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间艺术的种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间艺术的种类

篇1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美、行腔圆润。三是起感叹词、语气助词的作用。

1.用于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它可以插在正词的中间,借正词的歌腔见缝插针,与正词裹在一起唱,且时值较短,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必须依附正词而发挥作用,起着垫字和华彩的作用。

如湖南嘉禾民歌片断:

歌中“送”是一个动词,“姐”是一个名词,同属单音节词,在单音节词中加上一个语气衬词“那”,促成了节奏的细分,产生了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歌曲的韵味。

2.用于词或词组之间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调剂节奏、起烘托的作用外,能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张口音,很好地起到了保字行腔的作用。

歌中衬字“呀”用在一更的时间名词之中,“啊”用在时间名词“一更”和方位名词“里”所组成的词组之中,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了张口音,不但使歌曲中的节奏起到了变化,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润腔的作用,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3.用于句间停顿处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扩充乐句和衬托色彩性衬腔来抒发歌曲情感。特别是在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满、行腔圆润,是句尾拖腔收润不可少的。

歌中衬词“啰”用在“一塘莲”的名词之中与之后,“哟”用在句间停顿处,即形容词“红红绿绿”之后与“水上”名词之后,使拖腔收韵圆满、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情感。

二、双音节结构衬词

双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经常出现在句中或者句尾,往往词组中第一个衬词都与语气衬词相联系,使之唱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歌中运用双音节衬词能使乐句扩展、句幅延伸,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哟”“哎嗨”“哟嗬”“呀嘛”“哼嗨”“唉呀”“那个”“那么”“哈咳”“里格”“哟喂”等等。双音节衬词的运用,可增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1.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大多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遇词即可套用。它们起着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地域化、生活化、口语化。

歌中每句词中都加了“那个”双音节衬词,很具地域特色。这种“衬词”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如果说词中“那个”衬词用在句中是为了体现口语化、生活化,顺应节奏的话,那么歌中“哎呀”这个双音节衬词用在句头处,效果实在是好。它不但承上启下,更为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期盼、一种深情,较好地表现了热恋中的姑娘急切盼望情哥归来的质朴情感。这是实词都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2.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类衬词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用在句尾处,起收字归韵的作用,体现生活化、口语化。如:

歌中每句词的结尾处都用到了衬词“哟喂”,体现了一种生活化、语气化,扩大了句子结构,使旋律自然流畅,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

三、多音节结构衬词

多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这种衬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气式衬词,如“哎嗨哎嗨呀”;口彩式衬词,如“嘚儿嘚儿”;拟声式衬词,如“七不龙冬锵冬锵”等以及多种类型的衬词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合型衬词”。这类衬词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它可以拓展成大段的衬词、衬腔,甚至可以发展到一个乐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乐意、深化强调主题、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它一般常用于乐句的开头,乐句中部以及句尾处等。

1.用于句首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歌曲首句的开始处,有的是作意境描述,起引子作用,有的是作感叹语,起“引腔”作用,无论起什么作用,它对歌曲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的客家山歌。这类山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开始的多音节衬词“哎呀嘞哎”是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叹语,在这里是起“引腔”作用的,凡是以“哎呀嘞哎”作“话引子”,即表示他要讲话了。歌中开始处运用“衬词”,使旋律明显具有粗放豪迈的山野气息,很好地起到了“引腔”的作用。

2.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句中,其目的是扩大句子结构,烘托、渲染正词,增强歌中欢快热烈的气氛。 歌中运用衬词“哎咳哎咳哟”较好地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不但陪衬、烘托了正词,还扩大了句子的结构,体现了地域风格,使歌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

3.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句尾运用多音节“衬词”是起补充作用的,其目的是使正词的乐段旋律继续和发展,把主题思想予以深化和加强,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丰满。这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曲目之一。描写了恋人专一、思念以及思念中略带幽怨的情节。衬词“呀啊个呀呀朵”是“开花调”特有的衬词形式,大都用于歌曲的结尾,它不但补充了词意,扩大了句式,而且形象生动、俏丽娇美。

总之,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从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运用相当广泛,且表现力十分丰富。了解、掌握“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96-01

目前,教育部门对于小学艺术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美观性还可以提高质量。然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进程,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可以体现在新课改上,它要求艺术在小学义务教育中应起的作用,同时鼓励艺术教师在教学规划部分有效率的完成。而有些可以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去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相结合,因此也要求艺术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本文着重介绍如何使用民间艺术资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具体教学资源。以达到促进创新教学的基本艺术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倡议,同时也提升和提高基层审美观。

