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8-02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光征.学校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

[2]姚红艳.论快乐体育教育在高职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4).

[3]史儒林.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3).

[5]李龙.武术教育研究述评[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6,(3).

篇2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开始,90年代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得到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此后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倡导和推进。多年来,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少,但对素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不十分清晰,素质教育及实践过程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时至今日,中国GDP居世界第二,但国人素质未见大幅提升,素质教育被冠以“老大难问题”。有人说,素质教育知易行难,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有赖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是造成“应试教育”的直接成因,也是素质教育受阻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依然举步维艰,这让笔者重整思路,反思并总结过去有关素质教育的努力和走过的路程,回到原点重新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定义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比较稳定、内在和基本的品质。“素”是物的基本构成成分,如元素、要素、素养等;“质”是指构成物的根本特点, 如性质、本质、品质。 素质,就其本身讲,有先天素质、可能素质和现实素质。先天素质指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先天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可能素质指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叫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而现实素质就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在这一层次上,人先天的、可能的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

把素质的基本意义引用到教育领域,综合起来就是人的“基本品质”。它包含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而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人在心理意识方面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人格、意志、情感、兴趣、气质、思维、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等。这些基本的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做人、做事,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能否持续发展。所以,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基本”的品质,而“基本”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唯有基本的,才是稳定的、持久的,才具有普遍意义,也才能真正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按照“素质”的定义,“素质教育”应是以提升人的基本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人的基本品质”,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和教育自身的理想是一致的。教育是宽泛的概念,而素质教育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一样,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的泛化。例如,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教育一词前加上其他限定词,如传统文化教育、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而素质教育与上述各类教育的不同在于: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种素质教育或素质教育思想,可以在不同的教育(如职业教育和英语教育)中得到实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加深与扩展的必要,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这种教育自然就有其基础性和普及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从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如果把基础教育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也就无法指望学生很好地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具有普及性。普及就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没有选拔和淘汰义务,也没有创新的任务,素质教育依照“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他们,学着做日后合格的公民。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重心放在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这个内涵看起来很全面, 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个素质内涵说包括的内容并不都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最基本的品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是在个体基本品质提升的基础之上因人而异地、自主能动地、有选择地获得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思想品德修养,也往往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与信念、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素质”应是人的“基本品质”。它指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而上述的素质内涵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或“提升”了素质的内涵意义,当作为基本品质对学生和全民提出时,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也因此有了素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几十年一直在努力,但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说是大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说是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多年来,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一路坎坷,没有明显效果,与人们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有关。这个被“善意”拔高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操作层面上搁浅,也是必然。

二、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

社会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着作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该是对每个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修养。

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它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与社会经济结构完全匹配。哈佛大学前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不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需求设立的,大学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和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应当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

《公民常识》一书的编者关澜20年前这样呼吁:“教育从来就是被当作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手段,而从来没有人喊出过什么也不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合格公民。” 关于教育的有为与无为不属与本文讨论的范畴,但是多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教育存在的弊端而造成受教育者所缺失的,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品质。 如今,中国社会需要人的基本品质的输入和不断重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落实素质教育要深入把握素质教育基本的内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借助教育形式实施文化素养的训练,实施潜在能力的开发,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秀品德的渗透。具体而言,文化素养指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智力开发指学习中培养质疑能力、积极探索能力、抽象概括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心理素质具体指主动性、学习情趣、意志力和习惯的养成;思品素质包括理想、道德和审美。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其认知对象“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行自主性参与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指出:“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新的课堂评价中,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之中,是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学生从思维、兴趣和动作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不是空谈。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个性差异的差别,而是学习速度的差别。”也就是说学习速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速度,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本是抽象的科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如果教学中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试一试等操作,学生很难建立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化,进而实现数学的素质教育。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指导,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达成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素质要求。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求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讨论合作的时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树立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做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这把钥匙,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为培养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徐继山 单位: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学校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9-01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即削减点教材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业内容,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2、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更受学生喜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采用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3、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等课外活动,就是增加些社团、科技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班,并搞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进行考试,不能用数字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在班上、学校对学生成绩进行排队,甚至不能公开学生的评价成绩;5、将当前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与素质教育划等号,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进行,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6、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所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当成是解决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众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它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学会做人。素质教育首先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衡量的基本标准不是别的就是学生是不是发展。

