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文化的概念

篇1

在讨论民族文化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民族文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仅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歌舞就是民族文化?以我的理解,民族文化的符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民族图腾和民族宗教。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崇拜,代表了一种民族信仰。有的民族可能没有宗教,但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以及透过图腾展现出来的民族信仰。二是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理想和民族追求,代表了一种民族憧憬和梦想。尤其是一些民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是该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三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语言是存在的家,民族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得以生长传承的土壤。四是民族节庆和民族习俗。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情结,并将节庆和习俗作为民族文化呈现的典型方式。五是民族歌舞与民族服饰。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歌舞与服饰以夸张的绚丽的手法展现了民族的品味和喜好。六是民族建筑与民族工艺。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智慧和民族创造。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工艺是艺术的结晶。而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展示。这些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上的视觉元素提取的表现力上都极具感染力,无论是他们的造型、层次、空间还是色彩的搭配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视觉冲击力运用在商业插图上能够很好地体现商品的属性感、“绿色”的健康概念和强烈的文化气节。

篇2

以“文化地产”之名,开发商进行拿地,把文化产业作为其拿地的新模式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也是当前开发企业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相对比较低价的土地资源的好概念。文化地产一般都是以项目策划为导向,将某种文化主线导入房地产的“整体规划、建筑造型、园林绿化、园林景观、宣传推广和社区文化活动”之中,由此将项目建设成为各种模式的城市生活体。目前比较常见的文化地产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旅游地产:也称休闲地产或度假地产,是指以游客(即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人)作为最终消费者,为游客提供各种观光、餐饮、体验、居住度假、游憩购物、康体娱乐、商务办公等休闲功能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旅游地产一般都分布于风景区周围,尤其以海景概念最为普遍。

教育地产:即在地产项目中引入学校(教育),以提升项目附加值的一种开发模式。教育地产与名校的合作办学一般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两种,基本模式是开发商出地、出资金,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投资,并负责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学校出师资,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此种办校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开发商与学校达成最优资源组合。尤其将教育作为产业看待的开发商,将会把办校放在与地产开发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北京周边的各种大学城。

体育地产:体育地产就是将体育产业和房地产业有机的嫁接,以体育作为主体概念的房产开发模式,并且将体育纳入房产开发的总规划。比如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等。

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体而进行建筑设计、设施配套和服务跟进的房地产项目。养老地产的特色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康复、医疗、介护、照料等一条龙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地产”。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养老项目是北京太阳城。

文化地产:这里指狭义的文化地产,狭义的文化地产概念比较模糊和庞杂。有人把文化地产混同于创意地产,创意地产顾名思义就是产生智慧、创造奇迹、引领未来的智慧地产。其概念可理解为创意产业地产,核心是一种以创新为概念的地产运作模式,比如北京的798、上海M50等,早前都是由一些艺术家聚集区发展而来;有人把商业地产中的文化街区或文化综合体也称为文化地产,比如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南锣鼓巷文化一条街和以院线、休闲、娱乐为主的万达广场等等;还有人把一些将文化符号(博物馆等)或名人效应与地产嫁接的艺术地产也称为文化地产,比如北京的苹果社区等。

比较有争议的是商业地产。商业地产:顾名思义,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农业地产等,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也属商业地产范畴。国外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是零售地产的概念,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是狭义的商业地产。从商业活动也属于人类生活方式的角度,商业地产如果也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某种文化主线为先导的情况下,也可称作商业文化地产。

与商业地产类似的模式是产业地产,也叫园区地产。产业地产是围绕着某种特定的产业主题,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因为其多以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也叫园区地产。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为与文化沾边,有人也把它归为文化地产。

文化地产的流程

如何打造文化地产?文化地产的打造,不是“炒”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做文化地产,文化就应该是项目的主线。项目定位、规划、营销、建筑风格等都应该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而不是简单地为项目戴上文化、教育、地铁的“营销帽子”,一旦确定好,以文化打造项目,项目的所有元素就需要围绕文化展开,这样的项目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化地产。

篇3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务英语一跃成为了各大全日制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许多优秀学生的追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全日制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同步发展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目前,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齐头并进,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从早期的商务语境下的词汇教学已经发展到现在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均没有开设独立的文化课程。笔者也对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如商务英语阅读),发现很少有涉及到文化领域的课文。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缺失的。在当今全球化加剧推进的背景下,在全日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由语言交际向文化交际转变的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必须与时具进,意味着也要从语言交际教学向文化交际教学转变。

1.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现状及对文化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开设文化教学。为了突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作了两项调查。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10道关于文化的选择题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其结果由以下图表显示。

第二项调查是调查成人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成开设文化学课程。

从两项调查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能理解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尤其是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比较的时候,学生更加束手无侧。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帮助自己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或者商务谈判。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开设文化课程并用这些文化知识来指导商务实践。

2.文化教学内容

假如开设文化教学课程是必需的话,那么文化课的教学应该围绕着什么展开呢?笔者认为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与商务结合,并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课内容进行探讨。

2.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部分学者把文化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文化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所必需的,就称作交际文化。否则就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某种文化的具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识,它不会阻碍文化间的交流。知识文化跟语言有关,主要指的是表达或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而交际文化指的是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知识。交际文化关注的是某种表达或者行为的文化意义,缺乏交际文化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所以交际文化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

2.2交际文化的内容

交际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交际文化。具体来说,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涉及问候、祝愿、感谢和道歉等;非言语交际文化包括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概念文化包括宗教和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教学。

2.2.1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爱国指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尤其是肢体语言传达的,而只有35%的信息才是通过言语传达(赵爱国:204)。[1]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情感。Mehrabian指出93%的有效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达的(Mehrabian:51-52)。[2]当一个人的语言跟他/她的非言语表达相冲突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他/她的非言语表达。

在商务交际中,非言语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商务背景下,人们倾向于敏感。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商务交际中,双方非常注重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希望能从中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贾指出,非言语交际研究应该包括空间价值、姿势、身体接触、外表、眼神接触等。

2.2.2概念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

概念文化具有暗含性的特点并对某种文化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文化行为都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它的根源。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从深层次上并持续地影响信仰某种文化的人的东西,如宗教、价值观和时空观等。

2.2.2.1宗教

Nanda指出,“宗教探讨的是生与死,宇宙的起源,社会和种族的起源,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1994:349)。[3]宗教不仅影响到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给我们指明了文化的社会性。以下我们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例子说明宗教如何影响商业行为。

(1)基督教

首先,基督教徒相信有组织的礼拜。基督教的自我观是相互联系的自我。这种宗教管可以解释美国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群体。他们更为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可以从基督教中找到根源。再者,耶稣扮演环游世界的救世主的角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生活。可兰经渗透到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人们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Esler指出,“伊斯兰传统导致了一个膨大的宗教律法体制、宗教道德、社会行为、商业及婚姻关系”(1992:257)。[4]所以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商业行为就必须了解伊斯兰教。

总之,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所以,宗教这一类深层次文化结构必须贯穿到教学当中。

2.2.2.2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的划分的根据是不同的主流文化的文化模式。由于我们都接受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虽然社会在变,文化都在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文化系统有多个方面: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导向、人性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导向;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等。在这里,笔者举例说明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观念和商业实践。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探讨的是社会个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主义者偏向于喜欢较松的社会框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社会普遍鼓励竞争,以及人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作出判断。这种文化强调个人推动力、个人成就和个人决策。Hofstede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有严格区分群体的僵硬的体制。“我们大家”的意识比较浓厚。集体主义者认为身份是基于社会系统。个人决定于社会机制和机构。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概括地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往往能影响到某种文化里的人们的商业思维,如商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商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商业成就的认可、商业动机和推动力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对商业的影响

