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济自觉
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费比较研究
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
转型与挑战:信息时代的出版业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文化品牌建设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
创意众筹融资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为文化议题的创意经济与创意城市
最美乡村空间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资本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
城市居民本土戏曲文化消费提升研究
消费社会学视域中的动漫景观解析
农业创意品的价值估计及其产业前景
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沿海城市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推进江苏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与政策举措
中国省级旅游产业效率现状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时期的路径选择
财政补贴对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
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研究
城市群文化产业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协同研究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文化折扣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日本创意产业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变研究
网络视频版权资源的增值模式——以乐视网为例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GRA视角下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效应研究
国际镜鉴中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理念革新思辨
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与调整策略
江苏对外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文化财产返还诉讼中的法律适用规则探析
从艺术税法视角剖析中国画廊业困境及解决之道
大数据时代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机制与模式:电影艺术如何影响城市创意产业
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DEA-Malmuqist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
国际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研究:宏观政策与微观态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与全球化战略路径研究
融合:制造业与文化产业高质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与我国文化产业开放发展对策研究
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兼与中部省域比较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资源、文化势能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误区探析
关键词:
甘肃文化产业;升级;政府引导;策略;路径
基金项目: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引作用研究》(14YD085);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甘肃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路径研究》(1305ZCRA151)
近年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各地政府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出台各类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发达地区政府利用财政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引导当地文化产业向高端发展,大力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同样面临文化产业升级的问题,但是欠发达地区在财政资金、人才储备、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不小差距,不可能照搬发达地区政府经验。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引导当地文化产业升级需要深入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路径。产业升级实际上是同一价值链中各环节和不同价值链间互动产生的复杂动态结果,是产业在价值链中朝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的过程[1]。近几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绝对量还较低,文化产业附加值不高,甘肃文化产业基本处于价值链低端,提高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高甘肃文化产业附加值,升级甘肃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的必然。
一、甘肃文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甘肃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还比较低。
(一)发展质量不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甘肃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产业规模与发展效益仍然偏低。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看,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为3.48%,甘肃省的这一比值仅为1.16%。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2013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9%,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及以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期,陕西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643.4亿元,增长27.4%,占GDP比重为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3年贵州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比上年增加57.69亿元,增长37.95%;占GDP的比重为2.62%,比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增长18.02%,从产业规模、GDP增速来看,甘肃文化产业与西部地区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二)以低附加价值产业为主
通过对甘肃发展年鉴(2014)中文化产业数据的整理,可以发现甘肃文化产业中从事初级文化产品生产、制作的企业数量较多,从事文化创意、版权交易、影视发行、工业设计的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版权交易、文化资本运作方面发展严重不足。近年来,甘肃省虽然在电影、动漫产业进行了努力尝试,2014年“双联”题材影片《腊月的春》亮相央视电影;2012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甘肃有多部影片进入展映环节,甘肃獒声文化有限公司拍摄的《阿米走步》、甘肃籍知名电影人陈逸恒执导的《腊月的春》、青年导演张忠拍摄的《小西天狄道传奇》分别进入民族电影、新片展播单元。此外,还有以兰州“最美新娘”李成环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飘去的白丝巾》及省公安厅出品的微电影《儿子别逃》。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电影、动漫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附加值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占文化服务产业增加值比重不足14.58%(剔除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值为6.13亿元,占比9.31%,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高附加值文化业态发展迟缓,甘肃文化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2]。
(三)产业竞争力较弱
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表明,文化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文化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边际效益,文化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竞争力也就越强。尽管2014年甘肃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了10088家,但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还不多,规模都偏小,缺乏能够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在全国具备影响力、品牌和实力突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缺乏。作为甘肃省最具实力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为8.71亿元,营业利润为1.25亿元。与国内主要传媒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对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总体来看,甘肃文化产业及企业规模都较小、文化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集群没有较好地形成,主要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亟待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不足。因此通过文化产业升级,提高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甘肃文化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甘肃文化产业竞争力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中的政府引导策略
近几年甘肃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增速较高,但甘肃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发展中还存在盲动现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3]。加上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发育完善,各个地区(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足,且大多数还处在低级阶段,通过产业自身市场化发展向高端演进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引导必不可少。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政府应当重点采取以下策略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一)放松规制
