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挖掘区域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区域地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外面包着海苔,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图分析,看图说话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将毫无用处,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图不离手,宁可无书,不可无图。那么,如何让学生会“看图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2)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要求学生在图上圈出来,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1)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图,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2)结合注记,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3)看颜色和图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1)阅读“区域气候类型图”,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2)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区域气候特征;(3)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1)在图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2)判断河流的类型: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3)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特点,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这样步步深入,有条件的话要多图并用,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叠加,找出图中蕴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南方人矮小灵活,北方人高大粗犷,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3-02
区域地理内容贯穿了整个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地理问题研究的载体,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考查内容,但其在高中教学中处境尴尬。首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突出,造成学生区域地理基础薄弱,又很难从高中紧张的教学课时中抽出时间复习,造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两难境地。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讲授流程使得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区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复习资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视。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三为依托,开发出成体系的问题序列,来实现课标要求。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训练对学生问题能力培养有明显帮助,本文针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作一探讨。
一、高中区域地理设问类型
1、区域定位问题
区域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临接位置、交通位置。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这类问题属于初级问题,其突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技巧有较高要求。该类问题的题目中一般隐含有解题切入点,考察难度明显降低。
2、区域特征问题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岩石)、人文要素(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间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推导。区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思想。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的基本构成问题,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设有隐含内容。
3、区域现象分析问题
区域现象分析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一般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多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作答”。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和推理能力。
4、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
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评析区域发展,并根据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最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和趋势
1、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考试导向性仍旧明显,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影响水平上升。特别是文理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重视程度相当,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主副观念”在淡化。
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较强,但缺乏独立研究学习能力,主要变现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欲望较低,有明显的“先知识,后理论”的学习规律。
文理分科后学生特点出现分化。理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思维更活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忽视系统性;问题发现能力较强,问题表达能力较弱;对师生互动的诉求更高。
2、课堂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对高中授课方式的不认同,随着高强度的训练和知识系统的完善,学生的问题发现欲望逐渐下降,习惯于接受即成的结论,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情境设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区域地理教学思想老化。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理论”,造成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定式,认为记忆风土人情和经典案例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这显然与高中区域地理考察趋势相违背,记忆类知识考察已淡出高考,区域定位的考察难度也大幅降低。
教学环境的限制。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对来说初中比高中开展的更为广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升学压力较小,且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适合活动性教学方式。反观高中阶段,虽然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但深受系统性知识的束缚,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主要趋势。
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文理科学生不同表现来看,相对轻松和无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问题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题后,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讲授的方式,而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问策略
1、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这给问题设计出发点和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问题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内涵,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在保证实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预设。“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更要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和顿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问题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区域地理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活动时,遇到疑难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一个完整表述的问题一般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限定条件、困难和目标。地理问题研究常用的问题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区域地理问题则应该突出空间分析,所以限定条件必须含有位置信息。
(3)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所以如何评价问题质量是关键。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调动,这便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所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制造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创造要求教师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刺激材料。当然产生认知冲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衔接和引导便需要系统化的问题设计。
