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政治思想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儒家的政治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儒家的政治思想

篇1

(1)认为《易传》与思孟学派有关,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这一观点认为,《易传》非一人一时之作,其各篇章之间亦有先后早晚之分,但从《易传》内容的思想倾向看,《易传》的创作年代在思孟学派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其为思孟时期的作品则是可以肯定的。(2)认为《易传》与荀学有关,成书时间在荀子之后甚或更晚。如郭沫若先生说:“两者(指《荀子·大略》和《彖下传》)之相类似是很明显的。……《易传》显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了。它把他的见解由君臣父子的人伦问题扩展到了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上去了”,“《系辞传》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也明明受了荀子的影响,从思想系统上可以见到它们的关系。”13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讲了许多人类历史和宇宙事物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整体上说,它更近于荀而不近于孟”,14“(《易传》的思想)就总体实质言,……与荀子无神论思想接近。《易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与荀子神道设想的思想便完全一致。”15(3)《易传》属于道家学派的作品。陈鼓应先生通过对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四经》、帛书《系辞》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老庄思想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稷下道家、黄老学派与易传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易传》属于道家学派作品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学术界形成的传统看法。16

以上所列《易传》成书时代、学派归属等问题自唐宋以来至今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尽管20世纪以来已经出土了大量的简帛《易经》、《易传》,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否定了一些传统的观点,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可以说,在更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发现之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将长期进行下去。笔者在此只是依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得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易传》各个篇章的写作年代有早有晚当无争议,其基本部分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际,也就是说,其中,《系辞》、《说卦》的基本内容约形成于战国中后期,而《彖》、《象》、《文言》、《序卦》、《杂卦》等可能是秦汉之际或汉初的作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大量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去,以建构儒家形而上本体思想体系为目的的儒家思想学说,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

《易传》吸收和借鉴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17和人道观。

自殷商以来,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到战国末期,经过荀子对天所做的自然性回归,思想家们已经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寻求天道之规律以更好地为人类自身服务这一轨道上来。

篇2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是儒家思想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论语》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仁的思想内容包括了十个方面:

(1)礼,礼是实行“仁”的目的。(2)孝悌,孝悌是实行“仁”的基础。(3)义,义是实行“仁”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见利思义”《宪问》。(4)忠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5)知勇,知勇是实行“仁”的首要条件。孔子把知、仁、勇联系,作为必就行的三要素。(6)恭宽信敏惠,这是实行“仁”的必要条件。(7)俭、好学,这是实行“仁”的要求。(8)中庸(道),这是实行“仁”的标准和境界。(9)温(温和)、良(善良)、恭(敬)、俭(节俭)、让(谦让),这指的是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德行。(10)刚(刚强、果断)、毅(坚毅)、木(质朴)、纳(言语不轻易出口)、直(质直,直道而行),子曰:“刚、毅、木、纳近仁。”

二、仁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六艺、四教、四书五经等。其中,四教指文、行、忠、信,这是有关政治道德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为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而设;《诗》、《书》、《礼》、《易》、《春秋》)是为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而开设,并长期沿用,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至此“四书五经”一直是儒家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乐观点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孔子尤为欣赏颜回“身居陋巷,乐在其中”的豁达乐观,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向上心态;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一个人担当重任、成就事业的必经历程。儒家文化中这种重视苦难经历的思想及其倡导的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直面挫折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的积极向上心态;有利于克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高校的道德教育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儒家道德教育以“孝”为根本,“百善孝为先”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都是家庭美德教育的正面素材。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继承并发展儒家文化推崇的诚实守信、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论语?子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有恒心,立长志;“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强调省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强调学思并重、诚实守信。此外,教学相长、身体力行等思想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3

摘 要: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虽然关于儒家的种种思想的论述已经很多,可儒家社会公正思想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

