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的哲学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是培养医学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职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存在着难学现象,再加上《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学生需要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高职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时数普遍较少,因此,造成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
高职院校的教学总体要求是“实用为原则,够用为度”,实用本位的《医用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从实用、够用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医用化学》教、学两难之矛盾。
一、高职《医用化学》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
1.学生特点
当前医学高职院校实行的大都是文理兼收,文理科学生的思维逻辑本就不同,再加上高中时期学生的化学基础也存在差异,而在医学高职院校还存在对口招生的情况,对口生的文化课基础更是堪忧,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入学成绩大多集中在三百分左右,即使是理科生,对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基本化学反应等都掌握不牢固,接触到《医用化学》感觉很难。再加上学生没有认识到化学和医学的关系,对医学基础课的基础的《医用化学》存在轻视,不愿花大力气去学习。
2.教师特点
目前,由于《医用化学》教师对医、药方面知识了解不多,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只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因此,《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纯化学”教学的问题依然明显。虽然医学化学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药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1]
3.课程和课时特点
《医用化学》虽然主要分有机和无机两大类,但所涵盖的内容却涉及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内容繁杂、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不同编写者的认识不一,导致编写的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也各不相同。
从课时来看,现在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课时普遍偏少,一般都在一个学期内上完,还包括实验课在内。课时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时进度必然快,而对化学基础不好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新的知识是困难的。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简介
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沿革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创立并发展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通过杜威的同事和他的追随者的阐述和传播,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美国开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后来由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取消而影响减弱,到60~70年代又有所复苏,在我国,1919年后,由于杜威在我国多个城市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流行一时,影响较大。
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特点
①注重儿童个性特点,强调儿童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②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
③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④倡导做中学,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⑤认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强调合作,主张师生平等。
三、实用主义关照下《医用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1.学生层面
实用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经验,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有些学生对《医用化学》的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将化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化学的热情。
2.教师层面
虽然实用主义强调学生为中心,但是也倡导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
①总结适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医用化学》内容繁杂,知识点零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总不断总结适合高职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区学习实用的医学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知识零碎且涉及面大,即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取分散中的有效知识点,就要对即将讲授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整合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2]
例如,在讲解烃类化合物时,可以再最后把烷烃、烯烃、炔烃合到一起进行比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也可以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增强直观教学能力
《医用化学》知识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文科生和对口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增加课堂信息量,以加强直观教学,也便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能更好理解重难点知识[3]。尤其现在运用多媒体硬件设施都较完善,用多媒体进行《医用化学》教学,借助电脑、投影仪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便微观为宏观,使静态变动态,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加强临床联系
虽然在高职院校中,讲授《医用化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在医院工作的,有很多都是工科毕业的,但是《医用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证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要加强同临床医学应用的联系和渗透 。例如,医学生常用的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的浓度和渗透压的关系。通过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医用化学》有用性的认识,提高重视度,增加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周丽平. 提高《医用化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实践[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 19( 2) 223 -224.
[2] 王亚玲. 情境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7) 76 -77.
功利主义主张功利是衡量立法、政府政策和道德原则的尺度或标准,凡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就是好的。根据这样的观念,功利主义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信条,并以此信条作为伦理规范判定人们行为的善恶。功利主义的观念和信条使得它最终深信科学,相信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处境,而且也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认为,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行动的心理依据。换言之,人们总是希望外物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和利益,不希望痛苦和不幸的事情发生。这种功利原则使人们变得更为理性,更善于算计。依据功利原则,从政府立场出发,政府应该以“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为目的,这样政府就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为决策立法的原则。边沁把功利原则引入政治哲学,构筑了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伦理基础,但是他对个人的原子式的解释,对苦和乐的算计,成为其理论的致命弱点。当他倡导为了“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幸福和快乐时,就违背了自由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因而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其中包括罗尔斯。