(4)问题设置突出逻辑性,构建问题系统。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强调新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所以问题的层次性和相互呼应便显得十分重要。问题设置要从核心问题出发,逐层分解,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结构中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问题结构模式,等级逐次提高。
问题集:主问题与各子问题之间通常是包含关系,子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问题链:主问题为出发点,问题间通常是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
问题树:主问题派生出各级子问题系统形成树状结构,即一个多层的问题集。
问题网:通常围绕中心问题放射出很多次级问题,而次级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放射状、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网,并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
(5)问题设计的差别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差别化教育。首先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学的目标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发散性的问题集和问题网,而文科班则要采用系统化的问题链和问题树,突出知识系统结构。其次,对同一班级也要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来及时修正问题。最后,班内不同学生的反应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问题设置中问题难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预留鼓励性的问题。
2、教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1)民主的环境。课堂民主是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课堂环境民主的基本表现是共同交流经验,高级阶段的表现是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证平等表达机会,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经验。而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足以感召全体学习者。培养这种民主氛围的关键在于容许学生犯错误。
(2)适当的思考时间。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时间长度的把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学生开始思考之后,应接受一定的沉默时间,主要还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思考时间超过了读题时间,仍没有思路,则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鼓励相互补充和点评。学生往往不愿意质疑或挑战老师的结论,但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清晰的思考轨迹,为之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答案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种相互补充和点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答题要点的领悟。
(4)必要的支架性帮助。高中区域地理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分析类的主干问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系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支架性准备的帮助。所谓支架,是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识系统图、答题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来实现。例如:解决流域开发和治理问题时,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法,田纳西河和尼罗河流域治理案例为支架。
(5)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随机抽取,顺序提问、集体提问等。相对来说这几种对象选取方式各有优势,但根据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相对来说,集体提问与个别回答组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方向。通过集体提问学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据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展示。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缓冲的机会,也了保证课堂的发言活跃度。
(6)建设性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必须要有总结,但不可以简单粗暴的以对和不对为判断依据。在评价中要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同时以期望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建设性评价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路径指导,而不是一个结局性的表述。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回答较为宽泛,但要突出关键词,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
3、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常陷入“重记忆,轻知识”的误区,而高考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若要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必须在课堂讲授和各种考察中都体现出来,通过目标引导来矫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观。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专业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出现惰性。而高考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挖坑”,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细节,产生不可轻信的审慎治学态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作为问题背景材料。
(3)比较法的运用。地域性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问题的主要来源便是区域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位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开通途。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的基本,并且区域定位在地理科目中占据着比较关键的位置,在高考中有着较大的比例,由此可知,高中地理区域定位这一教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了。特别是这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之中,经过区域地图来显示地理信息,进而要求学生确定其详细地理区域位置,这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重点,是解决地理试题的一个关键点。所以,下面文章就针对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区域定位教学实践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一、欠发达地区区域定位教学的情况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基础,也是地理科目中的核心科目。不一样的区域有着不一样的特征,而一样的区域中的各个地区的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进而组成区域地理环境以及全世界地理环境的总体性。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活动都是在各个地理区域的特征基础上来建立的,与此同时,也会对各个区域地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多种区域或者全世界的环境问题。且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观念在区域定位有着较为深刻的展现,而自然地理区域性以及整体性,人文地理区位与可持续发展组成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经过对地理事物空间的布局、区域对比等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空间格局和地区之间的特点、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概述能力,从而形成宏观的思维和解图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地理这一科目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之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高中地理教学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得到关注,地理科目被排除在中考外,高考理科中不包含地理科目。在欠l达区域,地理仅仅是作为辅的科目来学习的,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且地理科目在欠发达地区被认为是休息的课程、玩耍的课程、随意的课程,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学生更是听不进去,上课不听讲,同学之间交头接耳。例如某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有十多所,而地理教师只有将近20人。在这些地理教师之中只有几个人是地理专业学历,还有几人是师专地理毕业的,一个人是函授本科毕业的,而剩余的都是别的科目教师在教学地理。由此可以看出来,教师人数是少之又少,师资力量完全跟不上教学改革,这就导致了地区地理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有关调查报告显示,随着高考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局面有所改变,可是依然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因为地理所占分数较低,教师和家长、学生等对于地理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导致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发生断层的现象。
