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意识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题研究意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题研究意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64-01

如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21世纪幼教改革的重要问题。研究和实践一再证实:幼儿园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园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课例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界定

课例研究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课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既切合幼儿园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策略

(一)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实际进行课例研究

幼儿园课例研究是基于幼儿园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幼儿园发起和规划、将本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解决本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实际的培训活动。

2013年,我园参加国家级课题《幼儿科学素养早期介入的研究》中子课题《幼儿探究式学习》。在研究中,我们围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等主题进行课例研究,做到以研带培、研修一体化。牢牢把握:课例研究与教师培养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从而通过课例研究提高了幼儿园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例研究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成长。

(二)组织课例研究的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理论学习必不可少。因此,我们重视并规范理论学习,采用专题讲座、教师论坛、自主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定期撰写专题理论文章及教育活动记实、个案分析、课例分析。我们组织了专题研究会,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培训,明确了课例教学研究是“以幼儿园为基地,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教研活动为操作流程”的园本教研活动形式。通过课例教学的行动和反思,搭起了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使广大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三)“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修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修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每学期都根据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聘请幼教专家来园进行讲座,作学术报告,进行研究课的点评,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探讨。我们采取了骨干引领同事互助、师徒结对双向互动等形式,在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课题研讨和远程教育等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同课异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每位教师自身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各种各样而又具体的,她们希望有一种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我园每学期开展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观摩活动,即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

(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由教研组做出学期计划,定课例,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课例由学年组集体备课,对教学活动全程进行录像,教研组共同会诊、共同研究,名师带动,骨干引领,教师个人自我对照、自我反思。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升华理论,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三、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课例的教学研究,使园本培训在操作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开辟了园本培训中根植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培训模式。研究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的老师,形成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同时,在螺旋上升的教学行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回顾,同时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除课例教师外,其他教师对课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其与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拟订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计划与措施。

(二)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角色

教师工作对创造性的要求是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教育者、指导者、要求者转变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三)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教师的知识广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认知的效果,课例研究的地开展会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不懈摄取,更恰当地面对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是处于一种比较教育的过程、反思教育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自觉与理性,往往这就是教师提升自己教育技能,丰富自身知识的关键时刻,亲身经历的研究式学习远比为了教而去教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四)促进了教师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

课例研究,使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虽是一名教师担纲,但全组教师共同参与,反思献策,经验分享,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园本研修制度建设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增强了幼儿园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五)课例研究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

我们把“观念先行,实践跟进”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习落到实处。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实践有理论依据。特别是我们开展的园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教师在园本教研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交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寻求着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积淀逐渐深厚,研究意识逐渐增强,研究能力逐渐提高。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这对幼儿本身的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既是课题研究所达到的效果,也应当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实践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幼儿园进行课例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1.1强化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对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培养。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改善。在基础课程实验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的掌握;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增加实验项目教学环节。另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避免单独使用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的融合教学,使基础实验教学更具有效性、科学性。

1.2对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进行强化

强化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基本检验技能训练,要强化训练临床检验基础的基本技术内容,增加血液标本采集训练、微量吸管训练以及各类液体试剂的配制训练等,使学生的基本检验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强化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以及微生物学检验等检验技术的训练,为学生临床检验技能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1.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进行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之前,需要构建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即为“学院(学校)部系(附属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对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其一,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主要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知识的运用能力。其二,能力测试,重点评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医学检验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考核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考核制度,按考核制度设置严格执行。

1.4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构建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构建督学督导制度、质量标准制度以及教学检查制度,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方面,涵盖了《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等[6]。定期进行实践教学检查,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全程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探究

2.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青年教师的临床技能、业务能力要加强培养提高。在对教师实施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更加规范实验带教教师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责任心,形成了优良的教学意识,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的整体工作水平、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2学生综合素质方面

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操作水平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方面得以充分锻炼,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

2.3平台构建方面

篇3

【关键词】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骨肉瘤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ppression of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Osteosarcoma by UT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ongji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China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human osteosarcoma MG63 by the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 in vitro.Methods Different doses(10、50、100、300、500nM) of UTI were added into the human osteosarcoma MG63 medium and 50μl PBS was added into the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then the expression of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TPCR and Western blot.Results The more concentration of UTI was transfected,the lesser UPA were expressed by the detection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TPCR and Western blot.When the concentration became 50nM,the suppression was obvious(P

Key words: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Osteosarcoma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度高和破坏性强的肿瘤,常在早期就发生侵袭与转移。在这种复杂且多步骤的侵袭与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水解细胞外基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有一系列蛋白酶的参与[1]。在这些蛋白酶中,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尤为重要[2]。因此,如何减少肿瘤细胞产生UPA,对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

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提供;SP试剂盒和AEC显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TPCR试剂盒和Western blot检测试剂盒购自Fermentas公司,DMEM培养基及新生小牛血清购自美国GibcoBRL公司;UPA多克隆抗体和UTI购自Sigma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细胞培养

传代后的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接种于含10%新生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50、100、300、500nM)的UTI,而空白对照组加入50μl PBS缓冲液。在37℃、5%CO2、95%湿度下培养24h,然后分别收集培养液及细胞检测。

1.2.2免疫组化染色

用4%多聚甲醛固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爬片,然后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步骤根据说明书进行),并用AEC显色试剂盒显色。胞质或胞核被染成红色为阳性,无着色者视为阴性。封片后照相。

