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认知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等教育认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等教育认知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使心理学从哲学里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学者是(

)

A.冯德

B.皮亚杰

C.比奈

D.斯金纳

2.人的认知来源于(

)

A.思维

B.感觉

C.客观现实

D.社会需要

3.人的注意周期性地加强或减弱,这是注意的(

)

A.分散

B.动摇

C.分心

D.转移

4.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

)

A.布罗德本特

B.特瑞斯曼

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5.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指(

)

A.感受性

B.感觉阈限

C.差别阈限

D.敏感性

6.费希纳提出的心理变量与物理变量间的关系是(

)

A.正比

B.反比

C.对数

D.没关系

7.人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说的是知觉的(

)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8.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是(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方位知觉

9.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

A.语义编码

B.听觉编码

C.视觉编码

D.感觉编码

10.已学过的旧学习材料对于后面学习材料的影响,我们称这为(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向抑制

D.负向抑制

11.依据词的描述或抽象符号示意,在头脑中产生形象的过程,我们称之为(

)

A.创造想象

B.联系想象

C.再造想象

D.空想

12.花仙子、龙王、白蛇等的想象方式是属于(

)

A.拟人化

B.夸张

C.粘合

D.典型化

1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比较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具体化与系统化

14.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

)

A.个性

B.兴趣

C.爱好

D.动机

15.最早对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苛勒

C.桑代克

D.斯皮尔曼

16.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指(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17.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儿童获得言语过程中起作用的是(

)

A.反射

B.强化

C.表征

D.模仿

18.下列属于对话言语的特点是(

)

A.完整性

B.预见性

C.简略性

D.准备性

19.一般认为低常儿童的智商低于(

)

A.70

B.80

C.90

D.100

20.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理论的是(

)

A.比奈

B.卡特尔

C.斯皮尔曼

D.吉尔福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性

B.系统性

C.阶段性

D.生成性

E.连续性

22.随意注意是指(

)

A.自然而然的

B.有目的的

C.需要意志努力的

D.不需要意志努力

E.随心所欲

23.下列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

A.触摸觉

B.运动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E.嗅觉

24.属于几何图形错觉的是(

)

A.形状错觉

B.大小错觉

C.形重错觉

D.运动错觉

E.时间错觉

25.记忆的三个系统是(

)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E.语义记忆

26.表象的特征是(

)

A.直观性

B.间接性

C.概括性

D.由理性向感性的过渡

E.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

27.从思维方式来看,通常把创造性思维分成(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概括思维

D.聚合思维

E.直觉思维

28.发现问题依靠下面的一些条件(

)

A.人对活动的积极态度

B.认识兴趣

C.已有的知识

D.有效途径

E.同伴的作用

29.以下属于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是(

)

A.语言表达能力

B.视知觉广度

C.观察细致程度

D.写作能力

E.知识经验

30.美国将低常儿童分为(

)

A.智力中等

B.智力低等

C.智力迟滞

D.白痴

E.智力缺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________。

32.注意的特点是________与________。

33.听觉的音高维度决定于声波振动的________。

34.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35.用信息加工的语言来说,识记就是进行________的过程。

36.想象以________为基础,它来源于________。

37.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8.言语

39.能力

40.随意后注意

41.记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2.培养与发展再造想象能力要依据哪些条件?

43.依据思维的抽象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44.语言与思维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45.认知技能的迁移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有哪些?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逐渐由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向技术型人才转变,这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规模上已经足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但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了我们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难以统一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可能来自于各行各业,学生们的素质不尽相同,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那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人高等教育下,学生们的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学生们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少,一周可能只有两天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们无法将自身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们由于年龄跨度较大,难免会遇到家庭上的难题,一些年轻教师对于这些问题都很难给予帮助,这就使得师生关系的培养很受限制,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学校基础设施不全,难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将学校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顾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能力,盲目地对学校进行扩招,开设了很多专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十分地缺乏,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样,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内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例如教室数量较少、缺乏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没有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具等等,这些都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其实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没有从心底里重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只是一味地向市场看齐,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地商品化,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这也是为什么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相差甚远的原因。

3、教师教学素质不高,难以保障质量

无论是在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教师的综合能力不高,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胜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在招收教师的时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量不够,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俗话说,要想给予别人一杯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己的这桶水都没有装满,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看作一项工作任务,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完全不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死的教学方法去套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4、学校缺乏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受制于其特殊性,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使得成人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很难找到好的管理方法,从众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一些院校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管理制度,制度上漏洞百出,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有的作用,这其实也与学校不注重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也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较大,放松了对学生们进行制度上的管理,加上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学校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使得学校原本就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变得如同虚设,根本起不到教学管理的作用,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方法

笔者从事一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掌握,以此来对如何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思想动力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中,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的经济效益放在了学校发展的第一位,忽略了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现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书育人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将培养学生们的学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们选优评干、发放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考评作为学生们学习情况考察的重点,摆正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中学到知识,帮助自己未来的就业。

2、优化课程的设置安排,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老旧等问题,在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疯狂的进行扩招,在原本的专业基础上设置了许多不合理的专业,有些专业甚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的,这就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高等院校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地安排,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例如学校在设置一个新的专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内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要考虑到学校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们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学到更多、更加系统的知识。

3、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教师本位主义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使得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本位主义,将学生们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积极听取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反馈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教师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等等,这些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管理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原本缺失的管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还要将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使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到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们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孙卓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强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78-80.

