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作为一种简单且极其有效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主要表达着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一直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几年来对教学事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涉及到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作文教学以及文言文教学等多方面,思维导图有利于通过图画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清晰的知识点体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好思维导图教学,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总体来讲,其实主要就是学习动力差异和学习方法选择这二个方面。学习动力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行为,并使得学生奔着特定学习目的的一种动力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作用和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形成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坚持努力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学习方法。思维导向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策略方法,主要通过以图形方式来构建起易记、易理解的知识学习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成学习目标都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选择。
2.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促进作用
一方面,单向转到多向,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沿用落后的讲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固定学习思维影响主要以单向思维为主,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大都是遵循教师的教学原则,采取直接照搬硬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这样的后果导致学生的思考僵化,想象力低下,记忆能力和发散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初中语文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到了知识应用时,便会出现许多“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而思维导图使用了区别于传统思维不同的多向思维,也就是反射性思维方法,通过感觉、记忆、想象将信息输入大脑,无论是文字、数字、色体及其节奏等,都可以发展成一个思维中心点,继而发散出大量的节点和连接,构建出形象的立体结构。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大量的零散语文知识点立体化,加强学生的想象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化文字为图像,化繁杂到简洁,增强学习去趣味、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对于语文手法、文言文词篇、语文情感等内容更加深入、更加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互动困难,面对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句式,学生更是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而如果采用思维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做笔记,创造出符合课堂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画面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想象力,而且笔记形式的多样性,知识思维更加可视化,使得原本复杂的语文知识形象化,更加有趣了,也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要点,“温故而知新”
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之一就是“w纳要点”,特别是对于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的复习是非常有效的。初三的学生最后一学期开始了全面的复习工作,这个阶段学生的复习时间有限,复习量较大,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应用直观的线条和色彩把重点知识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勾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巩固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初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将思维导图上交,教师在进行改正指导,这个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增强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运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加深理解
初中语文初期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基础上,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简化思维导图,降低思维导图的绘制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便高效。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必须保证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导图的自主性,才能提高思维导图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日常经常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整知识构架的形成。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课堂笔记,养成利用思维导图方法记录笔记的习惯,慢慢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开始有意识的主动采取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
3.用思维导图分析课文,提升能力
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记录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法来分析课文,把思维导图和课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百合花》这篇课文为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将学生分为五组,选出组长和绘制人;其次,让每组学生利用课文的环境、人物、情节和感受分析课文,谈论绘制出思维导图;最后由组长上台演示出并讲解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将它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之外,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但是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地图”,它有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的教学中,思维导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准确地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进行思考的有效工具,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化繁为简,并加速学生对于简单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保障我们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且,画图的过程也能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开始慢慢向四周发射最后又回归到一个共同的中心的制图过程,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就需要准备好一张白纸和若干支铅笔(最好是不同颜色的),然后把所要教授的内容作为白纸的中心,根据所学的内容一点点进行拓展延伸,最后绘制成的图形我们就称之为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本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一点点地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一下就要求学生去把整篇课文的内容理解透彻,为学生消化知识、加深理解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而且学生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形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充满了好奇心,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举例而言:在进行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教学时,由于课文内容较多,学生在读到最后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前面所读过的内容,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加深记忆,由于整篇课文都是围绕“春”这个话题来写的,,将本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而主体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景图。由此可以把“春”作为中心从中心引发出“草、花、风、雨、人”这五条线,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根据这些事物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在学生把思维导图绘制完毕之后,反映在纸上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并且整篇课文的内容也就出来了,因此在我们进行初中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知识总结时所发挥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复习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特别散杂要记忆的也特别多,所以复习的效率特别低下,学生们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思维导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也可以使得枯燥的复习工作变得更有趣。首先,学生把自己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一点点去拓展延伸,最终将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框架。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个框架来引导学生的话,学生看到框架就能联想到所有碎杂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是可以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构建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有效地开展复习的工作,保证复习的效率。