关键词:儒家;社会公正;公平 ;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6-01

从读书的那一天起笔者就偏爱儒家文化,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兴趣的加深,笔者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儒家文化方面的欠缺与认识的浅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更是浩如烟海,由于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有待深化,所以笔者选择了去继续深造,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多年的阅读与在读研期间的深化思考,笔者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也觉得越来越迷惑。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可以说面面俱到,对于各种论说也莫衷一是。使得笔者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越来越觉得不太明了。但后来笔者经过大量的查阅和探索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思考,笔者认为关于儒家的思想文化研究并不是每个方面的都研究的彻底正确或者完善,相对于其他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方面的论述还是很欠缺的。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一些作者已经做了相关论述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许多作者并没有完全弄懂或者定义好在儒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含糊不清的。关于儒家的社会公正思想已经有少数学者做过论述,但笔者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查阅还是决定提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虽然是一己之见,还请各位导师与专家啊批评指正。

关于原典的考查和论证历来很多,尤其是关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论述就更多了,可以说是面面俱全,几乎穷尽了儒家思想的全部范畴。我们耳目能详的一些儒家话题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并且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余种。 相对于这些思想而言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反而受到了漠视。在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人民对社会公平公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社会问题的核心位置。如果不解决的话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经过西方的煽动和蛊惑以及建国以来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民众中一大部分人也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专制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人们没有公平,更没有什么公正可言。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如果仔细阅读和思考的话,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公平正义的思想。我们和西方一样有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公平正义思想源泉,甚至在五千年的每个文化符号中都包含有公平正义的元素。所以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和西方某些人的大放厥词,我们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发掘展示我们自己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西方某些阴谋家的谬论也会不攻自破。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自从汉代确立它的核心地位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继承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也主要是发掘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符号。笔者认为既然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在历史文化长河的每个时期都是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每个历史朝代和时期都发挥了相应的历史作用,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从另一方面来说,笔者还认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论述“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和儒家的文化语境下“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公平和公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又是如何的?对于儒家文化人们曾一度认为他就是伦理纲常,是专制文化的根。殊不知这样的以偏盖全既是不客观的也是缺乏考证的。自从儒家文化创立以来,他就从未缺乏过公平正义的文化元素,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是孔夫子在行政用人方面的主张即以公举人的实例,思想家门记录并赞扬这样的范例,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只有以公心举人,所举之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公正廉明之士,并依靠他们去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亚圣孟子也曾提出“民贵君轻,仁爱的思想”,即号召大家博爱公正。荀子在《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责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炻贤,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随其后。如是则虞舜还至,王业还起。”引导统治者公平正义的施政用人。以求达到社会的公平合理。再比如董仲舒在这方面的思想论述还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等都是开诚布公的招纳贤才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当然历朝历代都有,笔者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类此种种,是笔者在以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所要主攻的方向,即发掘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又可以起到现实借鉴作用。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该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2.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文化素养,在加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主流价值观念,从而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看法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一种良性转变,更加认可这种大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基础是尊敬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是凝聚人。尊重人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含对职工人格、尊严的尊重,又包含对职工需要、利益的尊重,也包含对职工主体地位、创造精神的尊重,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政治理论学习作先导。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重要途径。一是健全职工理论学习制度,促进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突出学习重点,增强学习的计划性,职工学习每月安排两次,每次学习安排一人重点发言,使大家对专题学习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三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政治理论与其他学习结合起来;四是与时俱进、紧跟形势,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职工的理想信念。根据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公务员公共行为规范教育,提高职工理论水平。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班子建设为重点

班子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领导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信任度,职工对领导的信任度又取决于领导的自身形象。思想政治教育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以礼待人,作风正派坦诚相待给人以安全感,豁达大度给人以宽厚感,使干部职工体会组织温暖;二是领导关心他人要热心,关心体贴帮助干部职工是领导的责任,党支部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挂心上,使职工深深体会到组织的温暖;三是领导换位思考,交心帮人要诚心,讲出话来,职工听了亲切,容易接受,干部职工也敢讲真话,领导帮助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会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超前引导

篇5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6-0046-06

一、儒家“忠恕”思想概述

忠恕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论语》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被孔子奉为“一贯之道”,并为后世儒家所极力推崇。《礼记》载孔子之言曰“忠恕违道不远”(《礼记·中庸》),也可见忠恕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孔子及其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其核心和基本原则是“仁”,而忠恕正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体现。忠恕既是“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和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