1.2.3RTPCR检测UPA mRNA的表达

提取细胞总RNA,以Oligo(dT)18为引物,用逆转录酶AMV于47℃逆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用PCR检测UPA基因的表达,所用引物为:上游5GACACGCTTGCTCACC3,下游3CACCTACACGGGACTT5,产物长度为278 bp; 对照β肌动蛋白(βactin)所用引物:上游5ACTGGGACGATATGGAGAA3,下游3TCCAGTAGTGATAGCCGTT5,产物长度为533bp。PCR反应条件:95℃变性1min,54℃退火1min,72℃延伸1min,循环34次,72℃延伸10min。PCR反应结束后取5μl 扩增产物在1%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

转贴于

1.2.4Western blot检测UPA蛋白表达

收集培养细胞,离心后用预冷PBS缓冲液洗涤,然后加入细胞裂解液,冰浴20min后将细胞裂解成分转至微量离心管,3500r·min-1离心15min,转移上清液至新离心管。Bradford方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等量蛋白质(10μg·孔-1)加入6×加样缓冲液,煮沸3min后上样,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胶8%,积层胶4.5%)垂直电泳分离,电转至PVDF膜上(4℃转膜过夜),室温下含5%脱脂奶粉的TBST(10mM Tris·Cl+100 mM NaCl+0.1%Tween20)封闭2 h,加入一抗(1∶1000稀释)4℃作用过夜,1∶1000稀释聚合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兔IgG室温孵育40min,以BCIP/NBT(武汉博士德)显色系统检测条带,以βactin为内对照。

1.2.5图像处理

免疫组化图像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分析,10×40 光镜下随机选择5 个视野,测其平均吸光度值(A),扣除背景及阴性值,免疫组化产物染色越深,灰度值越小,抗原物质的含量就越高。

RTPCR及Western blot凝胶图像用QuantiScan软件进行条带灰度扫描,每个条带重复5次,取其平均值为条带灰度值,以UPA产物条带与内对照βactin条带灰度值的比值表示产物相对表达量。

1.2.6统计学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均以±s 表示,多组间的差异显著性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One WayANOVA检验,两组间用t检验, P

2结果

2.1免疫组化观察及图像分析

用SP法染色和AEC法显色后,MG63细胞分泌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蛋白在胞质或胞核中被染成红色,见图1。

通过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随着加入的UTI浓度的增高,各组UPA的A值逐渐增高,当UTI的浓度增加到100nM以上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图2UPA RTPCR后凝胶电泳结果

为了从蛋白水平检验UTI抑制MG63细胞分泌UPA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对照组UPA蛋白表达量最高,随着UTI浓度的增高,UPA蛋白的表达也逐渐减少,见图3。

注:1、2、3、4和5泳道分别为加入500nM、300nM、100nM、50nM和10nM UTI组,6泳道为对照组

图3Western blot检测MG63细胞中UPA蛋白的表达

用Quanti Scan软件对RTPCR及Western blot凝胶图像进行条带灰度扫描后发现,UTI抑制MG63细胞表达UPA呈剂量依赖方式,当UTI的浓度增加到100nM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能力是判断对其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对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在的观点认为肿瘤细胞发生侵袭和转移与其自身分泌的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密切相关。在已知的蛋白酶中,UPA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能是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始动”和“调节”因子[3],因此,如何减少UPA的表达生成是当前研究的热门。

而研究减少UPA生成主要是在研究UPA的合成抑制剂方面,但还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抑制剂。尿胰蛋白酶抑制物(UTI)对UPA的抑制作用只在近年来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显示,在骨肉瘤细胞中,当UTI的浓度达到100nM时,能显著减少UPA的表达(P

UTI对UPA表达的抑制作用既不是通过影响总蛋白的合成,也不是直接对肿瘤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某种机制抑制PKC、二酰甘油信使的传递而中断PKC的易位[5],这样就会导致UPA mRNA 表达的减少。

目前有报道:UTI能够通过灭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和胰蛋白酶而直接降低细胞相关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能够明显减少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但是,UTI不能直接抑制UPA的活性[1]。曾有研究表明,在白血病细胞系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TNFK处理后,UTI能在蛋白质水平减少UPA的生成。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在UTI浓度较低时(

Kobayashi等[5]在探讨UTI结构时发现:UTI的氨基端是UTI与肿瘤细胞结合的位点,而其羧基端则是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部位。据此推断UTI影响UPA表达的最可能机制是UTI通过氨基端直接与肿瘤细胞表面蛋白结合,结合后UTI不会向细胞表面扩散,这样在结合处再通过羧基端不仅在细胞表面调节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触发细胞内的UPA mRNA 表达调节、蛋白合成和分泌的信号转导,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表达UPA。已经证实UPA表达的减少不但能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而且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动能力和黏附性[6]。

综上所述,在体外培养的骨肉瘤MG63细胞中, UTI不仅能在mRNA水平,而且能在蛋白质水平抑制UPA的表达,因此,有望将UTI开发成新型的抗肿瘤侵袭与转移抑制剂,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kogseth H,Larsson E,Halgunset J.Inhibitors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human prostatic cancer cells[J].2005,113(5):332339.

[2]蔡强,罗智刚,谭丽等.UPA和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侵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4,31(9):540541.

[3]Andreasen P A,Kjoller L,Christensen L,et al.The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in cancer metastasis: a review[J].Int J Cancer,1997,72(1):122.

