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管理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管理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应以长远、宏观的理念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政府、团体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新加坡宏大的概念规划理念,为我国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的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城市发展思路和途径,它注重规划理念,并非具体的规划设计,适应于各种层次的规划并为它们提供思路和基本的发展框架。其特点是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提出实现模式。概念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新加坡、英国等国,我国香港地区也广泛采用。“概念”的意思,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和思路。

新加坡的发展,以概念规划为起点。1959年颁布了第一部规划法,形成了建立“花园城市”的基本国策,实施绿色规划和蓝色规划,1971年颁布了新加坡规划图,对城市用地作了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其目标是合理利用土地,将人口往郊区转移,市中心通过城市规划发展为国际金融商业圈。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1991 年,根据新加坡人口、经济、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对概念图作了一次主要修订,命名为“新的起点,新的生活”。仅此概念图的修订就有40 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总结了对住屋、工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国防等的状况,制定出1991 年科学规划概念的发展设想和策略。2001年的概念规划则绘制了未来四五十年的图景,提出主要目标涉及七个方面的措施:(1)熟地的新居;(2)拥有良好视景的住房;(3)更多的休闲去处;(4)对于商务的适应性;(5)建成全球性的商务中心;(6)发达的铁路网;(7)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提供了指南。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新加坡连续十年被评为亚洲最适合人居奖,新加坡良好的城市环境又吸引了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跨国公司落户,从而有力地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这无疑也促进了“花园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新加坡的环境管理经验

在概念规划的框架和展望下,新加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先进的规划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完善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是基础和保障。在新加坡,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环境监测和严格执行的罚款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环境违规者面临更严厉的处罚。而从概念规划出发,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亮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绿色计划和管理策略上等方面。

(一)新加坡的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新加坡跨世纪的环境总体规划,也是新加坡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宣言,它描绘了新加坡未来10年之内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其远景目标是: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标准和优越的环境质量,使居民过上优雅的生活;居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关心当地及全球环境;使新加坡成为地区环境技术中心。绿色计划提出了政府的政策和战略,除了传统领域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之外,它还包括6个新的领域:环境教育、环境技术、资源保护、清洁技术、自然保护和噪声控制,并进一步制定了各种具体的环保标准,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将人均日垃圾产生量控制在1公斤等,其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为一个模范绿色城市。

根据《新加坡绿色计划》,到1993年10月,各政府部门、法定机构以及私人部门共制订了133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于1993年11月起开始实施《新加坡绿色计划—行动方案》。2002年,新加坡制定了《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作为新加坡未来10年的环境总体规划。《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主要包括三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下内容: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清洁的土地,自然遗产,宁静的生活环境。第二个中心是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这促进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环保活动,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使民众的参与制度化,使公众对环境政策和方案提供反馈意见。第三个中心是为全球环保做出贡献。新加坡将增强区域和国际环境管理合作,成立一个新的环境培训学院培训来自其他国家的官员,积极加入国际性环保组织和机构。在新的形势变化下,绿色计划基本中心主题没有变,但是对每个领域的计划都进行了深入的完善。

(二)环境管理策略。

新加坡环境管理的策略可以归纳为:预防、执行和监督。首先是通过正确的土地使用计划、产业的合理布局、建筑和开发控制、以及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来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潜在环境问题。然后,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各种环保设施,确保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转。最后,通过对空气和水质的及时监控来检验各种环保政策和设施的有效性。

各种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手段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所产生的额外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由于前述自然环境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的属性,资源的使用者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往往低于其社会成本。以小汽车的使用为例,使用者的私人成本一般只包括汽车的购价、燃料和保养费,及其注册管理费等,但使用小汽车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如空气和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土地占用等,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仅仅依靠市场作用是不能得到补偿的。因此,政府政策所起的作用就是使资源的使用者强制性地承担资源使用的负的外部效应,或者使其正的外部效应得到补偿,从而使经济主体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经济决策,使资源的配置合理化。

(三)其他配套措施

新加坡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是以概念规划为蓝图开展的,具体到环境保护和建立“花园城市”,除了各种制定各种行动计划(如绿色计划),以及制定环境管理策略之外,还需要各种配套手段想协调。如:

1、环境投资。虽然新加坡环境局每年都获得10亿新元以上的预算来进行公共环境建设,但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此外,为了推动新加坡企业开展环境工程的创新,设立了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

2、经济手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广泛采用了各种经济管理手段,尤其是在财政税收和推动市场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成为其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

3、公众参与和NGO。在政府、基层组织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加坡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公众参与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是2001年概念图的制订。非政府组织(NGO)根据主题和角度的不同,进行各种形式环保活动,对推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贫缺,与经济的发展完全不协调,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一)树立全面规划,整体布局的观念

纵观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可以说走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合理的城市布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坏,人身危害。导致目前的情况下,虽然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但是往往考虑到治理环境的代价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得而消极应对。因此更应该从现在起树立全局长远的观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发展规划,而不应该只是GDP至上。