在儒家思想中,“忠恕”既可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也可以分而言之。有学者将“忠”理解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恕”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忠恕的思想内涵。“忠”所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恭谨诚信的态度和精神,它要求积极成就自我,以“兼济天下”为责;“恕”所体现的是一种同情心,是一种宽容善良的态度和精神,它要求积极成就他人,以“独善其身”为任。因此可以说,“忠恕”反映和体现着儒家的道德追求和治世理想。“‘忠恕’思想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孔子文化理想、治世精神的表达,也是儒学文化一贯提倡的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匡救时弊等精神的体现。”

就“忠”而言,在儒家看来,“忠”是“尽己”“为人”的由内向外的道德情操和高尚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所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孔子多次讲到忠,他强调要“与人忠”(《论语·子路》);对人要“忠告”(《论语·颜渊》)、“忠诲”(《论语·宪问》);对工作要“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等等。孟子说“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忠经》中说:“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证应章》)这里所说的忠,都包含着一心一意、诚恳老实、敦厚善良、真心实意的意思。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忠”主要是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忠诚信实,敦厚老实,而不能弄虚作假,虚情假意。

儒家所说的“忠”,其内容也包括对国家、社会的忠心。《论语》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这里所说的“忠”,主要即是指文子对国家的忠心。《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忠经》中说:“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天地神明章》)在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是“忠”的主要含义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忠”反映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则具体化为“忠君”。孔子倡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但是孔子及其早期儒家并不赞成臣对君的盲从。孔子认为,忠君要敢于表明自己的政见,纠正、阻止君的错误。《论语》载;“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忠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和盲从,而是要加以勉励和劝导;臣下对于君主,不能阳奉阴违,隐瞒欺骗,而是要尽劝谏的义务,如果君主不接受,就要当面犯颜直谏,也就是要做到“忠谏”。“忠谏”的原则是“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也就是要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而不盲从于君。进谏要出于公心,以实相告,据理力争,不避重诛,不能有丝毫的虚假隐讳和私心杂念。进谏的意见即使和君主的意见不同,甚至违逆君主的意志,但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社稷和民族的利益,也应当挺身而出,直言不讳,这也是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他甚至认为,如果君主有大的过错,破坏仁爱和道义,这样的人也就是“独夫”(《孟子·梁惠王下》),而对于这样的人即使诛杀之,也不算是以臣弑君,而不过是除掉了一个像纣一样的暴君。显然,后世儒家强调的“君为臣纲”,“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君有对臣民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等,与孔孟及其早期儒家所倡导的“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如谭嗣同所说:“古之所谓忠,以实之谓忠也。下之事上当以实,上之待下乃不当以实乎?则忠者共辞也,交尽之道也,岂有专责之臣下乎?……古之所谓忠,中心之谓忠也。抚我则后,虐我则雠,应物平施,心无偏袒,可谓中矣,亦可谓忠矣。”(《仁学·卷下》)在孔子、孟子那里,“忠”并不像后世所理解的那样,专指臣民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不是“愚忠”,而是有着极为丰富广泛的含义的。

关于“恕”,孔子曾明确地解释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人们可以终身奉行的信条大概就是“恕”道了,即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孑L子的弟子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论语》载:“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他们的所“恶”贯穿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也正是恕的道德要求的体现。可以看出,儒家的恕道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情感互动和心理换位的思维模式。对于为政者来说,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和考虑。

按照“恕”的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不能只关注自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应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也应想到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也应考虑和照顾到他人需要。可以说“恕”的要求本身内含着一种尊重与关心他人的人道精神以及人格平等的价值理念。

“恕”不仅有推己及人的含义,也包含着宽恕、容人的意思。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他还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要严格地要求、督责自己,而对他人则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理解、体谅和宽容他人的不妥或不周之处。“责己严。责人宽,这是孔子求诸己而不求诸人的基本态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孔子为求得人际关系和谐而提出的一项原则。”“‘恕’要求我们……承认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承认事物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强求一致、整齐划一,它内含的是一种包容意识和宽恕的情怀。世界上有许多既定的事物,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改变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包容的态度去认可它们,接纳它们。当然这并不是委曲求全之举,而是宽广胸怀的体现,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境界。”“恕”不仅体现着情感上对他人的包容、体谅和关怀,也包含着物质上的帮助和扶持,也即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去关爱和帮助他人,这样既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消除彼此的误解或隔阂,化解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有助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化他人,达到共同向善的目的。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来说,“忠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愿望和要求,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宽容大度、友好相处的精神和品格。

