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课研究

篇1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育

早在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艺术的感染作用,如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从外到内都要发展,才能符合“君子”的要求。而要达到“君子的人格”标准,就需要融入审美教育。再如近现代的,他在教育方针中明确了美育的地位,更全面地阐述了美育。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的德育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情感属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把审美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其最初的形式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学的艺术展现出来,这种侧重于从方法论来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以及美学的审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艺术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育是在思想政治课的视野下丰富了审美教育的内涵,使思想政治课与审美教育相融合,也就是德育与美育的结合。换言之,思想政治课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它也是富有情感的课程,应该有美的体验,应该加入审美教育的思想。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育困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当前学校、社会和家长更多地关注高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之下更容易被忽视。目前,在学校中并没有独立的审美教育课程,所谓的审美教育或者更多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规划上,或者寄栖于一些学科、课程之中,而以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为宗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审美教育也往往只是一种构成要素,而不是教育教学理念,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脱节。反思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能满足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提升以及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真正和美育相结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3.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素质在教师的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政治教师更要重视自己的素质,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只有自身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1教师要具有内在美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是个人综合素养中的核心部分,对自己及他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能,其内在美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1)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政治判断力。教师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要具有高水准的道德品质,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哲学,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教导学生做一个明辨事理的人。(2)专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专业的教学能力是核心。只有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才能轻松驾驭教材,区分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只有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才能把审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首先,教师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有足够的热情,要有敬业精神。只有拥有饱满的热情才会更加出色地备课及授课,才会积极地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去追寻真、善、美。其次,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这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课审美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学科知识,才能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专业的教育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3)崇高的审美意识。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崇高的审美意识,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现美的存在,才能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才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审美体验。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自身审美意识的前提是教师具备美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进而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实现审美教学目标。3.1.2教师要提升外在美的形象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教师不仅要有美的内在品质,还要有美的外在形象。美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态美和语言美。(1)教态美。教态是教师呈现给学生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教师具有美感的教态,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美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官刺激会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会使学生有美的享受。教师的外表其实是其品德修养、人格气质、思维特质、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外在体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服饰和教态,让其更加贴合教学内容。(2)语言美。语言是教师特色风格形成的基础,教师的语言美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要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教师的语言美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学科中融入审美教育,要逐层启发学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最后,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这时候就体现出教师语言美的重要性。优秀的思想政治课,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要让学生有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的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古诗词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单单凭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构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堂,才能使师生双方都得到更好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2.1发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审美元素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学生应该对美的事物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受力,不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这样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可以更加主动而积极地配合老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三课中讲到消费的相关知识,里面展示了购物场景,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哲学美,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荣誉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美和国家美的感受力,进而可以发现美、创造美。3.2.2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心。现今社会不主张培养“死读书”的高分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学校,但并不乏美的事物。在学校中有人文建筑、花草树木、一些品德高尚的学生与老师等等,这些美的事物等待学生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的元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3.2.3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谓创造美的能力,即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通过美的现象看到美的本质,最终通过这个本质的有关规律来创造美。感受美和发现美是提升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强调审美教育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感受美和发现美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4.1理论意义从性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分别属于德育和美育。从范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在精神内涵上是相通的,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的视角下对德育与美育进行审视,可以为中学素质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中学教育理论,有助于推动中学各学科的发展。4.2现实意义审美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期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进而使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提高他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学习主题后,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收集信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中的感情和体验。学习地点不再限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还要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教师自己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

3学习过程强调感悟性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化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长期起作用的,它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初中政治”是指在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初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更大更多更直接的帮助。这一思路并不否认未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没有意义,相反,我们认为二者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只是在目前中考升学压力下,为了鼓励更多教师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引导更多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这是一条可行的思路和探索。它的研究和推广可能让我们看到在初中阶段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美好前景―――所有的教师以应对中考学科一样的热情来认识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种习惯,使广大教师不再满足于守着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一个教书匠。

篇3

1.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提出的研究专题或问题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和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2.形式多样性原则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实例论证、模拟操作等活动形式都可以采用,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使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活动。