篇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metastasis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of thymoquinone on the osteosarcoma SaOS-2 cell line in vitro.Method:In the study,after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ymoquinone in the role of human osteosarcoma SaOS-2 cells,the effects of thymoquinone on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osteosarcoma SaOS-2 cells were examined by using wound assay and matrigel counting.Western blott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in SaOS-2 cells.Result:Thymoquinon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osteosarcoma SaOS-2 cells in a concentration depended manner.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were down-regulated in osteosarcoma SaOS-2 cells after treatment of thymoquinone.Conclusion:Thymoquinone exerts anti-metastatic activity in SaOS-2 cells in vitro,which may be achieved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Key words】 Osteosarcoma; Thymoquinone; Metasta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eyang,Yueyang 41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5.007

百里醌(Oridonin)是从唇形科(Labtea)香茶菜属(Rabdosia)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种贝壳杉烯二萜类(ent-kaurene diterpenoid)天然有机化合物,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百里醌能够抑制如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对细胞转移有一定抑制作用[1-6]。但目前尚未有百里醌对骨肉瘤转移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将观察百里醌对体外人骨肉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胰酶、胎牛血清和RPM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Gibco公司;MMP-2、MMP-9和β-actin抗体购自美国Epitomics公司;Transwell小室购自美国Corning公司;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结晶紫染色试剂盒购自南京凯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工重组基底膜(matrigel)和百里醌购自美国Sigma公司,百里醌用含30%DMSO的灭菌三蒸水配成5 mmol/L母液,置-20 ℃保存,应用时加RPMI-1640培养基稀释成目标浓度(DMSO的终浓度

1.2 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购自ATCC,培养在含l0%胎牛血清、质量浓度1×105 U/L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素、2 mmol/L谷氨酰胺和1.5 g/L碳酸氢钠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于37 ℃、5%的CO2的培养箱内培养,2~3 d换液1次,细胞单层贴壁生长至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1.3 细胞迁移实验 将对数生长期的SaOS-2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不同浓度百里醌(10、20、

40 μmol/L)作用2 h后,在培养皿上用200 μL枪头小心刮出2 mm×2 cm 刮痕,经PBS冲洗2次,在显微镜下见刮痕内无细胞残留后放置培养箱继续培养24 h,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划痕并计算各组细胞的划痕修复率,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划痕修复率(%)=[(0 h划痕宽度-24 h划痕宽度)/0 h划痕宽度]×100%。

1.4 细胞侵袭实验 不同浓度百里醌(10、20、40 μmol/L)作用骨肉瘤细胞2 h后,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将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取1×104个细胞置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下层加500 μL含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放置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滤膜,用棉签小心擦去小室内膜上未穿过膜的细胞,细胞固定后用结晶紫染色,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并计数,随机计数20个视野,计算平均值。

1.5 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 裂解细胞并分离细胞蛋白质,用Bradford法测量蛋白浓度后取等量蛋白质样品(20 μg/孔),常规8% SDS-PAGE电泳,半干转膜仪转膜,5%脱脂奶粉封闭,加入特异性一抗(1∶1000)于4 ℃下孵育过夜,HRP标记的羊抗兔IgG为第二抗体(1∶2500)室温孵育1 h,ECL显色,条带曝光强度用Quantity One 4.6.2(BIO,RAD)软件分析,以β-actin为内参,通过与内参的灰度比得出目的条带的相对表达水平。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正态分布变量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百里醌对体外骨肉瘤细胞迁移的作用 百里醌可呈浓度依赖性显著抑制SaOS-2细胞迁移(图1)。百里醌(10、20、40 μmol/L)作用SaOS-2细胞2 h后,细胞划痕修复率分别为(65.42±7.82)%、(52.66±6.37)%和(40.95±5.37)%,与对照组的(86.05±8.34)%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百里醌对体外骨肉瘤细胞侵袭的作用 百里醌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体外骨肉瘤SaOS-2细胞侵袭(图2)。百里醌(10、20、40 μmol/L)处理SaOS-2细胞2 h后每高倍镜(×200)下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1.5±3.8)、(22.9±2.8)和(17.5±3.1),与对照组的(45.4±5.7)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百里醌对SaOS-2细胞中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 如图3所示,不同浓度百里醌(10、20、40 μmol/L)作用SaOS-2细胞48 h后,Western印迹表明,相对较低浓度(10 μmol/L)的百里醌对SaOS-2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高浓度(20~40 μmol/L)的百里醌作用SaOS-2细胞后,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开始下调,以40 μmol/L百里醌作用后对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下调效应最显著。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为检验百里醌对体外骨肉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笔者采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模拟骨肉瘤细胞体外转移过程,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浓度和实验时间下的百里醌未表现出对骨肉瘤SaOS-2细胞明显的增值抑制作用,与文献[7]报道相符,同时在该浓度和作用时间内百里醌可明显抑制SaOS-2细胞的体外迁移运动和侵袭行为,从而首次在体外实验中验证了百里醌抗骨肉瘤细胞转移的效应,表明百里醌作为一种低毒高效的肿瘤转移抑制剂应用于骨肉瘤治疗的巨大前景。

肿瘤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三步骤学说是当前肿瘤转移的权威学说 [8-11],三步骤包括如下,(1)分离:肿瘤细胞之间黏附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开始脱离原发灶;(2)降解:肿瘤细胞开始分泌水解酶,从而降解细胞外基质(ECM)成分以及基底膜中的蛋白成分;(3)移动:癌细胞通过水解基底膜后形成的组织间隙从而向周围组织浸润甚至进入淋巴管和/或血管,最终实现远处转移。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细胞穿过细胞外基质从而实现肿瘤细胞侵袭是肿瘤转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在细胞侵袭和远处转移等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MMP-2和MMP-9作为MMPs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在正常生理条件下,MMP-2和MMP-9蛋白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调节细胞间黏附,同时MMP-2和MMP-9蛋白还可作用于细胞外成分或其他蛋白成分而启动其潜在生物学功能,并直接或间接参与胚胎发育、组织模型再塑及创伤修复等正常生理功能。在病理情况下,MMP-2和MMP-9蛋白可破坏基底膜成分和降解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成分,使得肿瘤细胞突破原发部位正常基底膜而发生侵袭和转移[12-15]。MMP-2和MMP-9在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并分解细胞外基质,使肿瘤细胞向深层组织浸润并突破血管和淋巴管而进入相应管腔中,造成恶性肿瘤的血行和淋巴转移,同时MMP-2和MMP-9蛋白还可以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在促进血管生成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能有效抑制恶性肿瘤转移。在本研究中,百里醌可抑制MMP-2和MMP-9蛋白在体外SaOS-2细胞中表达,同时百里醌对体外SaOS-2细胞迁移和侵袭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提示百里醌可能部分通过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SaOS-2细胞转移。