男人气质文化指的是很大程度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人为导向的。日本、墨西哥等国的文化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话语权和决策权。来自男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的商人是任务型和目标型的商人,他们比较直接和高效。而以女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体贴、关爱和修养,来自这种文化的商人比较保守并且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谈判前跟他们建立好关系是必要的。

3.从文化现象到案例学习再到文化深层结构的渐进式教学

文化教学必须从熟悉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生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师也需要将文化跟商业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文化是如何对商业起作用的。为避免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不同国家的麦当劳文化进行对比,解释麦当劳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然后解释本土文化对美国麦当劳文化本土化的作用。最后是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商业案例分析。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给他们展示“文化”对商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正确与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无论是各种文化现象也好,案例分析也好,教师要完成的最后一步必须是理论化。也就是要从深度上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尊重文化多样化(cultural diversity)及反对文化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city)这一话题里,应引导学生追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里的由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回到柏拉图的中心说(Logocentrism),并详细讲解两千多年来这种中心文化根源对欧美等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再进一步解释商业文化如何受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理解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由来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打破这种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提倡文化多样化和平等性。这时,为了把文化多样化和文化平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入语言学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后结构主义思想(Post-structuralism)来解释打破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商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案例中得知在实际实践中如何利用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来创造商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够从深层次、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各种文化现象。

4.结语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用证据证明了成人大学教育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文章初步论述了文化课上应该教授的文化学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等。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层次和步骤:先从各种文化现象入手;接着使用各种案例来说明文化对商业的作用;最后探讨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ehrabian,municationwithout Words.Psychology Today,1968,2:51-52.

篇4

摘要:鉴于滨河市内开放性商业经营的空间设计模式,各种商业化文化元素在城市内景观设计的项目当中,具有高频率的融入体现。本文将武汉花山河项目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简单介绍商业文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武汉花山河项目的设计施工近况,对滨水商业文化内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滨水商业文化;市内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前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滨河商业化发展的水准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断提升。社会成员在自身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认知高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城市各种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性设计流程之内,工作人员普遍选用将商业文化的精髓内容结合融入到设计方案之内,在赢得群众关注力度的同时,更好的体现了滨水的城市特色。

一、商业文化的相关概念介绍

    商业文化是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性概念内容[1]。所谓商业文化,其实际上是对商品流通的经济领域之中,各种形式文化现象的高度总结。市场经济、广告设计、心理认知以及金融走向等等,都能够被视作是商业文化基本概念之中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涵盖内容。现代景观设计研究领域的专业工作人员,将商业文化现象的存在,认定为是社会文化认知意识的形态化存在形式。通过观察滨水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从另一个研究视角更好的掌握滨水管辖区域内人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民俗行为的多元化发展特性。立足于商业文化发展特征基础之上完成的城市景观设计成品,具有不同程度商业特殊性的发展特征。

二、武汉花山和项目的施工近况

滨水管辖区域之中武汉花山河项目的提出与实施,开始于二十一世纪的初期发展阶段。整个项目施工以及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都市加田园的设计作为基本定位标准。河上美术馆建筑项目的推行、公园化商业经济圈的构建、高层建筑项目之上设定的私家花园,以及都市农场种植项目和都市单车项目的设计预想等,都是武汉华山和项目施工设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内容。整个景观设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提升城市空间当中建筑物设定的密集化,以及建筑物构建模式的多样化水准,实现商业文化与城市生活氛围相互融合的高效融合。设计人充分利用滨河管辖区域内,河道水资源储备量丰富多样化的背景优势。在结合河道空间包容度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商业文化模式下城市风景形态的软化构造。通过商业文化的高效融合,滨河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化发展得到了坚实有力的前提保障。

在此基础之上,城市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将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利用、居住与旅游娱乐一体化的构建目标,以及商业文化背景下城市风情的充分展示等等,作为武汉花山和项目施工设计的整体定位方向。立足整体宏观调控的发展视角,将田园城市、人流地景,以及各种商业化新潮元素的编制融入,作为整个宏观调控发展的认知视角。最终形成了以彩虹环作为主要编织对象、以都市织锦作为商业文化与滨水文化互动的连接枢纽,以生态田园网络的构建,策划和归纳做为从水岸到溪谷的沟通桥梁[2]。

相比其他城市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案,滨水武汉花山河项目施工与设计内容的推出,具有几项较为显著的优势特征。首先是开放社区的构架,成功吸引了众多设计人员的注意力。花园慢街、邻里院落以及社会艺术公园的设计,成功在商业文化的圈落发展氛围下,构建了田园舒适的城市景观设计特色。各种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设想,力求能够帮助广大社会成员在紧张的城市生活空间中,获得能够有效放松紧张情绪的机会。各种固有优势的存在,直接提升了武汉花山和项目设计运行的实际优势。为项目设计成品社会经济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助力量。

三、滨水商业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景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设计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成品中,更好的展示和融入滨水商业文化的精髓内容,首先就要在整个设计理念的选取方面,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认知思想。在城市景观设计商业文化融入的过程之中,人类是最终文化文明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当城市景观设计成品完成竣工时,人类也是相应景观设计项目唯一的欣赏人。以武汉花山河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各种商业文化的融入以及设计预案的内容选取,均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成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提出的实际需求。在当今社会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准不断提升的前提背景下,通过实现各种科技手段应用效率的飞速提升,使得景观设计成品的存在形态,能够更好的满足所在区域内大众成员的生理以及心理诉求。在设计理念营造的工作环节内,地域特色以及时代文化等都是需要设计人员在着重关注的设计关键。

(二)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基本发展理念

    在实践性设计方案设定的过程之中,坚持遵循科学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也是能够提升现代景观设计最为主要的应用途径之一。商业文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向前推进,不断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转变。例如,在武汉花山河项目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实践性工作环节之中,工作人员应当时刻观测武汉人文经济的发展走向。在注重商业文化发展理念结合融入的同时,更好的统筹考量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与城市文化资源储备数量方面的内在联系。相应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以及商业化施工项目建筑地点的选取,不能与城市之中历史遗留的文化古迹发生冲撞。只有城市景观设计方案能够立足保护城市遗迹文化的设计视角,商业文化在景观设计成品中融入的延续性,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不断强化的优化成效。

(三)展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文美和时代性

    作为城市文化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项目中的结合应用,是城市文化发展水平能够获得飞速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人员在成品方案设计中,应当将城市商业文化的人文氛围更好的融入到设计实践的工作流程之中。将武汉城市之中的人文色彩,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设计成品之内。通过商业文化有关人文景观思想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的结合融入,不仅武汉社会的人文思想能够更好的传递给广大社会成员。相应城市文化精神的存在形态,以及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能够直接体现在景观设计的项目成品之上,更好的为广大社会欣赏者,传递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蕴藏的文化精神。只有人文性以及时代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城市景观设计开发项目的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我国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差异大、人口基数众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性受到限制的影响作用,商业文化在景观设计环节内结合融入的体现形式,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只有设计人员深刻体会到商业文化结合融入的重要性,才能为其景观设计成品的建设施工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3]。

结论:总而言之,在目前滨水市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实践性工作流程之内,各种商业文化内容的结合融入,已经成为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景观设计成品欣赏价值以及使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工作人员应当深刻了解商业文化基本概念的界定方式,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进展状况,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只有通过有效途径实现商业文化的完美契合,才能更好的提升项目设计成品的视觉欣赏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辉周. 现代城市景观视觉设计中的文字设计研究——以合肥市淮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J]. 包装世界,2014,(06):74-75+79.