篇3

1994年,我国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第29条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体现了我国的《宪法》所规定的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步入高等学校,他们与健全人一道学习文化知识,实现了随班就读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但是,众多的残疾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精神。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有助于改变残疾人高等教育重宏观、轻具体的局面,能明确残疾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确定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避免出现无章可依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和健全学生的融合,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扩招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与以前相比,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等特点,不能胜任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固然与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脱离了残疾学生的需要有关,但更多是与学校内部没有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支持体系有关,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可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细化规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要求等,构建既适合残疾学生、又适合健全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显示了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响应国家号召、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策略,没有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以适应残疾学生的需求,而是沿袭健全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健全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强调学科教学,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对技能的掌握则在其次。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效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缺陷补偿。虽然已经有专家呼吁,设立残疾人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但是仅就目前而言,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内涵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一般采取单独的特殊教育学院、随班就读、电大(或者函授)等三种教育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均必须考虑到残疾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存在相应的障碍,即在对残疾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其特殊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支持体系,给与大力的支持。学校支持体系泛指自招生至就业,高等学校对残疾学生的各种支持与辅助。一般来说,由两部分构成。

(一)理念内涵

1、促进融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是建立一个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彼此认同的体系,承认每一个人存在现状的合理性,建立互帮互助的集体,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层面的相互交融。

2、辅助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残疾带来的障碍;教学辅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能选择适合的学习形式。辅助支持使残疾学生获得更多地教学支持,保障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课程。

3、资源共享。探索建立残疾学生使用教学资源的模式,实现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公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资源,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支持其顺利完成学业。

4、养成人格。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养成健全人格。

(二)结构内涵

1、观念和文化体系。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理念,这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心理基础,也是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一是要使“融合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消除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心理隔阂;二是建立适应时代需要和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使管理、教学、课外活动等呈现交叉、渗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效综合的发展。

2、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核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残疾人高等教育就可能流于形式,徒具其表;专业设置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基础,只有构建适应残疾学生特点的专业,才能实现残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包括专门课程、共学课程,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体现。

3、保障体系。一是管理保障体系,通过调整和更新学校管理机制,构筑有利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二是无障碍设施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摆脱后顾之忧,提高学习的动力。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观念支持

残疾人高等教育折射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高校已经为残疾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师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残疾人观。校级领导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广大师生正确处理好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树立起对残疾学生的正确预期,消除不信任感和“慈善”的思想,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文化体系。必要时,学校可结合社会实际,将残疾人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健全学生的头脑中,为残疾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招生与就业支持

1.招生支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单靠单招模式,即由普通高等学校单独命题考试、单独录取,充分考虑残疾人学生的特殊需要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另一种是残疾学生参加的普通高考模式,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场竞技。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723所高校,而其中设有单考单招的院校不过18所,年招生仅1300多人,这很难满足残疾学生的就学需要。站在高等学校的立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大学生的招生机制。一是实行灵活的招生形式,既有全日制,又有函授等形式,探索远程残疾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免除残疾人来回奔波之苦;二是实行分类招生,对于对身体没有要求的专业,鼓励其招收残疾学生,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赋予残疾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权利;三是探索区域高校联考制度,互认高考成绩,如果本校已经录取满额,鼓励残疾学生到附近院校就读。

2.就业支持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残疾学生的前途,既是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又是提升残疾学生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残疾学生毕业前夕,高等院校应该从就业和创业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残疾学生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上说,首先是不能空谈就业,应将就业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增加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积极为残疾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其残疾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必要时,拨付专门经费,保障残疾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实训的机会。

二是开办就业指导讲座,培养就业技巧,增强就业意识。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弱于健全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残疾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其抗压、抗打击的能力。对于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不动摇,不退缩,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所遇到的困境。当然,如何获得应聘公司的好感,如何与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也是高等学校必须为残疾学生解决好的问题。从创业上说,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热门话题,学校为学生创业做了很多的努力。残疾学生应该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因势利导,为残疾学生的创业扫清各种障碍,同时利用各种关系,获取资金支持,扶持残疾学生的创业。创业不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更多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路子,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经验。

(三)学业支持

1.专业设置面向残疾人开设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是挂靠在二级学院下的系部,或者是在综合性院校中专门设立面向残疾学生的二级学院。这些专业全部面向残疾人招生,依据残疾学生特点和就业需要,开设了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推拿按摩、动画设计等专业,解决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形式的改革,一部分残疾人进入普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规范,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残疾学生个人需要。目前,面向残疾人开放的专业已经涵盖文、理、工、农、医五大学科门类,基本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