总之,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百里醌可显著抑制体外SaOS-2细胞转移,同时百里醌还可以抑制MMP-2和MMP-9蛋白在SaOS-2细胞中的表达。因此,笔者推断百里醌可能通过抑制MMP-2和MMP-9从而抑制体外SaOS-2细胞转移,但还需大量工作研究百里醌抑制SaOS-2细胞转移的更多机制。

参考文献

[1] Ikezoe T,Chen S S,Heber D,et al.Baicalin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PC-SPES which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ancer cells via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J].Prostate,2001,49(4):285-292.

[2]崔侨,田代真一,小野寺敏,等.百里醌通过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下调凋亡[J].药学学报,2007,42(1):35-39.

[3] Zhang J F,Liu J J,Liu P Q,et al.Oridonin inhibits cell growth by induction of apoptosis on human hepatocelluar carcinoma BEL-7402 cells[J].Hepatol Res,2006,35(2):104-110.

[4] Leung C H,Grill S P,Lam W,et al.Novel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DNA-binding activity by d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Isodon rubescens[J].Mol Pharmacol,2005,68(2):286-297.

[5] Ahmad I,Muneer K M,Tamimi I A,et al.Thymoquinone suppresses metastasis of melanoma cells by inhibi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13,270(1):70-76.

[6] Torres M P,Ponnusamy M P,Chakraborty S,et al.Effects of thymoquinone in the expression of mucin 4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cancer therapies[J].Mol Cancer Ther,2010,9(5):1419-1431.

[7] Li X T,Lin C,Li P Y.Characteristics of the cytostatic effects of oridonin in vitro[J].Acta Pharmacol Sin,1986,7(4):361-363.

[8] Cavallaro U,Christofori G.Multitasking in tumor progression:signaling functions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J].Ann N Y Acad Sci,2004,1(1014):58-66.

[9]安爱军,郑永刚,曹晶杰,等.三种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57-58.

[10]常娜,吴韦炜,徐成胜,等.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3-4.

[11]陈宝玉,张鸣竹,房振羽.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止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18-119.

[12] Yamamoto A,Yano S,Shiraga M,et al.A third-generatio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inhibitor (ONO-4817)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suppresses progression of lung micrometastasis of MMP-expressing tumor cells in nude mice[J].Int J Cancer,2003,103(6):822-828.

[13]仲肖静,颜丽丽.子宫内膜腺癌中MMP-2、MMP-9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48-5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0-02

一 开展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汽车维修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操分开授课的形式,即先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到实训中心进行实操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易出现理论和实操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间断,使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显得较为困难,学生的操作技能很难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也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确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科研促教学与市场结合”的研究方针,建立以教务处、专业系并有企业合作参与的学校科研工作体系,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围绕工作(实践)任务的完成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

一体化的教学表现形式有: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与企业内训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等有效衔接。

三 如何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

第一,建立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应以维修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重新编排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同步进行,边教、边学、边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第四,建立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需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功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四 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

一体化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一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以及汽车维修技术的特点而灵活运用,也可以采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1.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将汽车类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汽车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综合与重组后分模块在同一课程中讲授,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避免脱节,减少重复。

3.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一,按照划分的教学模块,分别建立各个模块的校内实操室。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每个模块的实操项目进行细化,再针对每个项目配置足够的设备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所需的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投资。

第二,单靠学校的投资很难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设备的要求。一定要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如一些4S店、大型汽车维修厂、汽车美容店等。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进行。校企合作的较好方式是对口培养,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然后到实习基地就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过程中,学校有针对性地聘请企业高工高管现场操作,指导学生对实际故障进行剖析、排除。这样可较快提高学生的实际维修能力。

第三,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汽车维修技师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课教师,已把理论和实操两者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改的实施。

五 结束语

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应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和职业教育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力。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认知实习、岗位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紧密衔接的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校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使他们不仅成为一名技术人才,更要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现我们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金融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金融业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等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技能的广大应用型人才。因此,金融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构建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学融通——厚基础、重实践,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定位的需求。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就是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岗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达到工学融通,并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使二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

金融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即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积极推行实践教学,并保持相互的衔接关联性,统筹安排,将各课程、各环节的实践作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综合考虑。

二、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性质的必然要求

金融学专业本身是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金融专业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因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以满足金融实际工作的需求。金融一体化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的运用,通过模拟具体的实际业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真正掌握金融专业各学科的知识。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是解决现代金融行业就业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

现代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自由化与信息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现代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金融发展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从江浙沪的就业形势来看,每年对金融专业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金融专业的学生却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究其原因就是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脱节,而实践教学则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通过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理论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金融知识和岗位需求尽可能衔接一致。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在十报告中,大篇幅讲到了教育现状,并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三、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要求将岗位需求贯穿教学的始终,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课堂、课外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模拟岗位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

利用金融与证券模拟实训室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学生仿真的凭证与相关设备。在相关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以真实的业务为基础模拟具体的业务情节,要求学生完成整个流程并对学生业务表现给予考核。

2.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践离不开技能,就金融专业学生而言,点钞、文字与数字录入是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技能课,并将技能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技能大赛的东风下,我院将技能训练常规化,取得了可喜效果。

