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服务标准化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8-0026-03

一、农村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理论及市场基础

农村金融的困境是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重点难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基本原因在于,以正规金融为主导的标准化金融服务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动态、多元的金融需求,导致金融供求长期严重错位。而非标准化的金融创新则以非市场交易为基本手段,较好地与农村的信息搜集、成本和风险的需求实际相匹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正规金融部门标准化金融服务的交易障碍。山东省济宁市的创新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标准化金融服务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使用流水作业法,用现代化设备和精心设计的服务操作体系取代或减少人工,体现的是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行为规范化(刘艳、宋键,2005)。采用标准化服务的优点是提高服务效率,为顾客提供快速、可靠、方便、一致、高效、廉价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标准化金融服务是一种在精细的市场分工基础上、追求规模效益的交易行为,因此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比如,金融市场必须是充分、有效竞争的,信用体系是完善的,服务对象是需求相近的风险易识别的客户群体。换言之,如果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信用体系不完备,客户的风险及需求特征存在很大差异,金融服务就难以进一步分工和细化,更难谋求规范化、程序化和规模化基础上的分工收益,因此,标准化金融服务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土生土长”的非程序化和非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服务就有了足够的“用武之地”和市场空间,比如,财政贴息、各类金融互助等,就是比较典型意义上的非标准化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正规金融机构标准化服务的思路求解农村金融困境。但农村金融市场却是个失灵或部分失灵的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竞争;信用环境不完备,客户群体信用状况难识别;需求多元,抵押、担保不足。因此,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只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这导致了标准化金融服务与农村实际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错位。目前看,农村金融多元需求与标准化供给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错位:一是多元主体需求与单一主体供给的错位。目前,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主体,既有普通农户和种植、养殖大户,又有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还有从事商品流通的个体户、农村经济组织。相对而言,目前能够向农村提供有效信贷供给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二是多样化信贷需求与贷款品种标准化的错位。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要有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和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三大类,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中,主要贷款品种为农户贷款,而消费性信贷、农户联保贷款及农业综合开发性贷款萎缩严重。三是动态需求与固定信贷模式供给的错位。以产业升级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催生了多样化的产业模式资金需求。多种形式的涉农企业、农村个体经济和经济组织不断涌现,特别是立足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特点,出现的大批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资金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动态变化。

多元、动态需求一直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流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金融供给既要有正规金融部门标准化金融服务,也要有非正规金融部门的非标准化金融服务,这样才能确保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但多年来我们的政策取向,只重视标准化金融服务而忽视非标准化服务,导致实践层面上非标准化金融服务一直供给空白,进而使标准化金融服务因缺乏非标准化服务的有效支持而长期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之中不能自拔。

二、济宁市农村非标准化金融创新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农村急需填补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空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济宁市自2002年起就着手开展多种形式的非标准化金融创新;在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理念上,重点围绕消除正规金融部门标准化服务交易障碍展开。这些交易障碍集中体现在农村信贷业务的高风险、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和信用信息不透明三个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济宁市着手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的非标准化金融创新活动。

(一)启动信用评审制度

2002年,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起草并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济宁市评审中小企业信用实施意见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截至2007年末,全市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占比分别达到41.3%、35.92%和16.67%。通过强化信用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二)建立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从2007年起,济宁市政府每年按照农户贷款新增额0.5%的比例,对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按照8:2的比例分担。同时,市财政专门列支,对在支持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出台了对金融网点设置优先支持,行政收费适当减免,允许特定条件下的诉讼费缓缴等扶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据初步统计,2007年金融机构获得风险补偿金约2000万元。

(三)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制度

从2007年起,市、县财政按8:2的比例列支预算资金,设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根据担保放大倍数分档按比例对农业贷款担保风险进行补偿,最高补偿比例为担保责任额的1.7%;市财政还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对2007年、2008年新设担保机构,根据注册资本给予2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政策性补助。

(四)完善抵押融资管理制度

积极推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印发了《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意见》,明确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程序,为集体土地上房产等附着物抵押扫清了障碍。为进一步理顺贷款抵押资产评估关系,提高融资效率,市政府明确规定,抵押评估、登记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相关收费按国家最低标准执行,允许评估自愿,评估结果多次使用。

(五)创新多种互助联保模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由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级信贷协会”,利用对农户了解程度高、信息对称的优势,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由村“两委”协助信用社考查客户、推荐和催收贷款。二是“行业协会担保”的贷款模式,如民间发展起来的养猪协会,会员之间相互担保,通过协会提出贷款申请,现有会员2000多人。三是以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信用共同体,“公司+农户”模式,采取“公司担保、农户贷款”的方式,支持“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四是“箱式信用共同体”模式,解决农户大额贷款需求和商户集中地担保难问题。“箱式信用共同体”以商户集中的商城、物流中心等社区为载体,对商户评级、授信,分类给予信贷扶持。

2008年上半年,济宁市共发展信用担保机构36家,其中28家企业法人型担保机构,6家事业法人型担保机构,2家社团性担保机构,注册资金达6.33亿元,为1630户企业进行贷款担保,累计金额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123.1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

三、对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的效应分析

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的出发点是均衡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因此它能够更好地挖掘和满足农村不同形式的金融需求,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对于标准化金融服务,非标准化金融创新具有以下四个实施效应。

