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速度较慢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对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
1、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很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使得农村大量土地流失、闲置与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并且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有下滑的趋势。
2、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目前仍以小农户为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小,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导致农产品产销难对接,从而容易过度刺激或抑制生产,并引起相关价格较大涨落。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灌溉方式(人工灌溉)落后等问题。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
4、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制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已经实行“农村医疗合作社”,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而相对于大城市充足的教育资源,农村的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贫乏、课外创新拓展不足;而较之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则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极其不健全,不公平待遇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5、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分户经营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保护,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等不协调状况未得以根本上的改变。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很突出,特别是滥征乱战农村土地、拖欠农民工工资、污染农村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局部地区相当突出。
6、我国农产品生产粗放,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使得农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增收。
7、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信贷等资金来源狭窄,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鉴于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思考,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的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农村收入来源的支柱———农业的发展几乎决定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将人们的视线又重新吸引到未来农业发展上来。农业面临着一波波巨大的挑战:伴随着农业生产中现代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的高要求;为适应更新速度快而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的高受教育程度;进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的加快农业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所谓“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意味着,把农业发展成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安排的农业;成为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农业;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农业。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还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作用。
1.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自由化的贸易要求配套有灵活的农业管理体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的生产政策、价格政策、市场政策、储备政策等一系列做出及时的应急调整。
2.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针对从事农业的主体的变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未能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农村学生应加大职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实现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衔接。而对于已投身于农业的农民来说,应定期组织关于农业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其具有更专业的素质。并且,可以通过吸引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人才,来提升整体的水平,调动积极性。或者定期组织参观比较成功的农业发展基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对于政府来讲,其主要职责并不是对农产品的市场进行调控,而是提供服务。其具体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示范等途径,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农村农业产业政策推广出去,进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政府的调整与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下,形成真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营者之间、村落之间相互协作的形成和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提供农村农业生产必须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公共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诸如兴修水利,加强改土、水肥、良种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属于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具有提高农业科技进步长期效果。
三是改善农业领域公共投资不足。对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农业补贴,应减少对生产的直接补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将其转化为对农业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补贴。通过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保证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由于农产品生产存在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必定会造成农产品要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流通和进行长距离的运销。所以,流通渠道的畅通对于保障生产者利益极为关键。应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以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行的管理范围,保证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五是帮助建立和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与全国乃至国际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专业化合作。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鼓励农户之间的联合、合作、学习、研究,以此为基础,发展村落之间的农业行业协会,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价格协调、纠纷处理、市场拓展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农民、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
4.注重对于对农产品品牌的建立。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更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现如今的农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以品种归类,如:番茄、葡萄,充其量以地区划分,如:东北的大米,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因而在市场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可以迅速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旦被接受,则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二)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
农村金融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为支撑点,因而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数量规模小,且农户非常分散,正规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往往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如果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如成立乡村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不仅可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而且由于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质量。
另外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担保机制为前提,努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农信社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改革传统储蓄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条件。
农村税费制度是一套向农民征税或收费的体系,它反映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农业税收而言,因为近几年的减免政策,农民负担并不高,负担最重的是来自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多达数百项。要想彻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应找到根源所在,明确责任,防止各单位之间推卸,奖励揭发检举行为,并对严惩恶劣行为,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应降低其税负,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退税,并提高出口退税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蔡昉,王德文,都阳著,格致出版社
