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1 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的,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水资源的工程的时候,要把兴建过程中水资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环保的,也是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表现。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水资源工程在兴建的时候十分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水资源工程的最终收益者也是人,所以,水资源贡献一定做到实现人和水资源工程的和谐发展。水资源的工程一定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与人的和谐,并且为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1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是一项施工规模特别的庞大,投资数额非常的大,而且建设的时间特别长的一项施工的工程。所以,在水资源工程投入建设以前,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工程的综合的分析和讨论,以便建设的水资源工程可以更加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备的资源,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一种,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保障,在水资源工程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认真的履行社会责任,使得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一种,而且水资源的建设也是一种公益工程。它的建设是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工程的实施效果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在任何时候,它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应该是为了全社会的人们提供资源的,而不是为了保障某些人的利益。因此,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实现它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建设目的。

2.3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水资源的建设中,一定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开发水资源工程的前提考虑条件,在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去建设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水利工程,这可是水利工程可以建设的前提要求。

3 实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的途径

3.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工程共同体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责任要求, 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应该承担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和人文责任, 从而实现工程、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可以说,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 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 明确无误地放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市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 保护工程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 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和保护措施, 实施绿色水电,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水利, 实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可持续性。

3.2 完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

加强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主要表现在政府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出发, 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政权利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 强化执法力度, 这一层次的约束是工程共同体形成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和监护人, 协调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工程共同体履行各自的在工程上的社会责任,纠正和惩处各方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 保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

结语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重要的,它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也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要特别注意建设后它对于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的建设工程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环境问题变成了全球性的课题。中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无疑环保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中学生一代的身上。由于受教育封闭性的影响,我们往往重视校内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而忽视了社区那些生成性、动态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鲜活课程资源,但长期被闲置与浪费,致使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其实在学校以外还有很丰富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和临近地区中可以被科学教育所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社会资源丰富多彩,通过学生对身边资源的观察和关注,甚至积极的投身其中,这对开展环保教育更是行之有效。

因此,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时,除课堂教育外,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多渠道,使环保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其付出到学生的行动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1、利用环保标识、图片和文字,加强学生环保的视觉效果

由于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很多部门为了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街道、社区、公园和旅游景区等很多的公共场所都设置了回收分类垃圾桶,禁止吸烟的标志,爱护花草的标识。很多的社区为了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社区的宣传栏都会张贴一些宣传海报。很多情况下,如果老师或家长不提醒学生注意,学生通常都会忽略这些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提醒学生多用眼睛去看,用眼去收获知识和改变习惯,从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去收集相关资料,让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提升他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关注。

2、利用电视和广播,增强学生环保的听觉效果

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种获取信息的通讯设施,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较快,没有很多时间静静地坐着看文字类的环保宣传。但很多情况下,可以利用吃饭时间看电视,坐车时间听广播。环保教育部门经常利用电视和广播这一平台来报道一些有关环保的情况,例如:某地某工厂排放污水或有害气体使周围居民遭受了很大危害;或某地某部门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等,还有最近几年电视上播放了很多环保公益广告。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地体现学生注重环境保护,时刻在学生的耳边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

3、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环保的视听效果

网络作为教育传媒,庞大的教育资源储备,迅捷的传媒速度,活泼生动的界面,给教学创设了很大优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界面。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网搜索资料,查看信息,而且利用网络可以快速准确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很多政府和环保部门都有专门的网站在宣传环保和报道有关环保的实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访问相关网站,了解更多最新信息。网络上既有文字类型的新闻报道又有视频文件,可供学生多项选择,这样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需求。网络信息更新的很快,定期的提醒学生去阅读新消息,掌握环保动态,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4、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环保教育

聘请一些环保工作者、专家和教授,定期给学生举办环保讲座,给学生讲当前环境问题有哪些、国家和有关部门在环保方面都做了哪些,以及作为一名中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他们应该怎样做等等,使学生更全面了解环保知识,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利用社会组织,开展环保活动

篇3

1 视频监控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突发事件以及反恐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社会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视频监控技术已成为继刑侦、技侦、网侦技术之后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

