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执法监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2年我们围绕加强监管,服务“三农”宗旨,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6起,罚没款5万余元,受理1起农资质量问题引进的农民投诉,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600元。在办理执法案件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主动向局领导反映,向法制部门咨询,向兄弟县(市)学习,到目前为止,所查处的案件都得到及时处理,结案率100%,没有一起案件因执法不当引起的复议和诉讼。农业执法工作得到经销商和广大农民一致好评。
1、每年春耕生产,农资需求高峰期,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方案,加强对相应农资产品的质量抽检,今年对全县的农资市场进行3次抽样共69样品只检测出2个农药样品质量不合格,对其进行了处罚有效的打击和杜绝假劣农资产品上市。
2、采取销售旺季定期和常年不定期相结合方法对全县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种子等主要农资产品进行抽查监控,每年重点整顿规范县城农资批发大户,要求其建立台帐,对经营种子的要求健全经营档案,杜绝未审先推,一品多名,从源头上确保我县农资质量。
3、向社会公示举报电话和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我县消费环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除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另一重要工作职责就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农业局更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农业执法大队和局主要站室长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对全县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品抽样达384批次。合格率达95%以上,经过多年的整治,今年我县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下降。
2、是对种植业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肥用药检查,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
四、热情接访维权。近年来,农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接待因农业投入品质量问题而来访的群众也成为我们执法部门重要工作。我们对此项工作很重视,设立接访登记制度,对确因农资质量问题引起,在法定期限内迅速作好鉴定,仲裁和理赔调解工作,该立案查处的尽快立案查处,该理赔的尽快理赔,能调解的尽量调解,确保了不因此引发上访事件,既打击了不法经营行为,又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广大农户、农资经营户的一致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
1、执法装备简单,执法人员偏少,难对全县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全面监管。
2、农产品质量监管各环节职责不明确。
3、无专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工作经费,按上级要求两项工作经费应纳入预算。
六、2013年工作计划
1、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不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使用,逐步规范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执法监管。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开展了全覆盖执法监管。执法检查中对杂交水稻种子产品的检查率达到了100%。
2、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结合“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等日常和集中整治活动,切实搞好“元旦”、“春节”、“315”“五.一”、“国庆”、“中秋”等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整治检查记录及其它监管档案资料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为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但是却未能体现出多部门监管的的优点。反而大大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同时由于部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较为落后,导致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实施较为困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但是在农业部门中各个科室都各自为政,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十分混乱,不能够正常进行,致使农产品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以此对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由于省、市级的检测机构未对农产品生产源产生直接的作用,基本上是由县级及以下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我国目前的县级及以下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普遍较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有效的保证。
1.3 经营分散,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监管难度大
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需要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普遍还是以农户独立分散经营的方式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种植大户的带动,难以实现大范围的统一生产标准及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差,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他们为了追求利益,常常使用国家命令禁用的一些农药,并且提前采收,致使农药残留过量,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刚刚开始施行,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不足,社会监督能力明显较弱。在农产品生产环节,由于生产者受到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其社会监督及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低,盲目的追求利益,忽视产品质量安全。部分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盲目的施用大量的农药,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产品的运输销售环节,部分不法商贩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保存时间,使用一些国家禁止的药剂进行保鲜,造成农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消费时,部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足,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不能进行区分。消费者及煤体机构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有效的监督。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2.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多部门联合管理较为混乱的问题,要对现在分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智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农产品质量形成专有的监管机构。通过建立专有的监管机构,建立质量监管队伍,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监管的效率。
2.2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中心,加强对县级及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中基础设施、配套检测设备的完善,加强质量安全检测队伍的建设,使县级以下检测机构能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水平,从生产源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建立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的统一生产
面对我国目前农户生产经营较为分散的现状,应该在各地区建立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样能够使农产品的品种、生产技术、管理及产品的质量更加的统一整齐,这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以此来带动地区的农业生产,提高弄明的自主经营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