这方面从新加坡的环境建设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启示,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综合考虑了工业、商业、人口、环境等等因素,保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堪称是全面发展的楷模。新加坡的概念发展蓝图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其概念图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把握,每十年进行一次总结检讨,对所有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建设、住房情况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严格统筹安排基础上对概念图进行修订补充。在这个制定过程中,环保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各部门与环境保护相抵触的规划项目有否决的权利,比如工业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必须咨询环保局的意见,以保证规划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因素。这种互相协调的机制,有效避免了规划的混乱,责任的推诿。总之,国家发展、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必须保持一致,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管理应融入市场经济

我国对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在于,涉及环境管理的部门既是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保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环境问题的监督者,这一切都让其不堪重负,更不要说管理效率如何。其结果自然是环境服务质量偏低,监督管理不力,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学习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私人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在竞争机制中提高环境服务质量,市场经济的方式关键能调动大量的投资,达到多赢的结果。

环境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充分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是明智的选择。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命令方式),比如“三同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登记及许可制度等等。我国经济管理手段急需创新,近年来,大力提倡的绿色经济政策正是此目的,通过设立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试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节能减排。但是环境管理体制跟不上,缺乏有效保障,效果不佳,如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自2007年开始到现在仍然遭到企业冷遇。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突出的问题是,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力度还不够大,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

(作者:广西大学级2010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毅.斥资6500万新加坡元中广核进军新加坡清洁能源市场.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17日第B03版.

[2]朱远.新加坡节能的行动领域与政策启示.节能与环保,2010年第10期.

[3]新加坡环境与水资源部网.A Lively and Liveable Singapore: strategies forsustainablegrowth.MOEWR(2009).http://app.mewr.gov.sg/web/contents/ContentsSSS.aspx?ContId

篇2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林业必须向现代化发展,林业管理模式也应该走向规范化,在这种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从不一样的角度来阐释林业管理概念,这为林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的新概念的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1.新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新概念浅析

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新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新概念进行浅析:

1.1林业生态化

发展林业不仅是为了使相关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是因为林木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传统的林业管理将重心放在企业经济发展上面,而忽视了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但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人们应该更加注重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化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管理也更加趋向合理和科学化,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倡导下,在对林业进行管理时应该以绿色环保为出发点,确保生态平衡,重点突出林业生态化的建设成果。在实际的实践中,要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信息化的产业模式,在具体的管理中,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地势等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生态林业建设,将林业种植与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的科学管理模式。

1.2绿色生态林业

新经济条件下的林业发展并不是单纯一种产业模式,而是拥有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等多种产业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渐实现绿色生态林业,特别是农村林业可以有足够的条件形成绿色生态林业。绿色生态林业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绿色培植,形成有特色的旅游观光产业,这样既能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又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应该将绿色生态林业重点放在农村发展,农村土地需求没有城市紧张,再加之,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直接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1.3林业信息建设

当今世界无论是哪种产业,信息化都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林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实现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计算机,相关企业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直接向有关技术人员或者相关部门请教,国家相关部门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服务网站,以供相关企业查询参考。林业信息建设需要相关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企业和部门都要加大投入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我国林业向信息化发展。

2.新经济条件下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林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而言,新经济条件下我国林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向现代化发展。新经济条件下,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管理技术不先进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林业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很多的管理人员受传统林业管理思想的制约,很难转变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不顺畅、模式又过于单一、监管不足再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少数单位对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观念淡薄,监督管理不力,致使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在局部地区仍然时有发生,一些基层单位执法队伍没有符合工作要求的交通、通讯工具,现代高新技术在林业管理中应用水平还很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2.2林业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在当前的林业发展保护中,有些人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在利益驱使下,往往采取破坏性的方式,形成林业资源的浪费,这些意识的落后,造成信息化技术的参与不够,农民增收相对艰难,难以推动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毁林开垦违法开采等蚕食林地现象在地方仍然比较严重采矿、采石和取沙等蚕食林地行为依旧存在,不利于林业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3.探讨新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1)生态旅游林业产业的新模式。在当前新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结合山区林业发展的特色,推出产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是当前林业经济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的管理中,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林业管理的实际特点,将人性化、生态化的旅游与林业管理相结合,更好的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更好的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

(2)搭建信息化管理综合模式在林业现代化管理中,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形成服务林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整合林业技术传媒服务的各种资源,协调运行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林业技术传媒服务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市、县两级应组成各类专家组,包括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畜牧兽医、水产、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方面,同时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建立服务考核制度包括专家值班制度、咨询反馈制度、情况整理制度、信息收集制度、信息分析制度、信心制度、林业技术传媒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实行承诺制服务和全面无假日服务。

(3)生态林业文化建设模式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人人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对新经济条件下的林业管理进行多方面的概念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管理进行优化改革,不仅影响着相关企业的发展,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林业部门提供借鉴,为我国林业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科]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由于早期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仅以有用为主,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发新能源、挖掘节电潜力,有效减少电力损耗,早已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强化对电力系统的宏观调控