一、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审美启蒙、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民间艺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公众审美感知。对于艺术的一般作品,民间艺术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直观和易于理解。同时由于民间艺术的历史悠久,所以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用来教化学生的审美观,让其承认民间艺术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追溯民间艺术的发展,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中,其表现形式都是活泼的,不具约束力和过度的功利思想。简洁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此外,在小学美术教学资源中引进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民主自豪感和民主自尊心。

2、有利于小学美术的多元化以及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民间艺术资源而言,它来自于私营部门。历史悠久,是属于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资源。因此,对于小学艺术教育,社区资源将被引入到小学教育计划,引进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怀有一颗好奇心,并且非常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在小学艺术教导的过程中,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地的文化和艺术资源的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同时还能提高当地人民的研究艺术的态度,并能开发出更多的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进行多样化和有趣的学习。

二、民间美术和小学美术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

民间自然事物和小学美术艺术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或许能看到从小学艺术和民间艺术这两个形状在特征上的内在联系。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著作的原始艺术中说到,民间艺术和小学美术书功能的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艺术与愿景”。他描述了艺术作为“自律”和“纪律”两种类型。除上述类型外第三种艺术类型是“自我调节”的艺术形式。可以直接说是三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和一个简单的原始艺术概念,因为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因此三种类型的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保持了原始的艺术状态。在艺术里面每一个作品灵感都是从个体生命里的冲动带来的。因此,任何的科学规律还是会影响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类作品也属于“纪律”类型,当然这类艺术不是真真纯艺术。从某种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和小学的艺术都是属于“自律”类型的范畴,而也是占主要地位的艺术形式,孩子们接受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会有亲密的自然感。在孩子们的艺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更符合孩子学习艺术的方式。

三、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具体方法

1、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民间艺术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作品,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艺术,如果再有条件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尽量去尝试民间艺术的创作。比如:可以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教导学生进行尝试艺术创作,比如制作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或是学生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还可以是学生自由发货想象的一些物品,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自己艺术作品。这样的目的是教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尝试,让学生大胆的去创作艺术。

2、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欣赏

民间艺术的有非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民间艺术很多都有很长的历史,并且一些民间艺术还是历史文化中的经典创作,让我们深刻记忆。在小学美术教导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和了解这些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同时还要讲解这些民间艺术的历史来源,还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艺术作品。

3、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让民间艺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教育范畴,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明白有一个民间艺术资源,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导时,美术教师要根据国家民间艺术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并将一些地方民间艺术家应邀到学校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或者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资源基地和重点领域。比如一些地方有很多瓷器制造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优势。让学校与瓷器制造厂进行联系,可以组织学生到瓷器制造厂观察瓷器的创作和烧制。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容易接受艺术,而这些影响是无法从课本里学习的。

总之,在学校艺术的教导中,让学生学会对艺术进行审美,将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播,也有利于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篇3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现在,忧郁民间艺术建设存在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发展。首先,从事民间艺术人员的生存境遇不佳,传统民间技艺行业费时费力,还需一定得悟性。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其次,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民间艺术团队的演艺人员普遍工资低,年轻人对这一行业不“感冒”。严重缺乏传承人和产业后继人。另外,大量相关的民间艺术资料遭到破损,对民间艺术传承带来巨大的阻碍。最后,如今大量的民间艺术演出团专业素质不强,表演水平一般,以致艺术传承的途径得以扭曲。

二、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1、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目前,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一种“艺绝人亡”的尴尬境地。因为技艺“口传心授”的特点,某项手艺也就会跟随着在某个地区消失了。目前许多民间艺术例如:糖画、木板年画,皮影等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一方面碍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传承中缺少完整的教授体系,是的民间艺术就像无源之水,正在枯竭。民间艺术丰富了艺术世界的种类和形式,同时它也是艺术创造最宽阔的载体。从专业的角度讲,这是对艺术本身不可再生的破坏。有些艺术真的就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力。艺术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艺术从来都是在社会广大群众中萌生,经由艺术家提炼升华而来。

民间艺术的保护任重道远,一下两点意见可作参考:(1)将民间艺术的地位提高,有些可以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当地文化部门和媒体的关注、报道,取得社会关注。政府也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2)艺术可以和经济有配合的发展。结合旅游业、乡镇企业提高手艺人的收入,让艺术在实践中保留、完善。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当然合作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开发。