通过建立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形成规范的执法,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治管理,这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开展的主要措施。针对目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执法不明的问题,应当将各个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统一进行行政处罚,加大农业行政的综合执法能力。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管理,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农产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必须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打击力度,同时,提高民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使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统一的监管,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真正的保证。这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办公厅
2014年1月29日
2014年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督管理,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部决定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以健全农药管理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残留标准体系为前提,以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强化农药监督检查、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为重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提升农药产品质量,控制农药残留,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农药质量管理。一是强化市场监督抽查。充分利用农药成分监测技术、农药执法信息平台,在农药销售、使用的高峰期,采取随机抽查与指定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地区批发零售市场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二是深入生产企业重点抽查。由市场抽查延伸到生产企业抽查,重点抽查近年发现存在质量或标签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包括已吊销登记证或专供出口的产品)。三是开展农药打假。汇总、通报各地农业部门抽查结果,推进企业登记产品与抽检结果信息挂钩,强化检打联动,依法查处无登记证或假冒(伪造)登记证生产农药、非法添加(或搭售)隐性农药成分、生产经营假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强化企业第一主体责任,探索差异化管理服务,推行打假打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
(二)强化农药经营管理。一是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县和示范门店创建,建立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行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台帐记载、溯源管理,加强定点经营门店对购买者的使用指导,强化高毒高风险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二是积极探索经营许可或备案管理制度。从农药经营场所条件、人员专业素质要求、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农药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对经营的农药产品推行备案制度,逐步建立当地农药经营单位、经营产品数据库,防止假冒伪劣农药进入流通领域。三是鼓励发展现代营销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在经营主体、进货渠道和经营产品上发挥规范引领作用。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引导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三)规范农药登记管理。一是严把登记资料审核关。完善登记资料和试验单位管理制度,加强试验单位、试验现场、试验资料等检查考核,一旦发现出具虚假试验报告或虚假试验数据的试验单位,一律取消其登记试验资格。二是加快小宗特色作物用药登记。创新蔬菜及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管理制度,加强登记作物、防治对象、用药品种调查及群组化研究,制定减免登记资料的相关政策,鼓励相关协会和省级农业部门相关机构组织联合试验,加快试验登记步伐,尽快解决蔬菜及特色作物“无药可用”问题。三是完善登记评审制度。建立农药登记评审专家库,调整登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工作规则,规范登记评审、审批程序,及时公开登记信息,实现审批前公示、审批后可查询。
(四)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一是加强残留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药登记与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残留标准制订相衔接,完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农药残留监测。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科学使用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组织有关检测机构加强蔬菜、水果、茶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标准园)的农药残留监测。三是探索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机制。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推行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使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总结补贴模式和工作机制。
(五)加强农药使用管理。一是加强农药使用检查指导。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培训农民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人员正确识辨、合理选购、科学使用农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点监督检查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标准园创建等施药现场和用药记录档案,确保农药安全合理使用。二是加强农药风险监测评价。建立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容易违规使用、容易产生药害、容易残留超标农药的风险监测和再评估,对安全风险较高的农药使用提出相应监管措施和指导意见。三是加强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处置。组织制定《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逐级建立药害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根据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做好药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及逐级上报,妥善处理事故纠纷。
(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一是推动法规修订实施。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争取国务院早日修订出台《农药管理条例》。二是制定新条例配套规章。做好《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培训、座谈等宣贯活动,使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监管者知晓农药管理制度和相关基本知识。
三、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县创建。2月份,印发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工作方案,落实示范县和示范门店,推动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建设。4-5月份组织督导检查。
(二)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督抽查。3月份,下达监督抽查任务,确定抽检单位名单,组织各地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进行监督抽查。
(三)组织开展生产企业专项抽查。3-5月份,对近年来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突出、群众举报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专项抽查,重点抽检企业成品仓库产品质量。
(四)组织农药执法督导检查。7-8月份,组织工作组到农药生产使用大省及蔬菜水果茶叶生产重点省(区、市),深入农药生产企业、经营门店、田间地头、管理机构等开展农药执法督导检查。
(五)加快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和登记。2-3月份,组织制定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工作方案、登记管理特别规定,筛选确定登记作物、防治对象、农药品种等。
(六)组织农药风险监测评价。3-4月份组织制定农药风险监测评价工作方案,确定重点监测评价农药品种、高风险区域和作物等。组织制定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办法,组建全国农作物药害和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督促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组建相应专家组,及时调度、科学评价管控农药使用风险。
(七)组织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4-10月份,印发《2014年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方案》,落实抽检单位及蔬菜、水果和茶叶标准园农药残留抽检任务。
(八)推行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2月份,制定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方案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介名录,落实项目实施地点。8-9月份组织现场观摩,总结交流补贴模式和工作机制。