1.1 加强对小火电的管理力度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拥有众多的小火电机组,这种小火电机组的缺陷就是效率低、能耗大且污染较为严重。例如大型的火电机组的耗煤290至340克/千瓦时,而中小机组则需要耗煤380至500克/千瓦时,而5万千瓦的大型供电机组耗煤为每千瓦时400克。从中可见容量不同的机组间的巨大差异,同时小火电机组向空气中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在电力行业的总排放量上所占比例也较大,其污染较为明显。在当今社会逐渐节约化发展的情况下,部分小火电机组已经相继关停,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狭隘思想,地域保护较强,致使其实施不到位,这明显与国家经济发展相悖。

1.2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通常我们将常规能源以外,具有环保、节能、并能够循环再利用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以及氢能等称之为可再生新能源。针对当前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我国不断增加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力度,近年来,我国的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发展逐渐加快。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应做好能源发生电网与再生能源电源间的影响,进行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强化电网调度,以减少新能源的入网后造成的负面影响。

2、促进管理节能力度

电网的优化运行,应当通过分析计算系统关键节点数据技术,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据此进行电网的运行调度。

利用错峰方式进行负荷安排,进一步提升负荷率。负荷率越大的电力系统,供电期的负荷波动也就越小,电能耗损也就越低。因此,应当保证系统内负荷的时间均衡,尤其是针对大型负荷供电区,要尽量采取错峰使用,实现供电时段总体平衡。进一步实现系统负荷的总体平衡,保证电网运行三相、电网运行环节间负荷、变压器等主要等负荷平衡,促使设备与系统维持在经济运行状态,减少设备与电网耗损。

3、降低电网耗损,增加技术改造力度

除去发电机与其动力部分的电力系统,可将其归属为电力网的范畴之内,电力网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绝大部分电力系统,降低电网耗损有利于达到电力系统节能的目的。可利用高电压等级进行供电,在同等电量的输送情况下,电流越小、电压越高,线损也会越低。为了降低耗损,可进行电网的多环节技术改造。利用多回线路与环形线路供电,缩短线路迂回供电,部分电路在不使用时要断开电源,降低耗损,提升导线的绝缘水平,降低漏电与传输损失。实施无功补偿,利用发电机来提供电力系统无功,或同时采用补偿的方式来补充系统无功需求,并对一般变电站母线进行集中补偿,以提升电力设备利用率。

4、提高对电力变压器的节能的重视程度

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尤为重要,一般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时,其负载率一般保持在60%左右。一旦容量过大,就会出现明显的空载损耗增加;而容量过小,又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加重损耗,不但增加了投资,还影响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可调容的变压器,根据负荷大小来调节容量档位,借此实现降低空载耗损。或者选择节能型变压器,利用新型铁心材料,改变传统叠片设计结构,降低噪音与磁阻损耗。虽然该种变压器的一次性价格投入较高,但其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5、节能的其他途径

普及全民节电意识,加强节约用电宣传。并采取管理和技术的相应节电措施,对厂区、宿舍区和住宅等实行单独计量,并针对大范围供电系统采用分表分摊和总表控制等管理措施,以减少由偷漏电而造成的电能浪费。在照明器上采取容器并联,以降低电压与电能损耗。并就此实施负荷终端无功补偿。

对于照明灯的使用过程中,应普及节电装置或节电开关的应用,按照照明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例如:照明亮度要求、时段等适当设置照明开关,避免长时间无间休用电,缩短用电耗损。而公共场所或是室外照明灯采用光电控制或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装置,使其既可保证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也能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6、推动新节能技术的积极开发

使用燃料电池,并将其逐渐推广开来,这种燃料电池与一般电池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它是利用天然气、煤气和氢气等向负极的连续输入来实现的,并且燃料电池可连续输出电能,实现50%的电能转换,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利用超导技术进行新技术的积极开发,电力超导技术主要利用金属导体电阻的特性,它随着电阻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并在其温度处于极低值时,电阻为零,这也就是常说的超导现象。由于超导体具有良好传导性能,一般工程上的输电损失约在10%,为了降低输电损失,可使用超导电缆进行输电供应,这种电缆在电力节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7、结语

总之,挖掘我国电力系统的节电潜能、将电力系统损耗降至最低,进一步提升供电效能,早已成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稳步提高的关键。本文笔者主要从降低电力系统能源损耗入手,并就电力系统的技术改造、宏观调控和调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篇4

一、何谓经典行政管理学

在古代汉语中,“经典”的涵义主要有两个。一指经书。如《后汉书.孙宝传》中有“周公大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朱佑传》中“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中“自今以后,群臣皆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二指宗教典籍。如在《无量寿经.上》中的“菩萨经典,究畅要妙”。《法华经.序品》中的“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唐朝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中的“佛涅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在现代汉语中,其涵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书和宗教典籍这两种了,它的含义被进一步拓展,其包容面也越来越大,本文中的经典一词特指权威的、发展比较完整的、业已成型的意思。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被人们尊称为“经典”的著作和“经典”的概念,行政管理学也不例外。自从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发表标志着行政管理学诞生的《行政学之研究》以来,到今天为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拓宽,其主题也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逐步趋于完善,因此,学科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它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行政管理学产生了大量的概念,其中不乏对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概念,它们为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北大学者张国庆认为,行政管理学“从世界范围内学科研究的主体特征上初步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或许可以成为重建或革新行政研究时期。其具体的理论内容,则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以张国庆的论述为依据,我们把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界定为从1887年到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基本概念,这些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并且业已成型的概念便是行政管理学的“经典”概念。具体是指: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行政、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概念。