2、民间艺术传承是高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面对我们丢失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或即将面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责任来保护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又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光靠专家学者去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更多的是靠全体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作用

1、有利于传承民间艺术,保护艺术文化生态平衡

高等院校汇集了全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是教授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主要平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是时代里,高校的责任是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承启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知识转化生产力。同时民间艺术进入大学课程,同样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青年学生的活力是张扬的,创新的。民族的、民间的、民众的文化在来自各地的学子的脑海汇聚、碰撞、反应、催生新形式、新内容的艺术美。高等院校应该高举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大旗,充分利用其人力、设备的优势,将更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保留,传之后世,呵护其萌芽开花。

2、有利于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民间艺术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把握时代特征。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地,有这两样乐器:霸王鞭和八角鼓。他们可以合着音乐在节日中登场表演。据了解,只是霸王鞭就有上百种打法(套路),每种打法少则四拍,多则三十六拍。这些民间艺术可以引入高校课程,删繁就简去粗求精后,保留原生态的舞步配合现代乐器的节奏相信会异彩纷呈。这样的舞蹈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传承。直观地视觉冲击,亲身感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当代前卫的大学生中,也许会催生符合时代脉搏的民间艺术新篇。提升社会艺术素养,谱写时代音符。

3、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2]

四、挖掘高校艺术教育融入民间艺术的途径

1、高校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

不管是艺术类高校还是综合类高校,丰富的文艺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各地高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高校多举办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艺术交流会、艺术展览、歌舞巡演等等。给学生足够的平台,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2、高校开设关于民间艺术的专业课程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术类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的精华进行基础教学,教师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有一定掌握,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充满乐趣而不乏枯燥。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增加学生兴趣,学生会自觉主动去接受民间艺术的课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得民间艺术只是得到普及。

3、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篇4

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的文化形式,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艺术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解释,民间艺术大致可以概括为“由具有传统遗产特征的要素构成,并由某一国家的一个群落或者某些个人创制并维系,反映该群落之传统艺术取向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它来源于民众并流传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民间艺术也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特点。民间艺术的形式包含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民间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打来愉悦的艺术享受,更能转化成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促进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还很薄弱,制定相关立法保护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民间艺术往往没有固定的作者和固定的物质载体,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一直是立法的难题之一。最早涉及对民间艺术进行法律保护的法律文件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修订的《伯尔尼公约》中规定:民间文艺可视为“作者身份不明”的一类作品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该规定表明:对作者的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推定该作者为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国民的未出版作品,由该国法律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各成员国内的权利。但是该条款把保护的对象局限于已经形成作品的民间艺术而对民间艺术的特有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没有提供全面的保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括并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民间艺术被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该公约的生效为民间艺术在全球的法律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做出详细规定。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经国务院授权,版权局和文化部多次启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草案)》的制定,但是一直没有出台。鉴于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严峻形势,各地方人大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2000年,《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作为我国第一个保护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出台,该条例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保护,没有具体规定使用者、所有者的权利、义务。此后,《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颁布。这说明我国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体系

(一)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主体。

保护民间艺术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民间艺术的归属问题,只有明确了权利主体,才能将民间艺术的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之上。笔者认为,若民间艺术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作者是确定的个人或者组织,那么该个人和组织自然能够成为民间艺术的权利人;如果民间艺术作品无法找到确定的作者,则应成立专门的民间艺术保护组织或协会担任民间艺术的权利人。由民间艺术产生的收益可以作为该组织或协会活动的经费以及民间艺术发展的支出;如果民间艺术尚未形成作品,而只是以某种艺术形式、文化形式的方式存在,笔者认为可以由国家作为权利的主体。在此情况下,保护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可以由政府担任或者由政府委托给其他组织代为行使。

(二)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

民间艺术纷繁复杂,因此确定其客体的范围难度很大。明确民间艺术的权利客体即界定民间艺术的范围,笔者认为,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是主要包括民间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形成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而造就的,因此,民间艺术是具有地区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具体而言,民间艺术的范围大体包括:

1.语言形式。例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神话等。

2.表演形式。例如民歌、民间舞蹈、节庆活动等。

3.传统手工艺。例如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编织、刺绣、服装式样、建筑艺术形式等。

(三)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内容。

权利内容应当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维护民间艺术原生面貌权、继承权与再创作权等;经济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专有使用权、许可使用权等。

