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速度较慢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对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
1、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很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使得农村大量土地流失、闲置与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并且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有下滑的趋势。
2、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目前仍以小农户为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小,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导致农产品产销难对接,从而容易过度刺激或抑制生产,并引起相关价格较大涨落。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灌溉方式(人工灌溉)落后等问题。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
4、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制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已经实行“农村医疗合作社”,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而相对于大城市充足的教育资源,农村的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贫乏、课外创新拓展不足;而较之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则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极其不健全,不公平待遇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5、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分户经营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保护,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等不协调状况未得以根本上的改变。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很突出,特别是滥征乱战农村土地、拖欠农民工工资、污染农村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局部地区相当突出。
6、我国农产品生产粗放,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使得农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增收。
7、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信贷等资金来源狭窄,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鉴于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思考,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的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农村收入来源的支柱———农业的发展几乎决定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将人们的视线又重新吸引到未来农业发展上来。农业面临着一波波巨大的挑战:伴随着农业生产中现代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的高要求;为适应更新速度快而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的高受教育程度;进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的加快农业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所谓“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意味着,把农业发展成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安排的农业;成为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农业;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农业。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还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作用。
1.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自由化的贸易要求配套有灵活的农业管理体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的生产政策、价格政策、市场政策、储备政策等一系列做出及时的应急调整。
2.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针对从事农业的主体的变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未能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农村学生应加大职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实现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衔接。而对于已投身于农业的农民来说,应定期组织关于农业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其具有更专业的素质。并且,可以通过吸引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人才,来提升整体的水平,调动积极性。或者定期组织参观比较成功的农业发展基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对于政府来讲,其主要职责并不是对农产品的市场进行调控,而是提供服务。其具体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示范等途径,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农村农业产业政策推广出去,进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政府的调整与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下,形成真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营者之间、村落之间相互协作的形成和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提供农村农业生产必须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公共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诸如兴修水利,加强改土、水肥、良种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属于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具有提高农业科技进步长期效果。
三是改善农业领域公共投资不足。对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农业补贴,应减少对生产的直接补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将其转化为对农业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补贴。通过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保证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由于农产品生产存在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必定会造成农产品要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流通和进行长距离的运销。所以,流通渠道的畅通对于保障生产者利益极为关键。应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以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行的管理范围,保证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五是帮助建立和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与全国乃至国际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专业化合作。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鼓励农户之间的联合、合作、学习、研究,以此为基础,发展村落之间的农业行业协会,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价格协调、纠纷处理、市场拓展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农民、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
4.注重对于对农产品品牌的建立。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更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现如今的农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以品种归类,如:番茄、葡萄,充其量以地区划分,如:东北的大米,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因而在市场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可以迅速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旦被接受,则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二)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
农村金融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为支撑点,因而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数量规模小,且农户非常分散,正规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往往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如果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如成立乡村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不仅可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而且由于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质量。
另外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担保机制为前提,努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农信社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改革传统储蓄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条件。
农村税费制度是一套向农民征税或收费的体系,它反映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农业税收而言,因为近几年的减免政策,农民负担并不高,负担最重的是来自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多达数百项。要想彻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应找到根源所在,明确责任,防止各单位之间推卸,奖励揭发检举行为,并对严惩恶劣行为,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应降低其税负,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退税,并提高出口退税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蔡昉,王德文,都阳著,格致出版社