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只立足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应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的能力,所以我们应淡化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考试分数文化成绩为学生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物,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评价考试结果的问题。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每一学生都有其长处,通过我们的教育都能成才。3、要承认个性差异。每一个人都他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不能像机器加工产品用一个模子来进行,它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卓有成效。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枯燥感、厌倦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素质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课堂教育变得更有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1、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的学生的发展为主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我感兴趣的东西,启动学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教学手段要形式多样;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学会”;要还权于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发展,使教育更富于人性化。自然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会学,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将推进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划上等号,认为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学习负担过重?我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量过大有关,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教学方式太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关。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而关键是要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而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负担,加强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能力方面的内容;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兴趣的负担,就不再是负担了。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制

评价体制直接影响到我们教与学的内容和兴趣,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评价体制就必须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会做人能力。1、我们的评价目的要淡化选拔和评比性,突出发展性。2、我们的评价内容要强调全面性,以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并注意个性化的发展。3、我们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评价中求发展。

篇6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根本上讲,是在人固有的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开拓。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然而多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亟须实施素质教育。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对于一名外语学习者来说,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无一不具有人文内涵,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是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进而提高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影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1.教育观念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它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目的开展英语教学,一味地用考试通过率来衡量英语教学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必然会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2.教师素质因素。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方案,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知识,才能把握、处理好教材。因此,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和工作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程度等都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3.学生素质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学生呈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可避免。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知识结构不均衡,应用能力差。例如笔者在自身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种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只注重考试的卷面分数;另一种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从而失去了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素质教育。

4.教学方法因素。目前,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5.教学设备因素。英语教学设备资源不充分,教学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电化教学资源不够完备,教学仪器、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

五、实施素质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1.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学生课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能够让学生抽出时间加强某些薄弱环节,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对那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学业则必须强化。中国以教育改革为名,不给学生任何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改革的亵渎和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2.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的全面发展。但必须澄清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因为,从遗传学角度讲,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这种个性差异,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转变“应试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英语教学中把传统的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侧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英语学习的规律,尽量多用形象化的方法介绍新的语言知识。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发展学生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练习,为学生营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2)挖掘教材内涵,寓德育人文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而语言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完全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本课程兼容文化和人文内涵这一独特优越的条件,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德育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目前,要提高国内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需改变以下现状: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教师准入的起点不高;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跨学科文化知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较弱。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中,以主导作用出现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根据语言交际性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又一个语言交际场景,将语言知识有机地融于语言交际活动中,让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语言交际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践证明,传统的分段教学法、语法翻译法都无法体现语言教学实践性强、交际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能体现语言教学特点,对培养语言能力极具效果的交际法。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其共同特点,即都是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可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7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并不理想,时代的发展呼唤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紧紧跟上。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也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改新路,走出一条从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人手的模式,也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

一、基于素质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

(一)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部分人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创业教育是单纯为了学生创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属于纯理论的公修课。其实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起码是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过窄。

那么到底何为“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创业教育”呢?对此,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高“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达成了共识。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应更大,即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重点是教学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理念出发,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应是前面所论述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绝不是一种“生存拉动型”的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教育。创业首先是一种创业者的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社会表达;创业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创业不是简单的开店、开公司,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现出的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

由对“创业”理念的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是创新就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足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素质的教育。也正因为此,有学者将“创业教育”界定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并且指出,“我们提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希望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从前面阐述可看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首先是一种大素质的教育,重点是教学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本文中基于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也正在此。

