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2 08:2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U228.6【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8.090

引言:长输管道焊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现场工况复杂、施焊作业环境恶劣、焊缝数量较多、各类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外因也较多,因而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工程管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应的施工因素进行质量管控,采取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焊接工艺进行施工作业,不断深入研究、开发推广新的焊接技术,保障长输管道的焊接质量能够达到设计图纸中的预期标准,着力提高焊接质量。

1长输管道地面建设施工技术

1.1钢材和钢管技术

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长输管道的工程建设中,管道的强度和刚度有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减少钢材的消耗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我国长输管道的压力承受能力显著增强,这就为高压、大口径以及长距离的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好更坚实的基础。随着工程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管线钢也呈现出极大的需求量,各种指标、性能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我国相关的科研部门研发出了针状铁素体管线钢,此种钢材不仅有着极为广泛地应用范围,而且性能也更加的良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会更好地推动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发展与壮大。

1.2防腐技术

长输管道因为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施工建设环境,因此对于管道工程的建设而言,需要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否则在很大程度上则会影响到长输管道的使用周期和管道使用质量,所以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也给予了比较高的重视。以往针对长输管道的防腐蚀处理,主要还是应用的是石油沥青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前针对长输管道的防腐主要采取的处理方式是三层PE结构,也有很少一部分应用环氧粉末防腐结构。

1.3焊接技术

长输管道施工建设过程中,焊接工程技术是最为基础的技术手段,因此焊接技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管道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如果焊接效率低下,工程施工进度就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导致焊接的技术不够规范化,连接也会极其不够紧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我国长输管道的哈姐技术已经有四个阶段的发展:手工电弧焊上向焊、手工电弧焊下向焊、半自动焊和自动焊。要想确保我国当前的长输管道工程建设质量的显著提升,需要不断深化对管道工程焊接技术的优化及改良。

2长输管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长输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包括建立质量责任制、设置质量控制点、实施质量过程控制、实行质量奖罚、进行施工质量验收等。

2.1建立质量责任制

为了使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受到恰当而连续的控制,且能迅速查明实际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责任制,要明确规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把同质量直接有关的各項工作和广大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结合起来。只有建立质量责任制,才能有力地保证管道施工质量;才能使员工对于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都心中有数;才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管道施工质量缺陷的产生。质量责任制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和岗位员工的质量责任。对岗位员工而言,即可从工序质量控制的角度确定岗位员工的质量责任,应包括工序项目、控制要求、责任人、检查人、岗位等。

2.2设置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是长输管道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工序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具体方法是,根据长输管道施工质量控制计划,明确目标参数、制定实施规程(包括施工操作规程及检测评定标准)、确定检查的项目、数量、检查方法,明确检查依据及信息反馈要求。在长输管道质量控制开始前,确定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点。随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展开、施工条件的变化,应动态地调整和更新质量控制点。

2.3推行质量过程控制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是施工作业技术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过程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括全过程施工生产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可归纳为以下相互作用的几个环节:工程项目调研和项目承接: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和特点,掌握承包合同中工程质量控制的合同条件;施工准备: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力量设备的配置等;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工程功能检测;竣工验收;质量回访及保修。如何进行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施工中首先要对技术工人进行作业技术交底,包括作业技术要领、质量标准、施工依据、与前后工序的关系等。

2.4质量绩效考核

为确保质量责任制的落实,确保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的执行力,必须建立各层次的质量绩效考核制度。质量绩效考核是质量控制的约束机制。

篇2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33-01

1 马铃薯种业发展的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属薯类作物优生区。马铃薯在延安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7万hm2左右,年产量达75万t以上,是仅次于玉米的大宗粮菜饲兼用型作物,也是直接关系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在消费习惯上,南部县基本将其作为蔬菜鲜食,北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子长、志丹、吴起、安塞等县,有10%左右留作种用,外销和加工不足10%,其余80%都作蔬菜、粮食或饲料使用,加工率和商品率都很低。近年来,全膜双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使商品薯及脱毒薯产量和品质均得到较大改善。

1.1 品种选育方面

生产用种主要以从内蒙、榆林、山东和甘肃等地引进为主,目前尚没有自主选育或审定的品种在生产中应用。主栽品种目前仍以紫花白、东北白、沙杂等老牌品种为主,市场上急需的专用品种尚处于小面积试验示范阶段。脱毒马铃薯品种引进筛选方面,仅子长县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一家专门单位,吴起、志丹、安塞等县主要依靠农民或专业合作社自发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自主创新能力极低,品种选育短期内无法摆脱外部引进的格局[1-2]。