(一)非标准化创新产品的技术优势

一是信息对称。比如,各种形式的互助联保组织,由于存在较严格的事先(事后)的过滤、筛选和动态调整机制,使入围成员的风险水平基本处于透明状态,并被“信用联盟”所掌控,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内部被弱化,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了信贷资产及其担保成员的风险概率(彭江波,2008)。二是交易成本低廉。互助联保组织成员除承担可能的风险贷款连带责任、或缴纳少量风险基金外,基本不需要承担任何担保成本。互助联保组织是虚拟的“信用联盟”,无运作、管理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成员之间的贷款联保完全是相互免费的。

(二)依托于生产互助开展金融互助,生产专业协会、合作社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比较稳定

比如,鱼台县鱼城镇由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村级信贷协会”,具有对农户了解程度高、信息对称的优势,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协助信用社考查客户、催收贷款,农户纯粹由自愿加入。又如邹城国贸家俱城“箱式信用共同体”,由有固定经营场所、又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商业户自愿、自由结合组成。这与以往由地方政府撮合而成的农户联保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组织更加稳定。

(三)多元化产品设计,满足动态多元化需求

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直接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如金乡泉泓食品有限公司,效益、信誉较好,但该企业属于新成立不久的私营企业,土地又是租赁经营的集体土地,不符合商业银行信贷担保准入条件,因而得不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金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农村中小企业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作担保这一担保方式,依据出台的《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意见》,对其地上建筑物冷库、机房、办公室、加工车间等房产按规定进行了评估、抵押登记,办理了贷款发放手续。

(四)与财政、金融、产业等其他组织有良好的衔接

一是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和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发挥了公共财政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了银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实现了财政支持银行、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行业协会担保”、“公司+农户”模式和“箱式信用共同体”等信贷担保模式,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和产业模式的带动作用,吸引信贷资金流入,实现了金融与产业组织的衔接,有效支持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当然,目前的非标准化金融创新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欠缺及法规政策限制。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户信贷融资主渠道,非标准化金融创新融资模式尚在初级探索阶段,未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品系列如集体土地抵押权贷款还受到来自法律和政策的约束和考验。二是技术与人力资本的限制。非标准化金融服务创新中普遍存在员工文化素质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对农户贷款的财政补贴申请手续复杂,资金到位难,对经办银行积极性的引导还不够,相对于农村信用贷款风险,信贷人员“慎贷”甚至“惧贷”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但是,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会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并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非标准化金融创新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

四、两点结论

综上所述,济宁市非标准化金融服务创新有这样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非市场手段作为基本调节机制。财政贴息农业贷款是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或部分失灵的行政性矫正措施;互助联保等金融互助则较好地借用了中间组织的互助合作机制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信用评定则是靠行政所力量推动农村信用等公共金融产品的深入开发。非市场机制的调节,决定了这些金融创新及其所支持的金融服务无须通过市场定价和分工交易来完成,财政、互助、合作等综合机制同样能在该领域发挥调节作用。二是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的落脚点都集中在农村金融供需环节的中间地带,涉及到贷款抵押、担保、信用评定等诸多中间环节,目的在于完善农村各类金融中介体系,消除农村金融需求与正规金融部门标准化供给之间的交易障碍,使得这些创新成为标准化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

据此,我们得到这样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农村动态、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决定了非标准化金融创新的客观必要性;它是对农村正规金融标准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二是农村非标准金融创新须将财政、金融、民间等各方力量有机融合,并确立多层次的非标准化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艳、宋健:《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策略》,《商业时代・理论》2005年第15期。

[2]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篇2

尧都农商银行陆港支行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秉承着“做客户放心满意的银行”发展理念,以服务侯马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助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了支持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截止2019年2月末,陆港支行各项存款余额5.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2.36亿元。现就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延伸服务触角,弥补基层金融服务空白。2016年以来,我行根据上级单位会议精神及要求,着力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稳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立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点。目前,我行已在侯马市的19个行政村、社区增设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配备了标准化的助农终端机具,帮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查询余额等各种金融业务,并根据民众业务需求,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

二、探索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有效缓解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侯马市作为商贸物流名城,市场商户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是当地的一大经济特色,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不少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行立足侯马市的商城经济特色,在总行的支持下,先后推出“阳光快贷”“便易贷”“汇商通”“福农卡”等多个小微特色业务产品,产品具有“服务高效快捷、用信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实现了与小微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探索“金融仓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篇3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传统金融的生态?面对一些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否还有优势?又将采取什么方式应对?日前,《新财经》记者就此对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进行了专访。值得一提的是,国泰君安是国内首家成立网络金融部的券商。

《新财经》:您在不同场合表示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怎么理解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之间的关系?

万建华: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本质上是“同源”的。它们有相同的基因:数字。比如在信息行业中,存储和传输的本质内容都是转化为二进制1和0的数字化信息;而在金融领域,流通的货币以及财富也是以数字和度量衡单位来代表。所以,即便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表达和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二者也都是围绕“数字”在运转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金融行业过去几百年间存贷汇的基本业务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却为金融行业嫁接了一股强大的嬗变力。自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被引入银行的对公和储蓄两大系统以来,金融电子化的步伐就一直在加速。80年代中后期,信息建设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竞争手段。而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电子化被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并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支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逐步摆脱了对网点和柜台的依赖。

《新财经》:您认为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具体影响都有哪些?