二、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有着一种最普遍的联系,即同异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就形成了概念之间在外延方面的关系。概念的外延是反映一个类,根据外延有无重合之处,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这种事物的固有的内在属性对行政管理学概念也不例外。

1.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在逻辑学中,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两个以上至少有一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重合可分为完全重合与部分重合,因此,概念的相容关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1)全同关系。所谓全同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就是两个以上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在行政管理学中,我们常说的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行政这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全同关系。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行政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和它相对应的英语是“Administration”,我们通常把这个词译成“行政”或“公共行政”。而行政管理一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管理学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通常把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宽泛地称为行政管理,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前,随着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共行政学术界与国外有关学术界的接触也日趋增加,很多学者就把行政管理学改作公共行政,以还原这个概念的本来面目。但是,不管称为公共行政还是称为行政管理,它都表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活动”的涵义。因此,非常明显,这三个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同一关系。

(2)属种关系。所谓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就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仅仅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大的叫属概念,或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或称下位概念。属种关系又可分为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属概念包含种概念,称为真包含关系;种概念被属概念所包含,称为真包含于关系。在行政管理学的概念中,有很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属种关系。

一方面,行政环境真包含行政文化。关于行政环境和行政文化的界定,尽管国内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所谓行政环境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行政文化一般是指“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也就是说,行政环境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主体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而行政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信仰,它对行政管理的主体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因此,从以上概念不难看出,行政文化是行政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真包含关系。

另一方面,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实施、机关管理、行政领导、人事行政。从逻辑学上看,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立法。一般认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4]行政决策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动或不行动的方案中做出的行为。”在逻辑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属加种差”的下定义的方法。从以上定义中不难发现,它们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实施,因为行政实施一般是指“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这个概念是描述性概念,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行政实施就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它们之间具有真包含关系是勿庸置疑的。

而机关管理是指“机关本身,即办公地点的管理,这包括合理地安排机关的办公处所,配置合适的设备,保持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系统地处理公文和案卷。”定义中明确指出机关管理就是机关本身也就是办公地点的管理,机关本身属于行政机构,非常明显,机关管理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同理,行政领导一般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结构中依靠其综合影响力的运用和扩展,通过示范、说明、命令等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人事行政一般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处理。”在逻辑中,这些定义都是语词定义方法,确切地讲就是说明的语词定义。所谓说明的语词定义,就是解释、说明语词已确定的意义。从这些定义所描述的内容来看,这些定义所描述的就是一种行政行为。所以,笔者认为,从逻辑上讲,以上所分析的概念与行政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真包含的关系。

2.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的部分。例如,“历史学家”与“非历史学家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这种不相容关系,也叫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并且其中一个概念的内涵是以否定另一个概念的内涵所构成,那么,这种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做矛盾关系。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行政环境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活动。它们一个是外部的关系总和,一个是内部的关系总和,中间既没有交叉,又不是属种关系,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全异关系。

(2)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就是如果两个概念之间外延完全不同,而且内涵方面各有不同的肯定,那么它们之间为反对关系。一般说来,具有反对关系的种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行政决策与行政实施之间是反对关系。如上所述,行政决策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动或不行动的方案中做出的行为;行政实施是指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行政决策是行政实施的前提。它们都属于行政行为,但是在内涵方面却有着确定的不同的肯定,因此,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明显的反对关系。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得出行政行为、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这几个概念两两之间是反对关系,行政实施、行政决策、行政责任几个概念两两之间是反对关系,行政立法、行政改革、人事行政和机关管理几个概念两两之间也是反对关系。

三、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的逻辑分析的应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和行政尽管其外延不同,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使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更加规范,笔者建议,最好去掉其他的称呼,只保留一个,以避免造成无谓的混乱。

其次,公共行政和行政环境是矛盾关系。在建立公共行政学研究范式的时候,笔者建议,应该首先将其分为公共行政和行政环境两部分,然后把所有的其他的概念归入这两类中,然后在这两部分中分别论述各自包含的内容。

第三,行政文化真包含于行政环境。在一些关于公共行政的著作中,往往把行政文化和行政环境作为不同的两部分分开论述,这在逻辑上不尽合理,建议把它们放在同一部分中论述,以便使它们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第四,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发现,行政行为、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方法和行政效率是反对关系,建议把行政管理的论述分为五部分。

篇5

历史在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的碰撞、文明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三个方面。历史名城发展战略应是: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制定名城品牌战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名城持续发展。

一、池州概况介绍

池州,一方萦绕历史神韵的土地,一片充满文艺气息的天国,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美誉。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东邻金陵,南接黄山,西眺匡庐,是长江南岸的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池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会流转,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墨客、风流才俊。