(九)组织开展农药管理专题宣传。根据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颁布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举办《农药管理条例》座谈会、培训班和知识竞赛,宣传普及农药法规及科普知识。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农药监管年活动的落实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请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于3月30日前将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实施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电话、传真、E-mail)等报送我部种植业司农药处(电话:010-59192810、59191427,传真:59191875,E-mail:)。
农业局长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感谢市农委一直以来对法库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法库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手段,继续抓好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1、继续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县农业监测站的升级改造,增加仪器设备,拓展检测范围。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检测服务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风险监测任务。积极引导农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
2、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及范围。秉承“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方针,结合“双认证”到期复评审工作,将检验检测范围由过去的三项(土壤、肥料、农产品)拓展到六项(农产品、土壤、肥料、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植株),参数由过去的89个增加到162个,不断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
3、进一步强化监控平台管理。将监控平台软硬件进行更新改造,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管理。将全县重点农药商店、重点果蔬生产基地、所有检测室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切实发挥互联网+农产品监管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落实监管责任
1、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以源头可追溯为目标,按照先审查、后备案、再经营原则,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店进行统一排查、备案管理。
2、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由县农经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打假整治和执法监管行动,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3、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重点抽检树莓、辣椒、白菜、菠菜等重点品种,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三、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升品质
1、狠抓“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以上,面积65万亩以上。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图,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对于农业法执法检查工作,我局领导高度重视,4月1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下午市人大的检查工作布置会议,局长方勇军均亲自参加。局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农业法执法检查有关工作。局专门成立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温农56号),局长方勇军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周辉等任副组长,局有关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处,具体负责协调相关工作。
二、周密部署,宣传发动
为切实做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的专题部署,政策法规处全力做好工作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农业法执法检查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农业的关注、关心,4月14日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局__农业信息网当即头条相关新闻和图片,4月29日组织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了市人大组( )织的农业法知识讲座,有关农业法执法检查的文件和工作动态均在__农业信息网反映。二是做好配合工作。准备了《农业法律法规选编》、《农业政策文件选编》200余本赠送市人大,帮助市人大聘请农业法讲座授课老师,协助市政府办公室草拟了《关于做好迎接执法检查迎检工作的通知》(温政办发明电75号)。三是精心指导检查。14日会议之后,我局即将相关文件和网站消息发送给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市局成立领导小组和制定检查的具体工作方案的情况,我们已在第一时间通过农业信箱发送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作为第一手材料指导各地工作开展。
三、突出重点,落实责任
2011年4月,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率先以“市民卡”为载体,建成了“e路筑福”实名制管理,在政府部门、施工企业及其员工三者之间搭建了以工程项目为实施对象的建筑业施工作业人员(农民工)动态管理和服务平台。
1.实名制管理登记
工程项目是实名制管理的基本单位,从建筑市场监管平台获取中标备案的工程项目及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信息,是实名制管理的开始。
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办理实名制管理登记手续,填报登记表,提交办理市民卡申请书,领取内含实名制申报软件的项目用加密锁,配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和市民卡读卡器用于直接读取农民工基本信息,配备市民卡专用刷卡机用于农民工刷卡进出施工现场。
2.实名制信息申报
施工企业安排实名制管理员负责实名制申报工作,安装实名制申报软件、连接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和市民卡读卡器、开通网络,并把安装在施工现场人员进出通道的市民卡专用刷卡机连接到申报电脑。
实名制管理员组织班组长在花名册上如实填写新进场农民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户口性质、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进场时间、工种、持证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高等实名制信息,使用数码相机为农民工拍照,通过项目用加密锁登录实名制申报软件,选择农民工在该项目所属的用人单位和班组长,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直接读取个人身份证信息,添加电子照片,录入详细信息后上传申报。已有市民卡的农民工进场时,不再重复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拍照,通过市民卡读卡器直接读取完成实名登记和申报。
完成进场登记的农民工信息从申报电脑传至市民卡专用刷卡机进行刷卡登记。已申报实名信息尚未领到个人市民卡的农民工,可配置临时市民卡用于进出施工现场时刷卡签到。进出施工现场的刷卡记录,通过网络自动上传。结合市民卡专用刷卡机的自动拍照功能,可以对委托他人代刷卡的行为进行比对监管。
3.数据处理和交换
实名制管理员通过网络上传申报信息后,建设主管部门及时审核实名制信息和电子照片。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通过网络直接退回,短信平台自动通知实名制管理员重新申报;符合申报要求的,导入实名制管理数据库,加密后在服务管理平台。
同时,以此实名制信息为准,作为农民工办理市民卡、享受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待遇、公安部门联网核查、发放工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等数据交换的依据。
4.市民卡管理
农民工市民卡制好后,短信平台自动通知施工企业领取。实名制管理员负责把市民卡发放给农民工本人;因农民工离场而不能发放到本人手中的市民卡,施工企业要及时退回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农民工最新申报的工程项目发放到其手中。农民工领取市民卡时要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在领取单上签字。市民卡由农民工本人妥善保管。市民卡具有社会保障卡、银联卡和金陵通卡的功能,可以持卡看病就医、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支取工资、进出施工现场刷卡签到、乘坐地铁和公交等。
5.权益保障管理
对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实施的统一管理, 是农民工享受有关保障待遇的前提,也是实名制服务管理的基础。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按规定的费率统一缴纳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施工单位在各工程项目社会保障费的征收额度内按规定结算使用。工程开工前,施工企业及其各类分包企业的农民工按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直接划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企业通过其它渠道为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类从业人员办理有关社会保险的,可凭《社会保险登记证》结算使用;工程竣工验收后,工程项目社会保障费的结算余额一次性拨付给施工企业。
