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德育任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总务部门应把育人放在人文环境硬件建设的首位,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教育师生。
1.1 建设主题标志。学校的主题标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基本内容,看到这一标志,就能了解学校的大致办学思路,要下功夫建设。
1.2 建设文化宣传橱窗。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设由24块宣传展示板组成的永久性橱窗。每块版面都展示着育人的内容。
1.3 建设校史馆。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体现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陈列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
1.4 建设具有育人功能的地面墙面。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操场围墙上,布满体育、健身的大幅画作和标语,将校园文化体现在环境中,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墙一面皆可育人”的充满和谐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学习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1.5 建设校园德育新媒体硬件。主要是校园网德育互动园地硬件软件建设、学校显示屏建设、学校广播室建设、学校电视台建设、学校录播室建设等。
1.6 建设德育专用馆室。如心理咨询室、少先队大队部、共青团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少年模拟法庭等校内的育人馆室。
1.7 建设班级文化设施。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其班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好评。走进巴州石油一中的各班教室,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扑面而来。有全校共性的文化宣传,如巴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生本课堂学生须知、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体现学校的共性要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布置,有的班级布置有我国56个民族小朋友肖像的贴图,意在加强民族团结;有的班级布置有全班同学的肖像和他写的座右铭,意在励志。个性化的布置做到了一班一品。他们实行分类开展、立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把图片、文字、公约、制度渗透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能够说话,让学生的课桌能够说话,形成丰富细致的班级文化环境,获得北师大专家赞誉。
2 构建生态环境育人,把生态友好理念播于师生心中。
生态文明是文明校园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小学总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落实好植树种绿,也要保护好一草一木,更要通过一系列生态友好活动向学校师生普及绿化祖国、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友好等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2.1 建设净化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学校总务在校园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体在校学生参与国土绿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通过活动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绿化、美化校园,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绿色环境。以校园绿化和在广大学生中弘扬生态文明为切入点,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坚持因校制宜,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参与、教育为主,不搞形式主义,垂直挂绿、屋顶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提高校园绿化覆盖面。
2.3 组织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好校园”活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师生增强低碳办公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厉行勤俭节约,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行为,崇尚绿色消费概念。实行垃圾分类,抵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合理使用办公资源。
2.4 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友好活动。教育在校学生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学校清洁卫生,让环境起到正向影响人同化人的作用。
2.5 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种绿活动。植树是全民义务,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是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绿化、教育、林业部门发出了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种一棵树的倡议,其目的是强化青少年学生植树护绿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6 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影响和带动整个社区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2.7 组织开展爱护母亲河活动活动。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倡议 “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全体师生在“保护母亲河”、“爱护环境”、“共建、共管、共享美好家园”等横幅上进行了集体签名仪式,观看了“保护母亲河”、“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绿色家园靠你我他”等内容的小学生创意展板。组织学生擦洗母亲河―孔雀河栏杆、清理居民住宅楼外墙涂鸦、参观基地安全防监控室并捡拾社区公园垃圾杂物,居委会管家在途中给学生讲解了小区各项管理规定。
3 学校资产育人,让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各类资产是总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给学校的资产是全民资产,学校总务部门有责任保持资产的完整。但是仅靠总务要实现这一点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管理难度很大。为此,总务必须有计划的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3.1 新学年开学组织告知性教育。利用行政例会、主题班会、橱窗等形式对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告知师生。
3.2 新学期开学组织强化性教育。积极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懂得学校的财产是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德。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勤俭办学、勤俭治校、爱护公物、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教育。
3.3 坚持开展爱护公物随机教育。每发现一次浪费和破坏现象就现场对师生进行教育,而不是以罚代教。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充分激发了课堂的生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下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因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给学生们准备好合适地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给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日月潭》的时候,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日月潭在哪呢?它为什么叫日月潭呢?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他们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重点,当他们读到相应的文章位置的时候,他们就会格外注意,找出问题的答案。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的风景名胜,并且湖水碧绿,群山环绕,它的名字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的时候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动物世界》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身边动物调查表”,让学生课下去观察,了解动物的基本情况。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讲讲观察到的动物,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学生则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知识,知道了鹦鹉能学人说话,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之间就解决了问题,上课不会再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更不会厌烦、放弃。语文是一门很生活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翠鸟》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就是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接着又让学生读第二遍,这一遍要求学生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知识?而且鼓励
学生边读边完成课文填空,清楚课文的写作思路。新课改倡导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目标明确的学习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当学生做完教师给安排、设置的活动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读课文就像是在读故事,学生边读边学知识,教师所设置的活动会让学生有事可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很快就结束了,在轻松快乐中就结束了课程,学生在下课后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课堂就成为了学生流连忘返的知识的殿堂。
四、授课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小部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一提到语文就“会学”“乐学”。我经常的一个做法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小,学习太长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游戏却最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我会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教师可以以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成语为开头,同时在使用中也尽量使用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学到马上就用到。例如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明白白,白虹贯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南海北……学生在接龙时必须注意前后两句相接成