万建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反客为主地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变化。电子化已经让全国金融系统形成了一张层次分明、秩序清晰的电子生命网络。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企业的各级业务系统在不同层级上实现了挂靠和链接。委托结算、庞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在这张庞大的电子网络上实现流通。如今,信息技术又发展到了大数据、云计算,并在互联网时代建立起了平台、移动互联以及移动终端。这些组成了当前的“大云平移”。

“大云平移”从广度、深度上已经成为愈发强大的力量,促使整个金融行业发生变革。而随着新的电子金融生态的形成,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创新,也变革了金融业务模式和产业格局,如今的金融行业正处于业态变革之中。

《新财经》:如何理解您刚才提到的金融行业的“业态变革”?

万建华:过去,金融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中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包含各种用户信息的海量数据,对数据的挖掘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障碍,降低金融行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

由于客户数据在网络上的共享性,通过整合数据,所有参与者已经可以越来越充分地了解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在逐渐弥合。举个例子,通过互联网企业搭载平台,或者说只要通过搜索方式,有资金方可以发现资金需求方,双方的过往信誉也一目了然。如果资金需求方知晓哪里有资金,就不再需要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这样一来,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疆界和区域格局就被打破了,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就可以以网络为主要渠道、在数据开发的基础上挖掘出金融业务的商业价值。一些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机构或许发端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现在却开始涉足网络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网上银行等领域。

因此,我所说的金融行业的业态变化,指的是当前金融机构和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金融跨界格局。具体表现为传统金融机构和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的相互跨界。即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触电”,推进金融业务产品化以及金融产品标准化,比如商业银行搭建网上商城、销售金融产品之举;而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则涉足金融领域,新金融、泛金融机构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P2P(个人网贷)平台开启金融“淘金”之路,阿里金融、众安在线都是其中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和新金融、泛金融机构的兴起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发展趋势,相反,二者呈现的是竞争与合作的竞合格局。具体表现为传统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企业融合发展。比如目前各家银行POS贷合作,工行与支付宝信用合作,京东与中行合作供应链金融,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公司的余额宝合作等,就都是传统金融机构与新金融、泛金融机构融合发展的例子。

《新财经》:就当前的金融跨界而言,传统金融机构是否仍有优势?

万建华:比尔·盖茨曾说,传统商业银行都将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银行将灭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业也可能走向衰亡。但从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并没有变弱,反而借助于信息技术变得更为强大。

不可否认,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正越来越多地被导向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助终端等强大的标准化受理渠道。这些标准化的金融受理渠道,正是那些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的优势所在——更经济、更方便、更自由。标准化的金融业务需求交互简单,处理流程固定,易于标准化,可以通过统一的后台开发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绝大部分要求,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

不过,在金融行业中尤为突出的“二八效应”,决定了标准化服务不可能取代传统金融机构能提供的所有服务。自商业银行发展以来,在金融客户中占比很小的高净值人群就是金融机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象,因为这些占据了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少部分客户带来的丰厚回报是其他客户群所难以企及的。据统计,高净值客户为银行贡献的年均利润率一般可达3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客户。

这个牵系着巨大财富的高净值人群却是最难“协调”和“统一”的群体。同样是委托理财,由于风险偏好的差异,有些高净值客户旨在实现抗衡通货膨胀的资产保值,有些却宁可承受更大的风险,在实现收益的形式、周期以及获取服务的方式上各有不同诉求。正是因为高净值客户的服务需求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化特征,难以标准化,金融机构就必须为之采取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这种一对一、面对面、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专长所在,标准化、规模化的金融服务无法替代。

《新财经》:身处这样一种金融跨界的格局,面对这些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大举涉足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该如何应势而变?

万建华:国泰君安的研究团队曾经有一份关于财富管理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个结论:“越是居于顶端的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占用的服务资源越大,创收也越大;越是接近底端的客户,个性化服务则越不经济。”因此,传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正在逐步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此来达到这种匹配:对于大多数仅需要提供标准金融服务的客户,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标准交易平台,就可以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而对于高净值客户,客户经理则需要通过专门的客户关系软件和理财分析模块与一对一的专家团队协同,提供定制化、管家式的服务。

因此,我们将很快会看到,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方面,会在以下两个方向的路径上分流。

一方面是以电子化手段为基础的标准化、大众化、规模化服务。在这条路径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会将大众化业务需求设计、整合为标准化产品,通过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移动支付、移动证券等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金融应用和柜台终端予以营销,取得规模化效果。它们“携带”轻便、易于操作,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以取代传统的金融网点服务和人工服务。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将被彻底解构,并逐步完成从物理网点向方寸屏幕的迁移。在这期间,传统金融机构将出现金融业务产品化,金融产品标准化,产品销售平台化、规模化,金融机构电商化以及金融体系去网点化的趋势,进行低成本竞争,产生规模化效应。

另一方面,金融作为一门技术专业,信息化和电子化不是其全部,也非其本源。随着财富的增长,高净值客户群体会不断扩展。高净值客户层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管家式的财富管理、财富服务发展之路,需要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高尊贵感的网点场所。在信息更加透明的未来,对于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仍将借助专业服务优势,打造强大的投资顾问队伍,用一大批管家式的客户经理在未来的个性化、定制化金融领域大展身手,这也正是传统金融机构一片广阔的蓝海。

篇4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迅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杨琳、王佳佳,2008)。