已缴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的工程项目,在工程开工前办理实名制管理登记手续的同时,办理工程项目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登记手续,从工程项目的社会保障费中分别按工程造价的1.2‰和3.3‰划缴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参保有效期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工程竣工止。工程项目开工后,施工单位及各分包单位须办理通过市民卡发放农民工工资的相关手续,并按月将工资发放到农民工所持市民卡的银行账号,农民工可在银行网点自由存取,也可办理漫游汇款,实现异地汇兑。
6.实名制信用评价
建筑业企业实名制管理信用评价得分按照一定的权重记入企业信用评价总分。对工程项目实名制管理信用进行动态达标考评,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不达标四个等次,把达标考评的结果直接与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的结算拨付相挂钩,实现费用管理、人员管理和信用管理的紧密结合。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变革,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已逐渐向大规模承包经营转变,这促进了大型先进农机设备的应用。对于大面积连片耕地来说,大型农机具有高效、优质、经济性好的特点,受到了生产经营者的广泛认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人力劳动的负担,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使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来,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技术是高度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很多农机产品都开始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使耕作、播种、收获等多种生产工序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也为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1自动控制在农机生产的应用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的结合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定位技术等优化农业机械的控制过程,能够显著提高农机产品的性能,帮助农机产品向自动控制方向转变。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当中、拖拉机、播种机、植保机等传统农机具广泛应用了多种自动化技术,例如对于播种过程的检测、对于拖拉机行驶位置的定位、对于植保无人机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施药等。尽管只是部分实现了自动控制功能,但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获得了农机使用者的肯定与好评。如今很多农机装备作业符和国家政策要求,能够获得一定的作业补贴,为保证相关补贴发放的合理性,相关的农机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做到对农机具的精准定位和产量预估。同时还能实现对农业耕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信息的采集,有利于农业产业的整体部署与调整。
2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
2.1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
对于传统农机的自动化控制首先要建立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上,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比机动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更为复杂。在目前的农机技术基础上,要实现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的驾驶系统机械结构,使机械结构能够实现自动控制需求;二是对行驶速度、转向幅度、行驶路线等重要参数进行精确的检测,以保证自动驾驶的精确性;三是具备完善的自动驾驶程序,保证机具的行驶特点附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自动驾驶技术的实施可行流程如图1所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人工进行方案设计与决策,并帮助农机驾驶到工作田间的指定位置,此时嵌入式控制器执行作业决策,农机开始自动化行驶,通过CAN总线控制方向比例阀和油门比例阀开启适当角度,并通过多种传感器检测机具的运行状态和行驶路线,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器,进而实现对速度、方向等系统的控制。随着功能的丰富,在控制自动驾驶的同时,还能实现对液压系统、机具转速的实时控制,并实现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的自由切换。
2.2机具功能的控制与监测
在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农业机械特定功能的控制与执行,例如机具或零部件位置的自动调节、传动机构转速的调节、功能开关的开启与关闭等。以精量播种机为例,要实现播种机的自动控制要求,首先要满足播种机动力的自动衔接与断开,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传感器的应用,实现对播种机转速、播种量、施肥量、剩余种子量等信息的实施监测,并帮助系统判断播种机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为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减少电路系统和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之间采取蓝牙数据连接的方式,利用无线传输技术提高传输效率。此外,为便捷的读取机具相关信息,还必须具备合理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使用者能够实时获取播种量、株距、平均速度等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
2.3机具故障自我诊断技术
农业机械的故障自我诊断技术是保证自动化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农机自我诊断技术是对关键部位的振动状态检测技术。当农业机械的运转装置出现故障时,最直观表现出的异常就是振动状态的变化,例如齿轮损坏、不良等都能直观的在振动状态上表现出来。除振动监测外还可通过监测关键部件的应力、应变、压力、温度、转速、流量以及农机的速度、位置等参数实现对农机故障问题的诊断与检测,参数数值超一定范围,则报警提示,并返回故障代码(如图2所示)。异常信号的检测与提取需要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相配合,农机具的很多自我诊断项目可参照机动车相关技术(OBD)实施,但也应根据农机作业的自身特点增加适用于农业生产的诊断项目,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根据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常见故障问题特征,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实施(如表所示)。
3农机自动控制的设计与实现途径
3.1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不同的农业机械设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工作条件要求,因此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实施要采用总体技术设计与模块化设计相配合的方式实施。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农机设备公共系统的自动控制和专用机械功能的自动化控制。公共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动力系统检测、路径导航、故障检测、远程通信等;专用机械功能的自动化控制应针对农机作业工序展开系统的设计,以播种机为例吸盘取种、种子输送、排种、覆土镇压等各个工序展开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以满足全程自动化控制需求。
3.2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 -0215-01
农业综合开发涉及众多的构造物工程,包括泵站、桥、涵、闸、防渗渠等。在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外观质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工程外观质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而国家标准对于工程外观质量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多数时候对于工程外观质量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很多工程的外观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要求,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构造物工程中,现浇混凝土的用量是相当大的,现浇混凝土对工程外观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综合开发构造物工程的外观质量与混凝土施工质量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工程中对于现浇混凝土的内在质量是十分重视的,并且有着一整套成熟的质量控制措施,但对于混凝土的外观质量重视程度却往往不够。而作为一项优质工程则必须是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均是高标准的,外观质量有问题,实际上往往也体现了内在工程质量也存在问题,例如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则表明混凝土拌合不均匀,振捣不实,因此看似外观质量有问题,而实质上混凝土内在强度也受影响。因此,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构造物工程的混凝土外观质量管理与控制,既是确保工程整体外观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工程整体优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 构造物工程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常见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构造物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常见问题有:混凝土颜色不一致、斑点多;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水泡气泡多;现浇混凝土表面露筋;跑模,混凝土几何尺寸出现变形;混凝土构造物线条不明,缺棱掉角;混凝土出现缝隙夹层等。
