爱好办事”,碰到矛盾就回避,有了责任就推诿,大颂“推”字经,长念“拖”字诀,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严重,工作自然也无法做细、做扎实。

在驻村工作上,虽然现在大多数乡镇都对干部的驻村工作作了安排,但仍有许多乡镇干部工作浮于表面,真正主动进村入户搞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反映并解决群众困难的并不多。有些乡镇干部甚至从“体谅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将入户调查等同于“鬼子进村”而有意减少次数直至完全将此项工作抛于脑后。碰到一些重大任务,或是上级领导对各村工作有具体要求时,他们也只是通过与村干部的电话联系或下村走马观花地遛一圈,了解些基本情况以备突击检查。

三是开拓创新意识不浓。有的乡镇领导干部难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只会不切实际地照搬他人经验,遵听上级要求;有的乡镇干部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没招数、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乡镇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思想上无开拓意识,工作上无创新精神,工作计划总是年年老一套,年终工作总结又全都是熟面孔,工作毫无新意,业绩难见起色;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在乡镇干的时间长,动不动就摆“老资格”,因循守旧,对工作缺少实干精神,一心指望组织的“考虑”和“照顾”。

4.对人民群众不亲。

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在农村,工作对象是农民,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将群众认定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才能真正沉下去,带着感情下到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好务。但是,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一些乡镇干部态度却极不端正,对下访谈心为群众办实事熟悉不足:

一是怕苦怕累思想。有些乡镇干部嫌农村条件差,环境苦,不能和农村群众打成一片,即便是下乡也是当作任务来完成且怨声载道,一晃就走,很难沉下来倾听农民呼声,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怕麻烦心理。乡镇干部虽大多出自农村,但仍有许多人认为我国有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农民阶层长期存在自私自利的小农经济意识,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而既怕为群众办事不成反受连累,使自己在群众面前丢失颜面,也怕办成事后群众一哄而上,得寸进尺。

三是自私自利观念。有些乡镇干部放松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管不住小节,受不住简单,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完全成了市场经济的“俘虏”,处处讲关系、讲情义、讲实惠。个别干部甚至把下基层到农村下访谈心也当作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个人实惠的手段,身体下乡了心却没有下去,不能向群众学习,不能真心为民办事,所有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做做样子,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见表面行动而实效不大。

(二)产生的后果

1.组织纪律涣散。

农村工作需要乡镇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太多的不满、不平和抱怨只会分散他们的注重力,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而在这些思想问题的左右下,许多乡镇干部不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而是时时刻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考虑自己的利益。因而,工作不专心了,纪律不遵守了,上班不准时了,最终是勤了自家地、荒了公家田,以致于上班不见人影,迟到早退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缺乏组织纪律作保障,不仅使乡镇干部产生办事拖拉懒散的负面形象,也必然严重影响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2.矛盾积压难解。

现在农村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很多,“闯”过去海阔天空,退一步难上加难。在这种严重形势下,乡镇干部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只会平添烦恼,使原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些乡镇干部存在的避难就易、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思想倾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处世态度和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正视并接触矛盾的“老好人”意识,会使这些矛盾和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长期积压,进一步增加解决的难度,使农村的工作局面难于在近期内有较大的突破。

3.工作难如人意。

在“拮据”的乡镇财政、不断深入的乡镇机构改革和微薄的工资福利面前,部分乡镇干部人心浮动,对工作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是一种必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较好的个人生活,乡镇干部消极应付手头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费劲心思,积极“红杏”出墙,钟情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在一些“看破红尘”的老资格的“训导”下,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世俗环境的熏陶下,纵然是基层干部有“脊梁”,也难以在讥笑和谩骂中长久坚持下去。在如此的工作环境下,又如何能有效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又如何能让工作做到让人民群众满足呢?

