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学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研究方法

篇1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有:以已知数或已知量为基础,循著某种具体关系进行推算的方法、通过运用数字的理论性推理来进行推算的方法、以平均数为基础进行推算的方法。等这几种研究方法。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从而为后面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统计学专业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分类号】:P618.13

一、引言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举例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在利用传统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

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对于沉积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

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地质解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理想状态下,应当建立一个训练图像库,这样一来建模人员就可以直接选取和使用那些包含目标储层典型沉积模式的训练图像,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作训练图像。

四、二维和三维训练图像

二维训练图像就是在纵向上没有变化,比如人工划相图,因此二维训练图像又称为伪三维训练图像。二维训练图像在纵向上不能反映河道微相的加积,在横向上也不能反映各沉积微相的迁移。因此二维训练图像比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构型。在三维训练图像中,可以反映各微相在横向上的迁移和垂向的加积,能够很好的反映沉积体的空间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多使用三维训练图像。

五、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发展趋势展望

从大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的油气地质储层建模较以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某些环节上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遇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时需要将侧积体视为目标体来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进行建模。(2)需要进一步提升地质知识水平并且将这地质知识应用并整合到建模中。(3)加强目标体连续性过程。(4)对三维训练图像构建和三维模拟中数据事件进行更具深度的把握。(5)对井数据模拟条件进行优化。除了在算法上进行改进外还应该让原型模型变得更为丰富并体现出层次感,将地震信息进行高度整合化,构建出地质约束原则,另外在建模过程中对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给予充分的重视。

六、结论

将更多的地质资料整合到储层建模过程中以确保最终数值模型更加符合地质认识,这在预测储层流体特征时是十分必要的。多点地质统计学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使得他们可以通过训练图像将概念模型和先验地质认识整合到建模过程中。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多点模拟算法的性能,包括:提高运行速度,降低内存开销,提高沉积模式再现效果以及更灵活的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等。有理由相信,随着多点建模方法不断趋于主流,以及越来越多的地质工作者对这一方法变得熟悉,多点地质统计学将成为下一代地质建模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家华,张团峰.油气储层随机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9-143.

[2]王家华.迎接油气储层建模理论、应用的大发展-从2007年国际石油地质统计学大会谈起[J].地学前缘,2008,15(1):16~254.

[3]李桂亮,王家华.多点地质统计学储层建模的实用展望[J].国外油田工程,2009,25(11):1~2.

[4]Andrew Clark S.Challenges for Horizontal Well Placement Optimization in a Giant Mature Onshore Oilfield Abu Dhabi.UAE [C].SPE137070,2010,1~15.

[5]Matheron G. Principles of Geostatistics[J].Economic Geology,1963,58(1):21~28.

[6]王家华,赵巍.基于地震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J].海洋石油,2010,30(4):46~49.

篇3

0引言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ti提出的,主要是对多指标系统方案给出一种层次化、结构化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定性与定量两种决策分析方法,在决策分析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一个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对复杂系统的分解,将其转化为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通过比较和计算,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该权重可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目标准则层次较多以及非基本结构的复杂决策问题,此时如何能够将该问题简化主要取决于如何从少量的定量信息入手,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及其内在关系,将思维的过程数字化,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用数字说话,达到准确计量的目的。

 

层次分析法中各层次的结构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该结构是关键所在。通常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较为准确的将这些比重进行量化。很多时候,对某个因素有影响的因子比较多,如若直接给出各个因子的比重,难免出现偏差,主要原因有:问题考虑不全面、首尾数据顾此失彼、所有数据可能不符合整体性为1的隐含条件等。比如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假如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西瓜,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感觉给出每个西瓜所占总体重量的大致比重,但是由于不知道每个西瓜具体的重量,每个人给出的数据都不尽相同,而且由于只是估计值,可能所有的比值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也容易出现比值和不等于1的情形。因此,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通常将众多专家研判的均值作为各因子的比重,但这些比重只是初始值,通常要在初始值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转化、换算,才能最终得出各准则层的相对权重。各准则层相对权重求解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构造判断矩阵——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从而构造得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2.构造判断转化矩阵——由上一步中的判断矩阵中数据计算各比较元素所在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常由判断矩阵到判断转化矩阵的转化方式不唯一,不同的转化构造方式往往对应不同的适用和使用效果;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以上三个步骤中,第二步是关键,最终可以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在用层次分析法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相对权重明显集中,权重差距较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层次分析法相对权重进行改进计算,努力提升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主要介绍确定相对权数的一种新算法—方程法,并且通过实例检验其使用效果。1层次分析法中相对权重的算法新思路

 

1.1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在对每一层次中的所有因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矩阵,即:

 

R=r111…1R1n

 

rn11…1rnn,其中r11。,r22,…,rnn=0.5,rij表示第i个元素相对于第j个元素的重要程度关系,采用0.05-0.95标度给予数量表示,且rij+rji=1。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孙丹丹:确定统计权数的新方法——方程法

 

rij的取值不应由个别人来确定,应由众多专家共同研判,最终取其均值。专家研判的取值是第i个元素相对于第j个元素的重要程度确定:特别重要(0.85-0.95)、重要(0.75-0.85)、相对重要(0.65-0.75)、稍重要(0.55-0.65)、重要程度相当(0.5)。

 

1.2判断转化矩阵

 

判断转化矩阵:A=a111…1a1n

 

an11…1ann,其中a11,a22,…,ann=1。

 

判断转化矩阵,需要将rij转化为aij。

 

判断转化矩阵中aij和aji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aij*aji=1;②aij-aji=rij-rji(其中i为i和j两个元素中较重要者,否则条件②改为aij-aji=rij-rji)。