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设计、施工、原材料采购、养护等环节都有可能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产生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不力所致,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分布范围广,涉及的的混凝土构造物也比较多而散,对于管理与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2 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2.1 把好设计关,确保设计合理
对于桥梁、涵洞等结构物的设计,应当遵循合理、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来进行。结构物外观的面、线形式以及外观形状是决定结构物外观质量的先天条件,若先天不足,即便后天如何努力,要想达到理想的外观效果也是事倍功半,难以尽善尽美。因此,在设计阶段,设计工程师应严格遵循设计规范,结合工程实际,做出设计合理、外形美观的设计方案。此外,工程设计是一项严谨、严肃的工作,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图纸具有指导工程、近似规范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设计图纸不得随意变更,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否则不仅影响工程外观质量,而且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2.2 把好现浇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关
现浇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钢筋、碎石和砂等,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把好这些基本原材料的质量关。
对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原材料的采购,除要求出具厂家合格证、质保单外,还必须进行抽查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对于对碎石、砂子等就地采购的材料,要严格按照级配、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规定进行检验,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为满足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要求,原材料的选择应注意:水泥、碎石、砂以及外加剂等材料应当择优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产品;同一单位工程尽可能用同一批原材料;原材料应干净,无杂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材料不完全相同造成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或斑点。
2.3 配合比设计要合理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与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的品种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控制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水泥用量,在配合比设计中,要控制好水泥用量。水泥用量多,虽然光面效果要好,但却容易出现收缩龟裂现象;水泥用量不足,则混凝土外表出现松散麻面,鱼鳞纹麻面等现象。通常情况下,水泥用量一般不宜少于250 kg/m3。
其次是水的用量,在混凝土拌和物中,若用水量多,则会产生较大的坍落度,水分蒸发后就会在表面留下较多气孔。因此,坍落度应控制在3-5 cm。水灰比控制在0. 45 -- 0. 55 。为减少用水量,同时满足和易性的要求,可以适量掺加减水剂。
第三是骨料的选择。混合料级配不恰当时空隙率大,会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容易形成蜂窝麻面现象。
第四是砂的用量。砂率过小时,骨料偏粗,混合料保水性差,容易在混凝土表面形成鱼鳞纹。
2.4 控制好模板施工
模板的选择与安装施工对于混凝土外观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选用有足够刚度,每块面积不小于0.1m2,由正规厂家加工生产的钢模。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模板清洁,每次装模应注意清除锈迹、涂油,保持钢模内面无杂物、无污点,安装时要做到合缝紧密、固定牢靠。模板的拆除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
2.5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施工工艺应掌握好混合料的搅拌,浇注、振捣3个环节。按配合比投料,原材料计量要准确。施工拌和场必须配备磅称和容器,通过过秤才能进入搅拌机,搅拌必须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min。为防止离析,当倾落高度大于2m时,必须设申筒。专人负责将模板边靠板的混凝土粗粒料扒到中间,以免形成蜂窝麻面。混凝土要水平分层浇注,每层厚度30 cm。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注完次层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必须按施工缝处理,对施工缝的处理应在混凝土的强度到2.5 MPa以上强度时进行人工凿毛,清理干净,才能继续浇注,否则不仅容易破坏混凝土的结晶体,而且外观上形成难以处理的明显层印。混凝土振捣应由熟练工操作。漏振或振捣不足容易形成蜂窝麻面或气孔较多。过振又会使混凝土造成离析和泌水,粗骨料下沉,砂浆上浮且表面形成鱼鳞纹。用振动棒时要快插慢抽。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呈平坦,泛浆为宜。插人式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1.5倍。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 ,距离模板应保持5-10cm的距离,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对拉螺杆等。
另外,没有装模板的混凝土外露面,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后,应将收浆抹平,尽量使混凝土外露颜色协调一致,表面光滑平整。
2.6 混凝土拆模的监控要到位
对于混凝土的拆模时间要做到正确掌握,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来决定拆模时间,不得过早拆模,过早拆模会使混凝土在模板上粘连造成麻面、蜂窝或缺棱少角。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应确保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只在强度达到1.5MPa,才不会使混凝土表面及棱角受到损坏。拆模时要注意保护棱角,用力要平缓,不能过猛过急,严禁模板碰撞棱角。要加强混凝土成品的保护,对于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应采取碰撞保护措施。
2.7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力度
关键词:两周;农业;城市发展
社会变革和进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都体现得非常突出。两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本文试分析当时农业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是生产力出现重大进步的主要途径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海量的史学典籍和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生F冶铸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晚期已能熟练冶铁,并开始尝试铸造铁器,进入铁器时代。自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出土了不少文物可以证明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已经大量使用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这些资料说明中国的铁器生产是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即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正是这些发展使得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D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春秋时期,我国掌握了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能把又硬又脆的生铁用柔化技术加以处理,从而可以用来锻造铁器。这一技术对提高制造铁器工具的水平,促进铁器广泛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甚至掌握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叫做渗碳制钢技术。有了这种技术之后,能够使用固体渗碳炼制钢材并锻造武器和各种生产工具。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铁器大量使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恩格斯认为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①
(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封建的经济结构出现
