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50-02
作为农村初中的班主任,我一直都很重视女生的青春期教育,聊天、班会、观看视频、生理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女生会议等都是我对女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方式。
新的学年开始了,学校又迎来了一批初一年级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一张张稚气又纯真的脸上充满青春特有的朝气。突然,我发现我班有三个女生穿着超短牛仔裤,裤腿也就两三寸长,那装扮就像是社会上的某些时髦女郎。女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关注自我,日常表现为爱美、注重穿衣打扮。而她们的家长大多是农民,并不在意孩子穿什么,如何装扮,更不懂得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针对这一问题,我意识到应立即给予恰当的引导。
当天中午,我放弃了午休时间,在网上查阅了许多有关衣着打扮以及审美方面的资料,下午上课时,立即就给学生上了“初中学生该如何着装打扮”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中学生的着装图片,让学生评议,哪些着装得体,哪些不得体,并请学生说说不得体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着装要注意场合,尽量得体大方。一个女孩真正的美,不在于她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不在于她是胖还是瘦,不在于她穿得时髦还是保守,而在于她的品德、内心世界,在于她的智慧、知识和才华,这才是真正吸引人的、持久的美。那堂课,我并没有对穿超短裤的女生进行直接批评,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班再也没有女生穿超短裤到学校。
许多农村的父母不懂得或不好意思开口给孩子讲青春期的生理知识,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女生,特别是一些早熟的少女,对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一无所知,为身体的发育感到不安,极力想压抑青春在身体上的显现。当月经来潮时,她们惊惶失措,有的甚至视其为“倒霉”。及时对她们进行生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身体的发育变化显得十分必要。
刚开学的一星期,我每天晚上都利用自己女性的身份,来到女生宿舍,和女生聊天,告诉她们一些过集体生活的常识,讲述自己青春时期的故事,讲讲上一届学生的趣事。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已有一些女生有了月经初潮,我首先祝贺这些女生,祝贺她们长大了,再告诉她们月经是每个正常女性都有的生理现象,它就像“好朋友”一样,会伴随女性一生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并对其他女生说,不久的将来,她们的“好朋友”也会来,不必大惊小怪,也不用感到紧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同学。这个话题,即使是孩子的妈妈,也不一定这样坦然地和她们讨论过,所以女生一下子就跟我很亲近了,都把我当成了大姐姐。接下来我利用劳动课的时间,组织全班女生观看了视频《关爱成长中的你——女生青春期教育》。其中涉及许多女生关心的问题,如:女生青春期身体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是月经?月经来潮身体会有什么反应?痛经的时候该怎么办?怎么提前知道自己要来月经了?月经来潮前要准备些什么,经期又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这些知识普及得很及时,全班女生都很有收获。
一天,我不经意间看见班上一名女生直接拉扯一名男生的衣服,与该男生嬉笑打骂,两人之间的行为举动颇像恋人。我意识到该给学生讲男女生该如何交往的问题了,于是我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该如何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在性格上可以互补,使男生更有男生的气概,如勇敢、坚强;使女生更有女孩的气质,如温柔、甜美。但是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一要保持公开模式和群体模式,不能搞秘密模式和一对一模式;二要把握分寸,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三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四要注意别把欣赏当成爱。我还提出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大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在公众场合,男女之间会拉拉扯扯、嬉笑打骂吗?以此告诫学生,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类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并教育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应得体大方,男女之间应保持合理的距离。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还是很担心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我认为应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美好的爱情观。我通过一次班会,给学生上了一堂“爱情”课。班会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爱情,然后问学生:什么是“爱情”?“爱情”到底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待学生发表了看法后,我对学生说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这两个字应该从中间切开,一个是“爱”,一个是“情”。爱是什么?爱是无私、是宽容、是付出、是尊重、是信任,因此,爱是很辛苦的,爱是一种责任,这是大前提;然后才是“情”,情是指两性之间彼此相悦、彼此倾慕、彼此追随、彼此吸引的感情,与爱结合起来才叫“爱情”。爱情应该是纯粹的、高尚的、美好的,应该是从一而终的。这次班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通过这次班会,学生提升了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尽管如此,“早恋”现象还是在所难免。“早恋”若处理不好,往往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女生。在这个过程中,女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如何教育女生学会保护自己呢?某日,《今日说法》节目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16岁的女生被一个18岁的男青年砍死了,该女生通过网络认识这个男青年,然后见面交往,最后女生提出分手就出事了。看到这则新闻我想了很久,毫无疑问这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我决定单独跟女生上这一课。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78-05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state anxiety among female highschool students after
emotional modul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reatment
YIN Jian-chun,BAI Jian-qing
(Depa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motional modulation on state anxiety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0 femal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n=20) or control(n=2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motional modulation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ten week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me. The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STAI) and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PSDQ) were administered to participant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after the ten week treatment.