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篇1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 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 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篇2

语文的基本功(素质)表现为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三种显性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常称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支柱撑持着语文能力赖于区别于其他诸学科能力的框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虽然功能各异,但彼此相通。从生理来看,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相通;从心理来看,由同一大脑指挥,是大脑多种功能的灵活运用;从系统论来看,听、说、读、写四大要素形成语文能力素质的结构,显现出集合性,各要素互相联系,体现出相关性,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不是听说读写的简单迭加,而整体效应大于各部分之和。

要提高语文能力素质,必须全面展开听说读写训练,并以此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素质能力贯穿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始终。因此,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听、说能力是人类进行有声言语活动所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听、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大脑。凭着听觉器官对别人讲话的信息吸收,大脑就要进行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善于抓实质,要能概括归纳。对各类讲话,如有条理的话、杂乱无意的话、啰嗦重复的话、词不达意的话等能分析比较,做到扬优弃劣,这里面就有一个判断评价问题。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凭着自己良好的记忆和敏捷的思维,作出判断、辨析、评价、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恰当的反应。主要抓相似语言的听辨,语群意义的整理和提要,言语动机的分析,反应的准确和迅速等。培养“听”能力素质的途径有很多。

“说”的能力训练主要抓说话的勇气和热情;普通话的表说和朗读;言语的集中性、动作协调条理性、准确性、连贯性、简洁性以及灵活性;说话方式的选取,行为语言的运用等。

启发式、问答式教学,增加学生发言的频率,使他们养成“思考”后再“说”的习惯,回答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意.中心,归纳写作技巧、概括小说喜剧的故事梗概等,锻炼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后归纳概括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就现实生活中焦点、热点问题中时间展开辩论,如“李向群的人生价值观”、“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大学生马加爵为何成为凶犯”等。通过辩论会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大大锻炼他们“说”的能力。

“读”的能力训练包括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尤其是字的音、形、义及词的特定含义与共用;长句、复句结构的把握与意义和理解,篇章脉络和作者意图的分析,读物要领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读物形式和语言特点的把握;对读物的全面评鉴;良好的读书习惯,各种读法的掌握,读的速度、记忆和创造性等。

读有朗读和视读,即用口念读和用眼看书阅读。培养语言素质首先要培养正确的书面语感,其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多朗读文章。语文教学都重视分析而忽视朗读。朗读少,所受的书面语言薰陶也少,当然难以形成良好的书面语感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一些用方言教学的地区,学生作文普遍语句不通,其原因也就是学生身处方言环境,用方言思维,用方言表达。多诵读文章,就是多创造书面语言环境,学生不断地、反复地朗读语言规范的文章,等于跟着语言大师不断地?学说书面语言。学说久了,“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有了规范的书面语言积累,书面语感就自然形成是,书面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三国的董迂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应熟读成诵,仔细品味其思想内涵及构文技巧,从中也培养了语感,心灵感应上也能得到美的启迪,美的薰陶。

中学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但学生要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工具光靠课内是不足的,还有赖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学语文的重要领域。

“写”的能力素质训练包括书写的正确、清晰、工整和快速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尤其是造长句和复句;作文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速度等。

写作技能是作文素质的综合反应。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写出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学生的观察素质。观察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能进入写作过程。巴金说:“倘使我写人写得不好,写得不像,那就是因为我缺乏观察。”提高观察技能,首先要教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做到随时随地留心观察。自然万物的多彩多姿,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四季时令的更迭,生物的新陈代谢,作为人的社会的光怪大陆离,社会环境下的形形的人的活动等。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失误,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注重观察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困扰问题,而且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发展学生智力,增长其知识,丰富其写作技巧,都有极其重要意义,要经常组织观察活动,如参观访问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文物、旅游胜地和自然风光。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还要求他们将观察结果储存起来,以备写作之用。储存观察结果的重要方法是多写日记、观察笔记、生活札记、读书笔记等。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大脑记忆的不足,有利于写作材料的积累、储存,还是练笔的重要方式,记得多,写得多,就不会手懒笔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篇3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

1 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及其核心价值取向,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是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个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 要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与渠道,增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系统、全面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就思想道德品质而言,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政治信念、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格修养健全高尚的优秀人才。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除了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常规性教育,尤其要根据当今时展的现实需要,着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要注重加强社会实践、实用技能操作等课外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是社会需要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社会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在保持应有的前瞻性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素质,特别是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社会需要。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它的提高是依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融于教育活动中,使各方面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是全面素质与重点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需要。全面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素质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这将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和根本标志。四是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的关系。人应当全面发展,但必须是在独立人格和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更不能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只有多样性地“因材施教”,才能造成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局面。