语的关键字必须是同一汉字。如果谁没有接上来就让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是唱首歌、讲个笑话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有兴趣继续对语文的学习了。学生要想在游戏中成为常胜将军,必须课下的时候多看书,有一个丰富的成语积累。游戏让学生们感到轻松,让知识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犹如大海中给水手指明航向的灯塔。所以教师在课下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人。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此看来生本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大课堂、大语文的教学观,要对课程作出整合,从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其开展自主的实践活动。显然,学生开展自主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依据就是教师布置的前置任务。下文将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任务的创新设计等两方面来探析如何进行前置任务的设计实施。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前置任务从设计之初到最终完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将这些因素进行最优化的配置,那么,将会为前置任务的设计实施创设更为良好的运行环境。
(一)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
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而进行的系列活动,那么,学生本体这个资源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而需要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前置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要实现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研讨性学习的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合作学习小组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首先,在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中,小组长的选拔,对于今后小组学习工作的展开以及形成小组凝聚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小组长在小组学习工作中的角色及重要作用。学生在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们将会推选出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小组长。各个小组的学习模式可根据自身组员的特点而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在今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的作用。另外,小组应制定适合本组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如有的小组成员擅长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有的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图书馆搜集学习资料,教师要支持各小组所选用的学习模式。
(二)教师资源的自我优化
前置任务的设计给予了学生更多开放性学习的空间,从而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展开研讨、语文大阅读等活动,不仅拓展了知识面,更提高了对知识深度的要求。学生的一系列变化,也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应对不断深入的开放性学习活动。
二、前置任务设计的方式方法
(一)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要求明晰,易于操作
前置性学习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表述方式等要适合多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利于不同的学生以积极的状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如在进行《松树金龟子》这篇课文教学时,有老师设计了前置性学习的话题:“本文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方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话题学生能轻松完成,课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松鼠金龟子的外形特征、生活史两个方面。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这个要求较难完成,由于表述不够清晰,学生对于记录整理的方式、内容理解不一,因而也无从下手或者干脆胡乱完成。上述话题可改成:“本文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方面?请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可以选用画图表、图文分类、语言讲述、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前置性学习要求就比较明确了。一是有明确的中心任务,二是为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示了具体的学习方式。围绕中心任务,各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前置性学习。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进入文本,重组文本内容,引入课外资料,丰富文本内涵,用个性化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外化,参与全班交流,不但掌握了文本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对准目标,前后相谐
前置性作业是学生独自学习新知识、完成前置性学习的一个基本凭借。前置性作业必须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统一,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来设计。如在进行《幽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画出14、15段难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去读和理解。”而教学时,老师出示的话题交流是:“默读14、15段,边读边想:哪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或者使你最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这样,课上呈现的话题以及话题指向的教学目标与前置性作业的话题内容指向不一致。学生费了一番工夫去学习探究,胸有成竹进入课堂,结果发现自己所学几无用处,还得跟着老师的思路另起炉灶。这样的学习导致“先学”和“后教”的分离,不但严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实效。在上面的教例中,老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将前置性作业的重点设计为“细读14、15小节,划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并批注,o难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这样,前置性作业、教学目标和交流话题三者得到统一,课前学习和课内学习前后贯通,学生的“学”变得有方向,有实效。
(三)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引领探究,适度开放
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它不仅要能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还要起到提示、指导或引导的作用。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前置任务: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翻译重点句的意思,并尝试把整篇文言文的意思说一说。3. 搜集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的故事。4. 搜集有关“刻苦自励”的名言。5. 搜集古今名人勤奋刻苦取得成功的事例。这一系列的前置性作业看上去具体明确可操作,但很显然,由于暗示了难点的答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缺少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没有智力挑战,弱化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深刻体悟的过程。上述教例中的前置性作业可改成:“宋濂在这首诗中想告诉马生什么呢?请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周围人或中外名人的事例谈谈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话题,提纲挈领,既指向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思考,能从某写文段中入手获得比较深入的感悟。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各自关注的点不会完全重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借鉴、启发,从而在课堂上再度经历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落实教学目标。
(四)前置任务的设计应添加趣味性、新颖性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颇有趣味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在题型多样, 方式新颖, 内容有创造性等方面。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 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 思维更活跃, 反应更灵敏, 所以作业要适应学生心理, 形式多样化, 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作业既要有书面的, 也要有口头的; 既要有动口说的, 也要有动手操作的。
生本教育理念的优势在于尊重了学生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天地和成长空间。前置任务的设计是开展语文生本教学活动的龙头,是推开生本教育这扇大门的敲门砖,当前置任务的设计能最有效地实现其价值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本语文能让教学活动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是任务教学法的核心。它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主的程式,而转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中心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谋而合。目前,在许多学校,任务教学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新课改的进程,为此,研究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便具有了现实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使得其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故对于任务教学法从实践向理论过渡,然后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具有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一、任务教学法概论
(一)任务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教学法实质上是交际法的发展和应用,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作为学习过程、以成果展示来激励学生兴趣,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任务教学法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语文中的应用体现了语文的“人文”和“工具”统一的功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二)任务教学的特点
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应用什么来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来做?这是任务教学法所关注的几大内容。换句话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通过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那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就是重点。
1、达成学习目标是任务实施的目的