在儒家的道德理论中,“忠”与“恕”既各有其含义,其具体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贯通、紧密联系,因此,二者有时会单独使用,有时会合称“忠恕”,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在“忠恕”一词中,“忠”侧重于所蕴含的“中”之意蕴,强调“中心”、“敬”、“诚”之意。至此可以推断,“忠”是用来说明、界定“恕”的,意为“忠(尽、诚)心地推己及人”或“恭敬地推己及人”,即不论对什么人,都要满怀敬意,不偏不倚,始终将心放于正中的地位,以一颗中庸之心,推己及人。“‘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从消极的方而来说,自己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忠’与‘恕’,儒家希望道德主体能够从‘亲亲’的狭隘之爱中推扩出去,打通‘己’与‘人’的不平等的隔阂,从而建立人与己、主体与他人一体的和谐伦理秩序。”因此,“忠”与“恕”既各有其内涵,又相百联系、相互贯通。朱熹说:“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则其无忠可知。”(《朱子语类》卷四十五)他还说:“‘恕字须兼忠字说。’此说方是尽。忠是尽己也,尽己而后为恕。……今人只为不理会忠,而徒为恕,其弊只是姑息。”(《朱子语类》卷四十二)二程认为,就忠、恕二者的关系来说,“忠为体,恕为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二字,自见相为用处。”(《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陈淳也说:“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之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盖存诸中者即忠,发出外来便是恕。应事接物处不恕,则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实。故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北溪字义·忠恕》)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忠恕是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诚恳信实,敦厚善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具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内心自觉和道德情怀。

二、儒家忠恕思想的政治伦理启示

儒家的忠恕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对于人们诚实不欺、忠厚善良的道德传统的形成,对于人们的爱国心理和献身精神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华民族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忠恕”所包含的丰富的伦理精神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忠恕是为政者应当具备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经·天地神明章》)“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在儒家看来,忠恕是最高的社会道德原则,不论对社会而言,还是就个人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就社会来说,“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二程集·程氏外书》卷二)。王夫之说:“尽己之理而忠,则以贯天下之理;推己之情而恕,则以贯天下之情。推其所尽之己而忠恕,则天下之情理无不贯也。斯‘一以贯之’矣。”(《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卫灵公篇》)《忠经》别谈到了“忠”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忠经·尽忠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忠经·天地神明章》);“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日忠而成也。”(《忠经-辨忠章》)在儒家看来,只有人人践行“忠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才会实现,或者说,忠恕不仅是一项治世原则和道德要求,也是君子圣贤甚至普通人都应该追求和具备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素质,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忠恕首先是一种人格理想和思想境界。

就个人来说,忠恕是“修身之要”。康有为说:“推至天地位,万物育,其本亦不过尽己心而为忠,推己心而为恕耳。若不忠,则为忍人之心;若不恕,则不推不忍人之政,可以天地闭,万物灭。故忠恕虽约,而大道已尽,更无余法……自入德言之,则视忠恕为违道不远之方;自至人视之,则忠恕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理。故忠恕之道,实一本万殊,兼下学上达者也。”(《论语注·里仁第四》)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能否奉行忠恕之道,对于社会及其大众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天下之务,奠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盖天下之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朱熹:《论去邪疏》)“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忠经·尽忠章》)“就有位者而言,则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广。”(陈淳:《北溪字义-忠恕》)可见,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忠恕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为政者首先应当达到和具备的。

