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的化学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核酸的化学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核酸的化学本质

篇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votic effect on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Methods:82 cases of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he group of comparison,42 cases in group of treatmemt,cur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40 cases in group comparison,cured with Benazepril.The inter-media thickness(IMT) were assessed by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he changes of IMT and blood pressare were observed after 3 months,9 months and 15months after therapy.Results:Lowingdown of blood pressure were 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 IMT was reduced in treatment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Levamlodipine had good effect in antihypertensiue and decrease IMT.

Key WordsLevamlodipine;Besylate;Hypertension Carotid acherosclerosis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老年人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积极控制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08年2月~2009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抽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82例,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及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比较两者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2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期标准[1],男62例(75.6%);女20例(24.4%),年龄62~78岁,平均70.1±5.8。病程5~20年,平均11.2年,其中单纯性高血压64例(78%),双期高血压18例(22%)。按照高血压分级分高血压Ⅰ级52例(63.4%),高血压Ⅱ级30例(36.4%)。本组患者均除外继发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肾衰竭、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未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及ACEI类药物,均未服用他汀类降脂药。8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以下简称左旋氨氯地平组,即治疗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65~78岁,平均69.1±5.1岁,合并脑梗死32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10例,吸烟史20例。盐酸贝那普利组(以下简称贝那普利组,即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63~78岁,平均70.2±5.1岁,合并脑梗死30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11例,有吸烟史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方法:①治疗方法:左旋氨氯地平组剂量2.5~5mg/日,贝那普利组(对照组)剂量10~20mg/日,两组均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0.1,1次/日,辛伐他汀20mg/日睡前1次/日。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增加降压药剂量,治疗组增值至5mg/日,对照组增至20mg/日,疗程5个月。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合并冠心病、脑梗死者给予相应治疗。②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同一名超声医师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H)、颈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起始段(ICA)有无斑块,并测定个斑块的最长经和斑块厚度。斑块厚度定义为内膜-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IMT>1.2mm时,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双侧CCA、BIF、ICA的6处粥样硬化斑块最大IMT,取平均值,IMT不区分软硬斑块,亦不区分斑块长度。③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抽血前3天,禁高脂饮食,禁食12小时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血钾、血糖。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组用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 果

基线参数比较: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压及血管超声参数比较,见表1。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测定结果:左旋氨氯地平组及贝那普利组在治疗3、9、15个月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各自基线值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以治疗后血压<140/90mmHg作为达标标准,脉压≤55mmHg作为达界标准,两组患者达标率,见表2。

治疗前后颈内动脉IMT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5个月时与基线比较IM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15个月时IMT的厚度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于3、9、15个月复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随访: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有2例踝部浮肿要求退出,1例失访,对照组发生咳嗽6例,2例发生在服药后1个月内,4例发生在服药3~12个月后,6例均未能坚持,退出研究。

讨 论

高血压病引起的大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结果,又是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探讨降压药物能很好地降压同时又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IMT可以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很好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随着颈动脉IMT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高分辨超声能无创,重复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临床提供了评价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应用高分辨超声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磺左选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作用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从国际高血压的临床实验显示,CCB(拜新同)逆转IMT优于ACEI,CCB具有特殊的抗颈动脉硬化的效果[3]。亦有文献报道CCB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2]。ELSA试验提示CCB(乐息平)对颈动脉厚度的逆转低于β-受体拮抗剂,从而证实CCB具有抗颈动脉硬化效果。本研究观察到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延缓颈动脉IMT的进展,与上述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发生明显增多,脉压增大反应了动脉的内皮功能障碍,弹性减退,顺应性差,而脉压增大亦会增加动脉壁搏动负荷,是导致动脉损害的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3]。据文献报道,收缩压与脉压与IMT独立相关,是加速亚临床动脉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左旋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比较能更好地降低收缩压及脉压。

因为动脉内钙离子的超负荷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CCB的治疗可改善这一现象,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文献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对新产生的和早期动脉硬化病变有一定阻止和延缓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5个月后,能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治疗中,除了最大程度使血压达标外,还应注意药物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在降压基础上安全降压更有意义。因此,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而且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41.

2 刘凯.拜新同对不同年龄但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5:328.

3 陈英,段小,张树峰,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99-200.

表1 两组基线时血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参数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达标率比较(%)

篇2

核(苷)酸、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的肿瘤发生、遗传变异、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对生物分子快速、简便分析,对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KI对桑素-核酸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

重原子效应一般使荧光碎灭,磷光寿命缩短、重原子效应通常指在磷光测定体系中,当体系中有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存在时,因重原子的高核电荷引起或增强了溶质分子自旋轨道作用,增大了其吸收跃迁频次,使磷光的产生和量子产率得到极大增大。荧光分析过程中,由于KI具有独特的重原子效应,因此科研人员常将其作为荧光碎灭剂来研究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桑色素是一种相当有效的中药药剂成分,存在于多种食物和中草药中,具有抗菌消毒、抗氧、抗肿瘤等作用,在食品与医学应用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化学研究中,由于桑色素能提供配位原子,因此用于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灵敏测定中常将桑色素作为荧光试剂。近年,桑色素以及相应的配合物逐渐作为抗癌药物进行研究,对研究桑色素的药理作用,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的合成与设计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核酸和桑色素采用KI研究其相互作用时发现,只要KI在相关浓度范围内,不仅没对morin-fsDNA体系表现出重原子效应,且增强了morin-fsDNA体系的荧光。Ki-morin体系能选择性识别双螺旋核酸中的鲜鱼脱氧核糖核酸和蛙鱼脱氧核糖核酸,且核酸使Ki-morin体系的荧光显著地增强,增强的程度与核酸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建立了灵敏选择性测定核酸的新方法。