(四)民间艺术保护的期限。

现行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财产权是有期限限制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一般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但是民间艺术通常具有群体创作的特性,因而难以确定具体的保护期限。另外,民间艺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保护期限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也无法衡量。再次,民间艺术往往是在民众中间通过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和传承的,确定的时间范围与民族艺术的形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民族艺术应当实行永久保护。

参考文献:

[1]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篇5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民间艺术涉及的领域范围相对广阔,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故此,民间艺术亟待加强宣传,完善创新与传承,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品牌等,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知识和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组成元素有艺术品交易、音像、雕塑、环境艺术、影视、传媒、服装、休闲娱乐等。可以理解为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再造与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

2民间艺术概述

2.1民间艺术的种类。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各个地方,受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与风格。在民间艺术当中,既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陶瓷;也有用于美化环境或者装饰房间的饰品,如剪贴画、木版年画等;同样也包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形态,如皮影戏等。从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此外,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2.2民间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且艺术品造型古朴精致,色彩大多以明丽为主,能够彰显民间艺术特有的艺术文化、艺术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等。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要追求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完美搭配,通过对称的构图、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凸显视觉美感。民间艺术的内容多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贴近;形式上,主要保持着地方淳朴清新的风格;材质上,主要以自然物质为制作原材料,如纸张、泥土等,通过合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展现制作材料的纹饰等特征。民间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主要以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特征凸显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等,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并且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

3民间艺术现存问题分析

3.1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民间艺术的存在本是为了满足某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但是随着时代变幻不停,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间艺术自然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生转型,小农经济方式发生变革,现代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而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过于明显,并不适应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民间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3.2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民间艺术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立足,则必须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然而,大多数理论认为传统民间艺术首先应该加强保护,即保存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其次加以创新,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形式。殊不知,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束之高阁”的保护,极易导致民间艺术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难以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不利于民间艺术的长久生存。3.3制作工艺粗糙。众所周知,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一些地方区域,主要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并且通常由基层手工艺者制作完成,制作工艺粗糙,艺术品不够精良,缺少美观感,导致民间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同时,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民间艺术若单纯保持原创精神却缺少精良的制作工艺,或者曲高和寡,坚持走高端小众路线,将无法激发现代大众群众的兴趣与喜爱,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不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3.4缺乏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意识。忽略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与行业作用等,资金支持、社会宣传等只能作为辅助力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传承人与行业自身的壮大,因此应该注重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

4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创新思路

4.1发挥政府主导量。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辅助,如果缺少政府力量的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将失去发展方向。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统计,并依法加强保护,定期下放资金,扶持民间艺术老艺人、技艺接班人等,同时帮助民间艺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资源等,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加强对特殊民间艺术的技艺人保护,加强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建设与开发,为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肥沃的土壤。最后,政府应该出台利好政策,按照地方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借助于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为民间艺术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使民间艺术可以顺利融入到经济市场当中。4.2加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民间艺术无法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专业的产业化人才,并且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素质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故此,民间艺术若想发展,则应该合理调整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文化创意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艺术人才的思想碰撞,进而为创意人才提供原创的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应该聘用一些高端创意人才,引导人才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创新艺术的产业化形式。4.3提升民间艺术品牌思维。民间艺术产业品牌,作为艺术文化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打造精良的品牌有助于增强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由此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故此,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塑造民间艺术形象,加强艺术的品牌效应。创建民间艺术品牌,优化营销方式,既能够加快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传承民间艺术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艺术品牌的打造,应该注重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设计中,要联系地方文化,借助于地方资源与现代技术,发挥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价值,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进而彰显民间艺术精品特色,提升民间艺术的竞争力。4.4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现阶段,我国一些民间艺术缺少创新能力,导致一些粗制滥造、制作不精良的民间艺术品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严重削弱了民间艺术的价值。故此,民间艺术应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元素与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如开发民间艺术的造型、精神内涵等,在汲取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特色,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等,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使民间艺术焕然一新。