3.评价标准开放性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对研究性教学进行评价时,一般不注重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更加侧重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开放性的,而决不能搞“一刀切”。

4.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受当前学校图书的书量、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5.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同时它的每一个研究专题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材料作为研究支撑。因此,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样才能为深入研究各项专题搜集信息。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般说来,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是:研读教材――确立课题――指导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共四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1.通读教材

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课的起点和基础,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研读教材时可依据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等。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为确定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2.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视角,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3.指导研究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其次,要制定学习方案。再者,学生根据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第五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例,其学习目标应该包括(1)明确性质和作用。(2)了解有关纳税人的基本常识。(3)懂得国家有关收税的权力、公民有纳税的义务。(4)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是:他们根据计划先分头开展走访、调查、座谈、查阅资料等活动,掌握必要的数据和案例,了解不同的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不同表现。然后,对上述活动中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后确定执笔人撰写调查报告。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这一活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显得复杂、繁琐,但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4.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既是活动的终结过程,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活动作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仍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例,各个学生小组通过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和恰当否定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上述整个活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索,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所有知识点都通过研究性教学来传授同样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篇4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合作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积极应用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更大的学习潜能,并获得成功喜悦之情。成功积累的越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就越浓烈。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动机,促进了学生兴趣的提升,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其次,应用合作式学习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处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造成了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通过采用合作式学习之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能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最后,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能够高效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能够提升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进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1.掌握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将合作学习的对策和方法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其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运转,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分析,这样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引导,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高效的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因此,在上每节课之前,都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第四,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好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职能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优化合作学习方案,丰富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合作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学生分组工作,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优秀的学习成员,让他们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成员,保证全面进步。此外,还要优化小组之间的学习,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传授合理的学习方法;最后,总结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完毕之后,教师要针对课堂问题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让学生学会反思,从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篇5

一、实验准备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育观念

大家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的教学行为,就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满足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为满足于学书本知识而死记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会学,如何自学。据调查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知识的20%,绝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2.营造自学的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推行自学辅导法的拦路虎,不搬掉这个拦路虎不行。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老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3.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古人云:目录不明不做学问。目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节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精读用于每一框节。精读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如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就可以吸纳到教材中来。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总之,自学辅导法的实验准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非易事。因此,做好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的把实施自学辅导法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这是确保自学辅导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措施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老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由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课前学生以自学为主,课上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读并补充。这样做,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在课前心中有数,真正做到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导学式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问题)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①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②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③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⑤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老师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层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讨论原则等。这里着重讲一下分层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包括自学主体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和评价分层。所谓自学主体分层,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把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成绩优良;B组次之;C组即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来说,一个班中间(B组)大,两头(A、C组)小。老师不应把分组情况告诉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这个分层是一种动态分层,要随时注意其变化。所谓目标分层,是老师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细分为几个不同的能级层次,如识记、理解、活动等,并在学生自学前告诉学生(学生最好做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让他们在目标的调控下自学。这种分层比《课程标准》的三个层次更细化、更具体,可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和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任务分层,是指老师对A、B、C三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自学任务。对A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归纳总结,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即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都要达到。对B组,只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层次。对C组,也只是要求其识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过高。当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一视同仁。所谓评价分层,就是在讨论明确和检测反馈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即为优秀,应予鼓励。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评价分层都是动态的分层,老师要随时调整要求及评价。要实行好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吃透两头,大幅度增加备课量。

无论采用自由式还是目标导学式,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收获及启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主要是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人们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对此法不了解,由此而产生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由过去“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重知识结果,偏重认知性学习,受教材左右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辅导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了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篇6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性研究,并在研究活动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获取亲身参与与探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全渗透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研究性的教,是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的,研究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研究性的学,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通过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比较,有更贴近学生思想和实际生活,更贴近社会现实的显著特点。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学生封闭在课堂,将学生的视线和思想禁锢于教材,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发展。而在政治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能够针对教材或社会生活主动提出问题,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并确定专题,提高合作探索、整理资料、调查分析,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政治理论知识并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理论修养与政治信念。它可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的做法,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对真理主动探究,重视对社会问题的考察与关注。