二、鸟嘌呤体系中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碱基分为胞啼睫、胸腺啼陡、腺嚓吟、鸟膘吟,碱基严格按照配对记录了生命的遗传信息。鸟嘌呤是组成部分的氧化性损伤发生在鸟嘌呤碱基,其中鸟嘌呤因具有最低氧化电位最易被氧化。检测体液中鸟嘌呤及核昔的升高水平可预测损伤程度,预示某些疾病的发生,大量的鸟嘌呤类化合物已开发为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因此,鸟嘌呤及其核昔的检测在生物分析意义重大。应用于检测或定量测定核酸中嗓吟的含量的方法很多,如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荧光技术在核昔酸的研究应用广泛,但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鸟嘌呤的研究尚少,特别是对鸟嘌呤的选择性测定大多是通过与荧光试剂的衍生化反应来实现。桑色素具有生物活性且广泛生存在植物界,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倍受研究人员关注,如抗氧化、抗突变、抗衰老、抗肿瘤、抗菌等,在分析化学中,常作为荧光试剂用于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灵敏测定。近年来桑色素及其相应的配合物作为灵敏的荧光探针,应用检测生物分子相对的广泛。

三、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

当被研究的材料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表现特异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活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其特异性质,纳米粒子在催化剂、传感器及医学和工程领域应用价值十分可观。目前常用的纳米粒子主要包括半导体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及有机小分子纳米粒子等。近年,研究发现纳米粒子可发射荧光,如果对其进行活化处理,其与分子结合程度更为容易,且不影响分子的活性。学者将纳米粒子应用于生物科学识别领域,例如采用蛋白质识别与纳米粒子聚集,在多维材料的合成领域中广泛应用。利用去溶剂化法制造蛋白质纳米粒子,由于纳米粒子的大小以及表面性能对生物体内的活性和靶向性有重要影响,要求不断对生物体的纳米粒子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如发现脱水剂在去溶剂化过程中可控制微粒大小,去溶剂化后用热变性法稳定纳米粒子等应用泵控系统加入乙醇,可获得预定大小的粒径,同时为提高蛋白质纳米微粒在生物体内的主动靶向性,要求进行修饰和硫醇化处理。

四、结论

论文主要研究了生物分子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KI对桑素-核酸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鸟嘌呤体系中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以及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的研究水平上揭开了生物体的生命奥秘,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生命研究的热点导向,为以后更进一步研究分子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锴,陈康康,张会明,刘军伟,赵文杰,张书胜.苯甲酸在对叔丁基杯[4]-1,2-冠4固定相上的保留机理[J]. 色谱,2011,(11).

[2] 祝玲,申贵隽,王莉莉,孟梁,侯晓兰.微波消解-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茶叶中的生物碱[J]. 分析科学学报,2011,(04).

[3] 杨华,李俊,冯素玲,张新迎,范学森.吡喃并[3,2-c]吡啶酮-嘧啶核苷杂化体与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和分子模拟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1,(08).

篇3

一、比较剖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从概念来分析,酶的来源为活细胞产生,作用为生物催化作用,本质为有机物。高中教材中讲到的酶本质都是蛋白质,没有出现具有催化作用的RNA。酶具有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酶的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双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2.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双链DN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3.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DNA酶:又称DNA水解酶。它是将大分子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所需要的酶,也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使磷酸二酯键断开,不过这只是DNA的初步水解,还有的DNA水解酶可以让DNA水解成更小的单位——碱基、磷酸、脱氧核糖,即DNA的彻底水解。

5.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RNA聚合酶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转录时DNA的双链结构部分解开,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的结构。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要复杂得多,有三种细胞核内的RNA聚合酶,即: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II转录mRNA,RNA聚合酶III转录tRNA和其它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RNA聚合酶有参考资料上说为转录酶。

6.RNA酶:又称RNA水解酶。它是水解RNA的酶,断开RNA链上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将RNA水解成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该酶不能水解单链或双链DNA。

7.逆转录酶:又叫反转录酶。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篇4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医药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由于其概念多,代谢复杂,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完成对生物化学的整体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搭建生物化学知识框架,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的生物化学,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就像一首诗所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可能知道,但一想就不清楚了。终其原因是不能跳出来看看其“庐山真面目”。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搭建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使他们能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静态生化,二是动态生化。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蛋白质、核酸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生物学功能五大方面的内容,以及维生素的一些简单知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上与蛋白质是相似的,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它的催化作用,包括催化机理、影响催化作用的因素等。蛋白质和核酸又可对比起来学习,在以上五方面进行对比,既容易区别两者又容易记忆。这样理顺,学生就能大致上明白在静态生化这一块中学习了一些什么内容,学习起来也不至于盲目。动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四大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一般来讲四大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书中对这四大物质的两类代谢的讲解是有侧重的。四类物质的代谢是相互关联的,其间的关系需要给学生讲明。比如:糖的分解代谢能产生合成脂肪的原料,脂肪的分解代谢既能进入到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又能通过糖异生转化为糖。蛋白质的合成与三种RNA相关,核酸的合成又与某些蛋白质相关。每种物质的分解代谢或合成代谢与其结构都是有联系的,研究四大物质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联系四大物质代谢是很有好处的。静态生化讲的是物质基础,动态生化讲的是生命运动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明确知识框架,认识生化,为更好地学习生化打下基础。