[2]《中国经济改革30 年,农村经济卷》,韩俊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3]《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贫家研究》,高宏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思考》,陈钰《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知识技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教育为纽带,个人与社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个人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教育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尤其重男轻女,很多人不生出男孩不罢休,导致农村整体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又或者忙于外出打工挣钱,既没有精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也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状况,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人,只有不断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人才的培养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落后的教育水平严重滞后了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农村想要发展经济,首先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建设。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2.1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以较快步伐发展。但是,农村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与经济发展出现断层现象,这从农村教育师资队伍上就能看得出来。首先,师资人数不够。在农村的好多学校中,班级上仅有语、数、外老师,而没有体、音、美老师,这些非主课老师或者临时外聘,或由其他主课老师替代,难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加剧了其人才外流。其次,师资素质不高。很多农村教师都是中专或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为数不多,研究生学历更是几乎没有。农村教师很难有外出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
在我国,至少有两个孩子的农村家庭约占到农村家庭总数量的一半,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每个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都是一笔不菲的经济开支。从学前教育开始,每个子女每年的教育投资费用最少都要2000元,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成,高中时期的教育费用会有所增加,到大学阶段时,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每年差不多都要突破万元。因此,很多有两孩或以上的农村家庭无力承担这些教育费用,从而选择让子女提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特别是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其女孩的退学率会更高。在农村,教育得不到重视,除了教育费用高昂之外,还因为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今不少农村家庭的经济状态得到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完全负担得起,但是由于其教育意识淡薄,所以不想承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造成子女丧失进一步提升受教育水平的机会。另外,当前大学生遭遇就业困难,而部分学历不高的人挣得盆满钵满,使得“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书读得越少钱挣得越多”之类的观点在某些农村地区盛行,原本就十分淡薄的农村教育观念受到更严重的冲击。农村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将对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1重新构建农村教育制度
良好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对教育发展来说同样如此,优秀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农民和农业是农村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农业紧紧相连,因此,农村教育也应该结合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需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符合农村发展的教育制度。一是在监管方面,政府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虽然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其关注程度仍有不足,这也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所以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要对农村包括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二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各农村中小学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为实现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必须考虑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教学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要发挥劳动分工的思想,制定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各种奖励制度以及动力制度。三是在校外教育方面,家长要努力发挥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约束作用,家长和学校两相结合,共同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四是在幼儿教育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更多个人或企业从事这方面的教育,以弥补农村幼儿教育的缺口,但同时也要注意约束机制的设置,防止腐败违法问题的发生。五是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要积极匹配与农村中小学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所偏颇,尽可能确保所有适龄孩子正常入学,并就近享有教育资源。
3.2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我国不少农村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甚少,针对这一状况,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一些农村家庭担负不起子女的教育支出,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发挥其调配和扶持作用,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以满足适龄孩子对教育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就必须予以配合,真正落实教育保障工作,尤其是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在实处,让广大农民受益;对于部分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农村家庭,则应该建立学杂费免收制度,在学生的生活费方面也应予以一定补助。同时,为防止教育经费被少数人挪用或贪污,应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扶持下,建立起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补助方面,必须对专项资金予以封闭管理,对其申请程序严格把关,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而不是骗保骗补。同时,要缩减资金下发的中间环节,打造畅通的资金发放渠道,尽可能做到直接将资金下发到对应的农村教育学校或教学机构。此外,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农村教育的软肋,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师资队伍的补充和培养工作,不仅要鼓励高学历高素质教师下基层,更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尽可能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留住优秀人才。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是其重要支撑,同时,农村教育又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基础,两者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丽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15(11).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 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 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 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2.2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有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多数景区景点基本都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农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加大宣传,整合营销。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信息、资金及技术等方面不及城市地区,而且现有的旅游地宣传也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所以加大农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做好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工作,各级旅游部门要齐心协力,指导和帮助做好农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和包装工作,使农村旅游产品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从而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形成强大宣传促销攻势,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如开办乡村旅游网站、举办讨论、征文等活动来宣传农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4 强化素质,改善环境。
旅游市场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在旅游者的意向中,农村旅游是文化品位极高的一类旅游产品。而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就会自觉从农村资源的大处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发掘特色,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升华品牌。而且由于经营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会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农村旅游环境,自然,同时也影响其他居民和游客。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差、不谙市场运作、只注重眼前利益、环境意识弱等方面。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请专家定期对经营者进行培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守法规的一代新型农民,拓宽乡村旅游就业渠道,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中来;同时,政府交通部门要将农村旅游景区景点道路建设纳入计划;此外,政府在金融等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带动农民增加旅游开发投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2.5 协调关系,持续发展。
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间的内在统一规律,先规划、后开发,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总之,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尽快通过努力,不但使农村旅游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而且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苏北春.乡村旅游业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J].乡镇经济,2007,(4):24-26.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29.