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目的一方面是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二则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任务的实施,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为(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2)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的历史,培养学习汉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汉字;(3)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分析报告;(4)认识21个汉字。那么,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带领学生读书、看报还是做字谜游戏等活动都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而进行。
2、做什么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核心
有了目标,那接下来便是做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过程即是学习获得展开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任务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任务实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对任务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正如《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习汉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汉字而进行了“收集汉字活动”,但这一活动的内容还较为模糊,于是,教师进行细化为(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迷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2)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3)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如此一来,任务明确了,内容清晰了,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目的也明确了,任务实施会更加有效。
3、怎么做是任务实施的过程
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任务教学法在实施中需要按照步骤而进行的过程。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1)制定计划;(2)讨论可行性;(3)实施;(4)交流结果的步骤来完成。
以上文中的“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迷活动”来说,首先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制定如何去收集和编写字谜的计划,然后是小组内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接着按讨论方案完成任务,最后再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总结汇报。
不难看出,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目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向能力的过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任务中心原则
在任务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都应紧紧围绕任务来进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的完成能力,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任务是整个过程的中心,缺少了任务,教学活动无法得以实施。
如《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任务(1)通过阅读课文来正确拼读“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2)课前通过课本或互联网认识鲁迅;(3)画闰土像并讨论闰土形象。教学过程紧扣这三个任务来完成,第一个任务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掌握基本的生字词;而任务二则是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为主题理解打下基础;任务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分析闰土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而设计。三个任务的完成共同构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
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来完成任务。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来形成抽象的认识。如《少年闰土》的“画闰土像并讨论闰土形象”这一任务,学生在对闰土的认识过程中,首先是从文本中形成一定的泛化认识,但这一认识较为粗糙(即形象还不完整),通过画画(学生虽然不一定画得像),学生能将闰土这一形象还原到生活中来,再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讨论,形象开始丰满。
情境性真实能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而语言的真实性则能让学生从日常用语转向书面用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在刚才的讨论中,学生讨论可以根据自我观点进行,而当小组内形成定论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语言描述就需要更加准确。
(三)任务的阶梯型原则
教师给学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而应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按照由简而难、逐层推进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在对整体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任务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步骤来逐步完成,最终实现对整体目标的达成。
如在《人造发光植物》教学中,为了达到对“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了解、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认识科学小品。教学过程中,任务按照“质疑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文意、写话联系”的步骤逐次展开。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抓住“人造”这一独特之处来进行导入,然后过渡到“初读课文”,任务是小组内成员要做到读通、读顺、读流利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事先准备好的检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以“发光烟草是如何培植出来的?”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再以“奇”为导线,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文章进行体会;在总结基础上进行写话练习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应用。
逐步推进的任务让学生逐层进入到文本中,通过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来共同构成了整体目标的达成,学生完成小任务轻松,总体目标也随之达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以做促学原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充当学习过程,通过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以做促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天真而活泼,课堂上不可能“呆呆”地坐着听教师讲,教师就需要以一定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对学习目标的完成。
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以学动物的叫声来学习拼音、通过认识并书写同桌、同班同学的名字来认识生字等都是以做促学的实践。在中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中,以比赛方式进行;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后来进行作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书笔记、讨论各自心得体会等,都贯穿了以做促学的原则。
任务教学法以做促学的原则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做一做”、“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等方式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任务而选择使用。
三、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上文就任务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来辅助任务的完成,注重过程的引导;同时还需要以一定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分析教学内容
任务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实践教学中,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于用任务教学法来进行,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教学法之初,就应对教材进行研究,在充分考虑教材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其应用性来确定实施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而设计出与之相适宜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完成。
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如果当地有恐龙博物馆,那么通过让学生去观看恐龙化石这一任务则得以实现;而如果当地没有恐龙博物馆,则安排学生在了解恐龙化石的基础来学习课文的任务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但教师也可以换做另一种方式来进行,通过让学生查阅恐龙演化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来对恐龙进行了解。目前很多学生家中都有电脑,这一任务则能实施。同时也应考虑到那么不具备完成任务条件的学生的解决办法,小组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否能以任务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考虑到这两者,任务实施方能顺利进行。
(二)提供实施条件
任务需要得到完成,就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来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在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施条件。
如以“秋天的落叶”为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准备有关秋天的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秋天的落叶进行了解;如果以课文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则要在时间安排、小组分配等进行规划;同时,如果以收集落叶的形式来进行任务时,则要准备相关的收集设备,小组内也应做好分工。
只有条件具备,任务才能达成。完成任务的条件会因教学内容、任务的不同而变化,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全面而合理。
(三)注重过程引导
任务的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思考完成。
通常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提出方案、实施、讨论总结的步骤来进行。提出任务多由教师来完成,分析任务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进行的,方案的提出、实施和讨论总结等也需要教师的参与,贯穿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下面我们以例子进行说明:
如进行《寓言二则》中“矛与盾”的教学,对整篇文言文有了大致的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1)、小组讨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何在?(2)、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3)、如果你是文中的楚人,你将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并作小结:因为楚人言过其实,导致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故而“其人弗能应也”;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四)注重结果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任务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而教师就是“总设计师”。结果评价也就是对这一任务完成情况的一个综合考察。在任务教学中,结果评价主要针对考察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等几个方面。以完成任务为主、鼓励参与为主、共同研究为主、默契配合为主。这样的结果评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针对其中的这个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的崇敬之情。当学生们进行朗读(可进行分组分段的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从大家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同学们对敬爱的的崇敬之情,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再为我们朗读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也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而且对其他小组也会起到榜样作用,促进任务教学的顺利完成。
在此过程中,任务圆满完成,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师生间及学生间的配合也极为默契。从而,结果评价对任务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好小学语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时不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而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必操之过急。应切实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52-01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选用了2006年至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统计教材的课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物,既包括写人的文章,也包括写景但是人物自身比较明显的文章。在统计的指标上,选取了人物的民族、人物的身份职业、人物的国籍以及人物的形象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人物的民族包括汉族,少数名族以及其他无法辨认的民族;人物的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身份及职业;人物的形象价值指文中体现的人物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个人能力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国别是按照文中的叙述来区分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指的是教材课文中所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物还是历史中的人物还是童话等虚拟故事中存在人物。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1、课文中人物的性别特征
通过对符合研究条件的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六年制小学教材共12册中,男性出现的次数大于女性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4.3倍。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与课文中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品德也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2、课文中人物国别的统计分析
课文中人物国别的不同即指的是可以明显区分的人物国籍的不同。根据统计指标,在所参与统计的文章中,大部分是以中国人为主要人物或者唯一主人公。中外两国人民共同出现的文章共有三篇,有写中朝人民友谊的,也有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描写外国人民智慧的。在这些文章中,单纯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文章占了总数的66.5%,以外国人为主人公的比例为31.5%。此外还有少数文章无法辨认其国别。这种国别的描写和差别表明了我国的教育依然以国内人物为主,着重于对国内文化和人物思想品德的宣传。同时外国主人公也占有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比例,说明了我国也开始注重对国外文化的宣传。
3、课文中人物民族的统计分析
本文所说的民族分析指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由于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人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所有的人物类文章和非人物类共182篇文章中,有130篇文章以汉族人为主人公,这占了全部文章71.4%的比例,另外有7篇是描写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突出表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团结和睦以及少数民族的智慧。在数量上,以汉族为主的文章是以描写少数民族为主的数量的18倍。
4、课文中人物职业和身份及与现实的距离的描写分析
人物的身份和职业是人物社会性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塑造人物不同特征的一种表象。在这次统计中,选取了九种比较突出的职业作为统计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在参与统计的文章中,学生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占有了25.2%的比例。后面为社会上的普通人,占有了13.2%的比例,然后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师等。另外还有些文章其中人物的职业无法辨别。另外,这些人由于其身份地位与现实的距离也是不同的。这些文章中现实中的人出现了97次,历史上的人物出现的次数紧跟其后为77次,其余为童话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5、课文中人物价值倾向统计分析
人物的价值形象倾向代表着课文编纂者想要让学生学习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它表现着人物的品德、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在统计的文章中,大部分是描写人物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倾向。这些积极的价值倾向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机智、聪明和计谋。其次为乐于助人、友好、勤奋、诚实等方面。
三、结论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小学课文中男性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课文中描写男性明显多于对女性的描写。这反应出了在社会中男性承担的职业等仍然占有主要的地位。而这种男性女性在出现次数上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描写历史的文章中,这与历史上男女的分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文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多了起来,可以说明课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另外,在教科书中,名人与普通人出现的次数已经相当,教科书已经从原来的以名人为主向普通人过渡。但是现在教科书中依然有些不足,对普通人的描写着重在他们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方面,对于新兴的网络、律师等行业的描写关注不够,并不能深入的表现社会。在人物的价值取向方面,教科书采用了树立榜样的方法。选取了现实中的人物或者历史上的人物及虚拟的人物。这些榜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个人认为,现实中的人物由于其可信性和可接触性,较虚拟的人物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而在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方面,人物的品格多是高尚的,这是一种远大的目标,教科书对于身边的比如爱护环境等方面描写的不够。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视野等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迈向社会化的一个序曲。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来自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的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小学语文教课书以其生动性和思想上的深刻性,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学习者必须理解其所学语言才能完成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任务前阶段――任务型语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告知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都会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语言需要来设定的。
Skehan(1999)提出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度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追求的三个目标。可以说,有些任务是为了语言的准确设计的,有些任务是为了流利而设计的,而有些则是为了发展学生使用语言的复杂程度而设计的。而通常我们的每堂课教学设计都包含一个话题(a topic),一种结构(astructure),一项作用(a function)和一门技能(a skill)。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A》Unit 8 A camping trip中,就以野营旅行为话题,让学生习得各类人称拥有何物的一般现在时句型,掌握助动词do和does的用法,学生在课堂上能用所学对野营事项或自己所拥有事物的东西进行交流,锻炼听、说What do you/they have? I/ We/ They have...What does she / he / ithave? She/He/It has...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认真研究了教材并做了这些教学设计之后,首先要在英语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让学生对这些目标有所了解。只有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即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二、任务实施阶段――任务的布置、开展和情况交流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作为实现这个过程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必须提前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并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制定、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是组织者和计划者,同时他们要协调整个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而学生在了解了教学目的后,则应成探究者和整合者:对于新的学习任务他们努力去探索,找到学习的方法,获得新的语言能力;对于课堂上所学,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最终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不断交流,互相激发的状态。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和评价,学生也给老师以反馈和灵感。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6 Holidays一课中,老师在课开始时,就通过歌曲和猜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中外各种重要节日的英文表达。然后老师通过介绍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和国外的重要节日圣诞节(Christmas),万圣节(Halloween),复活节(Easter)等。学生在新授部分结束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节日的名称和习俗。此时,就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试着综合以前所学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When’s...? It’s on/in...What dopeople usually do? They usually...等对话的开展也得心应手。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之后,才能对教材的语言目标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老师可以接着问:“What festival do youlike best? Why?”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巩固以前所学,让师生间、学生间通过调查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总之,教师、学生完成各自任务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过程。