2 天津市视频监控网的介绍

天津市公安局于2003年提出了构建以警防、民防、技防“三张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目标,并积极推进实施。天津市视频监控网,经十多年的建设,市政府应急办、市安全监管局、市容园林委等单位也先后安装了视频监控终端,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具备了“一点登录、全网漫游”和“一点布控、全网响应”等技术功能,成为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

3 整合社会视频监控的依据

在2010年在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要大力推进视频监控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视频监控资源”要求,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4 现状与需求分析

4.1 现状

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是指除公安自建的监控资源外,覆盖整个社会面的安防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资源。目前,社会单位监控资源从系统建设架构分,主要包括网络监控系统(采用DVR+模拟摄像机或采用NVR/H-DVR+网络摄像机)和模拟监控系统(采用模拟矩阵+模拟摄像机),规模上可分为小规模(图像5-10路)、中等规模(图像10-100路)和大规模(图像100路以上);按图像质量区分,分为标清图像和高清图像;从系统管理和应用的角度,分为有监控管理平台和无监控平台。

4.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监控资源绝大部分是由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自行投入建设,建设时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标准,建设的系统种类各异,并且品牌繁多,造成图像的编码格式、协议不统一,给资源整合带来一定的难度。

4.3 总体需求

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统一接入”的原则,对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有机联网、整合共享,并且有效管理、灵活调用,使各类用户能够通过授权调阅到社会单位视频监控系统资源。

5 实现途径

5.1 构建并完善社会资源传输网络

依托运营商网络资源,构建社会单位监控资源传输VPN专网(以下简称社会资源网),实现高清晰图像传输,保证联网视频传输的质量,将互联网、行业单位专网、社会单位自建局域网等通过路由交换及安全隔离设备实现与社会资源网的互联互通,社会资源网独立于公安视频专网之外运行,专门用于支撑社会监控视频资源及服务,与公安视频专网通过网络隔离设备实现安全连通。

5.2 建成社会单位视频接入平台

以社会资源网为承载网络建成社会单位视频接入平台,实现所有社会单位图像资源的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监控资源的共享。同时社会单位视频接入平台应通过GB/T28181-2011国标协议实现与公安视频专网内的视频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使经过授权的公安机关用户能够调阅任意社会视频监控资源。

5.3 全面整合社会单位视频图像资源

依托社会资源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整合我市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将各类资源统一接入社会单位视频接入平台,发挥规模效应,有效弥补公安自建设资源不足、监控盲点等问题,达到充分利用视频资源的目标。

5.4 保证视频图像信息的安全接入

通过社会资源接入可使更多场所纳入公安布控范围。同时也需要重视社会视频资源接入的安全性,应根据需接入的视频图像信息,设定对应的安全接入级别和安全措施,保证公安信息网、公安视频专网、社会资源网等的运行安全,特别是要保证公安信息网不会发生数据外泄。

5.5 提高图像资源的共享及管理水平

此项目的建设,可为公安机关提供视频图像信息共享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系统应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综合监测技术,对设备在线率、监控视频的完整率以及视频图像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管和监测,并实时发出报警信息,及时排除系统故障,保障视频资源的正常运行。

6 设计原则

本次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应以“先进性、可靠性、开放性、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为基本原则。

先进性:应选用先进、成熟、主流的技术,搭建可升级、可扩展、可兼容的系统应用平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

可靠性:应支持对关键设备、关键数据、关键程序模块采取备份、冗余措施。支持双机热备、集群、负载均衡功能,充分确保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开放性: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应采用业界主流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以及标准的协议,保证系统的开放性。

实用性:系统的建设必须突出应用,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为今后系统发展扩展留有余地;系统用户界面友好,安装、操作、使用、维护简便。

安全性:应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设备安全。

经济性:在确保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注重平台建设的成本和投入的阶段性,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可尽量降低费用。