根据2009年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2009年全世界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它们约占全世界服务外包转移的96%,而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则以中国、印度、新西兰以及俄罗斯等为主。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于服务业的不断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外包是衍生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从其内涵、动因、决策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链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不多,因此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细致,也体现不出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的概念最初由Gary Hamel 与C.K.Prcharad于1990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外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Michael等认为外包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将以前从事的(或将来要从事的)业务转移给外部供应商。而具体到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业权威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受监管实体(金融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服务商主要是企业集团内的实体或企业集团外的实体企业。同时,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某一服务商,本文的研究遵循次界定。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接着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与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如下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包括: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外包服务商(也叫外包商、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指承担外包业务的实体,是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担方;监管当局:主要指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部门(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来看,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阶段消费阶段反馈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在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理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进行分析。由于外包理论衍生于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在应用到金融服务业务中时,由于其特殊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金融服务业务分不同类别,其业务流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仅仅对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作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如图1所示。

(三)理论框架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内涵的分析,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根据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可以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可以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四类。那么,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从这四个分类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基本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活动分为可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从金融服务包含的基本活动来看,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消费阶段和反馈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共同构成金融业务流程(胡峰,2004)。这些基本活动如何才能区分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呢?根据相关研究,在基本活动中,可以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而且将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业务外包出去,而将金融机构本身擅长的,体现知识含量与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的基本活动保留在金融机构中。同时,在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活动外包决策中,以金融机构为对象来看,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外包获得的收益或价值要大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此时的金融服务外包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命题1: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知识型、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命题2: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外包辅助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和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包括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等。由于辅助活动是金融服务基本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在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外包决策时,与基本活动类似,其主要也是从辅助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其外包获得的价值两个角度来进行决策。同样地,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的辅助活动越不适宜外包,而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获得的价值越大,其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命题3和命题4。

命题3: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外包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命题4: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应用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特征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两个原则来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决策。

从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特征来看,产品设计与开发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营销阶段与消费阶段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交互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与产品设计开发类似(王铁雁等,2012),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特征来看,物流、保险、风险管理等活动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融资和结算服务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也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来看,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假如其外包所获得的价值无论是成本减少还是收益增加,或者交付时间减少、服务质量提升等,均大于其自身运营所取得的价值,并且并非金融机构所关注的核心业务,则可以进行外包,否则不适宜进行外包,具体的决策过程可用表1来表示。

从表1中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进行呈现,当然,表1中仅仅是根据一般的金融业务特征及外包价值进行的简单推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特征及外包价值等均存在较大变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与界定入手,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分类,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命题。最后,根据特征与价值两个原则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研究是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本研究仅属于理论分析,还需要在未来通过案例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国春,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Gary Hamel,C.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5.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8)

6.魏欣,李文龙译.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7.Outsourcing in Forum.2005:Financial Services[J].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Joint Forum,2005

8.杨勇,李晓明,郭文娜.产业链理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6(10)

篇5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130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对我国的GDP贡献率超过60%,税收超过50%,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70%的进出口贸易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1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市场经济中一股愈来愈强大的力量,政府愈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扶持中小企业的法规条例用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之,在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大企业“金融脱媒”日益明显的趋势下,各家银行看重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纷纷加大力信贷倾斜力度。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外部宏观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效率与中小企业旺盛的金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据统计,目前仅有15%的中小企业能从银行借到钱,超过半数依赖民间借贷。2

因此,如何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自身业务转型发展要求,打造高效中小企业服务银行成为摆在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现状

各商业银行在立足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政策下,公司业务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的同时,积极实施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线的服务战略。

(一)专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自2008年银监会出台《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后,多家商业银行都开始专门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服务于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适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融资便利等金融服务。如以“专”引玉战略转型的民生银行率先迈出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践层面关键性的一步,在国内中资银行中率先实行了事业部体制下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经营。对于民生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而言,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专”,包括专业的理念、专业的队伍、专业的流程、专业的方法、专业的工具等。

(二)开发新产品和新模式

根据中小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特点,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更为优化和高效的信贷流程,通过自助循环贷款、简单快速贷款,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得以缓解。同时,为利于银行金融服务更贴近市场,更能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各银行都积极发挥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授权分行享有创新金融产品的权限,分行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特征,设计适合区域内中小企业特征的产品,针对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客户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以广发银行为例,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生意通”、“信用贷”等小企业产品,提供几十万至几百万的个人贷款服务;针对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推出“快融通”产品,提供高达一千万元的贷款服务;针对具有一定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推出“好融通”产品,提供高达五千万的融资服务。

(三)积极运用科技手段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普遍面临着在生产、销售、质量、人力资源、信息等管理领域的诸多制约性因素。针对这种特点,机制较为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开发和丰富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系统,引导中小企业客户运用现代化金融工具。比如推出中小企业客户的手机银行,围绕中小企业的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需求,打造专属移动金融平台,提供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转账、二维码首付款、回单验证等丰富周到的移动金融服务。如浦发银行针对高成长和高科技企业推出“科技金融α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和全流程的金融服务。