1.2 良种繁育方面

种薯供应主要依赖于外部调入的办法解决,延安市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已经完全掌握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供种的繁育体系,生产上没有建立市、县、乡不同层级,从基础种到合格种的明确分工,供种渠道多、乱、杂现象较为普遍,未经过考察或充分试验盲目引进推广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加剧了品种混杂退化的局面。由于良种繁育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栽培上的一些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种薯处理、病害防治等标准化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1.3 品种结构方面

全局上缺乏对不同熟期、不同用途品种的科学安排,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早熟、加工品种供不应求,而部分鲜薯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观念滞后、资金紧张、投入分散、设备陈旧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规模稍大的加工企业经常濒临瘫痪或经营亏损的边缘,产业发展始终难以形成整体规模[3]。

1.4 种薯质量方面

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是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调种普遍距离远、损耗大、成本高、价格贵,大多数农民只能采取自留薯种,反复使用的原始留种方式,品种老旧、种性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突出,良种覆盖率低,脱毒种薯利用率更低。质量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效的病毒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措施,全市除子长县外,其余县均没有单列机构,种薯质量主要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

2 马铃薯种业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高产兼用型作物,加工用途广,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延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扭转全市脱毒薯品种覆盖率及生产效能“双低” 的局面,提出以下建议。

2.1 总体思路上

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马铃薯种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全面加强全市马铃薯良种生产能力建设。

2.2 技术研究上

加强马铃薯晚疫病、品质改良等遗传机理研究,开发种薯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引进、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优质鲜薯实用型品种、抗病淀粉加工型品种,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4]。由于生产上存在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的问题,全市十分短缺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型品种,应尽快将早熟品种、淀粉和全粉加工、油炸加工品种的引进推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2.3 繁育体系上

应健全马铃薯脱毒种繁育和窖藏体系,形成合理的布局马铃薯种薯供应体系,扶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马铃薯供种商品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

2.4 基地建设上

延安市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的重点,应以气候冷凉、病害发生较轻、产业化水平高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宝塔等区域为宜,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的原原种、原种、合格种3级繁供体系,依靠质量和品牌,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促进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质量控制上

严格执行《马铃薯脱毒种薯(GB18133-2000)》和《马铃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0-2003)》,建立完善生产登记、质量认证、产地标识和销售追踪等制度,加强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部门对种薯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工作力度,防范用种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2.6 措施保障上

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对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成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指导和组织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殖生产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实行项目扶持政策的同时,启动种薯、生产机械、贮窖建设及加工精选等方面资金补助措施;三是扶持和组建产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放马铃薯脱毒种运输销售绿色通道等[5-6]。

3 参考文献

[1] 连中学.渭源县马铃薯种业发展优势及发展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5(5):5-7.

[2]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10-13.

[3]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1):3-7.

篇3

一、努力破解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拓展的三大难题

(一)破解市场组成要素监管的难题。就市场主体而言,监管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实施对国有和外商投资经济性质的企业、股份公司等组织形式企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市场主体的监管。就市场载体和交易方式而言,监管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全面介人无形的虚拟市场载体,以及远程、高级、复杂交易方式的监管,重点是如何介入网络商品和服务交易的监管。就市场客体而言,监管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实现对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的有效监管,如何把握尺度参与生产要素以及其他新型市场的监管。

(二)破解分散监管与整合监管有机结合的难题。目前,企业登记注册监管、个体私营经济、合同、商标、广告监管、消费维权、公平交易执法等针对市场组成要素监管的专门性业务,尽管职能职责职权范畴相对明确,但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其他职能部门、支离破碎痕迹明显,综合性特征过强,导致主业不精、副业不清。工商内部负责市场体系监管的职能部门,其职能缺乏相对应的依据。现实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自身职能职责职权进行有机整合,对市场体系监管内涵、外延、内容、层次、重点等一系列难题的破解,亟待纳入议事日程。

(三)破解执法资源配置的难题。工商部门作为微观经济管理系统,职能职责职权与经济户口和消费人口数量同步扩大,已导致监管任务呈现急剧增长。履职不到位的缺口因此越来越大。随之产生的执法风险将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统筹配置各类执法资源,冷静处理制约工商内涵式发展的四个关键问题,即:工商监管执法靠什么?工商执法做什么?工商执法能做什么?面对职权和任务无限膨胀与执法人员数量素质、执法保障无法完全到位的矛盾,工商执法又该怎么做?就当前而言,应牢牢把握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全力介入立法立规。把握重大复杂监管事务协调的主导权,强化工商部门市场监管执法的主导地位,强化市场监管执法的主业,理清乃至剥离关联性副业,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职责职权界定的转型。