[3]冯维波.对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振兴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振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文盲以及半文盲大多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农村教育关系到人民福祉以及祖国的未来。我国的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外部需求也有所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方式上比较粗放,资源、人口以及环境方面所遇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依据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城里,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工作,因此,农村教育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一个普通的学生从接受学前的教育开始,到最后完成整个高中教育,其花费在22万左右,这样的一个数字无疑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个孩子的学费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教育就很难有所保障,尽管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经费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使得整个农村中能够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十分稀少,这对于提升农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农村教育来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教师中公办教师不足50%,其他的教师基本上就是村聘或者是乡聘的,教师的素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十分不符。另外,教师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教师。其次,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最后,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一些交通不便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三)农村教育的功能不够完善
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依旧是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的单一,就是一味输出,或者是向高等的院校输送相关的人才,或者是向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一些劳动者,很难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很小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到城市之中,很少有人会回到家乡对建设乡村贡献力量。
三、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投入,要逐步探索筹集经费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缓解来说,政府的投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很多地方在财政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其中重要的或者是全部的份额,要对我国的农村教育加以倾斜,要逐步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以完善。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作者:陈劼 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
参考文献
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对“三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在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的过程中,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壮大,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村经济运营的稳健性,改变农村企业的金融状况和财务状况,提升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范围,进而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农村的金融发展就比较脆弱。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农村金融发展也十分强健,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方保护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十分明显,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流动性,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相同。
二、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并在不同的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与演化,进而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也是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效率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效益变化将会对农村金融的绩效产生影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影响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企业,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农村产业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实体提高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这样就会实现实体经济部门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增强,也能有效的改变农村企业的财务状况,优化农村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经济景气程度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表明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是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与环境最为直接的反映,也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越高,农村经济发展就越好,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农村经济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活跃的农村经济就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村金融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农村经济越活跃,农村产业的发展就越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进而也会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比较活跃,也要求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管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正在减弱,意味着市场配置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有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农村诚信文化的发展,进而也能够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经济体系,这对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合理有效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培育农村金融的内在生长机制,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模式单一
当前,自我国开始有农旅游业以来,农村旅游业的形式就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农业生产环境四个方面[2],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在发展模式上较为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大多数的农村旅游都流于形式,并未做到因地制宜的根据地方特色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适合当地的旅游产品,所以,这样的农村旅游持久度都不长。
(二)当地村民参与少
由于当前农村旅游业大多是属于承包形式,承包方在经营农村旅游项目时,很少从当地的村民中招聘人员来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再加之受到意识及素质的限制,农民的参与度很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设立在农村的旅游业并没有惠及当地的老百姓,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环境保护意识差
由于大多数的的农村旅游都是由开发商以收购或租用耕地、林地的方式,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不会估计环境的破坏,致使耕地、林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村政府为获取利益,没有计划的招商引资,使得土地被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及破坏。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这样使农民更加失去了投生农村旅游业的信心。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规划、政策引导
新农村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农村都需要发展旅游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村政府要立足于新农村背景下,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并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确保农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承担两个角色,一是政策的制定者,二是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波等不同形式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做宣传。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确保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对管辖范围内的旅游项目的发展进行合理的编制,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在农村旅游的发展中出现“冒进”现象[1]。
(二)资源整合、优势发挥
旅游行为的动机是对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寻求及感悟的过程。在旅行者中,都是保持着对于异地文化探索及感悟的追求,这一点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肯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人们对旅游的不断追捧,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了恶性循环,开发商的目的就只是追逐利益,将旅游项目大多设立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进入条件差,开发程度低。而农村旅游业开发的初衷则是吸引周边地区的居民。这就需要在开发前对旅游客源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如果农村旅游项目希望吸引的是当地居民,在开发及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旅游产品的主题性及创新性;如果农村旅游项目希望吸引的是外地居民,则在其开发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及特色设计在内。在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还要重视旅游项目相关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合理开发及综合设计,从而凸显出农村地区的安静、和谐及生态的自然环境氛围。
(三)强化宣传、优化营销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水利基础设施的普及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部分山区的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健全的地区,其首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可以凭借此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经济;充足的水源增加了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改善地域土质的水利环境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农业产量决定了农村经济的趋向,而农业水利基础的建设又决定了农业产量的收成,所以说,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登博斯宣言》明确提出: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为公共物品性质,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需要也会更加突显,这也反应在此类设施在农业水利设施总额中占有的比例的逐年上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要有明晰的运行服务主体,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服务主体的明晰及重塑,必须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创新来保障。
四、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整体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归于公共产品范围,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供给和非政府供给。其特点为:公益性、公共性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享受的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而各级政府供给的大部分是满足城市公共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从每年国家财政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呈上升趋势,但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在2000年前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一般在10%以上,自2000年开始,这项支出的比例一直在9%左右,据此,足矣显示国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减少,相应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也会逐年降低。
2.基层财政困难的现状限制了基层政府的投入能力