二、教学实践方法
(一)使用地图,记住相应的地理方位
第一,使用挂图。准确采用地理挂图,这样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且充分了解地理空间布局,有益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使用地理挂图来教学。打个比方,当教学2002到2012年的我国的平均降水值布局图的时候,教师应当使用我国的行政区划图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并且教师应当在地图中向学生展示中国的酸雨严重地区以及中国酸雨地区分布的地理位置,配合我国地形图来分析酸雨产生的成因。第二,使用地图册,进行填图训练。地图册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一个关键辅工具,因此,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当规定学生使用地图册来学习,让学生熟练使用地图册学习地理,直到看到地图就可以了解到其所在地理位置。详细的方式就是:教师首要引导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阅读地图,接着在地图中定位地理事物,凭借地图来了解地理事物的范畴、大小、性质等等,从而形成一种精确的地理布局观念。最终参照地理教材来修正和填充相应的知识点,经过填图训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位置,从而形成脑中地图。
(二)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帮助学生增加区域感。
乡土地理材料是欠发达地区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开展地理知识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住地理区域定位相关知识点。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关注且融合乡土地理特点以及有关资料,联系生活和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致与积极程度,使学生熟悉地理事物且往不熟悉的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可以让较为抽象的且复杂的地理理念和地理事物更加详细,进而增加学生的地理区域感。学生了解了自身的家乡,经过思维拓展和延伸、区域比较,能够很快的进行宏观的地理区域定位。
(三)巩固经纬网知识,让学生牢记地理位置
学习区域定位,必须要学会解读地图,这是学习区域定位的前提条件。学生可以从地图中来确定地理事物的方位和位置和比邻的地域空间关系,地球表层地理位置是用纬线和经线确定的,而经纬网是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学生应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是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对于经纬网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讲解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巩固经纬网知识,让学生使用经纬网定位,从而指导学生牢记相应的地理事物位置。
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巩固经纬网知识点,让学生记住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而使用地图,记住其地理位置,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帮助学生增加地理区域感等等。进行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教学实践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只是以上教学方法,欠发达地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合理且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成绩。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生发展,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与思维建模构想
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地理。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模仿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必然是模仿―运用―提高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会学习地理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先学会模仿。为此,对于初一地理教学来说,我们首先应培养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地理具体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地理教学的逻辑。
二、初一地理教学应建立的具体问题思维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词语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笔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地理学习方法。它为具体问题的教学提供行为框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便于师生把握和理解运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新课标之课程目标)。地理技能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从新课标要求和整个初一教材设计思路来看,上学期侧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学期重点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及运用地图、材料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不渝地贯穿技能为重的理念。养成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地理思维。
1.构建地图识读思维模式。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地图包括以下几个类型: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技能包括识读能力、用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识读能力是基础,教会学生识读地图是初中地图教学的立足点。目前,许多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识读地图的引导,以致于地图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学难以突破的症结。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关键要建立引导学生识读地图的程序,构建各类图表“读”“析”模式,让学生模仿。以分布图为例,一幅分布图的阅读,首先要养成学生读图先读地图的三要素的习惯,其次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教会学生观察阅读。“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这幅地图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区或行政区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图中涉及的块状“小面”,如标注的阴影部分、文字标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经济区、自然带等。“线”包括分界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及等值线等。“点”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矿产及其他标注、注记。析图和用图能力是建立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据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间及信息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即搭建信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破解地理问题犹如解决数学题:找出已知条件――图中或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知晓问题――需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解题――搭建地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桥梁,这是地理理科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 过程。
2.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说明)。人教版初一下册以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小节,新教材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意图都是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第六章的教学只注意到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模式。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条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环境分析模;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区域范围和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区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三个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广,也是后面几个子模构建、分析的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须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学习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样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一是要以板书方式体现三者相对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入耳;三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时常强调――入脑;四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逐项分析――入心。
