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信息网络时展的主动选择。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目前,知识的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体制等等。这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的国防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各国对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时较强调进修和科研,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为实施自己的职责,必须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修。”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
然而,高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科研是科研部门、是专家学者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要通过专题研讨、请专家讲学、外出进修学习等形式向教师宣传,促使教师学习,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科研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代、社会、民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的要求,我们当责无旁贷。
二、以人为本,全面提高
一是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要善于抓好教育领域中最先出现的教育现象和本质,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思路,敢于向权威和假设挑战。科研型教师要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对自己教学中新的发现和思考,要积极主动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实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二是不断积累渊博的知识。为完成本学科教学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相关学科知识,社会常识、日常生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科研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等。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指导科研;灵活运用,掌握系统、边缘和交叉科学等理论,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是培养获取和接受信息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学生求知要求也会愈来愈强烈,作为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接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使自己适应现代国防教育工作需要。
四是培养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教育科研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对课题进行恰当地选择、合理地设计。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形势,从国防教育改革的实践和部队实际需要中选择和设计课题,包括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课题能力,文献资料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研究假设的能力,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三、打牢基础,掌握方法
要努力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进行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科研课题的来源应该主要是本教学实践或本专业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需要。
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题目的;二是课题的价值;三是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四是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归纳结果,写出报告或论文,把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优化环境,激发能力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学校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是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造型校长。创造型校长,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给予圆满解决。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科学的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和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带头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创造性课题,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等。
二是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管理。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对教师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就是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是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考查创新教育能力。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还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科学研究是高职教师的任务与职责。
一、高职院校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科研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破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唤起企业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情。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二)科研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科研工作对于教师践行高职教育理念,理清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另外,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丰富讲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工作始终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科研是高职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科研工作除了可以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提升学术水平、增强教学能力、实现职称晋升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科研工作中,教师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去思考教学中的诸多新问题,更加广泛地猎取新知识,更加积极地探求解决之道。正是在不断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才得以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科研的内容
(一)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科学研究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还包括教学研究。如教学改革问题、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教育科学问题。既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探讨。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自己所执教的学科领域内的新内容传授给学生;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授课需要建设教学资源,构建教学环境。
(二)专业学术研究。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必须关注本专业发展动态和空间,认识和理解新的经济形势给本专业带来的影响,掌握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成果,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水平。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会计在社会经济和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科研现状
(一)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在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生源逐年下降的严竣形式下,财会类专业出现了报考考生人数不减的局面。各大高校财会类专业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显加重的教学任务使得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天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从而导致教师主动进行科研的的积极性低,科研氛围不够浓厚。
(二)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兴趣不大。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多数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虽然大多数教师通过在职研究生进修取得了硕士学位,但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突击搞科研,他们只按照职称评定标准要求搞科研,一旦职称晋升就失去了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屡次受挫后产生了畏难情绪。
(三)科研方向不明,科研质量不高。不少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只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并不关注科研成果的质量;只关心职称评定的要求,并不在意是否能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部分教师科研选题范围跨度很大,甚至与教育教学和自己所任教的专业毫无关联,这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四、加强会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学习提高。针对高职教师对科研缺乏重视和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情绪的情况,学校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的文件学习、专题研讨、高校专家学者宣讲、培训进修等形式,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发教师积极跻身于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团队协作,联合攻关。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高职院校应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积极组织团队研讨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团队的协作与配合,加强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