二、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理解知识

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明确方向,看自己到底学到什么地方了,使知识重现变得容易起来。而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还是需要花些工夫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定义就可以与DNA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对比起来学习。以最重要的一级结构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DNA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脱氧单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定义的方式是相同的,都包含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氨基酸;DNA:脱氧单核苷酸)、连接键(蛋白质:肽键;DNA:3′,5′-磷酸二酯键)等信息。蛋白质与蛋白质、DNA与DNA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因为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根据这三点信息,学生对这两个定义就能理解得很深刻,并且了解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连接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蛋白质的变性与核酸的变性,必需脂肪酸与必需氨基酸等。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77-02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1]。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完美结合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对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揭示,逐步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科学问题探索实践过程的再现。结合我们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生物化学中的几个案例谈一些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一、“科学实验再现”型研究型课堂设计

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设计研究性教学时,可以循着“提出问题、科学实验再现、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学案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科学实验再现。重点讲述经典的三个实验。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双球菌和老鼠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果证明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3.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自20世纪上半叶三个经典实验的证明,继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解析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自然转接到后续DNA结构的相关内容的讲述。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自主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如: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发现等。

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型教学设计

这一类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索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自主地提出、解释、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性主题承上启下、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所研究和收获。

1.教师布置任务,启动研究。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同源蛋白质的特种差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细胞色素c为例)、分子病(以镰刀状贫血病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空间构象的变化进而导致功能改变: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酶原激活的实质以及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实验;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引起功能改变:变构现象(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关系为例)[2]。以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该章节的内容,它们涵盖了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联系,为后续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知识作铺垫。

2.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教师深入班级,巡回检查或召开分组会议,听取汇报,掌握学生的研究过程,督促学生的研究正常开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应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学会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工作。类似的案例如: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糖链的结构与糖生物学等。

三、“例证型”研究型教学案例设计

生物化学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因而其理论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常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以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应用主要有以下章节[3]。

1.蛋白质的分类。禽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质都属于糖蛋白,一种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种称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红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种形态,神经氨酸酶则有11(N1-N11)种形态。

2.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药物的开发是酶竞争性抑制机理的完美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是罗氏公司独家生产的达菲,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学名称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乙酯。奥司他韦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奥司他韦羧酸的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酶的作用机制。“流感酶(Fludase)”是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流感药物。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流感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来说明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酶的催化基因与底物的反应基因正确结合,形成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断唾液酸的糖链,使神经氨酸酶与无法与底物结合发挥催化,则流感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去感染新的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在子代得以表达;三是通过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变异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变的结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基因点突变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抗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基因重组。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并在GISAID数据库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贺建奎副教授用这4个基因组以及1193个已知的流感各亚型的基因组,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生成树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个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来自于H7亚型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也就是说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几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禽流感病毒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对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学防控流感的信心。类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种激素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许多同学在学习时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们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学实践证明:生物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关于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增刊):187-188.

篇6

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

核酶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DNA, 有些还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分子水平的研究让生物化学进入崭新阶段

目前医学的研究已进入定量阶段,这使得医学研究的领域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生物化学的这些进步,使人们对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等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及许多医学重大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揭示了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给人类战胜多种疾病带来了希望。遗传工程使得人们可以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调控理论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为人们战胜许多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性。对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促进了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形成,这为人们探讨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世界观培养应寓于生物化学教学中

生物化学这门基础医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同时又包含着对生命、人体疾病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世界观,是基础医学的出发点,又是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组成部分,所以生物化学中包含着科学的世界观。

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人们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为工具,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现在的观点,核酸有两大类: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由DNA为载体进行复制而后经过RNA的传递与翻译,形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蛋白质又控制着新陈代谢和复制过程。这种新陈代谢包括经常不断地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替和能量传递以及不断地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它是生物体内的基本矛盾运动。

生物体像个“化工厂”,只是更非常复杂些,外界物质,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氧等不断的进入这个“工厂”,淀粉食物在胃肠道的水解酶分解为葡萄糖,被机体吸收入血后,运到全身细胞,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按着有氧氧化、无氧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生成三磷腺苷。这种化学能可以转变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维持体温的热能等。蛋白质则经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入血后进入全身组织,又在酶的作用下激活,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合成人体的组织蛋白,用于更新组织。生物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同时,生物体自身也处于不断的自我复制,自我更新的过程之中,新的成分,细胞不断新生又不断死亡。生物体的自我更新使生物体在每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联系起来,这就是辨证的生命观。

人体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对立统一,生成能量与消耗能量的对立统一,是新生与死亡的对立统一。人体是高度分化的机体,它的新陈代谢是靠一系列特定的器官来完成,而每一器官的功能活动充满了矛盾运动。如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体液调节中两种相互拮抗的两类激素;神经系统的传入神经的激活系统与传出神经的抑制系统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并以此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这听起来像我们生活的社会一样的复杂,而人体确实就是一个微缩了的社会,这里的细胞就是社会中的人。