(2)自然条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自然条件的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出地形、水系、气候和矿产资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时要从四大要素出发,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维逻辑进行建模,如地形地势对气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它必须成为第一要素――首讲,否则不但影响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3)人文环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环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与民族、地域文化、交通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社会行为、环境保护等许多成分。因此,人文环境的形成不但与历史有渊源,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师在建模时要抓住三个要素(人口与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与结构)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环境分析:
(4)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运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包括地图)简要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新课标要求。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受区域特征的制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逻辑性,故分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又要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抓住主导因素,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思维框架。区域地理的学在于处理“人地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重心应落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认识上;落在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67
随着现在各种传记小说等讲述了自己徒步旅行、搭车旅行、单车自驾游等内容的书籍的热卖,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这样一种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要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背一个背包,带上一个单反就出发那么简单。这种旅行方式不仅需要人们出发前对行走路线、天气、地理环境等的充分考虑,还需要在大脑之中存储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大多数就是这种区域地理知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并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学习态度和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才能将初中地理学好、学精、学到位。而且初中地理在所有初中的学科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初中地理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让学生在初学地理时便爱上地理这门学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呢?这成为了一个难题。
初中地理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能不断增加自身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了解到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面貌、风土人情;知道各种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初中生如果能学好地理,那么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片面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只注重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用来给学生反复讲解书上的内容。然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观察性等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不通过课外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眼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得锻炼,那么学生是不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多向学生传授课外地理知识,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地理风光,感受不同的地理风貌,最终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时,教师如果不通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凭学生自己死记硬背,不仅知识点容易记混乱,而且这样学习效率低下,很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地理丧失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要想学好地理就变得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二)教师一味的强调知识点,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1.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科书上的地理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紧迫等原因,在授课时只注重向学生讲授地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完成了此节课所计划的教学任务,教师还会不停地向学生讲授下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整节地理课都处于不停地翻书、抄笔记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疑惑之处等。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兴趣,不爱听地理教师的讲解,还使得学生的听课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断变差,从而影响到其他课程学习的开展。
2.初中地理教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如果不及时的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那么教师根本就不能知道学生到底学懂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师不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什么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等。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一味的给学生讲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和内容,不擅长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要学会不断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强调教科书上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也和教师一样有需要改进之处,学生应不断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走,不断的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仍采用以往家长、教师所教导的“背多分”的形式,认为只要背得多,地理成绩就会好。不可否认,地理确实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用心去记忆、去背诵。然而,单凭学生死记硬背,不将所学地理知识充分的融入自己的大脑,不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地理还是不能学好、学精。学生要学会理解性的学习与记忆地理知识点,不能一味的花时间死记硬背。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习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义务教育的模式下不得不学习,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不热爱学习,上课时便喜欢开小差;不听教师讲课,喜欢自己一个人干自己的事情。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上课的心情,从而使得教师的讲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相关改进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加以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49-02
1.区域地图记忆阶段
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地图的掌握是一个“渗透――熟悉――应用”的过程。按以往的教学方法,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记忆地图,学生像背古诗一样记忆地图,结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短暂记忆。但如果将地图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作业、考试中,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1寻找合适时机,渗透区域地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由地球、大气、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组成。根据每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气候和洋流的学习与区域地图密切相关。所以,在气候和洋流的学习和记忆中插入世界和中国地图是最好的时机,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记忆气候和洋流的分布、名称,也为区域知识的引入打下基础。
1.2充分利用时间,熟悉区域形态
高一上学期寒假,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假期的学习状态,假期时间不适合作特别复杂的题,所以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区域地理的空白图(主要有中国政区图、主要省区的轮廓图、中国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世界主要国家的轮廓图、世界地形图),还会给出国家或省区名称让学生对应画图,每个同学多发几份,最后要一份学生自己认为画的最好的。帮助学生在假期完成一些重点区域的感官、形态记忆,不仅充分利用假期学习时间,也为开学后的区域地图记忆节约出更多的时间。