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放松规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就甘肃省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应当着重放松准入规制。根据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公共程度,确立进入规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对文化产业中的自然垄断行业,要逐步地引入竞争规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生存能力,通过市场倒逼企业向高附加值区域转移,带动文化产业升级[5]。其次,放松融资规制。放松融资准入规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调整文化所有制结构。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特点出发,积极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国家现行政策允许范围内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文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二)培育企业价值链意识
文化产业价值链构成符合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处于微笑曲线两头的业态附加值高,处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的业态附加价值较低。初级文化产品生产都处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由于对资本、技术、管理的要求相对较低,进入门槛很低竞争激烈,而且在面对上下游业态的挤压下,缺乏议价能力,在整个产业附加值的分配中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文化创意、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周边开发、品牌运作、资本运营、形象授权等业态处于微笑曲线两头,由于资本、技术、管理的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能够在整个产业附加值的分配中获得较多,处于价值链高端。因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树立价值链意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政府要积极培育企业的价值链意识,提高各类文化企业对价值链的认识,让各类企业尽可能发展处于高价值链环节的文化业态。要摒弃简单文化产品生产理念,向价值链曲线两端移动,向创意、营销、品牌化方向努力[6]。
(三)引导文化企业“走出去”
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甘肃文化企业参与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学习提高。甘肃政府应当结合甘肃实际,采取具体措施,制定与甘肃发展相配套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出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费优惠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培育核心产业链,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文化甘肃文化企业“走出去”[3]。通过“走出去”学习成功企业的运作经验、商业模式、管理技术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三、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中的政府引导路径
从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政府、市场都起了重要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市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作用大小,政府和市场谁更主导[7]。对甘肃政府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引导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一)高质量规划引领
甘肃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能力限制,规划意识缺乏,不仅很难把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指向,也缺乏对自身发展做出规划的能力,地方政府应当通过规划加以引领。甘肃政府应当发挥文化产业研究者的作用,借助省内外专家的知识、经验,充分理解把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提炼出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目标与方向,为甘肃文化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和目标[8]。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引领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大项目、大投资规划为核心,带动甘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文化产品、资本交易是否通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地方政府应当为文化企业打造孵化、产权交易、产权登记托管、产业投融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内改造的文化产业街区、现有场馆实现文化产品展示交易。积极建设专业的文化产品展示馆,满易、会展、电子商务、拍卖等功能。以甘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联系国内外交易平台,拓展服务功能,为甘肃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产业交易、投资引导、资金融通、商务咨询、产权交易等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搭建文化产业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聚合产业、高校、政府、国内外文化资源信息,为各文化产业参与者提供文化信息、行业政策信息浏览、市场营销、资源贡献、项目合作便利[10]。搭建文化产业参与者互动平台,让各个文化企业、资金需求供给者、文化产业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甘肃文化产业的现状、政策、规划和发展趋势。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解决甘肃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引导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三)创新支持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对于甘肃而言,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传统的财税减免、奖励补贴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产业的支持中,应当解放思想,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文化产业升级支持模式。一是设立文化众筹平台。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已经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甘肃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设立文化产业众筹平台,引入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为小微文化企业筹措资金提供有益的帮助。二是设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影视剧、动漫制作往往需要专用软件、设备。而这些专用软件、设备价格高昂,一般的小微文化企业缺乏承受能力。对此,甘肃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设立文化设备融资租赁公司,由文化设备融资租赁公司购买设备、软件租赁给企业使用,降低小微文化企业成本。
(四)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最佳选择[11]。一方面,科技创新为文化产品发展的表现力、传播力、创作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在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时期,文化企业要注重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业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政府应当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高科技推动甘肃传统文化产业,如促进演艺、报刊、出版、印刷产业与科技相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有声读物、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五)发展创意版权产业
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创意版权产业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路径。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中,创意版权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能够带来很高的附加值[12],另一方面,创意版权产业发展所依靠的核心资源是人。甘肃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在资金、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投入门槛相对较低。甘肃应当借助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创意版权文化业态。通过合理的机制吸引、培养人才,利用新技术、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影视文学作品、动漫创作等业态。
四、结语
甘肃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产业竞争力、带动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相比,产业发展水平层次仍然较低,201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但在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仅凭借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升级发展难度较大。政府应该通过规划引导、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支持模式、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创意版权产业引导地方文化企业升级发展,通过促进地方文化企业升级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
作者:杨齐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2]刘伟平.政府工作报告(2014)[3]安文华,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7-48,92-93.
