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篇1

生态农业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并通过使用高科技农业产品,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对传统农业中宝贵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既能够帮助农民获得高收益,又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的新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现代化投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废料循环利用,尽量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通过生态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标。

一、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基数大,可用耕地稀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才过于追求农业产量,农业呈现粗放式发展,并没有做到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造成了过多的消耗和浪费,更严重的是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垃圾数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害虫的抗药性以及新型害虫的出现,迫使农民不得不大规模使用农药。加上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导致农民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不仅改变了耕地理化性质,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如果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原因在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帮我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而且还能对农业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加以有效保护。

二、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现如今,要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就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在掌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专门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能够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比如,在畜牧、水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这样对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为有利的;同时,在河流水系发达的水田里,可以适当发展对河水植物加工。这些鲜活的实例都能够对我们加以启发,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产品的优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农业产销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够让农民的生产销售成本大大减少,又能够使得增加销售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让其与当今时代潮流相适应,与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相符合,这样就会降低吸纳民间资本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资。一旦资本得到增加,就能够推动农业朝着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当资本投入量比较高时,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可能争取到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帮助农业尽快突破二三产业的重重包围,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着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样农民在进行循环生产时就会有资本投入,并且还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意愿。

对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而言,应当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适当倾斜,在政策以及经济上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比如说可以适当减少税收,并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在银行信贷上,可以降低贷款利率等。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除了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外,还能够让农民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加快传统观念改变,从而提高对当今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度。比如说《爸爸去哪儿》以及《极限挑战》等,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都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相互融合,这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如此,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村文化习俗的有机结合,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物,因此促进农产品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得到改善,从而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农产品国际贸易又会因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都存在比较严重化肥和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不仅污染了当地水资源和耕地,还使得农产品毒素含量超标,无法达到世界农产品作物对于化肥农药含量的标准,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使得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大规模减少,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当前农业格局,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给农业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篇2

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热门话题。事实证明,生态观光农业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为我国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的提升,对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注重健康和养生,吃粗粮、杂粮、农家乐,购买绿色蔬菜及生活用品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发展生态农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倡导。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竞争日益激烈,都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就这样,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是一种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后,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类型

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得到大众认可的主要有: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来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③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例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④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⑤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可以感受农村气息。

三、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1.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及处理好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近年来的农村政策允许并提倡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用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2.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水、电、路、沟渠、林配套,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机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3.要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速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要构建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5.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考评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划评审、指导督查等工作。

7.要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不断提升示范区发展水平。

8.要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扩大宣传,提升整体水平。

四、生态观光农业优势

1.效益优势。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投资类型,投资少、风险小,生态与经济双赢。

2.产品优势。传统的观光性景区,回头客少,很多人造景观在开张时游客爆满,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游客逐渐减少,投资高,但没有对应的高收益。而生态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自然风情和清幽的绿色环境,一年四季都对游客有着吸引力,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故地重游,从而延长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环境优势。生态农业旅游利用郊区特有的农业和自然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一个有着浓郁田园风情的休闲环境,让游客在与都市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郊区中,住小木屋,吃农家饭,做庄园活,享生态业乐趣,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使得身心愉悦。

五、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1.保障观光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农业旅游在于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是充满生机,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是本地民俗文化的再现,而不是有意的创造。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应控制旅客数量,避免超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加强交流,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旅游项目。

3.提高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旅游者既希望能获得新奇的感受,又不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参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来自城市,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但又不能太异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一般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农村的卫生标准与城市卫生标准相差很大,这就使得开发者和经营者要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标准,要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风光民俗特色,与周围设施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否则会让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感觉。

4.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各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生态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下,生态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农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和旅游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

篇3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篇4

景峪村位于渤海镇东南部的山沟里,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56户、420口人,村民以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传统的板栗种植为主。2002年,村内部分农户开始散养柴鸡,但是养殖规模小而且销售模式单一。武连军上任以前,村民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多年停滞不前,许多村民游手好闲。对于这种情况,武连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成了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2005年,在听取多方意见之后,武连军把心一横,带领几名村干部在村里搞起了柴鸡养殖试验。由于迎合了市场需求,当年就有许多民俗户、饭店和游客争购柴鸡蛋。几名村干部一年内几次扩大养殖规模,柴鸡蛋的产量还是供不应求。

