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核酸的化学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votic effect on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Methods:82 cases of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he group of comparison,42 cases in group of treatmemt,cur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40 cases in group comparison,cured with Benazepril.The inter-media thickness(IMT) were assessed by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he changes of IMT and blood pressare were observed after 3 months,9 months and 15months after therapy.Results:Lowingdown of blood pressure were 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 IMT was reduced in treatment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Levamlodipine had good effect in antihypertensiue and decrease IMT.
Key WordsLevamlodipine;Besylate;Hypertension Carotid acherosclerosis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老年人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积极控制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08年2月~2009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抽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82例,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及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比较两者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2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期标准[1],男62例(75.6%);女20例(24.4%),年龄62~78岁,平均70.1±5.8。病程5~20年,平均11.2年,其中单纯性高血压64例(78%),双期高血压18例(22%)。按照高血压分级分高血压Ⅰ级52例(63.4%),高血压Ⅱ级30例(36.4%)。本组患者均除外继发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肾衰竭、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未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及ACEI类药物,均未服用他汀类降脂药。8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以下简称左旋氨氯地平组,即治疗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65~78岁,平均69.1±5.1岁,合并脑梗死32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10例,吸烟史20例。盐酸贝那普利组(以下简称贝那普利组,即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63~78岁,平均70.2±5.1岁,合并脑梗死30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11例,有吸烟史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方法:①治疗方法:左旋氨氯地平组剂量2.5~5mg/日,贝那普利组(对照组)剂量10~20mg/日,两组均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0.1,1次/日,辛伐他汀20mg/日睡前1次/日。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增加降压药剂量,治疗组增值至5mg/日,对照组增至20mg/日,疗程5个月。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合并冠心病、脑梗死者给予相应治疗。②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同一名超声医师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H)、颈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起始段(ICA)有无斑块,并测定个斑块的最长经和斑块厚度。斑块厚度定义为内膜-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IMT>1.2mm时,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双侧CCA、BIF、ICA的6处粥样硬化斑块最大IMT,取平均值,IMT不区分软硬斑块,亦不区分斑块长度。③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抽血前3天,禁高脂饮食,禁食12小时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血钾、血糖。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组用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 果
基线参数比较: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压及血管超声参数比较,见表1。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测定结果:左旋氨氯地平组及贝那普利组在治疗3、9、15个月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各自基线值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以治疗后血压<140/90mmHg作为达标标准,脉压≤55mmHg作为达界标准,两组患者达标率,见表2。
治疗前后颈内动脉IMT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5个月时与基线比较IM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15个月时IMT的厚度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于3、9、15个月复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随访: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有2例踝部浮肿要求退出,1例失访,对照组发生咳嗽6例,2例发生在服药后1个月内,4例发生在服药3~12个月后,6例均未能坚持,退出研究。
讨 论
高血压病引起的大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结果,又是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探讨降压药物能很好地降压同时又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IMT可以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很好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随着颈动脉IMT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高分辨超声能无创,重复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临床提供了评价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应用高分辨超声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磺左选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作用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从国际高血压的临床实验显示,CCB(拜新同)逆转IMT优于ACEI,CCB具有特殊的抗颈动脉硬化的效果[3]。亦有文献报道CCB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2]。ELSA试验提示CCB(乐息平)对颈动脉厚度的逆转低于β-受体拮抗剂,从而证实CCB具有抗颈动脉硬化效果。本研究观察到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延缓颈动脉IMT的进展,与上述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发生明显增多,脉压增大反应了动脉的内皮功能障碍,弹性减退,顺应性差,而脉压增大亦会增加动脉壁搏动负荷,是导致动脉损害的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3]。据文献报道,收缩压与脉压与IMT独立相关,是加速亚临床动脉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左旋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比较能更好地降低收缩压及脉压。
因为动脉内钙离子的超负荷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CCB的治疗可改善这一现象,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文献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对新产生的和早期动脉硬化病变有一定阻止和延缓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5个月后,能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治疗中,除了最大程度使血压达标外,还应注意药物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在降压基础上安全降压更有意义。因此,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而且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41.