在罗尔斯看来,功利原则实质是维护少数有财产人的利益,增进少数人的幸福和快乐。罗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所以,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允许我们默认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惟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2]4“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修正。”[2]3这就意味着,在正义的社会里,基于公民权利的确定性,政府不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剥夺少数人的利益,也不能为了更多数人更多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种剥夺少数人利益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侵害。
罗尔斯认为有必要寻找这样一个社会正义原则。
“第一原则每一个人都拥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自由体系的平等权利。
第二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加以安排,以使它们:适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并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使所有的职务和地位向所有的人开放。”[2]60-61第一原则一般被称为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原则的第一部分被称为差别原则,第二部分被称为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在这两个原则的安排次序上,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在第二正义原则中,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可以说,第一原则是用来确保平等的自由和权利的,正因如此,第一正义原则的目的是保障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第二原则是用来确保平等分配的,其中,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适合于机会和权力的分配,差别原则适合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二、罗尔斯反思平衡的方法论
在罗尔斯看来,正义原则是需要论证的,这种论证是根据条件预设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它的证明是一种许多想法的相互印证和支持,是所有观念都融为一种前后一致的体系”。其实,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其正义两原则就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的。罗尔斯力图说明在坚持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人们如何能够保证实现平等,这对于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提出一种原初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被假定为具有必要的理解和实行任何原则的能力。人们凭借这种能力选择原则,选择原则就意味着要考虑到正义,因为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社会和自然的偶然因素方面的利害情形,基于自己利益,最终只能遵从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平等的,也是有利的。因此,罗尔斯说:“它既表达了合理的条件,又适合我们所考虑的并已及时修正和调整了的判断。这种情况我把它叫做反思平衡。它是一种平衡,因为我们的原则和判断最后达到了和谐;它又是反思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判断符合什么样的原则和是在什么前提下符合的。”[2]20罗尔斯想通过反思平衡的方法,从方法论上避免绝对主义,他主张关于正义和道德问题需要论证,使观点能够为人们一致接受。他说:“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vielofignorance)后被选择的。这可以保证任何人在原则的选择中都不会因自然的机遇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由于所有人的处境都是相似的,无人能够设计有利于他的特殊情况的原则,正义的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协议或契约的结果。”[2]12
人们通过反思平衡方法,就可以消除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从而设计出一种公平的协议,这对每个参与选择的人来说都是公平和公正的。罗尔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他后来提出公共理性和重叠共识思想奠定了基础。在罗尔斯看来,一个人就有关正义和道德问题作出判断时,可能会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和曲解,反思平衡使得人们对道德和正义的判断更为合理,人们在阐明判断的原则之后,可以对判断本身作出修正。在这个意义上,“正义观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有关道德情感的理论,它旨在建立指导我们的道德能力,或更确切地说,指导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这些推测性的原则对照于一组确定的事实(即我们在反思的平衡中所考虑的判断)来进行监测”[2]50,从而使我们能够很好地处理两个正义原则和优先排列方式。罗尔斯认为,作为原初状态的理性人,应该考虑到这些原则的优先性。与此同时,正义原则通过社会基本结构表明了人们不希望相互把对方作为手段,而只是作为自在的目的来对待的意图,正义的两个原则恰恰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罗尔斯这种反思平衡的证明方法中,如果某组道德原则阐释了某组道德判断,后者也就为前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也有学者对罗尔斯的这种理论提出质疑,比如,这种方法究竟能否克服相对主义的困境。同时,虽然它的阐发点是一组“深思熟虑的判断”,但在证明过程之中,只是“暂时性的定点”,而不是不可改变的。当在契约中导出一组原则与这组判断不相符合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要么放弃该组原则,要么放弃该组判断,这就形成整体主义理论与实证主义理论的差异[3]。
三、罗尔斯政治哲学方法论批判
现代哲学家以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为视角,认为人们基于生活之中的社会或文化的道德原则所达成的一致性,即现实主体的一致性是构成道德原则和判断的必要条件。因此,罗尔斯从主体一致的道德客观性模式出发,运用平衡方法与原初状态的策略,力求解决有关社会正义的问题。罗尔斯为了确保“客观性”,把原初状态的当事人假设为自由的、理性的、相互冷漠的、不相互嫉妒、不知道自己在现实中处境的个体。他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各方是利己主义者,即那种只关心自己的某种利益,比方说财富、威望、权力的个人,而是被理解为对他人利益的冷淡的个人。”[2]13罗尔斯以原初状态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然后,通过原初状态来规定其他概念,从而表明其自身的客观性。在这里,罗尔斯是把原初状态的人假设为理性人,这样,作为自由平等的理性人将会根据自律行事,并确定同意行事的基本原则,而同意行事所确立的原则又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表明,不仅确立的原则是客观的,而且构成原则的条件是客观的,正因如此,人们一旦获得恰当的观点,就必须遵循这些原则。从罗尔斯的论述之中,我们会发现,罗尔斯所指称的同意原则是建立在主体间的一致同意基础上的,是基于建构主义意义上的由普遍性转化而来的道德原则,即“道德原则是理性选择的目标”[4]。
哲学本身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它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不具体讲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知识,而是讲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和规律,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事物直观、简单,抽象的事物需要概括总结。而要把这抽象的概括和总结的学问教得深入浅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难道不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应该说它要求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纵知古今,横知中外,而且还要有一定艺术表达的功夫,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课堂才会变得生有趣,丰富多彩;学生才会对教师有敬爱之感,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放眼世界,所需人才绝不是专一型而是一专多能型或多专多能型的。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尤其是教人以方法、启迪人智慧的哲学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拿什么教给学生,启迪学生?随着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信息来源途径增多,教师如果还只是就本知识而讲课,课堂肯定枯燥乏味,学生不讨厌不反感才不足为奇呢。所以,作为现代教师的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洞悉当今世界时态,调整知识构成,传授给学生有时代感的知识。