三、任务后阶段――语言任务的分析总结和实践活动
首先要从语言意义过渡到语言形式,在任务型学习,学习任务和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熏陶和锻炼的机会。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任务实施过程的重点在于强调学生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意义的表达。语言形式更多的是理论的固定的一些形式和结构,而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一定以教师为中心,反而应该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记忆并掌握。
这一过程主要有两大类活动:
1.语言分析活动(language analysis activities)
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任务单的制定。通过一幅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分解组合图,让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清楚跳高动作的全过程,记忆犹新。同时再加入“助跑轻松和自然,单脚起跳向上顶,两腿依次过竿去,落地缓冲要牢记。”这种自编的动作要领的口令,简便易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韵律操教学中,我找学生提前把要学习的动作照片照好,制作好学习的动作顺序图。这种任务单做法的好处在于,首先适应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其次便于学生们学习观察,再次有利于树立榜样作用。
以上列举的两个教学任务单案例,是教学主教材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我在一些体能项目的练习中还采用了分组循环的任务单练习方法。例如在《足球正脚背运球》体能练习中,我共设计了四种体能练习任务,分别为:小步跑、连续跳、绕标曲线跑、翻盘子。
1、小步跑练习:做法:采用小步跑的动作,一步过一个格子,每个格子只落脚一次,依次向前推进。前面的同学做完四个格子后,下一个同学跟上。做完后自觉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三次。2、连续跳:做法:采用连续跳跃的动作越过障碍,前一个同学越过三个之后,下一个跟进。每人做两次。3、绕标折返跑:做法:依次快速绕过标志筒,前一个同学通过前两个标志筒后,下一个开始跟进,做完回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两次。4、翻盘子练习:做法:依次将标志盘翻转过来,前一个翻完三个盘子后,下一个同学跟上。做完后自觉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两次。都做完后原地等待,听指挥交换。
以上四种体能练习,分别布置在场地内不同的四个位置,并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采用顺时针旋转交换位置的顺序,学生每组分别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练习。
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任务单教学的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直观性强,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通常教学中的任务单都采用的是图文并茂形式。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安放不同的任务单图片,图片中人物的示范动作标准,内容表述明确,让参与者对要进行的练习动作及内容一目了然,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讲解,更多的节省了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反之为学生们赢得了更多的练习时间。同时,参与者会按照任务要求自觉地进行尝试练习,便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理解、认知和掌握,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的执行学习任务,以达到完成目标或解决知识点的目的。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加的深刻,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学习兴趣和习惯。
三、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加了彼此了解与沟通
任务教学中,除了完成个人的任务目的外,还有许多任务需要小组共同完成。通过组内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合作探究等形式,顺利完成任务目的,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除了完成任务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途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学习意识
一个个小的任务单,除了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教给了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讲“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这样,在以后的自我学习中学生受益无穷,快乐的享受终身体育。
1.以意义为中心
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间所开展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功能性,而不是简单的课堂操练或机械的语言训练。因此,必须重视任务的意义,重视其为解决实际交际问题的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问题
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
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价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二、有效可行的“任务”的设计
1.Prediction tasks(预测型任务)
学生根据对话的标题或者图片所提供的情景对对话内容进行预测。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s中,根据介绍与图片,可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根据旁白想象一下情景、人物的对话等。可先让学生考虑这样两个问题:Where are the students? What are they doing?再让学生听录音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parison tasks(比较型任务)
对比就是从不同的教材或叙述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可以提供给A、B两位学生两幅不同的画,A学生用英语说出图画上的内容:“There are two men in the picture.”如果B学生的画里有三个人,那么他(她)就会说“There are three men in the picture.”通过对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使其口、笔头表达更为准确。
3.Problem solving tasks(解决问题型任务)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中,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水果类单词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表,用“What is your favourite fruit?”调查一下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分别喜欢什么水果。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启发了思维,锻炼了口、笔头交流能力,并培养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Memory challenge tasks(记忆型任务)
学生在读一段对话后,总结对话的主要内容,叙述某一个情景,或根据简单的情景对话相互提问一到三个小问题,通过反复的阅读,提高了阅读和记忆能力。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A部分,学生先读课文并回答问题:How do the children spend their weekends?或互相提问,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5.Creative tasks(创新型任务)
在这类任务中,团体合作和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完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后,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四人一小组用英文调查本组同学的生日和过生日的情况,并通过调查总结出结果。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相结合,激发了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分析能力,并培养了评议运用的能力。
三、在“任务”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置语境,努力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和手段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并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2.定好目标,尽量让学生运用好英语
学生只有根据每一项任务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才能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3.确定结果,重视评价
随着新疆民族教育改革的深化,双语教学也在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放在首位,调整自己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由于中小学教育时期是少年儿童思维、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在实施教学中,要按传统语言教学的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加以改进,使之适应双语教育。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套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任务型教学恰恰可以弥补目前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型教学的运用,在双语教学中很重要。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途径,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带着“任务型语言教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仔细研究了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文献,从中观察到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关注并重点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一般来自两种学术背景:第一种是语言教学法研究背景;第二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背景