篇5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25-01

一、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商业性和艺术性。(一)商业性。现代插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商业宣传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商品。插画的商业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诉求性,将信息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诉说完整,引起受众的关注,使他们在审美中信服传达的内容,完成商业宣传的使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塑造品牌形象;2、激发消费者的兴趣;3、增强品牌宣传的说服力;4、从视觉上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二)艺术性。现代插画的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广泛的取材,创作观念与时俱进,新概念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其审美特征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多元性、创造性和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来自大众的生活,题材细腻且真实;2、流行文化幻化为视觉符号,表达当下的文化观念;3、在创作取材中,对通俗文化更热衷;4、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突破性。

从现代插画的功能性、艺术性及传播媒介这些方面来看,它与传统的插图有很大差别。传统插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补充说明文字内容,具有文字的从属性。2、对受众的选择具有相对的普遍性。3、属于边缘化的艺术,是主流文化的附属物。现代插画的特点:1、摆脱了文字的从属地位。2、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使受众获取感性认识的满足。3、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审美观念。4、对受众有相对明确的选择。5、在艺术的主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波普艺术的时代背景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50年中期兴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音译 (POP),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之间,是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们举行的独立者社团的讨论会上产生,有批评家L.埃洛韦定名的新概念。

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年轻一代追求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观念的结果,根源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常以好莱坞明星、摇滚乐、日常生活用品为描绘对象。在当时标新立异、新奇刺激,有观念突破的事物,会很快被模仿,并迅速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当中,形成了新的风格形式与创作观念。许多插画家从波普艺术作品中提炼图案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例如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约翰斯创作的“靶心”和“国旗”形象,就经常重复的出现于不同的商业插画作品中,成为波普风格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他将波普艺术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的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可消费的、大量生产的、年轻人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险性的、有魅力的和大企业式的。

三、现代插画中“波普”的表现

波普艺术的观念打破或冲淡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这个艺术运动的宗旨。波普艺术的这种观念和手法对于当时的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创作来说是革命性的。

首先,表现在题材与元素上。插画设计师们对题材的选择包括当代流行的商业性符号和文化性符号,巧妙利用这些符号的视觉形象,有效表达流行文化中的传播热点。

篇6

2009年《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关于“商业侵权”的争论颇多。虽然《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商业侵权”,但是鉴于商业诽谤、商业欺诈、盗用商业信息交易等行为的普遍化,商业侵权依然为实务界豍高度关注,理论研究亦常见诸报端,商业侵权之概念存在研究的必要。

一、术语使用中的问题

商业侵权行为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导致了《侵权责任法》无法将之纳入法案。

第一,术语不统一。固然学术概念的使用是形式问题,学者可因个人偏好而选择不同的术语。但是选择不同的术语也反映了学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文化背景等深层次的东西。由于大陆法系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的一元论定义,除了商业侵权行为之外,我国学者常以“商事侵权责任”替代之,另外有少数人使用“商事侵权行为”这个概念。

第二,界定概念的方式。有的采用类型化的方式,有的采用一般化的方式,有的是两者兼用。

第三,概念定位不明确。有的学者把商业侵权行为作为理论概念加以提倡,有的作为司法概念运用,有的则倡导把它纳入立法领域中去。

第四,界定概念的目的不明确。概念界定作为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价值多元化及客观历史条件容易导致分歧。而弄清楚概念的客观性及其界定的目的很重要。如果界定概念的目的是一致的,达成共识就有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但是许多学者在界定概念的时候往往没有明确、科学的目的,这也导致了界定的混乱。

第五,商业侵权行为的内涵见仁见智。关于商业侵权行为的内涵,主要观点包括:一是“损害经营利益说”,即“在商业领域中,以故意或过失的违法行为妨害他人正常经营活动,造成经营者经营利益损害的行为”。二是“商事主体侵权和经营利益侵害合并说”。“既包括商事领域中所发生的商事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也应当包括行为人或受害人的一方是商事主体但侵害的客体是特别的‘经营利益’的侵权行为”。三是“商事经营主体对消费者权益侵害说”,商业侵权系指商业公司因其产品对消费者造成的侵害。四是“商主体侵权说”。该说认为只要是商事主体所为之侵权行为即商事侵权行为。

第六,关于商业侵权行为的外延差异纷呈。有些学者主张侵权责任法应当规定商业诽谤、违反竞业禁止、商业欺诈、盗用商业信息交易、强制交易、妨害经营、诱使违约、阻止债务履行、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八种商业侵权类型。《<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下称草案建议稿)第三章“侵权的类型”之第十三节“商业侵权”也列举了诱使违约、阻止债务履行、商业诽谤、不正当竞争行为、竞业禁止、盗用商业信息进行交易、商业欺诈、妨害经营八种具体类型。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大大扩张了商业侵权行为的范围,认为应该包括产品责任、环境责任、不正当竞争责任、商业服务侵权责任、商业欺诈责任、妨碍经营责任、强制交易侵权责任、盗用商业信息交易责任、劳动关系中的侵权责任等种类。显然,商业侵权行为外延不同会导致其内涵发生改变,且制度设计价值亦不同。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术语的选择只有与所属国法律文化传统相契合,反应该术语的渊源流变,符合学科发展趋向,才是科学的。相较于商事侵权行为、商事侵权责任这两个提法,商业侵权行为的用语更为科学。

第一,不宜运用商事侵权行为术语。大陆法系的侵权法没有区分“民事侵权”与“商事侵权”,运用“商事侵权行为”这一术语,容易让人误解为侵权行为可分为商事侵权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豗虽然可以在研究商事侵权行为的外延时予以类型化、限缩性解释,但是有些学者在界说内涵时常会把商事侵权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并列,造成默认二者构成了私法领域中侵权行为的二元化,这是对商事侵权行为的泛化理解或者是误读。

第二,不宜应用商事侵权责任概念。侵权责任并不区分民事责任和商事责任;商事活动中的侵权法律责任仍属于传统民法调整的民事责任范畴。豙国内商法学者坚持商法存在独立法律责任的属极少数派。即使个别学者坚持商法的独立责任,也仅是从形式上标明商事责任的独立性,并未从实质上割裂与传统民事责任形态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提炼出适应商事调整机制的创新理论,其内容仍系传统民事责任的照搬。豜所以,在商法尚未创造独立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利用商事侵权责任概念可能使人误以为侵权责任分为民事侵权责任与商事侵权责任,商事侵权责任就是违法商事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三,提倡“商业侵权行为”的说法。这种称谓符合“行为”与“责任”相区别的汉语习惯。并且容易促使人去了解这个概念产生的历史渊源。应该看到,商业侵权行为不是大陆法系中严谨的一般化概念,只是判例法系类型化的产物。商业侵权的纠纷本来属于“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界域,是由“民事”性质的法律规范予以规制的。只是伴随着商业活动在市民生活中的扩大化、日常化,为了高效地处理某些种类的纠纷,或者需要倾斜保护某群体利益,不像成文法国家那样法院可以根据法条进行演绎推理或者扩大解释,英美国家便在判例法上创造出“商业侵权行为”类型,使这些案件的处理统一化、效率化。因此,商业侵权行为仅是商事活动中几种常发侵权行为的概括化、类型化,它无法亦无必要涵盖商事领域中的所有侵权行为,更不是与民事侵权行为并驾齐驱的并列概念。商业侵权行为概念的使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外延。例如在商业活动中窃取他人的商业秘密,侵犯他人的商标专用权,在中国属于知识产权法部门,很难归属于传统的商法领域;而在英美法系则可能定性为“商业侵权行为”。

第四,受大陆法系影响,在中国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内涵相同。但是有学者已经主张“讨论侵权行为的概念时,可以区分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主要是行为人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而侵权责任主要是指行为人基于过错或者法律上的规定而承担的一种责任”,无疑这对中国民法理论的自我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因此,运用商业侵权行为概念更符合这一趋势。