(二)忠恕是为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成全他人。后世儒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对于为政者来说,忠恕不仅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思想范畴,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正如钱逊先生所说:“忠恕是直接的行为要求,是为仁之方。由践行忠恕之道,可体认培养爱敬之心;由爱敬之心,进而识仁礼之义和一本万殊之道。这样,从忠恕之道开始,深化开展,即可逐步把握孔子之道。所以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对于为政者来说,首先要做到忠诚老实、诚恳信实。孔子主张“与人忠”,孔子的学生曾子也经常用“为人谋而不忠乎”来反省自己。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要真诚、忠实,要心胸坦荡,襟怀坦白,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而不弄虚作假,口是心非。一个人,只要无自私自利之心,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光明磊落;反之,如果事事从一己的私利出发,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目的,就必然会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可能做到心胸坦荡。其次要做到忠于职守、勤恳努力。孔子提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就是说,身居岗位不要懒散懈怠,执行任务要有忠心。对于为政者来说,忠于职守、敬岗爱业,工作中勤恳努力、尽职尽责,也是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敬业精神,甚至,就不可能干好工作,甚至会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按照忠恕的要求。作为为政者还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具有包容精神,不能对人求全责备。“儒家凡言忠恕,都强调对‘己’的限制和要求,以‘己’的自觉道德义务为观念、行为的起点。”、荀子用“度己以绳,接人用抴”作比喻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而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和豁达大度的包容精神,他强调作为君子或者为政者要以宽容和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人,要尊重和包容他人,做到自己有贤能而又能够宽容能力差的人;自己有才智而又能够宽容愚钝笨拙的人;自己有广博的学识而又能够宽容见识浅薄的人;自己为人纯粹而又能够宽容驳杂的人。朱熹也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做到善,然后才能要求他人向善;只有自己无恶,然后才可以纠正他人的恶。这便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即使为政者的政策和法令投其所好,百姓也不会遵从。所以,为政者应当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儒家还主张“以直报怨”(《论语·宪问》),“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要求即使对待怨恨也要从原则出发,而不因他人对自己的怨恨而转移,不因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公平正直的立场。甚至在受到他人误解时也应当采取宽容、克制和理解的态度。这样,为政者才会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

(三)忠恕是为政者“修齐治平”的基础和保证

重视道德修养的工夫,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独善其身,单纯追求心性的完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修养进而能够“兼济天下”,由“内圣”而“外王”,即亲身参与“外王”的事功致用,由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展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领域。“从宏观上看,儒家的忠恕思想就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忠’可视作‘修身’的工夫,而‘恕’可落实为‘齐治平’的实践。同样,‘内圣外王’之道也着力于将‘修身’之所得向外推展,使之落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中。这与忠恕思想的根本宗旨相通。”《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看来,上白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都要以修身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而修身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来实现的。“格物”和“致知”所要求的,也就是人们在修身时应当积极努力地去了解、研究事物,力求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这也是进一步做到“诚意”和“正心”的基础和前提。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在儒家看来,诚意是修身的关键。而一旦做到诚意,自然即会正心。正心即纠正偏邪之心,以诚实之心对待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诚意和正心与忠恕的要求是一致的。

修身的基础和前提是格物、致知,进而做到诚意、正心,这基本上属于“忠”的范畴;而由修身进一步推展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恕”道的表现。“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推之者近,施之者广,必与人同其欲而不拂乎人之性,兹其所以为恕。”(《朱子大全·答周舜弼第十》)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每个家庭都和睦安宁,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为政者来说,不能治家,何以治国。所以,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治国是齐家的进一步延伸,以此作为基础和前提,才能进而做到平天下。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修身为基础和前提的。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关注人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治理,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德政,孟子提倡仁政,均认为君主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治理效果的好坏。这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为政者来说,只有努力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步骤,达到修身的目的,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遵循忠恕之道,才可能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篇6

地球

――我们生活的家园。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必须从培养环保意识、环保观念入手,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各科教学的渗透教育。

我们政治科教师肩负着在新世纪提高整个民族环保素质的时代重任。因而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还要具备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必须从小抓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生态道德素养如何,不仅对现实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更决定着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实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则是一个重要的时机。那么政治老师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一时机呢?