参考文献

[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

[2]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1-02

农民合作是一个老问题而不是一个新问题,对于当下的农村及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探讨研究甚至实践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农民合作,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更迫切需要农民合作。但是,目前农民合作及其合作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呈现缺失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农民幸福及中国的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注现实中的农民合作,深化农民合作研究,从理论上破解农民合作难题,进而在实践上推动农民合作,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成为了关注乡村治理的各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基于对农村问题与中国政治的深切关注与爱得深沉,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文献阅读和经验调查,笔者不自量力,试图总结和提炼出农民合作的一种经验或模式,即“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文章标题简称其为“外输+内整”),期冀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农民合作及合作组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外部社会资源输入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指村庄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各种性质的资源(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等)输入到村庄内部,以此来推动农民合作,进而实现乡村善治。本文所指的外部社会资源有关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志愿者以及社会中介部门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即主要是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政府资源等。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农民合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对当前中国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农业利润的降低甚至没有利润,农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多进城务工经商(以务工为主),这些现实因素对当前农民合作的心理文化、经济基础、合作人群等方面都给予了强烈的消蚀。因此要在一个村庄范围内让农民合作起来,建立合作组织,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起来不划算的事情,如果在初始阶段没有外部社会资源的输入,恐怕难以成功。而通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农民的内生力量,培养农民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能够满足农民某些方面需求的合作组织,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并且事实上已经证明了是行得通的方式。

本文所基于研究的农民合作案例,都是以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为合作的前提,或者说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之后的必然结果。诸如河北翟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推动引导;得到了姜柏林关于合作的培训支持;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温铁军个人资助的1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等等。翟城合作社成立三年多来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和推动。再如湖北洪湖老年协会,其成立就是学者与政府官员直接推动的结果。成立第一年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出资1万元,作为洪湖老年协会的开办费及第一年的日常运作费用,并且计划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每年5 000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协助作一些经济及理论支持,并且资助了一套电视和影碟机。目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小康工作队已经撤走,但贺雪峰现在的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此外,2004年成立的湖北荆门三个农村的三个老年协会,得到了贺雪峰引介的日本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所提供的资助,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向每个村投入5 000元资金维持运转,得到了湖北荆门地方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拨款。

在此以河南兰考架子乡贺村的合作社和文艺队的形成为例。贺村合作社和文艺队的成立,是多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整合推动的结果,鲜活而又有力地表明了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重要性。这多种外部社会资源分别是指以温铁军为首的高校教师等知识分子;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为代表的大学生;以县政协副主席秦君芝、中原油田退休工人衡生喜为首的当地县、乡、村体制中部分干部和市民志愿者;以山东农民马宜昌、大李西村农民赵凤兰为首的外地或外村的农民精英。这多种独立与贺村之外的社会资源(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整合介入村庄进行乡村建设。这些行动者在原来社会结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附带着一定的资源,他们到村庄去,各自发挥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带来一些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资源,这些资源与村庄固有的有利于合作的因子进行充分的结合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合作的内源性机制发育的成本问题,大力地促成了农民的合作。

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只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农民合作才有可能达成。所谓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指整合村庄范围内部的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因子,包括愿意带头合作的村庄精英分子、农民的合作意愿,村庄内部的合作资源条件,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中有利于合作的方面,村里的宗教、家族、村庄历史沉淀等资源的借用,也包括经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用而被内化了的能力、价值。

内部村庄力量还包括乡村外出精英。所谓乡村外出精英即在乡村外部(一般指城市)创业、经商、居住、发展的,但是出生成长于乡村并且一直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资源和优势或者能够调动资源,并且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或优势帮助乡村发展,因而能够拥有乡村权威的个人或群体。乡村外出精英在推动村庄农民合作上起了重要作用。诸如河南兰考蔡姜楼村的在京企业家蔡普选捐了1万元钱给何慧丽,推动了该村文艺队的成立和发展。再如湖北荆门三个村的老年协会在成立庆典的时候都收到了大概1万元左右的本村在外工作人士的捐款。

内部村庄力量是农民合作的存在基础。试想,倘若没有河北翟城村民对合作社的热情向往,没有李志杰(合作社理事长)等人的积极奔走,翟城合作社也不会走到今天;如果没有河南兰考大李西村赵凤兰的主动参与、全力以赴,大李西村的老年协会也不会有今天的兴盛;如果没有湖北洪湖渔场村两委的支持,洪湖老年协会也会举步维艰。