三、当前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无差异化

当前,商业银行服务大客户、大项目面临议价空间趋小,加上大型企业融资渠道广,金融脱媒情况越来越普遍。而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依赖程度较高。于是,现在无论是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农商行,都纷纷提出“服务中小企业”的口号。这种“一窝蜂转向中小企业”的做法,却又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业务格局冲突。商业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层级的银行服务体系,各家银行确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战略定位,强调错位发展、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服务好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反之,如果没有区别,所有银行做所有的业务,正如现在大小银行都去做中小企业业务,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必定是低效的,对客户的服务也做不到专业。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意识不强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因而不断通过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以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但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分行、支行,为完成年度贷款目标,在对潜在风险把控不严的前提下发放贷款,甚至违规发放。有的支行,仅仅关注企业传统的财务指标。但实际上,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银行信用等级偏低和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金融和财务知识缺乏,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因此,传统的财务指标甚至审计报告很大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有的支行对高科技手段运用尚不熟练,没有专门的业务经营人员,在远程放款、手机贷款业务等方面流程较为简单,这就容易造成贷款不规范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金融产品结构单一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商业银行虽各自开发了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产品,也纷纷进行了所谓的市场细分。但有的银行之间开发的金融产品不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区别,甚至连形式也是简单的复制,主要还是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对贷款、担保方式等的局部延展,对于传统业务品种之外的创新还十分欠缺,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复杂多样的金融业务需求。3就有些银行开发的产品来看,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无论是贷款、还款流程还是服务上几乎没有差异。所谓的创新很可能是对其他银行开发的产品的复制,这种现象导致各银行在面临同一或同类型中小企业客户时,没有真正开发符合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在针对行业、区域细分客户提供指向性专业服务方面,与国外金融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缺乏高端金融人才

产品雷同的直接原因是各银行缺乏既懂市场又懂金融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由于中小企业大部分生存在偏远郊区和乡镇,当地的生活设施和发展空间均不能有力吸引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银行客户经理长期工作。与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银行相比,人才短缺现象比较明显。再加上有的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合理,员工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难于制定符合特定区域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此外,银行人员各自为战,上下之间(如研发与实操)脱节,互相之间甚至会出现不和谐竞争现象等,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员工流动机制,这也是无法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4

四、打造高效中小企业服务银行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坚持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模式

在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中,营销人员和信审人员常常是大中小型客户一起做。但正是这种经营的模式制约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做大客户既省时省力,又具有相对较高的规模效益,从而不自觉地就提高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为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一定要走专业化、标准化道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商业银行要设计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专门的解决方案。如果对中小企业只有几十万元的贷款要花费与大型企业几十亿贷款一样多的时间和人力,对银行来说,这笔贷款的收益可能还无法覆盖成本。对客户来说,可能因为程序太复杂,时间太长,效率太低,从而抑制客户的金融需求。综上所述,关键是要在准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向零售业务靠拢,将性质类似的业务进行集中,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性模块,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化岗位设置、标准化操作程序、标准化管控手段等,以实现业务快速批量处理,保证客户获得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在加大贷款金额和范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控,特别是防范中小企业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一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央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系统和各银行内部信息资源,构建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管。二是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模式,商业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对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帮助大型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5三是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了解不清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尝试通过借鉴国外的关系贷款来控制风险。四是创新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审批和风险管理流程,通过设立专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审批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提高审批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

(三)多渠道合作,打造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和银行支付系统的网上金融服务系统,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持续创新、合作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加强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研究,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不断完善和创新综合性的网络融资、信息服务平台系统,为中小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新型融资、服务渠道。另一方面,加强与担保公司、证券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延展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优势、风险递减优势、互补优势,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

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障。这关键在于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以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大力引进和培养熟悉中小企业金融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质量的技能操作人才。薪酬要向急需人才和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较大的岗位适当倾斜,有效调动队伍工作积极性,提高对市场冲击力度。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强化上下联动和左右协调,发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 建设符合商业银行业务需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满足缺口较大的问题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关键在于坚持准确的市场定位,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标准、流程和制度 ,让中小企业客户获得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经营转型和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央视网.推动科技金融改革为中小企融资提供支持[EB/OL].http:///special/qyrz/20090606/102287.shtml,2013-3-15.

[2]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将加大[N].中国证券报,2013-03-29.

篇6

一、梳理重点工作内容,预期活动达成目标

2019年新绛支行的“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专题活动面向的是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享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缺乏金融标准知识的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工作包含了一是金融行业将《标准化法》的各项内容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共同安排,一致部署,潜移默化的加强金融行业的金融标准化意识;二是增强社会各界不同群体对《标准化法》及金融标准化工作的了解,营造出良好的标准化工作法制的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各阶段宣传主题

本次活动时间为: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8月份)

一是建立机构,制定方案。为保证宣传活动的效果,人民银行新绛支行成立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人民银行新绛支行行长郭培智任组长,纪检组长姬鹏飞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此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人民银行新绛支行综合办公室、金融管理部、综合业务部、货币金银部等部门负责人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对人民银行新绛支行有关部门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同时,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新绛县支行2019年“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活动实施方案》。

二是广泛宣传、完善制度。本阶段要组织召开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广泛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动员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

第二阶段:扎实宣传,确保实效。(9月1日-9月20日)

本阶段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本辖区、本行特点,重点开展以下活动:

(一)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消费者,设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标准化知识普及活动,使金融消费者掌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知识。

(二)引导金融消费者识别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点,让金融消费者准确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和金融消费者自身的风险责任及应对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建立长效机制(9月20日-30日)

做好“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总结工作,及时总结宣传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各金融机构要收集整理宣传图片及影像资料,于2019年9月30日前将本单位开展宣传活动的情况总结(包括影像资料)报送人民银行办公室。

四、以严格的工作要求促进宣传工作开展

(一)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此次宣传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本行实际,明确宣传活动方案,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将宣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2、务实节俭,注重实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应勤俭节约,规模适当,杜绝奢侈浪费之风。有关活动应紧密围绕主题,采取最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形式,杜绝形式主义,注重实质效果。

3、抓好亮点,突出特色。宣传活动期间,各单位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宣传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抓好1-2项有特色的宣传活动,人民银行将对宣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明确宣传地点与宣传内容