篇8

共振光散射(resonancelightscattering,RLS)是利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法对散射光进行测量的一种散射光分析技术[1]。该技术由于其简单、快速、灵敏的分析特点,吸引了生命科学、分析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分析学科内部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生化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2]。

光散射现象广泛存在于光与粒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当介质中粒子的直径(d)与入射光波长(λ0)存在d≤0.05λ0时,产生的是以瑞利(Rayleigh)散射为主的分子散射光[3]。根据RLS理论可以得到散射光强度与散射粒子的浓度c成正比的关系,即IRLS=Kcb。据此可以用于大分子物质溶液的分析测定[1]。

RLS分析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可通过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同步扫描得到完整的RLS特征光谱和相应RLS峰。由于RLS法源于Rayleigh散射光吸收光谱,它对分子结构大小和形状(如球形、链形、无规则线团等)、电荷分布、键合性质等研究还能提供新的、更丰富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RLS法还可用于痕量金属、表面活性剂以及纳米材料[4,5]等方面的研究测定。该方法一般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化学预处理,避免了一系列烦琐的操作程序,而直接将处理好的样品溶液置于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测定即可。

1体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测定

1.1蛋白质

蛋白质的功能很多,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细胞结构、病毒、免疫、酶、激素、物质的遗传等有密切的联系,它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定量测定是生物化学和生命学科中经常涉及的分析内容,在临床医学中也有重要应用。目前,蛋白质测定方法主要有Lowry法[6],Bradford法[7],Biuret法[8],BromoeersolGreen法[9]与Bormophenolblue法[10]等。Pasetmack[1]将RLS技术用于测定微量蛋白质以来,RLS法分析技术以其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在生物大分子分析测定研究中的报道日益增多,灵敏度可达纳克级[11]。

黄承志等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罗丹明B(RhodamineB,RhB)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驳鞍字侍逑档?RLS光谱特征。实验发现,SDS与HSA(humanserumalbumin,HSA)结合后再与RhB作用,其散射光强度增强。且RLS增强的程度与蛋白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人血清中总蛋白质的新方法[12]。胡之德等基于在pH2.11的酸性溶液中,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对亮丽春红5R?驳鞍字侍逑档?RLS信号有强烈的增敏现象,建立了OP?驳鞍字湿擦晾龃汉?5R三元体系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浓度的新方法。该体系对人血清白蛋白检测的线性范围在0.0~10.0pg?mL-1之间,检测限为5.0ng?mL-1,检测实际样品的回收率在97.80%~109.62%之间,方法令人满意[13]。王锡宁等利用RLS技术测定白蛋白、红蛋白。研究了间苯二酚黄??OP?驳鞍字侍逑?RLS光谱特性,确定了在340.0nm处,pH2.40,间苯二酚黄浓度为2.3×10-5mol?L-1,OP的浓度为3.0×10-5mol?L-1时为最佳反应条件,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的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14]。薛蓓等研究了流动注射(FIA)??RLS技术联用在线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含量。以SDS为荧光探针,利用未曾报道过的RLS与FIA联用检测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与单纯用RLS法测定比较,分析时间由40min缩短至1min,RLS信号的重现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和重现性[15]。梁宏等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激发光和发射光通带宽度,利用RLS技术,研究了生理pH值(7.43±0.02),25℃下,金(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首次观测到金(Ⅲ)对血清白蛋白的RLS强度随着金(Ⅲ)浓度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金(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会破坏血清白蛋白分子聚集,使血清白蛋白中的二硫桥键断裂,导致白蛋白分子趋于松散,散射截面积减小,表现为RLS强度降低[16]。

1.2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核酸分析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探针技术法、免疫分析法等,其中分光光度法[17]和荧光光度法[18]使用较多。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但由于灵敏度低,测定的干扰因素多,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荧光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但荧光试剂价格昂贵,而且部分荧光试剂有致癌活性。针对上述情况,RLS法因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试剂无毒性等优势,在核酸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黄承志等利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trime??thylammonsiumbromide,CTMAB)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核酸因带有大量的磷酸根而带负电荷的特性,证明了CTMAB和核酸通过静电引力共吸附到液/液界面上形成两性复合物,导致强烈增加的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totalinternalreflectedresonancelightscattering,TIR??RLS)信号,TIR??RLS信号强度与核酸的浓度呈线性[19]。刘绍璞等研究了5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核酸反应的RLS光谱[20]。陈展光等首次利用诺氟沙星做为RLS光谱探针,测定了叶绿体脱氧核糖核酸(ctDNA)。在pH5.87的BR(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波长405.5nm处出现最大RLS峰,ctDN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02~2.30μg?mL-1,检测限为1.2ng?mL-1。还合成了希夫碱试剂三??(2??(邻羟基苯基亚甲氨基)乙基)胺,并且研究了其与核酸在盐酸介质中的反应。对希夫碱剂三??(2??(邻羟基苯基亚甲氨基)乙基)胺??DNA体系的研究发现,在393.0nm处增加的RLS强度与核酸的浓度成线性关系(ctDNA,0.01~4.50μg?mL-1;fsDNA,0.01~5.00μg?mL-1)。ctDNA的检测限是1.4ng?mL-1,fsDNA的检测限是2.1ng?mL-1。结果与紫外?部杉?分光光度法测得结果一致[21]。林枫等研究在pH4.0介质中加入DNA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二甲酚橙的RLS增强,据此建立了以二甲酚橙为分子探针测定DNA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合成样品中的DNA测定[22]。