3.案例引导

课堂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案例选取应遵循时效性、真实性原则。所选案例不仅随金融行业具体讲述领域的变化而不同,而且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适时结合时事焦点、热点。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针对具体案例思考、分析、讨论。

4.项目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围绕真实项目开展,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根据课程各个项目的特点及岗位要求,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实施项目模块化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并指定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管理项目小组并组织实施分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项目,由各项目小组在实训室将各个项目完成,如外汇交易、银行柜员综合业务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同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使学生既动脑、动手,又提高了综合技能。

(二)课外实践教学成果的巩固

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成长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类培训、考证、自主实践及学科竞赛等活动加以巩固。

1.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课外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及会计从业资格的培训,将课堂专业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培训紧密衔接。

2.技能证书与外语、计算机证书并重

学校将技能证书如文字录入五笔证书、小键盘证书、珠算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评奖、评优过程中对技能证书给予外语、计算机证书同等权重考虑,促使学生对技能证书重视。

3.各类竞赛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技能大赛、金融礼仪大赛及相关专业知识竞赛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将课上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应用,形成学生相互激励、促进,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实训

1.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专题报告。实践活动可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自主完成。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除每人写出实践报告外,以组为单位。在整理、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每组的实践报告。以每组实训报告为题,组成员可轮流推荐发言人在课堂进行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分析、交际、合作及理解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

学校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邀请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制定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满足为金融机构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与金融相关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建一批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提供良好的资源平台;为高年级同学提供银行等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在校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际演练,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与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来院做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加深对工作岗位需求的理解。

3.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如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等。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选题、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及动手操作工程中,也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是学院对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四、结语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不仅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实训,而且涵盖课外考证、竞赛,直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实习。同时一体化实践教学也需要学院、教师、教学设施的集中全力配合。相信金融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大幅提高高职同学在校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为金融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经济,2011(5).

[2]于晶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3]付丽红.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7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编号:201301169)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一、前言

十报告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农民通过向城市转移,最终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终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

河北省是全国第五人口大省,城镇人口排在全国第7位,但农业人口的绝对量较大,乡村人口仍居全国第4位。由于河北省农业人口基数较大,这给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提高城镇化进程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城镇化进程。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保定市经济发展起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但目前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实现长期性转移,同时存在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选择保定市与各县作为研究对象,为促进保定市城乡一体化,为保定市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及向市民化转化提供借鉴,同时针对本市、县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制约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保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二、理论综述

国际上的人口转移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上早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点是“比较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威廉·配第)。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派别有:唐纳德·博格的“推力一拉力”理论、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框架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及托达罗的模型理论。后两者是用来解释劳动力迁移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现状而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即一个是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们。当工业部门要发展的时候,它便从边际效益为零,无限供给劳动力的传统农业部门吸引走一部分劳动力。工业部门发展投资越多,吸收劳动力就越多,直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当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就业收入时,人口会不断向城市移动。此后的迁移理论对劳动力迁移解释有了新的思路。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经济迁移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强调家庭作为决策主体的重要性,根据家庭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原则决定家庭成员的外出或迁移。

雅各·明塞认为家庭在劳动力迁移上起到关键作用,参加迁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模型认为社会内在发展趋势构造了一个双重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正式工业部门和非正式工业部门。正式工业部门具有稳定雇佣年限、高工资、高福利和良好工作环境。非正式工业部门的条件正好相反。当国家内在发展趋势导致愿意从事非工业部门工作的劳动力短缺时,需要吸引外来劳动力补充,由此产生了迁移动机。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城市经济学S曲线理论。他用城市化发展S曲线来描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及所经历的各阶段。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农村劳动力状况密切相关。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当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不断被释放和吸收的过程。

三、保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0年,保定市农村劳动力为564.50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为522.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92.5%。城市务工人员占17.5%。农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91.6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1.0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9.45万人。二三产业共有劳动力230.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40.86%,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行业。81.20%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上面的材料可知,虽然保定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仍然存在转移人口比重不高、文化程度不高、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传统乡土观念和意识浓重直接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广大农村居民深受根深蒂固的“乡土情节”的生活观念和“入土为安”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缺少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部分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城乡土地制度差异强化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当前,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的差异造成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流动性差,强化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导致部分农民即使有能力在城市生存发展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农村户籍,以及同户籍相联系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部分农民在城里挣了钱,仍在农村老家盖房,造成农村住房的高空置率,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阻碍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三是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影响了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农民工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质量。存在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工自身培训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和诚信度较低等问题。

四是传统社会观念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农村转移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和误解依然存在,农民工自身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也影响着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议

(一)完善农村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高标准设立培训机构,加强与企业、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大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培训,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年龄状况、劳动技能、家庭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就业方向,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和引导他们就业。不断提高其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维权意识等在内的现代化市民意识。

(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农村转移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大力发展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引导他们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实施灵活就业。鼓励、帮助街道、社区、民办非企业组织和就业个体等大力拓展家政服务、保洁、环保等公益性岗位。

(三)加强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要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要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在劳动保障、子女教育、收入、医疗及退休金等方面给予他们城镇居民一样的保障。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在城市安家费用。在城市的工业园区、工厂集中区等地修建经济适用房,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

(四)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需求。打通城乡土地转换渠道,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用农村承包土地换城镇户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用宅基地和房屋换城镇住房。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解决好被征地农民转移到城镇后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

篇8

一、我国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状况

对目前我国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如下统计分析,了解现在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与成果,从而发现研究热点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

在对中国期刊网中国全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通过“篇名”和“关键词”“主题”以“教师专业情意”“教师专业情感”“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情意”等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共查找到相关文献262篇,剔除报道和相关不符合专业情意的文章,得到相关文章167篇。历年发表的相关文章的数量、百分比及趋势见表1。通过统计发现,从2008年以后对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度越来越高,但从研究文章的数量来看,研究程度与受关注度仍然不够。