(二)素质模式的内涵

本文这种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把“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式的内涵为何?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首先承担着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因为,大学之“大”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大学之“大”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大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品德素养之“大人”的殿堂,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而“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成就学生的最基本的德行修养,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修养,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故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够创业和愿意创业应该具有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模式的含义也正如此。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尤其重视高职生的成功素质教育。前面成因部分已分析,现有的高招现状和招生中二专层次的定位,使得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失利,文化知识成绩底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高中阶段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等生”,因此他们的失败感、挫折感严重,自信不足,或者对前途无望,空有事业的理想,整天处于矛盾和纠结之中。而这些,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让我们的高职生找到自己的成功感,挖掘他们的成功潜力,进行成功素质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展开。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者所应有的素质的教育,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创业者应该有的素质的创新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应从创业者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要把创业教育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

二、加强成功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主题

众所周知,现今高职生大多数自身知识素质不高,他们大多都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受到过学习的挫折,对学习和自身感到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缺乏奋进的信心,因而缺乏创业所需要的魄力和胆略,因此,笔者认为,改变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合适的成功素质拓展板块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个系列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也就是职业设计锚、素质拓展训练、成长过程记录、成长结果认同等。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种训练活动。在训练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过往成功的经历,结合老师的意见指导,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主要由一系列主题板块组成,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气质测评、职业规划和职场礼仪等。

成长过程记录是一种成功素质过程记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成功素质成长的阶段性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记录,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点,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安排训练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督促学生努力完成。

素质市场认同是一种认同程度,是市场对学生成功素质拓展后的认同程度。高职院校的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行业的联络,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实习实训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在学生实习和实训中,聆听企业和社会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意见。

(二)确立合适的成功理念教育主题

为开发学生的内在成功潜力,笔者曾经在本校的就业课堂上,建议并尝试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活动,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效果较为显著,这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成功素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寻找进步的你;寻找完美的你;寻找独特的你”这一适合高职学生的成功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注重于高职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合高职生本身的特点,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高职生的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高职生对就业与创业课的热情,也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信与激情同时提高,能力与素质同时培养。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和实践,鼓励学生校内外打工。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建立一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参与、体验、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收获。

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中,重视学生内隐的、潜在的间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本领、就业能力、就业技术,为学生搭建走向未来职场发展的平台。过硬的就业能力、健全的人格素质加上自信的魅力,而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成功教育理念的教师,正像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所说: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要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我们教师是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就是管理学生,大学也不例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老师管。但这种管理,不是絮絮叨叨的单纯说教,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引导以及教师自己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去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励、改变学生。

例如,在开展成功主题活动,成为“完美的自己”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对“做最完美的自己”这一成功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如何自我引导?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如何获得评价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引导。尤其是能力和知识素质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帮助高职生提高成功素质。

当然,创业教师的成功理念教育还体现在创业课授课的过程中。在授课中,需要完美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体现自己的成功教育理念。比如,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创业团队模拟训练、现场测试等方式,将系统的成功理念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提升自我,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目标、又有着实现成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大学生。

(四)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也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与高职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成功素质培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可以说是操作方案,其可行性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实效性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成功创业素质中,要根据高职院校或者自己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而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讲解时,内容活泼生动,具有针对性;并且在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微课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为此,笔者所在院校的教研室在对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中,专门成立了研讨组,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潜能开发提升、职场能力提升、职场礼仪修养、职场实践提升、职业认知关注、创新思维提升和创新创造开拓”等模块。

在这些模块体系中,每个模块设定一些主题,然后以成功理念为基础,围绕高职生素质的提升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集体讨论,然后列入创业与就业教学计划。由于课程内容体系接近学生,能够满足学生追求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且课程内容案例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学院教务部门的一致认同。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几方面并不是分开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系列活动,创业教育中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互为联系的一完整体系,一系统的教育格局。

三、健全创业指导课系列:选修与必修、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一)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据笔者了解,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的开设(很多甚至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部分),都是作为和高校思政课等一样的必修公共课对待,最后一张卷子完事。学生必须去答完卷子,拿到学分,才算过关。这种为设置而设置的课程,怎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说实效性了。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这首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也讲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设置创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品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为导向,是设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通用类课程,如创业素质类、创业心理类等;结合本校具体专业特征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类课程,如“商务沟通”、“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上述所说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外,还要分专业、分年级进行,以此建立参与与互动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篇9