二、统筹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式的转型

(一)重新审视登记注册的事前预防功能作用。登记注册在市场秩序监管事前预防的功能作用被长期忽视。现有的登记前置许可制度,让形式审查为主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替实质审查的职能部门把关,而后又在许可监督环节上承担责任。为此,应强化登记注册预防被动违法的职能,理顺前置许可与登记注册的职责分工,将被动的把关变成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应协同专项许可监管职能部门联合实质审查许可事项及其细化目录,限制性和禁止性经营事项及细化目录,严格界定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

(二)健全日常巡查和商品准入监管制度,提升事中监管效果。就经济户口监管制度而言,将违法状况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依据,与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制度的做法不尽符合,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应是大势所趋。就市场巡查制度和商品准入制度而言,面对全国近4000万家经济户口,1000多项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责,市场巡查应当缩短阵线、精选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综合权衡市场巡查制度的适用范围、实施条件、实施项目。集中力量巡查监控事关执法风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护的突出问题。

(三)妥善处理相对集中处罚权与构建12315执法维权的交叉,激发事后补救机制活力。工商行政处罚以及配套的行政监督检查和行政强制职责职权占了工商职责职权总数的95%以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执法力量的配置,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事关工商的执法权威。12315执法维权系统的构建,需要调整功能导向,即在价值取向上,要搞清楚12315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内设机构,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工商行政管理第二部门。在具体运作上,12315应更多发挥违法案件受理、分流、协调、反馈、监督的职能。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尝试将12315执法维权系统办成工商执法指挥调度中心,但不应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

(四)科学界定单项与综合监管之间的分工,实现机关与基层监管业务的整合衔接。执法资源在机关内设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工商所之间如何优化配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小局大所、强局精所”的机制运作,需要把握科学的尺度。基层工商所机构在3万左右,总人数30多万,是全国工商系统中人数最多、机构数量最多、承担监管任务最为繁杂的执法机构。修改《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明确基层工商所的履职权限和责任,是完善市场监督执法方式的急迫要求,事关这一条例在500多件法规构成的工商法规体系中的定位,事关基层工商所职能职责职权在逾千项工商职能职责职权构成中的定位,事关单项专项性监管职责与属地综合监管职责的分工衔接问题。

三、全力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法转变的瓶颈

(一)稳妥推进监管方式转型与监管方法转变的对接。监管方式的转型和监管方法的转变既有联系又存区别。前者侧重于模式和机制的转型,宏观性整体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后者则体现在落实监管方式转型要求的具体做法和操作细则,微观性个体性的特征较为明显。监管方式和监管方法之间的上述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工商部门稳妥推进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正视部门职责交叉,妥善处理监管摩擦,逐步消除执法顽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无证照经营立法、文件会签、执法协调留下的困惑值得深思和反省:登记注册与前置许可到底该是怎样一种衔接关系?对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经营人员、经营渠道、经营方式等事项的禁止性规定,变相列入无证照查处的范围,与无证照行为的内在含义是否吻合?餐饮行业的证照管理被纳入食品安全监管范畴之后,卫生行政部门承担主要职责,在此情况下,工商部门原来查处餐饮无照的主导角色是否应该换位?黑网吧屡禁不绝的根源到底何在?网吧经营额和经营利润八成左右来自网络游戏,说明什么呢?类似问题,不胜枚举。在市场经济秩序监管大局面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视执法争议现实,以超脱的角色和宽阔的视野,研究相关职能部门专项法规的立法走向、结构体系、主要内容,吃透其趋利性和滞后性,还原执法交叉和监管矛盾产生

的本来面目,据理力争、争取主动,扫清障碍消除根源,为运动式专项整治活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进而转向规范化长效监管创造条件。

(三)改进决策指挥机制,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改变突击运动和专项整治式的监管方法,必须相应地改进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决策指挥机制。改进决策指挥机制,必须树立权责统一的法治观念,有限作为、准确作为、积极作为的决策观念。改革完善决策指挥机制,必须淡化人治色彩,强化法治建设。一是稳步推进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的转型。要循序渐进,评估行政执法事务和非执法性行政事务的比重,大幅度削减行政性事务,大幅度提高执法类事务的比重;评估行政执法事务操作的准确性,消减乃至消除不务正业的越位和错位执法现象;评估行政执法的时间、力量和内容配置;评估行政执法的工作成效,细化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责任追究制度的内容;评估法定职能职权职责落实的缺口和不足,进而评估执法面临的责任风险、主要矛盾及成因,相应地优化执法资源的配置。二是稳步推进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的转型。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任务的急剧膨胀,推进执法监管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的转型势所必然。定量决策首先要求明确工商执法依据、法定职能职权职责职权的具体数目、工商与外部存在争议的执法事务、政策文件额外累加的执法事务。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户口的数量、规模、类别、行业分布、敏感程度、执法风险责任。结合监管执法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测定工商机关监管任务的总量,并科学分解到内设机构、直属部门和基层工商所。