(三)创造机会,加强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是教师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会计教师参加会计学会、会计师资研讨会等活动,以使会计教师能够有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教师在会上交流学术观点,发表学术见解,同时获取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国内外同行的新经验和新做法,这对于开拓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为了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均招聘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接收能力强、新知识多等优势;但其弱势也很明显,他们都是一离开校园就匆匆地走上讲台,大部分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更不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所以,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系统的培养。而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模式需要创造型与科研型教师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深入地观察分析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其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科研,由经验型、辛苦型向科学型、研究型转变。
(二)教育的终身化需要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的教师
人类科学知识每3到5年增加一倍,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毕业时即有五分之一已被淘汰,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和专业设置的特点,教师必须转变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认真学习和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把最新科技成果及自己的科学思想和创见带入课堂,传给学生。同时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及教育技能,从而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与知识更新同步,不断钻研探索,始终走在科学知识,能力技能的最前端,才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永葆活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备受社会欢迎。
(三)高职教师要适应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要不断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主动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将困扰社会与企业的经济及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并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顽强地去攻克它;要主动介入产业活动,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依据国家需要和行业发展,超前起步,探索研究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向,提出前瞻性指导性的结论,使社会、企业做好技术储备,形成超前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现状
(一)青年教师科研畏难意识严重
不少青年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他们中为数甚多的人,对此既不愿做,又不敢做,更不会做。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实践证明,一个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现教育教学意图,充其量也仅是个"单纯教学型"的教书匠而已。
(二)科研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研究方向不明,申报课题经验不足
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高校青年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科研队伍中。
(三)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这种认识反映了旧的教育观念仍然禁锢着不少教师的头脑,错误地认为,只要守着两本书(课本与教参),一支粉笔,所教学生成绩合格,找到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搞教育科研,就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且出不出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冒一定风险,因而吓退了不少教师,也为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长期以来,人们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优秀教师。其实这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误解。真正优秀的"辛勤园丁",无可置疑地应当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有着良好的师德,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上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二)学校应提供有利于科研的平台。为了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应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以绩效工资为平台,把教师的科研成绩列入考评项目,引导、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认真搞好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找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点,学习和创新科研方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政策平台,资金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加入科研团队,全面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融人到教学中。教学不是孤立的,科研可以充实教学。科学在日新月异地飞快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总是讲一些陈旧的东西(包括基础课在内),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很乏味。因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前沿,并适当引人教学,会丰富讲课内容,使课堂效果更好。尤其是介绍自己亲身从事的科研工作,会使学生感到更有兴趣和动力。
(四)通过企业实践调整科研思路。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锻炼,应有计划的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定期安排他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科研教学中及时补充当前生产中使用的新工艺、新科技。还可将教学中的一些科研课题带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五)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注重研究方法。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一览众山小,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了教师的生活内涵。青年教师应把自我诱导、自我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时时激励自己去刻苦学习。同样,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就必须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教育理论,因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很难有教学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视野,就没有新发展、新突破。青年教师必需加强基础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教育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和初步学会并掌握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增强科研信心,激发科研激情。信心和激情是搞好科研的两大要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自身的文学功底,以更好地体现和传递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系统地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地培养,在加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夏玲.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11-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入内涵提升,创建“双一流”和加快“地方本科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两大抓手,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目标。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明确之后,如何培养这样的人?靠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培养这样的人?则变得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知识传授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工程技术能力。而现今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注重问题驱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方法途径,构建新型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地方本科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和当务之急。
一、培养体系构建理念
理念决定方法,思路决定出路。要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发展培养模式,需要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1.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周期滚动提升。根据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以“全程性、分阶段、可持续”为指导,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教师的周期性、可持续滚动提升。
2.突出阶段重点,完善多元培养模块。结合工程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工程技术能力发展上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将之前碎片化的培养内容整合成工程思维能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转化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能力提升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五大模块并加以完善,针对不同阶段教师需求特点重点突出培养相应模块内容。
3.加强纵横合作,构建协同培养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横向联动,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关系,搭建共同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形成校内的纵向支撑,建立校内各部门、二级教学单位间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关系,最终构建横向联动、纵向支撑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协同培养平台。
4.完善信息系统,构建在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档案库,汇集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形成集规划、培训、研究、交流为一体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在线服务平台。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开展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评价方法研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增设工程业务考核、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以考核促培养,以评价促提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培养,积极提升能力,持续提高培养工作实效。
二、培养体系构建方案
地方本科高校应针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需求,按“科学规划,构建体系,建章立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以“顶层设计、重点突出、协同培养、信息支持、评价促进”的培养理念,构建完整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师制订涵盖“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培养措施,且加以有序推进和落实,切实培养和全面提升教师工程技术综合能力。