篇6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是大众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的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民间艺术似乎时过境迁。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更为精制的工艺品,但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瑰宝,有着不同于纯艺术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1 源于民间生活――朴素美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它是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艺术形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如年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连年有余》描绘了一个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娃娃,身穿锦团服饰,颈戴长命银锁,在盛开的莲花丛中双手抱着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富贵、吉祥等人生愿望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朴实直观地表达出来。再如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 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 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 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不是因为它的材质的优劣或造型的独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它形成中凝聚着精湛的技艺,精湛技艺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民间艺术虽具有着朴实、简洁的美感,但它也蕴含着那些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而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今天很多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是特有的民间技艺手段,如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如《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于橄榄核上刻神态各异的十六个娃娃;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所述明代核雕艺人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等,栩栩如生、技艺惊人。民间艺术的工艺美体现手工制作的审美价值,它是技术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工艺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使民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总之,民间艺术产生于大众生活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审美价值,其特征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中国民间艺术会随时展而发展,在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民间艺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本色,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渊源,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篇7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ZHAG Zhong-b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价值 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1](p.3)当前,我国各类民间艺术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艺术与会展业的融合态势日益显著。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会展业态,通过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吸引参展商与观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的一种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方式。它有助于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增强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例如,“潍坊国际风筝节”经过近30年的精心打造,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以及潍坊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有力推动了风筝产业、会展产业及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模式

(一)陈列展览式

陈列展览式,指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陈列馆、会展中心等陈列展览场所为依托,围绕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或开发利用主题,举办各类展览,向公众提供民间艺术的陈列、展演、展销等产品或服务,达到收藏、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目的。

民间艺术博物馆汇聚了区域、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华,是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重要载体。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两类:其一,综合性民间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展品不受地域、民族、种类的限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及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其二,专题性民间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展品围绕某一专题内容展开,来源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具有专题性的特点。如扬州中国剪纸博物馆、常州梳篦博物馆、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河北吴桥杂技博物馆等。

(二)节庆集会式

指以传统节日、现代节庆、集市及庙会为依托,开发以民间艺术为主题或部分活动内容的节庆集会活动,具有文化交流、旅游、商贸交易等多重功能。根据节庆集会活动中民间艺术主题性程度高低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1.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节庆集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也包括现代的。多为政府主办,旨在提升地方民间艺术知名度,推动民间艺术开发利用工作,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民间艺术自身特征和节庆集会活动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民间艺术节庆集会活动,即利用与传统节日相伴生的民间艺术举办的节庆集会活动。民间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与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如影随形,是这些节日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秦淮灯会、自贡灯会、溱潼会船节、汨罗国际龙舟节便是依托南京、自贡两地春节期间的传统灯会、江苏姜堰清明时节的会船活动、湖南汨罗端午节龙舟赛发展起来的节庆集会活动。(2)以某种民间艺术为主题的现代节庆集会活动。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在民众生产生活中原本并非一种固定或俗成的节日活动,而是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依托区域特色民间艺术专门开发而成。(3)综合性民间艺术主题现代节庆集会活动。展演范围不受民间艺术地域、民族、种类的限制,集中展示某一区域、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各类民间艺术。

2.以民间艺术为部分活动内容的节庆集会活动。在传统节日、庙会、集市、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商品交易(展销)会等节庆集会中,民间艺术的展销、表演及民间艺术作品和民间艺人的评奖等活动,往往被作为节会活动内容的亮点与重头戏,既丰富、提升了节庆集会活动的内容与文化特色,又为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宣传平台,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会议式

政府、业界、学界举办的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各类会议,既促进了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又带动了区域会议经济的发展。对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城市而言,民间艺术主题类会议的举办,起到了通过经济建设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以理论研究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效果,有利于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互动发展。此外,民间艺术作为地域、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会展旅游的重要对象,展现了独特的地域自然、人文风貌,有助于丰富展会内容,增加展会吸引力。

当然,民间艺术的陈列展览式、节庆集会式与会议式三种会展开发模式,并非截然分离,彼此间存在交叉共融、互促互进的关系,如民间艺术节会活动的举办就常以各类展馆为载体,并举办各种会议作为重要活动内容。笔者分类之目的是为了相对清晰、规范地阐释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模式,以更好地把握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规律,为开发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三、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办展手段单一落后,效益欠佳

当前,民间艺术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布展形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考虑,致使展示效果差、效益欠佳。今后,有必要接轨市场,调整展示内容、布展形式及营销策略,改善民间艺术的展陈效果。其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视、听等感官刺激与互动操作体验,克服实物展示、图片、文字介绍等静态展示手段的不足。如“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通过环幕影院重现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给观众系统地介绍中国潍坊的风筝发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风筝制作技艺……触摸屏技术被应用于剪纸档案展览中,公众可以在电脑系统的引导之下自行学习和感受剪纸的艺术魅力。”[2](p.39)其二,通过空间提供、展览安排等措施,为民间艺人提供技艺展示空间及机会,增加民间艺术展演及互动体验项目,吸引公众参与。