 

将以上两个条件进行变换,即aij-11aij=rij-rji或aji-11aji=rji-rij,求解可以得aij或aji(取正数解)。

 

1.3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

 

①计算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乘积:Mi=∏N1j=1aij=ai1·ai2…ain(i=1,2,....n)。

 

②计算Mi的n-1次方根:Wli=n-11Mi。

 

判断转化矩阵中涉及元素是n个,反映元素间的关系应是n-1个关系。事实上,由于判断转化矩阵中a11,a12,…,ann=1,因此对角线上的元素对计算判断转化矩阵中各行元素之乘积是没有影响的。基于以上考虑,应该计算Mi的n-1次方根。

 

③对Wli进行正则化处理:Wi=Wli/∑n1i=1Wli,其中Wli为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乘积的n-1次方根。正则化处理后,∑n1i=1Wi=1。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新方法中准则层的相对权重计算过程与传统层次分析法相比,区别主要在于第二步,即判断转化矩阵的计算。在判断转化矩阵中,aij保留了最初判断矩阵中rij之间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将最初判断矩阵的对角线相应因素和为1转化为了判断转化矩阵中的对角线相应因素积为1,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对权重明显集中,权重差距较大的现象。下面将通过实例,来验证该方法在处理权重差距较大问题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2层次分析法中相对权重的改进算法实际应用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记这7个指标分别为1、2、3、4、5、6、7。

 

2.1判断矩阵:11121314151617110.510.2510.8010.5510.7010.8010.75210.7510.510.9010.8010.8510.9510.90310.2010.1010.510.3510.3510.8010.40410.4510.2010.6510.510.5510.8510.60510.3010.1510.6510.4510.510.7510.60610.2010.0510.2010.1510.2510.510.25710.2510.1010.6010.4010.4010.7510.52.2判断转化矩阵

 

由上述矩阵结合算法新思路中判断转化矩阵的求法,不妨以a12与a21为例。

 

由r12=0.25,r21=0.75可知:a21·a12=1,

 

a21-a12=r21-r12,即a21·a12=1,

 

a21-a12=0.5。

 

解方程组可得:a12=0.780 8;a21=1.280 2。

 

同理,可求得所有a1ij,i,j=1,2,…,7。

 

汇总整理后可得如下判断转化矩阵:1112131415161711110.780 811.34411.051 211.219 811.34411.280 8211.280 81111.47711.34411.409 511.546 611.477310.74410.6771110.861 210.861 211.34410.905410.951 310.74411.161 21111.051 211.409 511.105510.819 810.709 511.161 210.951 31111.280 811.105610.74410.646 610.74410.709 510.780 81110.780 8710.780 810.67711.10510.90510.90511.280 8112.3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

 

由上述矩阵结合算法新思路中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方法可得:Mi分别为:2.316 294,8.186 244,0.454 378,1.345 582,0.909 344,0.154 815,0.612 73。Mi的n-1次方根分别为:1.150 268,1.419 648,0.876 805,1.050 715,0.984 286,0.732 772,0.921 605。

 

从而可以求得每个Mi相对权重,汇总整理如下:

 

%11121314151617统计局公布权重116120112115114110113新算法权重116.12119.89112.29114.72113.79110.27112.91传统层次分析法权123.36146.5913.1518.95111.8611.5414.55本例中,由最后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若使用传统层次分析法,则最终计算出的权重值差距较大且仅集中于个别因素;而使用新方法所计算出来的相对权重明显更接近于统计局所公布的数值,且由此方法计算出的权重值也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科学地测定社会经济现象,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如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统计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统计学成为当代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统计方法已成为经贸、金融、管理等许多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统计学》作为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培养目标是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统计思维和统计应用能力的经管人才。统计活动主要分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三个步骤。作为研究客观事物数据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各专业、各行业整理分析数据所必须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作为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高校统计学本科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仍偏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偏离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如何改进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 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客观的说,在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不过几十年时间,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在当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重视统计理论的学习,而统计实践的教学相对落后,因而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对统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上述问题。

1.2 缺乏灵活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从教学目的方面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传授,很少考虑如何使得学生养成统计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而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大多是抽象地介绍概念、理论与方法,很少涉及到统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造成学生对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难以深入理解。从教学方式上分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仍较为普遍,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缩小了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空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以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发展为出发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学的影响及在统计学领域中的运用。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而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学生通过短期突击强化可能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却未必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1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统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统计案例一般可分为调查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题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可以在课前引入与所学章节内容相关的小案例,由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本部分需要学习的统计原理和方法;也可在章节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编写一些案例,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解答,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或者也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案例素材,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专业指导。要寻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案例,要使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协调一致,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主要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变量往往是给定的。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些步骤包括数据获取过程往往是最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美国学者R.L.奥特与M.朗格内克将统计学理解为“从数据中学习的科学”,这一学习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即1.设计数据收集过程;2.准备用于分析的数据;3.分析数据;4.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两位学者提出的从数据中获取知识的“四步法”体现了项目教学的精髓。

与案例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数据收集(包括二手数据或次级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进一步组织调查从而获得数据。由于调查环节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是最耗费时间和经费的,因此,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项实证研究的质量乃至成败。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干中学”。教师需要在问卷设计、调查组织、数据收集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设计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2.3 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教学活动多半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过程繁琐、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大大减轻了统计运算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因此,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应由统计理论的传授逐步转向统计应用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基本原理后,大量的复杂的计算可交由计算机去完成。目前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pss、Minitab等,但是Excel是最易得的,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或者学生自己的计算机上,一般都安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可以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后动手的兴趣。