[4]马佳男.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52-53.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78-79.
[6]连辑.在甘肃省一季度文化产业调度会的讲话
[7]王福生,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18.
[8]刘进军,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7-68.
[9]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2-103.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方针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正确方向。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化产业具有跨越性特征,与多个行业密切相关。为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产生波动效应。
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
(一)相融性
首先,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具有突出的相融性。对文化产业的性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化产业类属于我国的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内部联系最为紧密,文化产业可以和相关产业共生共荣。文化产业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这一部门和其他部门存在交叉关系。比如,第三产业包括制酒行业、制茶行业等,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博大精深,都可以从文化产业中找到共通点。
(二)互动性
其次,文化a业和相关产业具有突出的互动性。事实上,所有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其他产业存在相关关系。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相关产业也会迎来发展机遇。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产业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二者可以作为彼此的原生动力。
二、发挥文化产业带动效应的必要性
(一)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存在关联,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益,可以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在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美国迪士尼公司开发了玩具产业、服装产业等等相关产业,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长,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实现发展创新
其次,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可以实现发展创新。创新是不竭的发展动力,产业只有加快创新步伐,才能促进自身长效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文化产业产生辐射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日益紧密,互联网为文化产品的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将智能技术应用在知识创造中,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就目前来看,文化产业和高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市场的两个基点,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互联网娱乐行业、文化服务业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的格局。
三、发挥文化产业带动效应的举措
(一)扩大消费市场
首先,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应该扩大消费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处在发展初期,无论是产业理论还是产业发展实践都不够成熟。由于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相对有限,国民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比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不断膨胀,文化产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政府应该鼓励国民购买文化产品,扩展消费市场。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国政府应该和大众媒体建立联系,在大众媒体上进行文化产品的宣传。第二,我国政府应该为国民提供消费补贴,推出福利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延长产业链条
其次,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应该延长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对产业链条上的部门起着带动作用,政府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延长产业链条,加大文化产业的作用力。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应该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进行考察,如制造产业、服装产业等等,并促进产业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二,我国政府应该发挥集群效应,把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企业放置在同一地域空间,形成特色的产业园区。
(三)引进高新技术
再次,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应该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反作用,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志就是产品的科技性,因此政府应该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该为文化产业提供专项资金,让企业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第二,政府应该充当文化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媒介,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文化产业建设中。
(四)制定战略目标
最后,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应该制定战略目标。近几年来,我国和他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挑战,还要面临国外市场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只有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该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政府应该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为文化产业引导方向。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为了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产生波动效应。
参考文献:
[1]PRATTAC.TheCulturalIndustriesProductionSystemACase-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本文为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西安是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三大优势文化资源,而处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古城西安,文化产业及其营销模式的发展与东南沿海相比却显滞后。鉴于此,研究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弊端
1.营销观念严重滞后
西安的文化产业营销正处于初步发展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沿用传统常规的营销模式,但这种营销模式与文化产业自身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影响到西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与传统产品差异很大,目前就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还有许多企业缺乏对文化产品及其营销核心精神的深刻把握,还没有意识到和重视文化产业自身所蕴含的增值性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特征,大多数企业将文化产品的营销简单地理解为产品促销。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发展明显缺乏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和产权保护意识。