自我国采用分税制改革后,一般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省级财政的收入,使这部分收入财力的比重之和超过60%,从而实现绝对掌控地位,而基层财政(县乡两级)收入比重仅有20%左右。而基层财政的20%左右的收入在基本满足日常开销后,公共设施与民生建设就更谈不上了,再加上分税制带来的省级以下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协调,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现象,因此,在预算过程中常会出现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方面。即便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款项,同样也难以解决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备问题,同样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投资资金不足的现状愈加突显。加之乡镇自筹统筹资金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因而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投入的普遍不足。
五、有效的解决方法
普及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根本上提高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要从根本上搞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做起,必须从思想上来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切实主动地将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摆在首位并实施到工作中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农业水利建设的普及从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领导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能够把农业的生命之源--水利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并系统、高效的得以实施。在实施工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必须要用发展以及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农业机械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作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推广并不是一份风顺的,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重大的阻力。所以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全面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技术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并且其人力需求量较大,这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促进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启发农民进行创新的思维,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所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有应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推广在农村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机械自动化的主要中心是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切实相关,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志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调整农业结构,并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实现农产品种植规模化、集中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应当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关于农业机械推广的建议
2.1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不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导者和宏观指导者,只有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一方面应当在财政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应当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政府部门从以上两方面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行支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从而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要阻碍是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在技术上缺乏相应的使用经验,所以应当建立健全的机械服务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为使用者提供农业机械的技术支持,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此外,相应的机械服务保障体系应当以乡镇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农业机械的售后进行技术保障。为了为农民提高相应的保险,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应当普遍提倡农机保险,从而保障农民的效益。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械技术的人才。
2.3提升推广人员的素质
为了能够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推广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机械的推广提供相应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进程中,应当加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工作人员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能够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保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还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最后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2.4大型与小型机械推广并举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数百亩甚至上千亩面积的农场逐渐增多,所以农村迫切需要大型农业机械的支持,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率,大型机械设备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但是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的推广,应当根据农村的现状进行,如地理位置、农民的收入等因素,这些都是影响大小型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大型机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小型机械能够灵活发挥其作用,如丘陵、山区等地区,这些地区对于小型机械而言比较合适,不适合应用大型农业机械。此外,小型机械价格较低,符合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小型机械发展较快。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还能够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运用科学的方法,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金锁 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谈军青.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1(0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54-0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也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及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周济,200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它们所服务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大量人力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农村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时,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扎根农村,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李宝元,2000)。“根据世界银行一些专家的研究,在劳动者就业的头三年,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可达到4%(李红,2005)。”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人的能力的提高,即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舒尔茨,1982)。在新的情势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其极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主渠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75%。4.69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则高达33.65%(姜志维等,2007)。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迫在眉睫。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认为,在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级别的教育又有不同的收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舒尔茨认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舒尔茨。1990)。这些差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在我国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决定,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还不具备现实的条件性。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普高热”,但是由于庞大的学龄人口的存在,我国每年仍有一大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不长,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还比较低下,实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机还不成熟。
此外,在农村落后地区,农民家庭普遍经济困难,有的甚至还未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最想要的就是使自己子女尽快快进入就业市场,增加家庭收入投资高等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钱耗时的事情,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势日益严峻,他们还要承担子女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综合这些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就成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首选,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上了大学的农村子弟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然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培养出留得住的人才才具有现实意义。虽然大多农村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以城市作为目的地,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少人还是会理性选择回流到农村中,这些回流人员的存在就大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进行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虽然“一般认为,农业的技术含量很低,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生产几十年一贯制,农民祖祖辈辈种田,农民对生产技术不会有特别要求(李爱,2006)”,但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然而,据报道,2003年,我国农业行业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左右;全国农技师、高级技师仅2.23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不足1%,这与全国平均4%的水平相差很大,高级技工非常短缺(邓沛然、李胜利,2007)。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生产成本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这就需要农业经营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市场和竞争意识。农业产业化发展使我国农业由分散经营、无序进入市场,走向规模经营、有序进入市场。这就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使农民彻底改变陈旧落后观念,大胆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摆脱小生产者的习惯和思维的束缚,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农民的整体素质低将会影响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在 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近年来却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以至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变,采川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但作为乡镇企业职工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据资料显示,农村每1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占国民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其人才数却只占我国人才总量的7.3%,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姜志维等,2007)。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者,Nelson和Phleps(197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科学技术的能力取决于其国内人力资本存量。Romer(1986,1987,1990)等人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效应,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大,生产的知识就越多。知识的溢出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受人力资本占有量不足的瓶颈制约,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效益低下。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到过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相关实习,对生产过程比较熟悉,能够较快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农村中等职业的发展,大量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人员的存在将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适用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促进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