2.4 考核方式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改变将会引导教学过程进行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包括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只关注最后的结课考试的书面成绩,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书面考试等形式,全方位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的考核可分为:理论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实践部分可以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考评和计算机操作等形式。通过多种考核形式与方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水平。

3 结语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对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数理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难度。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独立学院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适应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冠鹏,等.基于研究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J].旅游学刊,2006(12):63-66.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数理统计方法这一研究重要工具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学科研项目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认识数理统计方法作用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其基本应用概念和实际作用过程,来找出该方法作用于经济学研究最佳使用方案。这是实现经济学科学研究成果作用效果和可靠性目标的关键,相关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实现数理统计方法的目标价值。

一、研究数学化经济学结合的重要性

经济学应用实现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中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相关建设人员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就难以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模型建设中去。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大经济学与数学结合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解释模型作用的结果目标。相关研究表明,数量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实现其发展应用的重要归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来将以往的方法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从而使经济学成为数学化的经济学。这样一来,经济学就能依据数学化实现现代化,进而建立起“新范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分析了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的必要性。此科研内容,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理论实践的作用效果。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要将基于“抽象力”的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数学化也要有所节制,不能无限度的覆盖于全部研究历程。此过程,还要应用合理的经济假设、更新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现实性解释以及定性到定量的转换,这些均为满足经济学研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

针对数学化与经济学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设人员还要将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进行质量控制。这是解读数学在经济学中意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将坚持客观事实以及实现简单解决复杂,作为实际方法应用的原则和目标。从实践的角度讲,相关学者还应提高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建立要点的研究力度。例如,明确数学在经济学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价值,确立实践方法应用的原则等。在经济学数学化的研究人才方面,相关人员应以创新原则作为体系培养的目标原则,这是使科研项目成果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关键。因此,科研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外,还要研究未来经济学科研项目的应用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经济学数学化研究的人力资源力量,从而尽早实现该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发挥。此外,在研究经济学项目使用规律的过程中,还要运用数学化的抽象性特点,从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控制。由此可见,经济学在没有数学化支撑的前提下,非常有可能成为经济哲学,即不能真正作用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建设[2]。

二、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应用概念

在EM算法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EM算法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方差分析方法虽然实现了应用普及,但其已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经济学快速开发建设的需求。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结合概率论以及统计科学,成功的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具体来说,该方法的应用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断关于研究总体的结论。因此,其应用的原理在于归纳。为提高获得信息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总体推断的误差,相关研究人员应充分应用以下数理统计方法,即:追踪数据分析方法(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元分析(Meta-Analysis)以及多层分析方法(Multilevel Data Analysis)[3]。

而从经济学应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具有社会性作用的科学,其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这就意味着经济学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分析。在实现数学化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参数检验法、相关分析法、描述性统计法、频数统计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非经济参数分析法、列联表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等。而可供选择的经济数学化计量模型则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协整毓误差修正模型、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区间估计模型、卡尔曼滤波、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过程与 ARCH 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以及数学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假定数学统计分布形式和未知数学函数的。此外,还可采用非参数分析法和半参数分析法来实现经济计量的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当计量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此研究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通径分析[4]。

三、应用数理统计法于检验经济绝对收入的过程分析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均可采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来进行数学化分析。以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会平均拿出多少钱进行消费问题为例。首先,经济绝对收入的计算需要将消费的实际支出与收入多少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收入的绝对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其次,经济绝对收入检验人员要明确几方面内容,即实际的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稳定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消费的倾向是否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里指的实际收入,是现期绝对的收入水平。再次,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经济模型,此过程是一个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理化的过程。具体应根据一元回归模型:

CONSP=α0+α1GDPP+μ,来进行实际数理化问题的计算[5]。其中CONSP指的是,人均居民消费的常数项,用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而GDPP则指的是,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边际消费的倾向在0到1之间。最后,研究人员就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散点图来观察CONSP和GDPP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研究人员应采用计量软件来模拟上述数据内容,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获取回归分析法的应用结果[6]。

四、数理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方法

前文内容分析了经济学问题研究采用数学计量方法,对绝对收入过程进行检验。此过程,数学化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要点,在于回归分析结果以及散点图的作用状态。这两方面内容,通过几秒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即可实现,但其中却包含着助弱隐性的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7]。例如,数学化经济学研究人员先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来对研究对象的参数进行估算。具体估算的内容有常数项和边际消费倾向。此过程,研究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极值,来实现作用原理的可靠性。对于参数估计值的计算方面,由于很多计量软件均是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设定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学问题研究人员要采用矩阵知识进行代码编写,即利用线性代数知识。此外,在对回归模型和经济学统计对象参数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和概率论知识。对模型结果进行经济解释,需要经济学知识。而收集数据,研究人员要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这则需要应用到数学中的统计学知识。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想实现经济学问题的准确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将统计学、理清数学以及经济学三方面知识内容结合起来[8]。

相关研究表明,数学化经济学研究的进程中,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集关系。如图1所示,为数学化经济学研究涉及学科的交集关系。

如图1所示,每个交集均有一门特定的学科。因此,研究人员在提升这三门学科的知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顺序。即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这就避免了替代与混淆研究问题的出现[9]。具体来说,科研人员要将经济学理论作为学习与自身提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数学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则是服务于经济学理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方法服务并服从经济理论。据研究人员对以往的经济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无论是经济学、数学还是统计学,均是认识和厘清现代化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只要将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对经济生活变化规律的准确研究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此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的消化快速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适应性,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的演变问题,其目的是为人们构建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经济生活环境[10]。就目前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较为复杂,研究人员要考虑现象产生背后的诸多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和理性的答案。这一过程,是一个需要精确推理、逻辑严谨的过程,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数学手段,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其中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数学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运算基本技巧的关键。虽然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最为枯燥、抽象,但其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性、精确性,又是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学初学者和入门研究既要学些理论知识,又要懂应用。从宏观的角度讲,数学有基础数学(在这里也称之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用数学之分,而经济学同样也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将知识的必须和够用两大因素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原则。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决定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快数学化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经济学科研成果的作用效果。具体要完善的内容包括: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要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元分析以及多层分析方法来进行实现。事实证明,对经济学问题研究对象应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统计学知识,来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而数学知识则是用来计算统计数据信息与经济性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出经济变化问题的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洪永淼. 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 统计研究,2016,05:3-12.