二、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掌握熟练技能的工具。2010年9月,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了职业技能、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的含义不仅仅是技术熟练,还包括了更高层的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现代道德意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从文件上规定高职教育改革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的共识。美国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课程占基础学分的50%以上,各种课外实践教育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德国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了解专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营方式及涉及的社会关系等人文素质。日本职业教育大都开设“一般教养”课程,对修得人文素质教育学分有硬性规定。

三、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重塑高职教育育人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专业技能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健康教育理念等人文素养也要过硬,二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2.服务培养定位,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内涵。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用得上”强调了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硬,“下得去、留得住”强调了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等现代职业素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必须以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结合职教特点,融入企业优秀文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接受教育,直接获得实际的岗位锻炼经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努力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吸收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现代职业素养;同时,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专业特点,营造多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2)01-118-02

1 节庆体育与素质教育

1.1 节庆体育、素质教育及农民素质内涵

1.1.1 节庆体育内涵。节庆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当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是以人为主体,以实现人与周围各种环境及人自身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在节庆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1.1.2 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期起作用及可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能力、个性、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与创新秉赋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3 农民素质内涵。笔者认为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时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及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整合。

1.2 节庆体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节庆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承载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农民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等精神;节庆体育在经济上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还能很好地带动农村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1.2.1 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节庆体育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素材,如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让农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所具有的人文取向是一致的,能将地域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沟通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

1.2.2 农民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收集、整合节庆体育资源,使之进入农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和延伸农村文化学习的时空,而且_可以作为农村体育的补充,与现代体育结合,将其健身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很好地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农村文明的进步及体育现代化。

1.2.3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庆体育活动是集体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具有高度凝聚力,也是农村集体生活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节庆体育的组织、训练、竞赛等活动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契机,梳理着农民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及审美心理,最终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

2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开发

2.1 从提升农民传统文化视角开发节庆体育有着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挖掘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增添现代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农民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其精神,更可作为传承者,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岳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源于悼念为祖国的兴旺繁荣而上下求索的先人屈原,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如舞龙和舞狮运动是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已成为节日庆典、商务活动不可缺的内容之一。

2.2 从推行农村广场文化视角开发目前,我国广场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茶,开发发展广场文化对于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节庆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广场文化所需要的内容,如具有舞蹈元素的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节庆体育活动,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节庆体育杂耍项目,以及具有杂技成分的攒杆、转阁等节庆体育活动已成为喜庆节日广场中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在城镇、乡村的街头巷尾都可看到节庆体育的身影,如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身秧歌舞、毽子、高跷、登山、野外郊游等活动。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

2.3 从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开发,当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开发发展地域旅游业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资源贫乏的地域,节庆体育是很好的补充。节庆体育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所形成的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生龙活虎、继往开来的节庆体育文化节即可发展当地经济,改变农村的消费结构,更可提升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念。例如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地的“陀螺节”、贵州黎平地区侗族的“摔跤节”、黔东南恺里地区苗族人民的“爬山节”等等,这些以体育为主体染色的活动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当地农民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消费的特征。

3 素质教育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利用

3.1 编撰农村节庆体育报刊杂志,为农民提供知识读物

3.1.1 增强杂志的可读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着重节庆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节庆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内容要通俗易懂,简洁精炼,有一定的趣味性,力求图文并茂,知识与兴趣并重,从项目由来、习俗、变迁.文化内涵、独特功能到活动及竞赛赏析,以及相关链接至探究话题4个板块组成,通过删选、加工、改造、重组,让节庆体育资源成为农民乐于感知的素质教育资源。如:舞狮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有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系护法驱邪,为佛开路引行之说;根据史籍最早的记载,不论是后魏还是梁代,舞狮子已正式列入百戏表演的行列,系“邪辟”之说;还有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宫廷齐装舞狮之说等,其中有些资料特别冗长,有些内容生涩难懂,在作为农村报刊杂志资料前,作者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作适当的增补、修改,增强材料的可读性。