四、多元拓展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手段更新的渠道

篇4

一、背景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自我国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以来,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地理标志开发、申报、保护、使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我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和总产值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地标产品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为当地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发展大好势头。

但随着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的不断提升,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必要的防伪技术保护和支撑手段,假冒伪劣产品给正牌地理标志产品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造成市场上鱼龙混杂,消费者无从辨别真假,从而无法真正有效的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目前,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标志产品假冒伪劣现象猖獗。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地理标志产品标识,消费者难以鉴别地理标志产品是否货真价实,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并且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损害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降低地理标志的价值。地理标志标识被假冒滥用,势必将对相关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对市场造成混乱。

二是行业内缺乏行之有效的防伪和质量追溯手段。地理标志产品一旦出名,市场中的“李鬼”就跟随而至,受地理标志品牌带来的利润的驱动,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大肆仿冒伪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例如,未注册企业伪造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伪造地理标志产品包装箱和专用图案、冒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称等。由于目前行业内缺乏行之有效的防伪和质量追溯措施,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仿冒现象,无法通过产品追溯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溯源产品质量,给地理标志产品带来“防伪难、追溯难”的问题。

三是对监管部门对地理标志产品监管难度大。我省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涉及地域广大,企业众多,产品丰富,大量涉及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分布于广大农村、丘陵地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和保护难度较大,难以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的打击。

二、解决方案介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二维条码应用的快速发展,数码防伪的解决方案逐渐由电话、短信查询向二维条码扫描查询过渡。山东防伪行业协会将在2017年重点面向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推出基于二维条码的防伪追溯解决方案,将产品追溯信息、产品防伪标识集成一体,实现产品质量追溯、防伪打假和品牌宣传综合解决方案。

本方案包括标签设计、二维条码生成与应用、移动设备查询系统和防伪追溯平台等部分组成。

1.标签设计

本方案将采用防伪标签加双二维条码的方式进行防伪,标签采用雕版几何图案等印刷技术,具有一定的防伪能力。标签印制追溯信息二维条码和涂层覆盖的防伪信息二维条码,通过使用手机扫描,完成进入防伪平台进行产品质量追溯及真伪查询,查询结果直接反馈给消费者手机界面。标签如下图1所示。

2.二维条码的生成与应用

二维条码是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二维条码更加普遍。本追溯防伪解决方案采用应用广泛的QR码作为信息载体,便于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快速识读。二维条码明码链接至追溯查询平台中本企业的子平台,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条码接入平台进行产品质量追溯查询;暗码采用图层保护,承载产品防伪信息,该信息为分配给该产品单品的唯一性随机码标识,由生产企业在平台上对该信息进行登记备案,作为该产品的查询的关键信息。

3.移动设备查询系统

本方案支持消费者采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信息查询,用户可利用手机扫描二维条码明码进入查询系统并查看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便于消费者了解该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环节。(如图2所示)。

通过刮开防伪涂层,扫描涂层下的二维条码暗码进行产品唯一性标识的防伪查询。用户扫描二维条码暗码,若是首次查询,系统会反馈产品信息查询成功;若该码已被查询过,则反馈该信息非首次查询,有可能存在假冒风险(如图3所示)。

4.防伪追溯平台

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防伪追溯平台以山东防伪平台和食品追溯平台为基础,经功能整合及升级开发,实现对项目的有力支撑。平台为生产企业提供标签管理、追溯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维护、厂商宣传推介等功能,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查询渠道,便于多种渠道查询相关信息。

三、方案研究基础

该方案以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和威海市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为研究主体,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具有丰富的物品编码解决方案设计、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及二维条码应用方案等科研和应用经验,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方案中编码、追溯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威海市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作为山东省旅游大市--威海权威的物品编码管理及防伪技术研究组织,以防伪技术应用企业、各级质监(市场监管)部门及防伪相关单位为主,以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防伪技术,协助政府对防伪事业进行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遏制伪造假冒,保护厂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为该方案的防伪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实施规划和前景预期