4.基层形象丑化。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大众传媒的强势介入,乡镇干部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得以全面“暴露”。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它对于促进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很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乡镇政权反馈出来的信息还是负面居多;非凡是一些乡镇干部工作中的难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被过度渲染,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许多乡镇干部的形象显示出了粗俗、急躁、浅薄的特点,乡镇政权“多余论”也一度沉渣泛起。这种状况的出现,虽然与利益驱动下的新闻炒作及个人成见有相当关系,但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基层政权和乡镇干部形象被丑化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特征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对于乡镇干部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聪明和务实的态度来解决,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采取“打压”态势,也不宜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寻求一时矛盾的解决,而应当通过实施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办法和措施,着眼长远,注重预防,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对乡镇干部的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治理,努力将乡镇干部的各种思想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1.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问题重在预防。解决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尽快促成他们工作作风的转变,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勤打“预防针”。目前,保持党员先进性在乡镇这一层级的活动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为重点,切实抓好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不懈地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乡镇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非凡是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涉及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作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党员干部现代必备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改造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帮助乡镇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乡镇干部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形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带好头、服好务,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针对一些乡镇干部忽视学习改造、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的状况,并结合乡镇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习资料,要求乡镇干部按时保质保量进行学习;同时,辅以相应的督促检查考核机制,保障此项工作的进行。另外,也要将乡镇干部学习的近期安排和长远计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将学习当工作,将学习当责任,将学习当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学习理念。

三是要不断端正并深化乡镇干部的思想熟悉。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熟悉问题,包括对党的熟悉,对群众的熟悉,对自身工作和责任的熟悉。只有端正了熟悉,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土壤。为此,除了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不断增强乡镇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外,还应通过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等形式,努力发现并深层挖掘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以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监督治理工作。

教育学习、正确引导固然重要,虽然能使有责任心的干部能安心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绝不是万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特点。最根本的还是制度,制度是带有全局性的东西,是约束乡镇干部行为、避免各种思想问题进一步升级的强有力武器。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党政干部的主要监督机构,虽然能够在治理腐败、追查一些违纪案件方面有所作为,但对于干部们的思想问题,非凡是一些尚未造成明显严重后果的思想问题,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但这并不等于在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上不要监督、不要治理,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这正反映了我们的监督治理还存在漏洞,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于监督还需非凡注重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广大乡镇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真正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自律、从严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在“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抗得起风浪、站得住脚跟、经得住考验。

对于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处理各种现存的不良状况,更需要加强治理,从源头上消解各种消极思想的苗头。一方面要通过《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通过一系列干部监督治理制度和办法,不断强化和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测评、评议制度,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监督治理。积极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离任审计制、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领导干部谈话诫勉制、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另一方面对少数工作不力、班子战斗力差、凝聚力差、群众意见大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要下决心进行组织调整,不能让群众不满足的领导干部得过且过。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反映到具体的工作中,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也就有必要从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入手,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遵守和贯彻执行,形成治理的长效机制。

3.保护和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乡镇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困难较多,在乡镇干部存在的思想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是由政治体制僵化、城乡差别过大、利益分配不公等因素导致的,而这些确实都是不容否认的社会现实。所以,对于乡镇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加强治理,又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解决难题,努力消除乡镇干部的不满情绪,切实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针对乡镇干部思想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尽量提高乡镇干部工资待遇。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总体来看是比较低的,就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内地乡镇大多维持在800元以下的水平,月工资不足600元的也不在少数。此等收入相对于“纯正”的农民可能不是很少,但绝对无法和那些从事工商业乃至外出务工的民众相比,从而也使乡镇干部逐步沦落为“低收入人群”;再加上他们相对于一般民众有更多的社会应酬,微薄的工资收入根本经不起花,乡镇经济的拮据状况又难以对此作出弥补,这就使他们原本就不平衡的心态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虽然不是要“高薪养廉”,但至少能稳定人心,增加他们说话办事的“底气”。

二是继续深化乡镇配套改革。乡镇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减人减事减支,但从目前情况看,人有了很大减少,事有了部分减少,支却分文未少,这就造成“拿钱的不干事,干事的少拿钱”的不公平状况。为此,在乡镇改革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彰显在职人员与下岗人员的区别外,还需在内退、病退等政策性退岗的具体执行上严格把关,该执行什么政策就执行什么政策,对个别干部的不合理要求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可使大多数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个别人的投机取巧行为受到挫伤。

三是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实际困难。我们不能因为乡镇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差,就放松对乡镇干部的治理,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而应通过正面引导,以人性化的治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乡镇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主管部门要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难,消其所忧,从关心爱护中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工作第一线的乡镇干部存在的夫妻分居、子女就学、偏辟乡镇工作时间长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帮助解决。同时,对乡镇干部应该享受的房改政策,以及在财政“口粮”补助,在交通、通讯,在办公、住房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或无力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无论怎么样,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暖和,他们就会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干好工作。