2.营销手段落后
西安文化产业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文化产品要被人识别、被人认可,必须要走出去,这就要求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互动发展。在宣传促销方式上,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信息的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建设不尽完善,与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对接不够及时;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不鲜明,一些独一无二的资源缺乏相应的营销创意。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普遍偏重于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的开发应用,但是对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的巨大作用却普遍缺乏认知。
3.营销技术程度含量偏低
现代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现代信息化元素,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开发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高端优质文化产品,进而获得可观的产业利润。文化传播在前媒介时代是一个发展非常缓慢与艰难的过程,个体的人是最主要甚至是当时唯一的传播媒体,在这种传播状态之下,严重缺少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致使文化交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西安目前的文化产业营销手段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建构
1.营销观念从满足需求向引导需求转变
文化产品的营销不同于传统应用产品的营销,在进行文化产业营销时,商户一定要树立实现从传统的“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到向客户“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新型营销模式转变。当代西安文化产业应围绕如何满足市场精神消费来主动运作市场,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力争把握市场精神需求发展趋势,进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营销服务。
2.营销传播从整合营销向创意营销转变
整合营销是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中心而进行重组的一种企业行为,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因此,整合营销是文化产业营销的最基本方式,但并无创意与特色。创意营销与其他营销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将创意理念贯穿于产品的研发、生产、推介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生产与营销脱节的弊病。其核心是通过对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意策划,提高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创意营销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丰富、特色的核心内容,具有独创的创意元素和价值元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创意营销目的是占据市场,它通过对销售渠道、手段和销售策略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营销产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营销形式指公司通过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传播同一种信息,以吸引目标消费者来购买,从而实现产品的规模市场价值。这种销售存在产品单一但同时风险极大的弊端。如从保健品开始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起,主流的保健品品牌采用的大都是此种营销模式。但在文化产业中,产品自身及其营销模式的个性化、特色化,就迫使西安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模式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4.营销利润从短时性向持续性转变
回顾普通商品品牌的培育,企业普遍采用了各种广告和强硬推广式的营销策略,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量的迅速提升,但从长远发展看,企业采取这种营销模式付出巨大销售成本的同时,往往摆脱不了销售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因此,这种营销模式只能短期宣传,短期获利。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给消费者的物质消费不满足于一次性感官享受,更主要是消费后的情感体验等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因此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心理特点,使得文化产品的营销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民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9,3.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面与其他的产业,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才能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对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管理理念落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文化产业比较小,财务状况也不明,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并且其信用低,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
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被政府包办。由此,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更是望梅止渴。
1.3政策门槛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服务保障机制缺失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2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发展困境的对策
2.1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
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资本不允许,哪些是可以投资,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改善民资进入渠道
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
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2(07):76-77.
[2]李彬,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04):60-68.
一、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点,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指的是一种文化企业在明确外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按照陈少峰教授的分类,此种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属于组合的商业模式。国外学者也常把此种类型定义为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指针对某一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发再销售或者对直接植入文化内涵所得到的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这一定义从根本上赋予了商业地产在商业之外的价值属性,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地产的纯商业模式,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以这些软性文化为核心卖点所开展的地产项目。例如: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园区)这些都是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化地产商业模式,本文将以雪山艺术小镇为例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商业模式