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再需要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一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进行个体经营。集体经营被取代之后,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步出现。再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大量的奴隶和平民从国家统治者那里国的土地耕种权,这就是早期的自耕农。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模式瓦解以及自耕农的出现为小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生产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发展使得人口聚集
自耕农出现后,为了适应农业的需求,小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的出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个体经营与私营工商业市场经济同时发展。《管子・乘马》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这就说明人口开始聚集,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载,《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H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朝往焉。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增长并集聚,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富商这样的新阶层。随着商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人的地位被普遍认可,这种富商巨贾就越来越多,如陶朱公、猗顿、郭纵、寡妇清、乌氏倮等。
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进一步发展,全国市场已初步形成,商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样,社会发展的脉络就很清晰了,首先是铁器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一定很大改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商业逐步繁荣,人口聚集,形成城市。战国时期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这说明当时城市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全面。城市规模的扩大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加,更说明人口开始集中。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些交通便利,富商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化城市。
(二)商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出现
城市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拥有不同经济职能的新城市不断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例如宛是主要是以手工业闻名, 安邑则主要经营煮盐业;陈、陶、寿春、阳等都是新兴城市,各有不同的经济职能。
这些城市的出现不是随机的,是由商业需求应运而生,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交通要道上,举例来说,宋的陶和卫韵淮阳,鲁仲连给燕将的信中说:“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指埃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陶与卫是都非常的繁荣,交通便利。通过史料可以看出,陶北临济水,东北有荷水沟通测水,自从鸿沟开凿以后,济汝、淮、偎之间构成水路交通网,而陶邑是这个水陆交通网的枢纽;在陆路方面,从陶邑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他的东面是鲁国和齐国,而西面是魏国和韩国。正是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才使得陶成为繁荣的经济功能城市,主营各类货物流通。异曲同工,溉阳也是如此,它地处淮水之滨,是三晋和齐国货物集散的地点。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不仅货物种类丰富,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商业发展将城市和农村分开
在表述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说明,城市与农村分开才能成为完整的城市,那么“完整的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②这段话仔细分析有至两层含义:其一,真正的城市是建立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与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口聚集地有所区别;其二,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必须较密集的人口和较发达的工商业。
事实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模式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完全不同。欧洲是先发展工商业,然后出现以经济为首要职能的城市;中国则不然,我国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进步,瓦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催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聚居从而逐步形成的。在人口聚集之后才逐渐发展扩大成为拥有经济职能的完整意义上的城市。
【注释】
现代生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体系,是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成功模式。
一、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方向目标与基本要求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提高生态农业自身发展水平,即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改善自然资源环境的质量,即区域自然系统资源环境保证性与支持能力;三是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与区域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即能够满足更高级发展系统对其提出的外部环境要求。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方向目标可概括为:通过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功能强化,建立起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资源保护体系和生态农业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成功构建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使区域发展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目标要求,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政策引导、部门协作、工程治理、技术集成、模式带动和法规保障,以强化生态环境、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农业为根本取向,以培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与科学管理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为依托,创建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具备区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生产结构“整体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的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依据,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形成优化的区域农业结构。
2、生产过程的“清洁化。通过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使一个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环节的可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食品。
3、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治位术和农业设施技术等措施,提高区域水、土、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4、农产品“健康无公害”。通过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技术规范,控制环境污染,向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
5、生产技术的“综合集成化”。技术选择要从环境友好和生产高效两个方面考虑,一般要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才能实现。
6、村镇的“环境优美化”。现代生态农业区域要求村镇、庭院保持清洁卫生优美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整体生态功能。