4.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的交流。

“交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要加强与乡镇干部的思想沟通,另一方面是要实行乡镇干部与县直机关干部之间的交流使用。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人生价值观、目标、喜好、情绪、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要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聚合乡镇干部的才能和潜力,组织和领导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就本地区的远景规划、价值观和工作的任务目标与他们进行深层沟通。有效的沟通才能找出正确的问题,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乡镇领导和乡镇一般干部之间、上级组织和领导与乡镇干部之间交心谈心较少,乡镇干部非凡是乡镇一般干部的种种想法、意见和建议,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长期累积下来,必然产生种种思想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乡镇干部对党委的意图、对政府的工作了解不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再就是干部之间的交流使用。干部交流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干部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很有好处,有利于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近亲繁殖”,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也有利于消除化解干部的各种不平衡心态。目前,在制度层面上关注的大多是各级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流,而对于一般干部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应当改变,因为究竟中层及以下干部是各级政权组织的主体,他们的愿望和合理要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非凡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的乡镇,许多干部经常是一呆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纵然不出什么乱子,也很难长久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所以,当前干部交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部委办局之间的干部交流。当然,对要交流的干部要慎重考虑,既要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又要根据本人的工作情况来确定,切实建立乡镇干部合理流动的机制。

5.制定出台一系列向乡镇倾斜的政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出一系列向乡镇倾斜的政策,彻底改变乡镇的经济财政状况,使乡镇的“日子”变得好过。

首先,从“人”的方面向乡镇倾斜。要果断克服“论资排队”、“媳妇熬成婆”的现象;要彻底打破各种干部选拔、交流的界线,切实加大局与局、乡镇与乡镇、乡镇与部委办局间干部的交流;选拔干部要“眼睛向下”,从基层领导干部中选拔优秀分子;凡不经过艰苦环境、复杂工作锻炼的干部,不能提拔;对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领导,该“补课”的要下决心让其去挂职锻炼。在工资、编制等不变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期限地采取见习、培训、工作组、挂职等形式进行乡镇与部委办局间互相选派一般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交流。

篇11

针对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考官”的考核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破除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上级组织在考核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是指年终考核,这种考核无法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动态考核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年终考核的不足。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考核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否有所保障等问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不会被认可。将民众纳入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考核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考核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二、健全考核内容,完善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评价标准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政绩考核工作至关重要。应当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权责统一的原则设置考核内容和标准,使之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情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和发展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社会发展包括:人口素质和计划生育状况、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公民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觉悟两个方面。政绩考核时,应该将公民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更要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化、规范化。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统一规范的政绩考核体系中,赋予不同地区政绩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结构和工作侧重点,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的政绩,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政绩成本的科学分析机制

对政绩成本进行分析,是指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而且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和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和对比,切实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第一是政绩的经济成本。政绩的经济成本应该和取得的政绩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减少经济成本的付出,避免铺张浪费,遏制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计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严重损害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

第二是社会成本。看待所取得的政绩,不但要看它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还要看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小,即使花费的不多,成本也是巨大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效益优先原则,通过效益看成本。那些不能发挥较大效益的工程和项目应该被否决掉。

第三是资源和环境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只有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对资源和环境负责,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用科学方法获取思想信息

在各类经济、社会组织运作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例行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等日常工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针对每一阶段人的思想状况特点,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及时化解有害情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得各组织成员能人尽其才,最终顺利实现组织的工作目标。因此,人的思想状况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的”,只有有的放矢,用科学方法去了解真实、准确的思想信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过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许多部门都有一套搜集思想信息的传统手段,比如,通过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以及依靠有关部门逐级汇报、反馈信息等。这些方法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都发挥过良好的作用,至今仍然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地搜集思想信息的方法。

但无庸讳言,原有的那一套搜集思想信息的方法特别是以座谈汇报为主的调查方法是存在明显缺陷的,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所搜集的信息代表性不强。这主要是因为所选定的调查对象并不是根据随机原则确定的,而是过多掺入了主观因素(如主观选定)的影响,因此所获得的思想信息更多地是代表了组织成员部分个体的思想状况,而不是总体的思想状况,调查结论也只能局限在特定对象范围内。