篇5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水稻亲本繁殖和种子出口两大优势,加快推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力争2015年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加快种业企业商业育种机构的引进、培育,力争2015年建成1-2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科研力量强、成果显著的商业育种机构;提升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争2015年成为“水稻制种基地重点县”;加快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着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立种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子行业协会,维护公平竞争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2015年底前实现我市从事种子生产的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脱钩,逐步实现基础性公益性科研与商业化育种分开。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支持企业转化科研成果,鼓励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对种业企业的风险保障、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力度。积极配合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生物育种项目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和稳定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引导企业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开展育种科研成果鉴定和专利保护申报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强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合作,制定措施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承担项目或课题服务等多种柔性流动方式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强化科研应用导向机制,改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权重,将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作为职称评定、专家评选、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加强种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鼓励企业探索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市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保障产学研合法权益。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三)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良种生产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托种业骨干企业,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石板、江源、永宁、芦葭、清风、平泉、新市、太平等乡镇为主体的河西及沱江流域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对制种基地和制种乡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实施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确保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种业繁育需要。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子企业、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杂交水稻制种栽插、收割机械化为重点的试验,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应用;对规模较大、生产条件好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

(四)加快建立种业发展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种子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涉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积极落实制种保险、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运用好农机具补贴政策,将制种机械、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建立诚信公平秩序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办函〔2011〕262号)精神,树立“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防治”的市场监管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品种、质量及销售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减少销售环节,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四、保障措施

篇6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现状 分析 发展目标

一、美国金融危机发展过程

1.流动性危机

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期间,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这源于2004年,美联储开始加息以防止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而由于在美国的次贷合同中规定,通常在合同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后进行利率重置,由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因此,这一加息举措无疑加剧了处于利率重置期的次贷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而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趋势,次贷借款人难以通过转按揭或转卖房屋等手段减轻还款压力,于是次贷市场上开始出现第一波大范围违约。同时,金融市场中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及金融衍生品出现了严重贬值①。此时,大规模的、同时的、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导致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凝固,银行出现大量坏账。

2.信用危机

从而,2008年6月起,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全面危机。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垃圾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按揭抵押债券等债务工具将出现信用违约的连环危机。而正是“证券化”(只要某项非流动性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么该非流动性资产的所有者就能够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将该资产打包成某种形式的债券,通过向资本市场出售债券而收回流动性资金)――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导致了接下去的信用违约危机,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金融灾难。

3.全球金融危机

在大规模信用违约危机的剧烈震荡之下, 美国利率及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出现双重危机。全球投资者对偿付能力的担忧急剧增加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 由于美元在全球贸易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美元的危机直接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②。由于全球性信用危机,投资者出于对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判断,以及对次贷产品的不信任,减持次贷相关产品,进一步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各国投资者亏损,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造成了包括花旗、瑞银等大型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教训

1.金融监管落后于金融创新

在“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少的监管”的格林斯潘年代,美国根深蒂固的自由放任思想使金融自由化成为金融政策的主导,从而银行规模的扩大,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加快。但当金融机构进入一个新市场开拓业务时,并且没有产生足够的风险管理程序来控制风险,而全球性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刺激银行冒更大的风险。并且,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滞后于金融机构,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快于监管者的政策干预,因而监管达不到预期效果。

2.银行激励机制的监管不足

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今天,被批评最多的就是银行的激励机制和分红政策,人们认为是银行家的贪婪和不适当的激励机制间接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原因在于美国金融业界主流普遍相信市场的力量,认为市场的力量可以奖优罚劣,使得金融机构实现自我调节和均衡发展。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美国金融机构注重把股东的利益同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认为给予聪明员工物质上的激励即可使金融机构高效运转有效的规避风险③。但事与愿违的是,这种激励政策市人们过于注重自身短期的财务利益,从而倾向于牺牲金融机构长期的发展目标,最后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崩溃。

3.分业监管难以驾驭混业经营

此前,美国金融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伞形监管+ 功能监管”,即混业经营、分业监管。但无论国家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不能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而在这次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可以看出,从次级贷款、和其他产品混合到信用评级、打包销售,在这样一个长的链条上,由于分别隶属于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在风险蔓延过程中,却没有一家监管机构负责,原来具有优势的分散监管体制反而变为一种劣势。同时,由于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最佳的监管时机往往因为会议和等待批准而稍纵即逝。现有分散的监管架构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不适应,以及面对市场新的变化和发展又没有法规明确授权,监管者被进一步束缚,不能发挥金融监管的最大效用。

三、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缺陷

虽然中国金融监管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与美国金融监管相比也具有自己的优势,能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但尽管美国金融监管存在以上或更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金融监管的手段、经验和方法,与美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中国金融业的监管能力和有效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监管部门人才缺失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聚集了众多来自金融市场的人才,具有一批从事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模型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这一要素保证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比较容易地了解日新月异的金融业务和创新活动,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行新的风险监管技术和标准应对市场变化,基本坚持以市场原则从长计议来设计机制和方案。相比之下,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技术的人才就更为匮乏。