(一)培养措施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工程技术能力欠缺,高校可从本校选派或从企业聘请与青年教师专业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工程人员作为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导师,充分发挥工程资深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的要求,建立工程实践意识。工程技术导师应根据被指导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指导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并具体制订提高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和措施,并督促实施;在知识、理念、技术、方法等工程技术各环节上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并做好指导记录。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定期就个人思想、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向导师汇报并听取指导意见。各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指导、检查考核等工作。
2.组织工程技术知识培训,完善教师工程技术知识体系。高校可组织没有工程与社会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安排的工程技术知识培训。由学校聘请校内外、国内外具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专家学者,以专题培训、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的方式,采取信息化、多元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拓宽中青年教师的视野,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工程知识体系。
3.落实工程实践工作,切实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
①参与工程与社会实践。分类型分层次规定专业教师需进行工程与社会实践进修的时间和标准要求:如对于刚入职且工程实践经历不足三年的教师可规定头五年中需有累计半年以上的践进修锻炼时间,其他类型专业教师应每八年中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进修锻炼时间,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评优评先时必须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经历,且实践进修锻炼应与教师岗位职责和任务相一致或紧密相关。工程与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可包括:到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或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程技术创新活动;主持或作为第一骨干承担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工程或技术类横向科技开发项目;非工科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行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社会调查及研究工作完成工程与社会实践等。实践具体内容可包括:参与项目和工程的咨询、服务与管理;参与设备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和社会实务等。
②教师进实验室。实验室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最佳地点之一,实验室工作更是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最有力方式之一,高校可要求新入职教师第一年必须进实验室,期间工作成果作为试用期考核的必要内容之一,中青年教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需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验室工作时间。进实验室的具体形式可为:负责指导一定工作量的实验实践课;参与本专业学科建设有关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及实施工作;主持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参与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请与研究;参与本专业相关实验实践教材、指导书、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编写和修订等。
③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应依托地方本科高校良好的校办科技产业及产学研合作基础,充分发挥一体化平台优势,让中青年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或是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从事本专业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和合作研究,通过实践锻炼了解行业现状,从而提高业务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和工程应用能力。
④从事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开发。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中青年教师结合工程与社会实践,围绕实践中发现的产业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启动工作,以项目为驱动,让教师在承担项目研究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不断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提升工程技术能力,又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应用技术成果。
4.考核与激励并进,有力促进工程实践成效。高校若想取得有效的培养成效,就要从源头上对培养质量进行把控,首先就要对实践锻炼单位进行审查,应是与学校有紧密项目合作、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抑或是有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以及行业、产业内领先的企业,或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其次考核时需分过程和成果两部分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时间、内容和成果,接收单位负责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考核,高校则通过审查考核表、答辩、述职、讲座等形式对参加培养的教师进行成果考核,过程和成果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算通过审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岗位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为激励教师,高校亦可考虑对参与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师进行工作量减免和相关补助,对取得突出成果和贡献的教师进行多样化奖励,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实践资格和考核记录,并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除了以上措施,地方本科高校还应支持和鼓励其他专业专任教师参加短期挂职、顶岗实习、调查研究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技能培训认证和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坚持“按需选派、学以致用、规范考核、保证质量”的原则,在执行学校规定的前提下,以确保各二级教学单位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教师深入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工程和社会实践,打造一支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
(二)保障措施
无论是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案的有力实施,还是培养措施的有效执行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支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制定一系列从政策、人员到平台的软硬兼备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培养方案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力保障和不断提升培养成效。
1.机构保障。职能明确、定位准确的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案措施有效执行的前提。地方本科高校要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成立专门为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提升服务的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明确其研究、管理、服务的功能定位,形成部门联动、专兼结合的组织体系和人员配置,研究分层次、多样化的培养项目,制定有效促进、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实施方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
2.制度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构建并推进改革现有的人员聘任、职称评审、教学考核、岗位评聘、教师培训和激励促进制度,将体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转化能力、工程教学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纳入其中,增设或加大工程技术能力的指标和权重,在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期间进行工作量的减免、对等转换和相关补助,引导和吸引教师投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实践和改革,提升工程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提高工程综合素养。
3.经费保障。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充足的经费投入,鉴于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低成本完全无法满足培养中软硬件建设的需求。高校应统筹相关经费使用,一方面依托特色学科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开辟工程实践基地,改善工程技术培养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在工程技术能力培训,外聘工程技术兼职教师,工程与社会实践,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开发,教师进实验室,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开发及项目教学试点运行等方面设立专项经费并具体落实,减轻教师及企业的顾虑,切实保障培养成效。
4.平台保障。工程实践锻炼平台是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有力支撑,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建立起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此为载体为教师搭建稳定的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断完善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外部渠道。围绕“资源共享,共建共管,共同提高”的原则,整合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建设和管理各类保障设施,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中,加强校企双方专家的交流和合作,以最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将先进的工程理念和生产技术带入高校,共同打造一支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知识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目标的关键。当然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高校各级各类部门和人员的V泛参与和共同奋斗,也需要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和积极主动配合,通过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渐进式培养,滚动式提升和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