作为丽江本土的文化地产项目――雪山艺术小镇,它和李亚鹏先生在丽江发起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以下简称COART)”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雪山艺术小镇的发展和创意
1.雪山艺术小镇简介
雪山艺术小镇,是“国内首例”呈现的,领衔丽江的COART艺术主题生活小镇式商业街区,它是建立在COART已经营造的宣传效应基础上的一个创意社区,也是一处商业地产,并且COART艺术现场的主要场地也会从原有的束河古镇内部慢慢转移到雪山艺术小镇。该项目是基于COART艺术跨界、联合、混搭的国际先锋理念,旨在打造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商业与生活、度假与休闲全面包容的前沿商业模式。
COART艺术现场具有人文关怀,教育公益,环境友爱,传统保育,艺术科学等多元综合主题内容,而各式各样的免费表演更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创意和艺术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价值。
2.雪山艺术小镇的设计
雪山艺术小镇是中书控股旗下中书地产的首发之作,由世界重量级大师隈研吾、华人设计师领军人陈幼坚等巨匠联袂,历经数载精心打造。作为丽江唯一有产权的院落商业,源本重现了纯正的丽江坊式建筑;景观规划为正对雪山的对景轴线,主建筑群为丽江纳西风格,而COART艺术中心、艺术影院、青年艺术酒店T艺术家工作室等建筑则体现国际先锋设计理念,整体呈现了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跨界融合。雪山艺术小镇占地超过27万平方米,集艺术主题的客栈、餐饮、娱乐、零售、休闲等商业业态于一体,为人们带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鲜体验。
3.雪山艺术小镇面临的问题
(1)目巳巳
通过考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就现有的院落情况来看,像“致青春”客栈、逸家餐厅、雪山合作社还有好机友俱乐部等等商家都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城北高端地区,普通民众进入动机小,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不能达到这一层面。来到丽江旅游的高端游客,更多的可能会选择悦榕庄或者君悦这样的星级酒店,而很少去选择这样的艺术创意社区,毕竟中国如今的高端游客还是以商务人士为主,艺术新贵在游客比例中还是比较少的一部分。
(2)宣传推广
仅仅靠一年两届的COART对雪山艺术小镇的宣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至12月16日是COART的2014年的秋季活动现场,也是整个COART的第6届活动,我们通过现场走访看见COART艺术现场确实相对于平日的雪山艺术小镇热闹了太多,可是我们不禁思考, 5天的艺术节过了之后,能有多少人了解到雪山艺术小镇呢?又能有多少投资人进驻到雪山艺术小镇呢?所以雪山艺术小镇应该探索更多的宣传渠道。
(3)商业模式
在谈到雪山艺术小镇项目的初衷时,李亚鹏讲到“在艺术家和文化入驻之前,北京有798,纽约有SOHO都是城市的死角。随着文化、艺术家的进驻,798成为北京炙手可热的地方,SOHO成了纽约最贵的地块。但是商业的介入却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家挤出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怪圈,因为文化和艺术的导入造成了这么地块商业价值的提升,而因为商业的提升又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排挤出去。当没有了文化之后,它就只是个商业,而当它只是个商业的时候,它就面临着所有商业体的竞争。”可是从丽江的发展可以看出,雪山艺术小镇想要取代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成为丽江“第三城”,不管是人口密集程度还是产业集中度、商业发达程度来说,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活动的参与机制
雪山艺术小镇如今作为COART的固定场地和地产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区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盈利性的地产项目,需要有合理的参与机制来适应它的投入。可是很明显,现如今的活动参与机制除过COART的观众参与和消费之外,便只有商家的入驻和体验。按照良性发展的基础来说,它应该慢慢地将其打造为除过COART主要场地之外的一个固态化、周期性的主题参与区,除过原有的内容之外,增加一些展览、常规放映、戏剧节、创意大赛之类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参与性。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创意之路
1.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
创意社会拥有一个创意阶层,根据“创意阶层”的定义和对雪山艺术小镇的资料搜集可以知道,雪山艺术小镇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营造的是一个以新兴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产业园。李亚鹏先生自己说过:“我们是想给很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一个平台,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灵感,不管是生活还是经营,都能够共同将雪山艺术小镇推动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那么,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的显而易见了,就是这些民间的或者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
2.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
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先生所说:“创意社区是充满活力和赋予人性化的地方,是推动个人成长的沃土,它能够激发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火花,创造就业机会与财富,并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雪山术小镇是不同于北京“798”这样的文化产业园的,毕竟“798”这样的地方是之前的厂房改造,并且艺术家自发的聚集起来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是在一片荒地上面建立起来的,不管从建筑还是主题商铺来说,它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策划的,而且它和生活离的太紧了。像“798”这样的地方,除了艺术家,普通大众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严格符合了上文所谓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这样的原则。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雪山艺术小镇这样的一个创意社区都很好的照顾了当今人们的一种较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3.雪山艺术小镇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纵观丽江如今的旅游文化产业,除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等演艺类文化产业之外,也就只有丽江千古情和雪山艺术小镇。雪山艺术小镇给我们提供的是“从无到有 ”的一种创意社区的建设理念,不仅仅因为它是丽江唯一的产权式院落,更是在于雪山艺术小镇在结合丽江当地建设风格、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度假式艺术区的一种新的解读。项目承载着每年两次、超过20万人参与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活动,设有常态化的艺术表演、艺术集市、艺术沙龙等,是功能齐备、个性鲜明、全时服务的国际艺术体验区。作为艺术家与时尚追随者的朝圣地,未来必将成为“丽江第三城”。所以从各个角度来说,雪山艺术小镇都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三、雪山艺术小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启发
丽江国际知名的游城市,纵观其文化产业项目,主要的类型还是“民族风情、大型演艺”之类的。这些项目固然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和本土文化情况,可是对市场的细分却不够明确。按照丽江现今的消费水平来说,来丽江旅游和消费的游客大部分都还是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需要什么?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除了氛围上的差别,几乎是雷同的两个小镇,丽江的旅游还有没有后续的动力?所以雪山艺术小镇作为一个创意社区,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很好地承接了这样一个尴尬状态的空档。除了在客栈喝茶晒太阳,丽江的慢生活还有什么?雪山艺术小镇提供了一种理念:丽江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旅游还有艺术。
四、结语