三、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现代农业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如机械、化肥、农药、电力等投入来维系农产品的高产出,使得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调控能力大为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然而,现代农业在为保障人们的食品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资源环境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一是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商业能量的高投入,使农业日益依赖于现代工业和石化能源,而作为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其储量的有限性和开发难度及生产的大量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紧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业的长远发展;二是食品污染。尽管农药防除害虫,可提高粮食和蔬果的产量,以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但农化产品造成的残毒超标,影响人畜健康,招致疾病;三是水土流失。大量增施化肥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之源,垦荒殖稼使植被破坏,森林减少,水土侵蚀;四是物种减少。高产品农业使种植过份集中在少数几个农作物的高产品种,造成种植狭窄,而森林面积锐减使野生动物无栖身之地,化肥农药的残毒又使大批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逐年来灭绝;五是环境恶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势必造成土壤板结和水质污染,农田遭受侵蚀或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特别是大量氮肥的施用,在农田和饮水中残留过量的亚硝酸盐沉积,对人畜造成严重危害。
可见,现代农业由于片面追求农业的高产出而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前些年,在大量增加农产品产量,保障人们的农产品需求的同时,由于忽视生态经济规律,正面临着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江河淤积、地力下降、能源短缺、水源紧张、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于是“大农业”、“两高一优农业”、“飞鸟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构想应运而生。尤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设想引起了决策、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生态农业是一个“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组装和合理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因地制宜地安排粮食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合理配置大田种植与林、牧、渔业的生产比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根据资源优势协调好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在吸收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开发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积极推广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托全部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和持续增长。
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全国2135个县市区,绝大多数都有农业,不少县本身就是农业大县,而一般的农业大县,经济上都不发达,都普遍存在着脱贫致富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一些贫困地区的贫穷不是单纯的食物供应不足,而是形成了一种“山光、水尽、人穷”的恶性循环;一些生态环境虽不很恶劣但却十分脆弱的地方,理应禁止人类的大量索取,但这些地方又恰恰面临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问题的压力。若按照“靠山吃水,靠水吃水”的理念去就地开发,以缓解即期需求,只能是环境更加恶化,人们将陷入难以解脱的“贫困陷阱”。开发难、不开发更难,已成为贫困落后地区消除贫困的两难选择。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着力建设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对于消除贫困地区脱贫面临的两难选择,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3.3;G2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38
1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的内容
农机购置补贴档案是指各有关单位在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中形成的,能真实、准确、完整、系统地反映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文件、合同、发票、照片、电子档案等资料,是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详细核实农机购置补贴合同、农户信息和机具信息,将购机申请表、购机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购机补贴管理合同、购机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购机发票复印件、机具花名册、乡镇农机管理站或村委会购机证明信等信息资料,购机者身份影像、公示资料以及人机合照等进行了分类建档,一机一档,人机统一、手续齐备、资料齐全并全部备份。
二是农机购置补贴的办法、制度、规范性文件、实施方案以及农机购置补贴会议、技术培训等相关资料、补贴产品选型等文件资料。
三是经销商上报的农机购置补贴资料、机具汇总表、机具申请表原件及购置补贴工作的相关调研、检查、核实记录材料以及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总结以及其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资料。
2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国家出台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亲民利民,意义重大。农机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同时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档案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才能真正避免违规违纪等各类问题的出现,切实体现出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为民服务的宗旨。
2.1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制定补贴计划的重要依据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给农业部门提供具体的数据分析,根据农户需求、市场供给、调配等方面制定合理可行的补贴计划和政策,为翌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2.2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对农机市场需求与供给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对农户购买农机的数量和类型进行引导,避免盲目购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把农户对购机的需求通过专业分析之后把信息反馈给生产商和经销商来调整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以实现市场的宏观调控。
2.3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备案资料的详细和真实,保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及时、准确对购买补贴信息、农户个人信息进行备案,防止农户倒卖农机来套取国家补贴资金。
2.4认真做好各类纸质、电子档案归档整理工作是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必然要求
对于纸质档案要专人管理,科学分类。购机补贴的电子档案主要包括从购机补贴系统导出的各种汇总表、明细表、供货确认时照的人机合影及各乡镇农机补贴明细表以及用户购机发票的电子扫描件等,电子档案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就可以多次利用,达到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是提高办公效率和档案安全性的必然趋势。
3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部门对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重视,未设置专职农机档案管理人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补贴政策、当地农业信息和管理工具等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完全掌握。
3.2档案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足
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缺乏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巧,进而影响到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3.3购置补贴电子档案管理不够系统化
有些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部门没有采用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按照统一制定的软件程序操作,不能完整的保存档案资料,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档案保管时效。
4结语
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真实记录和反映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详细情况,是检查农机购置补贴落实情况、考评总结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得失和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依,对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真.谈谈机关档案管理定级升级工作的步骤与方法[J].北京档案,1991,(02).