(四)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在写作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直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参考,这种教学的方法只能针对特定的题目进行教学,要想让学生明白一类写作的答题思路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且这种形式的课堂沉闷,教学氛围死板,丝毫没有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去的话,那么我们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写作的大体思路,也能使学生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加深对于写作的了解,使得写作教学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那么思维导图是如何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来的呢?我们拿《梦想》这个话题来进行讨论,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想好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人一定要有梦想”还是“我的梦想”,由于“梦想”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要阐述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拓展,表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从而确定写作的大体框架,写作的框架出来了,那么写作也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内容只要学生用文字进行描述就可以了。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去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写作就不会变成一件为了凑字而进行的枯燥的事情。
(五)思维导图在语言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可能会有疑问:语言组织不就是引导学生怎么说话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吗,这跟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的语言组织教学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师在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拟时,学生们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模拟之前首先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的话,那么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定会更好。举例而言:我们在针对“春天来了”这个话题进行语言描述的时候,首先教师就要让学生把“春天”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中心,让学生展开联想,春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也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三、结语
近些年来,思维导图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妙趣横生,也是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化,也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一步步提升,希望它能够在今后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线状的,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太相符,学生常会陷入一种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困境,尤其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一情况下,不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阅读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到文章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预习的结果绘制成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在预习的时候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上关键性的词语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能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后进生,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完成,鼓励后进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过于高深,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只要有耐心,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画成个性的思维导图。这样,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会自信地展示自己,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说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害怕,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教师也会经常抱怨学生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记流水账,强凑字数。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学生怎么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出来呢?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写作文以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主题用图形放置在纸的中间,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和主题有关的材料加以处理,经过合理取材、安排段落,形成作文的思维导图。另外,作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后,再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便可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适合即兴演讲,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发言,不但思路清晰,富有条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取代演讲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演讲者,而不是一个宣读者,这样才使听众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找出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可以在瞬间从一个语文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语文教学的领域运用思维导图
1.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关键词来做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筛选意识,提高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会因为忙于做课堂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这时可以以记录员为中心,集中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当由小组长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相关的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成果时,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3.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来展示授课内容。如果在课前,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完善和填充相关的知识内容,既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虽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但是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导图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探究,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它给予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要想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费时、低效等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了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该教学模式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一、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案”和“教案”混淆
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抓住“学案”的本质,把“学案”与“教案”混淆。作为语文教师,都很清楚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面非常的广,“学案”与“教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案”强调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自主性,突出的是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中树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教案”则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课堂发展的载体,强调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案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补充了课后习题、考试重点等内容,而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考虑不足。
(二)“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导学中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案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以达到在指导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能根据语文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一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测试区,在习题设置及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兼顾趣味性及适当性,“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导致导学案的效能不强,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过于形式化
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而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一把握不住就容易出现形式化的现象。根据课程内容,有些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只需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教师受导学案规定形式的影响,为了达到规定的形式而多设题目,这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导学的作用,还使学生负担增加,甚至对导学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
