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常规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课堂常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课堂常规

篇1

1、教学目标明确,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重视“双基”的达成,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强调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3、认真备课,做到集体备课和个性化修改相结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课堂演示操作规范、熟练。

4、积极设计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5、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规范、生动、简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6、保证上机操作时间。重视使用信息技术的安全教育。

7、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反馈,及时记载学生平时成绩。

二、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1、明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和目的。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上机操作任务。

4、自觉遵守计算机教室各项规章制度,听从教师安排,上机不做与操作内容无关的事,不乱发网上消息干扰教学秩序。

5、注意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

6、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积极思维,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基本技能,有探索和创新意识。

7、养成虚心好学、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好习惯。

8、树立创新意识,追求作业(作品)的完美,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学多练,认真钻研信息技术知识。

9、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三、教师备课要求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备课要备教材、备方法、备课件、备演示方法、备操作素材。做到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素材齐全,掌握演示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

1、明确教学目标。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各章节的地位、作用。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作为教材的补充。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演示、操作的内容及方法,使学生迅速了解上机操作要领,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等。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理论、学会技能、掌握技巧,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做好寓德于教工作。

2、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时要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教学方法应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求实精神,有利于计算机教室及教学的管理。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感知的规律。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4、超前备课

(1)演示内容超前准备。凡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以熟悉操作的全过程,以便找出操作中的难点及操作的关键。

(2)课件超前制作。计算机课件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

(3)操作素材超前准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文档、图片、动画、声音等素材。

5、参加集体备课。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参加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提高备课质量。

四、教师上课要求

1、教师应在上课前检查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认真地填写《计算机教室上课情况记录表》,并将请假、迟到及旷课的学生名单整理好。

2、授课时,要按照大纲组织教学,既要讲清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要切实地抓好思想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3、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反馈,及时记载学生平时成绩。

4、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计算机安全和法规教育,对违纪同学要耐心教育。切实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5、教师在课前对机房的计算机进行检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操作时要做到规范。

五、课后处理

篇2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师生间建立一种更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则有利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善于用自己的爱去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敞开他们的心扉,抹去他们心灵的创伤,点燃他们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篇3

如果说“常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约束性、强制性的话,那么“范式”所昭示的表示一种积极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则应具有基本性、简约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等根本性质,以下是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要正确定位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总体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突出地位--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各个目标要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并且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要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基本环节要落实到位

1、热身/复习活动(Warm- up/Rev-

ision)

热身阶段是课堂和谐进程的前奏,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歌曲、歌谣、小诗、游戏、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流、问答活动、复述课文、专题汇报等,教师在选择活动形式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活动,以求实效。

2、新学习项目呈现(Presentation)

新学习项目呈现阶段是语言输入的最初阶段。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情景任务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分步骤地进行学习,突出本课的新知(新单词和新句型等)。

3、语言操练(Practice)

学生通过新项目呈现阶段的学习,已基本知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以真正达到语言的输入,并且为语言的输出奠定坚定的基础。高效的语言操练应做到以下几点:(1)语言目标要明确;(2)操练方法要多样有效;(3)活动形式要多元有效。

4、任务实施(Centraltask)

语言操练阶段已为语言输出,即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任务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但这里讲的是真实生活任务或模拟真实任务,也就是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一般来讲,在有限的40分钟里,每节课只能设置1-2个真实生活任务或模拟1-2个真实任务。因此,在任务设计上,需要明确以下几点:①任务内容应当是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语言目标,在实施任务、解决问题当中,学生应用哪些词汇、功能用语和句型。③情景设置,教师应当计划和设计任务实施所需要的情景条件。④互动形式,学生执行任务是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还是以多人小组形式,或以全班活动的形式。⑤完成结果,完成任务将以什么成果和效果结束,这是任务设计必须研究的问题。结果可以是一种语言成品,也可以是一种实际效果,还可能是一种结束的行动。

5、学习小结(Summary)

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需要做简短的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包括:①总结归纳所学的语言知识。②强调用所学的语言完成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③评价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实际效果。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的建议。

6、布置作业(Homework)

“作业”或“家庭作业”在当今新的课程理念下已不是单一的抄写或默写(单词、句型、对话和课文等)任务了,也不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抽象记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口头与笔头的结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的结合。

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以听做、说唱、玩演以及所学语言与他人简单交流的作业为主,中高年级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写的作业。