村干部的成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2006年初,通过逐户调查走访,武连军判断,大规模发展柴鸡养殖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带领党支部快速行动,拟定了《景峪村发展柴鸡养殖方案》,成立了“景峪村柴鸡养殖协会”,把村里所有养殖柴鸡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进行技术培训;在全村实施“统一进雏、统一收购、统一宣传、统一公关、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村党支部对柴鸡养殖协会统一指导,注册了“皮包金”品牌商标。同时争取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为每个养殖户建设一个露天养殖场,完善了相应设施。2006年底,景峪村柴鸡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全村共建养殖场137处,产业规模发展到了120多户,达到总户数的79%。

产业培育出来了,但受场地等现实因素限制,景峪村柴鸡养殖产业日趋饱和,继续扩大规模已不切合实际。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村里的领路人,武连军又谋划着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他和支部班子成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把柴鸡养殖与板栗种植和林下作物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村域循环经济。武连军为柴鸡养殖业的发展勾画出了清晰的方向:既使树上树下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又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效、以长补短、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

篇5

1 前言

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有着其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是其有着经济水平落后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它有着原始生态的优点。如何才能过发挥其优点,并且把原始生态转化成生态经济,从而令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呢?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做出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但我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在科技技术并不成熟的今天,难以因为资金的投入就能改善地区的经济水平,并且欠发达的地区占地面积较多,在如此大范围的工程之下,只是依靠国家的投入并不现实,所以我们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1、发展特色农业模式。2、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链。3、科技水平的带动模式。

在展开讨论之时,需要全面考虑的几个关键元素,在实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需要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制约,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各种专业人才储备是必须的,同时这个模式应该迎合的是整个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够获得成功。

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在农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指导之下,全国欠发达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思考如何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地区经济得到提升飞跃,打造属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品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模式:

2.1 发展特色农业模式 以前的农业状况属于是独立的,也就是种植业归种植业,养殖业也归养殖业,农民专注于一件事情,他们不尝试接触更宽更广的农业模式。我们要做的是把发展自身的优质产业,并且把整个产业链放在本地区,种植、养殖到达加工、农工贸都形成一体化企业,这种模式能够有利于整个农产业的发展,让公司、协会、基地和农户进行一种集团化的经营生产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让农业生产标准化,得到一种农业源头、加工处理和经营销售一条龙的集合模式。这样除了能够掌握农产品的成本,缩减原产料运输成本之外,还能够为农产品提高附加价值。就以聊城为例,其农产品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把自己的农产品已经打入了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五千元。其村大力发展的正是面粉的加工业和油脂生产业。可见这个发展模式是一种致富的模式,并且能够促进传统的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2.2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链 这个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城郊的生态农业作为旅游景区的模式,城市烦躁喧嚣,在城市居住的人向往着一种田园的度假生活,而这正是欠发达地区所具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庄乐旅游形式,让城市人能够在景点体验农耕收获等生活。在城郊地方建立农庄乐休闲区,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道自然景观之外,还能够感受到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的相应配套,另一方面能够塑造园区的产品品牌,让人们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甚至自己所吃所用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汗水,就以姜堤村的发展为例,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由于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本来全村只是两百余人,如今吸引外来劳动力五百余人,解决了人力资源问题,并且让全村建造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的小康村。

2.3 科技水平的带动模式 农业企业发展高新科技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带动企业的生产,让农业基地的生产具有企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和品质化的特征,这是一种现代的农业模式。就以聊城的双孢蘑菇现代化生产为例,他们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引进了智能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大大地推进了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升级。该企业开办了农民食用菌的养殖的技术培训课程,向农民提供食用菌种,在企业的带领下,产品拥有了统一的标准和销售的渠道。这种企业化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模式让一万多的农民从事种植双孢蘑菇,产品品质提高了,产量增多了,经济效益明显起飞了。科技让全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 发展模式的资金