2在化学药分析中的应用

黄承志等利用具有双亲性的RhB??CTMAB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肝素,肝素通过与RhB和CTMAB相互作用形成三元双亲性的复合物RhB?哺嗡鬲?CTMAB,而被RhB和CTMAB协同吸附在水/四氯化碳(H2O/CCl4)界面上,引起强烈的TIR??RLS增强信号用于肝素的测定[19]。陈展光等在氧氟沙星?曹缢刈?3B体系中发现,pH5.09的BR缓冲溶液中,在439.5nm处,0.10~2.50μg?mL-1范围内的氧氟沙星与增加的RLS强度成线性关系。与此同时,在pH6.90,405.0nm处,0.05~3.00μg?mL-1范围内的氧氟沙星与RLS强度成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013μg?mL-1,0.021μg?mL-1[21]。氧氟沙星?曹缢刈?3B体系可用于人体的氧氟沙星血药浓度测定。还建立了人血清中抗菌类四季铵化合物的RLS技术检测方法[23]。陈展光等,建立的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睬?通(Triton)X??100?差獾墓舱窆馍⑸涔馄仔绿逑担?分析测定了中药、头发以及水中的微量钼[21]。刘云富等研究发现在硫酸介质中,砷钼杂多酸与碱性染料RhB缔合导致RhB体系的RLS强度减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砷(Ⅴ)的含量与体系减弱的RLS强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RLS技术测定砷(Ⅴ)的新方法[24]。

3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黄承志等,研究了荧光素(Flu)?残¢藜?(BE)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小檗碱。采用TIR??RLS技术通过Flu与BE在水/1,2,二氯乙烷(H2O/DCE)界面反应研究了BE在界面上的特性。Flu与BE形成双亲性的复合物,在H2O/DCE界面富集,并引起强烈增加的TIR??RLS信号,最大吸收波长位于373.0nm,所得信号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BE浓度成正比关系,检测限为1.3ng?mL-1。本方法与药典使用的HPLC方法对照灵敏度有所提高[19]。张忆华等,在pH为10.0的Tris缓冲溶液中建立了绿原酸??CTMAB??ctDNA体系,实验表明,440.0nm处增强的RLS光强度(ΔIRLS)稳定,在0.002~0.1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体系ΔIRLS与ctDNA的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6ng?mL-1。在厚朴酚??CTMAB??ctDNA体系中,选择pH值为10.0的Tris缓冲溶液来控制反应体系的酸度,356.0nm作为定量分析的波长。在0.02~1.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ΔIRLS与ctDNA的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佳反应条件,320.0nm处,pH10.0时,儿茶素??CTMAB??ctDNA体系在0.02~1.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ΔIRLS与ct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类似的实验还有山柰酚??CTMAB??ctDNA体系。此外,张忆华还研究了三价稀土离子与槲皮素、山柰酚所形成的络合物的RLS光谱,研究了ctDNA对它的淬灭作用。建立了Tb3+/Eu3+?查纹に鬲?ctDNA体系以及Tb3+/Eu3+?采借头营?ctDNA体系,结果表明,槲皮素与山柰酚通过配位作用与Tb3+/Eu3+结合,引起体系RLS光强度的增加,而当加入ctDNA后,体系的RLS光强度降低,原因是ctDNA结构中的磷酸骨架可以与Tb3+和Eu3+发生螯合作用,导致溶液中ctDNA和山柰酚与Tb3+/Eu3+的竞争配位。该方法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成果[25]。新晨

4结语

由于RLS技术是建立在普通光谱法基础上,分析结果虽然是物质的散射光谱信息,但物质形态特征等却不能被获取。基于此问题,一种结合显微成像技术的共振光散射成像技术被建立起来,对生物大分子的聚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6],仪器的性能和工作条件对所获信号影响大。由于RLS光谱在较大光谱通带下获得,因而不利于光谱精细结构的研究。虽然我们知道散射光强度与散射粒子浓度有关,但出发点是从同步光谱开始的,显然其测定公式推导并未涉及RLS的散射本质。因此,用于分析化学的RLS技术原理与定量基础尚未有定论。虽然RL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测定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RLS技术理论和应用上研究的深入,使RLS技术不断朝着痕量、高效、微观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RLS技术分析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报道的有关药物的RLS分析方法主要涉及如下药物:肝素[27]、地喹氯铵[23]、盐酸小檗碱[28]、多糖[29]、芦丁[30]、氨基糖苷抗生素[31]、青霉素[32]等。除了一些常规的测定药物的RLS方法之外,近几年还发展了以下几种方法[12]:RLS成像技术、FIA??RLS技术、双波长比率RLS技术等。RLS技术以其更灵敏、更方便,不需要荧光物质的特定体系等优势,必将更好地为药物分析测试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课程代码:0317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分,共4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氨基酸中,属于酸性氨基酸的是

A.谷氨酸 B.谷氨酰胺

C.蛋氨酸 D.苯丙氨酸

2.维持核酸一级结构稳定的化学键是

A.1′,3′-磷酸二酯键 B.2′,3′-磷酸二酯键

C.2′,5′-磷酸二酯键 D.3′,5′-磷酸二酯键

3.下列含氮有机碱中,不出现在DNA分子中的是

A.胸腺嘧啶 B.尿嘧啶

C.腺嘌呤 D.鸟嘌呤

4.嘌呤的分解产物过多可引起痛风,该物质是

A.肌酐 B.肌酸

C.尿酸 D.尿素

5.核酸分子的紫外吸收峰波长约为

A.160nm B.180nm

C.260nm D.280nm

6.酶促反应的高催化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酶能增加底物的反应活性 B.酶能增加产物的反应活性