人民银行召开联席会,整理收集资料并装订成金融知识宣传手册。各金融机构统一在网点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或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中体现宣传活动相关内容。

1、宣传地点:

根据各行业务范围,具体安排如下:

联社:龙兴中学、龙兴广场、汽贸公司、汾河湾市场、贫困村支北庄村;新田村镇银行:桥头广场;人寿保险:海泉超市;人保财险:社区。

2、宣传内容:

各金融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和系统特点,制作相关宣传材料,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信息量适度,大多数金融消费者能够容易、准确地掌握。不得以电子屏显示标语或口号的简单形式开展活动,谨防搞运动、走形式。

(三)教育活动进行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人民银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将本次活动与其他监管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开展的金融教育活动进行整合,统筹推进。

五、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普及“金融标准为民利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篇7

目前在我国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型金融机构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和网上金融业务。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理财等网络金融业务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主流形态,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态势

(一)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创新

伴随着基于庞大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网络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改进空间,因此,我国在日渐成熟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在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为了能够保持竞争力,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为丰富的网络金融产品必将出现,从而不断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

(二)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的打造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编辑,网络金融客户必将需要将所有相关业务融为一体的全面综合服务,即只需有一个界面,就可以满足网络金融客户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我国将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同时,为了使客户能有多样化的产品选择,金融机构也必将加快重组、兼并的步伐,充分吸收和融合相关资源,从而不断丰富网络金融产品,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三)被广泛认同的服务品牌的出现

在不久的将来,网络金融必将成为客户使用金融服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出现,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甄选,这也就要求网络金融提供者的品牌具有广泛的认同度。这种品牌将是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质量的认可,因此,基于信誉、安全、规模、技术甚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的品牌战略将是未来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网络金融服务

网络金融的工作环境决定了需要在网络间进行数据的传输与交换,因此网络金融服务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网络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也必将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国的网络金融服务商根据不同客户的交易偏好等因素,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不同客户主体的需要,加深网络金融服务的根植性。

二、网络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

各金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等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成为金融业新的风险因素。

(二)网络金融业务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只是在网上做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把网络当成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没有充分发掘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同时我国网络金融存在业务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许多金融机构只是在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上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网络金融业务的整体推进,还有可能影响网络金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三)网络金融立法滞后

我国此类法律法规目前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关于鼓励利用INTERNET进行交易条例》、《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几部法规,涉及的仅仅是网络金融业务的一小部分,而且过于简单,可操作性较差。另外,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金融发展方面,意识则仍比较淡薄。

(四)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限制

这种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严格划分了网络金融的业务范围,金融机构无法开展“网络金融超市”服务,消费者也无法享受到“网络金融超市”带来的便利,既造成了网络金融效用的巨大损失,也制约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加强网络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将网络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监管的重点放在统一规划网络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机构提高网络金融业务经营水平、防范和化解网络金融风险上。同时密切关注提供网络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最新发展及其创新动态,主动吸收引进网络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加强国际网络金融监管合作。

(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方式

金融监管部门应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金融业务审批和监管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网络金融机构的设立、管理、具体业务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等进行研究,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和指导,并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确保金融监管手段能够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加快网络金融立法,改进金融运行规则

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保护竞争、促进效率的前提下,尽快就网络金融的市场准入、安全认证、技术标准、控制权的法律责任等保护措施和争端解决的适用程序等问题加以立法,制定或完善各类有关网络金融和在线支付的操作标准及法律规范。

(四)改变原有的金融经营模式

网络金融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提供全能型的金融服务,促使金融业务日益多样化、混业化,这与当前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冲突。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向“混业经营、统一管理”的转化是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方向,也是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这一转变。

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必要的法律规范建立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进入网络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随着网络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也应扩大网络金融的经营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步实现金融业务全能化。

参考文献:

篇8

工行推国内首个账户原油产品

工行已于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推出了国内首个账户原油投资交易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

账户原油是工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一种新型投资交易产品,通过只计份额、不提取实物原油的方式以人民币或美元买卖原油份额。账户原油产品分期次发行,每期产品均设置交易起始日、交易结束日和结算日等信息,客户可在交易起始日至交易结束曰的交易时间内买卖该产品。

深圳中行推VIM远程银行服务

日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正式推出了VTM(VirtualTel1erMachine)远程银行服务,这一经过深圳中行两年多时间自主研发的项目,无论是在软件服务还是在硬件设施上,在全国金融系统里均属首创。VTM远程银行的推出,填补了“面对面”的银行服务和自助银行服务间的空缺,也是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在电子金融服务上的全新突破。

渤海银行“微笑卡”助力微企业

为更好满足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渤海银行日前将服务再次升级,推出了针对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主的创服贷款客户专属产品一一“微笑卡”。除了具备渤海银行标准借记卡基本功能外,

“微笑卡”还将为其持卡人提供涵盖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全方位的金融优惠服务。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迅猛增长,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资金投资此类资产的规模予以明确限制。

通知称,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业内人士估算,按照去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元以及去年末商业银行133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计算,银行业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规模应该在2.5万亿元以内。对于目前部分银行非标类理财产品规模超过监管限额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明确要求银行应立即停止相关业务,直至达到监管要求。

篇9

一、围绕信贷投放扩容,突破资金需求瓶颈。立足“三农”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工作导向,着力加大对“三农”特别是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做好融资协调服务,有效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围绕增强保险服务能力建设,突破农业保险推广瓶颈。努力拓宽“三农”保险覆盖面,提升“三农”保险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落实好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在八县市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承保。