三、自由探究,避免错位

新课程的着力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单向、被动、接受的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把握各种有利的探究契机,采用多种多样的启发方式,激发他们探究英语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篇4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就是体育课上师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的新课程提倡快乐教学,淡化了传统的课堂常规教学,模糊了原先的三段式教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淡化”理解为了“简化”,或者说直接摒弃了课堂常规的教学。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的角度来看,在小学体育课中坚持课堂常规教学很有必要,尤其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因为低年级教学是基础,这个基础是否扎实,对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学生中进行课堂常规教学主要有以下作用:为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打下基础,把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是课堂常规教学能发挥的最主要作用。这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的。低段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持久性弱。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好不容易排好的队,不到一分钟就“蜿蜒曲折”了;刚苦口婆心地教育完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准讲空话,转眼间又叽叽喳喳地吵开了;刚宣布要做一个游戏,还没有向学生说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他们就“耶”地一声,手舞足蹈地乱开了……有时是叫人哭笑不得。以上种种表现,都是学生们天真无邪的童心的正常显现。然而,执教者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迁就他们,盲目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加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将不利于今后正常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故事式认知、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情感体验四方面入手,强化小学低段体育课堂常规教育。

故事式认知

听故事是低段小学生最喜欢的事情。每次老师一讲故事,就算是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会变得安静起来。抓住了这个心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利用室内课给学生讲教学小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明白“养成仔细听讲和安全锻炼的习惯”。

有一次,笔者这样问道:“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中不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会不知道怎么练习,有的说学不会老师教的动作,有的说会影响课堂纪律……“同学们都说得很对。下面请你们听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接下来,笔者就用了邻班一个学生的名字讲了一段教学中的意外伤害事故。讲完故事后,笔者先是让学生们想一想、议一议:“在课堂上不仔细听讲,不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还会发生什么意外?”最后,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让他们把课堂常规铭记在心。这样,通过故事的形式上了一节较成功的课堂常规教育课,加深了学生对遵守课堂纪律和体育安全练习重要性的认识。这远比枯燥乏味的单纯说教要有效。

榜样示范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方式。一些体育明星的学习事迹,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在小学生看来,实在是太遥远。他们往往把身边的优秀同学作为自己的榜样,比如,看到某个同学羽毛球打得好,就争着和他对打。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l掘优点,树立榜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以谁的声音洪亮、谁和同伴合作的好、哪组集合快、哪组排得齐等标准,及时表扬某些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挖掘他们的长处。很多学生在争强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优势,越学越带劲;而其他学生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拥护,从而在相互学习、竞比中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

行为演练

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堂习惯教学是不能够着急的,要一步步、一项项地来教来抓。笔者是从最基本的师生问好、着装、整队入手抓起。

抓问好 即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问好。比如:课前问好,课后说再见,并要求集体讲解完后才能够解散,不能擅自离开本班的队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密切师生感情,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抓着装 在每次开学初的第一次体育课中,笔者就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并讲了这样做的好处。但是,以后多次上课均有不少学生难以达到着装要求,上体育课穿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习惯没有培养起来。这怎么办呢?笔者决定利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爱表扬的心理,培养他们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习惯。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每回上完课,笔者都请那些穿运动服和运动鞋的学生站在前面,奖励他们漂亮的贴纸。这些可爱的学生神采飞扬地站在大家面前,享受到了穿运动服和运动鞋的喜悦。奖是给孩子惩罚之后下台的阶梯,更是促使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的催化剂。

抓整队 小学低段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快速集合整队的概念还没建立,往往是这次让他们记住如何排队了,下次课排队又忘记了。怎么办呢?毕竟,我们不能把小学高年级的标准强加到学生身上。以前,笔者教小学低段学生排队,其形式也是传统的4列横队。于是,笔者把这4列横队以学生们喜欢的4种小动物各自命名,如小鸭子、小青蛙、小白兔、小蝴蝶等。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4列横队很快都能被学生记得牢牢的。同时,对于能做到快、静、齐的队组,笔者还给他们奖励小红星。现在,每次的集合整队,学生们都能在10秒钟内完成。只要形成了这种制度,学生就会互相督促,教师上课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情感体验

低段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老师能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学生,那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会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满足感,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例如:在每次做准备操时,笔者经常表扬那些做操认真的学生,表扬范围包括“排队时精神饱满、专心致志”“做操时精神集中、动作到位”“看老师示范时认真仔细、不和别人讲话”等。在表扬学生时,教师应该尽量做到让表演内容具体形象,让受表扬的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表扬,也让其他同学知道以后做操时该怎么做。比如:“某某同学做操时有一个动作特别标准,是第一节踏步运动的拍手踏步动作。他是这样做的,做的跟老师一样好!”教师边说边做两个八拍。一天,两天,也许变化不大;但一周,两周后,班级做操面貌就会焕然一新。长此以往,学生们会越学越好,教师也会越教越轻松,越教越觉得学生可爱。

总之,要帮助低段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就应该从课堂常规抓起,就应该让课堂常规教学重新走进小学低段体育课。而这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正如美国教育家曼恩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篇5