2.知识体系整理阶段
地图是区域的框架,有了框架,就要给它添枝加叶,才能形成知识体系。
2.1作业讲评分析,测试加深印象
高一下学期新学期开学,作业和试卷讲评阶段,我结合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和记忆作业中他们容易弄混和出错的区域,加深印象,并组织了一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小测试,主要内容是识别一些重点国家和省区,填写一些主要的地理事物名称。
2.2课上及时巩固,插入区域体系
必修二是人文部分,主要有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几部分内容,其中农业、工业的学习与区域地图更是密不可分,而教材中选取的事例(例如德国鲁尔区、澳大利亚、阿根廷等)恰好是不同大洲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在每节讲授新课之前,我都给学生整理印发一张该大洲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包括该大洲的空白地图、地理位置、主要国家、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河流)、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矿产、交通)等,让学生课前自主填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区域地理学习也更进一步。
2.3 利用假期时间,整理区域笔记
高一下学期的暑假,我给学生印发了 “区域地理知识体系作业本”,包括世界各大洲、中国主要地理分区的空白图和各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总结,并附有几道简单的区域地理练习,学生可以利用地图册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样,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就基本完成,因为每一步工作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所以,掌握的效果毋庸置疑。
3.区域地理训练阶段
近二十年来,随着心理学对于人类认知和学习活动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被认可,随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教学手段。自我区实施新课改以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学案教学法的特点
学案教学法遵循“先学后教”模式,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过程,学生在课前必须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案内容,在掌握最基础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教师通过对学案的批阅把握学生的易错点,进而调整和修改课堂授课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案教学更容易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能有效应对注重学生能力的高考题目,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高考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能力,而定位能力的训练重点就在高二区域地理教学中。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是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的案例式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区域定位能力,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区域地理从世界地理讲到中国地理,知识点非常多、非常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地理琐碎知识的记忆。
三、传统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会将区域地理如此大的知识量全部放在课堂当中讲授,这样势必要占用大量课时,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较容易的基础知识一遍遍重复,表面的“繁荣”极容易掩盖学生对于某个难点知识的困惑,在大量知识灌输中问题依旧存在而不能解决,学生难以获得学习M足感。而且区域地理特别容易上成“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八股课”,课堂缺乏有意义的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是记忆、做题的机器。这和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四、
学案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
1.
顺应时代潮流
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学习”日益普遍的今天,在硬件设备和学习软环境没有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学案教学是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过渡的最佳模式。学案不仅可以满足过渡阶段对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习惯养成的要求,而且能在软硬件条件达到“翻转课堂”要求后“摇身一变”成为微课视频学习后的学习任务单。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微课视频相结合,课前随机完成学案(学习任务单)并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并解决问题。这就顺利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避免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不适应和盲目,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模式突然过渡面前的突兀感。
2.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掌握区域地理最基础的定位、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居民和经济等相关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按照学案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困惑和疑问。师生就可以在课堂当中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定位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课下有“章法”地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节省时间,体现了高效学习的特点。
3.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某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的“学习满足感”,教师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教学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满足感,但是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却可以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案教学法中学生课前自学过程完全自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各地地理现象,再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找到相关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为将来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
4.
打破了传统区域地理“八股课”式教法
传统课堂中区域地理“八股课”式的讲述方法让学生感到乏味。一味围绕着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显得机械而低效、死板且顽固。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集中全部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定位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变化不仅适应高考地理考查学生的新要求,也符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
5.
便于复习,便于整理
传统地理课堂中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虽然效果良好,但势必存在记不全的情况,且笔记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认真程度。然而课堂记笔记也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区域地理中许多简单又重复的位置、地形等知识点书写占用时间较多。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专注于笔记而忽略了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导致笔记非常认真但知识点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出现。学案教学法有效避免了这种现象出现,学案中知识框架很清楚,重点知识可以在学案中突出显示。学生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学案上,而且记录的正是自己感到疑惑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学生只需要再准备一个学案夹对学案进行整理保存,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区域地理教学中引入学案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节省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新课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顺应高考改革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更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将在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之,学案教学法应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参 考 文 献 ]
[1]单丽薇.“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4).
[2]王丽.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3]刘红玲.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学园,2014(28).