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d more in physical activity, coordination, sport competence and flexibility subscale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rait anxiety scor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group. A ten-week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emotional modulation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ate anxie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of femal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emotional modul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physical concept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还是教学领域,均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不断暴露,建立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求的新方向。以此为契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模式、小群体模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发展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应用的广阔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简单的理论介绍,缺乏纳入课程的实验研究;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富于建设性的体育教学情绪调节方法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已有的教学模式中鲜见针对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为干预策略,探讨其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影响,旨在探讨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及分组
以淮安市清河中学初中三年级女生为实验对象,为了符合实验要求在选取实验对象前对其进行结构性访谈,选取出自愿参与本实验、先前无运动经历并习惯于久坐行为的健康女生4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平均年龄(13.35±0.88)岁;平均身高(157.76±4.86) cm;平均体重(46.45±5.93) kg和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13.20±1.67)岁;平均身高(156.47±4.30) cm;平均体重(45.54±9.43) kg。
1.2实验工具
1)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DQ)。由澳大利亚Marsh教授1994年编制,该问卷分为: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灵活、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耐力、身体外表、运动能力、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活动11个维度,共70道题目,由国内学者杨剑引进,并进行了国内适应性和效度检验,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在0.61~0.81;重测信度在0.54~0.80,符合研究要求,该量表适合测量12岁以上的成人,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
2)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I),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境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按l~4级评分。分为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2种问题,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序计分。计算S-AI的累加分,最小值20分,最大值80分,反映状态焦虑的程度,1995年李文利等[3]使用该量表修订了中国学生常模。
1.3实验设计
1)培训教师。教学的实施者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前”首先要对教学实施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初步实践和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2)实施教学干预。实验组:实施“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每次课堂教学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诱奇引趣”阶段,该阶段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大约20 min)。第2阶段是“调乐调焦”,主体探究阶段,有效运用心理诱导及调节,如语言诱导(启发、设问、提问、鼓励、表扬等肯定性评价);动作暗示(表情、手势、眼神、语气、声调、组织及参与学习等);教具刺激(幻灯、录音机、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心理调节(呼吸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注意调节法、按摩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调整运动负荷及重新组合练习方式),以调控学生的积极情绪及适宜的焦虑水平,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大约30 min)。第3阶段是师生互评,分享成功阶段,将他评与自评结合,既关心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尤其关注评价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感(大约耗时10 min)。每次课总时间约为60 min,每周3次(分别为周一、三、五),为期10周。上课时间:下午4:30,上课地点:清河中学体育馆。实验组心率控制采用遥测心率仪调控,课中平均心率为130~150 次/min,最大心率≤180 次/min。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是考虑3个方面:一是紧紧围绕新课标水平的学习目标及本实验学校基于实际制定的年度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选择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的主要运动项目。在此期间,研究者每次都听实验教师的课,课后与教师进行讨论与点评,以便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
对照组:在实验前,教师宣传告知其不允许参加任何和身体活动有关的体育训练,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学生由经过培训的老师组织安排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讲座,并观看各种体育录像片,讲座和观看录像的时间与实验组一致。
3)指标测试。在实验前1 d、实验中(实验后第4周的周六)、实验后(实验后第10周周六)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和“状态焦虑量表”在同一时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施测,用以检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状态焦虑的变化。
4)数据处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分析处理,对状态焦虑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2×3(组别×时间)一元方差分析;对身体自我概念的测量采用2×3(组别×时间)多元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状态焦虑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实验前状态焦虑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主效应对状态焦虑有显著影响(P0.05),但时间和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的交互作用显示出实验组状态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表1显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身体自我概念得分在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因素对身体自我概念各分量表有显著影响(P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主效应对该量表中的“身体活动”(P
3讨论