C.酶能极大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D.酶能极大地降低活化分子数

7.酶具有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结合了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

C.酶结合了维生素为辅酶 D.酶主要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8.若酶的活性中心有半胱氨酸残基组成必需基团,则这类酶称为

A.变构酶 B.结合酶

C.羟基酶 D.巯基酶

9.下列例子中,属于酶的不可逆抑制的是

A.重金属铅对羟基酶的抑制 B.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

C.氨甲蝶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D.5-氟尿嘧啶抑制细胞核酸合成

10.发生肝炎或肝硬化后,血清内何种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显著升高?

A.LDHl和LDH2 B.LDH2和LDH3

C.LDH3和LDH4 D.LDH4和LDH5

11.常见的脱氢酶辅酶NAD+的全称是

A.黄素单核苷酸 B.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12.抗生素磺胺和化疗药氨甲蝶呤的作用机制均与一种维生素合成有关,这种维生素是

A.泛酸 B.叶酸

C.生物素 D.维生素B12

13.糙皮病的发生主要与何种水溶性维生素缺乏有关?

A.维生素B1 B.维生素PP

C.叶酸 D.泛酸

14.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代谢过程称为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酵解

C.糖异生 D.有氧氧化

15.脂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储能、供能 B.免疫功能

C.构成生物膜 D.转变成激素

16.脂肪酸在体内的主要分解方式是

A.无氧酵解 B.有氧氧化

C.β-氧化 D.联合脱氨基

l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酮体的是

A.乙酰乙酸 B. β-羟丁酸

C.草酰乙酸 D.丙酮

18.负责运输外源性(食物)三酰甘油及胆固醇至全身各组织利用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19.中国发病率较高的两种高脂血症类型是

A.I型和II型 B.I型和V型

C.II型和型Ⅳ型 D.III型和Ⅳ型

20.下列分子中,属于呼吸链递氢体的是

A.细胞色素 B.尼克酰胺

C.黄素酶 D.铁硫蛋白

21.FADH2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测得的P/O值近乎为

A.1.5 B.2.5

C.3.5 D.4.5

22.下列化合物中,能阻断电子从细胞色素b到细胞色素c传递的是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氰化物 D.叠氮化物

23.下列分子中,能直接向磷酸肌酸转移高能磷酸键的是

A.ATP B.GTP

C.CTP D.UTP

24.下列物质中,属于小分子抗氧化物的是

A.泛醌 B.FAD

C.ADP D.SOD

25.甲状腺素调节氧化磷酸化的机制之一是

A.促进细胞膜上Na+、K+-ATP酶生成

B.增加细胞色素酶系活性

C.抑制ATP合酶活性

D.激活NADH脱氢酶活性

26.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来源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酰胺 B.丙氨酸

C.赖氨酸 D.半胱氨酸

27.下列代谢紊乱中,与高血氨所致脑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是

A.尿素合成障碍 B.酮体合成减少

C.肝脂肪酸β-氧化降低 D.肝糖原合成减少

28.氨基酸可以转变成其它营养物质,但不能转变成

A.糖 B.脂肪

C.胆固醇 D.营养必需脂肪酸

29.下列关于酶活性调节特点中,不属于酶变构调节的是

A.酶蛋白分子中存在调节部位或调节亚基

B.变构剂与酶蛋白分子非共价结合

C.消耗ATP

D.属于快速调节

30.长期服用安眠药苯巴比妥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是肝加单氧酶活性升高,其本质属于

A.药物诱导酶合成增加 B.药物变构激活酶活性

C.药物促进酶化学修饰 D.药物抑制酶蛋白降解

31.下列激素中,作用于细胞内受体的是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雌激素

32.下列第二信使中,作用于PKA,使其活化的是

A.cAMP B.IP3

C.Ca2+ D.DG

33.发生等渗性脱水时,应补充

A.0.9%生理盐水为主 B.5%葡萄糖水为主

C.等量5%葡萄糖水和0.9%生理盐水 D.GIK补液

34.下列金属离子浓度与神经和肌肉应激性无关的是

A.Mg2+ B.Na+

C.K+ D.Cu2+

35.临床上常用的GIK补液中的“K”指的是

A.氯化钠 B.氯化钾

C.氯化镁 D.氯化钙

36.体内最主要的内源性碱性物质来源是

A.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 B.磷脂分解生成的胆碱

C.磷脂分解生成的乙醇胺 D.肠道内蛋白腐败产生的胺类物质

37.下列关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白蛋白浓度

B.形成血浆晶体压的无机小分子维持了血容量

C.血浆晶体渗透压比胶体渗透压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38.下列血浆蛋白中,不能用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分辨的是

A.白蛋白 B. 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转铁蛋白

39.镰刀状细胞贫血所测得的血红蛋白是

A.α2ε2 B.α2γ2

C.α2β2 D.HbS

40.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能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5 D.叶酸

41.主要提供红细胞能量的代谢途径是

A.糖酵解 B.糖有氧氧化

C.脂肪酸β-氧化 D.酮体利用

42.蚕豆病红细胞遗传缺陷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乳酸脱氢酶

43.肝功严重受损时出现蜘蛛痣和肝掌,是下列哪种激素灭活减少所致?