2.课程安排针对招有残疾学生的课程,考虑满足绝大多数健全学生的需要的同时,兼顾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残疾学生的认知过程不能像健全的人一样,因此必须采用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残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课程内容,必要时,降低对残疾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与社会实际情景紧密联系,注重案例教学;同时把课堂讨论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建立残疾人专业学习的资源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适用于残疾人教育的辅助技术手段;加大教学辅助用具和用品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和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3.师资队伍残疾人高等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应的特殊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残疾学生的授课、沟通、交流等工作。一是建立“双师”资格制度。强制要求担任残疾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取得双师教师资格,具备与残疾人流畅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具备从事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能力。二是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体系。担任残障大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无论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三是建立辅助教师队伍,着力为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消除残障大学生的学习障碍。辅助教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像手语翻译员、盲人记录员等虽然已经具备专业资格,但是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实施,没有转化为残疾大学生服务。四是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师比,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保障支持

篇4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及法律教育存在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有脱产、函授、夜大、网络、自考等。成人教育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别的人组成(以行业划分),并且都受到单位和继续教育所在学校的双重教育与管理,肩负着工作和学习的双重任务,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决定了其特殊性。

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稳定性、独立性、社会性和定向特征。他们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稳定的注意力、审视力和深入观察的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强。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发展自己,希望更好的完成学业;他们学习目的明确,紧迫感强,理解能力强,珍惜学习的好时光。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没能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自律能力差,参加继续教育目的只注重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等现象。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法律现象深有体会,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系统的法律教育,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未能解决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对于法制教育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

二、法制教育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能全面认识和落实法制教育的目标,把学习法律知识当作惟一的目标,而忽视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下,法制教育就成了缺乏实践和情感的、单纯的法律知识灌输的过程,成了学概念、背概念、考概念的过程,许多学生都认为,法律没什么学的,只要背一下就行了。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的整体目标应该包括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法律意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能力三个方面。在这三者中,法律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基础和手段,而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的提高才是最终的目的。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对法律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形成较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但是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意识的形成以及法律能力的提高,三者形成的机制和条件都有很大不同。法律知识主要是关于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它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不仅牵涉到认知因素,还有情感、态度因素,它是在个人不断体验(法律心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与看法。某种程度上说,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教育者的“灌输”去完成,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去完成的,必须是靠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逐步形成,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不同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去体验、思考和判断。法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法律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法律事务的训练,它十分强调个人的操作与实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如果说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那么,法律能力的提高与法律知识的学习结果(丰富的法律知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明确了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具体法律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和能力,而不能仅把目标停留在笼统甚至模糊的层次。

1.法律基本知识

(1)法律基础知识。首先是涉及到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如《刑法》、《宪法》、《民法》、《合同法》等;其次是可能与自身有密切联系的部门法律、地方性法规,如《劳动法》、《婚姻法》、《行政法》等;第三是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2)安全知识教育和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重要一课。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种扰乱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所在学校的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要把安全知识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形式可多样化。

2.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重视、遵守与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应具有以下法律意识:第一,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意识;第二,国家主人翁和人民公仆的意识;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意识;第四,公平竞争和契约意识;第五,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

3.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主要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具体内容包括具备选择恰当的途径解决不同法律纠纷的能力,能够书写常见的法律文书QS力,查阅咨询相关法律知识等的能力。

三、社会各界法制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大课题,应由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但目前由于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明确的认识,社会各界力量,如公、检、法等部门和学生参与较少,基本上由学校来规划和实施,没有建立各方面分工、合作机制。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应该形成以法制教育目标为指导,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为主体,社会各界密切支持、配合的法制教育合作机制。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为主体,是因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法律或德育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掌握比较清楚,对学生既可以进行规范和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进行随机的法律实例教育。而社会部门(公、检、法等)的责任主要是根据法制教育的目标,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对学校法制教育进行补充。比如,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中的法律问题,学校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公、检、法等部门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配合学校进行专题性法制教育。

四、法制教育的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目前,高校探索出了很多种法制教育的形式,如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现身说法等,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法律素质、法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等原因,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单向灌输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学生缺乏法律情感体验和法律实践。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素质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思考,必须经过学生的实践。因此,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法制教育经验,利用科学、灵活的教育形式开展法制教育。

1.案例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对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都有积极的作用。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以案说法”、模拟法庭、到法院参加旁听审案等,以其现代传媒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2.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对于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已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中,应适当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3.诊所式法律教育

所谓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法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通过接触和处理真实的案件而进一步掌握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相应的基本从业技能,加强对律师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五、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法律基础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环节,但由于高校内部的法制教育没有一个整体性规划而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且教学时效有限,学生很难全面了解法的基本理论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法律。

1.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掌握法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世界贸易的新法律法规,并把这种法律科学知识内化为个人对法律的自觉态度,即从理性上认识到和在社会实践中都能自觉依法办事。

2.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本身也离不开法律,如学教育学的必须要懂得教育法,学经济管理的必须懂得经济法等。法律科学应发挥其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既要规范其他科学部门的发展,又要为其他科学部门的发展服务的特殊作用。当代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要尽可能利用专业科学和法律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并使其互相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3.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改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可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课件建设,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具体内容、案例分析、相应的法律法规、问题解答等都融于课件之中,使法律基础的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