3.1.2 增添杂志的知识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对节庆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地挖掘,增加其相关链接知识,供农民学习。如: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拓展到韩国端午祭及我国端午申遗的有关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农民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通过直接引用、嫁接、转化、组合等手段,开发符合农民特点的节庆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提升农

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2 营造节庆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节庆体育学习效益,应注重节庆体育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让参与者随时可以感受到节庆的氛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参与者进行学习、探究、实践节庆体育的园地。

3.2.1 设置节庆体育文化长廊。在村舍四周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宣传板,张贴宣传画,给农民发放宣传单,设置“今日荐读、留言板”栏目,把一些节庆体育的练习方法、活动效益等写上供村民阅读,让农民业余生活与节庆体育同行对话。

3.2.2 建立节庆体育展示台。这个展示台必须是政府与农民建,才能产生共鸣,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台可用来张贴农民收集到的节庆体育活动照片,介绍典范节庆体育活动事例,也可以摆放农民自制的节庆体育服饰、器材、手工艺品等,展示共享,交流共进,促使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3.2.3 开辟节庆体育活动场所。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场所,安排指导教练,举行节庆体育培训及各种丰富的节庆体育活动,力求人人参与,并营造交流氛围,及时请参与者填写活动反馈表。

3.3 组建队伍,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3.1 组建节庆体育指导队伍,挖掘农民兴趣潜能。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乡内与乡外相结合的涵盖面较大的节庆体育指导队伍,这支队伍有城镇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节庆体育传承者等,农民在这支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水平的队伍带领下,对节庆体育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踊跃参加,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

篇11

作者简介:周琳(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中国高职‘高等性’内涵建设之载体――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维度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1N11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周琳。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18-03

一、问题提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基本价值取向由原来与本科院校无所区别的理论知识关注逐步转向关注高职教育特定的应用技能。尽管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1]的培养目标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目标区分效度,然而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课程建设也较多侧重于课程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高职教育对“高等性”这一属性的弱化。这种隐含技术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既不能完全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真正在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涵技术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一词,反应了职教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反思和回归。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未明晰。尽管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到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同“能力本位”的核心意义时,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素质教育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具有兼容并蓄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围绕国际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缺乏适度本土化。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主要分为基础核心能力: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例如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延伸核心能力:例如礼仪训练、心理减压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球各地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然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种认证培训项目在被借鉴到中国时遇到了阻力与瓶颈,本土化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考体制与西方国家的高考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目前高考生源分流机制中,高职院校处于高考录取的第三类院校,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的高考录取制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中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而言,呈现出高等教育嬗变至非精英时代的显著特点。根据卡根的分类理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存在偏见。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与实际。

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把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把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这些误区对正确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都会产生消级影响。因此,单纯依靠“职业核心能力”称谓的引进、单靠不结合中国高考录取制度实际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的引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高职素质教育的症结与问题。

再次,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较之过去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待进一步丰富,并使之形成完备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以前素质教育仅限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熏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涵盖了课堂、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校园文化等多个载体。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不仅有必修选修的第一课堂,而且有专题讲座、名著导读、艺术欣赏、文艺会演等第二课堂,更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了专业教育始终,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挖掘其对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等多种形式与渠道。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建立不以短期功利为衡量目标的长效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前期投入巨大而见效甚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对学院当前发展收益甚微。在高职院校纷纷求变的历史潮流中,致力于漫长而艰辛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受到多方质疑,甚至存在阻挠。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技能教育的关注和实践。从宏观上看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没有探索出长效机制和普适模式,从微观上看也没有真正在每个院校的育人模式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近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而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注程度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更注重于“职业性”的内涵建设,而相对忽略“高等性”内涵的建设。这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将造成功利性的趋向偏差。