三、商业侵权行为概念之界定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BD and the CBD,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ity RBD types and causes. Proposed the need for the Linping Xincheng RBD development, and initially described the Linping Xincheng RBD formation mechan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ideas.Key words: Linping Xincheng; RBD;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RBD与CBD的概念与关系

1.CBD概念及基本特征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意为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一般而言,CBD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2.CBD建设带来的问题

尽管CBD的资源丰富,然而现在得以有效挖掘利用的并不多,职能过分集中于零售业,主要表现为:对商业考虑的多,对游憩、娱乐等功能考虑的少;对经济效益考虑的多,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考虑的少;对形态形象考虑的多,对人性人本需求考虑的少。

3.RBD概念及类型

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可译为“旅游商业区”。这是一个旅游学范畴的概念,这一概念于斯坦斯菲尔德和里克特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意为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求,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此后,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相继对RBD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聚集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RBD因其服务主体对象的不同面分为“景区RBD”和“城市RBD”,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城市RBD。城市RBD是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多为当地居民休闲游憩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所以城市RBD译为“游憩商业区”或“休闲商务区”更为恰当。

城市RBD大致分可为4 种模式:大型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和新城文化旅游区型。根据国内外有关城市RBD的研究,城市RBD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广场、公园绿地、步行系统、博物馆、购物中心、历史地段、游乐园、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文化设施等。

4.RBD与CBD之间的关系

RBD与CBD关系密切,RBD的人性化、特色化以及对游憩环境的重视,更好地满足了林立在CBD核心的高楼大厦中的白领精英们的休闲需求,是协助CBD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流量经济的生动体现。

CBD是城市繁荣的标志,但它决不是只有商务活动的功能。充分挖掘、提升RBD功能,将大大有助于整个CBD的配套完善,引来更多投资者驻足。

由此可见,RBD与CBD并置共生,是城市发展新导向,是一种功能互促互进、比翼齐飞的发展模式。

二、RBD形成原因

RBD是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主观上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的游憩需求和购物需求构成了RBD形成的主观需求。

客观上,城市RBD的形成能充分挖掘旅游者的购物潜力,促进购物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商业、游憩业和休闲业的发展。同时,城市商业、游憩业和休闲业发展的需求构成了RBD形成的客观需求。

三、临平新城RBD发展的成因及范围

1.临平新城简介

临平新城是杭州城市东扩战略的桥头堡、杭州着力打造的“20大新城”之一、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新城”之一,是展现杭州大都市东北门户形象的城市副中心、临平副城新中心。

临平新城位于临平副城南侧、高铁以北,南有九乔商贸城、北有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余杭经济开发区,总用地6.72平方公里;功能结构为“一轴、两翼、三心、四组团”。根据规划设计,临平新城聚集了时代广场地下步行街、林荫商业步行街、商业文化中心、玉琮商业城、Shopping Mall、世纪观光塔、美食城、酒吧、品牌旗舰店、精品购物、星级酒店、休闲餐饮、滨水绿地等设施,可以满足市民及旅游者购物、娱乐、文化、休闲、健身等全方位的消费需求。

临平新城RBD的主要构成

2.临平新城RBD形成机制分析

(1)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临平新城RBD为集文化、娱乐、休闲、观光、购物、健身、美食为一体的都市新城文化展示区。这一区域内由于集聚了大量的公共休闲场所和商业服务设施,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化的建设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对各个层次的市民和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集中展示临平乃至余杭区的城市风光、风情、风貌和风物,日益成为现代休闲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新城人气指数、完善城市游憩休闲系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临平新城南北两侧的产业定位,为新城的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临平新城的产业升级也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发展平台。

临平新城RBD设置了商业步行街、玉琮商业城、Shopping Mall等不同档次的娱乐购物场所和大量的城市绿地,是发展游憩休闲产业的最佳片区,将不仅是广大市民喜爱的休闲去处,也是外来游客的必游之处。

(3)生活品质提高的需要

随着临平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市民更期待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休闲生活。

休闲时间的利用以游憩效用最大化的方式进行,对休闲场所的数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城市RBD来集中承担这一职能。

(4)城市规划人文走向的推动

城市规划理论越来越注重城市系统的动态性、公众参与性和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城市作为特殊的人类聚集形态,在发挥经济职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城市主体――人的终极关怀。临平新城滨水绿地、中心公园、生态居住区、低碳建筑、智能交通、步行街等的设置都是这方面的表现,这些都将推动了临平新城RBD的形成和休闲经济的发展。

3.临平新城RBD范围界定

从城市RBD的内涵来看,城市RBD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休闲娱乐功能;二是商业服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是城市RBD的首要功能,它要求区域内集中了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商业服务功能是城市RBD的另一重要功能,主要是挖掘商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形成一块内涵丰富、与众不同的休闲商业区,集观赏、娱乐、文化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吸引区域内外广大购物、休闲人群。

考虑到城市RBD的功能以及临平新城城市形态:以迎宾路为主线,从世纪大道至玉琮商业城,全长约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临平新城的RBD,全线贯通临平新城的乐活商业示范区、高端商务核心区、文化商旅实践区。

四、临平新城RBD发展条件分析

城市RBD的开发除了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外,还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特定的游憩需求,本地市场和主要的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城市RBD的发展必须要依托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有着巨大的客源市场,主要是本地居民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根据临平新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城建成后居住户数有4600多户,常住人口约15万。随着双铁时代的真正来临,旅游集散地、商业步行街、商业文化中心、玉琮商业城与Shopping Mall等的建成,将为临平新城吸引和留住大量的旅游者和购物者。可以预见,未来临平新城市场开发的巨大潜力。

2.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城市RBD的形成,在空间上需要有高度密集的商业设施、娱乐设施、休闲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中心、旅游集散地等旅游服务设施。临平新城城市公共设施及其它方便市民和游客的服务设施随着乐活商业示范区、商端商务核心区、文化商旅实践区的打造,公共设施的配套布局以及现代服务产业招商的引入。这些将满足除本地居民以外的旅游者和区域外居民的需求。

3.文化内涵丰厚,地文特色明显,能够形成一定文化支撑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城市RBD的开发与发展一定要与文化资源相结合,使文化成为RBD发展的重要支撑。临平新城所处的区位与商业文化中心的打造,为余杭区文化宣传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等规划的编制,为把临平新城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氛围浓蕴、空间舒适、环境宜人的新城文化旅游型RBD奠定基础。

五、临平新城RBD发展的构想

1.注重RBD内涵的丰富

RBD的内涵要尽量丰富,因为收入动力和时间助力使人们的需求层次提高,购物观念和行为的休闲化、高效化使人们需要集中了商业与游憩休闲功能的RBD。临平新城CBD可寻求与RBD相结合,向商业设施综合化、娱乐化、活动主题化、环境宜人化方向发展。

2.注重RBD发展的特色

RBD的发展要充分展现临平新城与余杭区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最具吸引力的。随着临平新城商业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人本主义”氛围的营造,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建筑色彩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塑造临平新城RBD的人性化空间。

3.加强RBD形象的塑造

临平新城RBD的形象应该是唯一的、精练的、概括性非常强的,它将影响本地居民、旅游者对其认知的程度和选择旅游的可能性。因此,临平新城RBD可根据各种发展条件,进行恰当的形象定位,整合和提炼其核心形象,通过RBD视觉形象标志的设计、宣传口号等促进临平新城RBD的形象宣传。