[2]王柱,李晓东. 近30年中国旅游经济学文献分析――10种旅游学和经济学主要期刊发表的旅游经济类论文研究[J]. 旅游研究,2013,02:14-22.

[3]潘永明,贾学学,魏永军. 我国团体融资研究回顾与展望――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6:102-108.

[4]解月.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商场现代化,2014,01:206-207.

[5]韩兆洲,王科欣. 《统计研究》之统计研究――《统计研究》创刊30周年回眸和展望[J]. 统计研究,2014,09:11-19.

[6]臧雷振,黄建军. 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世纪初的新争论、挑战与反思[J]. 政治学研究,2014,04:73-89.

[7]王庆芳,杜德瑞.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J]. 南开经济研究,2015,03:140-153.

篇6

《医药数理统计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及农科院校等部分专业要学的基础课程及必修课程,也是许多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医药数理统计学》是一门讲述随机现象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技巧。与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的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学生除了具备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知识、逻辑学知识,是大家公认的一门较难的课程。此课程中随机变量理论特别是一些习题,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缺乏思路,难以下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1 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思想和做法

由于此门课程的讲解注重应用因此应着重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讲解,淡化定理的严格证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2 《医药数理统计学》课程部分难点重点的教学措施

2.1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定义有现代数学中泛函分析的初步思想,因此分布函数的定义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强化分布函数的讲解和应用,在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时强调分布函数的作用,让学生多练习使用分布函数,这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他们接受了分布函数的定义之后,也就潜移默化地有一点现代数学思想。

2.2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是概率论的两个重要理论,对它们的理解是接受概率思想的标志。它们都是极限问题,需要极限的思想和任意小的概念。只靠语言叙述、定理证明是很难理解它们的。我们在教学中淡化定理的证明,着重于定理的分析理解,例如,作某种观察或试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情绪、仪器的偏移、主观感觉等等。它们每一个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都很小,但是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了观察误差。观察误差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是很多微小的独立随机变量的总和。按中心极限定理,这个总和(随机变量)应服从正态分布。结合实际例子,使大数定律的思想在学生头脑中自然形成。多举一些与医药学联系紧密的例题和习题。

2.3 最大似然估计方法

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方法不容易掌握,求解过程也比较烦琐,而它又是实际中很有意义的估计方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一个老猎人带领一个新手进山打猎,遇见一只飞跑的兔子,他们各发一弹,兔子被打中了,但身上只中一弹,到底是谁打中的呢?凭知觉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老猎手打中的;医生看病,在问明病人的症状后(包括必要的一些检查),作出诊断时总是对那些可能直接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多加考虑等,通过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初步的最大概率的想法。这种选择一个参数使得实验结果具有最大概率的思想就是极大似然法的基本思想,使学生将直观想法化成理论表示,建立模型函数,最后找出估计量。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

2.4 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

假设检验是依据经典数学的反正法原理,结合概率论中的小概率原理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的方法。理解它的难度大,往往学生会套公式做,但不会解释,更不能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对此可采取多将实例,细讲分析过程,讲明白小概率事件原理,同时注重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踊跃回答问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提高《医药数理统计学》学习效果,保证学习质量,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出几点建议

3.1 善于归纳

本课程内容较为散乱,每个问题都有不同背景,系统归结,找出共性,有利于整体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古典概型所求概率是随机事件在样本空间所占比例,是随机事件样本点数与样本点总数之比,几何概型虽然对象不同(样本点无穷多个,不可数),所求概率是两个几何体度量之比,但也是随机事件在样本空间所占比例,两者本质思路都是一样的,搞清这一点,对全面掌握知识很有帮助。

3.2 学科交叉,提高认识

本课程虽然内容独特,但我们将概率视为函数之后,就可以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广泛应用极限、导数、积分之后,不仅处理问题严格科学,更提高了对问题的理解认识。

3.3 加强练习,掌握技巧

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后练习,对例题及课后习题作精心选取,重点选择既具有实用背景又能对阐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有帮助、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例题和习题,利用课堂讨论、思考练习、课外答疑、批改讲评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医药学以及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工程或经济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练习,逐步加深对课程中各种概念理解,熟悉各种基本解题方法,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了统计方法,也记忆了很多公式以后,很茫然,不知该选用哪种方法来处理资料。例如:为了比较两种安眠药的疗效,将20名年龄、性别、病情等状况大体相同的失眠病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服用新旧两种安眠药,测得的睡眠延长时数如下表。

新药组xi 1.9 0.8 1.1 0.1 -0.1 4.4 5.5 1.6 4.6 3.4

旧药组yi 0.0 0.7 -0.2 -1.2 -0.1 2.0 3.7 0.8 3.4 2.4

假定两组睡眠延长时数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试检验两种安眠药的疗效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很多学生发现两组样本含量相同,往往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设计方法的内涵。配对设计的每对数据要求测自同一个个体(称为自身配对设计)或同一个来源的两个个体(称为同源配对设计)或条件相近的两个个体(称为条件相近者配对设计)。题中从失眠病患者这一总体中随机抽取20例受试对象,然后随机平分为两组,是典型的成组设计。如果题中说20例患者按照某一条件(对结果有影响的非处理因素)配成10对,然后把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分到新药组和旧药组中,问新旧两种药物对睡眠延长时数效果有无差别,这才是配对设计,所以学生一定要明白实验的设计方案,这是正确选用统计方法的前提。