基地分析:白洋河滨河景观带位于贵池区西郊,景观临近杏花村大道,周边分布着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教育区、文化区等,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有着特殊的自然地形,地势高低起伏,最大落差可达12米。

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区在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空问形态、民风风俗、物质构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安徽池州市发展到了现代,“城在景中”是池州山水城市的又一空间特征,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地理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在旧城改造中,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间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地域特色。旧城改造以前,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建筑均为村民自建竹筒房,形态简单,缺乏特色。成功进行文化城周边景观改造后,这一现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三)文化梳理与总体规划设计。我们这次对白洋河滨河景观带的设计为体现池州特色的秋浦历史文化,设计从文物古迹、文化遗存、名人踪迹、民间传奇四方面对池州文化进行梳理,来作为景观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的依据。我们将整个景观分成五大块,分别是:秋浦古韵、秋浦诗林、秋浦仙境、秋浦乐章、秋浦禅茗。

(四)景观系统分析――“一轴三入五心六配”。一轴,即一条景观主轴线。方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规划,整条主轴线东西向900多米一线贯通,上置观景平台、座椅、亭台等一系列供游人观赏、游玩、休息的场所,配合花池、树池、跌水、小品,将900米的长距离景观线路联接起来,使整条线路更富有生命力。三入五心,即三条主入口和五个重要景观点。入口作为景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连接景观主轴线的基础上,配合小径,也成为了五心中的三个主要景点。五个大景点做为本案重要设计对象,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丰富了公园的主题,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这座历史古城。六配,即一些小型景观和休息场所。小型景观与休息场所的介入,不仅使幅员开阔的景观带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而且还注重了整个景观体系的空间连贯性,使整个方案一气呵成,在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方案的设计充分的利用了基地的特殊地形,抓住了马路与沿河两个方位高低落差的特征,在设计中也站在施工时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确定了打造一个自南向北由高到低的滨河景观带。

三、规划设计构思

1、设计理念。基地自身具备良性循环城市水环境,加之融于自然、变换自然、装点自然、取材自然的设计理念,设计将着力从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修养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社会公益价值及经济价值并重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以上水、岸、绿三种元素的重构,进而实现池州市缤纷色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现代滨水景观――具有鲜明文化风情的亲水休闲开放空间、优美的生态景观体验区以及丰富的秋浦文化风情展示带。

2、设计亮点。设计在现有元素基础上,强调景观绿化及公共空间设计,同时完善交通体系,深入剖析相应的文脉资源,加强对区域风情的挖掘;细化白洋河不同形式的亲水岸线形式,对池州市地方民俗风情进行归纳,追求旧有基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创新,通过“秋浦历史、秋浦故事”进行风情主题的演绎。生态景观园人文风情线从自然、科技、生态三大块展开,并分别衍生到文化、创新、环保的层面,力求自然生态元素的完美融合以及基地历史文化的强烈体现。再加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景观规划理念的创新,使此方案的设计实现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四、历史名城的文化发展

历史名城的文化创新与发展,要坚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融,和谐发展。

1、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传统的历史名城保护理念。

2、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准确定位,就必须首先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其次是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3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景观进行改造规划将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有得有失,池州市白洋河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景观改造规划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在旧城改造时借鉴。

4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应该着眼于将来,整合城市中的物质资源,同时依托城市中的非物质资源,以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池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塑造了池州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城市风貌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特色。

池州香格里拉滨河公园的建设将为市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特色的城市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淮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 王淮梁. 城市家具系统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3] 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

篇6

一、重“引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多层次激励吸引人才。

一是加强医院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医院的发展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措施,只有社会效益提高了,医院的口碑好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引进我们需要的”,“留住我们优秀的”。二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好的文化氛围。好的医院文化和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三是多层次激励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不断强化待遇引人、事业引人和感情引人,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四是为员工创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平台。营造公正、公平、公开,尽职、尽责、尽才的氛围,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使得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二、重“育人”,提高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篇7

中图分类号: G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2-02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多年,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培养的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1],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教学并非从根本上坚持职业教育理念,体现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则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2]。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职业教育理念”,首先得改革目前的授课内容,以下是笔者就教学内容改变的一些思考。

1 变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综合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低。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也表达不准确,如“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和“I like with he out play”之类的英语表达经常出现,于是,很多老师认为:既然学生的英语差,那就趁此机会给他们补补。于是大讲特讲英语语言知识,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大大偏离了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3]。英语是用以交流的工具,而听说则是其实际应用的最直接的体现。高职学生是未来“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代表,是高职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必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以培养。

2 在大量的一般词汇教学中增加与未来职业相关词汇的学习

有人曾把英语比作高楼大厦,英语单词比作砖块,所以对于重点词汇,教师从不放过。然而在现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的重点单词实际上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重点学过,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否定和对时间的浪费,而且这些单词与高职高专学生未来职业或工作岗位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学生所学专业、行业或职场相关的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再现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凸显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3 由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的学习转为职场英语口语操练

现行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上的口语部分,以日常生活如介绍、问候、感谢、致歉、爱好和指路等话题为主(现行初高中教材已经涉及讨论过),略带一些职场英语, 但这远远满足不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编写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以职场或行业为模块的口语手册或讲义,并将其内容引入英语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操练。