小学美术课堂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就是要明确把握本课涉及到的美术学科的独特语言。只有自己先进入美术的语境,了解视觉传达的规则,把握语言,把握本课知识要点才能合理确定课时训练目标。然后分解目标,确立常规性训练指标。传统美术教学内容以画为主,其内容无非是经典临摹,改画.以技巧的提升替代人性的张扬,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而新课标却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肯定技能训练作用的基础上赋予美术教育实用性的培养要求。这也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任何教材内容所不能包容、代替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把美术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研究价值:通过课堂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使得教师更善于根据学习类型进行训练目标的分类,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技能练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规则,演绎规则,应用规则的能力。

通过小学美术教学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寻求美术语境转化为视觉传达的规则。研究内容是常规性训练的操作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把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后,如何巧妙设置训练内容。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景中。让学生主动实践,构建形成对技能的新认识。由此可明显看出常规性训练具有预设性、启发性、生成性,挑战性。其创新之处在于:①规模很小,在短时间内能有效解决本课作业中的技法问题;②启示性强,能反映问题情境,又隐含浅显规则概念;③交互性强,训练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确定训练的进度。

1.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少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少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少儿都能在美术教学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档案袋。明确研究目的,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数据,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研究结果、以验证假设。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控。经常对研究做系统全面的总结,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专家对实验的成果做出科学的鉴定。以学生素质提升,作品发表得奖,教师相关论文获奖、发表,课题报告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是永恒的世界之一,它美好、快乐,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了与我们同在的和在我们之后所将生活的其中的人,把它改造的更加美好更加快乐”(列夫・托尔斯泰)。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6

1戏剧与戏曲的认知偏差。

戏曲在我国的戏剧史上发展得比较早,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民间百姓的情感资源极其丰富而深厚,长时间的不均衡发展后,错将戏曲等同于戏剧的人比比皆是。其实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它包括了歌剧、舞剧、戏曲、话剧等不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但当中不同的剧种和各种表演形式的流派很多,并且受地域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的人对不同的剧种或表演形式了解很少。特别是戏曲,加上亢长的唱腔、难懂的方言,使戏曲学习困难。相比之下,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的流行音乐更易于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如果“戏剧进课堂”只单纯进入音乐课堂,无疑在范围上大大局限了戏剧的教育、推广和传承,浪费了戏剧所具备的综合性和功能性。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也增加了难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社会现状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时期,人们面对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其选择性也越来越多。对于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他们已经极少去关注。如果只单线推行戏剧其中一种形态:我国传统戏曲的学习,而没有戏剧的其它综合性的教育与趣味性的渗透;再加上现代媒体的传播,流行歌曲等快餐式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们,刺激着他们的感官,戏剧将会继续被学生们冷落及忽视。

3忽略戏剧的综合性,音乐、艺术教育独力难支。

某些教育者看到“戏剧”的词汇,第一反应觉得应该将之归于音乐、艺术范畴。把“戏剧”推至音乐、艺术课堂,认为简简单单的音乐课堂就能完成戏剧的教育和推广。戏剧是集多种技艺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当今的小学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戏剧专业教育师资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何以能像大学专业课一样推行戏剧教育,进行系统的训练?戏剧这么专业而复杂的课程应该如何进入小学教学课堂?另外开设新的课程?改变教学方式?整体改变教学内容?以上种种,单凭小学音乐常规课堂,实在独力难支。

戏剧是什么?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是把文学、表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我国的戏剧(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我国如此的戏剧文化资源,应该十分的宝贵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为什么时至今日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就算有心发展,却推行不下去呢?

在纵向的基础教育上对戏剧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目标,有心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兴趣而开始推行,笔者个人却认为还欠缺了横向的辅助和铺垫。对戏剧综合性的认识还不足,把其局限在单一的学科教授及纯艺术性的框框里,这样只会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对于“戏剧”,当取百家之长,融各学科特点、力量,将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融入到多个教学学科中,在小学基础教育里,结合各科力量把戏剧这一综合艺术全面推进、发展起来。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素质的两大支柱,没有科学知识是蠢人,没有艺术素养是野蛮人。因此,从孔夫子到陶行知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凡是艺术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几乎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把它引进课堂,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但,戏剧是一种复杂而专业的综合学科,是一个长期、细致而缓慢的工程。让孩子学习戏剧文化,咿呀学唱并不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要考虑如何从各种途径让孩子对这些戏剧内容产生兴趣,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那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如果单靠音乐这一单一课程是无法成功将戏剧教育铺开及推广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李婴宁表示:以戏剧的元素和基本方法应用于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育和智力开发。除了要从小培养兴趣作基础渗透教育,更应该从戏剧这大范畴中抽丝剥茧取,积极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其它形式,从中取出与年龄相适应的“元素”,对应在相关学科间进行“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扩展渗透,“借力”让这一艺术形态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们经常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戏剧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戏剧的元素和基本方法应用于普及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孩子的素质,培育和智力的开发,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以人人都有戏剧素养为目标,将戏剧带进各学科课堂,将戏剧元素与其学科的日常常规教学相结合,把戏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与推行起来,传播到学生的文化课程里,渗透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之中,让学生在不自觉间掌握戏剧的技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又消除了初期的抗拒感和枯燥感。