有人道“教师不是用一小时、两小时来备课,而是用他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就当有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做学习型的教师,首先应当有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谁创新,谁进步、谁发展;谁不创新,谁落后、谁倒退。创新的基右在哪儿?在教育,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创新学习实验已在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学校中进行。站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再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的哲学教学正是教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物发展的能力(目前政治高考命题中的创新能力考查基本上都属于这种),其实质就是教学生创新。故哲学教学应教出哲学的智慧,教给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味哲学方法尤其是辩证思维方法的精髓。要达到这种境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哲学的内容触及学生的心灵,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哲学层面上去激活学生“自强不息”的信念。
其次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就要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要不断激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我们哲学常识宏微两观的网络构架,主体思想就是人的思想。
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丰富课堂教学情感,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进行情感教育,要突破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比如:讲矛盾的基本含义时,我选了这样一道诗作为我的总结词: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妈妈老了/她把不老的心给了我”
拳拳学子心,幽幽母子情。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伟大、圣洁、无私的妈妈,每一位有良知的学生都能体味到浓浓的母爱。我在分析母子间的“矛盾”,在加深了对矛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时;在灵魂深处又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的洗礼和净化。
关键词:信息网络 社会哲学 哲学
Key words:Information Network social philosophyMarxist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吴雪莹,天津师范大学学院哲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哲学基本原理。
第二作者:吕奕炜,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助理管理员。
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应该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命运、把握时代脉搏、展望未来前景,是哲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信息网络建设时间并不长,但发展迅速,对信息网络的哲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实践意义上而言,对网络空间的哲学探讨有利于人际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理性对话和秩序化重构。信息网络就是信息的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存在于一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中的关系的实质,体现了开放、多元、自由、共享的精神价值。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科技现象出现,要求哲学尤其是社会哲学进行理论概括和反思,信息网络以其重要影响成为现时代最显著的标志性技术物,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实在、中介以及交往等的看法,况且这种改变还在进行中尚无终结痕迹。完整的信息网络是人机以及人际互动的衍生物,纯粹的技术哲学审视并不能真正掌握信息网络的本质,必须在科技与人文、工具和价值结合的理论视点上寻找信息网络的本质内容。
对信息网络的哲学研究可以促进利益论研究的深入。网络作为技术形态以及数字平台出现的根本动力无疑是和人们的利益关切分不开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利益关系密切相关,任何有关技术哲学和伦理问题的思考都无法离开利益考量,网络的出现使网络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满足方式多样化、利益冲突超限化、利益结构虚拟化,这一切现象的呈现使利益论的研究出现新的特点和新的理论生发点。
对网络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可以促进应用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由于电子信息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从具有技术创新意义的事物扩展到具有全面社会意义的事物。网络伦理作为对网络空间面临的各种网络伦理问题的价值回应,既有着理论研究的现实紧迫性和内在动力,也有着理论架构的广阔空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个负载伦理价值的技术问题。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技术涂层掩盖下的伦理道德问题,网络需要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网络伦理的建构能使网络由无序走向有序,深刻地体现出人类德性进步的程度。
促进哲学主题的转换和研究范式的变革,使哲学在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吸取理论和实践营养,以使自己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作出前瞻性、指导性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由以前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中都慢一拍到现在和欧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进入网络时代,显然是一个明显的时代进步,这种进步要求我们迫切拿出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巩固自身的技术成就,尤其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实也更加剧了哲学主题和研究范式转换的紧迫性。
网络哲学是对当代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人类存在方式的全面变革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反思的新兴哲学学科。研究网络哲学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对网络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概括和反思,以期为网络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和价值规范;第二,促进哲学主题的转换与形态的变革,使哲学在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永葆青春;第三,在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和深化哲学的新领域、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第四,为我国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
信息网络与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在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当代网络实践进行哲学反思,又要在深入思考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对的一些观点、原理、规律进行发展和改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实践中许多最新的现象、概念、规律、理论是对哲学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网络和网络化为人类社会诸多关系的改变和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条件,未来发展将使历史真正走向世界历史,使人真正回归人自身。目前的关键是处理好网络与人的关系。网络不是金矿,也不是泡沫,网络时代的人不会变成神,也不会堕落为物。未来会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变革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昨天的梦想与今天的创造。“如果互联网发生了问题,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远见或者缺乏动力,而是因为我们未能把握方向共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林力.网络时代的十大天然法则[J].管理新说,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