在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农业经济转型最关键之处是启动资金的筹集,首先必须是政府加大力度地投入,利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和担保等手段进行鼓励农村发展其骨干企业,让骨干企业先发展起来,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其次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农村建设,为农村引进外商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再次,村民进行自愿性的集资入股,推动地区整个社会的投入和参与,有利于提供农民的积极性,让资金筹资多元化。最后,资金专项专用,地方财政针对某一农业产业项目进行资金的专项资助扶持,让骨干企业把技术水平提高,增强其产品加工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从而拉到整个地区的基础建设。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参与到生态经济转型当中,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制度,让农民感受到科技手段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如此生态农业经济将随着农民的参与而发展延伸,在欠发达地区形成转型效应,让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开展实施。

篇6

1.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的总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诉求日益多元。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化废为宝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就成为当前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各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有效作用,以开发绿色食品为中心,以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循环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发挥本地生态环境的相对优势及传统农业的精华,建立良性循环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功能由单纯提品向综合提品、服务、环境的转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的具体目标

       从发展具体目标看,综合考虑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现实基础和总体发展趋势,与到 2020 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 2020 年,初步建立县域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全省人均 COD 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耕地保有量 5655 万亩,森林蓄积量 4.74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0%,无公害农产品率达 90%以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 100%,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 年下降 40 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到 2020 年比 2010 年下降 20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土地产出水平比 2010 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翻一番,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率 100%,中心镇、县城及各市城区主要农贸市场、生鲜超市配备蔬菜农药残留和水产品甲醛检测设备,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率达到 80%以上,力争到 2020 年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 个基点,确保 2020 年实现生态农业县域全覆盖,使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业资源消耗明显下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重点要求

       各县市区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千差万别,推动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重点,构建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两型发展体系,创新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制度体系,形成完善的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1.构建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两型”发展体系

       湖南要推动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不能就农业资源环境谈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从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各环节整体性考虑,构建以生态“两型”产业体系主导的由“两型”产业体系、“两型”消费体系、“两型”流通体系、“两型”分配体系组成的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两型”发展体系。县域生态“两型”产业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县域实际,加快传统产业新技术改造,盘活存量,提升增量,推动县域新型工业、新型农业、新型服务业发展。在县域“两型”工业体系建设上,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大宗产业固废循环利用,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在县域“两型”农业体系建设上,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推进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提高农业秸杆等农林三剩物和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工农业生态融合。在县域“两型”服务业体系建设上,大力推动信息、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着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能源农业,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服务产业融合化。

2.创新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制度体系

       制度条件是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的前提条件。湖南必须针对城乡二元制度差异较大的实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切实在户籍制度及其附着的二元权益制度、土地制度、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二元权益制度改革上,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湖南现有的城市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类积极放开户籍制度,长沙中心城区实施积极落户政策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中心城区实施较低的落户门槛,其余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业劳动力要素的创造性。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稳妥推动进城落户农民有偿退出“三权”试点,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受侵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制、基本农田认定制度、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许可制度和占补制度,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沃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地要素使用效率。在资源环境管理制度上,要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职能,统筹城乡资源环境管理,制定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建设标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环境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支持性的县域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提高企业、居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路径要求

       湖南幅员辽阔,县域经济社会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路径选择上,必须体现各自的特色,既要基于之前的发展基础,更要立足资源环境效率提高,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清洁资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第一,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发展节约友好型农业的经济形态,重视对农产品、初加工副产品以及农业生产环节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包括作物秸秆、牲畜粪便、海产品的贝壳、农产品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循环加工利用,有利于使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增值。第二,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农业的生态循环,是一种以生态农业的提升整合为基础,实现农业内部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形态,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循环的经济形态,有利于推动种、养、加各环节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的生态循环集群发展,有效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素质。

2.湖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探索多元化模式

       湖南作为一个拥有 87 个县市的农业大省,县市域自然条件、发展差异较大,必须立足实际走具有县市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第一,产品链循环利用型。对于湖南大多数县市,都可以通过优化食物链和加工链配置,促使物质能量多级传递、多层次利用,形成种、养、加良性循环。如利用棉花的副产品棉籽壳培养菌菇,残剩废物养蚯蚓喂鸡,鸡粪经发酵后喂猪,猪粪喂鱼或入沼气池为种植业提供肥源和生活用能,鸡、猪等主产品可进入市场或进行蛋、肉、皮、毛等系列深加工。代表性的模式有“鸡、猪、沼气”、“牛、鸡、猪、兔、鱼”、“鸡、猪、沼气、菜”、“林、果、药、草、牧”和“粮、棉、鱼、牧、菌”等,各地可灵活采用。第二,空间立体庭院种植循环利用型。该类型主要是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特性和共生互惠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提高水、气、温、土等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土地集约、环境绿化,适合洞庭湖平原地区大面积发展以及庭院经济建设。主要模式有粮、棉结合,粮、粮结合,粮、经结合,粮、瓜、菜结合等。