3 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篇4

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

1.1 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因此,职业教育也是针对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弊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让学生全面、主动、生动地发展,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劳动人才。

1.2 从教育对象上看,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根据《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本身就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1.3 从教育的途径上看,为实现培养目标,把教学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而且注重育人途径的多样化、生动化。通过专业技能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认识、思维、实践、创造等基本能力。

1.4 从教育的方法上看,一切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都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以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论,一种教育目标。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可能会具体化为一种教育机制,但它不可能具体化为一种办学模式或一种办学方式。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总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以成为一种办学方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在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注重二者的共性,又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使职业学校准确把握自己的位置,达到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2.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内容的异同。职业学校学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基本内容之外,还应该具有下列素质:①符合现实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的素质;②从事岗位工作需要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③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能力的素质。所以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同基础教育相比,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途径:

2.1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创业精神教育,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中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诚信负责、礼貌热忱等素质。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人的道德情感发展是否健康、完善、深刻、丰富,对他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很重要的制约作用或促进作用,因为品德行为规范是社会公众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

篇5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其中关键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任务。

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中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激励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这就是说,学习物理有三个基本环节:观察和实验、思维、运用。此外,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自我深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学习物理的三个环节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三)物理教学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普遍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既艰苦又有意义的实践。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互动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所谓互动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注意教学双方的互动作用,真正体现教依据于学、学受导于教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因此,互动原则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发展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所谓发展原则,是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两方面,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必须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从深度上讲,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而从广度上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所谓内化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实现这种转化的途径就是内化。内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化,如认知结构与即将接受的知识结构基本相符,就让前者同化后者,即把知识结构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二是顺应,如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就改组前者,以适应后者,这样才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总之,内化的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知识结构得以内化,以有序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四)反馈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所谓反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知识的外化,外化就是把学生头脑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如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物理习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然后外界对学生外化的结果作出评价,学生接受这一评价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以上我们分别从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方面,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广大物理教师只有摈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6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和拓展人文科学、科技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人才观和价值观,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二、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不重视、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换角色,以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求知好学精神;第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篇7

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试教育即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只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淘汰、选拔的教育。其危害是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既违背了教育的方针政策,又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积极提倡实施,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体育还存在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

1.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仍很薄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反差,即理论上唱高调,而实践中却走低谷。

2.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放羊课”或“半放羊课”,教学的方法、手段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针对考核项目联系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体育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研究教材教法,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凭借已有的感觉去上课,影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4.学校用于体育教育的投资少,或投资较多但只起到对上级检查的目的,真正起作用的却很少,这也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体育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体育课是课程计划的必修课,有教师的指导,时间的保证,有大纲和课本,它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要求的实施,所以,体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并辅以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来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体育课模式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已经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情绪情感教学模式、体质教学模式等。虽然不同模式的构成因素、特点不同,但是都是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因此,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这一总目标,否则会被淘汰。

3.发展特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搞平均主义,也不是在低水平上可保持达标,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的要求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

三、在体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认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烦恼,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和劳动素质,让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2.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一切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观念中转变成为指导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来;从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质量关转变到以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发展上来,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要积极参与进修和继续教育,并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4.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适合锻炼身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场地。

5.注意普及与提高。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质量,来增强锻炼身体的实效,发动学生参加比赛,并参与比赛的组织、宣传和裁判工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把握时机,力争尽快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江苏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0.5.

篇8

由于长期受“应该教育”的影响,中学化学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剥离“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思想、情感等各个领域的要求,适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艺术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成就和研究方法,注重了科学结论的探索和发展过程,重视了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加强了实验教学,注重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素质教育。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又常常把素质教育与“面向21世纪的经济,科学竞争”联系在一起,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在学校教育中,各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各有侧重。化学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即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等方面的素质。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基本构成了中学化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化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素质教育

不少人一提到素质教育,就会提到五花八门的“活动课程”、“课外活动”、“选修课程”,似乎通过这些课程所培养的知识就是所谓的“素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中学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为成才打基础,科学基础知识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化学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教学过程来说,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如新教材中的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要素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使学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知识的逐渐深化,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到说,教师要全面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如:①认识目标;②社会目标;③能力目标;④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目的地自学地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2)从教学要求来说,起点要低,循序渐进。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先从得氧失氧入手,找出化合价变化的特点,再发展到以化合价升降为标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实质,使概念深化到电子转移的层次上,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作用的化学要素。

2.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化学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巧妙地辅之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和有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结合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结合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化学家及劳动人民对化学的贡献,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在化学、化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等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化学与社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化学反应的现象、本质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我国,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立志建设好家乡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经济效益观念。