对“戏剧进课堂”的“课堂”不应单指音乐课堂,应该包含小学阶段所有的语、数、英、思品、心理、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学科的教学课堂。当然,戏剧元素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小学常规课堂上渗透与融合是否可行?戏剧进课堂对其它学科是否有用、有效?应该如何进入其它学科?应该如何与课堂常规教学合理、有效融合?这其中无疑会有种种疑问、质疑和猜想。

其实,戏剧元素一直存在于各个学科,也曾经有很多教师在使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教授张生泉认为,不少理科教得好的老师也是有意无意借鉴了戏剧元素。例如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元素歌”,据传就是由一位老师改编自流行歌曲《青花瓷》的“化学版青花瓷”,这则歌词将化学要点囊括其中,其中一些句子如“无色酚酞/面对碱/羞涩脸绯红”、“酸和氢氧跟金属三角恋”等有冲突、有情节,已带有教育戏剧的意味。而且,戏剧反映的是历史传统或地方名人贤士、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戏剧中大部分元素都反映爱国热情、善恶分明、团队合作,这些表达着不同思想的剧目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他们互相配合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戏剧中的活动元素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力、兴趣和语言,然后在某些领域发展延伸,所以戏剧元素能强化激发学生在每个领域的学习。戏剧元素还能助长学生语言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帮助他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与理解,更深化其对人类复杂生活的理解,特别鼓励团队合作的行为,引导延伸其想象力;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课堂教学引进戏剧元素教育尤为重要。好的剧本一定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好的唱词就好像是一首诗,这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又是积累语言词汇的好形式。好的剧目能对学生进行高深道德情操的教育与熏陶。演好一出戏,要靠各个角色的配合,要靠演员同乐队的配合,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他们互相配合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载体。形象生动的表演,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能做到教师和课本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因此,一出好戏的模拟、排练、演绎下来,不但学生观众有得着,学生演员和学生编导也有很大的得着。所以,所有的学习,不论年龄,只要是适合学生成长发育所需的,其实都可以借由戏剧学习媒介来完成。而且,戏剧元素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⑴把戏剧中的文学元素带进语文课堂――把课文“演”出来

小学语文课堂有着对语言的开发、作品的分析理解及文字的表达的教学目标,与戏剧基础训练和剧本的开发不谋而合。可以巧妙地借助对文章的理解、情绪的表达、语言的锻炼及剧本的编写与戏剧相结合,让两者相得益彰。课堂上,我们可以按语文的常规教法在朗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们的吐字发音和感情的表达,加强他们“演”的能力;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剖释,对情绪的体验,加强他们“分析”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或者写作文时,加强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想像力,加强引导学生“编”的能力。能编写简单的小故事,能分析、理解作品,再把小剧本朗诵表“演”出来,戏剧的初步框架已然形成。大力倡导学生去写自己的剧本,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戏剧的前路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的《将相和》中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几个小故事,语文课堂上只是单纯的把故事说讲出来,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如果运用戏剧的基础训练方法:先把故事进行分析―-然后对里面的角色进行解剖―-再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和角色表演出来,这样就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可能把一些在课堂上老师没讲到过的、细节方面的、或者拓展方面的情感都理解得更透彻,在写作或二次编写方面,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这样不仅能弘扬民族戏剧艺术,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戏剧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好胜心和表演欲得到补偿;推行得淋漓尽致。

⑵把戏剧的“分角儿”元素带进英语课堂

在新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小学英语的教育理念也在升级。小学英语未来更加注重培养情商、想象力和创造力。戏剧教学融知识于表演中,能够为英语课堂带来生气和活力。小学英语课本相当多一部分是“对话”练习,利用戏剧当中“角色扮演”的部分进行教学,把两者有机融合,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英语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把戏剧表演带进英语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生动,是英语互动教学的一种实用方法。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掌握在不同语境中针对不同对象合理得体的对答;唱歌、跳舞、讲故事、情景剧、扮演角色等手段为课堂中的对话练习带来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通过这些充满乐趣和快乐的学习内容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枯燥、乏味的语词、语句学增添了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能融入课堂、专注课堂,为教学提供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情景学习,学生们能更有创造性掌握英语。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沟通情景,学生们能够通过创造性思考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

⑶把戏剧中的情(场)景元素引入思品课堂思品课《社会与品德》、《社会与生活》是学生能最贴近生活、社会的课堂。如果单纯用语言来讲述及描绘未免过于无趣。如果课堂中的讲述引入情境模仿和角色扮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许多难懂的、抽象的道理和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直接呈现,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更有切身体会,对一些用语言解释不了的行为透过自身的演绎去理解。戏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戏剧进入思品课堂首要任务是编写适用的活课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剧本的编写既可以符合学生自己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能寓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炉。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教学教材,又贴近社会现象。这不单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为戏剧教学增加无穷的活力。