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体现在农民合作关键人物身上。在此以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为例。南马庄村村支书张砚斌是南马庄合作社的独立监事长。因为他的支书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不受家里人制约,对外会较好地为人处事,使其具有干一番事业的行动策略和霸气。他的作用其实是个对外联络、应付外界各种影响的作用,在关键的大事上也是个拍板决策者。理事长周孟奇人缘好,为人处事谨慎,干事考虑细致周全,教师经历使他具备了说讲、写作才能,他也是村里经济能人,对一些具体事务的市场信息把握得较好。他是日常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者,一些具体事务的执行者,是个协调型领导。

正是这几个关键人物的配合,构成了有效的行动结构。一方面,接受、汲取有利于以合作为核心要务的全面乡建的外力的嵌入和渗透,促成他们与部分农民的需求相嫁接;另一方面,有力抵制村庄内部和外部的不利于合作、乡建的心理和行为。正是他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能动作用,至今,已在资金互助上将学来的办法加以灵活性改造解决了24户小额资金短缺问题;也已在无公害大米项目上经过积极申报申请到了农业部的农民合作社专项扶助资金10万元,并在统一购置优良稻种、无公害的农药、化肥、统一进行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实在的行动。现在,他们又在积极运作垃圾分类、组建老年协会等方面的乡村建设活动。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其实就是在当前农民需要合作但又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借助政府资源、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对村庄内部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内部村庄力量整合进行激发,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推动和转化过程中,“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不断增强。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必会形成有效的农民合作管理和运作模式,增强合作组织的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中,实现了农民合作。在农民合作的行动之中,生成了合作所要求的一套制度、办法;生成了使这套制度、办法起作用的达成农民合作之目的的执行者和体现者;也生成了能实际服务于农民的项目;生成了基于村庄层面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物品。所以,农民合作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所促成的一个实践过程,而“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也就成了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得通的合作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山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篇5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38-02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 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 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 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 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篇6

一、引言

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1980年后、1990年后出生的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王春光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一文中最早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他将19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较之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城市的认同感高,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下,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社会首先需要找到稳定的工作,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重点。

二、社会资本的研究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他在《社会资本随笔》一文中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布迪厄提出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的,占据的网格位置不同就决定了社会资源和权利拥有量的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林南(Lin Nan)从社会资本的功能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科尔曼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界定,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

从国内研究来看,社会资本是张其仔于1997年最早提出并加以研究的,他认为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就是一种关系网络,一方面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社会网络视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吴昌s、元永浩(2005)认为,包括信赖在内的社会资本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如果不停地使用这种道德资源则越来越增长,否则就越来越枯竭。信赖、规范、人际网等社会资本是不同于私人资本的另一类公共财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在团体中,通过人际关系、社会网络、自身掌握的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需求、获取利益的能力。

三、关于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分析

西方学者首先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职业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产生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和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这三种理论。

(一)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1973年,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他在文中提出了“弱关系力量假设”。“弱关系力量假设”指的是:两者的关系越强,他们在许多方面愈类似。因为弱关系联系的是不同群体的成员,同时,他们之间较长的社会距离加大了信息的异质性程度,所以,通过弱关系传递的信息是非重复的,对个体而言也是最有价值的。在职业流动的过程中,弱关系的力量体现在: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社会群体界限去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桥梁,在创造可能的流动机会中是一种重要资源。

(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林南遵循着格拉诺维特的思

路,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力量假设”,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源被定义为“财富、地位、权力和与个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那些人的社会关系”。林南认为,由于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形态,个体在采取工具性行动(如职业流动)时,较好的策略就是与那些居于社会等级中位置较高的个人接触,这些人将更有能力对与行动者利益相关的位置上的人产生影响。由于强关系联系的往往是同一阶层在权力、财富、声望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人们,而弱关系联系的往往是不同阶层在权力、财富、声望方面差别很大的人们,因此,在工具性行动中,如果行动者使用了较弱的关系,就会有利于他与垂直方向上位置较高的人接触。林南与格拉诺维特认为弱关系的作用只是沟通信息,不同的是,弱关系不仅有助于信息的沟通,它还能帮助关系的拥有者进行资源的交换、借用、摄取,从而对职业流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弱关系之所以比强关系更重要,也就是因为它在摄取社会资源时比强关系更有效。