4 由对一般文章或段落的读写译转向对未来职业相关材料的读写译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校要过级,甚至有些院校还将过级与毕业证挂钩。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为过级服务。所以在读方面,侧重于对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材料的短文阅读,在译方面侧重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正确通顺的汉语译文的鉴别能力,在写方面侧重于短文或某些简单应用文的写作或表格的填写。现行的高职高专教材如《新编实用英语》和《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在读和译方面并未涉及到与职业相关的合同、科技文摘、维护与使用说明、技术专利、合同、意向书、本专业书籍的前言、序言和正文节选、产品与厂家介绍等材料,在写方面为涉及合同、招、投标书、简短产品维护及使用说明、业务表单[4]等内容。因此,教师应当以职业教育理念重新安排涉及这些内容,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服务。

5 由应试转向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人口和教育资源的比例失调,升学的压力大,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与之对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的需求和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5]。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6]。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树立职业教育观念,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既注重素质教育又注重学习策略的现代化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6 加大西方文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是当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和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影响交际效果。因此要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涉外交际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必须进行西方文化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中,教师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教材内容,增设了一些西方文化教学,但要满足将来的涉外交际,还远远不够。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服务专业,服务学生成长”,将技能、素质和策略等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改变英语教学环境: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失去意义[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有案例基础的学习环境。同时课堂教学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求。构建主义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思想,其含义是

(下转24页)

(上接22页)

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有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包括预热(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探索(即教师引导学生去尝试)和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三个环节[8]。根据构建主义思想,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怎样创造语言情境呢?最理想的做法是建立模拟实训场所,或者利用实物等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了这种逼真的环境,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体念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刀真枪”地开展业务,实现与将来从事职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工作要求。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技能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4]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8

1、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的现状

1.1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确定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劣质的经济管理系统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纵观我国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经济管理制度和监督经济机构之间不协调,再者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企业的发展程度不协调。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经济管理系统,选择具有一定水平的管理人员。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管理的监督体制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存在着经济管理与监督两者之间的脱节问题。此外,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不是慢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就是快于企业的发展速度,无论两者存在哪一个,都是不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隐患。 1.2经济管理部门空缺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管理系统中,企业的经济管理仍然是真空状态,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果。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除了陈旧的管理理念之外,还有落后的企业管理策略和没有危机意识。上述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经济管理的问题存在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空缺,经济管理的各个项目都是由企业总部,在企业的总部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利,也就无法控制整个局面。监督管理的漏洞,使得企业不能正常工作,并且可能存在着有经济漏洞情况。所以,经济管理控制权的实行和加强监督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应该考虑是一个关键着眼点。

1.3经济管理理念陈旧

当下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理念的相对落后与陈旧。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涉及的管理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价值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会结合其他的程序,从而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形式。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创新意识上的更新,使得经济管理的实施日益紧迫。在这里,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的概念的形成。因为这一概念来指导管理决策是合理和正确的,而且这一正确理念也是衡量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尤其是在危机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概念上,常常被用到一些形式上的工作上,不重视其观念的实践意义,因而经济管理的效果不显著。

2、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创新经济管理制度

要想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首先应该创新的是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制度是关键,也就是说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使企业形成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其完善的针对市场的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企业现存的制度,改革企业制度中落后的成分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措施,此种举措还能否辅助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第二,优秀健康的经济管理体制可以帮助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者立于不败,站稳脚跟,对企业内部来说,优秀的企业经济管理机制能够促成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2.2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和监管

(1)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和监管。首先在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的控制上,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督与监管,让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策略之间相协调与适应。要想做到这一点的话,就必须要制定正确的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战略。使其成为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设置预算管理组织加强内部控制,设置奖励机制等措施,促进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而且越来越不稳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们最为担忧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管理成为我们关心的一个大事。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管理,能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让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成为一种全局性的控制。另外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对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予以组织、计划、控制,提高财务控制的能力,实现财务预算,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促进整体全面的财务管理形式。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使得会计控制与监督成为经济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2.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该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重视情感因素,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值得指出的是经济管理系统的首要管理对象是人,以确保员工的行为在经济管理系统下的有机运行。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知道,当陈旧的管理观念,存在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其必定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消极的作用,影响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这也就要求我们务必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的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和谐的气氛。其次,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因为它会带来员工的现实思想和行为,并给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带来团结的思想内涵。因此企业应该积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共同建立一个价值观,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的长久的发展。

2.4建设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在创新年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上,还应该用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方式武装自己,跟随时代的步伐,紧随时代的潮流。那么所谓的信息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什么呢?在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现状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发企业现存的信息资源,全面开发,广泛运用,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观念,将现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经验运用实际工作中去,实现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化,节省企业成本,降低人员消耗。建设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经济管理方式,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企业自身的创新也在逐渐增强。激烈的市场要求企业必须在市场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企业建设信息化的进程。

3、结语:

篇9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告别传统的简单能耗和对环境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要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创建全面小康的社会中发挥低碳经济概念的统领作用和低碳经济的实际价值,不断推进低碳观念和行为走向实际和深入,在确保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结构,体现科学和可持续的观念。加强对低碳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低碳理念的宣传,要结合国家的法制化,推进低碳制度的建立、创新和完善,向低碳经济要效益、要发展潜力和后劲,形成社会上对加强低碳经济管理的共识,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有效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作用,推进低碳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实际的行动去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要求。高效率地实现低碳经济管理应该在分析低碳经济重要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低碳经济建设进行了模式、方法、意识上的思考,以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法制化进程、制度创新、健全政策体系等措施提高社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管理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全民对创新低碳经济管理的积极研讨,从观念、体系和思想上达到加强对低碳经济理解和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普及的作用,进而实现低碳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低碳经济管理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意识领域的方向,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管理的一方面可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发展目标和降耗指标要求;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管理的还可以调整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经济的整体结构,创新能源利用的法师,发展新兴工业,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低碳经济管理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并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二、创新低碳经济管理的措施

1.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

“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重视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还对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要求,要建立以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意识,大力推广低碳产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大力推广和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社会全体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

2.加快低碳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低碳经济管理的尽快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宜于低碳经济法律和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就是已有法律法规指导低碳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在低碳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体系出依法办事、依法必纠的特点,促进低碳经济管理的走向法制化轨道。

3.创新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必然的核心,要促进各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逐步建立节能和提高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领域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同时,加强政府及企业的国际合作,不仅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还要准确估计我国能源的稀缺程度、确保能源消费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并尽量利用发达国家取得的低碳经济管理的技术经验,以先进的措施和技术促进低碳经济管理的深入发展。

4.低碳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

要发挥低碳经济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对低碳经济管理的制度进行创新,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出善的政策。如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碳交易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财税政策不仅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建立科学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在发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绿色采购等财税政策同时,对低碳经济管理的示范、激励工作还要积极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低碳经济领域,搭建低碳经济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方式,最终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一套良性的、立足我国国情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体系框架,确保低碳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活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只能走一条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低碳道路,告别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确保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目标的具体实现。低碳经济使建立在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理念更新、经济管理放过创新的根本反应,新时期,我们应该抓住低碳经济这一有利的方向和目标,以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和共同协作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对经济简化和社会发展的促进。要以法制化进程、制度创新、健全政策体系等实际工作为突破口,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丰富低碳经济管理的体系和层面,发挥低碳经济管理的主导作用,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增长、进步、恢复和保护,综合实现我国的发展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思友.论低碳经济下的我国政府生态责任[J].青年科学,2010(06):102

[2]钟柳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N].广西日报,2009-12-22

篇10

长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具有社会管理性质的工作,但并未形成与之相应的理论。解放初期,为稳定全国社会生活秩序,我国政府结合社会的发展曾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1979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形成有序的社会管理局面,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从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城乡关系等领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管理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在我国具体而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优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的政府“全能”的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前旧中国社会分散的状况;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是以国体为单位的经济基础体制;城市人员社会管理是以街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四基础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也存在固有的缺点,一是所有就业社会人员都由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单位所管理与控制,不利于社会的正常流动,使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成为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全能型政府,不但行政管理成本很高,而且在把一切权力集中到政府的同时,也把一切责任都集中到政府,社会自身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巨大社会变迁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势头之猛,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的挑战,为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研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正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社会管理的定义

如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学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学界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解答,对社会管理概念形成了不同的定义,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对社会管理做出了界定,第一种界定从国家管理角度看,有学者将社会管理定义为: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机关或授权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行为,它是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管理行为。第二种界定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认为它实际上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杜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以上两种对社会管理的定义突出了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但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其定义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社会管理涉及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也不应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层面,其次在这种概念定义下国家作为唯一主体凸显的是国家、政府行政管理式的“硬”管理模式,而忽视了国家及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引导作用。第三类社会管理的定义区分了广义的社会管理和狭义的社会管理,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较前两种定义,第三种定义中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了社会成员组成的专门机构,但与前两类定义相同的是,该类定义依然强调社会管理的管理监督方面,而忽视了社会管理中的引导、调节等“软”管理,而且广义和狭义之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第三种定义突出价值诉求和管理目标但没有指出社会管理的内容。基于以上对社会管理概念的分析和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规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控制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公正、对应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稳定。这七条既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阶段社会管理所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这是一个价值尺度,没有社会公正,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谈不上。没有社会公正,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只有在规范行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目的。基于以上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界定为: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和规章制度下,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管理活动。通过这个界定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的概念和范围,二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三是社会管理的目标。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的概念区分

篇11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经济管理随之产生,经济发展态势作用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成效又反作用于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计算机等多样化工具融入进经济管理工作进程中,为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推动了新型积极管理模式发展的进程,也就是说在高端技术的协助下,在未来的几年中,经济管理水平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一、概述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之间的关联性