[2]《中国经济改革30 年,农村经济卷》,韩俊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3]《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贫家研究》,高宏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思考》,陈钰《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知识技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教育为纽带,个人与社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个人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教育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尤其重男轻女,很多人不生出男孩不罢休,导致农村整体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又或者忙于外出打工挣钱,既没有精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也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状况,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人,只有不断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人才的培养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落后的教育水平严重滞后了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农村想要发展经济,首先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建设。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2.1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以较快步伐发展。但是,农村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与经济发展出现断层现象,这从农村教育师资队伍上就能看得出来。首先,师资人数不够。在农村的好多学校中,班级上仅有语、数、外老师,而没有体、音、美老师,这些非主课老师或者临时外聘,或由其他主课老师替代,难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加剧了其人才外流。其次,师资素质不高。很多农村教师都是中专或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为数不多,研究生学历更是几乎没有。农村教师很难有外出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
在我国,至少有两个孩子的农村家庭约占到农村家庭总数量的一半,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每个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都是一笔不菲的经济开支。从学前教育开始,每个子女每年的教育投资费用最少都要2000元,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成,高中时期的教育费用会有所增加,到大学阶段时,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每年差不多都要突破万元。因此,很多有两孩或以上的农村家庭无力承担这些教育费用,从而选择让子女提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特别是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其女孩的退学率会更高。在农村,教育得不到重视,除了教育费用高昂之外,还因为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今不少农村家庭的经济状态得到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完全负担得起,但是由于其教育意识淡薄,所以不想承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造成子女丧失进一步提升受教育水平的机会。另外,当前大学生遭遇就业困难,而部分学历不高的人挣得盆满钵满,使得“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书读得越少钱挣得越多”之类的观点在某些农村地区盛行,原本就十分淡薄的农村教育观念受到更严重的冲击。农村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将对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1重新构建农村教育制度
良好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对教育发展来说同样如此,优秀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农民和农业是农村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农业紧紧相连,因此,农村教育也应该结合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需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符合农村发展的教育制度。一是在监管方面,政府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虽然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其关注程度仍有不足,这也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所以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要对农村包括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二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各农村中小学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为实现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必须考虑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教学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要发挥劳动分工的思想,制定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各种奖励制度以及动力制度。三是在校外教育方面,家长要努力发挥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约束作用,家长和学校两相结合,共同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四是在幼儿教育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更多个人或企业从事这方面的教育,以弥补农村幼儿教育的缺口,但同时也要注意约束机制的设置,防止腐败违法问题的发生。五是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要积极匹配与农村中小学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所偏颇,尽可能确保所有适龄孩子正常入学,并就近享有教育资源。
3.2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我国不少农村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甚少,针对这一状况,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一些农村家庭担负不起子女的教育支出,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发挥其调配和扶持作用,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以满足适龄孩子对教育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就必须予以配合,真正落实教育保障工作,尤其是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在实处,让广大农民受益;对于部分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农村家庭,则应该建立学杂费免收制度,在学生的生活费方面也应予以一定补助。同时,为防止教育经费被少数人挪用或贪污,应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扶持下,建立起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补助方面,必须对专项资金予以封闭管理,对其申请程序严格把关,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而不是骗保骗补。同时,要缩减资金下发的中间环节,打造畅通的资金发放渠道,尽可能做到直接将资金下发到对应的农村教育学校或教学机构。此外,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农村教育的软肋,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师资队伍的补充和培养工作,不仅要鼓励高学历高素质教师下基层,更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尽可能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留住优秀人才。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是其重要支撑,同时,农村教育又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基础,两者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丽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15(11).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 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 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 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2.2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有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多数景区景点基本都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农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加大宣传,整合营销。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信息、资金及技术等方面不及城市地区,而且现有的旅游地宣传也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所以加大农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做好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工作,各级旅游部门要齐心协力,指导和帮助做好农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和包装工作,使农村旅游产品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从而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形成强大宣传促销攻势,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如开办乡村旅游网站、举办讨论、征文等活动来宣传农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4 强化素质,改善环境。
旅游市场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在旅游者的意向中,农村旅游是文化品位极高的一类旅游产品。而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就会自觉从农村资源的大处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发掘特色,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升华品牌。而且由于经营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会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农村旅游环境,自然,同时也影响其他居民和游客。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差、不谙市场运作、只注重眼前利益、环境意识弱等方面。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请专家定期对经营者进行培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守法规的一代新型农民,拓宽乡村旅游就业渠道,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中来;同时,政府交通部门要将农村旅游景区景点道路建设纳入计划;此外,政府在金融等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带动农民增加旅游开发投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2.5 协调关系,持续发展。
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间的内在统一规律,先规划、后开发,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总之,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尽快通过努力,不但使农村旅游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而且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苏北春.乡村旅游业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J].乡镇经济,2007,(4):24-26.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29.
[3]冯维波.对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