(2)重视实验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成果的发现都来自实验。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有关信息。这样不仅观察现象时身临其境,而且节省时间,对比较果明显,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切莫代替、协助。如试剂瓶盖学生难以打开,药品用完需要从别出取来,酒精灯需要添加酒精,等等,教师最好只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实验结束要求学生将药品、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实验台和地面打扫干净。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克服困难的好习惯,而且在劳动中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实验课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

三、利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9

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作为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决策。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下面笔者就此分析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参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学习、锻炼的方法。

1.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它是促使学生自觉探索的一种动力,是成功的诱因。对高职学生来说,具体的情节和生动的形式是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引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的活动应轻松、有趣味,具有游戏的性质,适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体验运动乐趣为主,寓教于趣,以趣激志。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录像等电教媒体,将技术动作分解、减速,进行动作分析、演示,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兴趣,突破时空制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参与欲望。只有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才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实践。

2.要充分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育教学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愉快地被接受,才能被转化为脑思考、口表达,诱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与尝试,掌握新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自主性,并给予学生以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在享受运作乐趣的过程中,真正体味运动的意义。

二、抓好课堂常规,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渗透体现在多方面的,无处不在。教师要认真准备每一堂教学课,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

1.教学准备部分进行思想教育渗透。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复杂而繁琐,教师要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进入状态,这时可利用相关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如队列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教育。

2.针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渗透。高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如田径、形体、球类、拓展训练和民族体育等,教师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渗透思想教育教育。例如,篮球3对3教学比赛,学生的兴趣极高,各个都跃跃欲试。教师就要适当加入德育渗透,提示学生,犯规时要举手示意,有跌倒的同学要主动上前搀扶,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体现团结友爱精神,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学结束阶段加大思想教育渗透。每堂课的尾声时是学生身体的疲劳期,恰似是思想教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利用对教学环境清理、体育器材入库等机会,对学生实施主动意识、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三、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技能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但是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任务上,使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提供方法,改革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方法和内容,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使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倾向而提出的改革举措,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中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此,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二要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三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四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主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往往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方法配合运用,整体优化,从而发挥最佳功效。例如对于概念、法则,以及规律性内容的教学,可采用讲解、讨论的方法;对应用题的教学,可采用谈话、演示或尝试练习等方法;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观演示或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理解几何图形特征,应用计算公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并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法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篇11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理论,已成为中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带头学科的初中语文课,更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叫素质?什么叫语文素质?何为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素质通常是指以学生的天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体质量水平,涵盖自然素质(生理解剖特性、生理机能特性)、心理素质(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政治、道德、科学、审美、劳动、交往)等三个层面的人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合体。而语文素质,则是指语文方面的吸收能力、内化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行为能力、语文潜力等诸要素的能动整合体。它包括语文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两个层面。其中语言素质突出表现在语文既是交流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文的人文素质突出表现在语言还是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思想的媒体,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进而推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初中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理论原则,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具体的说,可以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包括教师和家长)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把教学要求分成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个类型。这一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就很讲究,课后练习分层次要求,分必做和选做,由教师掌握。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选做题,明显是难度较大的提高练习,这类题型,教师就不宜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只能交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

2.2 共同合作,全面提高。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启发。1994年我便开始了这项实验。问题的讨论回答,作业的批改,作文修改推荐,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非实验班。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承继性的学习,更是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导入课题中,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3.2 铺设引导。

在教学中应注意设铺垫,为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铺路搭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干脆越俎代庖,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坡度过大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

3.3 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小组成绩、办墙报等都可以进行竞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4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

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这就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可以从三个结合着手。

3.4.1与课外结合。

我们在教学基本篇目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利解决本课的问题。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事先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四回,了解其中的有关人物,情节。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3.4.2与其他学科结合。

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人们在探求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时,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而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则常常可以向某一领域作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篇1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素

1.更新观念是前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制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要重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和育人观,不能把学校看做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理解为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要自始至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才有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

2.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具体要做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加强教师政治思想素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制度创新是关键。由唯物主义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人事制度、教育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比如当前的“应试教育”也就是由招生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也应该像企业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建立有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这种制度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来说,主要的是指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规校纪、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教育制度和管理学生的制度等。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一个灵魂是指政治思想素质,两个重点是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掌握是指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四种能力是指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立业创业的能力、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健康是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加强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建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管理、检查、评估、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并且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要做好如下几点:

(1)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目前在科学技术上流行的创新技法多达300多种,在学校中试行的创新技法有:原点回归法、集思广益法、检核表法、列举法、演变法、排列组合法,等等。

(2)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加上“启疑”。教师要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做好角色的转换,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4)做好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转向“三结合”(即产教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活动及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一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学会终生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二是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四是立业创业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