一、挖掘教材蕴含的环保因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环保因素,特别是那些渗透了“绿色意识”的内容,要把它讲深讲透讲活,充分发挥教材在环保教育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植树造林对保护改善环境的作用时,举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它的原料是树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长成需要十年时间。树木有涵养水源、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树林被砍,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温室效益,特大洪灾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又如,在讲《生存的空间》时,让学生探讨“食物链与人”的关系,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如在教学“自然的声音”这一单元,就是我们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时机。在讲述人类的朋友――自然之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人类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上来,强调人们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并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大自然母亲在!人类的大自然朋友在哭泣!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亲近自然,感激自然,保护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其实,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转变学生的观念,为美化我们的家园献一份心尽一份力。又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专题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出学校,走进工厂企业或社区,让学生亲自去调查,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验。以此来增加学生对环保作用的认识。

二、从生活入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教师应把环保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个“有心人”,善于调动学生,引导学生环保要从身边做起,并使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一种时尚。只有环保意识是不行的,还要有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使之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提高文明素质,为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绿色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

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土地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可以搞专题讲座、举办墙报专栏、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普及环保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黄河水资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篇7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147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然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能体味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儒家文化,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儒家文化的“仁爱”、“贵和”思想,有助于师生关系更趋于“和谐”

“名师出高徒”,一个好老师,会让学生更爱学习。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有弟子三千。孔子固然学识渊博,但未必全才。如果没有高度的人格魅力,达到这种成就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独特的道德魅力。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仁爱”、“以德服人”,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爱和责任”的思想不谋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严己宽人”“谦恭礼让”。“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互助互爱,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学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要做到“贵和”、“仁爱”,就离不开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这种思想为师生关系抹上了一层极佳的剂。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切实地真心实意的给予学生关心、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尊重敬仰,自然也会亲近而体量老师,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响应配合老师,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共鸣,达到和谐进步的境界。

2儒家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有利于处理好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曾虚心地向师襄、苌弘、老聃等人拜师求教,这无疑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科目繁多,每位学生都有相对的特长,师兄弟间应当各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认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我们要做到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上这些儒家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都有助于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从而形成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

3儒家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不朽,同时又主张要把有限的生命作用于无限的奉献中,在自我提高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于群体利益,奉献于社会。提倡“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当代大学生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正义感,所以,用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来指导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能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即,在遵从道德与物质利益双重关系的同时,更倾向于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要更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儒家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在人格的塑造与追求上,儒家侧重对人的心性的教育与培养,提倡“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在人的心性培养方面,推崇以德为先,以大体为重,目光不可短浅,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小的幸福与利益,更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物欲,提倡只有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充分发展和张扬,而不能追求那种毫无限制的自由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真正的真理与理想。儒家这种为国、为民、为群体的奉献精神与人生观有高度的相似性。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4儒家要求人们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儒家强调,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注重仁德修养,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更好的具备多种才能,进而服务社会。孔子认为,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重视“戒、畏、思”,要用这几项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时时反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总之,这些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想不断地自我提升,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需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另外在为人处事中心存敬畏之心,切不可肆无忌惮,放纵自己。儒家思想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做过明确的描述,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孔子认为,君子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追求道义。另外,与人交往时,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党”、“周而不比”。《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儒家文化关于“君子”的诸多思想,对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儒家文化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社会责任,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在社会及国家遇到困难时,每个人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救国救民的责任。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儒家高尚爱国思想的生动表现,生动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优秀精神。自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1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酷爱国学。他以文科双百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后,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毅然弃文从理,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放弃名利,全身报国。诸多事实,可见传统儒家思想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儒家文化饱含的浓郁的爱国情愫,非常值得借鉴。

6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学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的道德规范可以用一系列的道德条目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看似简单的条目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条目都可以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德育教育内容规定得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列的行为规范,有些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道德条目,从中得到启示,设计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行为规范,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上,达到量化的目的,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儒家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动力诸多方面,带来全方位、积极有效的熏陶和影响,进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工作,达到校园和谐的美好状态,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在化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国家的顺利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刻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问题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理想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有了理想人们才有行动的动力,也只有理想才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即使前途曲折,为了实现理想代价再大也会在所不惜。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天天不知为何而活,生活单调没有缤纷和色彩。大学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大学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至关重要,大学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应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有所创新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正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一重要指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说服力、号召力、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的指导地位问题、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问题。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内容的创新,上课内容应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既要有的理论成果,又要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特色,积极推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内容。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获取各种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篇9