篇8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system of commercial area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entit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City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Circle City good growth is inevitable,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flect re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siness district;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于绿色生态环境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区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相互矛盾也愈加突出。总体环境的迅速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复杂。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融释, 即使在城市产生、兴起的农耕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借用仍能使城市景观很好的融入自然。工业革命之后,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物的因素成为社会主导,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开始割裂,在城市系统内部, 甚至开始在总体景观上呈现与自然的不和谐特征,进入20世纪之后,城市病、环境污染、景观特色消失等问题更是接踵而来。商业区的发展伴随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 其形成及本质, 注定了该区域内经济、文化空间发展与绿色环境生态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 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为基点和突破口, 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及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中应该具有典范的意义。

商业区规划建设, 基础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广义指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狭义指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商业区的绿色生态环境, 包含了整个区域的内外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生态, 并共同物化为景观总体, 而且是在漫长的演化中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逐步由乡村向城市积聚形成的, 实际是自然与人工相叠合的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演进, 是在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 由历史的合力相互作用形成, 其主体是人。因此,商业区景观表现为社会景观与物质景观的总和,其载体是物质景观, 两者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总体景观。所以, 它不仅仅指商业区的有形表现,还涵盖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有机统一。

商业区的生态景观由自然、社会、人工复合形成, 融会了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外在表现上, 它占据了一定的环境空间, 拥有特定的生态要素, 综合形成了内在结构复杂、联系密切的整体, 从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区域生态景观模式。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与条块分割, 使同处一个商业区的各城市间缺乏必要沟通, 地区资源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利用, 甚至还存在诸如环境污染跨境转移等问题,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削弱。所以, 依托商业区域发展, 促进完善城市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该能够成为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要妥善解决现存诸多问题, 必须充分利用、整合商业区域各生态环境要素, 达到可持续与构筑完整绿色生态系统的目标, 亟需以上述关系研究为基础, 而进行的商业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整合研究。面对错综的问题, 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 传统单方面的策略, 如后于用地定性的景观规划设计, 修饰性的一层皮式景观设计, 以及纯视觉美学角度的景观设计等, 在当前都显示出相对整体的局限, 这暗示了观念更新的必要。

二、融合重视人文生态的商业城市区域景观

在景观的涵义中,景是自然及人工景观在客观世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形象信息,观则指这种信息通过感觉传到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的一种实在的感受或联想、情感。景观包括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是主客观的统一。景观由景观要素组成, 两者关系相对而言。相对大的生存空间环境, 把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整体看作一个景观, 其中不同类别的城市即为景观要素, 如把城市作为独立景观, 又可把其中各功能区块视为景观要素。

就本质而言, 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 以及奠定在人性的基础上, 才能研究解决人类真正的需求。其实, 设计实际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从根本意义上说, 就是向人类真正的需要和价值的回归。从长远来看, 商业区发展的基点必须占据人文的高度, 重视城市连绵区域的文化建构, 因为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强力支撑, 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表现, 就景观本体而言, 景观中也必然包含着人的, 也即文化的因素。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 真正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设计, 应该是人性化的设计, 同时还应该是人文化的设计。所谓人性化, 就是注重人的本性, 回归人的本体; 所谓人文化, 就是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由此来看, 真正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景观设计, 至少还要考虑到,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否过大的搅乱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商业景观的审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生态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 就是重新估价和定义人类中心主义, 把人类的伦理学, 尤其居于其核心地位的人文价值理念, 适度地推广和应用到非人类生命中去, 为非人类生物乃至环境建立一种跨类的生命观和伦理价值观。所以, 在商业景观生态整合设计研究中,以地域文化为基点的商业区人文生态研究, 应该是整个理论建构的基础。

针对商业区的长远发展, 该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以至管理, 都必须有文化的观念, 因为区域总体文化景观是该区域历史发展积累、积淀、更新的表现, 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改造自然的反映, 商业区的发展规划就理应有一个更加宏观、整体的视角。就单一城市而言,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了该区域社会行为、观念模式的特点, 是综合反映城市社会活动的文化概念, 表征了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同一商业区中的各城市由于地缘关系, 具备了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特性及经济发展模式, 并实际形成了互补整合的关系, 它综合反映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商业区整体的性质、规模, 必然影响到其中各城市的文化形态, 科学精神的拓展与人文底蕴的酝酿, 都会给它嵌入新的时代的烙印, 并进一步促成新的文化特征, 这些综合形成新的商业区域文化生态, 在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生长并与其融合之后, 商业区整体生态景观也得以构筑形成。

在大的区域环境尺度上, 将商业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 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要素。引入生态学概念, 则可以表述为本底(基质)、廊道和斑块。这三个借用的概念中, 本底指范围广、连接度高, 且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的要素, 它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起到重要作用; 廊道是与本底有明显差别的带状景观, 具有分隔与联接不同景观区域的双重功能, 并拥有发散、渗透功能; 斑块作为相对概念, 是与周边地区风貌有所不同的小块非线性生态景观, 它对城市区域微气候调节, 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有助于建立景观的视觉秩序。

商业区域中的非物质人文景观, 是以前述物质景观的三个生态要素为载体, 通过人类活动形成并寄托在物质景观中的文化痕迹, 实际是一种高层设计理念, 是使商业区域景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灵魂。所以,商业区区域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保持商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通过对自然、人工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建设, 赋予商业区以明晰、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特色应是该区域所独有, 而非与其他商业区所共享的。

商业区文化包括物化在自然, 或通过建筑物、构筑物等城市建设活动所表现出来, 并熔化形成的凝固的文化, 以及在城市生活中, 在教育、精神面貌、社会风尚等各个层面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商业文化是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经过多年传统积淀逐步形成的, 其中融入了数千年人类文化传承的基因, 不具备仿效性, 因此, 每个商业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生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商业区的文化特色就是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三、整合生态文化观念的商业区域景观设计

商业区发展的基础问题, 就是该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在这个系统中, 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都不可或缺。作为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两因素在人工整合之后的具体再现, 商业区域生态景观模式在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 把商业区作为完整生态系统来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就相应形成了诸生态景观要素。以下从宏观、微观上分层

次研究区域景观构成。

作为面的景观要素(基质、本底), 商业区景观区域从字面理解大到地域综合体, 即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小到城市的开放空间、功能区块等。商业区景观区域实质指构成该区域主要景观风貌的各面状大型板块, 它范围广、连接度高, 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 对区域生态系统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破坏或突变会引起系统的巨大失衡, 引起景观的不和谐或混乱。

四、结束语

在当代中国, 商业区景观生态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促使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及绿色生态系统建构的突破点, 它关系到商业区的本质内涵及未来成长。商业区在我国是新生事物, 从它发展的开始, 就厘清涵义, 借鉴先进经验, 促使其顺利成长并发挥应有作用, 是历史的机遇与责任, 而这些并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分析、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就能解决的,有些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较好、期望值较高的区域, 在发展中并未如愿以偿, 而有些基础条件一般的区域却出人意料, 这说明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与该区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也彰显了商业生态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我曾撰文谈到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历代宫廷收藏著录文献《石渠宝笈》的学术权威问题。在《石渠宝笈》中,著录的藏品并不是件件是精品真品,也不见得件件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在著录中充斥着历代大量的庸劣之作、伪作和仿作,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证实。所以,“皇家宫廷收藏”的标签只是近年来被某些炒家运作的一个商业概念,它本身并不能代表当时艺术成就的高低。实际上,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某些标注《石渠宝笈》著录的艺术品,更是鱼目混杂、雾里看花,这些艺术品或为著录中的赝品,或为后人按著录记载而造的仿品。种种问题不禁让人质疑作品本身的真假如何判断?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评价?被著录的作品与出现在市场中的作品是否是同一张(件)?种种质疑让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谜团,暗藏着巨大的收藏或投资风险。把经不起推敲的”皇家收藏“作品当作真迹展示、宣传,是对艺术市场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对大众艺术欣赏的健康培养。创下拍卖高价的署名宋徽宗赵佶所绘的《写生珍禽图》,是~张有争议的作品,现在却被当成确真无疑的艺术珍品编进了大学某课程的教材,这是否回导致误人子弟?而近年来,“皇家收藏”、“红色经典”等一些概念性的词眼充斥着艺术品市场,这些都是把艺术品当作投资工具惯用的炒作手段,而不是艺术史或美术史对它们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客观评价。长此以往,不仅将损害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误导人们的审美取向,更无益于大众艺术欣赏力的提高。

“资本的力量”:谁在为概念买单?