2 刘凯.拜新同对不同年龄但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5:328.
3 陈英,段小,张树峰,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99-200.
表1 两组基线时血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参数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达标率比较(%)
核(苷)酸、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的肿瘤发生、遗传变异、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对生物分子快速、简便分析,对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KI对桑素-核酸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
重原子效应一般使荧光碎灭,磷光寿命缩短、重原子效应通常指在磷光测定体系中,当体系中有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存在时,因重原子的高核电荷引起或增强了溶质分子自旋轨道作用,增大了其吸收跃迁频次,使磷光的产生和量子产率得到极大增大。荧光分析过程中,由于KI具有独特的重原子效应,因此科研人员常将其作为荧光碎灭剂来研究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桑色素是一种相当有效的中药药剂成分,存在于多种食物和中草药中,具有抗菌消毒、抗氧、抗肿瘤等作用,在食品与医学应用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化学研究中,由于桑色素能提供配位原子,因此用于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灵敏测定中常将桑色素作为荧光试剂。近年,桑色素以及相应的配合物逐渐作为抗癌药物进行研究,对研究桑色素的药理作用,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的合成与设计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核酸和桑色素采用KI研究其相互作用时发现,只要KI在相关浓度范围内,不仅没对morin-fsDNA体系表现出重原子效应,且增强了morin-fsDNA体系的荧光。Ki-morin体系能选择性识别双螺旋核酸中的鲜鱼脱氧核糖核酸和蛙鱼脱氧核糖核酸,且核酸使Ki-morin体系的荧光显著地增强,增强的程度与核酸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建立了灵敏选择性测定核酸的新方法。
二、鸟嘌呤体系中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碱基分为胞啼睫、胸腺啼陡、腺嚓吟、鸟膘吟,碱基严格按照配对记录了生命的遗传信息。鸟嘌呤是组成部分的氧化性损伤发生在鸟嘌呤碱基,其中鸟嘌呤因具有最低氧化电位最易被氧化。检测体液中鸟嘌呤及核昔的升高水平可预测损伤程度,预示某些疾病的发生,大量的鸟嘌呤类化合物已开发为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因此,鸟嘌呤及其核昔的检测在生物分析意义重大。应用于检测或定量测定核酸中嗓吟的含量的方法很多,如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荧光技术在核昔酸的研究应用广泛,但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鸟嘌呤的研究尚少,特别是对鸟嘌呤的选择性测定大多是通过与荧光试剂的衍生化反应来实现。桑色素具有生物活性且广泛生存在植物界,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倍受研究人员关注,如抗氧化、抗突变、抗衰老、抗肿瘤、抗菌等,在分析化学中,常作为荧光试剂用于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灵敏测定。近年来桑色素及其相应的配合物作为灵敏的荧光探针,应用检测生物分子相对的广泛。
三、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
当被研究的材料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表现特异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活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其特异性质,纳米粒子在催化剂、传感器及医学和工程领域应用价值十分可观。目前常用的纳米粒子主要包括半导体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及有机小分子纳米粒子等。近年,研究发现纳米粒子可发射荧光,如果对其进行活化处理,其与分子结合程度更为容易,且不影响分子的活性。学者将纳米粒子应用于生物科学识别领域,例如采用蛋白质识别与纳米粒子聚集,在多维材料的合成领域中广泛应用。利用去溶剂化法制造蛋白质纳米粒子,由于纳米粒子的大小以及表面性能对生物体内的活性和靶向性有重要影响,要求不断对生物体的纳米粒子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如发现脱水剂在去溶剂化过程中可控制微粒大小,去溶剂化后用热变性法稳定纳米粒子等应用泵控系统加入乙醇,可获得预定大小的粒径,同时为提高蛋白质纳米微粒在生物体内的主动靶向性,要求进行修饰和硫醇化处理。
四、结论
论文主要研究了生物分子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KI对桑素-核酸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鸟嘌呤体系中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以及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的研究水平上揭开了生物体的生命奥秘,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生命研究的热点导向,为以后更进一步研究分子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锴,陈康康,张会明,刘军伟,赵文杰,张书胜.苯甲酸在对叔丁基杯[4]-1,2-冠4固定相上的保留机理[J]. 色谱,2011,(11).