(二)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的视角分类

对查找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文章大多从以下视角进行研究(见表2)。研究内容也集中为几类:一是内容、作用、培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二是研究具体某学科教师专业情意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中教师专业情意的体现等;三是与教师道德建设、学生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角度结合考察;四是探讨师范生或职前教师的专业情意。

二、我国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内容

我国学者主要从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内容构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以及现在普遍出现的教师专业情意淡化的现象与应对机制来进行探讨的。

(一)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研究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书中提到教师专业情意,指出教师的专业情意表现为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也有学者将教师的专业情意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沉淀的一种情感倾向,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还有从教师专业情意的表现上进行定义,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发展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是教师在专业教学行为活动中形成的情感和意志力,反映了对工作的一种热情程度或者说是一种专业情绪,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是一种更高的职业境界”。其中,不同学者所界定的内容各异,所以也有学者将教师专业情意界定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情感、意志因素”,这样教师专业情意涵盖的面就更广了。

(二)教师专业情意的内容构成研究

在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中,涉及其内容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总结大致为教师事业感与使命感、教师爱生感、教师价值感与成就感。

首先,教师要有事业感与使命感。教师要有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相应的事业感。拥有事业感,教师将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从而感受专业发展中的幸福和自我满足。教师生成事业感的同时也对其专业性有了来自身的价值肯定和认同,对于这些教师,教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存方式,不是单调枯燥,而是快乐享受。同时,教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心,这样的情感也会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这样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感染作用中体会到自身职业对学生、对社会强大的使命感。

其次,教师要有爱生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爱、热爱,形成融洽的情感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渴望,还会自愿的把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从而产生积极地学习行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的学习体验。

最后,教师要有价值感与成就感。教师从专业发展中体验快乐感和幸福感,发自内心的享受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面对成长中的学生,在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时,追求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辉煌。

(三)教师专业情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1.在心里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同

教师的专业情意并不是天生的,它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教育逐步认识深化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师通过职前与职后形成对教师专业情意的养成与构建,形成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认同,形成对教师的专业情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充满热情的投入工作,形成在心理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动力。

2.在情感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积极情感,但也不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如工作中感到无能感、失败感;对学生责备过渡;工作态度不端正,有意迟到、请假;丧失理想,缺乏动机;课堂质量低下,不能达到预期课堂效果等。当教师拥有专业信心,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并认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爱的情感体验时,教师将会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创新,增强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在知识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拓展

教师拥有专业知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拥有知识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从而用专业情意构建学生学习的基石。教师拥有对教学高涨的热情就进一步促进自身学习与发展,而教师 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与拓宽,也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与突破口。

(四)现今教师专业情意淡化的表现

针对现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对自身专业情意淡化现象,学者们都列举了典型的教师专业情意淡化的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情感淡化。一些教师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繁琐的工作使的教师心理疲劳,课程更新也带来学习压力等“压迫”教师。另外,由于教师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平衡,在面临巨大压力和工作待遇上,一些教师出现教育事业热情不足,不能认真对待。

第二,教师角色冲突复杂。一些教师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多种角色冲突。如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心理调节。而且教师往往要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处理学生、同事、上级以及其他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成为影响专业情意的重要因素。

第三,教师专业使命模糊。一些教师缺乏追求职业理想和积极性的动力,很多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对教学也完全失去热情。一些教师仅带着最基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感受教育所带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仅仅是出于职责而为。还存在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下金钱观和享乐观的影响,使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情意逐渐淡漠和麻木。

(五)针对现今教师专业情意淡化现象的应对机制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情意淡化现象,总结不同学者提出的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做出相关努力。学校要构建一种宽松、和谐、信任的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目标,同时增强教师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自觉地在学校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学校营造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学习型团队。此外,学校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排除教师机械而疲劳的工作,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多一些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民主的平台下保证教师在各个方面有展示的机会和成长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以情感为依托,与教师相互尊重、信任、理解,从而培养教师对学校、职业、学生及学校的专业情意。根据教师不同的自身需求适当进行合适的评价,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考虑不同教师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挖掘教师个体潜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极为重要。

第二,教师专业情意的满足还来自于这种社会系统给予的各方面努力:国家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等都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情意的良好发展。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是社会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要解决教师的物质保障、社会基础、文化引导、教育支持和健康教育等问题,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改善教师待遇,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第三,教师本身要促进自身的角色认同和自我认识,教师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扮演和承担的的角色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专业工作中,强化教师的自我更新,教师选择适合自身需要学习的内容,制定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并有意愿将所制定的计划付诸实践,实现自身的自我更新能力。教师还应从心理层面调节自身心态,寻找工作乐趣,充满激情。

三、我国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一)我国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的现状

首先,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在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认识到教师专业情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既有教师专业情意的理论研究,也有针对不同教学群体、教学状况的具体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调查分析,研究的视角也趋于多样化。而且,在教师专业情意研究上还出现了不少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学习。例如,学者彭云从布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对教师专业情意进行三个层次的研究,聂晓轩从新儒学精神研究教师专业情意,等等。

其次,研究也表现出不足。表现在研究内容浅显,如针对教师本身对专业自我和专业情感的角色认同上研究不够深入,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情意的提升、教师本身是否意识到专业情意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即这种源头性的探讨则比较缺乏。针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情感投入的现状分析也比较少;研究方法单一。文献大多数都是从理论本身进行研究,以往研究中只有6篇是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且调查的问卷维度与考察内容也不完全科学与全面;研究队伍比较薄弱。这方面研究大多是理论工作者进行,而一线工作者则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硕士和博士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二)对我国教师专业情意研究路向的反思

通过以上分析,学者们对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提供路向,唤起关注。但是,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首先,应扩展研究宽度。如将研究关注点投入到教师本身对专业情意的自我认识、投入程度等方面;其次,要加深研究深度。对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已有理论上的不断重复,而应扩展研究深度。如从教师专业生命内部研究,使教师获得专业尊严和专业信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具意义、外在价值的水平上。还有在探究教师专业情意出现淡化原因时,需要深度考虑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怎样的,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方式和程度怎样,出现教师专业情感受挫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最后,完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对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基本为理论研究与少数实证研究,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借鉴方法,如结合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研究情感的角度对教师专业情意进行全面研究,寻求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教师专业情意的研究会有显著的突破与发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

[2]彭云.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结构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3):2-4.