实践证明,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释疑,图文结合,能更好得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因此,对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
视利用地理图像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文字表述更为精简。既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多以前用文字直接叙述由教师直接讲授后宣读的地理知识更多地负载于图片上。老教材的黑白图片均换化成色彩斑斓的彩图,增强了学生的读图兴趣,增加了更多的活动内容,以此更好地引导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查阅地理图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发展阅读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
能力
学生要会用图,关键必须去读图、读懂图。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示范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读图的基本知识。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手脑并用,把“听、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有机统一。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初步总结了一套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2.1 教会学生识别地图
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认识地图是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这一阶段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地图”一章中做了专题介绍。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它又是今后使用地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起点放低,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指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基础打牢固。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初中新教材在编排上大量增加了地图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别的地图散布于教材的各章节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理归类,有计划地分类渗透,使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并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
第三步使学生熟练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是教材内容的重中之重,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分别讲述了多个不同的区域。分区地图多而复杂,学生难记,并且容易混淆。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形状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这个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所表现的是哪个区域,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是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取某些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重在教他们阅读的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我国的疆域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学生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等,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2.3 训练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象,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型图等。
对地理学科而言,尤其应注重“板图”效应,教师的板图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他们对该图的印象,最大优点在于板图运用灵活。对于许多重点的地图或学生难以记忆的地图,笔者会带领学生和笔者一块儿画,学生由临摹发展到自绘,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习惯。六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单项地理要素。七年级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图技能,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随着绘图能力的提高,之后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2.4 教师认真设计地理略图,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然后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2004年鲁、粤、琼、宁四省区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到今天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肯定与质疑中,走过了近七年的曲折岁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要求规范办学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课时在严重削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根本方法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实行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无效教学而言,是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少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结合自己多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构建高效课堂,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理清几种重要关系
11 考纲、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课标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低要求,考纲源于课标而高于课标,教材是完成课标要求的学习素材。
12 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新课标的主要知识目标大体为五个方面,基本归属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板块,各部分的基础知识就是主干知识。三者的关系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区域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
13 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其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关键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14 必修、选修和初中教材的关系:必修教材是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学业内容,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初中区域地理是以区域特征和区域现象为主,高中区域地理的重点则是选择典型地理现象或区域为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优化课前准备
21 加强备课:认真研读新课标、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的意图,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做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依据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
22 备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教师要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哪些是学生已具备的,哪些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能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哪些是通过自学、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这些是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下学期每一章的课题研究,进行整体预习。如在讲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调查自己家族三――四代人口增长和迁移的状况,了解自己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试着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为学习人口的发展、分布做充分的准备。且要做好每节课的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将相关的预习题留给学生,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自学,找出疑难问题。
三、建构融洽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学习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创设最佳课堂环境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课堂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课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用如下: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就可以用现实中的问题导课。问:“假如你在当地要购买一套商品房,你对于光照条件有怎样的要求?对于开发商来说,如果要在市区建筑两幢住宅楼,楼的走向如何布局较为合理?两楼的间距如何确定?”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更大的能动性。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的认真程度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者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如果学生学得很累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着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都给地理学科及地理教育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河池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地理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少数民族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按照高考的划分,地理属于文科,在广西的高考中,地理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占100分。而语文、数学、英语都各占150分。所以,人们都把地理当副科看待。相当的一部分学校都鼓励学生学理,理由是理科院校录取的分数低,而且声称理科院校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这样导致一些学校压缩地理上课的课时,给理科让路。其结果就是地理教育似乎是越来越差。一个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或者考上大学,甚至东南西北都无法分清。在一些学校,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严重偏科,对于文科,通常是上课听听,其他时间根本不怎么学,到了考试,临时突击,背一背,考个分数了事。学校的领导只会不断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似乎也只能上课时,不停的讲,把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只是提高了学生暂时的分数,真正的教学有效性、培养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由于种种原因,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存在的客观原因。