A.雄激素 B.雌激素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44.属于肝生物转化反应第二相反应的是

A.氧化反应 B.水解反应

C.还原反应 D.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45.下列胆汁酸中,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是

A.胆酸 B.甘氨胆酸

C.牛磺胆酸 D.脱氧胆酸

46.下列黄疸特点中,属于肝后性黄疸的是

A.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B.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

C.尿胆红素阴性 D.尿胆素升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47.反密码环

48.脂溶性维生素

49.脂肪动员

50.呼吸链

51.微量元素

52.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53.何为蛋白质的变性?简述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54.简述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篇10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氢键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均与氢键相关。螺旋是一种最常见空间结构类型,部分多糖如淀粉、糖元都会形成螺旋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包括α螺旋,DNA分子也是双螺旋结构。纤维素多糖与β折叠片类似,由氢键维持平行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四、生物分子物性的选择

生物分子的构型具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天然的单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绝大多数的DNA都是右手螺旋。以上几点为笔者初步总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间联系和区别,相信读者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心体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贯穿于生物化学之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学好这门课程。

篇11

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评《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进展,正值腾飞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今日正步近一重大的里程碑。本人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已近半个世纪,1980年主编了《生物化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对学科发展,不得不在1989年,改写第二版,又过了10年,我又主持改写第三版。在这两次改写中,环顾几本国际上著名教科书,它们正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写进重大最新成就,又受篇幅限制,就尽量缩小或删除基本的入门内容,但仍都达千页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篇幅,我们写教科书的人,都有点步履艰难之感,何况对我国初习生物化学的学人,更难于适应。

1998年秋天,在国际书展中,我发现了这本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入手细读,感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精要,速览”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它言简意赅,内容新,编排、写法利于记忆。它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简明扼要介绍了最新成就,经过精选,指出重点。对于想了解、记忆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初学者,无疑是一本好书。书中内容深入扩展,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向科学出版社作了推荐。他们经过了解研究,作出了“速译、出版”的决定。我为青年学子们得到出版者的慧眼感到十分高兴。出自这样的心情,我担起了主译的责任,组织了几位能者,用较短时间共同译出,以飨读者。

当前,分子生物学正值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个巨大项目即将完成。为阐明生命活动的真谛,“后基因组”研究,即“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的整体研究)的时代即将到来,它将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此时刻,我们必须向前看,否则必将永远落后。

Instants Notes丛书总主编、英国利兹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院教授指出,当我们看到一年级新生辛辛苦苦地啃完大量用小字体印刷的生物化学课本时,我们就相信,肯定有一种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其核心内容――《生物化学》(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因此应运而生。本书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的初次尝试并没有使各方面的内容都处理到位。例如,学生读者和教员告诉我们,基因表达部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匮乏,还应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新版中涉及了所有这些内容。主要扩写了基因转录及其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调控,以及RNA的加工和蛋白质合成。我们还根据反馈意见增加或重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酸和碱、pH、氨基酸的离子化、热力学、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结构测定、流式细胞术、以及肽的合成。我们在编撰新版时,还重新考虑了每一幅插图,并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学生读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还增加了许多新插图。所有这些工作必然导致本书篇幅的增加。然而,无论如何,不管是从正文看还是从插图看,我们都尽力设法使本书仅包括我们认为对理解本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那些内容。

因此,新版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与前一版相同的特征――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可怕的考试来临时也适于复习!非常希望修订版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55.00元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评《生物化学》

王曦

相信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一书对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不存在是否值得推荐的问题了,因为这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以前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过生化学,而且我是想考动物学,对生化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在考研的那段时候每天都在复习,简直是痛不欲生,1300多页的书让我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学起来很困难,但这的确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

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教材中有些概念有待商榷,如酶的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的定义,多酶体系与多酶复合体的定义。另外,它的覆盖知识点全面,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有一定深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但是缺少相关解答。

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是比较好的一本,能较详细介绍各方面的知识,较系统完善,总体上对于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56.00元(上)62.00元(下)

推荐教材

《生物化学》(第6版)

由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6版)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版教材要能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与我国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材在第5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版教材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

本书作者吴梧桐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由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一书是根据教育部1980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10多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书是一本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内容简明扼要,概念严密准确,科学性强,文字精练,层次清楚的教科书。为适应学科发展,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上海召开本书的修订小组编委会,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各章修订细则。

第3版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工作:

1.蛋白质一章增加了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功能分类等内容,充实了氨基酸化学反应和生理活性肽等内容;

2.重新编写了核酸一章,增加了核酸变性复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各类RNA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序列测定等内容。改写了核苷酸、DNA构象类型、超螺旋结构等内容;

3.充实了糖类、脂类和生物膜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内容;

4.酶学一章补充了核酶、抗体酶、酶工程,底物过渡态等新概念;

5.物质代谢部分增写了“代谢总论”一节,与“生物氧化”合为一章,在糖代谢之前增加了代谢研究方法、各条代谢途径的调控、个别氨基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概况、苹果酸穿梭、柠檬酸穿梭等内容;

6.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部分增加了真核生物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PCR原理、第二套密码系统、多肽链折叠的辅助蛋白(分子伴侣)等内容,改写了RNA剪接、反转录作用、核糖体结构等内容;