(三)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针对格拉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明确提出了“强关系假设”。首先,他认为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这种关系通常是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其次,他强调必须对网络中流动的不同资源进行区分,即是信息还是影响,如是信息,则更有可能通过弱关系流动,但影响更可能通过强关系流动。最后,他指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直接关系的影响,而忽略了间接关系的作用,在间接关系中,中介人与谋职者不是强关系的话,最终提供帮助的人也未必愿意提供帮助。

四、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作用

(一)就业信息的获取。格拉诺沃特和林南都曾强调过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性,科尔曼也将信息网络列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之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在进城务工以前都生活在农村,很难接触到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就业信息获取面较狭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利用进城前构建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利用亲人、老乡、朋友这种强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对于农民工而言,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初级社会资本是他们在城市中获取信息、寻找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就业机会的获得。根据强关系理论,关系网络中有一位或几位成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就有可能利用与这些成员的特殊性关系(即“强关系”)而获得就业机会。具体来说,从网络成员的作用来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这些成员自身具有可直接调用的资源就可以直接为该求职者提供就业的机会,他们可称为“直接帮助者”;另一种情况是这些成员自身并无直接可用的社会资源,但该求职人员可以通过他们与那些拥有资源的人(即“弱关系”)取得联系,并进而获得就业机会。在这里,这些成员就起到了“间接帮助者”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老乡、朋友或同学介绍给所在工厂的老板,从而间接帮助其成员获得就业机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就业机会的获得利用了与老乡、朋友的强关系,其老乡和朋友又利用了与工厂老板的弱关系,很好的将农民工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城市拥有资源的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衔接起来,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社会资本。

(三)职业晋升。目前,由于中国还不具备完善的用人晋升机制,对职业的上升流动还缺乏统一的制度化规定,因而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在此时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可忽视,拥有越多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则在职业上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越大。社会资本对职业上升地位获得的作用具体体现一是“向上流动”信息的获取;二是“向上流动”机会的获得,如果“需求者”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一位或几位成员是属于“地位较高”的社会资源拥有者,或者这一位或几位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属于“地位较高”的社会资源拥有者,这都会直接或间接为其提供职业向上流动的信息或机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社会资本中与老乡朋友的社会资本的同质性,因此要想再次利用就业机会中的强关系来获得职业晋升的概率相对较小。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地位较高的社会资源拥有者较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晋升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以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来弥补社会资本的不足,从而获得等多的晋升机会。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在中国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中国的社会资本更多的偏向于人情关系,因此在研究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时需要结合“关系”对社会资本加以界定。其次,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网络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学者们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多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前形成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作用于职业流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积累的以业缘等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的缺乏连续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教学活动中,人的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形成弹性预设,为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留足弹性空间。

(一)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潜在资源

如何才能形成弹性预设,这就需要我们课前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学生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饱含丰富课程资源的生命体。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2]我们在追求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这一理念。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兴趣等,并且将带着这些充满个性特征的东西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有帮助的教学内容等。如“负荆请罪”这一片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想为主人公,从自身角度感受古人的风范。

除此之外,教师甚至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文本。常态的阅读中,学生自身的原始阅读体验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教学参考书或是一些所谓的参考答案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在学习时自己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理解文本最重要的出发点。比之于教师的“一言堂”,三令五申地重复文本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就很适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可以分小组阅读体悟。再如老舍的《想北平》中,学生自己就能够提出“为什么第二段作者要谈及自己的母亲?”这样令人叫好的问题。相信学生,真真正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会给教师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课堂。

(二)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优势资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亚于学生,是精彩课堂产生的重要因素。弹性预设的形成,离不开对教师资源的充分挖掘。笔者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所谓“杂”,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略各种知识,包括语文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百科的等等。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宝贵的知识储备,是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功的法宝。语文教师即使不能做一个“活字典”,也应该储存着丰富的文学、历史等相关的知识。“学贯古今”不应只是一个传说,而应该在教师的身上真正展现出来。