对于如何搞好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政治、理论,使其初步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真正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应是开放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才有生命力,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得实践性大大增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范围大为拓展,学习规模大为改观,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把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课,学生才会有大的收益。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只以课堂为中心,脱离鲜活的社会生活,政治课就会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性。要摆脱这种现状,思想政治课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努力创设学习过程的问题性

就学科研究性学习而言更经常更普遍的是课堂教学。每一节普通的课堂教学过程点滴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方式,渐渐启迪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实践证明,完成上述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出原有存储知识,结合实际问题收集、分析和处理占有的全部有用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研究的过程,发现和发展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课堂充满问题,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同时也闪烁着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新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在传统教育的课程中,“确定性”“科学性”和“非质疑性”成为课堂解决问题的显著特点,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研究专题就是学习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是一个关键环节,正是在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里,发现问题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发挥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传授为接受过程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示性、扩展性、现实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和辩论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要善于营造学习过程的情境性

篇7

[2]曹亦豪.基于“项目”走班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10-111.

篇8

课前教学行为分析是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其二,学情分析。其三,教学准备情况。不但包括“以学生为本”的落实程度、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了解,还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等。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对于教学理念的把握程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应的要求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尊重学生往往能够被教师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能够就相应的问题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这点来看,大部分教师对于理念已经基本掌握,并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亦然,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在课前进行调查和了解。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未做好学情分析,对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了解不够,这样对于课前教学行为造成了影响,单纯地将教学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这样就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情分析方面,有所实践的教师仍在少数。

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行为还包括准备教学内容这个环节,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方面予以了肯定,这主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适当的课外扩展等。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只有小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着不足。此外,布置预习也是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科学地预习,不但能够对教材的知识做到一个整体的了解,发现存在的疑问并进行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将理论和材料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加强对规律的把握能力。学生收集的材料、疑问或是相关的思考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加强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层次,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想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二、讲述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占较大比重

讲述行为无论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思想政治课堂也是如此,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对语音、语速的表达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能够让学生区分重点难点。但是少数教师仍旧啰嗦、重复、冗余,教学的逻辑结构不严密,事实不清晰,且语速也没有起伏,比较单一,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大部分教师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其讲述行为还是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内容的阐述比较清晰,分析较为透彻,这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升。但是要使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讲述行为仍旧占着很大的比重,且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都喜闻乐见,并且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入地分析相关的理论,并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是十分信赖的。与此同时,也有学生对于教师这种说教式的讲述行为抱以反对的态度,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一起学习是自己最喜欢的,课堂表演、小组讨论等课堂形式是其比较希望开展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教师的讲述往往会占据课堂时间的一半,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而思想政治课教授的不但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从而造成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讲述行为学生们并不是十分反感,但是对于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普遍排斥,都希望能够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活动,将讲述和活动相结合。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在丰富课堂活动方面努力,这样才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板书行为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传统板书能力有所削弱

就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来看,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已经占到了大部分,课堂板书已经成为了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当前大部分教师都以多媒体技术为主,适当地利用板书,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板书以往一直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主要是其比较直观,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教学内容的脉络,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能够创建出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板书行为也已经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学技术对以往的板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其逐渐退出教学的舞台。

相对于以往的板书,多媒体技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有着较强的作用,能够对其兴趣产生一定的提升,此外,还可以使课堂板书的形象更加灵活多变。多媒体技术在这些方面突出的优势,显然被很多教师过分夸大,很多教师甚至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凡是课堂教学则必用课件,对于传统的板书形式抱以鄙夷的态度。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书写板书这种基本功已经被思想政治教师所忘却,随着传统板书地位被取代,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板书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往往把美观放在了第一位,对于教学的内容、知识结构却不是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本末倒置,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点。而那些被教师弄得精美绝伦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其二,以往在用粉笔进行板书的时候,这些内容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黑板之上,而电子板书往往是跳跃的,一个画面仅有一两个知识点,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记录和思考的时间变得非常少,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难度,更何况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其三,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就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由于需要注意到PPT的播放情况,所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不畅,这样就影响了交流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往往会罗列大量的内容,这样就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困难,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么多东西,不但没有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混乱。通过这种多媒体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思考被大量剥夺,教师的灌输显得更加明显,这样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四、提问难易程度把握不准,问题价值性和反馈能力有待提高