依据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以往研究者对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构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含义。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好奇、兴趣、愉快、焦虑)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性教学模式。(2)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及积极的情感,通过诱发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最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乐学、好学,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会学、乐学、盼学”,从而不断改进学生的情绪及合作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4)实现条件。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法。(5)操作程序。通过一定手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梯度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满足学习欲望,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而后师生互评,分享成功。(6)教学评价。方法(观察记录、问答、问卷、相互评价)、内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要求而展开。有研究指出,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有调节功能,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可以用性别、年龄、锻炼程度进行预测[4]。本研究选取青春发育期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研究效度。
从研究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初中女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见表1)。该结果基本符合本研究假设,根据Cross的观点,情绪调节可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类,原因调节是指对引起情绪的原因的加工和调整,如情景的选择、情景的修正、注意的分配等。而体育练习方式只是一种反应调节,它不能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必须和其他的情绪调节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运动处方,如情境不同,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就不同,因此,这就强调了运动情境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研究着力激发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如对自我能力的感知、体育信念、态度的建立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通过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积极的心理诱导及调节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才能适度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Berege等[5]认为,情绪积极变化取决于体育练习的参加者、练习形式和练习条件3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以上3个因素之间的整合,制定出能获得最大化情绪效益方法模型,认为经常参加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至少20~30 min、每周至少3次快乐性体育活动,将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本实验正是以此为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
但从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来看只有4个分量表得分得到改善,该结果只是部分支持本研究假设,即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能全面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从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4项得分显著提高,尤其是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无运动经历并有久坐习惯的初中女生。而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方面的得分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体育教学模式中采用的身体活动方式多为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这些活动形式需要较高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创新型的民间游戏可以增加对身体各部分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的锻炼机会。除此而外,运动能力的得分也显著增加,可能源于本研究中的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课中的平均心率保持在130~150 次/min,这一运动负荷是运动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6]。
本研究结果中身体力量、身体外表、身体肥胖、身体耐力、整体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分量表得分未发现得到显著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该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有一定差异。王小云[7]通过8周的有氧锻炼,高中女生在身体自我概念中的“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外表”和“力量”方面都有所改善,身体自我描述良好,生活满意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钟伯光等[8]采用身体描述问卷对56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体育锻炼,每周2次,每次40 min,结果显示女性组在协调性分量表上的得分较参加锻炼之前显著提高;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概念、外貌、力量、耐力/体能、整体自尊7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较锻炼前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而在健康、身体肥胖、柔韧性3个分量表上锻炼前后的测试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产生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的解释无外乎采用的运动方式的不同,方法学的差异以及试验程序差异等。研究者们多采用有氧锻炼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锻炼方式,而采用本研究中民间游戏的运动方式的研究不多。另一个原因是采用的运动强度不同,根据Berege的研究观点,运动强度是能否产生身体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研究中的运动强度显然有着一定的差异。另外运动持续的时间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体育教学干预时间用了10周,前人的研究中的干预时间从4周到半年不等。Rostad和Long[9]研究认为,为获得较好的心理效益,运动持续的时间应长于8周。当然本研究同样可能存在一些方法学缺陷,如未考虑学生的期望效应,未设立安慰剂组等,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履平.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剑.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的介绍与修订[J].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83-86.
[3] 李文利,钱铭怡.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108-115.
[4] 邱达明,殷晓旺. 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J]. 体育学刊,2009,16(1):35-38.
[5] Berger B G. Exercise and mood: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J]. J Appl Sport Psychology,2000(12):69-92.
[6] Marsh H W,Richards G E,Johnson S,et al.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multi 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of relations to existing instruments[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270-30.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