2.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处理过程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金融市场上拥有大量及时重要的信息,这些市场信息的特点是容易获得、比较准确。得益于美国金融市场相对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使得监管当局和货币当局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事态的严重性和市场的反应程度,从而立即决定政策出台的力度和时机。然而,我国没有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经常出现信息的重复提取或无法成功传达的问题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广泛的应用到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中去,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不能形成银行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此外,我国对会计,审计机构工作真实性的监管也就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致使监管信息系统的不连贯。

3.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美国拥有严格的法制和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决策的高透明度,确保了在处理金融机构倒闭的过程中,市场上的投资者没有出现过度的恐慌。相比而言,中国在金融市场法律基础的建设上仍有不少漏洞:金融立法原则与国际惯例相悖,配套法规上不完备,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往往导致金融消费者的从众的过度反应和恐慌行为,使得金融风险的防范监管工作更加困难。

四、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监管改革方案

2009 年6 月17 日, 美国政府题为“金融规制改革:新基石”的金融改革方案,并于7 月22 日向国会递交“2009 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议案,对前者进行补充和完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改革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建立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其核心思路是将金融监管的权利收缩到少数几个机构手里,尤其是美联储将成为具有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监管权力的唯一机构,这有利于美国政府更加及时地发现金融市场上的异动,从而更加及时地防范与应对潜在危机。无论是创建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以甄别系统性风险,还是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风险拨备管理,都有助于美国政府更好地管理系统性风险,从而营造稳健发展的金融市场。

五、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时代, 高杠杆盈利模式的彻底颠覆及回归进一步证明了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中监管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性。美国政府的金融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协调合作,避免金融监管真空。二是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监管有效性。三是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四是加强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法律制度来防范金融风险。

1.坚持市场自律与政府干预的平衡

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金融家们所拥戴的“最少监管”的思想和主张,确实存在着索罗斯所指出的极端市场原教主义的缺陷。完全自由的市场是存在缺陷的,以贪婪为基础的市场运作,特别是复杂的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创新,导致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最终不得不由政府出面来救市。但我们仍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或是政府,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维持稳健发展的正确导向。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部分进行干预,弥补自由市场的不足。因此要继续坚持监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把监管的着力点放在培育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上,将风险监管与市场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⑤。

2.监管体系应对市场变化的及时更新

面对飞速发展的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金融监管当局要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力培育市场化的金融中介,提升金融市场关于风险和商业信用的信息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中国做好金融监管、加强风险管理、支持金融产业创新和减少一切不必要行政干预的最需要的市场基础条件,而这尤其是当前中国不断增长和发展的金融市场上最为缺乏的,也是中国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发展,提高市场竞争中的最大软肋。因此,构建完整有效的金融市场信息系统以应对市场中及时更新的变化是提高中国金融市场效率的关键所在。

3.利用金融监管法制化理念加强监管力度

篇7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引导和发掘潜力企业,截至目前,正在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家: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专利已获授权,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材料,力争赶在上半年国家第一批申报成功。同时,引导有限公司、制造有限公司、制造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食品产业园等5家企业申报专利。

三、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实现2020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总数达到300家以上。截至目前,实际完成对省科技厅申报的有14家,等待省厅审核批准。下一步,再陆续筛选出50-70家企业进行引导和动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

目前,我县已建成1个农业方面省级众创空间,和、两个市级众创空间及双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今年将引导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引导牧业申报省级农业星创天地,目前两个省级申报项目已完成企业对接,4月份邀请市专家组进行辅导,并按省厅申报时间节点进行申报。

五、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个是引导液压汽配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通过专家实地论证,正在进行申报材料的组织工作,确保5月20日前完成全部申报工作。

篇8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篇9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坚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效果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十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发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平安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乡村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发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发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突出表示在种质资源维护与利用能力缺乏、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证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平安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证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临时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平安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需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证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平安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需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效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坚持在96%以上,保证主要农作物供种平安,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资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平安等优惠政策,引导守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维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资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继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规范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惯例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资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规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发明、运用、维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胜利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珍贵的经验。比方,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效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疏通了效果转化和运用渠道,发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时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惯例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资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效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篇10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畅通了成果转化和运用渠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篇11

2011年度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1A135)

龟板又称龟甲,来源于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1]。近年来中药产业虽蓬勃发展,临床中却不断有医生反映龟板等部分药材疗效在下降。据了解,因乌龟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加上滥捕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其野生数量已逐步衰退,药用龟板日趋稀少,市场上龟板品种极度混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临床用药及疗效[2-5]。笔者通过对龟板原药材及饮片在市场、饮片厂、药店销售情况的走访调查,拟初步掌握龟板药材的贸易现状,亦希望能为药材市场的监管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及方式