⑷把戏剧中的排练表演元素引入心育课堂

把戏剧引入心育课堂,对于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着极其积极及正面的作用。将角色的体现及排演的过程扩大化,让学生把心里的所思所想在老师的引导上,将它从“心象”转化为“形象”。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掌握、了解学生现状的好办法、好手段;而对于学生演员来说,却是一个将内心的压抑和苦闷排疏、发泄的极好途径。将戏剧引入心育教育不失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种极佳的办法。

⑸把戏剧中绘画、雕塑等元素引入美术教学课堂

艺术学科的另一分支,作为音乐学科的姊妹学科――美术,对于推行戏剧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最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时也是发展戏剧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将戏剧当中的一些人物造型、脸谱绘画、化妆、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颜色搭配等等纳入美术课教学中,对一些抽象、难懂,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例如:人物关系、人物形像、场景环境等等,都能将其用图画或者颜色的形式而表达出来,每每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形式的艺术教育,只有当其承载了人文内涵,使学生感受到美,并能够激励他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美术与“戏剧教育”两两结合,当能产生如下效果。

⑹把戏剧中综合元素引入音乐教学课堂

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每周一节音乐课教授戏剧基本知识,介绍戏剧的起源、发展;戏剧的单一技能技巧的训练;及结合语文、英语、思品、心育、美术等等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及元素,把它与音乐课堂上教授的戏剧内容相综合、整合,并汇集训练。先教学生做和打,然后才学念和唱,又以创作性戏剧为学习模式。实践显示此教学策略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升学习效能。例如:花城版四年级的《卖汤圆》,了解了歌曲背景,发挥想像力创作简单剧本,设计男主角“小二哥”,客人们、其它摊主、路人等等,准备道具,粉墨登场,一出好戏开锣了。结合了在其它科目中学到的,整个表演下来,呈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既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也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学生们对于自己设计的剧本、场景、人物、对话,互相提供的道具,自己执笔的化妆,以及其中的“叫卖”和唱歌,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有个性的创作,在过程中,学生把学习到的全部呈现出来了,收到很好的效果,表演后的总结,学生们对歌曲有了不同的想法和更深的体会。甚至有学生说:我一辈子都会记得怎么唱《卖汤圆》。

戏剧教育要发展,必须创新,要走推陈出新的路子。戏剧教学要想出成果,就应该如此,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它各科的特点,结合戏剧的元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本教材和戏剧教材有机揉合起来,积极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教育形式,“借力”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得到文化传统的滋养,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戏剧若得到如此推广,才意味着孩子们今后能接触到更多充满戏剧元素的教学方式,在更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掌握知识。未来,戏剧的传承与发扬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篇7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中显示,家长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2.24%。从这项调查中不难看出,家长认为学校存在安全隐患,这其中上体育课不安全又占了很大的因素。由于对安全的重视,很多家长出于儿女的保护而出现对体育课的负面认识。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今学校,对学生体育课安全日益重视,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体育教师们“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好损害学生健康”,达成了 “宁肯坐死,也不跑死”的共识。这导致很多传统的项目丢掉了,课堂变成了“放羊式”,甚至课堂常规可有可无,造成了课堂效率逐渐的下降,学生的体质和承受能力、协调能力、灵敏度下降,所有这些都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也成为了体育教师的一大心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体育课堂常规界定

谈到体育课堂常规,那什么是体育课堂常规呢?这里有必要对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内涵做一个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常规”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二是医学上称经常使用的处理方法。体育课堂常规就是教师开展和处理课堂日常教学活动的一般行为方式,是教师的一种日常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包括教师对于日常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

三、新课改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该如何完善课堂常规?又该怎样去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

(一)课堂常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三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需求: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形成,而这一需求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无疑,体育课堂就是最好的场所。

(二)课堂常规是课堂安全的基本保障

课堂安全,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所以现阶段的体育课堂是既要有安全保障,也要让学生达到锻炼的要求。体育课堂作为学校安全事故易发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对于体育课心理上处于好奇、好动、不稳定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课堂常规的约束,就会出现嬉戏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这种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会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同时也能破坏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学习,也可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进度。二是由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室外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由于它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综合以上观点,如果没有严格的课堂常规管理,毫无避免的就会出现课堂秩序的混乱,甚至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建立严格课堂常规管理,坚定不移的在每一节课中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行为习惯。

(三)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而要上好体育课,就要重视建立健全课堂常规这项工作。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教育过程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间寻找平衡。常规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更有序、更和谐,而课堂常规作为训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规范和标准,其本身也是课堂内容的组成部分。

(四)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曲折和失败,如果缺乏坚强意志是很难达到成功彼岸。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决定他们不能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的兴趣,会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刺激,造成分心,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习惯成自然,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组织教法、教学手段,结合实际自然环境,把握好人际关系等来进行体育教学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不仅需要强调课堂常规,而且还要坚持不懈地把课堂常规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中).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