(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的增加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大约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方华明,2006)。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彭干梓,2002)。因此,要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紧紧守着其极有限的农业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早就开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状制约了这一转移的进程,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3.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6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胡祖加,2005)。在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向以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下,农村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层次和质量。由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大多数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这种低层次的劳力输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而这与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投资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一个人受到教育越多,其就业的可能性与职业选择的空间就越大(Robert&Roson,1979)。另外。教育投资与个人的工资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收益也就越大(Coleman,1993)。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受教育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教育费用的支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投资中等教育对他们来说还不是一种日常消费。特别是对于一些子女比较多的家庭来说,保证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已经比较艰难,他们很难腾出更多的钱来投资更高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困难情况下,教育永远不是大多数人的必需品。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总量才会变得可能。教育投资的首要考虑问题必然是经济能力问题。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只要不受入学门槛的限制,大多数家长都会让自己子女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之后,往往会更多的去考虑和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此外,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让农民深深感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必然促进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会逐步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源的富足,也与人的素质紧密关联的。维持和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必然要求。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往往更乐意于投资人力资本(舒尔茨,1990)。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经济力上还是从意愿性上都增加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可能性。
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为820万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为550万人,现在每年还有八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周济,2005)。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高校还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而中等职业教育在达到与普通高中大抵相当的发展规模之前,很具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当高等教育投资还不能在农村蔚然成风的时候,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欣欣向荣。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的扩大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生产人员,这就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率。这是吸引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大来自农村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就近择业,这就提高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因为,作为地方学生,他们可以利用地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快自己的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在农村家里居住,到离居住地不远的工厂上班。比起在陌生的城市来回奔波、承受着租房、买房的巨大压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立足农村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农村经济生机 勃勃的发展态势才能给意气风发的青年毕业生看到在农村发展的希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特别是与农业生产专业相关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环境。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升以及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稳定的工作。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励他们在农村做出一番作为的激情。
无论是走进乡镇企业成为一名工人。还是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给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活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也因此得以扩大规模,深化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推动农村的精神义明、政治文明建设。正如古人所云“仓禀实面知礼节”。农村社会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当经济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的时候,农村发展的其它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建设,使农村社会容易形成一个讲文明、重科学、崇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家庭用器和生产工具,比如电脑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步普及、数码电器的购入、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的采用等。这些产品在给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强烈的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以及提高受教育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催发了他们重视教育的热情。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才的贡献作用。农村中一些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通过科技兴农,改变了自身经济状况,实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附加值。他们的成功在无形中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鼓舞了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决心:同时,在享受教育投资给他们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后,他们会更加的积极、主动的去鼓励、说服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他们的推动下,农村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有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农村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实行良性循环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学校的发展主动与促进地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在推进地方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溶入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促进地方主体农业的发展而进行相关专业设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应把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现代化工业大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上,而应该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改造为目标,为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农业专门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农业的优势,开展并把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地方特色农业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办学的良好环境和实践基础,但农村学校专业设置不是要尾随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之后,而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信息优势,引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地方农村职业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也应该是一个农业科研机构,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应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全心全意的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效益和知名度,赢取了广大农民的信任。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实行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己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的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和更新。为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就要对地方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人才需求结构等要素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按照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人才类别、结构、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促进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好特色专业和传统专业的同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大胆创办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而带来新兴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等职业学校要具有强大竞争力。就要在新专业人才培养上赢取更多的时间。所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形成强烈的适度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我国未来即将涌现的农村经济新兴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 以培养适合社会和地方企业发展趋势的紧缺人才,以及在传统专业面临发展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捕捉信息,准确的做出调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提高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准。
(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职业教育以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而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定向性的性质要求农村中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堂内容和任务来抓,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就要创建好自己的学习基地,在抓好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到具体的工厂,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习,要鼓励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快速的熟悉自己意欲要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工作性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其极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学生毕业后长远发展的后劲,就不能忽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互联网必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的渠道。因此,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作为每一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来设置。同时要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并学会根据情势的变化做出调整、改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建好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