1.原药材调查

笔者分别走访了江西樟树药材市场、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广州清平药材市场和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对市售龟板商品进行了调查。以上市场均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市场观察和现场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市场上龟板原药材的品种及流通概况。

2.饮片调查

通过电话、邮件、走访等方式,对北京、内蒙等地饮片厂及中药店进行调查,了解龟板饮片的市场流通现状,并收集样品,对其炮制工艺进行评价。

二、结果

1.原药材

1.1 樟树药材市场

整个药市经营的龟板以饮片为主,约在23家左右。经营龟板原药材的主要有3家,为兼营,其所销售的龟板品种十分混杂,不仅有乌龟,还有红耳泥龟(Trachemys scriptaelegans)、花龟(Ocadia sinensis)、马来龟(Damonia subtrijuga)等品种,此外还有闭壳龟属的干燥腹甲[6-7],一般从餐馆收来,各种品种掺杂在一起卖,价格约70-80元/kg,有固定的买家。如果买家要求正品龟板,也可挑选出售,约250元/kg左右。除腹甲外,也有背甲少量出售,但因购买人较少,不会摆出来,价格也略便宜。

1.2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市场内从事龟板经营的商家约45家左右,多为兼营。龟板原药材仍是正品和混淆品掺杂售卖。正品数量能占市场的一半以上。混淆品的品种虽较多,但主要以红耳泥龟为主流品种,约占90%以上,此外,也发现有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缅甸陆龟(Indotestudo elongata),印度棱背龟(Kachuga tecta)等品种,但所占比例较小,在10%左右。除个子货外,市场上亦有醋制龟板饮片销售。

1.3 安徽亳州药材市场

亳州药材市场规模宏大,辐射面广。在交易大厅内有数十家专营龟、鳖甲的摊位。从品种上来看,正品龟板所占比例较大。但混淆品仍有出现,数量较多的是红耳泥龟和印度棱背龟,此外,大地龟(Geoemyda grandis),花龟,马来龟等品种亦混杂其中。如购买纯乌龟龟板,则价格较贵,而其销往药厂饮片厂或国内其它药材市场等地方的龟板均有掺杂混淆品的情况。市场上龟板的个子货和饮片均有销售,且都以腹板为主流商品,背板亦有销售。

1.4 广州清平药材市场

市场内经营龟板药材的商家有兼营也有专营。专营龟类药材的商家有正品龟板销售,价格约300元/kg,而兼营的店家则未见正品,主要经营红耳泥龟和印度棱背龟。整体上看,乌龟占比不到20%,另外,红耳泥龟约占20%,且价格便宜,在170元/kg左右;印度棱背龟约占50%,因其干净,无残肉,价格略高,约370元/kg,花龟占10%左右,约270元/kg。饮片以醋制龟板为主,一般会掺背甲,也会掺红耳泥龟腹甲。个子货中花龟和乌龟一般销往药厂,红耳泥龟和乌龟销往饮片厂,而饮片则直接销往门诊部及药店。

2.饮片

笔者调查了北京、安徽、广东、江西、内蒙古、四川等地的药材市场、饮片厂或药店,共收集37份饮片样品。从所收样品来看,大部分均为腹甲,少数掺有背甲。从炮制情况看,饮片均为醋制品,其中有80%无明显醋香气,70%的饮片质地较硬,难以掰断,颜色多为棕黄色至棕褐色。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讨论

本文不仅对江西、四川、安徽、广东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初步调查,同时也对上述地区及北京、内蒙的龟板饮片质量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龟板的品种、质量及贸易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龟类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原药材调查中,笔者发现各地市场中乌龟所占比例均不理想,且在交易中往往掺杂其它品种,这反映了乌龟资源的紧缺与临床需求量增大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龟板药材过去主要依赖野生,然而由于滥捕、环境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已大幅减少,同时,人工繁殖技术发展缓慢,养殖乌龟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目前所调查的情况看,红耳泥龟、黄喉拟水龟以及印度棱背龟已成为龟板商品市场上的主流,这些品种被销往药厂、饮片厂,最终为临床所用。目前关于这些近缘品种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对于其是否能成为乌龟代用品也尚无定论,但在市场上,这些混淆品却已销售使用多年,给临床医生用药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对于龟板饮片的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在所收集样品中,能完全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醋龟甲的性状要求者仅7份,其余样品均存在炮制不到位的问题。有些样品块片较大且质地坚实,有效成份难以煎出,大大的影响了临床疗效。另外,醋能引药入肝,矫臭矫味,而多数样品无醋香气,入汤剂会出现汤药腥臭难闻,难以下咽等现象,也给病患的治疗带来了阻碍。

中医生存之本在疗效,而中药的质量则直接影响了中医疗效的发挥。针对龟板药材市场目前存在的各种乱象,不仅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查和执法力度,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积极开展乌龟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加强近缘种龟类的药理药化和临床研究,为法定标准增收龟板的品种来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 168.