[2]刘静.农机技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推广应用[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
1.1 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三种专利权期限为: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均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较为人们接受并被我国专利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叙述了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2 商标
商标(英文Trademark简称logo),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已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商标是距今近千年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以一只白兔图案为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简称WIPO)对商标的定义为: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在柏林大会上曾对商标作出的定义:“商标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法国政府在其《商标法》中则表述为:“一切用以识别任何企业的产品、物品或服务的有形标记均可视为商标”。
1.3 农药产品登记证书
因为农药是一种特殊商品,为有效控制无效或低效甚至有害的农药产品进入市场而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即,农药进入市场前须在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获取批准(登记证或其他证明),取得农药登记证这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分为国内登记与国外登记两块。申请农药登记需提品资料及样品。需要的资料如下:(1)资料真实性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声明; (2)省级农药检定机构的初审意见(境外申请人可以不提供);(3)申请表(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设计的相应申请表填写);(4)产品摘要资料;(5)产品化学资料;(6)毒理学资料(制剂要求急性毒性,原药要求全套资料,但相同原药或过保护期原药除外);(7)药效资料(原药不要求);(8)残留资料(原药不要求);(9)环境影响资料(制剂、原药一般均要求);(10)相同农药产品证明材料(对相同农药产品);(11)技术鉴定资料和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12)标签或者所附具的说明书;(13)制剂所用的原药来源和登记情况证明(对制剂产品);(14)其他,包括企业简介、工商营业执照、产品专利、商标说明等。
1.4 生产批准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书
企标产品办理的是生产批准证书,国标和行标的产品需要办理的是生产许可证。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的,应当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工信部批准,发给农药生产批准证书。企业获得生产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所批准的产品。
1.5 标准
标准的类型: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中国标准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信息化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以及经过验证正确的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国际标准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背景
技术标准的背后往往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专利技术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可以为标准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专利技术常常被作为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制定出标准的大公司,一般都具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它们谋求在专利技术作为标准后,通过控制标准、引导标准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控制市场的目的。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能成为标准,谁就控制了相关市场的主动权。在国家层面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称雄的资本。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这就使得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发达国家多唱主角,主要在于技术领先。将专利与标准捆绑,是一些跨国公司无比娴熟的商战策略,实质是借标准推广掌控市场主动权。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从资金、政策、服务、保护等各方面,鼓励和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引导农业、工业、电子、医药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话语权。
2.2基本原则
2.2.1客观公正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农化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依照流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可操作性原则
在辅导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坚持辅导导入时间短、企业投入少、涉及面小、条件准备容易的原则, 不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
2.2.3与企业实际工作效果相结合原则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效必须由实践进行检验,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与质量、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自主创新和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
3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需要
标准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国际贸易中激烈竞争的“技术壁垒”。没有标准,或标准出现偏差,或有标准但不严格执行,不仅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声誉、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3.2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保障产品质量实质上就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指标是否“达标”。
3.3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
要想技术创新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就会变形、走样,就无法实现产业化。
3.4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农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想了解、掌握农化行业的生产、营销情况以及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首要问题就是要统一农化行业所有在用信息代码的编制标准,形成全行业一体化的信息网络;随着农化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农化产品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大企业、大品牌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而企业和品牌要做大、做强,就要统一相关生产标准,并切实执行到位。在未来几年里,标准化工作必将在农化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农华”)作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海淀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专利标准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发展思路。
4.2 目标
该公司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契机。2010年11月,知识产权、标准化两个领域的发展规划被整合成《绿色农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5年内“把绿色农华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运用保护有力、体制机制完善、专业人才集聚、辐射效应明显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强企,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示范农药企业”的目标。
5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将本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法定的正式标准,通过正式的途径推广使用;二是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扩大自己的农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市场容量,直至占领主要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这两种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让别人去跟随和实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
5.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2.1 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绿色农华”于2009年1月3日研究决定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即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世丰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绩溪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北京绿色农华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出口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和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知识产权部。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5.2.2 坚持“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即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生产批准或许可)“五位一体”。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具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的高层次融合;二是有利于实现专利技术与标准的捆绑,从而增强农化企业的技术在未来国际产业标准中的发言权;三是有利于统筹利用行政资源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5.2.3 健全“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了激励农企业科技创新、切实保护创新成果、努力维护知识产权、积极支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绿色农华”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健全了“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即 “绿色农华”标准化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公司商标管理制度、专利申请跟踪制度、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救助制度。
5.2.4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战略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五大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目的。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逐步实现“五化”:一是对农药企业现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二是商标从决定申请到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三是专利权、产品权从开始立项到申请、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四是逐步实现同行业公司知识产权申请跟踪制度化;五是逐步实现公司侵权预警制度化。开展“农药相关专利及其自主创新产品战略研究”就是为了农药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进行维权和保护。
(3)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该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是“三动”、“三建”、“三专”。
“三动”:一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绿色农华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力支持绿色农华,从而推动了本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二是拉动。近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政策,从而拉动了绿色农华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发展;三是主动。从2007年开始,绿色农华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三建”:一是组建知识产权部。绿色农华于2008年初组建了知识产权部,并对1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强细分工,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公司在制订专利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八项规章制度,即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专利档案管理制度、专利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商标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专题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能为公司提供一种针对性强、使用率高、速度快、且方便的专利信息利用方式,将为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应用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以竞争战略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为基础的专利战略分析。
“三专”:就是将相关的产品研发技术资料、专利信息、专利文件等实行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并将相关专利资料存入计算机中,以便公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查阅和应用。
公司每季度都组织一次大型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对我公司员工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每月进行小规模培训活动,由公司知识产权部技术经理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每半月知识产权部员工进行内部交流和沟通,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作用;公司知识产权部,随时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协会等组织的培训会,派送公司员工参与培训活动,了解国内知识产权政策及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
5.2.5 坚持“三标一护”的商标维权工作
截止目前,“绿色农华”共计申请注册商标124枚,其中授权62枚。近两年来,该公司对已拥有的国标、行标、企标进行了维护。其中申请驳回复审7项,均已胜诉。放弃或无效商标21枚。在商标的申请及相关商标权的维护上,这个公司与北京中理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开展相关工作的战略合作,公司已投入54万元商标申请工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开展商标的维权工作,公司2008年与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就“银发利”商标、2007年与天津人农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金功”商标、2010年与美国思科技术公司就“思科”商标等10余公司开展商标维权工作。
6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