实际上,当前艺术市场中一些投机客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就是要显示出“资本的力量”。谈投资,必要谈风险,现在许多金融投资领域的行家并不具备艺术修养及专业知识,试想这些缺乏艺术欣赏力的人,虽然有投资市场的经验,也有操盘控盘的能力,但是,他们带着庞大的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动辄就创“最高价”,实际上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不管,实际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价值,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制造高回报率。曾听说某人创高价高调拍得“皇家御用品”,就是为目后“打包上市”做准备,所以真正的利益受害者还是为概念买单的后来者。

篇10

一、卫视频道特色定位的突围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电视市场的竞争空前热烈,市场主体变得丰富和多元,既有中央电视台,又有省级卫视、各级地面频道,沿海部分地区还有境外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对外(全国范围)宣传的重要平台,地方卫星电视频道自身特色定位一直困扰着我国各地方电视台。因此,自2003年湖南卫视率先提出“锁定快乐、锁定全国、锁定年轻”,把“娱乐”作为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后,其他的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纷纷效仿,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纵观近十年的发展,当下全国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的内容特色塑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为代表,提出一个明确概念作为整个卫视的定位,如湖南卫视的“娱乐”、江苏卫视的“情感”、天津卫视的“曲艺”等等;二是以海南卫视为代表,整个把卫星电视频道转型为一个专业化频道,就是现在的旅游卫视;三是其余大部分卫视,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内容定位口号,只是突出电视剧的地位,如播出总量、首播剧数量和自制剧数量等。

改版前的重庆卫视很长一段时间在内容特色如何定位上苦苦求索,其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庆显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码头文化,刚猛、火爆、粗犷,把这样的显见特色变为一种媒介宣传化的内容定位显然不太合适。如何既突出重庆特点,又可以成为优质的宣传资源,还符合电视节目统合标准的要求,成为一个有难度的课题。2008年初,随着“红色文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日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兼之电视剧收视一直是重庆卫视的最大支柱,两者结合,重庆卫视提出“英雄大戏”的明确概念。同年(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的号召,“红”成为重庆一项深入市民又在全国广泛传播的概念,因此2009年重庆卫视在“英雄大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红”的定位,自此重庆卫视的内容特色定位有了明确的概念。

此次重庆卫视的改版与“中国红”概念定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层。第一,相比浙江卫视提出的“中国蓝”概念,重庆卫视的“中国红”概念有更明确的内涵意义,“红”在中国传统心理中本来就有热烈、主流、开放、包容等含义。改版后的重庆卫视宣传片明确宣示“红是温暖的守候、红是进取的奋斗……”,这与整个频道提高节目内容的有效传播时间,增加新闻节目、民生节目、传统经典播出量与突出市民关怀的节目内容调整是匹配的。第二,重庆卫视改版,力争成为“第一红色频道”,不仅是“中国红”概念的升级,而且也是整个重庆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并不狭隘地指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性质的文化,而是一种高度包容又可生长的文化,既囊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又不断注入时代新的内容,重庆卫视改版就是要让重庆成为一座“有思想、有内涵的城市”。 第三、 弘扬“中国红”概念,突出地把新闻民生、传统经典、“红歌”作为内容定位,对于摆脱当下地方卫视竞争中的同质化现象意义重大。这突出表现在娱乐节目与电视剧两个领域。在湖南卫视提出“娱乐”定位之后,山东卫视、浙江卫视纷纷向娱乐转型,同时娱乐节目形式也呈现“一唱俱唱、一情俱情”的样态。另外,电视剧的播出也有很明显的交叉现象,几个地方卫视同播一部电视剧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不少电视台提出“自制”、“独播”,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而言,地方卫视竞争过分依靠电视剧的弊端暴露无遗。重庆卫视改版后的定位就与当下的地方卫视在内容上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二、卫视频道性质定位的突围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电视媒体从体制属性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型管理体制,以英国的BBC、德国的ARD以及日本的NHK为最大代表;二是商业性管理体制,以美国的四大电视网(ABC、CBS、NBC、FOX)、英国的ITV为突出代表;三是国营型电视台,以印度电视台及中东的大部分电视台为代表。与商业型电视台不同,公共型电视台与国营型电视台都不以营利为目的,都几乎不播放商业广告,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公共型电视台是由一个半政府性质的公共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而国营型电视台则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

因此,根据这一区分,我国的电视体制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既不属于公共型(我国电视台是由党委宣传部领导、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也不属于商业型(我国电视台作为党的宣传喉舌不可能完全商业化),也不属于国营型(我国电视台自身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经过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电视体制改革,我国电视台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渐转型为“自收自支、管(党委、政府)办(电视台)分离、宣传与经营责任两分开”的事业化集团性质。这一改革的原因一是国家遵循市场规律,认识到电视媒体有营利的可能和娱乐属性;二是一定的市场竞争有利于电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我国电视媒体在整个国际电视领域的竞争力;三是国家财力也不允许完全单方面提供财政的支持。因此,在这一转变之下,一方面,电视台纷纷组建电视集团,成为有营利责任和压力的实体;另一方面,电视集团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其舆论导向和宣传领航的责任和义务又绝不能动摇。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全国电视台都面临的迫切问题。

重庆卫视2011年3月1日的改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集团内部成立电视媒体经营公司,剥离原电视台可经营部分如广告、房产等领域注入经营公司;从电视节目内容层面剥离娱乐、生活等宣传责任不强的部分也注入经营公司,电视集团则牢牢守住新闻节目这一阵地。改版前的重庆卫视也主要通过电视剧的播放获取广告收入实现营利,改版之后彻底剥离经营性业务,放弃商业广告和减少电视剧的播放时间,凸显其公益性和民生服务性,从而较为彻底地在集团内部真正实现宣传与经营责任两分开,即通过让集团内部的一个主要频道(卫星频道)完整体现事业性质,真正成为一个党宣传喉舌的阵地,鲜明地承担和彰显舆论导向的宣传责任和作用,凸显其公益性质,使集团在继续履行盈利责任的同时,确保整体的事业性质不变质。

三、卫视频道作用定位的突围

重庆卫视改版后完全不播放商业广告,如何实现盈利呢?如上文所说,自1998年始的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电视机构的商业化,而是在尊重电视媒介一定的经营性质基础上提高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力,这竞争力既包括市场盈利能力也当然包括舆论导向能力。因此,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随着重庆财力的不断增强,决定由财政扶持卫视改版,充分体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体现了政府更好地履行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职能。”