来自第一种背景的学者主要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教学的方法或途径,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有David Nunan, N.S.Prabhu, Jane Willis等,这些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来自第二种语言背景的学者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有Michael Long,Peter Skehan, RodEllis, MerrillSwain,MartinBygate,PeteerRobinson等。这些学者往往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各种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⑴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不像传统语言教学那样,要求学习者按一定的循序学习某些语言项目,而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交际性的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言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根据任务语言教学思想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一般把要学习的语言项目融入各种任务之中,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验并使用这些语言项目。如在初中二年级汉语课本第六课的词语中给学生布置5个单词并造句。当然,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也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某些语言项目。
⑵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真实的学习材料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小说或小说节选,广告,通知等等。如让学生布置收集有关葡萄的资料,来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专门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编写的语言材料一般不算真实的语言材料。真实的学习活动指那些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类似的活动,而不是完全假想的活动。另外,真实的活动一般要涉及真正的意义交流。
⑶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表达意义为主。表达意义包括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和意见等,如学生收集的有关葡萄的资料内容在班里介绍,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地讲,学生之间说的话是对方事先并不知道的信息或意见。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说的话往往是对方(教师或其他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因而不是真正地表达意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多数情况下,学生说的话别人事先并不知道的内容。
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中心。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上多数时间里教师是站在教室前讲解,或是与全班学生在一起做一些语言操练活动。无论是讲解还是语言操练活动,教师都不能处于中心的位置,而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如在班里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老师起指导的作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动要求,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⑸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任务语言项目,而不必使用事先规定的语言。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进行操练或表达时,教师往往要求他们使用某些特定的语言项目。但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学过的或接触过的任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如老师鼓励学生表达有关这堂课的课外内容或者旅游回忆。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时过于注意准确性和正确性,而是鼓励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
⑹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使一节课的所有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一节课可能有很多教学步骤或活动,但这些步骤或活动之间有时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脱节。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一节课可设计为一个大的任务,这个大的任务可以分为苦干个小的任务,这样形成一个任务链,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或发展。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新疆实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政策,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教学要先行,要卓有成效,才能保证“双语”教学健康,迅速地发展。新时代需要我们改革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实效,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传统的汉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任务型语言教学引入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加强汉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
任务活动设计必有明确目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任务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层层递进,要考虑交代清楚规划,将学习任务逐渐过渡到运用任务,要注重学科融合,具有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真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各项语言技能在交际中得到综合和提高。教师通过设计层级分明,互动有效的问题,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 预交际任务过渡到难度较大的真实交际,从而实现从“知”到“做”的转换。在我国中小学中,虽然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仍受到种种限制,但只要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任务,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就能帮助他们不知不觉,自愿自觉地参与课堂,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如《葡萄沟》这课介绍学生吐鲁番葡萄的品种类别: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因而瓜果丰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的地下水贮量丰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吐鲁番的葡萄品种繁多,现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个,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葡萄等18个品种,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⑴导入与运用任务呈现
导入与运用任务呈现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环节,任务教学要求在语言学习之前呈现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这是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景的活动,包含两个层次的活动,一种是介绍人物话题的活动,一种是引导进入具体的任务情景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话题是不熟识的话,我们可能就需要先开展介绍主题的活动,然后再引导进入到具体的任务情景。激发活动是以激发学生相关已有知识或内容图式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导入活动本身可能就具有激发学生相关内容图式的功能,因此,有关这两类活动是重叠为一的。但有时候也有可能需要特别安排一些激发活动,尤其是当我们需要激活学生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知识的时候。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汉语2》新疆教育出版社)课题是《葡萄沟》。本节课教师联系生活现实和有关资料,解释有关葡萄的知识。
⑵知识技能教学及运用训练
这个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这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是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教学的呈现和操练步骤。第二步,就是运用训练的过程,即指学生学习新语言内容之后,完成运用任务之前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下,为了新的语用目的运用刚刚学习的语言,是为了完成运用任务做准备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教学的联系步骤。
词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我们把语音,汉字,语法等语言要素教学都贯穿在词汇教学中,扩大了词汇教学的范围。词汇教学要在课文中进行,要通过课文中的句子来来进行词汇教学,避免孤立地教词语。如这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检查练习,疑难词语的讲解。把同步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作为词汇教学的中心任务,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吐鲁番葡萄沟的各种资料,来提高词语的重现率,在接触大量实例中自然习得词汇。要求学生定期把学过的32个词语按结构,意义,题材,话题,读音分别归类,训练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
课文首先是一个交际情境,提出了交际的任务,通过所给的课文示范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任务,然后展开交际学习。课文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领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掌握信息,这是课文学习的第一环节。我们提供在课文学习中学习新词语和句型,汉语知识学习有了一个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学习范例,就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课文是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材料,以课文为内容,有利于老师和学生自己展开听说读写训练,获得能力。以课文提供的话题和语言知识进行真实交际,使学生获得真实交际能力。
中小学的听力教学主要是打下听力的基础,培养听力的话题能力;培养听力的一般技巧;形成听力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快速听音会意能力,听段落提取字面信息的能力,听后深层次因果理解能力,听语段快速记录能力和大意提取观点的能力;培养注意力和发智力。兴趣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听力教学的成败,兴趣会让学生对听的内容和听的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主动精神,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老师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