篇12

2根据化学教育专业特点整合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由于化学教育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学时有限,知识点要求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5]。首先,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教材,教材的选取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实现。我们选择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南开大学黄熙泰、于自然等主编的《现代生物化学》(第3版)作为授课教材,原因是:(1)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全面完善,化学和生物学部分并重,适合和有利于化学教育专业对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求;(2)更新内容,主要增加了生物化学相关新发现、新进展的内容,能够适应生物化学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飞速发展。其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可以通过组成、结构来分析判断化合物基本性质、反应类型,由反应机理探讨反应方向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等,因此生物化学中糖化学、脂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的组成和结构、维生素化学、激素化学等学生有基础的部分可以简单介绍,重点讲解与生物学功能相关的生物分子结构特点等新知识。而对于化学专业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则要有意识地随时补充和铺垫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由浅入深,重点讨论生物代谢等生物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此外,在教学中选择性地介绍典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生物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应用性较强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通过对整个生物化学教学体系、内容进行科学组织、内容选择和科学安排,力求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新。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反映,这些整合后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原来化学学习中没有学习到的知识,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并体会到化学学科未来发展中学科交叉与交融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将来无论是从事师范教育、化学化工相关工作,还是考研深造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优化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课程尽管进入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但其对化学学科发展和化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再加上生物化学本身又是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是一门“教”与“学”两难的学科[6],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1通过框架等建立脉络清晰的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并且有些概念相当抽象,尤其是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很容易让学生烦恼,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并且难理解、难记忆。采用归纳概括,利用框架图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的思路。比如第一堂课讲授绪论时就要先对整个课程所讲内容进行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分为3部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生物分子与能量的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表达,这样学生很快就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在对每一章节的教学中,也要有一个层次分明的逻辑体系,让学生先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框架,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掌握具体细节。这种方法在讲解物质代谢时显得尤为重要。在介绍每一种代谢途径时,都要先把所有代谢步骤图示出来,比如三羧酸循环过程(图1),可以把繁杂的代谢步骤分几个阶段,还可以把重要步骤的特点标示出来,这样记忆起来更简单,还能很快掌握重点与难点。而且,如果对每一个代谢途径都能及时地归纳小结,并将不同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会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化,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内容。一开始是教师归纳,逐渐地启发学生自己对代谢途径和每章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作业或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及时地归纳和小结,庞大的代谢途径网络不再复杂,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期末复习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3.2通过知识点的对比与比较快速把握知识重点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有些知识是相对的或是相平行的概念。如果对这些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7]。例如解释教材中概念相近的名词,如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其相同点是ATP的生成都是由ADP磷酸化得来,区别是磷酸基团的来源不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磷酸基团直接来自于底物,氧化磷酸化则要依赖于线粒体呼吸链的氧化作用;在介绍生物氧化特点时,则是与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熟悉的体外氧化过程进行对比和比较,通过列举相同点和不同点(表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迅速抓住了新的知识要点。在对相关的生化反应过程的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比较的教学方法,如糖酵解与糖异生、糖代谢与脂代谢等物质代谢的合成与分解过程,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等。经常通过对比和比较,可以将生物化学里这些相对或相平行的重点内容简单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

3.3通过形象的比喻轻松理解知识难点

比喻教学法能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复杂的问题更加简单。在教学中运用比喻的方法虽然已不新鲜,但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生物化学这样一门“难学”的课程中,多使用比喻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比喻可以使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在阐述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时,当氧与血红蛋白分子中一个亚基的血红素辅基的铁结合后,即引起该亚基构象的改变,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又会引起其余亚基的构象相继发生改变,亚基间的次级键被破坏,结果整个分子从紧密的构象变成比较松散的构象,易于与氧结合,使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速度大大加快。就这样讲,学生可能理解得不透,但如果把血红蛋白的4个亚基比喻成4张连在一起的邮票,第1张邮票撕下时要撕开2条边,费力最大,第2及第3张只撕开1条边就可以,费力小些,到第4张时已与另3张分离了,就不必费力了。再加上生动的插图就可以形象地揭示出血红蛋白氧合过程中各个亚基间的正协同性了,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生物化学中这些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比喻显现于眼前,容易使学生产生实感,引起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了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的融合。

3.4通过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研究和探索生物大分子及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很多知识缺乏直观性,大多内容都表现出抽象性和微观性,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课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分子结构式、化学反应式、循环途径、代谢通路等,如果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更别提好的教学效果了。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素材,采用图像、声音、动画、色彩、文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特别有必要。比如蛋白质、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过程和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机制等,如果用图片、三维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不仅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好生物化学。此外,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讨论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7-8]。例如,将蛋白质和核酸的英文数据库网站介绍给学生,并教他们检索的方法,比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和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以及Swiss-Prot蛋白序列数据库和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ProteinDataBank(PDB)等。当课堂完成蛋白质、酶和核酸等内容的讲授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出几个题目,由学生分小组在网站上检索课程相关的一些酶的核酸序列、蛋白质序列以及它们的高级结构等。这种形式既帮助学生熟悉了生物化学的数据库网站,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5优化考核制度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方式是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教师讲授课程好坏的直接体现。为了能够让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在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一改传统授课为主,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情况以较大的比例(40%)计入总成绩,既避免了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有了真实的体现。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考核经验。这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专业视野不断开阔,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