在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升学和就业成为家长思想的两种表现。民族地区群众对子女到学校学习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偏激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所以在教育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在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的大环境下,地理教学也显得很无力。
1.2存在的主观原因。
所以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实际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其他科目退下来的老师,教学能力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所以初中的地理课程几乎不上课,学校和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到了高中仍然认为地理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所以地理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平时多用方言进行交流,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给阅读地理材料和图表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连一些简单的文段和区域地图都看不懂,而高中的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地理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认为学高中地理很难。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普遍比较差,举一反三能力和思维变通性较薄弱,这与我们教师的传统地理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一般的过程是:复习上一节的旧知识讲授新知识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地理课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在此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是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因此,这种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是被迫的接受。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这种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来教导我们的学生,使我们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这些都需要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的地理老师好好的加以思考。
2.提高民族地区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2.1转变教育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地理课堂,以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在课堂上多创设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2明确理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充分认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不同,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容易分解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孤立的系统。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虽然贯彻“人地关系”的主线,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的独立性仍然偏强,不利于体现现代地理的人文化、社会化倾向。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这种新指导思想必须贯穿教材的始终。一方面,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必须大量删节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不再偏重各自然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一些自然地理分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人类活动的基础,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也必须删除与“人地关系”关系不大的人类活动的内容,不强调各人文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人类活动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重新调整和组合,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晰。因此,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改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整合,将这些现代地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以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为主的章节之中。
2.3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地理课堂环境。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地理的课堂环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现代地理教学气氛,改变“教师满堂灌”传统课堂形式,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我们地理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要加强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互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意设计优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传统的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和老师都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开心的地理课堂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慢慢地喜欢学地理。
比如:上地理课时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我们老师争论;课堂地理老师提问时经常要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吗?”“除了课本上的这几点还有哪些?”“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越来越自信,从而也锻链了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老师要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少数民族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有时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要入乡随俗,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民族学生怕错和自悲的思想负担。
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控制课堂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能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能否对学生答问的正误作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还要有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学生平等相待,使课堂具有师生共同探讨的浓烈气氛。
2.4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教学模式的更新。如今“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在各学校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教育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该现象特别严重。教师的主角地位,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每课必“滔滔不绝”,让学生听“懂”而非学“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地理课的兴趣逐渐丧失。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进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开发课堂树立独立创新的学生观,应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学习知识的研究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自我个性的塑造者。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好精讲关,让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时间充足的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达到感情的共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被激发。
(2)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主要解决的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的问题。有效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第一,就评价类型的确定来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比如,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可将评价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第二,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评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应包括具体行为(包含具体行为的目标被称为表现性目标或表现性标准),让评价者根据这些行为判断目标是否实现。第三,在评价的设计中,评价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第四,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依据评价内容而定,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测验、观察、鉴定和调查等。第五,评价工具的选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相应的评价工具。比如,测验法对应的工具有试卷、答卷纸、答题卡和评分标准;观察法对应的工具有行为检查表、等级评定表和学习日志等。
2.5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另一问题可能是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参与合作讨论、实验实践等地理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探”的现代地理教学模式。每一节地理课要重视精心设计的导言,把本节地理课的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地理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好知识,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自信心,在课堂上多创设贴近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答时,我们教师再从生活当中加以引导,共同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2.6重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联系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少数民族乡土实际、学科间联系,及时补充最新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亲切感、趣味感和紧迫感。
比如“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让学生在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地理课程资源。这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而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多多加以吸收,并利用到我们的现在地理教学当中来。