四、湖南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发展政策要求

        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涉及到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农业资源环境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作用。

1.实施支持性的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财政政策

       建立县域范围内工业企业对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补偿机制,促使由“谁污染谁治理”的惩罚性补偿理念向“谁受益谁付费、谁治理补偿谁”的激励性补偿理念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配置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的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政策的支持性作用。

2.实施倾斜性的县域生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金融政策

篇7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推进农业健康发展是当今世界性潮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团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和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保条件,切实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好及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雄厚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塔里木垦区三十一团,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西南面临世界第2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的两河冲积平原,是新疆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生态区。

1.1 林地面积

位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三十一团现有土地面积38000hm2,耕地面积4200hm2,林地面积1400hm2,果园面积1733hm2,水域面积5867hm2,其他非生产用地667hm2,其余为未开垦荒地或野生及次生林保护区。

1.2 气候条件

塔里木盆地的三十一团属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多风沙浮尘,日照长,温差大,热量丰富,冬夏长,春秋短,夏季炎热,冬季干冷。主要灾害性的天气为风沙、冰雹、干旱等。

1.3 水资源状况

三十一团位于卡拉灌区,引水水源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及卡拉水库,年供水量1.2亿m3,多年来由两河共同供水。塔里木河据恰拉水文站41a资料分析,2007年以来,年径流呈下降趋势。

根据1981年零零九二五部队勘探调查分析,团场区域土壤土质多为沙壤、轻壤土、沙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下,土壤pH值在8~8.7之间,总盐量为0.1%~1% , 土壤经熟化后易脱盐,通气透水性好,近几年由于两河断流频繁,地下水位在3m以下,天然林及农作物种植缺水严重。

2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1 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

三十一团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南至塔克拉马干沙漠东北边缘,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南缘,两沙漠交汇点最近处不足2km。塔里木河的下游近30km河道贯穿其中。由于解放以来几次大的农田开垦活动,使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每年由于沙漠侵蚀农田的危害性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沙化现象使得团场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加之日益频繁的沙尘暴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对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2.3 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 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3.2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3.2.1 加强公益林管护

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

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

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3.3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3.4 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3.6 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3.7 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

篇8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9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科的技术和原理,进行科学的统计,把当代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科学结合到一起,创建把农业种植生产、发展管理和环境保护治理有效的综合起来的具有可实施性、效益较高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实现生活和生态上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特别应对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前景很好的发展形式。

1.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

1980年,在宁夏举办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中,生态农业的第一次被提了出来,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俊先生开创了生态农业研究的先河,专注研究生态农业在各地的应用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优选,尊重大自然规律,考虑环境承载力,提倡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利益、生态保护的互相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骆世明教授也是生态农业领域中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通过生态品牌、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保证了生态效益,还保证经济效益。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发展不仅具有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在包含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生态技术的发展模式。

2.常见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态农业的建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脚踏实地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失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土地现状、资源情况、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需要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农产品的加工处理的综合循环经济模式,多方面进行扩展,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

2.2立体式复合循环模式

集种植、蚕桑、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式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蚕桑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的种植、桑蚕的养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动植物的生产和资源的利用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3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把秸秆作为整个循环的纽带,综合利用秸秆饲料、秸秆燃料,以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作为主体,构建“秸秆、燃料、用户”“秸秆、饲料、养殖”的循环模式,使农业循环得到更好的发展。

2.4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篇10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篇11