提问行为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这方面普遍较好,能够很好地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说明教师充分把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以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其还能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有一半的教师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这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说明了其对于学生了解程度不是很好,从而导致了问题设置的随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很多教师在提问之后,不急于马上得到回答,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再点名让学生回答。经常这样做的教师的数量占到了一半,提问直接要求回答的教师也有不少,这样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问题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在问题的反馈上面,能够做出概括和评价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且不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会用赞扬式的词汇来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问答中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大部分教师都能启发学生思考,然而对于时间的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候教师对于简单问题也留有时间,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而在较难的问题上时间就会紧缺,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就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得相应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五、课堂交流行为不到位,学生难信服

课堂交流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感受到情感交流的学生的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而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看法,在师生之间交流的时候,主要的方式是语言,当然神态、眼神的交流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师的课堂位置往往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相应的调查,反映教师到学生中间进行授课的学生人数占到了五成,而17.14%的学生表示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对于教师只在前排、不顾中后排学生,反映的学生占到了27.35%。

、社会科学知识是思想政治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同时还涉及到德育的功能,在当前的学生德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理论和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远大理想,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很看好,认为其并没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相应的综合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表现了接受的态度,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其实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长久发展,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学逻辑、教学任务等比较重视,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却并不是十分关注,这样就使其很难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表达,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被隐藏,使得其被动地记忆相应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对其发展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六、部分激发学习兴趣的行为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给出话题组织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一个较好的形式,多数学生也认为教师组织讨论的课堂行为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提供各种话题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然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效果一般,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这表明,尽管当前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都会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真正能组织有实效的课堂讨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却并不多。有些小组讨论的话题都是一些事实性材料,学生只需阅读教材便可回答问题,根本不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以说讨论的内容没有价值,难以激起学生思考,没有实际效果。

导课环节往往会被思想政治教师所利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单纯以此为目的,却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不加以思索,将很难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仅仅准备相关的材料来进行导课,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使其流于形式。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其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新闻来导入多学的课程,这样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并逐渐得到了普及,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综合评价机制,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将激励性评价理解得过于简单,似乎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论学生回答如何都给予“很好”、“不错”等赞扬性、激励性的评价,出现一种泛化的表扬。对学生进行表扬固然重要,学生能够回答问题正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表扬的对象应当是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的行为,但是对于错误的回答仍然需要进行纠正,纠正的对象是知识。过于简单的表扬只是一种形式,不仅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相反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无法清楚认识自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马会梅,宗岚,李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 黄慧静,辛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跨文化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

篇9

前言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者单项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的垄断者,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地位,然而学生却处于被动位置,只能被动的、机械的去接受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锻炼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也要深化改革,积极寻找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本文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结合这三个目标,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效率提出方法和措施。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面临的问题

1、学生过于被动,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课堂上,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太过被动,课堂上只有少数的尖子生同学紧随着老师的速度进行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大多数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对所学知识进入深入思考。然而,思想政治是一个需要学生积极进入思考的学科,如果知识被动的就收知识,所受到的教育和感悟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此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对问题不太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少用“我想、我认为”这样的词语,甚至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少之又少,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欠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欠缺

思想政治学科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时事政治有机的结合起来,然而当前的中学生习惯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少主动将所学知识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较差。

3、师生之间欠缺沟通

课堂上,老师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结构框架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很少和学生做互动与交流,交流也只仅限于提问问题请学生回答,很少做知识的探讨,和标新立异的交流。师生之间欠缺交流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影响了课堂效率。

二、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的措施

1、扩展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问题,解释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的措施之一。思想政治老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将国内外重大的时政信息和热点问题应用于课堂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此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感知生活的意识,留心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有效的将这些社会现象运用于课堂,把社会问题以及自己的评价判断纳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观察。思想政治是具有浓厚生活色彩和实践性质的学科,它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将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的阐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把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融入素材,这样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拉近课堂纪律,提高课堂纪律。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如今的学生思想独立性越来越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对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他们不能满足传统的单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引领学生、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积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有利于引人入胜、活灵活现的将教学内容引入良好的教学意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在课堂上,老师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多留给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不同的意见。