三、重构高职素质教育的对策

首先,重新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情感,那是最根本的。英国的纽曼也指出,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又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教育就叫自由教育,这种教养连同使这种教养得以完成的知识本身就适于追求。此外,这种教养有着巨大的世俗功效,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最佳和最高心智的形成。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3]极赋化学专长的科特南校长在1945年哈佛“红皮书”形成的通识教育目标对后世具有垂范作用,被概括为:有效地思考(to think effectively)、清晰地沟通(to communication)、恰当地判断(to make relevant judgement)、分辨各种价值(discrimination among values)。在此基础上,1978年“哈佛报告书”明确了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21世纪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有用性”提出质疑乃至非议,人们似乎认为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或至少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家庭、社会、就业市场等各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价值评判方式都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当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映射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时,便体现为在教育目标上廓清了高职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范畴,但未能清晰定位出产业革命后我国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在高职院校传统生源急剧减少以及生源渠道受限制的背景下,究竟是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过渡,还是直面中国技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终提升整体产业水平,都成为确立未来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以何种需求为考虑,都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专业特长、人才特点和服务面向,突出学校在履行培养人才、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有的人文内涵,可以在借鉴通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将传统意义上抽象的教育目的细化为若干方面的评价标准。例如:具有清晰的社会主义方向道德伦理思考能力;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所获得及应用的知识具有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并形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良好习惯;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等。

其次,逐步廓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内涵并使之具有职业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既要求体现其高等性特点,又应体现其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所有专业开出同样菜单,提供同样的课程,一味强调统一性,弱化了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要求,忽略了本专业的标识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人性论、道德论出发,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孟子继之以四端之心,经董仲舒传至程朱理学,都将教育范畴的重心落在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上。曾任北大校长的将近代道德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并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首倡者。而西方自康德《系科之争》开始,从英国的纽曼、斯宾塞、怀特海,德国的鲍尔生,到美国的维布伦、科特南,无一不在着力思考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非功利性教育所涵盖的范畴。因此,当前中国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具有继承中国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思想和接壤西方现代通识教育思想的双重性,既是我国古典素质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也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本土化。

无论秉承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思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应是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两大范畴。将这两大领域再次细分,可以进一步形成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几个范畴。由此,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即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职业劳动素质等。

而每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都应该结合并体现其专业特色。例如在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评价方面,在行业相关法律知识的习得和理解方面,在多岗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方面等,都应针对不同专业增加不同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才能呼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杨叔子院士所倡导的“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4]的冀望,才能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接轨世界产业经济建设的洪流。

再次,全面开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使之具有多维度分支。

社会和自然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人类总是因为既不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不断把握自然发展规律,才使得整个“社会人”群体不断向真理和完善接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文素质的优良意味着精神底蕴的厚实,而科学素养的充盈意味着文明格调的高深。美国克利斯特勒指出:“在15世纪,人文学科包括五个科目:即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5]而著名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从1978年发展至今则陆续增加至七大类,包括文学和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 A.B and C)、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 A and B)、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科学(science)、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和数理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哈佛开设这些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这一旨在培养全面素质的系统课程,打破了按学科设课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学科、多文化的交叉,视野非常广阔,而且将课程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而非简单知识结论的获得,这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极具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基本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常识、行为和观念三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内容描述。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纬度,构建以下五类平行课程体系:一是思想政治课程。依据现阶段我国教育部要求开设概论和法律两门课程,且均为必修课。二是习惯养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娱乐、生活和职业习惯的指导,如开设手工制作、家政学习、就业指导、民间工艺等课程。三是思维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训练,如开设经济学、逻辑学、哲学、历史等课程。四是欣赏评价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如开设美术音乐欣赏、古典文学等课程。五是普及技能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通用技能进行初级培训,如开设速写、口译、演讲辩论等课程。在2-5类的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爱好进行每一类1-2门的选修,但每一类课程必须选修一门。诚如纽曼所言,“知识的所有分支至少在固有的意义上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些分支并非互相孤立,互相独立,相反,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或系统。……用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向心智传授知识的过程,才是大学教育名副其实的教养。这种教养本身就是好的。”[6]

最后,构建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并使之具有行业标准效度。

传统的素质教育评价以卷面测验作为考核手段,但是这样的考评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体现学生素质获得与提高的动态过程。我们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传统的教务处、学生处管理整合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院系考核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让任课教师和实训企业师傅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真正指导者。制定严格的习惯评价标准,按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的各种素质进行管理,如自律、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在课程项目中贯彻实施,由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规范评价语言,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评价,凡是有证书的课目均以证代考。