二、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发挥导学案作用
语文教师要提高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准确定位导学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导学案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与颠覆,该模式的应用不是要完全的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发展。一份优质的导学案,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其次是要全面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水平等情况选择教学手段,让导学案充分发挥激起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的作用。
(二)综合思考,编写优质语文学案
对于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教师在编写过程要做到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首先,要重视导学案内容的选择,紧抓精要部分进行编写,并通过减少书写等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次,做好课前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阅读课文,对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记录;另外,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并通过习题、测试等的设置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此外,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对实际使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
(三)灵活变动,提高语文学案应用有效性
要提高导学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对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使导学案更加的适合学生。其次,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另外,导学案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导学案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背影》《合欢树》等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就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以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其他答案进行全部否定。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导学案的真正内涵,全面考虑教材、学生等特点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灵活变动,在不断积累和探索中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使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24-02
一、引言及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节点来代表概念、连线来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图示法。最常用的构建思维导图的软件有Mind manger、Microsoft Visio等。思维导图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一种新的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很好地运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中,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得到更大地拓展,情感的体验更加积极鲜明,认知投入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等几乎所有学科,该软件直观、易用的界面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思维及复杂概念之间的关系。它们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性、直观性。思维导图中概念的表达可以用文字、图片或者符号来表示。在构建导图的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拖动图片,输入概念就可以形成节点,拖动鼠标连线各个节点就可以形成概念间的关系。
2.层次性。思维导图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围绕一个主概念,可以生发出与其相关的多个次概念,概念之间的隶属、大小、所属、包含关系,都可以利用层次结构表现出来。
3.关系性。思维导图的可以清晰表明概念间互相连接的指向以及词语,更能表明概念间的因果、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二、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涉及到学习、交流、评价等方方面面,概括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创作工具、学习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
(一)创作工具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创作工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以及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写作。一般写作文之前,会要求学生们完成文章的整体构思,先列一个提纲,此时,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很好的创作工具的作用,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例如,在围绕“春天”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先写下“春天”这个主概念,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春天。然后,汇总各个小组的意见,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于是,集全班同学的力量,形成了一幅充满创意的思维导图。最后,同学们静静地看着这幅思维导图,让整个思绪沉浸到这幅图中去,直至形成自己完整的写作思路。
(二)学习工具
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阅读“量”的积累是写作“质”的提升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思维导图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学生理解文章段落与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对文章作者的行文思维形成清晰认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先整体分析文章脉络结构,划分出文章段落,告诉学生什么是“总―分―总”结构,然后带领学生分析第1节,总结出第1小节的特点。其次,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分析剩下的6个小节。最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了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在构建这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很快地分清文章的重难点,抓住文章的整体结构。
(三)交流工具
思维导图直观形象且色彩鲜艳,给学习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此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交流沟通工具。个人制作的思维导图代表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一个集体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制作的思维导图则代表了集体的智慧,无论是哪种形式制作的思维导图,都是对内在知识的外化、可视化的表现,都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系统理解,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交流沟通工具。
(四)评价工具
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
1.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思维导图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既方便又简单。当学习者完成某一章节或者某一课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通过观察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及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进而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比如,如果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中节点不完备,则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有些知识点而没有掌握;如果是节点间关系错误,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有问题,需要进行更改……
2.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工具。思维导图也可以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工具。学生根据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构建的图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或者错误点,进而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对知识掌握进行查漏补缺。
三、应用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既可以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诸多方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些策略的支持,主要是:
1.掌握工具是基础。要想在课堂上轻松自如地运用思维导图组织教学,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比较熟练地操作思维导图工具。因此需要语文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利用课外活动以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工具使用训练。
2.教师引导要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导图的应用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学生思维。
3.构建支架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教师的思路应该是清晰的,明确地知道想培养学生哪些能力,需要学生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作图,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支架。