文化资本运作模式的合理与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目前,美国、西欧、韩国和日本等世界强国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经过其多年的文化运营实践,在运营模式上不断地完善且业已成熟,通过其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开展模式侵占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文化资源,对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模式尚不成熟,且我国在相关体系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投融资体系和资本管理体系的管理体制仍不健全,缺乏文化产业与资本管理政策支持体系,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核心文化产品和创新的文化主题,在国际上缺少文化资本竞争能力。因此,深入分析文化资本运用模式,正确的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概述
首先,我们必须定义文化产业并把握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产业融合了经营产品的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其资产多为无形的文化形式,在经营模式上也与传统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准确地说,文化产业应该包括“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应该作为一个状态存在,其建设的过程是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结合。文化的经济化,便是发挥文化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经济性,从而发挥文化的经济可运营价值。而经济的文化便是在经济运营中融入文化的特性,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不断为两个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时,我们便将这个过程视为经济的文化。
文化产业的特点包括:第一,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营。第二,文化产品对创意性要求较高,且其具有这密集性和高新型的特点。第三是文化产业子在经营范围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有个极高的可包容性和可拓展性。第四,文化产业在利润收入上具有极高的弹性,其成本大多为无形的资产,同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第五,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化资本的健康运营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可能性。
二、文化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交易模式与文化产业组织
(1)文化资本运营过程中交易模式的演变。文化资本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文化资本市场。文化资本市场又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角度上来讲,文化资本市场指的是文化产品交易的具体场所,业务的开展借由不同的传播载体和媒介公司来实现。文化资本交易在同时呈现出不同的交易模式。广义的文化资本市场既包含为文化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投入的市场,同时也包含文化资本的交易场所,同时也包含文化资本的服务于消费者评价等方面。文化产业的资本化运行其本质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其中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人们对文化产业需求以及为社会提供文化需求的同时而实现文化企业运营所需的效益性。这种能够社会的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营体制,正是现代文化市场的需求。如果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过于脱离实际,这种产品便失去了其意义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产业市场的构建需要以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需求量,以市场为导向来改革和调整市场运用模式,才能保障文化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本质上讲,现有的文化市场已经决定了该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2)文化资本交易模式的特点。从文化资本的交易方式来看,可分为传统交易方式和现代交易模式。传统的交易方式主要通过现货交易的方式来进行。而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资本的电子商务交易提供了可能性。电子商务下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下的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呈现的是文化运营企业面对消费者的电子服务形式,一般以网络营销模式开展业务介绍并开展业务流程,同时通过网络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售后跟踪服务。第二种,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下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实现的是企业面向企业的经营模式,通过网络互联进行产品推销、信息沟通、生成订单以及售后服务等内容。B-B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为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经营方式来分析,BtoB的交易模式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政府作为其投资基金的核心,通过政府所具有的资源可调用优势来组建自身使用或是对外开放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文化产品在更广范围上的业务开展。二是以规模较大的运企业作为核心,尤其出资构建网络交易平台,为其他文化企业提供资源供应和产品线上销售,如阿里巴巴的运营体制。三是网络科技公司为核心的投资创造一个共同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依托文化资本运营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实现从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资本优势的转化。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2)文化产业范围的文化资源。3)介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文化资源。这几种形式的划分便于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研究,在实际资本运营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文化资源的固有特性决定着文化产品的构成方式,由于近年来市场对文化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如何输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引出文化资源的分配问题,其分配方式在社会范围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实现:一是通过在消费的过程中引入价格机制进行分配。二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分配。
(2)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包含机制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其中,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产权制度等方面。机制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分配、培训与评价体制、利用分配等方面。当前,经营性文化事业的改革是否彻底和深入,关系着我国文化产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3)完善和加强政策支持体系。1)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对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市场加强管理,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完善运营体制。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同时要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实行差别税率或免征、减征、税收返还等政策。2)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体系。在保持现有的以政府资金投入为核心的基础上,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对文化资本的优势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运营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摘 要:文化技术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产品创造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技术引领着文化产品的时代走向,预兆着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势。文化技术是文化产品的强劲翅膀,先进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傲视飞翔。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战略对策研究”(11BGL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表现、传播与存储方式,而且也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或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在客观上文化技术决定着世界文化生产力水平,推动着当代人类文化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文化生活在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新发展的文化技术,将会引起整个世界的新变化。