3.4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程产生的背景,是迫切解决当时实际问题的需要。当今社会环境中,医药学、生物学、经济等大量问题都可以用概率方法研究解决,让学生们做一些相关资料处理工作,把所学的统计方法用到实际中,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每讲授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后,学生除了完成基本作业外,还要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文献,找出运用所学统计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的文献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学会查阅文献,而且通过查阅文献这一过程,对所学的统计方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同学还对一些杂志的文章所用的统计方法提出质疑,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认为统计学其实是很实用、很有趣的一门课程。

3.5 在《医药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引入CAI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CAI的引入,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因材施教、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但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吸引力,而在于教师的讲课方法和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不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应用CAI课件,不适合过多地用课件进行讲授,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统计学涵盖范围很广,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可以通过对整体中部分数据的分析,发现整体数据的性质。由于数据的统计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此,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这也是它不同于定性思维的主要表现。但统计思维与定性思维作为人类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对人类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类应对大自然事物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与存在性。统计学作为概率统计中随机变化的重要描述,对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及结果统计中规避失误风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明确及了解统计知识的特点及作用是现代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重要统计数据的合理分析,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知识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统计学思维与定性思维的不同。如教师在进行“运用样本数据对整体进行估计”的教学时,可通过引入具体数据,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明确样本数据的随机性与关联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抽样方法的合理性对总体概率具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选用的抽样方法较合理,那么,样本数据的信息就能够充分反映总体变化趋势与性质,对人们解决概率性事件具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具体生活案例的引入

为了帮助学生对不确定事件发生概率进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实际的生活经历来实现。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概率学知识的基本思想,使“概率与统计”知识在生活中具有更强的广泛应用性。如教师在进行“最小二乘法”的课堂教学时,通常会采用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最小二乘法”进行基本的介绍及解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实质的不理解,还不利于学生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通过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举例,让学生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散点图的整理与分析,从而发现不同的数据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变量关系,这时教师再引入“最小二乘法”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线性回归方程,完成“最小二乘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对教材及概率事件进行案例收集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还应加强对其他学科中有关概率事件案例的收集,同时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引用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知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31-02

试验统计方法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数理统计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四难”(教师感到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1],由田间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2个部分构成。开展试验统计方法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及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2]。为提高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试验统计方法课程设置等新情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分步改革实践,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内容,效果较好。此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文结合淮阴工学院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该课程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3-4]。

1明确课程定位,凝练教学目标

试验统计方法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统计学和概率论等学科的知识,实践性很强,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密切,大多属于数理统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忽略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锻炼学生能力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用时无从下手[3]。可见,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该课程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与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2个方面,其中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阶段的主要目标,而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可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另外,学习试验统计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田间试验设计技术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一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能够熟练地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5]。根据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需要,淮阴工学院将农学、园艺等专业原有的各种试验统计相关课程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课程名称为试验统计方法、统一课程性质为学科基础课、统一学时为56个学时。同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2-4]。因此,将试验统计方法课程定位为一门工具课、方法课和实验技能课。在确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综合考虑本科生的培养层次和课时要求,即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课程论文等环节,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试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技能等内容,达到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并具备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产品研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授课内容上去粗取精,抓住核心,注重实用。

2合理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改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6]。教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进行传授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本工具,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7]。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试验统计方法这门学科,选择内容全面的精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在博览群书、归纳、整理、总结各家所长的基础上,深切领会试验统计方法教学内容,透彻把握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遵循数学逻辑编排各章节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消化新知识,形成适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从不确定性和概率的视角思考问题[3]。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数据资料的类型、样本大小、设计方法、数据分布、结构等分析方法,熟练使用SPSS、DPS和Excel 等重要统计软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和分析,提高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单一的教学形式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或者会感觉课程内容较枯燥和抽象[8],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具体情况,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4]。为了使学生彻底理解知识,应同时注重讲练结合,如在课堂演示相关例题,可借助SPSS和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给学生预留充分消化知识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教学效果尤为重要。结合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改革[3]。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和随堂测验,在每次课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消化吸收生物统计理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习题训练和作业环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推理,并写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处理具体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奠定基础[2]。再者,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试验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由学生动手操作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Excel、DPS 等,由此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的目的[9]。最后,利用学生毕业设计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技能,指导学生针对具体课题进行正确的试验设计、实施和统计分析,系统、全面地完成试验课题和毕业论文,使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5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习的全面巩固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反馈教学成果的主要渠道[5]。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传统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应试教育现象,根据淮阴工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考试应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全面测试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行考知识与考方法相结合,考理论与考应用相结合,建立从学习过程、平时作业、上机实验直到期末考试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综合评定”的考核评价体系[10]。在教改中尝试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及实验测试3个部分,增加平时成绩及实验测试的比重,使其达到30%,笔试成绩占70%。另外,应兼顾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笔试内容的实用性,减少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很强但应用较少的题目[4]。为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作风,克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以及实现教考分离,由教研组组建试题库,考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结果表明,采用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既能兼顾一般学生的合格水平,又能突出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能力的发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结语

试验统计方法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学科中应用性很强的工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研人员主要从凝练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初步地改革探索。实践表明,学生不仅提高了使用统计软件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好地掌握了试验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达到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2]。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地加强研讨和交流,研究适于实际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参考文献

[1] 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2] 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233-234.