其二,认识重庆卫视的改版还应该结合地方电视集团内部卫星电视频道与其他频道或资源之间的关系界定和重组的问题。目前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单元及部分副省级城市都有自己的卫星电视频道,因此,一个地方电视集团内的卫星频道就理所当然地拥有其他地面频道所没有的一项重要功能――即对外(全国)宣传的主力平台,当然也同时是整合提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主力平台。地方电视集团承担的宣传和舆论导向责任自然更多地应由卫星电视频道来执行。但是就目前全国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地方电视集团并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定位卫星电视频道与地面频道的不同,卫星电视频道与地面频道共同承担着广告经营的任务,也就是都有盈利的压力,区别仅在于卫星电视频道同时还具有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责任,所以只是在节目的审查和自制节目的比例要求上更加严格。重庆卫视的改版让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真正回归到开办的初衷,即成为重庆市对外文化宣传、对内引导服务民生的有力窗口,把经营责任更多地交给其他专业化(影视、生活、娱乐)的地面频道。这使集团内部各个频道之间的分工和责任更加明确,也更有利于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11

关键词:RBD 空间结构 形成机制 重庆市南滨路

研究背景

(一)RBD的概念

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在中国译为“游憩商业区”(保继刚,1998),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旅游商业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斯坦菲尔德(C.Stansfield)和里克特(J.E.Ricker) (1970)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特品和礼品商店的街区”。现在比较认同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定义为 “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积聚的特定区域”。RBD的表现形式呈多元化态势,一般由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特色购物街、旧城历史文化中心等构成,因此城市RBD在主要为当地市民服务的同时也吸引很多外来的游客,随着人们对游憩需求的增加,城市RBD也融入了很多的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族的、文化的和时尚性、观赏性强的元素,现在游憩商业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商业中心。

(二)RBD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现状

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学者们对城市RBD研究产生了广泛性的兴趣,作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主要包括对RBD的相关概念研究、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功能和类型研究以及区位与形态研究等。如:保继刚、古诗韵(1998)初步研究了城市RBD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发展特征等问题;黄震方、侯国林(2001)阐述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的意义、形成动力;陶伟、李丽梅(2003)通过苏州实证性的研究推论出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等等。理论探讨的增加促进了实证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各大旅游城市RBD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包括对北京、广州、杭州、苏州、上海、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都做了实证分析。虽然不乏对RBD的研究,但对于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的分析并不多见,只有王娟等对济南RBD形成机制和陈刚华对泉州RBD形成机制作了具体分析。

重庆市南滨路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一个游憩商业中心,在南滨路RBD的建设中,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南滨路创新研究》课题组对南滨路的形成机制作了分析,其着重点在于南滨路RBD形成的外在驱动因子和内在驱动因子。本文独特之处是分析了南滨路的空间结构并结合市场机制因素,从南滨路RBD的市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以及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四个方面来分析南滨路RBD的形成机制。

重庆市南滨路RBD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分析

一个城市发展游憩商业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在地段上处于城市相对集中的核心位置,即有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二是有一定的本地市场和客源市场需求,RBD发展要依托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三是有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四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RBD的开发要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五是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发展城市RBD一般还要依托特殊的资源或特定的地形地貌。重庆市南滨路正是具备了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重庆市发展RBD首选地段。 南滨路由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于此,形成了内弯独特而秀丽的地形风貌,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和亲水岸的地缘优势,与渝中半岛遥相呼应。南滨路滨临长江,背靠南山,山水相依:其背后是著名的南山风景区,山势挺拔俊秀,树木茂盛繁多,四季都有很多的花卉植物,据载有2300种之多,这为RBD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地形地貌资源;南滨路面朝长江,绵长委婉的长江之水相比嘉陵江它的丰富内涵更加令人心旷神怡;另外还有南山的一些小溪。 这些都是打造南滨路RBD独具的自然条件。

南滨路建设以滨江路为主线,上自长江大桥南桥头,下至峡口镇广阳岛,规划建设全场21公里,计划串联建设鹅公岩大桥、菜园坝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东水门大桥、王家沱大桥、大佛寺大桥等6座长江大桥,连接重庆主城区12个重要组团中的弹子石、南坪、李家沱三大组团,内接主城渝中区和江北区,外接渝黔高速公路南岸段,构成外引内联的交通网络,形成重庆山水园林城市的优美岸际风景线和地区标志性景观。南滨路是重庆市著名的集休闲、观光、购物、美食为一体的巴渝都市文化展示区,该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旅游景点、公共休闲场所和商业服务设施。南滨路RBD的构成如表1所示。

重庆市南滨路RBD形成机制分析

南滨路极具地域文化个性,既有大量的城市绿地、江景和南山山体等开敞空间,更有特色的绿色文化、远古文化、宗教文化和节庆文化,因而有必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

(一)需求因素分析

消费者需求。一是消费者游憩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化、科技化使得竞争激烈、工作紧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休闲与放松,而工作时间又决定了节假日才能外出长途旅游,大多时候只能在自己生活城市的附近做近距离的游憩活动。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休闲方式,游憩商业区正满足这种近距离休闲的需要。二是消费者购物观念与行为的改变。购物是以衣食住行为内容的城市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购物观念及行为发生很大的改变,由最初的单纯购物阶段到融休闲消遣活动于购物中的阶段,再到现在的体验购物阶段。现代人对于购物的行为和心理需求远不只是以单纯购物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家庭集体购物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是在追求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现代的体验购物阶段需要融消遣、游憩、娱乐于购物中,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商业发展需求。正是由于消费者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商家不再固守传统商业区的内容,而是寻求与游憩业的结合,因此各商家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向着基础设施更加综合化、游憩设施更加多样化、游憩活动更加丰富化的方向发展。电影院、特色餐馆、电子游戏、展览馆等不断地进入大型购物广场,在此基础上还结合本商场的文化特征开展不同特色的主体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购物,形成“购物+娱乐”的模式,以增加吸引力。南滨路游憩商业区内聚集了大量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大中型购物场所,其要获得发展和经济利益必然也要变换经营模式,准确地说建立南滨路RBD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游憩购物。

旅游发展需求。重庆作为全国有名的山城,其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17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30%以上。旅游业是重庆市重要的产业,而南滨路RBD作为一个把商业、娱乐、游憩设施等高度集中的区域,是重庆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核心商业区、现代化标志之地,是整个重庆旅游吸引体系的一部分,规划并发展好该区域RBD对于重庆整体旅游吸引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供给因素分析

建成后的南滨路包括商业步行街、美食街、风情街、娱乐广场以及南滨公园等单元部分,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聚集了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大中型购物场所和星级酒店,完全可以满足游客购物娱乐、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消费需求。南滨路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这里是重庆最早的开埠商用码头,有早期洋行、美国领事馆、法国水师兵营等旧址。巴渝十二景就有四景在南滨路,分别是黄葛晚渡、海棠晓月、龙门浩月、字水霄灯,还有全国惟一僧尼合一的慈云寺。南滨路上游憩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元宵节的焰火晚会光芒四射,灯饰文化节让游客体味南滨路夜色的独特魅力,重庆火锅文化节会在南滨路开展万人火锅宴,还有艺术展览、泉水鸡文化等丰富有趣的活动。

南滨路空间上高度密集的游憩景观、商业设施、娱乐设施,浓重的文化氛围,多彩的游憩活动,为重庆南滨路打造城市RBD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在市场供给方面满足了发展城市RBD的必备因素。

(三)政策支持

近年来,南滨路不断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改变沿江地带的面貌,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成道路网络,整合城区交通;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绿色南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沿线文化氛围;建设灯饰景观,山城夜景增辉;综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按照“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灯饰为特色”的原则,打造“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位的人居环境”,建成集“居住、商贸、都市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花园城区”。