在当今现代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基于生态背景的绿色农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在新时期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单单要求产量等,而是将目光逐渐转向农业产物的特质和其受污染程度上,逐渐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并逐步推广了对应体系下的植保新技术[1]。而做到这些转变也必须以以下几点为基础,首先要生产一些具有绿色性能的农作物,并采用一些先进的有机技术;其次是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逐渐推广植保新技术,国内目前已经以“三诱技术”为新技术的主导方向;最后是不断加强植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联系,并在这一环境下逐渐发展相应的生态产业,以带来最大的收益。

1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其实就是在发展相应农业的基础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同步发展,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带的逐渐延长和规律性拓宽。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工作者应使用现代农业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把生态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环节能相互紧凑连接,并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收益,以求双方友好和谐发展[2]。但要了解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大环境,而且还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农业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满足各种因素相互对应的要求,否则当今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最终对社会和公众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并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生态和环保理念。而又因为农业的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但又具有挖掘性的产业,所以,想要提高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度和应用范围,就需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实施应用。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三免”技术,已经大范围地在相关栽培工作中得以应用;同时,在植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应用“三诱”技术,通过颜振式杀虫灯的大面积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市场上的有效互动,并因为快速高效的性能而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

3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实例

3.1颜振式杀虫灯

上文提到的颜振式杀虫灯,因为其良好的杀虫效果和较大的应用范围而被广泛应用。深究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首先在于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可以消灭大范围的成虫,达到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相应的成虫数量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应农药的使用,所以将会避免农药对农作物本身带来的污染,并对应感应出一定的病虫防治规律,以此预测出生态农业防治中的应用趋势[4]。

3.2黄板

以小白菜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例,黄板的应用关键是要做到在操作时应保证黄板充分地与蔬菜相接触,并加大整个操作用量,同时要保证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术,尽最大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三诱”技术的推广使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作物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农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3.3性诱剂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性诱剂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夜蛾的性引诱剂为例,比如在一个诱捕周期内,对于成虫的诱捕量是相当大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近千只,所以推广性引诱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做好新的引诱剂的研发与制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促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植保新技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该文针对目前生态农业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植保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广泛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离不开植保新技术的应用。

4.1植保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植保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是当今社会比较具有潜力的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逐渐实施和推广该种技术并不断深入研究。其次,生态农业主要重视的是绿色问题,同时也需要农业发展理念进行支撑和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相应的支持。最后,该种前沿的植保技术要在尊重农业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确保新技术的使用周期和时间,以保证其使用是处于最大效率下的,以不断表现出新技术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4.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大环境,而且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并在生态农业中不断加以实施和应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同时结合相应的基因修饰技术,以将其成功地应用到植物保护技术中,并在分子角度上深入地对植物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外除病害、内除微生物,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从而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以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效,从而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益,为社会和公众带来福利。

参考文献

[1]杨春梅,钱春荣,张学玉.浅议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2008.

[2]张夕林.探索植保科技创新途径推进成果产业化的发展[J].农药市场信息,2007(17):6-8.

篇12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美英及第三世界国家)、狭义“生态农业”(欧美及亚洲国家)等“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缓解生态危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因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出和效益,发展十分缓慢。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的生态农业可以追溯到相对于“石油农业”的原始农业,系统概念的产生已近百年。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发起者是德国农学家鲁道夫・斯蒂纳 (Rudolf Steiner),在他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中最先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狭义的“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在欧洲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我国农业经过近20年的结构调整与环境资源建设,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内对农牧产品需求的农业结构。但农业生产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的成本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水源、地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长期超载使用等。致使农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农业环境资源短缺与农业系统内资源闲置浪费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国农业,农牧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但因品质质量不合格屡屡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我国农业如何发挥自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优势,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在会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一词。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此后,各种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这些研究推动和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

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此后,各国学者对狭义生态农业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的涵义的阐述也有多种。我国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其专著《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1988年)中对生态农业概念作了概括:“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马世骏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概括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第一,生态农业是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指导原则;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做整体和长远考虑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生态农业是一套按照生态农业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实用技术体系”。

综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应当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农业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合为一体,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续,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并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的农业生产模式”。

综合各种观点,生态农业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建设较以往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一是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达到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运用,解决粮食供应,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不会消耗过量,保护环境不致退化,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因为生态农业建设具备这些优点,所以便成了现今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具体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同提高,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大农业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革.“三料”危机:华北平原神态农业特点分析[J].古今农业,1999,3:42-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