一、文化技术的概念之议
文化技术对中国人来讲,完全是一个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是找不到“文化技术”一词的。可见,“文化技术”一词是时展的产物,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文化技术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技术”的概念:“基本的论题是每一种文明都由一种占据定义地位的文化技术,这种文化技术本是各类传播学论文探讨的基本对象。文化技术可以是表意文字、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影像、计算机或数字技术。”[1]他所指的更多的是文化传播技术,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传播技术,因而缺少对文化技术创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的解释或论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任丽梅博士在《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对“文化技术”也下过定义:“文化技术是指在相关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文化服务中应用的、可将创意和思想物化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使文化生产与传播标准化、模式化,通过复制和分工进行批量生产的方式。在文化技术的作用下,技术操作逐步代替个性创造,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开始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2]任丽梅博士更多地强调了文化技术能够推动文化产品生产工业化。
文化技术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产物,是开发、创造、生产、传播、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是由不同性质的技术要素构成的综合技术系统,既有工业技术发展的烙印,又有信息技术发展的轨迹。文化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工业技术,文化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信息技术。从时间范畴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文化技术。传统文化技术以工业技术为主体,以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摄影技术、音响技术等为技术群体,以分工协作、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为生产方式,为文化消费者制造、提供的是物化了文化产品。现代文化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智能排版技术、影像虚拟技术、激光打印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数字技术为技术群体,以技术协作为纽带,为文化消费者创造、提供物化的或非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技术属性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文化生产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文化生产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制作技术,主要包括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印刷、刻录、制作等物化工艺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是指非物化文化产品的网络传送播出技术,主要包括媒体、影视、图书、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产品数据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技术,主要包括根据文化创意、故事情节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的音响技术、3D技术、虚拟技术等非物化文化产品内容艺术加工的数字技术。
二、文化技术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会引起相关产品、行业的淘汰、更新、发展,每一类技术的大变革都会引发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技术也是如此。文化技术是续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之后又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文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对文化产品、文化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力是深远、重大的。
(一)文化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始于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从口头、形体传播的形式转变为书面传播形式。同时,文化变成了文化产品,图书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入工业时代后,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技术的形态和种类迅速繁殖。机械印刷技术使图书真正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时代;录音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使舞台音乐、歌唱表演转变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唱片、录音带;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舞台布景表演转变为可以拷贝批量生产的实景电影。进入信息时代后,在信息技术的孕育下,文化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新兴文化业态纷纷涌现。电子通讯技术、光缆传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促使文化产品进入电子信息传播时代;电视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引发了人类的视觉革命,娱乐文化产品进入消费者的家庭。近年来,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汇集了数字、网络、激光等高端技术,以声光电子为媒介的文化产业服务系统逐渐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和传播以及消费等直接受到文化技术的发明与进步的影响。文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传播的发展过程。
(二)文化技术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力
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技术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工业技术解决生活的舒适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主要通过发展文化技术解决生活的欢愉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们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手段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生活温饱问题和有关生活舒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有关文化产品供给的生活心情愉悦问题却是一时难以满足的。更何况,人们对农产品和工业生活用品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在人类生活构成中,文化生活所占的份额、时间越来越多,文化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一天24小时生活中,7小时睡眠休息,8小时上班工作,2小时消费物质产品(食品或其他用品),剩余的7个小时主要是消费非物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由此可以判定,在人类社会现代生活中,主要的业余时间是消费由文化技术生产、创造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文化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现代文化技术,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大量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化技术使文化生活消费由室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室内消费活动为主,以群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个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三)文化技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是开发、生产、创造、传播文化产品的技术手段。