三、围绕加快农信社网点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做好农信社网点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情况月报。按照州人民政府与省农村信用社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服务中心建设。收集建设进度情况,做好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

四、围绕乡镇金融服务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对重点打造的10个乡镇金融服务站工作的指导,将金融服务有效延伸至基层,使“三农”融资进一步便利化。一是加大学习调研力度,学习先进地方经验,在全州推广。做好乡镇金融服务建设情况工作调研,组织各县市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加强对乡镇金融服务站功能的研究。参照《文山州乡镇金融服务站建设工作指引》,指导各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区《乡镇金融服务站工作实施细则》和《乡镇金融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指导工作力度,保证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质量。三是抓好考核工作的落实。对乡镇金融服务站建设运营情况做好督促检查。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其产生的原动力

20-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行业也进一步融入到了一体化的进程中。在此背景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纷纷通过重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放松金融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手段不断推动全能银行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通过金融业的相互分享客户资源,广泛利用因特网等手段,金融业间的充分合作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深化是其产生的推动力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进而催生了以网上银行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诞生,一方面对银行系统提出了要求,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要研发能适应网上环境的支付系统,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银行要不断提供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在两方面的作用下,网上支付系统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从而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得以在网络环境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其产生的技术基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金融行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虚拟的网络金融网点成为现实,并推动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无人化、虚拟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推动了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简化了以往纸张办公的繁琐和漫长等待时间;二是使得虚拟网络金融营业网点成为可能,并不断丰富了网上所能开展的业务种类;三是也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金融也大体经历了辅助传统业务、电子业务、网络金融初期三个阶段。

(一)辅助传统业务阶段

随着在20世纪60年代以计算机联机应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在内部开展总部与分支机构、营业站点之间的相关存、贷、汇等联机业务,并得以在外部开展通存通贷等联行业务。在80年代以后,以水平式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电子资金转账(EFT)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得以使传统金融业务的票据处理速度、支付效率和资金管理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安全性,节约了开支,这是应该是网络金融早期发展的主要作用。

(二)电子业务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90年代后期,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行业逐步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操作阶段,并不断研发出了与电子业务相适应的终端服务体系。以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企业银行(FB)、家庭银行(HB)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服务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大大简化了传统人工业务的繁琐性,也给客户带来了粳稻的便捷体验。

(三)网络金融初期阶段

得益于电子业务的良好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金融业开始向网络金融业转变。仍然以银行这一金融主体举例来说,在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成立,而在1999年末,具有网络性质的银行已达到100多家,到目前为止,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兴起了网络金融服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日益成熟、网络金融服务商的日益增多和强大,传统金融服务向网络金融转移必将是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创新

伴随着基于庞大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网络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改进空间,因此,在日渐成熟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在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为了能够保持竞争力,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为丰富的网络金融产品必将出现,从而不断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

(二)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的打造

在未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编辑,网络金融客户必将需要将所有相关业务融为一体的全面综合服务,即只需有一个界面,就可以满足网络金融客户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在未来,一体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必将会被打造出来,同时,为了使客户能有多样化的产品选择,金融机构也必将加快重组、兼并的步伐,充分吸收和融合相关资源,从而不断丰富网络金融产品,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三)被广泛认同的服务品牌的出现

在未来,网络金融将成为客户使用金融服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出现,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甄选,这也就要求网络金融提供者的品牌具有广泛的认同度。这种品牌将是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质量的认可,因此,基于信誉、安全、规模、技术甚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的品牌战略将是未来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网络金融服务

网络金融的工作环境决定了需要在网络间进行数据的传输与交换,因此网络金融服务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网络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也必将是大势所趋,网络金融服务商必将会根据不同客户的交易偏好等因素,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不同客户主体的需要,加深网络金融服务的根植性。

参考文献:

[1]王维安,等,著.网络金融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樊玉红,王晶.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

篇11

农村金融服务站点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但是,正是基于其现有的功能及特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实际运营中存在以下几个潜在的风险点:

(一)业务边界及定位不清晰,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是从消费者(储蓄人)手中获得资金并将它借给需要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中介(包括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等)统称为金融中介,其设立由相关法律赋予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一般由人民银行组织相关金融机构设立,虽然是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媒介,并不具备储蓄投资转化的功能,其实质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中介。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服务功能,尤其是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可以为农户办理小额现金存取服务,更加强化了服务站点金融方面的特性。因此,功能的多样化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与银行机构网点功能的重合和界限的模糊化,容易对金融知识储备相对缺乏的农户产生误导;尤其是在各地服务站点名称不一、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更容易混淆视听。一旦农户混淆两者的概念,误将金融服务站点当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在出现经济纠纷或问题时,部分金融机构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在相关委托关系终止后,一旦服务点利用先前的权从事违法活动,银行机构也可能依据《民法通则》产生法律责任而承担相应的风险。

(二)管理机制不到位,容易诱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基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制度安排,为充分发挥其范围经济效应,目前对其从业人员并无明确的准入门槛要求,均是驻村便民超市、农资站等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仅接受了有限的培训;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站点过程中,银行机构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兼职工作人员无法主动建立有效的工作考核机制。此外,由于服务站点通常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乡镇一级的银行机构网点很难及时跟进日常巡检和业务指导,服务站点的经营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因此,准入门槛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日常经营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实际中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方面,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单边账等情形的出现容易引起农户与服务站点间的经济纠纷。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位,服务站点工作人员一旦获悉农户的银行卡密码等核心信息,容易产生多转少付、盗取银行卡资金等不良行为,给农民带来资金损失。