4.学生思维要活跃。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是画出一副好图的关键,也是成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悉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导图的功能强大,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知识建构与表征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在教学中可以表现为创作工具、学习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然而,虽然我们都知道思维导图几乎可以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的研究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都是鲜有所见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87-01
随着新课程如火如荼的推广,在新理念的在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以达到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之变化
1、不断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思想。知识渊博是一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教师讲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这就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传统的知识观受到冲击,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增加了知识更新的速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的突破。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结合专家关于教材内容的解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单向传递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一问一答为主,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准确地掌握知识,而忽视了不一致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自主阅读获得知识。教师在知识量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在有些领域学生甚至都超过了老师,使课堂在时空上得到了突破。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主体课堂构建的形式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有学生的活动,但是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不一定是学生主体课堂。在新课改的推广下,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活动的部分不断的增加,课堂教学中逐渐出现了学生的声音,但是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容乐观。通过观察发现:首先,学生主体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的比例太低。高中语文大多数教师的教法都已经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活动的新课程模式,但是只表现在公开课和课程内容较少的教学中;其次,学生主体课堂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如,有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但是每一个小组的导学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课本上找到,或者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布置了有层次的导学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事先进行详细分析,又或者在公开课上教师会事先告诉小组中一个优秀学生答案等等;再次,学生小组互动产生的新疑问被无情地否定。语文知识是多角度理解和分析的,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在理解视角上也各不相同,教师通常只采用与教学辅导书相一致的角度,而没有给予其他观点肯定。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各不相同,课堂的思想也就存在多样化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忽视学生的思维进展,使得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导学问题和巩固问题的设计上灵活性不够。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开展前要有学生的自学,通过预习为新内容的开展提供支撑。通过对导学案的分析发展,大多数的导学案大多数是对教材内容的提问,大多数学生并不需要理解内容便能够找到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从辅助学习用书上抄写答案。在巩固练习上,基本上所有的作业都是纸质作业,而且无论是题目类型还是题目内容都呈现出单调性。导学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是为突破新内容的重难点服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基本了解都能突破,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在巩固知识上也是,在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促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1、导学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引导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导学问题。但是,导学问题设置要凸显多样性和灵活性,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突破,真正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认为,学习的难点主要包括:(1)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感;(2)文章的语言体会;(3)不同人物的性格。要突破这些难点,首先,学生要通过树状结构表示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其次,需要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林黛玉近贾府之前的文章,收集作者和作品的简介;三是,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阅读文本,并分析你所扮演角色的个性。这节课的导学问题包括读书、角色朗读、情境展示、结构图等形式,在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优质课堂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脉搏,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成效。
一、课前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想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或者标准,以语文课标所限定的范围和语文相应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是教学目标的确立的依据。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一栏里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写出来即可,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要静下心来,从多个预期的教学目标中意义选取,大胆舍取,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课堂最本质的含义,为每一堂课,确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个的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常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教学流程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在学生之前诵读课文,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领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教蛹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二、创设宽松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宽松愉快的环境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安全和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生成。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课件、语青、音乐以及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放松的学习状态。小学语文是学生对于语言理解的入门阶段,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做好学习语文知识的准备,让他们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环境。因此,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注重语言细节
优质课堂备课要细致,教师的课堂连贯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富有磁性、蕴含感情、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积极发展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蕴含真挚情感的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能激发小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小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引导,情感认识不断变化,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良好作用。教学语言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在语文教师富有情感变化的节奏中,时而激动、时而慷慨、时而婉转、时而忧伤、时而平静等等,语文教师在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影响下,达到熏陶小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同时通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能有效调控小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转变课堂学习状态,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为高效课堂增添色彩的目的。
四、凸显学生主体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路者,教会学生思考,凸显学生主体,这是高效课堂的深化。首先,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在语文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感悟文本,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导规律、导知识、导注意点、导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朗读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现代文理解的方法等。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注重培养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除与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习惯差。那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呢?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巩同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课前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未知问题的有效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字音的正确朗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教师要通过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学生试读过程中矫正学生朗读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素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0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思维导向图对小学作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1 思维导向图的概述