[3]蒲大勇,张诚,严才富.绩效环境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情意调查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J].教育导刊,2013,(2):25-29.

[4]孔宝刚,胡娟.基于《幼儿园教师专 业标准(试行)》的幼师生专业情意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3,(7):40-42.

[5]孟丽,洪辉.试论教师专业情感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18-20.

篇9

一、引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是全新的教学模式,但其在实施中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实践和发展时间不长,缺乏现成统一的教材,教学经验积累不丰富,教学随意性大、知识整体性差,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因此探索、总结、完善和发展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于一体是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我们研究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我们把“学”中“做”,“做”中“学”作为研究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习的结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习一体化是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通过研究理实一体化课题。将有利于贯彻“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新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它的培养目标:职教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能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而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专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加拿大(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重视行业的意见,主张学习的个性化,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而提高教学的效益,特别是在操作性较强的培训和再生性技能。英国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为理论一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职教学改革的共同选择,对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亦是热点,但真正运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院校并不多,然就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专业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其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实际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用人单位在对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中都特别提到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岗位设置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虽一改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现象普遍,不能突出高职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基于此,本课题致力于在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合时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为就业上岗作好准备。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明确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通过市场和企业调研,明确高职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群)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上确立网络专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程度适宜。理论内容要求“必需、够用”,并考虑一定程度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高职教学中以实践技能为本的特色。

2.构建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物质保障,构建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需要:(1)按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室的功能,建立一个全真与模拟相配合的实训环境,使教学、实际工作与校内实训室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2)合理安排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既实用又开放。(3)完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讲、练、评、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3.优化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在教学实施前,要让学生了解网络专业课程的地位、课程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法等,以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多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通过笔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传统评价模式,将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一体化。依据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将知识、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结合在一起。

四、总结

通过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行规范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步——确定内容,教师初备。教师依据学情和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方案。目的是引领教师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多角度思考。

第二步——集体备课,初定方案。同组教师共同阅读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任课教师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初步确定上课方案。

第三步——一次实讲,互相听课。任课教师依据备课方案,在其中一个教学班进行实际授课。目的是由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操作,进一步发现问题。

第四步——录像回放,微格评课。借助录像,听课者、执教者共同面对屏幕,边听看、边评析。目的是重新审视、研讨分析、解决问题。

第五步——修改完善。任课教师根据评课的意见、建议在原稿上进行第三次修改完善。目的是积累研究过程,进一步提升认识。

第六步——二次实讲,互相听课。任课教师依据备课方案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实际授课,同时录像。目的是实践操作,验证认识。

第七步——再次回放,微格评课。根据录像,听课者、执教者再次面对屏幕,边听看,边评析。目的是将两次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某一内容进行提升。

第八步——修改完善,实现经典。教师根据两次评课的意见和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进一步完善经典课例。目的是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将课标要求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认识,并指导教学。

通过反复研磨课例,教师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加深了对新标的深层理解,教师由单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以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习惯、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微格评课,对课堂教学的各项技能分别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训练,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的教学发生了以下变化。

篇11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为归宿的研究活动,研究主体是教师。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小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的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有利于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幼儿园开展小课题研究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以“五大领域小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各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各个领域的小课题研究都累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因为我们对小课题研究还处于摸索实践中,在推广和交流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还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形成我们教科研的园本特色。我们应该如何让小课题研究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呢?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

要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首先要了解我们一线教师畏难情绪的主要因素,即“教龄”“学历”以及“课题研究经验”。从这三点来看,教龄长的老教师,往往参与科研比较多,因此在研究中获得锻炼,也都撰写过一些研究性论文,整理过研究资料,对课题选题也较有把握。而青年教师的畏难情绪会更大一些,“学历”和“课题研究经验”往往让我们青年教师把科研想象得高不可攀,也有的会把科研想象得过于简单,对研究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

其次是影响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两个现实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且繁琐。我们平时不仅要负责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安全和保育,还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备课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工作。这些都使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思考和深入研究。

二、幼儿园中所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坚持性不好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此针对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学前教育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目的也即选题,要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即“问题即课题”。树立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幼儿发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切忌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

2.选题从细微处入手。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往往较为薄弱,但我们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们园领导扬长避短,避免一下子就着手做大课题,而是从微小课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大课题。

3.在研究过程中多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便于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领域研讨中,我们将教育活动渗透于实践活动,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逛超市》主题活动。商议活动时,整个研讨组集合群策,最终制定出活动方案,从出行前的物质、经验准备―出行中随机安全教育―指导实践活动―结束交流反馈,这几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全方位考量幼儿的需要。这些让我亲身感受到实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并为之团结合作的力量。

这类实地社会活动,是幼儿书本中学不来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使我作为一名教师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重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已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要重视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使其真正能够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结合。

三、促进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措施

1.严格按照小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向来进行。针对小课题研究,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分组,确定了大致研究方向,因此我们每个小组就需要研究达成共识,拟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商讨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在研讨过程中,结合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情景和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