看图说话是口语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他的优点是学生直接将图画所体现的或可以想象的内容与汉语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它能避免通过听或引导说话的缺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看图说话教学中的图画逐渐走向动态,并具有音响效果,对激起说话的愿望与提高说话水平都有积极作用。至于用多媒体进行口语教学,效果当然更佳。
通过课件把富于美感的吐鲁番葡萄沟风景的图片展示出来。学习单词,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通过课文的学习,把不理解的词语挑出来,运用以往的方法,尽量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小组本课的学习,评讲各组的学习。学生看图片,听录音,回答问题,将听力练习设计得生动有趣。在本节课进行的各项听力,阅读,真实交际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理解表达,达至真实交际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来获取吐鲁番葡萄沟信息并与同学交流信息,让学生布置本节课有关的一些图片或其它资料。
⑶运用任务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面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完成任务的规则和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开始的时候,教师应组织任务完成演示。在演示之后,应组织全班学生完成运用任务。任务型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要积极尝试和研究这种教学途径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把已有的,其它的教学方法描述得一无是处,我们并不反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如词汇讲解,句型操练,语法用法等。其实,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然要经历语言练习的阶段。我们要防止过分追求任务的“热闹”,而忽略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课堂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不断探素新的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教师再次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部分小组的汇报演示。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小学汉语「双语教学研究文集[M].新疆教育出版式,2008
2.梁云:任务型教学在少数民族成人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言与翻译,2007
3.鲁子问、荣干: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素[J].民族语文,1998
6.伊莉曼•孜买提: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J].语言与翻译,2004.4
7.冯增俊、何森:双语教育与综合英语[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06-01
一、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的可能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有着内在联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两者相比,其目的与主旨是相同的,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优势明显,可包容互补。任务型教学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机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的完成是实现这一目的途径,而小组合作学习会使这一途径开展得全面彻底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同学间交往和语言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二、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任务型教学实施前要优化组合,合理分组 。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小组之间水平差距过大,组内成员相互配合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完成任务信心不足等不利因素,因此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不容忽视,应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混合编组时要考虑几个因素:学生成绩均匀搭配;学生能力协作搭配;性别、家庭背景搭配等。
可以参照的分组方法有: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
(二)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时教师的作用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就变得不重要了,而是教师的作用要定位准确,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使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顺利实施。
(三)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good“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very good”,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建议他们事先作好准备,报告前先写在纸上,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当然也要避免过多的负面评价,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只要从认识上入手,以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南,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就能一步步总结探索出英语教学可实现的优良方法,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会构建高效和谐的英语课堂,这值得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尝试、探索。
参考文献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误区
1.情感教育的尾巴
笔者曾经在某校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中,听过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公开课。上课的教师在语篇教学后,为了对学生进行春节文化教育,在快下课的时候说: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OK? 当听到学生整齐而响亮的“OK”的时候,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似乎认为这节课已经成功对学生实现了文化教育。由此,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节课快结束时的“情感小尾巴”吗?
2.与教学主题无关
有位教师执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语篇,接近尾声,教师结合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呈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画面,并通过课件打出如下文字:The world is a big family. Let’s help each other.这位教师通过再现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熏陶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主题为“The English club”的语篇教学中,这样的情感教育显然与主题不相吻合,甚至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与牵强。
3.人文教育的形式主义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1 Who is younger? A 板块主要围绕两对人物在年龄上的比较展开对话型语篇,课至尾声,有位教师呈现了奥运精神: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Stronger, faster and higher. 由于句子中的词汇几乎全是生词,难度大大超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形式主义”,是说给听课老师听的,而不是真心实意为学生而设计的。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对策
1.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生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快下课的时候有意强调几句“情感小尾巴”,这样学生不但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和人文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文教育巧妙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诱导、启发、体验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案例一:
就在那次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另一位执教教师课前让学生玩猜谜游戏,得出谜底:春节的象征性元素“红包”,一下子就切入了本课的主题――春节。然后进入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把板书设计成一个鞭炮的形状,再次给春节这个主题加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学生理解文本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人们过春节时做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如clean the house、stick the reversed Fu、stick paper cuttings、hang some couplets(贴春联)、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观看春晚)、wear new clothes、visit relatives、say “Gongxi, Gongxi.”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过春节时做的事情,最后渗透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就显得水到渠成。
案例二:
某位老师执教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第1课时),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梦想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what will you do? 有学生回答:I will study hard. 有的说:I will read many books. 还有的说:I will finish my homework every day...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适时总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该做些什么。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活动大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语言环境,也为学生们梦想的实现栽下了一棵棵稚嫩的新苗。这样巧妙的课堂活动的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人文教育
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有的却是隐性的。对于显性的育人元素,教师不能只看懂文本的字面意思,还须深入研究文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解读文本中的育人元素,细化育人内容。而对于隐性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产生相关联想,并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片,促使隐性育人元素的有效显现,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案例三: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 3 Unit 1 Changes(第3?n时)
教学内容:
The sky was black. Now, it is blue.