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向图强调放射性和多线程的思维,即将关于某一个主题的不同级别的内容囊括在一个方框或者是圆圈中,然后将相关的思维进行连线,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主题思维网络。思维导向图非常适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目标不明确以及思维定式等诸多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作文即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其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在写作文时,只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够形成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的佳作。
首先,思维导向图对学生的选材和构思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的选材实际就是进行思维导向活动的过程,只有将选材构成一个完整的图表才能保持思路的清晰,使学生明确中心。其次,思维导向图可以使学生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在小学作文的训练中,单纯的依靠框架就会使文章不具体生动,这需要借助思维导向图,在枝干处添加线条,利用关键的字词和句子来细化文章。此外,思维导向图有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学生构建思维导向图的过程实际就是进行感情宣泄的过程,即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加感人。与此同时,思维导向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写作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运用思维导向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鉴于思维导向图对小学作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向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2.1 合理设计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
在思维导向图的利用中,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设计作文教学流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思维导图、选材构思、进入情境、快速写作、修改讲评和鉴赏总结等几个环节。在作文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小学生显示写作主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以“春节”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是视频短片的形式将美丽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春节的乐趣,然后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
2.2 结合思维导向图进行作文技巧训练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结构,学会表达思想情感以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中,第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对事物动态和静态的描写,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真实情感的表达方法和发挥想象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仅要运用基本的观察方法,还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向图来激发大脑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其次,要进行基本的作文训练,这是思维导向图指导下的作文技巧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写好基本的作文,才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习作训练。最后,要借助思维导向图进行习作训练。主要分为片段训练、命题或者是自由命题训练:在进行片段训练时,需要引导学生从看转化为观察,进而使学生的看更加细致和深入,在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具体的观察,可见思维导向图可以促进学生从不用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维;在进行固定命题或者是自由命题的训练时,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对展示情景进行观察,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确定命题,结合选材进行构思,进入快速写作环节。可见,思维导向图可以将思维可视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3 思维导向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思维导向图的指导下,小学作文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思维导图的应用打破了思维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遇到写作话题时,学生不会仅仅将其作为死板的概念,而是借助已有的信息,通过联想和想象向多个角度发散,这样灵感才能纷至沓来,不断出现佳作。其次,思维导向图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素材,确定立意,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学生分析出多个立意,然后选取典型的立意。确定文章的范围和角度,使文章具体化。此外,学生在审题时,思维发散得很充分,所以,写作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能挖掘新颖的素材,产生崭新的立意。
4 结束语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小学生写作质量和能力的提高,进而能够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有效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部分难题,为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践案例。虽然实验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前对思维导同并未直接接触,对工具不太熟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还有待于加大实验落实力度,把实验工作进一步做细,强化反思,进而开展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英.思维导向图对于小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语文天地,2012,(7).
[2]蒋静.合理利用思维导向图,提升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2011,(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09-01
随着城乡学校布局的调整,不少初中教师转变为小学教师,当今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大循环,即从一年级直接任教到六年级,再重新从一年级任教到六年级,如此循环往复。笔者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谈一些体会与看法,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差异,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一、低段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图片和插图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上能够精力集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是一大难题。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低年级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开展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低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对于一般的课文,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个流程一般可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在这一整套的教学流程中,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的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导课,二是间接导课。间接导课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游戏导入法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其他方法要与教学内容有关,目地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识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一般这样操作,找生字――解决生字读音――记忆字形――巩固生字――用生字扩词、造句。
识字教学要避免单调和枯燥,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中识字。用编字谜、猜字谜、编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用开火车、帮生字宝宝找朋友等方式来巩固记忆,效果会更好。
(3)口语表达训练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立足于知识的积累,但是不限于知识本身,需要人情感的充分介入和思维的积极参与。所以,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情感与思想,但语文教学传统上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情智语文的提出有益于纠正这一偏颇。所谓“情智”,顾名思义,就是情感和智慧。语文情智课堂需要教师运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营造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和带动学生,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充分挖掘智慧潜能[1]。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所缺乏的,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题中之意。
一、情智语文中包含的创新思维要素