[3] 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4] 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1-83,87.

[5] 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68-69.

[6] 黄金林.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7] 万海清.21世纪生物统计学教材建设初探[J].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2):78-81.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1-02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和我国建设工程企业集团在国外项目的增多,社会对各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经过了正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近年来,对外承包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市场需求一直很强劲,每年都有大型知名的建筑企业都来招聘优秀人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不但懂得要英文条款的表达,还要具备工程背景与文化沉淀。只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合同条款、合同语言和大量的词汇,才能根据合同有理有据地进行各种文件的处理,游刃有余地处理和协调项目各方的关系。

《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是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咨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高级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因此,《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对于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一、课程教学概况

《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校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一门主要双语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出版的1999年第一版新红皮书作为教材,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FIDIC编制的其他合同条件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使学生了解FIDIC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标准合同条件出版物,了解和掌握业主、咨询工程师和承包商、指定的分包商和其他人员与劳务的权利和义务条款、工程承包的转让和分包条款、开工、竣工和推迟竣工条款、工程支付证书和履约保函、工程计量与变更条款、保险和争议解决的条款;掌握国际工程合同专业英文词汇和术语,掌握国际工程合同条款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在阅读合同、理解和翻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英文合同的读、译、写等工作。通过已毕业的从事国际工程管理的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得知,该课程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实践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改革目标

本课题针对《国际工程合同条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切合实际选用经典教材,与时俱进更新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选取书本合同条款紧密结合工程案例,增加案例的内容,并且增加多个合同对比讲解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专业英语术语,加强学生课后习题翻译练习。

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与网络结合,建设该课程网站,编制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全程录制精讲视频,上传到网上,使得在校学生更加方便随时学习,多次使用,使得教学方法和传播效果更加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工程英语文件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也会有极大的帮助。课题组将会对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投入更多的努力,为我国对外工程管理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改主要研究内容

(一)加强对本课程课内教学内容的完善

以1999年版新红皮书为基准,增加讲解国际工程合同条款的新版本(2005年)和谐版和总承包银皮书的内容,完善题库建设和丰富教学案例。紧跟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发展形势,针对目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增补和拓展,并进行比较和研究,结合现有的项目资源,搜集和整理项目中涉及招投标、设计、采购、施工、分包、融资、保险等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文件,恰当选择项目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次增加国际工程合同条款习题库建设,增加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实用技能拓展训练内容。除了课上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设计合适的课下练习题目。本研究从已有的实际的国际项目实践中选取素材方面编制习题库,进行实用技能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二)加强课外训练

加强教师课上教学讲解与学生课下动手作业相结合。设计习题和合同管理实践背景,将工程实践中的合同管理问题提出给学生,让他们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大量翻译各类合同和信函,加强索赔报告的撰写能力、加强合同理解和使用能力,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言,在同学中展示和表现自身的成果,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根据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翻译各类英文合同、报告、各类保函、撰写信函和索赔报告等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自2002年开设以来,项目负责人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且具备在国际项目上的应用经验,整理和积累了大量的合同条款相关资料,包括工程信函,国际贸易、国际工程各类合同条款(以上均为英文,并且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翻译和注解),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工程案例,教学资料齐备,习题集资料丰富,取材于国际工程管理实践。

(三)开展课程网站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合同原版条款采用课堂教学,对案例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理论教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对国际工程项目的理解更直观,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建立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网站,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增加课程资源库、视频库,使学生可方便获得本课程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这种方式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学生以及师生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和学习交流,共享学习资料。

课程网站设计“学子风采”专题,搜集往届优秀毕业生工作经历与心得体会及附带国外工程项目照片,用以鼓励在校学生向优秀的毕业学生学习,提高在校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东北林业大学教务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资助了几十门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学相长,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了,教学水平也日益提高。教师们在备课和录制精讲视频时,更加精心,课外时间也更多地上网学习,与时俱进。目前本课程网站建设的结构和具体内容均已经具备,委托专业的科技公司制作,经过教师反复修改,网站页面修改达到20多次,已经基本完成。

(四)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高等教育的教师也要“走出去”,应该定期到一线企业去进修,参与实践管理,这才是最有效的提高途径。实践的知识结合理论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本科教育中。只有和业内的各类项目管理者和其他高校的同行建立经常沟通,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外也要“请进来”,即邀请业内的知名人士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一线的项目经理或专业人员来校给学生和教师做演讲和报告,互相沟通,效果也是不错的。笔者多次邀请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和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常见问题的报告,并积极为学生们应聘工作、和企业牵线搭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这些专家在演讲之后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们的就业和应聘等方面开拓了思路,深深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对FIDIC国际工程合同条款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课程网站的建设,使该课程更加完善。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加适应了当前学生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水平,课件和视频上网,使得教师对课程准备更加充分,语言的运用更加标准,对合同条款的研究更加仔细和严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认识到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更多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佘立中.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教学内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2).