篇8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篇9

体育课堂要达到有序有效的开展,首先让学生学会快速、安静地列队,明确老师发出的指令,因此列队课是基础。对于如何调控列队课堂常规,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四路纵队“找同桌”

一年级的学生排队意识及位置概念很模糊,活动的随意性很强,快速集合整队的能力还未建立,排队时很容易忘记自己的位置,争先恐后、大声嚷嚷,容易乱成一团。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按座位排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快速集合排队的能力。

按座位排队即座位与站队的位置一致。教室里的位置就有四组,刚好一组组成一队,从前往后排,位置靠近过道的学生排在坐在里面的学生的前面,前后的同学就是自己的同桌或是前后桌,一队依次站好,四路纵队很快就能排好,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效果也非常好。

2.集合解散“记记牢”

集合:围绕“快快来排队”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了小组排队四路纵队四列横队的方法。由易到难:小组的排队没有顺序要求,只需要记住自己在哪个小组;然后加强要求,记住自己前后的同学,并认清自己在小组的位置,排成四路纵队;最后加大难度,先排成四列横队,记牢自己在第几排,再记清左右的同学,解散后,听到老师吹响集合哨,四位排头同学根据老师的集合手势迅速依次站到教师的左手处前方,其他学生根据排头同学,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四列横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排好队完成集合。

解散:听到教师发出“解散”口令后,迅速一齐击掌“嗒,嗒,嗒嗒嗒”,再迅速离开原位。一开始练习时,学生击掌时机不一致,导致不整齐,可先让学生喊出声音配上手的动作,熟悉节奏后,在心里默喊。

3.巧用哨声“嘟嘟嘟”

哨子可以丰富教学语言,代替老师的口令。在体育课上,清脆有力的哨声有较强的号召力,可以让体育课充满活力,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场合和不同情境,哨声的运用也不同。

例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哨声的运用:“嘟嘟-!”短音转长音,召集所有的学生到老师面前迅速集合;“嘟-嘟-嘟!”原地踏步中,哨声从高到低再转高,代替口令“1-2-1”;“嘟-嘟!”哨声从长音转短音,表示原地踏步的结束-立定。在课堂教学中哨声的运用:“嘟-!”一声长音,意味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始;“嘟嘟!”教师平缓短促地吹两声哨声,提醒引起学生注意,暂停所有的动作,保持安静。哨声可以有效地规范课堂纪律,但对于一年级学生,哨子的运用不宜太多种,部分学生会记混乱;同样哨子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会导致学生对哨子声音失去敏感度,要恰当地使用哨子。

4.持之以恒“练练练”

在体育课堂教?W中,准备活动、队伍的调动以及各种教学内容的变换都需要运用到队列队形,可以说队列队形是体育课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队列队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形成的。但是练习的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再加上一年级学生意志薄弱又好动,容易散漫和懈怠。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步入课堂常规,教师要坚持每节课都要规范队列队形,抓好每一次训练的机会,不要单单在体育课上抓,更要在大课间做操等机会中抓。只有这样天天抓,时时抓,处处抓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常规。

二、教学课堂常规

在排好队列的基础上,体育课堂进一步强调各种教育常规也是很有必要的,就此方面我的想法如下。

1.丰富教学口令

体育课的教学口令很多,但大部分让人感觉很严肃,没有趣味性。为了吸引一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把口令设计得生动有趣、朗朗上口,缓解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致。

如集合排队时,教师喊:“哪组最快最整齐”,学生一边迅速排队一边回应:“我组最快最整齐”,再表扬排队静齐快的小组,极大地提高了集合整队的效率;或练习原地踏步时,枯燥地喊“1-2-1”和“左-右-左”,学生很容易走得垂头丧气毫无精神,这时候生动的口令就非常需要了,教师喊:“抬头挺胸”,学生回应:“1-2-1”,教师喊:“双手握拳”“双手摆臂”“小脚抬高”,学生回应:“1-2-1”,就在教师口令提示中,不知不觉就做到了原地踏步的要求;还可以在慢跑中加入口令,先教导学生学会在教师喊“1-2-3-4”之后大声地喊出“123-4”,再指定一位声音洪亮的学生在慢跑过程喊出口令“1-2-3-4”,其余学生喊“123-4”,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慢跑过程中的精气神。

2.创设教学情境

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身体运动动作,但是由于这些动作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如果长时间地做重复一样的动作,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就容易产生疲劳,训练情绪低落,纪律也容易涣散。想要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有兴致地进行学习、锻炼,要求教师从一年级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参与热情,在情境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小青蛙跳荷叶的情境,垫子是荷叶,学生模仿小青蛙轻轻地跳在垫子上。学生在整个练习的过程,情绪非常高涨,在玩中学、学中玩,无意中更好地完成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消除了单一训练带来的枯燥感。