英国的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2]由此看来,智慧才是学校教育应当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国当代思想家于光远先生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笔者认为“很好地接受”就是愉快地接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具有愉快情感,是人的一种优秀的素质”。于先生还认为:“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于先生甚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愉快教学”,试图扭转只重视认知因素,过于强调智能发展,不重视或者忽视教学过程中“情”的因素,避免教学出现无趣、无情的局面。况且,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及情趣性。看春花秋月,春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语文应该是灵魂的震荡,语文应该是才华的喷涌,语文应该是思想的闪光。
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情智性,尤应突出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综观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像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师虽然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上每一堂课时,脸上都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生也总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听他们的课,如沐春风;观他们的课,情趣盎然;忆他们的课,享受智慧。
1.“情智性”中的理趣:“情智性”中的理趣,是指语文教学中理性逻辑层次的智慧趣味。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掘时,要由此及彼,思维由发散到聚合,把形象的生活进行哲理的升华。语文学科训练虽然以综合性见长,但同样具有最富于理性色彩的规律性,这种理性逻辑的序列性要经过思维的归纳和思维的演绎。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诸方面均有独特的、丰富的理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借助创新思维把它开掘出来。
2.“情智性”中的情趣:“情智性”中的情趣,是指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特别要求动情,唯有动情才有趣,思维的翅膀才能“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的激发,既要求教师动情,更要求学生动情,而教学中师生情感生活的和谐能发散创新思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就必须用发散思维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活跃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自可化“死水”为“活水”,变“隔膜”为“相触”,避免师生之间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和谐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倘能如此,则教学不仅是高效的,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智语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为此,笔者建构了“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情智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教师活动 激情导趣……目标导向……示范导法……点拨导思……迁移导练……拓展导用
(引导点拨)
学生活动 产生内驱……明确方向……掌握方法……向主学习……巩固技能……课外延伸
(自主创新) 向往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大胆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解读如下:
1.激情导趣。情智型教学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例如《祝福》的导语:“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美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干涸的心灵得到雨露滋润的季节。然而她――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女人,却在春天丧夫、失子、沦为乞丐,直至被吞噬了灵魂。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一起走进鲁镇,走进《祝福》,去认识一位没有春天的女人,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渴求探究事理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文本,并随着作者的叙述不断地思索、探究,可谓事半功倍。
2.目标导向。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快速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学生以适时的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同时,这种明确的导向能使W生的学习方向更明确,敢于创新。例如在教授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可将目标设定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含蓄、隽永、情理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某些学生以“月”为赏析诗作的把手,由“月”在空中的位移,赏景析理明情。并且,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月”的诗词加以联想谈出很多独特的理解。
3.示范导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设计教法,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指导学生掌握合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运用或操作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在自由的语文天地,创新不断。在每次进行考试、检测甚至作业之时,教师应先把试题做一遍,并且把自己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在评讲试卷或订正作业之时,把自己的思路演绎一下,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累下来。这种示范指导,让学生解题时能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之有的放矢。
4.点拨导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纠正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其自悟自得,大胆创新。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起到点拨作用,关键是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适时点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点拨,点拨可以使课堂的“死水”变为“活水”,疏通学生暂时阻塞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出灵动的火花。例如在分析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除了有对江南的喜爱和留恋之外,还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就可点拨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很多学生马上领悟,原来这一句还蕴含着作者因战乱欲归而不得的痛苦之情,而先前对美好江南的描写只不过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5.迁移导练。教师精彩的讲授固然能愉悦学生的耳目,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巩固学生的新知,离不开迁移导练。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迁移导练设计的思考。学生学习新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创新技能,使其乐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语文能力,真正步入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领略语文世界特有的艺术魅力。
6.拓展导用。学以致用,使学生善于创新是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倡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如何进行?
笔者提出,首先,要发挥想象能力填补作品的空白。如在《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有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在《边城》中,将翠翠的爱情观与古诗《蒹葭》《上邪》爱情观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异同点及传统的爱情观包含哪些元素。在《祝福》中,细读课文,说说祥林嫂值多少钱?
其次,以多元的解读诠释作品的主题。如《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民歌,将其主题定为“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及歌颂兰芝、仲卿的忠贞爱情”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挖掘出刘焦二人反抗精神的本质,追求婚姻自由,“人性觉醒的反抗”等主题。对学生的拓展认同,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
最后,以辩证的理性鉴赏人物形象。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人物时,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而渐渐消殆。
三、以情智评价巩固创新能力
情智型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与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还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
1.评价标准要求灵活。创新型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标准化的答案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天性。所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以教学参考的“正确答案”作为唯一的尺度,否则只能导致学生为了这个唯一揣摩教师的心理,放弃自己的思考。
2.评价时间提倡延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问答压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导致某些学生形成惰性,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提倡延时,要求教师不仅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3.评价人员强调多样,不仅要有教师的反馈,更要重视同学的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重视自我反馈,再次展示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4.评价内容要求全面。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能力的考查,使评价做到落实双基、题型灵活、覆盖全面。
5.评价手段体现激励。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提倡诊断性评价,使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把评价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目标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情智性对于当代教育有很大意义,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高雅气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情智的激发,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