篇10

2由浅入深进行教学,易于学生理解

由浅入深进行讲授,可以淡化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畏惧感,易于学生理解。首先讲授学生直观可以理解的概念,再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讲授其他概念。在进一步深化教学的过程中,再配以易懂的例题说明就更容易理解概念了。比如,先讲授确定性现象,引入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通过随机试验取得试验数据,顺其自然就可以引入随机事件、频率和统计概率。其中随机事件和频率为数据,而统计概率为信息。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概率定义的优略,如统计概率有两大缺点:一是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二是得到的是概率的近似值,这样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理想。针对以上缺陷引入概率的古典定义就变的容易理解了,概率古典定义具有可计算性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明显的局限性,要求样本点有限。为解决概率古典定义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入几何方法、概率的公理化体系等。这就可以使学生顺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进行学习,同时也感觉不到本门课程的枯燥无味,也没有学习上的畏惧感,可以以轻松的身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行愉快的学习。

3精选例题,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精选例题,最好是采用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被社会所关注的、简单明了的、学生感兴趣的例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甲、乙两个赌徒进行赌博,在同一个赌场,由同一个工作人员进行掷骰子,单双押注,赌注翻倍增加,最后谁赢,由于概率相同,谁的赌资多谁赢的例题要比同条件掷一枚均匀硬币观察正反面出现的情况的例题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如某一长距离地下输送低压气体管道发生微小泄露,地面以上不易发现,只有运行仪表可以显示。但寻找泄漏点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不能遍地开花的挖地进行寻找,这就需要利用概率的知识来寻找泄漏点的简便办法了。首先对于管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列出采集数据、采集方法和样本,然后进行数据采集,列出函数关系进行计算,得出所需信息。按发生泄露的概率大小进行排列出管道具体部位,由发生泄露概率大的部位开始进行寻找,直至找到泄漏点并且修补完成为止,这样不仅节省了修复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减少了对地上建筑物的破坏和修复工作。这就说明概率的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充分说明了知识就是生产力的真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03-02

一、引言

概率统计课程作为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之一,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金融以及其他自然学科各领域,具有强烈的实际背景,可以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实施状况是普遍采用了比“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很多的多媒体教学,但具体教学实践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协作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上课时间紧促不够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容易导致教学中过分“重计算,轻能力,重概率,轻统计”,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并不能体现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评价意义和作用。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不足,从多渠道完善教学过程是势在必行的。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给以知识系统传授为主要模式的传统课堂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多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理念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关于混合式学习教学的思考

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有机地整合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和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就是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和欧洲高校利用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发展迅速,完全在线E-learning课程数量继续保持上升,而混合式E-learning增长速度最为迅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重视在线学习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这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毋庸置疑的必然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混合式学习也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之技术平台。国内多数著名大学都开展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探索,黎加厚认为混合式学习即所谓“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目前,国内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领域,是一种分散的以网络教学为主导的混合式学习。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混合式学习的理念方法应用于概率统计课程中,并根据学校教学特点,从集中的以面对面教学主导的混合式学习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混合式学习在该课程中的实用性,从而逐步改善教学效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概率统计解决专业问题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混合式学习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根据概率统计课程的具体学科内容,研究整个学习系统的要素,提出以下教学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中主要有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等要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通过QQ、微信、飞信、微博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某个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网络交流,完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目标,教师总结发现了问题之后顺利进入面对面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已达到“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反馈以微课视频为教学辅导手段,以小组协作为形式进行反思,既丰富了学习过程,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可以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教材―学生”相比,基于“自主学习―网络互动―面面授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三者多元化的有机融合。

四、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的教学措施

混合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措施实施概率统计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教学。

1.研究过程。概率统计课程为每周4学时,安排在每周二、周四进行。在周一、周三、周五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网络互动的学习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在面对面授课中及时解决。基于概率统计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面面授课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粉笔”相结合的传统授课以提高课堂效率。每周一次的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集中学习以及微课视频、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的发放,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独立完成的,既解决了传统授课下,面向全体学生众口难调、个体差异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其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案例。概率统计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自主学习环节用问题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笔者举如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a:给出中奖规则后,分析如下三个问题:(1)中奖几率与摸奖顺序有没有关系?(2)如果发行了100万张奖券,中一、二等奖的几率分别是多少?如果发行了2000万张、5000万张的中奖几率又会是多少?(3)如果让你摸奖,在什么情况下中奖几率会大一些?

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出现,以检验学生是否了解并理解即将授课的内容。通过互动交流教师会发现有不同的解答,教师在面面授课中分析总结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就会明白真正中奖的几率是很小的,科学的看待“中奖”问题,也可以对周围类似的事情做出合理解释。

案例b: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察某一公交车一天时间段的乘车人数,结合数据为该公交线路设计一个合理的车辆调度方案,这个方案如何兼顾乘客和公交公司的利益?

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是一个数学建模问题,学生身体力行的实施了统计观察,搜集数据,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概率统计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3.微课视频。概率统计课程64学时,课时紧任务重,课堂授课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后果,师生互动少,讲授中大多实行“概念―定理―例题”的死板教学方式,造成概念多难懂、例题多难解、方法多难想的局面。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前复习中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面对面教学中的典型例题也可以制作成微课,便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探究规律。对于强化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教师将录制的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同时,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综上所述,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更多的利用网络作为认知的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同时,能够使教师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学习环境、方式和资源优势来促进教学,以顺应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赵呈领.中国教育信息化[J].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1,(07).