3.创设表现舞台

每个学生都喜欢展现自己的能力,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更有表现欲。在体育课堂上更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通过创设表现舞台可以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

(1)培养骨干

设置大小组长,让所有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的管理当中来。四个小组中,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大组长和一位小组长同时管理这个小组。大组长由优秀并有管理能力的学生长期担任;小组长则由小组成员每节课轮换,这样学生们个个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并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体验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大组长和小组长相互合作的方式,不仅保证了班级管理的质量,又能把部分自控能力不够好的学生积极调动起来。在相互学习、竞争中逐渐形成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养成听从教师指挥的课堂习惯。

(2)设置领操员

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教师可以挑选三到四名平时表现好、广播操也做得比较标准的学生当领操员。领操员可以每节课都不同,不断地轮换,谁表现好、学习得最认真,谁就可以当下一节课的领操员。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当领操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广播操的积极性,也很好地督促学生自觉地在课后练习广播操。

(3)学生示范

每节课学习体育技能时,请技能练得好的学生来为全班同学做示范。这是对示范学生认真学习的表扬以及肯定,增加其信心,更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看到自己的同学给大家做示范并完成得很好,会增强其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在好奇心和不服输心理地驱动下,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大大地激励所有学生好好学习体育技能并相互赶超。

(4)给潜能生布置任务

潜能生或许在体育技能方面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可以让潜能生负责器械的拿放以及场地的布置,做教师的小助手,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体育潜能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本身的意义。

三、安全课堂常规

一年级学生喜欢玩耍,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差,而体育教学具有身体活动的特殊性,体育课堂难免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如何在体育课上既使学生得到锻炼,又保证不出安全事故,做到两全其美,这给每个体育老师提出了一个大难题。就此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思想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体育课中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可以进行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不可以进行的,以及这些不安全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例如不能随身携带尖锐物品,会戳伤自己或同学;在操场上慢跑的时候只能在自己的跑道上跑,不能串跑道,更不能推拉同学,否则很容易造成摔伤;剧烈运动后要及时原地踏步调整呼吸,而运动结束立即就停下来休息会影响血液循环,严重者会出现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症状。通过课堂常规的训练,让学生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

2.课前?J真备课

课前,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课堂内容做一个安全状况分析,尽可能地排除不安全因素。例如,教师在课前要先检查场地和器材是否安全;同时,检查学生着装是否合适,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运动鞋,以避免扭伤关节;询问学生身体状况,对身体不舒服的学生要酌情安排运动量。再者,在同一个场地不能同时安排几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有的同学跳绳,有的同学踢球、打篮球,这样项目互相干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

3.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

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准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提高了机体机能的协调性,降低学生受伤的风险,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去参加到体育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篇10

一、体育课堂常规的涵义

什么是体育课堂常规?即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是广大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程序性工作,这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有着同样的意义。同时,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也是符合学校的有关教学规定,并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程序相匹配的教学制度。

二、体育课堂常规现存问题

1.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出现“放羊式”的教学

由于教师编制受限,体育老师课时量多,应对教学任务之余,常显精力有限,造成对课改研究不深入,于是课堂教学荒废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得过且过,不追求教学质量。

2.教师自我要求不高,课堂教学过于随意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要求不规范,有些教师没能以身作则作用,课堂教学过于随意。如接听手机、聊天、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现象常常存在。

3.日常教学中肢体冲撞时而有之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特别是集体项目,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低年级的教学里也会发生因小事而引起你推我撞,毫不讲理,自私的行为,往往老师为了处理这样的小事,而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进一步恶化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体育课堂常规培育策略

1.培育安全意识是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与保障

安全教育是教学的最基础内容,没有安全何谈教学。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耍,自律性、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里,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让学生知道体育课里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以及这些不安全行为给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在每节课里,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

2.明确教学常规要求,让建设落到实处

(1)课前常规

服装:不带任何硬件物品上课;做好见习生的工作安排;听从体委在指定的地方集队。

要求:由小组长检查记录着装是否按要求,排队做到快、静、齐。

(2)课中常规

内容包括:按要求到达指定的地点上课,报告人数;清晰学习任务和内容;学习预见性的安全内容。

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小组和团队的学习,听从体育小干部的指挥,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力量。

(3)课后常规

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放松、归还器材;做好见习生和特困生的教育。

要求:大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学会放松,调节情绪,正确使用器材,安全进行练习。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常规建设

为了让学生在上体育课中,做学习的小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把年度计划、一个月一个星期的学习任务,甚至一节课里要解决的问题,清晰的告知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并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一节课里要解决的主要内容,更是要学生保证向40分钟要质量,要时间。并告诉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不是为老师练习。如果在排队时,因某人的原因而影响了大家上课的时间,会受全班学生的共同监督和批评。让学生在团队里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针对低年级心理特点,完善激励评价