一、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目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新的时期对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光荣传统与政治优势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上,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推进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对燃气企业而言,随着燃气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更加突出,燃气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直接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要解决燃气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促进燃气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必须通过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协调沟通。因此,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具体说来,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探索燃气企业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党领导下的方针路线,而且要联系燃气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燃气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达到提高燃气企业经济效益和维护燃气企业团结安定的目的。由此可知,加强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燃气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强化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可以从讲党性作表率,宣传典型代表;学知识重品行,完善自身素质;办实事求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讲党性作表率,宣传典型代表。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燃气企业讲党性做表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先进的思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燃气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发挥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协调燃气企业内部关系,为燃气企业领导干部和燃气企业员工做好过渡衔接工作。对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讲党性作表率,坚持求真务实,反对,提倡廉洁奉公、抵制贪污腐化,那么就会在燃气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为燃气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加强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至关重要。党员干部在燃气企业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燃气企业职工学习先进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善于抓典型,通过宣传燃气企业党员干部的典型事例,感染广大燃气企业员工投入到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不断提高燃气企业的思想觉悟,有意识地进行燃气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不难看出,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势在必行。

第二,学知识重品行,完善自身素质。

优化思想政治者的知识结构。优化思想政治者的知识结构,是加强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对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学知识重品行,意思就是说,在提高燃气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时候,要注重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积累,以高尚的品行赢得广大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燃气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知识重品行,要优化思想政治者的知识结构。对燃气企业而言,燃气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与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先进模范人物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和指导。不断提高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优化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引导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参观学习中加深对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在燃气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思想。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思想,在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日趋多样,对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思想,以先进的思想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其中,先进的思想包括哲学、经济、法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以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动态为学习重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各种知识要真学、真信、真用,把奉献社会、服务大众作为人生追求;把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作为工作准则;把完善自己、关心他人作为处世态度;把生活俭朴、精神充实作为生活状态。同时,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做到修身正已,言行一致,注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懂政策,辩事非,会学习,讲道义的新时期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

第三,办实事求发展,提升服务质量。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去。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去,是燃气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燃气行业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通,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作为群众大后勤的燃气行业不但要将坚定理想信念与公司的供应服务、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还要将坚定理想信念与转变工作作风相结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服务创新不断,感情倾注无限”为理念,实现燃气事业的提速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去,可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高燃气行业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增加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城市供气的经营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办事公开和行风建设,进一步抓好公开载体建设,特别是动态公开、网上公开、公开的辐射面和客服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三是继续关注低收入群体,承担社会责任。四是全力推行项目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质量也是加强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燃气企业而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宣传教育要深入人心。提高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质量,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服务要贴心;另一方面,形象上要让员工认可。在贴心服务方面,燃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真正关心企业员工为目标,和广大员工打成一片,深入了解燃气企业员工的思想,联系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真心诚意地办实事。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文化为依托和基础,需要构建文化载体并以此来推进思想政治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因为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是融入文化之中,并且是通过某种文化形式得以体现的,所以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还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传承性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新时代的新产物,但它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所以它必然存在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转化。

儒家文化“礼”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培养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儒家文化提倡君子应“志于道”,视“道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儒家文化将“道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将它作为“成人”的根本标准。“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善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正是认识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蕴含的教化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是道德教育,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对于道德实践活动就缺少督促和组织。我们今后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和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相结合,将道德观念的灌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去。

第二,儒家“礼法并用”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核心以及最具特色的内容就是“礼法结合”“礼法并用”这样一种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思想策略。形成了儒家的“礼法”并用的教化管理理念,也构成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一种双重的教育管理模式,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互相渗透,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目的和价值上存在着冲突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从其性质上来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治理国家、教育管理民众的一种政策和手段。这种政策和手段是儒家为统治阶级献出的“良策”,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

与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不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着眼点是受教育者,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在灌输科学理论和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向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

首先,礼教中的专制主义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它的礼教内容不仅蕴含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而且礼教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专制主义的性质。时至今日,“这种专制主义的惰性因素依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头脑中保留了痕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垄断倾向。”这种明显带有专制主义痕迹的教育模式,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于教条、空洞。