但是,文化技术发明与应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21世纪,人们积极消费文化产品,除了满足心理、生理的快乐需求之外,更多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更好地掌握自己发展机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化技术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开发和创造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的。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除了具有综合技术的特性,人文因素也是文化技术的一大特性。文化技术的人性化就在于,它是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技术手段,构建知识要素结构,创造能够满足人们智力开发需求的文化产品。不论是图书出版的编辑还是影视制品的编剧、导演,他们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是要确保文化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内容准确无误、构成合理生动,以求对消费者的智慧或理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此,文化技术愈加发达,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内容的知识含量就越高,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贡献就越大。文化技术对探讨未来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发展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更能反映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本质,增强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探讨人类未来世界的能力。现代文化技术,可以增强人们准确判断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全球性难题能力,使人们少走弯路,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技术的创新体系
21世纪已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时代,文化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看,文化技术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重视。谁在文化技术上领先,谁就有可能掌握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主导权。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如何建立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一)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
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技术结合的产物。一般的科学技术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发明创造的,而文化技术的大多数是文化企业在主动应用现代高技术创造文化产品过程中孕育发明的新技术,因此说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文化企业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中国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通常主要靠行政手段来协调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科研机构只负责技术研发,而不负责技术应用和推广。目前,发达国家6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在中国,只有大公司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因此,增强中国文化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各种文化技术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努力使文化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也需要把文化技术的创新平台建在文化企业。每一种文化产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文化产品的内容是不能重复的,否则就失去了艺术魅力或艺术价值。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否则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只有把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建在企业,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技术的创新主体,才能拥有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市场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导向
文化技术的创新导向是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创造导向是文化市场。文化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文化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在文化技术创新上,要借鉴制造业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多,但转化率却很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达到7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10%。缺乏必要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技术成果始终停留在科研单位,一方面是制造企业对技术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并应用。文化技术创新要紧紧围绕文化产品的创造需求和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集技术创新力量。国家应确保在对文化市场的技术需求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制约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技术攻关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一些重要文化技术领域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力求掌握文化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以打造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文化品牌。
(三)跨领域合作是文化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
文化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方面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合力。要鼓励文化企业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文化技术研发机构,结成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支持文化主创企业与文化高技术企业进行战略经营合作,联合开发与创造新兴文化技术;要加强文化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为文化企业服务的各类文化科技服务机构;要建立支撑文化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文化技术成果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3]。通过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实现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产品创新发展,通过扩大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带动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活动。不仅要积极开展国内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而且要主动邀请外国文化技术团队,开展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