(1)争做领操人,吸引上课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去表现自己,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每一次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在男女生中产生各一人出来带操。要求课前常规做到的,例如,服装达到上课要求,纪律性好就可以了。至于动作规不规范、声音响不响亮,在带操中给予专门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带操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大胆展示自我,敢用响亮的声音叫口令,渐渐地树立了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特别是平常表现一般的同学,更是渴望争取这样的机会。因此,通过争做领操人,能较好的约束学生在排队时规矩的养成。当然,为了鼓励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适当的把要求降低,给纪律松散的学生一个机会,那么在下一次课堂里,纪律较差的学生也会很好的反馈上次课你给他的机会,慢慢地都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尊重和相信学生,学生也同样的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2)争抢自由活动时间,提高集队效率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耍,特别是在体育课里运用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进行游戏,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和学生约法三章:A准时到达操场;B全班集队时做到快静齐的;C不需要任何老师提醒的。都可以在上课前奖励5至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做到放而不松。这样,当学生一次尝试到自由活动的乐趣后,在下次课,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快的配合体育委员做好集队的工作。但如果是因其中几个学生没有做到的话,那么就要采取一对一的教育。否则,这几个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也就会越来越散漫。时间久了,就会变成“难教”的学生了,因为坏习惯已养成。所以说,在集队时一经发现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

(3)培养优秀队干,树立威信

一个得力的队干,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课里我更注重给队干的“权力”和“威信”,以建立队干轮流制度,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来当队干,做老师的小助手和好帮手。以点带面,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5.因班而异,进行差异性教学常规建设

班风及学生年龄特点导致各班常规管理的差异。不同班风及学生年龄特点导致学生常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男生较多的班级,班风显得活泼,学生好动,自控能力较差。但学生喜欢竞技比赛类型的体育项目,爱表现自己,喜欢上体育课。其次,女生较多的班级,班风好,听教听话,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好,不太喜欢竞技比赛体育项目,但也喜欢上体育课。最后,班主任配合且管理能力强的,常跟踪教班级的教育,整体上课堂常规会较好。因此,针对上体育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用摒弃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要求及常规训练。

四、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下,自觉履行课堂规则,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11

新课程标准改革下要求小学教学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而提高体育教学素质则是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任务。小学年龄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启蒙阶段,他们活泼好动,热爱课外活动,热衷于参加各种丰富多彩、兴趣十足的体育活动,而体育教师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从而提高教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气氛乏味沉闷

在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整个课堂中的主导者,小学年龄段学生年纪小,容易受到老师和环境左右,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按照教师的严格要求进行活动,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体育教师使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体育教学质量是评估教师能力的核心标准[1]。教师自身没有活跃课堂气氛,沿用古板老套的教学方法,将体育课堂变成“一言堂”,没有认识到学生是整个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种落后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体育课堂了无生趣。

1.2课堂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学”传的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模仿的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把握,而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体育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完善[2]。小学年龄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顽皮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如果没有清楚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沿用传统成就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3师生缺乏沟通互动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位,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学生只是在下面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师生之间缺乏生动有趣的交流和互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做完热身运动或广播体操之后,便任由学生自由活动,真正有价值有效率的体育教学时间较短,更别提师生之间有交流互动的机会了。如此一来师生缺乏沟通互动,两方的想法不能及时交换,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导致小学体育课堂成为了无生趣的形式课堂。

1.4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成绩是评断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指标。要知道,处于小学年龄段学生处于行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塑造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塑造性和改变性,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不能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2.1营造轻松自由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体育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小学体育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3]。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额体育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比如笔者在教授小学三年级学生“跳双绳”活动中,教材预备长短绳若干、音响等。首先以采用情境导入法,介绍“2000年康齐同学创网绳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导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2.2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接受最前沿、最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找准教学目标,进而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做,学生模仿”,这种方式单一,教学效率地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其实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和性格差异,立足于学校场地和体育器械,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篇12

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先预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再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冲突,相互作用来主动实现意义建构课堂,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而在预习课文时,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

教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我认识了。(他自己预先去读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而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对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低年段适当做一些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也可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做好预习,学生课堂学习更高效。

二、采用“公开课”模式,趣动生心,课堂高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备常规课时如同对待公开课一样,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每一个时间点,教师全情投入从听、视、说、读甚至是演等方面引导学生来感悟课文,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高效的。

如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更能理解古诗的精髓,可以把古诗配上音乐,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给古诗配上图画,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晏子使楚》的课文之前,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让学生自己分小组去分角色表演。他们在排练时很认真,他们在表演课文内容时,会投入角色,还会准备一些道具、服饰增强演出效果,学生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课文内容,这时学生已由个人之间的竞争上升到小组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迸发出思维火花。这一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又有助于弥补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潜能。这样的课堂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是特别高效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