(三)成本收益不对等,容易导致服务站点成为农村地区金融风险的聚集地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点,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中,在机具布放、机具通讯、维护宣传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根据目前有关规定,基于惠农的目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费标准较低,导致服务站点亏损状况较为普遍。以某大型银行的一个二级分行为例,该行2011年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入14.3万元,支出45.9万元,亏损31.6万元,即使将基础设施投入按4年折旧摊销,仍亏损10.8万元。在成本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一方面,无法保证银行机构基础投入到位,如在监控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打折扣。近期一项对241个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调查显示,82%没有配备保险柜或保险箱,90%以上没有配备验钞设备,安防设施非常落后。因此,一旦银行机构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或缺位,服务站点极易成为金融风险防控的“低洼地带”,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管理漏洞从事套取现金、洗钱等违法违规活动。另一方面,无法调动银行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在日常巡检和业务督导没有持续跟进的情况下,服务站点有可能利用银行机构的声誉和信用,从事违规揽存、非法集资等活动。

(四)服务对象金融知识相对贫乏,容易诱发声誉风险促进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充分、推介金融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重要功能内容。但是在实际中,服务站点大多是利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网络实现资金划转与给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其服务对象多为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金融知识相对贫乏,对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安全使用知识更缺乏了解。因此,这些服务对象在接受金融服务站点提供的转账或取现时,更容易对服务站点的操作产生误解,容易与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发生纠纷。一旦出现纠纷,银行机构难以主动提供有效的监控信息进行举证,很可能处于不利境地,给自身声誉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风险防范建议

金融功能观告诉我们,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点正是因其具有的金融功能,带来了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尤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功能的增加,这种风险将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其功能的发挥及变化,有效调整制度设计或安排,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风险。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明晰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站点规范建设1.明确农村金融服务金融站点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对于参与其中进行金融活动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和权责进行明确的统一规范和界定。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明确服务站点的性质、定位、与银行机构的关系等,并界定银行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持卡人等相关方的权、责、利,为有序开展相关金融服务提供法律保障。2.规范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统一规范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名称。通过在称谓上明晰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功能,引导农户认识到服务站点和银行机构仅仅是单纯的委托关系,不是上下级机构之间的管理关系,避免农户不必要的误解,有效防范出现纠纷时而产生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尽快出台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基本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基本运作规范,逐步确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建设规范。

(二)发挥功能优势,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效降低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风险1.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信息优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范围。非标准化金融服务对于改进和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至关重要。在农村,类似于贷款业务咨询,贷款申请,资产评估登记,信用信息采集,客户信用评级,组织贷款担保,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推介,农村土地等经营权、林权、水域经营权抵押,以及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等非标准化金融服务需求普遍存在,而且处于滞后开发状态,在很大层面上加剧了农村金融困境的严重程度,降低了金融交易效率。因此,通过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信息优势,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信息成本过高的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与金融机构分工协作能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极大地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交易效率。2.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联合代办优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金融服务站以联合代办的方式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开发利用农村非标准化金融服务上的缺陷,以低廉成本、信息对称、贴近市场、衔接供需等比较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作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延伸,实现了银行与客户、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3.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综合金融服务协同效应。目前,各金融机构在资金投入和功能设置上还比较单一化,没有实现资金融合和功能互通。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例,目前每个服务点只有一家银行布设的取款设备,而各银行机构的受理终端存在跨行查询、取现等业务障碍,不利于为农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破除相关障碍,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站点的业务规模和收入来源,更好地促进了各大金融机构与金融站点的合作,增强金融站点自我造血能力。

篇12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股东背景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提出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创造性地提出小微金融的“大数法则”、“收益覆盖风险”等核心价值理念,提出破除“抵押物崇拜”等传统风险管理思维,以一种全新理念的商业模式掀起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微金融革命风暴”,形成了一场自发自觉的“小微金融革命”,开启了国内金融界的“微”时代。

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首先从信贷产品进行突破。2009年,民生银行正式推出贷款产品商贷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自“商贷通”推出伊始,除传统的抵押方式外,就将互保、联保、信用等10余种授信方式作为主推产品,充分适应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的经营特征,让小微企业首先具备了跨入银行融资门槛的先决条件。同时,民生银行还通过推广“大数法则”、“规划先行”和“批量营销”等业务模式,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和专业化的作业流程,根本性地提高审批和放款的效率。

民生银行无锡分行自2010年以来,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及监管单位关于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贯彻民生金融、小微金融的战略方针,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设计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无锡金融市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星星之火”。

设置标准化作业流程。民生银行无锡分行成立了专业的小微金融团队,明确了专业化营销的前、中、后标准作业平台,简化业务流程,作业效率大幅提高,授信申请至放款的时间大幅缩短。下阶段,民生银行无锡分行将通过设立小微专业支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小微金融服务。

深入商圈开展批量化营销。目前民生银行无锡分行已对无锡多个行业协会以及招商城、天鹏食品城、南方不锈钢市场等有形市场近50个项目综合授信超30亿元,在全市各大商圈树立了民生品牌。

实现银行由“融资”到“融智”的转变。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之外,民生银行无锡分行致力于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内涵,让广大小微企业能够享受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由“融资”到“融智”,由简单的信贷支持到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