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广泛地积累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这些积累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独特的课程资源。对这些宝贵资源的适当开发和利用将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开发教材资源,加强预设与生成的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用具,囊括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都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帮助学生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等。而这些功能都蕴藏在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我们细心去挖掘,专心去开发,精心去利用。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进行所谓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求能够吃透教材。正如名师尤立增说过:“真正的教案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装在心里。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熟悉教学流程,注重课堂生成而不是机械地将教案搬进课堂。”[3]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对所教内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建立起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教材时,我们也要围绕这三维目标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三、引进自然与社会资源,促预设与生成相互融合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属于语文课程资源。各种自然与社会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的课程资源。

(一)引进相关自然资源,促成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融合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自然资源各种各样,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飞禽走兽等等,需要我们在平时用心地去挖掘。恰到好处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更会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扬州青年教师王梦霞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柳叶儿》一课时,将一截柳条儿带到课堂上。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实物来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饱含着各种情感期待进入文本学习。

(二)引进相关社会资源,促成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融合

社会资源的范围很广,除了自然资源以外,其他资源都可以算是社会资源,比如家庭资源、学校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资源意识备受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学校,都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促成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前提。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注释:

[1]转引自邹波.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不能顾“此”失“彼”[J].南京:江苏教育研究,2009,(36):41.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3.

[3]尤立增.尤立增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213.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8

幼儿园是开展绘本教学的主场所,要积极开发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为幼儿绘本阅读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可以在班级走廊前设置相应的绘本主题展览,为幼儿展示经典的绘本封面和扉页等,还可以展出幼儿绘本阅读、表演等的照片,为绘本教学的开展营造出大的教育环境,让家长跟孩子都能认识到绘本阅读的重要性所在,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绘本。在每个班级的区角位置,可以设置专门的绘本阅读区域,为孩子们放置一些抱枕、靠垫以及地毯等,选择合适的书架高度,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放置适合他们的阅读的绘本。小班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主要是选择那些内容比较简单、角色比较鲜明、颜色比较鲜艳的书籍,比如《鼠小弟系列》以及《抱抱》等;中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可以阅读细节稍微突出点的会被,像《棕熊的神奇事》以及《我变成一个喷火龙了》等;大班的幼儿年龄更大一些,可以阅读那些情节相对曲折的绘本,提高他们对绘本书中人物形象的认知,像《我爸爸》以及《保罗的超级大计划》等。通过开发学校教育资源,为绘本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 

家庭资源是幼儿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在绘本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每个家长的职业背景不一样,能够给幼儿园带来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亲子绘本阅读能够让幼儿享受爱的过程,不但能够提高阅读的乐趣,还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在幼儿园的引导下,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给孩子,最好能够体现绘本主题多样化的特征。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能够让幼儿大声的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爷爷没有穿西装》主要是引导幼儿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生气的亚瑟》引导幼儿能够面对自己的脾气,选择正确的发泄渠道。此外,幼儿园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合理选择进行亲子共读的时间段,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比如,可以是在早上入园之前,也可以是在晚上睡觉之前,把空余时间最大化利用,亲子阅读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左右,因为时间过短对培养孩子的绘本阅读习惯不利,时间过长又会让孩子产生疲惫感。家长可以结合幼儿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逐步推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为绘本教学提供保障。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一种通病,主要的表现是幼儿与自然的疏离。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经这样描写过:那些被电视、可乐等包围的孩子失去了对月光、星空、花鸟虫鱼的兴趣,可以说是“塑料儿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孩子全副武装,跟自然和田野的距离原来越远。事实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大自然作为一部形象生动、可感的百科全书,在幼儿与自然的接触与交通中,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滋养,在绘本教学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够实现其知识价值以及审美价值。 