其次,礼教中的等级观念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所推行的礼教内容中,等级观念的灌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教育内容是明显带有“奴化”的性质的,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下是一种需要,在现今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则是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

三、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

首先,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传统要同现代实现有机结合,首要条件就是两者必须具有结合点。没有结合点,两者的结合将无从实现。”我们要通过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准确找到批判继承的路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达到批判继承的目的。

其次,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综合创新。所谓“现代诠释”,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予以发掘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要完成这个创造,必须首先实现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现代转换。这样才能做到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所谓“综合创新”,指的就是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与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将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孔子家语.

[4]张灿耀,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1,(10):62-68.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途径

当今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形形的文化意识在不断的融合和撞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念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意识思潮,不但推动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还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繁荣昌盛指明了道路。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未来的建设者,肩膀上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所以说,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将来的命运。由此可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着较强的必要性,如此以来,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树立各种观念,还可以有效的塑造他们的人格,进而,使大学生思想和道德的全面提升。

一、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就依中国的发展来讲,它是不可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其具体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是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中间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延伸和创新,对我国今后的建设有着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还展现了理论发展的客观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它是以马克思物质观、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辩证法为哲学指导,以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将具有传统性的道德文化、科学性的价值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教育回归理性的有效方法就教育而言,它是引导和激励人们的一种手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在理性上发生了质变。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它在理性质变上的教育意义更是不言而育的,对于思想教育来讲,它的目的不是有关思想理论的认知性传授,而是依靠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积极有效的理论知识,通过学而致用来调节自身的意识结构,进而使自己在思想认知上不断的升华,最终达到实践成长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具有实践的科学性,还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潜藏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自身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在升华,进而达到自身价值观的外化,如此以来,不但促进了自身的成长,还有效的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单纯的时代需要,更重要的原因为:它是教育回归理性的有效方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有效塑造了大学生的积极思想意识并实现了他们人格的成长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责任重大,其价值观和道德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时期,不但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还是身心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如果思想不坚定或者是指导性思想不正确,就很容易被各种思想意识或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由此可间,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才不会出现什么偏颇,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人格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可以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积极思想意识,而且还可以实现他们人格的成长,那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它完全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利用理论的思想、观点以及方法来科学的看待世界,并利用科学有效的认知方法论,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充实自己,进而可以创新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科学有效的凝聚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探知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但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提出的理想、追求、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目标,还是中华民族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栋梁,让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利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使命感,如此以来,就将学生的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紧紧地栓在一起。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更不例外。所谓民族精神,就是在民族文化中根植时间最长久,最能显现民族本质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精华,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下,领略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进而提升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激发了他们将自身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觉悟,并不断的引导大学生以民族精神为基础来展望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和吸取人类一切文明的果实。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时代精神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时代精神可以有效的鼓励大学生不断的前进和创新,以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抒发,如此以来不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对思想政治老师理论实践和品质修养的培养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寻找有效融入的关键性环节,就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来看,其科学有效的融入方法,就是要在理论实践和品质修养上实行双管齐下,即,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老师的理论实践素养,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老师的品质修养。老师作为育人者,育人亦先育己,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应当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老师自身的理论修养会得到有效提高,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然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的体系中,让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思想意识的升华,完成个人能力的外化。如此以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以科学、正确、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坚固的“防火墙”,以便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

2.回归教育本位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讲,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性,所以,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主观接受,如此以来,这就决定了其教育的根本必须是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消化能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第一步为:回归教育本位,归还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创新式教学,将教与学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束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是教育实质的要求,还是社会实践的要求。老师的思想认知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不断加强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便大学生真正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诣,常学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

[3]袁琳,张翠英,段小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分析[J].才智.2016(11).

篇12

初―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和重要原则。它是从教材内容实际,学生本身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思想渗透的方法。由于初一学生受心理发展、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这条原则对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尤显重要。当前,社会在迅速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升华更新,随时会给学生带来各方面影响,给思想政冶课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所以,教师要扩大眼界,拓宽视野,要讲政治,多学习,善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理论水平,把客观实际与教材内容、理论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