篇12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32-0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师往往对影像学认识不足,使诊断难度加大,易延误病情而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在治疗上,以往文献多不主张用溶栓抗凝治疗,因有容易引起出血的副作用,但近年作者越来越多的主张应用抗凝、纤溶及溶栓治疗。国内有关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尚少。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0月用纤溶抗凝方法治疗32例颅内静脉血栓,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与回顾性调查的28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同时分析此6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60例,男14例,女46例,年龄20~60岁,平均31岁,所有患者均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血栓,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2例(上矢状窦血栓16例,大脑大静脉血栓16例,横窦血栓4例, 上矢状窦合并横窦血栓4例),男8例,女24例,平均28岁,均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纤溶和(或)抗凝治疗。对照组28例(回顾性对照病例,包括上矢状窦血栓18例,大脑大静脉血栓6例,横窦血栓2例,海绵窦血栓2例),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岁,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60例患者病因如下:产褥期20例,高热、多汗及脱水10例,口服避孕药4例,外伤及术后10例,人流术后2例,腹泻4例,病因未明10例。

1.2 临床表现

临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头痛(90.0%),视水肿(66.7%),脑膜刺激征(60.0%),意识障碍(40%),抽搐(36%),病理症(33.3%),运动障碍(30.0%),视力障碍(16.7%)精神症状(10.0%)。全部患者症状见表1,同时将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病情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 23例:其中,38例有脑水肿表现,30例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双侧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对称性低密度。头MRI 48例:48例患者均有异常改变,除有脑水肿、双侧基低节、丘脑、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表现外,40例患者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4例患者见静脉栓子。头颅MRV14例: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失,全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4例患者做此检查,显示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

1.4 治疗

传统治疗方法为应用脱水(甘露醇及甘油),扩容(低分子右旋糖苷及706代血浆),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观察组除此之外于入院当天应用纤溶和(或)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用东菱抗栓酶或降纤酶,首次用10 U,以后5 U,每日1次静点,5~7 d为1个疗程,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3 ml,每天2次皮下注射或法安明2 500~5 000 U,每日2次皮下注射,疗程7~14 d。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及体征恢复情况,统计痊愈率及死亡率,痊愈(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好转(颅内压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2 结果

MRI和MRV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组患者在缓解头痛、控制抽搐、意识恢复、体征恢复、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治愈26例(81.25%),好转4例(12.5%),死亡2例(6.25%),对照组治愈12例(42.9%),好转6例(21.4%),死亡10例(35.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所致,此外静脉本身受损、阻塞、狭窄均可使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由于静脉血流慢,压力低,一旦形成血栓则有扩散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病临床表现及体征各异,有人提出如下表现类型[1~2]: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②突然发病的神经系统局灶损害,酷似动脉性卒中;③神经系统局灶损害,有或无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病情常在数日内进展;④突然起病的头痛,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颅内静脉系统血栓主要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静脉循环障碍,其所致的脑水肿,软化或出血等病理改变,可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体征,常造成漏诊和误诊,临床医生应对本病有高度的警惕性。确诊本病需依靠影像学检查结果。当患者具有静脉血栓的易患因素,如产褥期、脱水、高热等,临床上出现以头痛为主,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腰穿提示颅内压增高而不伴有影像学上的占位病变时,要怀疑本病并对静脉窦进行重点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其特异性的变化为增强扫描时出现的空三角征,但头颅CT典型表现检出率较低,头MRI因其高分辨率和精确的定位性能为本病理想的检查方法。血栓形成初期,正常的血液流空现象消失,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和T2加权像低信号。发病1~2周,血栓内红细胞开始溶解,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表现为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以后由于血栓溶解,静脉窦重新出现血液流空现象。DSA是诊断的可靠手段,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颅内静脉系统闭塞的程度,而且能测定静脉窦显影时间,因此DSA检查明显优于MRI 和CT。但缺点是有创伤性,费用高,如有条件可行DSA检查以达到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3]。

本病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脱水,扩容,对症,病因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致残及死亡率均较高。有报道死亡率为25%~30%[4]。近年来研究主张应用纤溶及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但意见尚不一致。抗凝治疗在20世纪6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素能激活循环中的抗凝血酸Ⅲ,后者能抑制多种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的活性,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因此主要应用于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等,但其所获得的效益多被脑出血的危险的增加所掩盖,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5]。抗凝治疗特别是肝素治疗颅内静脉血栓一直有争议,多数文献认为其有出血的副作用而应谨慎应用,或不主张应用。但也有文献报道肝素治疗安全,有效,但无统一的疗程,剂量和给药途径。Einhaupl等[6]研究发现肝素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80%恢复正常,20%留有后遗症:而非肝素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仅有10%恢复正常,60%留有后遗症,30%死亡。新一代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的出现为颅内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药对Ⅹa的灭活作用保留,而对Ⅱa的灭活作用大大减弱,同时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活性物质,因此低分子肝素抗凝、抗栓作用强,而出血的副作用不大,不需要做更多凝血指标的监测。纤溶剂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同时能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栓形成促使血栓溶解,但有关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纤溶抗凝治疗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6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明确了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的意义,在治疗方面对32例患者早期应用纤溶及抗凝治疗与28例回顾性观察病例进行对比研究,在症状缓解,体征恢复、治愈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本组患者81.25%痊愈,与Perter等报道的77例痊愈率85.7%相近似。因此,我们认为纤溶抗凝治疗是本病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并且早期诊断对于预后恢复也起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如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时,应尽快做MRI等检查,以求早期正确诊断,确诊后立即进行抗凝或纤溶治疗是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有报道静脉系统20 d左右开始消溶,较大血栓60 d内可以消溶再通,更提示早期纤溶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疗程至少1周以上,最多2~3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合并出血。

[参考文献]

[1]Preter M,Tzourio C,Ameri A,et al.Long-term prognosis in x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Follow-up of 77 patients[J].Stroke,1996,27:243-246.

[2]Zuber M,Toulon P.Factor V Leiden mutationg in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J].Stroke,1996,27:1721-1723.

[3]方岩,袁向东,李家亮,等.临床脑血管病[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34-240.

[4]王晔,郑惠民,谢惠君.脑静脉血栓形成[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9,7(1):16-18.

[5]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3-8.

[6]Einhaupl KM,Villringer A,Meister W,et al.Heparin treatment in sinus venous thrombosis [J].Lancet,1991,338:597-6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