由于幼儿的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让他们待在教室里死板的开展绘本教学,打开绘本让小朋友阅读,难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先带着小朋友获取一些感性认识再开展绘本教学活动,这样的成效比较明显。比如,在让幼儿阅读大自然绘本的时候,像《花的世界》、《鸟的王国》、《蝴蝶奇观》以及《林地之旅》等,可以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季节的变化,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捉昆虫,也可以制作树叶标本等,让小朋友感受大自然的美,尽情的放飞自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开展相关绘本教学,幼儿的接受程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4.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中存在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幼儿主题活动开展的依据。在绘本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不断的扩充幼儿的经验,让教育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扩展,提高幼儿的社会意识,让幼儿能够关心社会和生活。比如,在引导幼儿阅读环保题材的绘本的时候,像《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叶子》以及《一棵树》、《树真好》等,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下去感受社会环境的美,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去制止损害环境的行为,“出谋划策”来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开展捡白色垃圾的环保活动,让幼儿心中萌发出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在引导幼儿阅读《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害怕》等绘本的时候,可以带着幼儿走入社会中观察身邊的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人戴着眼镜,有人坐着轮椅等,让幼儿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身材、外貌以及肤色、打扮等,之后再回到绘本本身中来,促进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效果。 

结论 

总之,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平台,也促进了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锻炼了幼儿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新时期,要重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提高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因此,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定型化取向,社会流动缩减的趋势已经出现。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既有自致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流动不畅,却主要源于制度因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财富代际传递造成起点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市场化倾向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行政体制改革中未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优势阶层借助权力寻租制约社会流动通道;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社会成员的身份标签未彻底取消,社会流动的基础性条件不足。

篇10

关键词:

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的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篇11

社会资源也称为社会关系网络,这种资源直接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是个人无法直接占有,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所获取的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结构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凡是有人互动的地方就存在社会关系网络,但不同地域和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果一个人接近或使用较好的社会资源(介绍人地位高)会有较多机会取得较高地位的职业。社会关系网络对资源分配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广泛存在,但在东亚社会及其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与地区,它的作用尤其明显。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提出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存在差距格局的特点。现阶段,社会关系在资源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过程中,以建立政府、企业、工会和社区等正式社会网络为主,同时加强以业缘、血缘关系为主的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建立。

一、以企业为代表的正式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获得社会支持方面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发展,同时企业包揽了所有的社会应对员工承担的责任,如对员工及家属提供优厚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补贴等福利,这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企业得到了解脱,带来生机与活力。但企业仍作为工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企业在为工人提供货币工资的同时,也使工人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健康照顾等社会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挥社会功能的方面逐渐退出,社会支持结构从正式的一元化结构到社会资源分布的多样化和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结构的转变,企业对工人的保障逐渐减少,而企业外可替代的资源逐渐增加。农民工会通过劳动力市场外获得部分资源,因此农民工人可能会降低个人对单位和政府的依靠而选择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中西部城市出现农民工返潮现象,在国家出台各种法律法规的同时,各地政府改变思路,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供相关实现再就业和技术培训机会,制定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为农民工办理返乡创业贷款、返乡创业培训和补贴,提供职业介绍和社会救助,以便在农民工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或发生劳动纠纷时可以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因此,国家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方面应提供法律和法规方面的保障。

由企业、国家、劳动者三方组成的工会(劳工总会或工人联合会),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赖以为生的农业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工厂雇主打工,但工资低廉且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单个的被雇佣者无能为力对付强有力的雇主,从而诱发工潮的产生,这就需要工会充分发挥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职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农民工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

社区[1]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单元,它把固定居住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和社会连接起来,具有媒介桥梁的作用,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社区卫生、社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社区矫正等等,为解决社区贫困户提供了有利的、直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为解决流动人口和“城中村”问题,社区基层组织如居民委员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落实、贯彻和执行中央及地方对贫困者的扶持政策。

二、农民工人在参加社会保险时,借助于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意识在不断提高

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在社会网络关系建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对家庭有着特殊的偏好,许多福利国家产生在欧洲,在“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下,政府在个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庭对个人保障重要性相对降低。但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经济周期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财政收不抵支,出现福利支付危机,因此,国家职能通过提高缴费率或减少福利支付标准来化解危机,这样,人们又不得不重视家庭保障的作用,回归家庭的趋势成为必然选择。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的同时,导致了“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出现,但受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变化,家庭对社会劳动者提供的保障是有限的,农民工从家庭中主要获得短暂的经济帮助和精神支柱。