(一)经济管理的概念分析。经济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综合性色彩是极为浓烈的,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基础。经济管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多个方面均有所表现,而社会经济最大的特征是将社会整体发展情况呈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管理的辅助。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在稳固性经济管理体系的支撑下,社会经济才会有更大的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概念。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在先进思维、模式以及手段的协助下,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注入活力。理念的转型以及新型方法的应用,使新时期下的经济管理体系处于不断被调整与完善的模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经济管理便衍生出来,其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趋向。(三)经济管理与现代化。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企业经济管理体现出众多现代化特征,常见的有民主化、网络化、人性化的、扁平化等。经济管理现代化已演变成国人高度重视的专题,这主要是因为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相匹配,强化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

(一)管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处于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中,其地位处于不断被提升的状态中,此时经济管理的权限范畴随之被拓展。强化管理的主动性,从而确保经济管理对企业内外部多变因素能够快捷的、有针对性的做出应答,此时企业经济管理更具有变通性。现代化经济管理创造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常见的有经济管理理念、模式以及手段等,在因为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与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之间的适应性,并能够协助企业获得最佳效益。(二)管理方式民主化人员专业化。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拥有管理技巧与素养是关键,当然拥有一定的现实管理经验,对经济运行机理有一个全面性认识,对国际上高端经济管理模式有基本认识,能够自如的应用新型管理工具均是极为必要的。经济管理民主化目标的实现对与众多发展中国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经济管理决策若能够通过全体职员的一致性表决,才能体现出先进性与人性化,对经济管理采用这样的决策方式,其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理念相一致。但是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长期沿袭僵硬化管理模式,使民主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进程中遇到了众多障碍点。(三)管理方法科学化与智能化。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进程中若要彰显现代化特色,其对多样化科学管理方法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为了使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将多样化经济指标整合进客观经济运行进程中是极为必要的。而经济管理现代化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多样化科技成果的协助,从而使经济管理效率有一个“质”的飞跃。此外,在社会经济良性运转的态势中,国内经济管理方法越来越向智能化领域靠拢,具体体现在高端信息技术、通信方法以及自动化仪器大批量、高频率应用等方面,在其配合下,经济管理运行状态更体现出高效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等多样化特征,信息资源在经济管理进程中的传递体现出快捷性,强化了现代化经济管理各个流程之间的紧凑性,其唇齿相依、相互促进。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一)人性化管理。经济管理新常态下,企业对个体与文物件的管理不再采用一致化的方式,认识到个体价值以及在经济管理进程中承担的地位,以人为本这一新型管理理念的提出,在推动人性化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人性化管理模式中,个体成为了管理工作的核心,重视的是培养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对其潜质进行挖掘,其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益,企业职员也将会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实现竭尽全力。人性化管理体现在尊重人才方面,此时企业可以推行激励体制,对个体良好行为以及优秀成绩给予物质上的奖赏,同时组织资历深厚、技术高超、经验富足的人员进行培训,继而派遣其参与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活动中,从而使其认识经济管理的意义,同时掌握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技能与手段。企业以达到预设经济目标为宗旨,对那些影响经济管理成效的职员进行“教育—培训—技能—经历”良性管理形式。(二)民主化管理。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便是管理的民主化,其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企业“一人说的算”现象的出现。民主化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应用,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强化了企业领导与基层职员之间的关系,使其体现出和谐性与融洽性,这对新时期下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视域去分析这一管理形式,其在广纳职员建议以及汇聚“金点子”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管理者积极的走进基层群体中,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其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使员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积极配合管理者制定的规章体制,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工作岗位上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懈努力。(三)扁平化组织结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长期沿用,使基层群体按部就班的执行高层决策者下达的口令,这在个体潜能以及主动性的发挥方面起到了负面作用,也不利于企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建设与应用,使管理进程体现简洁性,其是对线条型组织形式的取缔,其最大限度激发职员工作的热情,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强化了企业在组织各类活动之时的应变能力与决断的准确性。这一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设,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管理的专业化,处理好功能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职能部门的设置必须以企业发展规划为核心;二是处理好企业与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为业务单元创设足够的发展空间方面,科学的对其配置资源,实施个性化管理手段;三是处理好业务单元与职员之间的关系,积极的与职员进行思想交流,职员也应该主动的把优良的建议反馈给业务单元。(四)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在对经济管理的进程中,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在推动企业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其工作的重点与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此时经济市场的主导权移交至消费者手中。也就是说现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不只是对技术与生产模式的管理,而是以客户为中心,对其主观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创新营销等行为方式,留住老客户脚步,吸引新客户目光,不断的壮大客户资源体系,为企业企业经济管理事业的壮大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五)沟通方式网络化。任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密切合作,从而确保事业运行过程中相关缺陷的及时发现与弥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在线交流已经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决策者与基层职员思想沟通的有效渠道,体现出便捷性,并且这沟通模式的建设与应用,使信息传递环节体现出时效性,其为企业事业高效运转以及多样化科学管理规划的编制发挥出巨大的实用价值。总而言之,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摒除过去管理理念,学习高端的经济管理思想与技巧是关键,同时参照我国基本国情,不断的尝试应用多样化管理工具,建立健全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渠径,从而确保经济管理功能漓淋尽致的发挥出来。为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李国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

[2]钱颖一.学院治理现代化: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2)

篇12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