2.7注重开放性地理教学,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
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比如在“环境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本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
2.8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它们不仅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教师要注重这些现成的学习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获取图中已知或隐含的地理信息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为了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专题地图面前多尝试自己制作:有开始,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学生的笔记本上图文并茂,改错本上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不断开发、激化学生大脑潜力,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区域识别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民族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由于升中考时不考地理,学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把地理自作是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重视。导致学习在课堂上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因此在学期初始阶段,反复多次,从高中为会考、高中综合科等方面,教育学生转变观念,学好所有科目,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地理,提出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应该说,通过说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由于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二第一学期内容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教材较初中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震(近一、二年)事件等;结合往届学生某些知识点掌握的难易程度或易出现的错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冷铎,暖铎的形成。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第四,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八科的学习,加之部分科任实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地理,即使是单元练习,也有不少学生抄袭,以应付捡查。但这又不是一个学科的老师能解决的。当然,亦难的找到时间辅导学生,晚修时间根本无学生看地理书.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好的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为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我将继续努力工作.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13、14班)的地理课。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震事件等,结合晋江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四、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在这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不断反思,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感悟。
1、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2、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3、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课堂时间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时好时坏,尤其是学困生,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3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
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
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
高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才是重要的。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4为了总结教学经验,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5一、指导思想
高一地理教学要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
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学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它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离开地图,学习地理那简直就比登天还难,很难形成空间概念。因此,对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让学生多使用地图,把地理事物对应到地图上去,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这里就以创设地理“旅游活动”情境为例简要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
1 创设真实的地理“旅游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可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初一学生新学等高线地形图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所以很难理解和掌握好。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去旅游。同时一定要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充当导游的准备,让学生们每人写一份出行方案。
教师当然可以从学生导游的好方案中选一个或数个地点去旅游,也可以从考虑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就近选择一个地点去旅游。当然这个旅游地点要正好有山有水(才利于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旅游时把学生分成几组从不同的位置来进行爬山比赛。最后由学生来总结获胜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知道陡坡和缓坡的不同意义了。教师再进一步说明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的需要用陡坡来开发,而有的则要利用缓坡来进行。紧接着教师及时地拿出等高线地形图来进行分析教学,此正可谓乘热打铁,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结合生活中山区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山脊和山谷一般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河流和雨水的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一组山谷相对,是翻山路线,也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山脊、山谷都是山坡,陡崖是陡坡等高线密集到重合程度的表现,缓坡、陡坡、陡崖的坡度依次变大。我们懂得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开发利用山区意义重大。
通过上述旅游活动教学,学生们都增强了为开发山区实行西部大开发而跃跃欲试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课内、课外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对图态度、用图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2 创设模拟的地理“旅游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读图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下面就以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第二课时《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的成功教学为例来谈谈。
“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结合课本主要铁路干线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整理资料,并且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选择旅游地点和旅游景点以及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注意出发点用南京(因为我们这里还没通火车)。提醒学生特别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上课时先给学生们大约5分种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然后让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导游员,创设一种旅游情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争当导游。有的说要去西双版纳看热带动物和植物,并欣赏多样化的民族风情;有的说要去桂林,看喀斯特地貌,钻溶洞,并荡舟漓江上;有的说去北京,爬长城,游故宫,看天安门广场,瞻仰的遗体;有的说去哈尔滨参观冰雕艺术;有的说去拉萨感受神奇的天路,并去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还有的说要去海南天涯海角,享受椰林、阳光、沙滩、海浪,并投身海洋,尽情享受海洋的拥抱,如此等等。像“旅游竟猜”之类的游戏、角色表演等等的形式都被学生们引进了课堂。他们用优美的语言将本组同学的发言有序地组织起来,引领大家去观赏名胜,有时还用多媒体播放与之有关的风光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会了铁路干线的名称和起讫点,还有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原本那些按常规授课时感觉较难处理的难点迎刃而解了。接着教师再让导游介绍他们是怎么选择出旅游地点和景点的。学生导游们就会拿出一些像城市分布图以及城市旅游图等来进行介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旅游路线的问题。学生们又会拿出全国交通图和所选地点的交通图来进行比赛的。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选,选出好的导游方案进行表扬。学生们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这样自然就会强化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意识。
在上述学生表演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幅全国铁路干线图,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有的到屏幕前去指认铁路线的位置,有的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合理的铁路线等等。小结时,按方向师生共同归纳出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名称: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检测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略图。还让他们自己出检测题来加强对铁路干线的应用。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本节课还可以联系中国地形中的主要山脉,让学生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来进行模拟“旅游活动”教学。这样做不但能很好地完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复习中国主要的山脉,而且在新学和复习中又体现了主要铁路干线的重要性,学生自然知道“学而有用”和“学以致用”。
当然,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都是可以采用“旅游活动”来进行的,相信只要引领得当,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用图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