[2] 祝玲,申贵隽,王莉莉,孟梁,侯晓兰.微波消解-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茶叶中的生物碱[J]. 分析科学学报,2011,(04).
[3] 杨华,李俊,冯素玲,张新迎,范学森.吡喃并[3,2-c]吡啶酮-嘧啶核苷杂化体与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和分子模拟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1,(08).
一、比较剖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从概念来分析,酶的来源为活细胞产生,作用为生物催化作用,本质为有机物。高中教材中讲到的酶本质都是蛋白质,没有出现具有催化作用的RNA。酶具有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酶的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双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2.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双链DN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3.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DNA酶:又称DNA水解酶。它是将大分子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所需要的酶,也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使磷酸二酯键断开,不过这只是DNA的初步水解,还有的DNA水解酶可以让DNA水解成更小的单位——碱基、磷酸、脱氧核糖,即DNA的彻底水解。
5.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RNA聚合酶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转录时DNA的双链结构部分解开,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的结构。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要复杂得多,有三种细胞核内的RNA聚合酶,即: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II转录mRNA,RNA聚合酶III转录tRNA和其它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RNA聚合酶有参考资料上说为转录酶。
6.RNA酶:又称RNA水解酶。它是水解RNA的酶,断开RNA链上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将RNA水解成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该酶不能水解单链或双链DNA。
7.逆转录酶:又叫反转录酶。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医药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由于其概念多,代谢复杂,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完成对生物化学的整体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搭建生物化学知识框架,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的生物化学,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就像一首诗所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可能知道,但一想就不清楚了。终其原因是不能跳出来看看其“庐山真面目”。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搭建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使他们能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静态生化,二是动态生化。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蛋白质、核酸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生物学功能五大方面的内容,以及维生素的一些简单知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上与蛋白质是相似的,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它的催化作用,包括催化机理、影响催化作用的因素等。蛋白质和核酸又可对比起来学习,在以上五方面进行对比,既容易区别两者又容易记忆。这样理顺,学生就能大致上明白在静态生化这一块中学习了一些什么内容,学习起来也不至于盲目。动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四大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一般来讲四大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书中对这四大物质的两类代谢的讲解是有侧重的。四类物质的代谢是相互关联的,其间的关系需要给学生讲明。比如:糖的分解代谢能产生合成脂肪的原料,脂肪的分解代谢既能进入到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又能通过糖异生转化为糖。蛋白质的合成与三种RNA相关,核酸的合成又与某些蛋白质相关。每种物质的分解代谢或合成代谢与其结构都是有联系的,研究四大物质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联系四大物质代谢是很有好处的。静态生化讲的是物质基础,动态生化讲的是生命运动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明确知识框架,认识生化,为更好地学习生化打下基础。
二、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理解知识
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明确方向,看自己到底学到什么地方了,使知识重现变得容易起来。而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还是需要花些工夫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定义就可以与DNA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对比起来学习。以最重要的一级结构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DNA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脱氧单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定义的方式是相同的,都包含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氨基酸;DNA:脱氧单核苷酸)、连接键(蛋白质:肽键;DNA:3′,5′-磷酸二酯键)等信息。蛋白质与蛋白质、DNA与DNA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因为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根据这三点信息,学生对这两个定义就能理解得很深刻,并且了解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连接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蛋白质的变性与核酸的变性,必需脂肪酸与必需氨基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