3、加强课堂评价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考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仅仅凭借一张考卷一锤定音,这样就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平时并不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是在考前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有些学生平时思考较多,但是由于抓不住考试技巧,或者拥有独创性的意见但是跟唯一的标准答案有偏差导致成绩不尽人意。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考评方式太过单一和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积极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和效率。其次,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尚未被挖掘的潜力,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机制,运用正确的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和交流方式,通过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客观的指导。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面对新课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进行理性思考,结合新课标的新目标,从课堂改革着手,积极寻求方式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实践联系,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

参考文献:

篇10

思想政治课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生活,要求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密切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指导。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没有比课堂熏陶这一教学途经更有效了。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以学生所普遍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为案例,如果将这些案例有效地引入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莫大的启示。例如,就业问题、诚信问题、谈恋爱问题、心理问题等,这样的典型案例的选择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教师可以选择身边典型的案例作为课堂案例的代表,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候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在生活化的设置中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教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从语言入手,而目前的“90后”注重多元化的语言体系学习,更认同自身的话语权。传统的说教式、命令式语言会让学生反感,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语言的表达上还要做到生活化、通俗化。

例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尽量使自身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再现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给学生直接的感官体验。教师可以播放青春励志故事视频或者名人的励志演讲等,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需要一步步地克服困难,在克服的过程中走上人生的巅峰。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案例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师生之间的讨论,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的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内容与学科特点。

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一课时,我采用了“阅读感知D分析讨论D拓展升华”三个环节,在多媒体上展示了成功实现理想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对你们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学习实现理想面临的难题以及应对的方法,激励学生以案例中的人物为榜样,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组织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角色和情景,在重现生活情境中启迪思维和触发感悟。

四、延伸生活化的教育空间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微博、微信、QQ等通信工具已经在高职生的基本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因时间、地点、学生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语音、文字上的交流,从而使教师教学更加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上传近期的动态情况,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并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部分高职生关注周边的社会民生问题或者是名人等,却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指导与关心。例如,广东茂名PX事件,部分茂名的学生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图片和死伤人员数据后,很片面地去考虑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背后的不良后果,还大肆地进行传播与讨论。因此,我通过班级的微信平台,适时对此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尤其是对不符合事实的图文进行证伪,在教学中及时纠正了少数学生的片面看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放在生活的大环境中,立足于高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思想政治课成为一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09-01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并引导其兴趣和意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参与度,不断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改进教学目标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在教学目标上,由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素质为主转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如果只是简单地灌输书本知识,不重视心灵体验,这其实是把学生看成一个呆板机械的“知识接收容器”,难以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2)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的民主化程度密切相关。只有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主体性教育才能有效进行并发挥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学环境具有民主精神,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板着面孔说教,更不能动辄训人。这样,学生才能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

(3)在教学方法上,由单一型的线形教学结构向复合型的立体教学结构转变。当前,要实现由满堂灌到启发式的转变,就必须对传统的线形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向复合型的立体教学结构转变。所谓立体教学结构,是指符合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如演讲辩论、边讲边议、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参与、直观教学、愉快教学、电化教学等,这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4)在教W评价上,由一元、封闭的教学评价方式向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转变。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一元的,即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封闭的评价方式主要弊端在于它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差异性,遵循导向性、整体性、客观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评价。为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把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把考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与学生的平时表现相结合,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表现和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这样,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变得多元化,空间变大,变得开放灵活,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就得到提高。

三、积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成长既依赖于理论教育,也依赖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使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树立科学的政治理念。同时,学校要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内心信念,养成文明、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不断成长、发展。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创建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从狭义上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指的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导致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单调化,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直接等同,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从而出现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借助合适的载体,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课前基于问题发现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先行组织学习,在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实际或进行新闻观察,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播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阐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分析评价;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同学解决。该形式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围绕时政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分析或辩论交流、交锋,形成观点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价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该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或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3.在课后基于问题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之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巩固、提升课内知识。课后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认知和感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定的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过程加以落实,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