二是所获信息较笼统模糊。一方面,座谈汇报这种形式主要是一种定性的调查方法,所获得的思想信息往往只能反映出对象的某种一般性质和倾向,而体现不出这种性质和倾向的分布状况、轻重程度等差异,因而无法对思想信息作出定量的表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思想状况的定量描述,因此往往难以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技术对所获的思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而也就无法揭示出隐藏在人们思想状况背后的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作用。此外,座谈汇报这种公开形式对于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当涉及敏感性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

当然,上述种种局限和不足,如果调查者思想水平较高,调查工作又深入细致,那么,通过对这种典型调查的分析,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的。但在今天技术进步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更科学的思想信息搜集方法来避免上述那些缺陷。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随着数理统计技术、社会调查方法及心理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普及,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以往那种感性、直观、抽象的议论状况上了,抽样调查、定量描述、相关分析及科学预测已经成为了解和把握人们的社会态度、思想情绪、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尤其在民意测验领域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标志着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认识和把握已经进入到科学化阶段。

二、科学搜集思想信息的基本方法

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看,要使所搜集的思想信息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在搜集思想信息方法上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典型调查同抽样(随机)调查相结合

思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建立在样本代表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当调查样本充分代表了总体,这样搜集到的思想信息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总体的思想状况。尽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采用的典型调查对于了解人们思想的大致状况有一定帮助,且具有花费少、耗时短的优点,但由于通过这种方法所确定的调查对象基本上是调查者主观选定的,往往被局限在某一类人的范围内,调查结果容易产生偏差,更不具备将调查结论推广到对象总体的条件。因此,要想达到调查结果真实、全面地反映组织成员总体思想状况的效果,在选择调查对象时,除了充分利用好典型调查的优点外,还应更多地运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去选取对象。

实际上,科学的抽样方法并不意味着全面调查,其也只涉及到部分调查对象,但其调查结果却可以准确地推论到调查对象总体,这同它选定调查对象的方式有直接关系。举个例子,世界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在美国举行大选的1984年,在数以千万计的选民中,仅仅通过访问有限的1800名选民,就准确地预测到有59%的美国选民赞同里根连任美国总统,这一结论同后来的全国选举结果完全吻合。之所以如此准确,就在于盖洛普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使选定的调查对象在区域、种族及人口统计特征等构成上具有了充分的代表性,从而可以依据部分人的态度去准确推断人群总体的态度。实际上,从1968年到1984年,盖洛普所预测的美国大选结果平均误差仅有1.1%。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完全可以利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去准确、全面地把握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

具体到科学的抽样方法运用上,如果想要全面了解一个企业中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就可以先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出若干个车间(科室),然后再运用系统抽样或整群抽样法,在抽出的车间(科室)中选定若干干部职工为调查样本。在选定调查对象的基础上,才正式开始搜集思想信息的工作。这样,由于遵循了科学的抽样程序,选出的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工种等构成上就基本上能够反映总体的特点,通过这些对象搜集到的思想信息就能够准确代表这个企业中全体干部职工真实的思想状况了。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经过科学抽样选定调查对象之后,如果只会采取座谈汇报的形式去搜集思想信息,这样获得的信息还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只能得到诸如“大概”、“可能”、“似乎”等含糊不清的信息,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都很低,难以精确反映出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及其强度,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不同的调查对象由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不同,以及在个人经历、观察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更不要说座谈汇报这种形式还存在前面所讲的种种弊端。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把对非指标型的思想动态的了解同对指标型的思想状况的测量结合起来,使搜集到的思想信息能同时反映出调查对象质和量两方面的特点。

比如,同样是了解一个企业中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一方面,可以采取座谈、走访、观察等形式了解干部职工思想中的主要问题和倾向;另方面,还可以通过问卷测量等方式,用不同的量表反映出调查对象在某一问题上看法的具体差异和差异强度,摸清各种思想问题和倾向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在不同群体(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岗位等)中的不同表现。这样,既可以对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总的倾向性把握,又能对不同群体中存在的思想状况的结构及其基本原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为下一步对症下药解决各种不同性质的思想问题创造了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