(二)低层次、重复性开发,品牌展会缺乏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展会量多质劣,除了少数品牌展会,木雕节、面塑节、秧歌节等展会虽然不少,但主题、内容与形式趋同,举办时间缺乏连续性,规模及影响小,多数短寿或效益不佳。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应摒弃多而滥的数量扩张方式,走精品化、差异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品牌展会。首先,从民间艺术资源的独特及富集程度、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状况、会展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状况、政策性资源等影响因素出发,在资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论证区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是否可行。其次,基于民间艺术会展开发的可行性论证,确定特色展会主题。围绕展会主题,建立和完善民间艺术展会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通过在展会内容、形式、招商、招展、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打造品牌民间艺术展会。形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的民间艺术展会地域分布格局,实现民间艺术展会空间布局的协同化,避免低层次、重复性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资源浪费。

(三)经济利益至上,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人文关怀

在政府“GDP主义”思想及企业逐利动机的驱使下,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文化效益的现象,民间艺术沦为经济的附庸。表现为:其一,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化、碎片化滥用,缺乏对民间艺术深层内涵的挖掘与展示。其二,加入过多的商业炒作成分,如模特大赛、演唱会等大量与展会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活动充斥其间,混淆了主次,损害了民间艺术展会的专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因此,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应摒弃上述短视行为,给予民间艺术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民间艺术内涵的深层挖掘与展示,打造专业化的品牌展会,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政府大操大办,市场化运作及民众参与程度低

当前,民间艺术展会大多由政府一手包办,导致的问题有:其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政府行政手段的过多干预,排斥了市场化运作,往往造成展会活动运作成本高、财政负担重、经济效益差等“赔本赚吆喝”的问题。其二,民众参与程度低。在“民艺搭台,经济唱戏”观念主导下,经贸洽谈活动成为展会的主要内容,民间艺术沦为华丽的噱头,民众更多地是作为冷眼的旁观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介入到展会活动中,民众参与度不足。因此,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民众参与度势在必行。政府应发挥其引导、监督、协调、辅助作用,扶持并培育企业成为展会的运作主体,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此外,还会于民,根植民众生活需求,开发民众喜闻乐见的展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展会氛围,吸引民众参与,逐步形成“政府搭台、民艺唱戏、企业参与、百姓获益”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责任编辑:帅慧芳)