采取全方位的动态素质教育考核措施。将片面的试卷测验扩展到学生校园日常行为考核、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能力及活动考核、家庭及社区行为考核、企业实训考核、社会责任及社会活动参与考核、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考核等多个方面。建立学生成长性素质教育评价档案,并使之具有多米诺骨牌式的跟踪效度。将素质教育考评结果列入学分考评,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等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2]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篇12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时期为全面培养素质人才,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一种广泛实行的教育方式,更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项核心政策。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素质颇有益处,而钢琴教育又在音乐教育中拥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钢琴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想象能力的教学目的,还是其丰富且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亦或是需要五官与心灵默契配合的美妙教育方法,都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

素质教育最主要目的是在充分尊重人主体特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以通过开发人的智力潜质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以性格作为基础。在情感的基础上,素质教育依赖于知识体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支撑,并且以认知、实践、共处、生存作为倡导的基本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多种特质,比如思维创造性、主体实践性以及立体空间性等等,它主张在教育中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鼓励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给他们。

二、钢琴教育的基本特点

钢琴教育的一个首要特点是实践性,这种实践体现在钢琴学习的音乐基础、技能训练、器乐教学以及曲目赏析的等各个方面;其次是形象性,从本质上来讲,钢琴教育是提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从目的上来讲,钢琴教育旨在表现音乐的魅力形象中引起受众共鸣;此外钢琴教育还有一个特性是情感性,音乐的灵性在于情感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传达,任何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蕴含了其美妙或复杂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无关逻辑与理论的十分纯碎的心灵的交流体验。

三、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钢琴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挖掘潜能

钢琴演奏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了手指的灵活调动能力,也充分反映着大脑的反映以及协调能力。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是语言脑,右脑是音乐脑,左右脑的明确分工与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者的高效学习。而钢琴演奏行为在培养了左脑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同时充分锻炼了右脑的管理反映能力,通过刺激其神经达到使大脑兴奋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讲,钢琴对于整合与协调左右脑的思维活动具有显著的作用。从挖掘潜能的角度来看,钢琴演奏是诸如记忆、想象、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或者心理过程综合作用的体现,这个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反映速度,提升智力活动的效率。钢琴教育培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立体思维三者之间的结合与协调,可以在开发学习者智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其各项潜能。

(二)钢琴教育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培养情操

高雅品格的形成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比如人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大师名曲艺术魅力的过程便是一个陶冶情操、提升品格意识的一个过程,这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一种极佳的方式,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多重成效的理念。钢琴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人格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技巧的学习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欣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以及自身修养内涵的增长,使其散发由内而外的个人魅力与雅致气质。在钢琴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个自然渗透的过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最终效果。

(三)钢琴教育可以提高情商、增强控制能力

情商可以衡量人们情感发展水平的高低,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情感、艺术天赋以及审美感知力等都会被挖掘,在音乐的世界中身心都得到放松,获得与外界协调融合的内心情感世界,情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与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钢琴学习还可以帮助学习者缓解压力,增强对自身消极情绪的调整控制能力,培养人们良好的自我意识,满足其对释放精神情感与生活压了的需求,这种情商的提升与情感的调节反过来也可以使人们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能够使其获得更好地演奏学习效果。

(四)钢琴教育可以培养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维

钢琴教育中学习者要实现自己的演奏与音乐情感的交融,不仅仅要练习双手手指的灵活以获得精湛的琴艺,还要重点培养想象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即从这一角度来看,钢琴教育既包含基本技艺的教学,同时还是一门审美教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钢琴教育还可以运用到素质教育里面理解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中,通过细节分析与反复琢磨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这方面的能力。钢琴教育复杂、灵活又多变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从思维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都说明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基本而且必要的职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对于学习者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广泛地推广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提高钢琴教育的教育质量与水平能够使更多的受教育者满足社会需求,钢琴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钱程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