另外,家庭结构对农民工获得教育机会及教育程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老百姓来说,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总量和类型对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有效地将一些人摈弃于某些职业的大门之外,也能有效使一些人获得某种职业机会。在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科举制形式的教育,使少数出身地位不高的人可以实现仕途,一次改变自己的职业地位。根据一些学者对考中功名者背景的分析,确实有不少平民子弟借科举而向上流动。在现代,教育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特别是,假如我们把教育看作社会结构的一个因素时,教育就成了获得较高地位和较高报酬工作的手段。对部分农村青年而言,教育还是个人“脱离农民”的最有效、最公平的通道。社会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影响职业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者本人所受的教育。据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于1967年的研究发现,教育与其个人第一个职业的路径系数达到了0.44,与当前的职业路径系数达到0.394,[2]是所有路径系数中最高的。在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诸多因素中,教育起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将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教育对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其他因素而实现的,如教育的结构、教育的类型、教育者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等。

教育不仅影响着个人职业流动的机会和方向,同时还影响着个人职业流动的愿望。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特别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较低层次的职业地位和流动与教育间的相关性降低,而较高层次的职业仍然受教育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各大院校,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往往要高于普通院校,更容易进入高层次的职业,收入可观。这是因为通过接受教育,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农民工精神世界得到充实的同时,人们更愿意在工作、生活、性格等方面自我实现,减少了在职业流动时的阻力,从而导致了较高文化程度者的易流动性。此外,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也会对个人的职业流动产生影响。

农民工接受教育不仅需要国家对其重视和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认同。家庭对农民工接受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精神方面的支持。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大多数农民并不支持女孩接受教育,“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女性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农民认为孩子出去打工是解决家庭眼前沉重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对于有机会和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农村孩子,只能读到高中,大学昂贵的学费对他们来讲可遇不可求,因此,农民工人接受的教育不完整,直接导致难以找到收入较高的职业和福利。

社会资源是个人在社会网中可以运用的其他人的资源,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和他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能动员的资源的总体。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越多,越能从他的亲朋好友中得到帮助,职业成功的机会越大。社会支持的获得不仅来自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还来自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帮助与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实物等物质形式帮助,还有提供劳务等行为方面支持,还包括尊重、关怀、理解、信息、指导等内容的社会互动内容。因此,加强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农民工人生活困难问题和参加社会保险的障碍。

篇12

个体在网络化的环境里正确地学习,不仅能增加学识,而且能培养自我的科学思维。有组织的个体的学习,还能促进学习的共享,使得个体学习成为所处团体的学习的一部分,并为团体的知识整体进步提供了可贵的支援。

而一个团队以一个整体正确参与信息时代的学习,促进的是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在各种“模式”与“经验”几近泛滥、交流充分便利的信息时代,学习型团队更应该强调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特的学习方法,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把社会资源的分配领域放大到全球乃至人类目光可及的宇宙范围来考察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所面临的考验。信息时代资源与财富的流动,其实已经在广阔范围内进行。这种范围内的竞争,在本质上体现为国家、民族之间学习的竞争。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抓住机遇,作出决策,形成能力,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根本内容。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已从信息文明的惊雷中醒来。谁拥有良好学习方法,谁将走在全球信息文明的前列。信息时代,这种关于文明进步的学习的竞争,将被放大到极致。

能够概括“学习的个体”、“学习的团队”、“学习的民族”等涵义的终极概念是“学习的人”。学习的人,与信息时代的强大工具——互联网结合,将开辟人类学习的光明未来,将在促进人类心智的提高中实现人类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合理流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协调发展,将从梦想变为现实。

但可怕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在探寻信息时代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位生产过许多思想成果的著名作家,在一份著名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否定互联网带来的人类生产能力的跃进,认为人们对互联网的欢迎是错误地“将科技上的工具性进步,夸大为衡量文明与富裕程度的标准”。

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是以人类能够使用工具为标志,每次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进也都建立在“科技上的工具性进步”之上。这位作家的说法能够这个公认的历史认识论吗?显然不能。

从技术可以看到未来,但技术显然不是未来的全部。人类进步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技术的正确认识。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的每一个阶段性进步,都体现为通过学习把标志性的“科技上的工具性进步”融入人类走向文明与富裕的历史进程。这样,才使技术工具的进步成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一种推动力与载体,并且最大限度地驱除技术工具给人类带来的异化(辩证地看,任何技术进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