篇8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范畴,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现如今社会是以多元文化为主流,这给视觉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生机,使得多元化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潮流性方向。不少设计者开始把民间艺术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并受到可社会的认可和追捧,从而使得民族性的设计成为当代设计者所追求的,也达到了大众视觉欣赏的“境界”。同时,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内涵深厚,一直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源泉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形式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整体性也是基础性的学习内容。民间艺术形态多样且种类繁多,表现形式更是多元化的,将民间艺术引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其表现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学生视觉以冲击力;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和创新应用的最佳选择。我们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本身是人们对当地的生产、环境、自然美的再加工和创造,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现传递信息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感知和了解。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带有萨满文化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是对传统的图案、图形的夸张和象征意义传达信息的。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来彰显当地人民开朗、憨厚的性格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不少浮夸式的作品颇受大众的喜爱。笔者在教学中,以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让学生感知视觉传达的整体形态,进而鼓励学生尝试融入现代的科级手段来创新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运用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创造表现现代人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感受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实自我的设计思路。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确定不了设计作品的结构。而民间艺术作为设计的源泉,其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都有着独特性,其涉及的造型元素称为是“极其丰富而完整的原生态的中国本元文化与本元哲学的表现形式”。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法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民间艺术造型手法是对自然形体的夸张、变形、概括展示,而现代设计在造型上追求的是形象的鲜明、简约等。例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年年有余》《福禄寿》《万花开》《农民画》等;之后师生、生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在造型上选取的是什么手法。诸如,象征手法、夸张手法、变形手法等等。再次,结合现代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造型手法,从实践上寻找设计灵感,如学生将寓意“平安”的花瓶进行变形设计,塑造时尚性的商品广告设计作品;在平面设计中选取象征性的谐音来进行造型设计,如福以蝙蝠代替、余以鱼代替等。引导学生找到能够彰显视觉传达的设计源泉,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强化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视觉传达设计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最直接展示信息的内容,同时也是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是《基础图案》,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和各种表现技法,熟悉图案设计的造型、色彩和组织形式的规律及应用,学会实际表达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学习《基础图案》教学时,笔者以民间的剪纸艺术为例,让学生观摩剪纸艺术中的图案,鼓励学生尝试拷贝、挪用剪纸中的一些图案,如团花、动物、人物等,对图案的创作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在掌握图案的结构之后,可以对其进行调整,如结构调换、边缘转型等等,启发学生通过民间艺术图案找到新的图案设计创意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的设计技能,开始主动的去寻找民间图案,并结合其原有的造型、色彩、组织形式等进行规律化的整合,进而得出新的图案,强化了学生的图案设计实践技能,深化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4民间艺术内涵和精神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设计充满灵性,能够吸引大众的眼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设计的最高境界在于设计的内容能够通过视觉传达刺激大众的情感,使其产生一定的共鸣。一位艺术者提出“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民间艺术可谓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是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分解之前的原始状态,有着特殊的精神和韵味,是人们最自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感觉,带有强烈的自然灵感。因此,民间艺术也一直被称为是“母形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汲取民间艺术这种原始的内涵和精神,并升华自我的视觉传达设计学习。例如,民间艺术的内涵是祥和,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其展示的精神都融合了团圆、祥和、平安、富贵等内容,而这些精神和内涵也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是艺术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笔者以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这种精神,并体验其中最能够刺激人感官系统的内容,如情感、情形合一等。以农民画为例,母亲绣图:母亲给出门在外的儿女的鞋垫那一针一线,一花一木都饱含着母爱和深深的情意,能够很直接地让人感触。又如,情窦初开图:图中羞答答的少女在刺绣。让学生明白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东西在于:情感。要学会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真挚的倾注自己的情感,进而创作出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打动受众。总的来说,民间艺术中包含了太多的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值得教师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民间艺术来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艺术、体会艺术,进而创造艺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强化学生视觉传达设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7.

篇9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针对艺术教育而言,众多高校艺术类专业或课程缺乏特色,专业间缺乏区隔,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出路雷同等问题已经是很现实的棘手存在。一方面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民间艺术纳入到正规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通过高校专家学者的归纳、整理和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改进创新;进而培养民间艺术的高级传承和研究人才,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即成为高校特色艺术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进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文化

在现代工业潮流冲击以及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影响下,我国民间艺术一度曾被迷信于倡导现代文明的国人当作落后的象征而丢弃,年轻一代对本土民间艺术极其陌生,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作为“母性”艺术的文化根源性正在遭受威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本土化、高层次”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高校教育时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强化社会认同和文化弘扬。

2.完善高校现有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强化特色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的初步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艺术教育缺乏个性。而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将数百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整体艺术教育中,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特色性,根据高校自身环境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不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在降低高校艺术教育趋同的同时,丰富教育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强高校特色竞争力。办有特色的大学,就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优势资源教育,才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3.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促进民间艺术品味升华,焕发民间艺术新活力

由于绝大多数民间艺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及深厚的文化熏陶,这直接导致了很多民间艺术作品题材范围狭窄、表现方式单一、艺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高层次位置,作为艺术教育的传受双方都具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民间艺术通过高校教育平台,会接触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创作群体,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民间艺术的改革创新、品味升华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有助于焕发民间艺术的新活力。

4.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色,其民族化特征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是保护、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无国界”,通过高校教育,逐步培养起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创造者,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传播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准备,促进中国民族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三、高校教育探索与思考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大多数集中在理性思考和对具体实践的整理工作,2006年出版的《抢救民艺———潘鲁生民艺访谈录》在对我国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于民间艺术高级传承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提出了要求,认为高校在民艺拯救和传承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前后马腾、王莲等人发表的《将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等多篇文章就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教育是我国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同时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实践情况作了初步统计,关注到部分高校在对本土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设立了相关专业及课程,对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则更为具体地结合具体地域和专业进行了民间艺术改革创新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

将民间艺术资源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的观点日益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重视,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民间艺术品类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民间艺术进行“本土化”教育,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对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办学、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形成了民间艺术高等教育问题的共识。纵观过往研究和实践,以本土民间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体系等具体问题为依托,讨论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案,为推动该项教育向更远深方向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参考,这类研究和实践成果尚不多见。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11