每一个小课题的提出,都应该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解决它仍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行动研究法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伴随这个过程的就是我们的经验总结法,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对工作的研究能力,将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08-01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要想建立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和创造知识。目前中小企业超过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0%,其中成长型企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中的生力军,其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成长型企业是具有创造、共享和转移知识能力的实体,有效的企业内部知识扩散,能使企业本身变得更加敏捷和具有柔性,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得到持续的优势。因此如何形成成长型企业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来推动知识与信息的互动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

1 成长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知识的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知识源和知识受体分别完成,并通过传输媒介来连接起来,开始于知识差距的发现,终于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整合。参照Szulanski基于过程的知识转移模型(图1),成长型企业的知识转移是通过员工间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践有效融合。但是这个知识体系是由众多不同员工构成,且不同成员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以成长型企业内部之间的知识转移会受到所处情景等各种因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都与知识转移整个过程密切相关。

2 成长型企业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2.1 成长型企业的知识转移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显性知识具有非常低的成本和高的效率,但隐性知识对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隐性知识往往是研发成败的关键。由于隐性知识的难以编码特性,技术手段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利用非常有限,虽然目前很多处于成长型企业都存在知识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但是这些系统很多都是零散的应用,例如企业管理者使用网络上的共享硬盘或者Exchange中的公用文件夹来储存重要的资料,这些应用可以解决企业知识管理中的显性知识问题,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没有整合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很难有效地组织信息和提供搜寻功能,因此不利于隐形知识的获得。

2.2 知识转移渠道

知识是转移的对象,如果知识源能够恰当地选择知识的转移模式及相应的支撑技术,就会提高知识转移的绩效。在成长型企业内部,正式渠道主要包括专家系统和群件技术等知识共享平台用来转移显性知识,非正式渠道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亲密关系来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它们两者对于结点之间的交流和知识转移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企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信息系统很难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及时优化和整合,会导致知识不能实时共享,以其不同项目组成员之间知识背景不一样,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相关信息的感知程度以及追求目标的差异,会使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具有异质性,再加上员工间的相互信任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知识在各种渠道中的转移。

2.3 知识源和知识受体的能力

知识源对知识的编码能力和对知识接收方反馈信息的把握能力都会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知识源如何针对不同内容的知识、不同的知识需求主体来选择合适的知识传递方式,以及知识受体如何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组织特定的情境中,将会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果。当一个企业处于成长的时期,它的团队往往是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知识源选择的编码方式如果不被知识接受者所熟悉,那么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接受方可能很难进行解码,使知识转移难以实现。同样知识受体储备的知识与对新知识接受程度不一样,就很难把转移过来的知识进行掌握,并体现于接受者行为的变化。

2.4 知识转移情景

知识转移的效果与知识转移的特定情景密切相关,成长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情境表现为文化差异和情感距离等方面。文化确定了组织内的社会交流环境,尽管网络技术使得组织内的交流变得容易,但是如果没有适应快速变化的文化支撑,知识的共享作用就会在成长型企业受到制约,比如普通员工难以与高层管理者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导致了相关知识在两者间不能转移。同样情感距离会影响到合作双方对知识转移意愿,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引起组织机构等方面的相应变革,从而导致原有工作流程的改变,要求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培训和推行做得不好,员工可能产生不合作行为,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

3 促进成长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对策

3.1 构建支持知识转移平台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制定出中长期信息系统发展策略,从而建立起可行的知识转移创新平台,借助知识管理的技术和工具,通过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交流形式,促进组织知识转移和交互知识分流。对于在系统中难以整合的隐性知识,可以设置知识地图等系统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同时通过设定组织权限,在确保运作流程安全的情况下对公共知识资源进行有效集成与协调管理,企业内部员工可以对知识库进行不断的更新,这样不同节点上的主体实现了知识共享并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创新,避免了企业内部员工因不同价值观等因素造成的沟通障碍,做到知识顺畅地转移。

3.2 拓宽知识转移途径

知识转移途径具有多样化,有的适合于显性知识的转移,有的适合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并且各有其优缺点,因此知识源应针对与知识受体之间的知识距离,用不同的发送方式进行知识传递。对于显性知识,采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企业就可以直接搜索到所需的知识。而对于隐性知识,要求建立各种便于人员交流的制度,比如建立高中层及一线人员的沟通机制,并借助人际交流网络和深度会谈平台等学习方式,这样就可以解决不同主体之间由于目标和知识背景差异而引起的理解偏差问题,从而有效地在成长型企业共享隐性知识,并将隐性知识外化,使知识能够被整个企业所获取。在选择知识转移通道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种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道,以便于知识在组织内部有效转移。

3.3 重视系统全面培训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存量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来形成自身核心能力并保持长久竞争优势。要加大培训经费,培训对象为企业全体员工,而且越是高层越要加强培训,因为管理者如果没有对知识重要性的认可,就不可能全力去推进知识管理。但由于在企业中所处位置不同,每个人对知识转移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企业所处阶段和转移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参与人员等信息,有目标地进行系统化学习,可以通过交换岗位和跨部门任职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以实验或合作研究等方式来应用新知识,进而强化个人与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3.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知识的形成是个人经验和对事物感悟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创造,具有独占性,因此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知识的转移不会自动发生。成长型企业激励员工进行知识转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规范知识转移的制度,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相互补充,例如将员工的知识成果与其收益相结合,或提供给他们晋升的机会等,这些制度要尽量的量化以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社会认同等因素关系到知识源的声誉,所以正反馈具有激励知识源主动进行知识转移作用,可以增强双方的信任程度,而这种主动行为对隐性知识转移尤为重要,从而提高企业的挖掘能力和吸收能力,并使员工对知识转移更加重视。

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是成长型企业从整体上提升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成长型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共性,但不同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转移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知识转移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