The leaves were green. Now they are brown...
本节课的主题是用过去式叙述“changes”。执教教师首先从南京的四季变化开始教学,播放了一个体现南京四季变化的视频,使学生对“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有个初步的认识。在呈现过程中推进语言的知识点,例如:It was winter. It was cold. Now it is spring. It is warm。引入春天,植物发芽、生长、开花(英文动画视频体现植物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lant),从这个植物一片叶子上的鸟蛋引出小鸟的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bird),并推进语言知识点It was ...It could(couldn’t)...然后观看企鹅的生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enguin),并启发学生用语言点说出企鹅的成长过程接着过渡到《成长的烦恼》中人物Carol的人生变化(the changes of a person),阅读并理解文本,上升到the changes of life,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姚明、林浩、贝多芬这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合作选择其中一个人创作新的文本并进行语言输出,最终帮助学生领悟“Life is full of changes. Changes make us change.”这一生命的真谛。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再构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并将人文教育紧紧围绕“changes”这一话题“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在享受着人生变化的“情感大餐”,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对人生的变化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一节课,执教教师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案例四: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 (第1课时),课文内容是中国学生杨玲带外国新来的学生南希参观自己学校的场景,课文中出现了there be 句型,这也是本课重点功能句型。单从文本看来,我们并看不出适合人文教育的地方,但执教教师在语篇教学之后,同样用there be 句型介绍了南希家乡的学校的各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Nancy学校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认识并了解国外的学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实现这样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育人元素,并产生相关联想。
3.灵活把握教育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一首乐曲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往往是迭起、激荡起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未必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也可能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课始、课中、课末。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当、适度进行相关的情感熏陶。因为,人文教育不是为了展示,不能贴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也不应作为一个环节拓展过远,更未必一定在课尾,而应结合学习进程适时引导,有时只需一句话,有时可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悟。
案例五:
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板块语篇,根据语篇信息:David speaks English.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展开交流:Do you often speak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well? 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讲英语,并努力将英语学好:Speak English every day. Speak English as often as you can. I think you will speak English well.这里的情感教育是在课中进行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是课堂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为了情感教育而教育。
案例六: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第1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提炼出语篇的重要信息:Mike is cleaning the table. Helen is washing the dishes.这正是情感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语言拓展活动: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parents? Try to do some housework for your parents after school and at weekends. 教师抓准契机,适时引导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和父母共同承担家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放学后和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由此可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我们要善于抓住人文教育的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4.贴近学生语言水平,实施人文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语言要浅显易懂,活动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七:
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第1课时)时,引导学生对四季进行小结,并这样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Today we talk about seasons. What we eat/do/wear/... in each season. But please remember: take care of yourself. It’s easy to get a cold in spring.
?@个环节是在学生学习完四季的内容以后进行的,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人文思想体现得自然、贴切、真挚,充满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关爱,让听课老师觉得对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
任务型教学是随着任务型大纲及其相应的教材的问世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设置上重点突出了“语言知识的运用”的理念,以学生“能做某事”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任务型教学模式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这种教学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首次将“任务型”教学付诸于教学实践的学者是普拉布教授。1979年,他在印度中南部的班加罗尔把当时看来很激进的理论假设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 后任务(Post-task)。其中任务环是核心部分,任务的设计是实施这一教学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过程,教学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法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模式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因此,任务型教学是当今国内外流行的教学途径。
二、应用任务型教学的优点
1.任务型教学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学生可积极地去发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全部的语言资源调动起来,去重新加工、组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自然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2.任务型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争辩、启发和借鉴,吸取群体的智慧,开拓学习思路,形成新的认识。
3.任务型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任务完成的结果又为他们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体验,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后继动力。
三、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为了对这一新理念新方法有更清晰的认知,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粗略的比照和系统的疏理。
目标宗旨。传统的语言教学强调“以学科知识为本”,重视学科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它的首要目标。任务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情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是其首要目标。
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多采用“3p”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产出(production)。呈现阶段由教师介绍语言项目,接着进行操练(通常是模仿性的练习),最后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少量活动,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整个任务链中,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运作方式。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多是一问一答式,很少双向互动,课堂气氛极常沉闷。任务型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组内成员以帮助、合作为目的进行交流、商讨和作决定,他们处在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里,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充满生机。
师生角色。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传递和接受信息;教师设计并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和鼓动学生积极参与,扮演助学者、组织者、监督者等多种角色,师生关系呈现为民主平等与相互尊重。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任务型英语教学能够推进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的学和教师创造的教。教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应该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英语教学工作.
其次,任务型英语教学能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挂图、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个角色,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
五、任务型教学的评价
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评价有机融于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学生、同伴、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一种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比如,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作出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检查,对学生的书面作业、、、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作出过程性的评价;通过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评价。
六、结束语
如上文所述,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语言习得理论 ,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 教育 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只要我们坚持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充满智慧的快意与创造的欢乐,做到教学相长,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