从世界范围来看,成千上万的传统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的问题和现代化社会的挑战,能源的浪费、资源的枯竭、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信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2 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发表连续讲话,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已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被法国高新聘请,令台湾人咂舌,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是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这一切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重视。

一、现今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在近几年逐渐重视起来,但不免有后知后觉之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时事报道,资料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呈现缺失状态,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严重流失的现状,在大学校园这一块需要做到的就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从意识上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尽自己的努力,使曾经熠熠闪光的传统艺术重新绽放出光彩。

河北省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中华大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地方风格特点也十分鲜明。在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的形势下,河北民间艺术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蔚县剪纸、白沟河泥玩具等等均缺乏应有的传承发展。而在本省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没有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有所研究呈现缺失状态,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等均都没有这些民间艺术的专业研究。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而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就必须深入发掘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民间艺术,使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

二、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现状:

1、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如年画、石雕、剪纸等等都流传着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受到现代科技文明多方面影响。由于我省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再有传承的东西由于不能接近生活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被人们逐渐的淡忘,有些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的消失。通过分析河北传统民间艺术现状,传承发展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发生很大的破坏。(2)高科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改变了人民的审美观念。相比之下,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创新,不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3)社会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够,很多民间艺术没有继承人,这些文化都面临失传危险。

2、改革开放以后河北高校艺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也体现了很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西方艺术设计模式为主,缺乏创新。(2)对自身的民族艺术资源漠视不用,使我国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脱节,而对这些问题,我们需深入分析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合理传承民间艺术。

三、传统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传统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对民间艺术创造目的来说他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如剪纸、年画等等,这些审美和使用的目的创造与艺术教育如出一辙。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创作角度来说,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都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基石,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是一脉相承。

(2)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和造型手法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沿袭: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道德水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艺术设计者对民间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民间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传统道德思想可以使艺术创作得到启示。如春节每家门口都贴红色的对联和倒贴福字,这就象征着喜庆和福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用到。

(3)传统民间艺术可以扩展艺术设计的空间:在一般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看法就是比较过时的、落后的、怀旧的东西,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固有的传统形式一成不变,他可以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融合,因为他是现代艺术设计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只有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加以创造将他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的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用的一方面,全面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领域,才能达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四、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民间艺术走进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于中国本土艺术设计者来,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储备和底蕴,其创作就会缺乏民族神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1)首先在高校的艺术展厅定期开办具有河北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展,例如蔚县的剪纸、无极的剪纸以及丰宁满族剪纸,不同剪纸的风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见所分析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深入认知。再有就是在高校成立传统民间艺术学生社团,结合民间艺术的特色及相应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使得更多的人喜欢民间艺术,传承河北民间艺术。

(2)在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河北民间艺术课程,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武强年画传承着历史人文的理念,营建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发和传播中构建和美的社会;曲阳石雕艺术的人文理念涵纳与石雕艺术的文化阐释中,如此等等把这些人文理念添加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第二学期课程体系中,也就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开设。

(3)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技艺展演,有组织的举办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专题设计沙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可以借鉴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创作出既体现东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再有就是在高校设置介绍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网站,开阔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存在。

综合起来看,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在裂变中传承下去是最大的问题,而“民间艺术回民间”是重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起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高级文化分子,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爱国挚情,在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肩负重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设计作品,真正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河北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为建设这个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平台提供可能。

篇12

二、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

1.处理好文化发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间文化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改变时,人们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铺开,这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冲击。因此,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发展的根本。民间文化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炼,即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将封建的、愚昧的、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部分进行舍弃处理,将现代文化中的内容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实现既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又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形成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来文化元素,正确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壮大文化队伍,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使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队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给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使民间艺术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

在构建现代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化基础上,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是对民间艺术的延伸与发展。张道一提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的“母性”特点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为养料、具有繁衍发展的能力。这就我们需要抓住繁衍的内在动力,去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就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形式和内容来看,不管是剪纸、年画、泥塑玩具,还是皮影戏,它们都具有共同之处:是以民间固有的美学理念为审美尺度进行的造物活动,具有艺术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理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正‘为生活造福的艺术’”。也就是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为其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质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风格、内容、表现的手法、新的视觉形态就可以根据现时代的审美、时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扩展已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美感、丰富素材及主题,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内容,更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这样的民间艺术就再不会是古董和文化遗产,而是民间艺术的再生和繁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