[2]兰志琼,黄婷慧,卢先明,等.成都市龟甲药材的市场初步调查[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83.

[3]魏国林,胡浩彬.龟板伪品-印度棱背龟的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30.

[4]吴彩霞 吕献康 中药龟甲商品药材的基源调查[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61.

篇12

各级政府、部门要以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电机电器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以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电机电器产业要突出质量监管,以质量整合资源,以质量整合品牌,加快结构调整和做强做大,加强行业管理,依靠技术进步,强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力”的总体工作思路,切实履行政府及部门职责,把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促进电机电器支柱产业质量提升,进一步做强做大电机电器这一我市传统优势产业。

二、明确政府及部门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制,切实对本地区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管负起总责,要坚持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原则,统一领导、协调并组织开展本地区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管与整治工作;各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协作沟通,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格局,确保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我市电机电器企业创造一个优良发展环境。

要调整充实并充分发挥市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督查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形成共识,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抓好落实。

经贸部门要牵头负责电机电器质量监管和专项整顿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电机电器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加强产品标准宣贯及登记备案、计量器具检测、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及执法打假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电机电器企业申办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监督管理、查处无照生产经营,对知名、著名商标实行重点保护,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并加强流通环节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出口电机电器企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加强出口企业质量体系的监管、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出口产品原产地管理、出口企业的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等工作。

外经贸部门负责对有进口权的电机电器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预警培训等公共服务,规范出口秩序,指导企业应对倾销与反倾销事务,帮助企业获取国家、省机电企业技改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支持,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公安部门负责对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电机电器行业办负责行业规划、布局、管理及企业生产必备条件审查。

电机电器同业商会负责行业自律、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并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搞好行业管理。

三、加大电机电器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违法行为

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电机电器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的力度,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等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对安全生产无保障、防范措施不齐全、质量管理不到位、产品检验不合格、生产流程不规范的小作坊式电机生产企业;对不具备生产技术条件和检测设备的电机生产企业;对产品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不合格的,经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电机生产企业;对冒牌、顶牌、制假售假以及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生产相关电机产品的电机生产企业,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对性质严重,触犯刑法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对出口产品,严格按检验检疫部门的有关制度管理,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大出口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管理力度。在出口质量准入方面,对达不到生产基本条件、没有建立质量技术管理体系、满足不了基本检测要求的企业,检验检疫部门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在原辅料管理方面,对主要、关键配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在后续监管方面,对已实施出口质量准入管理但由于没有严格按出口产品标准要求组织生产,没有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质量控制,出口产品被检验检疫部门检出不合格或监督抽查不合格,或因企业产品质量责任遭国外退货的企业,检验检疫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

对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但未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无照经营的内销电机生产企业,要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对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内销生产企业,要依法委托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检验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四、实施名牌战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要素、资源集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备生产规模、质量管理上水平、信誉好,能起核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电机电器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清理现行低于国家机械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帮促出口企业和龙头企业按IEC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参与国际竞争,带动行业执行标准的提升;要积极构建品牌创造和品质提升平台,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争创品牌,走“以质取胜”的路子;鼓励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将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为其提供支持,实现以强带弱,发挥规模效益;要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福安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五、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电机电器生产企业负责人及管理、技术人员法律法规、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企业树立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线的观念,积极引导、帮助企业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有关规定,配备完善生产、检测设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落实产品质量责任制,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帮促企业按照《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健全、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自检自控体系,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高;要大力引导、帮助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开展CE、UL、GS等国际权威认证,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和附加值。

六、建立完善电机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要依托现有的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福安电机检验室及福安市产品质量检验所两个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对电机及原辅材料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定期组织检查、出口检测及年度监督检查、质量监督检验。并建立产品质量监管预警机制,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质量信息,做好产品质量分析工作,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同时,要加强已通过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认可并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序列的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福安电机检验室建设,迎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要加快筹建“省电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进度,完善我市电机产品质量的检测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七、切实保障专项经费的投入

各级政府每年要拨出一定的财政预算经费,用于保障本地区电机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保证产品检验和市场监管工作的落实实施;对获得国家出口免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通过等质量体系认证或通过3C、CE、UL等产品认证的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

八、合理利用人才,创建技术支撑体系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有效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环境。要通过加强人才政策研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竞争需要的政策环境;要用项目带动来促进人才集聚,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创业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内部技术机构,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开展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要合理利用省电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为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服务,促进我市电机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九、充分发挥同业商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