(四)理论基础

城市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认为,每一城市土地利用区因其不同的功能而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不同。其中,零售业与工业、农业相比,在城市中心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最大,付租能力最强。在城市RBD范围内,商业零售业最为发达,大型购物场所居于市中心的高价地区域,零售业的集聚充分实践了地租理论:合理的区域聚集会产生一种外向的扩张力,吸引和辐射周边地区,这种向外扩散使得城市RBD核心商圈形成。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关联效应是指在产业互补中,某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能形成某种供给与需求关系,从而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它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与波及。应用到城市RBD上就是随着零售产业聚集的扩大而出现的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而且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和供给的成本也会下降,即规模与效益和成本之间存在着关联效应。一个区域的聚集度越高,关联度就越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也越大。

结论

重庆市南滨路RBD理论建设伴随着城市RBD的研究不断完善,南滨路RBD运营后所形成的强大品牌效应和所汇聚的巨大人流量,不仅提升南滨路区域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而且将加快重庆休闲产业与国际接轨,加快重庆的整体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需求加大、供给完善加上政策的扶持、理论基础的巩固,是城市RBD形成的系统机制,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南滨路RBD不但自身发展良好,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并带动整个城市功能的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侯国林,黄震方,赵志霞.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2(5)

2.王娟,何佳梅.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4(2)

3.卞显红,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3(3)

篇12

矛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得到产生、检验、重生和升华的,广告艺术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会发展出现的审美矛盾冲突,为时代的潮流要求,不断地把艺术和设计,甚至是多种语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它独特的社会美学风格。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广告艺术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态表现、影射时代的审美特征,就必需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时代设计表现语言,才能求得它的社会商业出路;波普艺术的诞生发展,给广告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波普表现语言发展起来的广告艺术文化,我们暂且称之为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跟其他的广告一样,也是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尝试才能更好地寻求社会商业出路的,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是实验室里的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所难免,传统的美学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验和历练。事实证明,传统的绘画已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这个实验室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广告艺术往往是通过把握艺术文化潮流来把握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当波普艺术冲击着传统绘画领域并试图打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时,作为大众文化实用艺术的广告艺术也同样被“波普”风潮所波及。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口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广告设计者把波普艺术的观念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尝试引用到广告设计中来,使得广告艺术几乎在一夜之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时尚的大街小巷上时,让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现代年轻人喷发出了对它火一样的热情。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广告艺术实验,它粗糙却很是标新立异,它抽象但又个性鲜明,它平面但意会的简洁图案、随性但隐喻的诉求文字、抽象但张扬艳丽的色彩,还有纯粹舞动的表现线条,所有这些都恰恰象征着青春的一种挥霍,一种潮流年轻人的自由自在的写照。这次广告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混合反应,不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实验结果,都暂时迎合了具有复杂审美倾向的年轻新一代的口味,抓住这样的一种口味倾向,设计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Everythingisbeautiful.Popis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波普就是所有的事物。)

因此,任何事物都成了设计者尝试用来设计广告艺术的构成元素,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试图在实验过程中求证它们的存在价值,或许是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或许是毫无禁忌的表达游戏更能体现时尚气息和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喜欢借助这种文化潮流来宣泄情感,标榜自己的个性,同时证明自己跟艺术文化走得最近;虽然广告艺术的这种波普实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倾向,但波普广告艺术毕竟是踩着年轻的步子而来,它在一点点地逼近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淋漓尽致的波普广告艺术,也诱发了我们对广告艺术领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众和即时的时尚之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行为方法上,它们都是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发展求证的。因此,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仍然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时间、空间对它的考验,仍然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带着实验室的味道一路走去,这样,它才能把准流行文化的脉搏,才能更具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业市场。

波普广告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又产生在观念艺术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在一定嬗变的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义,需要一定的实验求证过程。波普艺术是踏着工业的尘埃而来的,是后现代美术的征兆。一开始,波普艺术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的、自然的、直白的、嘲讽的、矛盾的等这样一种复合姿态出现的。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理论家们关于“波普”的定义最初也曾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在艺术文化多元化的新观念激发下,借助“波普”来刺激和推动广告艺术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波普广告艺术文化应怎样来定义,这是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当科技不断地被运用到艺术领域里来时,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纯艺术的波普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波普广告艺术,它们无论是在手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交集,更何况它们还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它们的含义界定是不同的,正如“……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增加。因此……例如广告、电影和电视等,也要求我们对其作出新的文化阐释。”①那么,怎样把握波普艺术和波普广告艺术之间的界定,需要一个相当的求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认可。什么是波普艺术,什么是波普广告艺术,这要由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这个决定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验证,况且,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物,要想正确地把握一种新生事物的概念,需要人们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概念也一样,在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概念遍地开花的社会时期里,在一定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位注定是要在社会实验室里来等待着最终的最佳结论。

广告艺术要想借鉴和融会波普艺术来实现它的不一样的社会价值,就得寻找两者之间的艺术交汇点,寻找就是不断地尝试和实验。要想波普广告创造出最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再精明的广告设计者也要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学会怎样去把握波普艺术的内在魅力,消化并有效地利用其积极因素,这样,波普艺术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广告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广告艺术带来商业卖点。达尔文的《进化论》里说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波普广告艺术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发展、要立足于市场,甚至要渗透到商业的各个领域去,这需要波普广告艺术既要恪守传达信息的职责,又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欣赏需求;既要对审美潮流“见风使舵”,又要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潮流。当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扩张到广告设计领域时,要个性化、要全球化品位的广告艺术设计,当然不能对波普艺术进行简单的复制、移用或是全盘照搬,而是要设计者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设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切入点。考虑时代、人文、时间、空间的不同,尝试运用、投放市场、总结经验,最终找到更能赢得人心、深入人心,更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发展思路。所有这些,都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去尝试、去研究的结果。有研究就有设计实验的可能,设计者的设计实验行为,其实就是波普广告艺术在社会实验室里的实验行为过程。

波普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矛盾曲折的道路历程,通过把脉文化潮流而发生发展的广告艺术,受波普潮流起落的影响,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随时经历着市场的考验。流行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某个时代、某个阶段都有它相应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产生、流行,就算是同一种风格,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解释技巧等现象出现,并且,波普经历的盛衰也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随着在发生变化,怀着想做现代先锋设计师雄心的广告设计者,密切关注波普艺术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动态,随时准备尝试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便使自己的思路能赶上潮流、引领潮流。如:当波普喊着“颠覆”或盛行或混沌于人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就在审视波普元素在设计中的地位,领会波普的实在精神意义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种种。以此企图形成鲜明个性风格,独占市场,因为,毕竟广告艺术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艺术行为,而是社会对商业信息的视觉艺术要求的行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商业信息,信息又在观众读取时经过消化形成“加式”的信息艺术内涵,观众的参与使波普广告艺术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很大,波普广告艺术要不断地迎合和引领人们的审美时尚。它需要学会怎样精致地去言明他物,需要随着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浪头,调整和挑战自己的艺术领域极限,让设计更加具有品位,以求社会、商业市场对它最大限度地接纳。调整和挑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实施试验的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当人们试图要给波普广告艺术定义时,当设计者们不动声色地把波普的精神引领到广告艺术中来时,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文化实验活动,他们真正地使“波普艺术”的“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生活化”的宗旨得以实现,从而也使广告设计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表现、视觉效果境界,波普广告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生活化,正是关注大众文化的艺术思潮的结果“……通俗的、大众的、可消费的、便宜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②是它的本色,它的视觉符号通过与“波普”的日益撞击与交融,使现代的街头表现得异常的活跃,易于辨别的公共图像使冰冷的街道多了几分调侃和浪漫。大众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时刻影响着设计文化的发展,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更有意义的是,大众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作用也从此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③既然是课题,就不会没有试验,波普广告艺术就是一个要有试验的设计艺术课题,所以我们说,它是社会实验室里的产物。

注释:

①(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24页。

②门小勇主编.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③同②,第156页。

参考文献:

[1](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2]李世丁,袁乐清著.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