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4 09:2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篇1

1.新古典主义设计理论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2.售楼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2.1设计特点

2.1.1入口设计。入口作为整个空间室外到室内的过渡是体现室内外设计风格完整统一的过渡空间。入口设计除了强调其作为入口通道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应从侧面将建筑的内环境加以反映,从入口便将整个空间的独特魁力完整地展示出来。

2.1.2园林小品。景观小品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在售楼处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应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能吸引人的眼球,激发人的想象力;要能体现该楼盘景观的的风格和特质;促进接触和沟通。

2.1.3铺装。售楼处的铺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具有导向性,也有分隔空间的功能。售楼处的铺装在设计时应注意:在铺装材质的处理上:是否有效地利用不同的材质和形式来划分场地空间,在不妨碍人们进出入的同时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在铺装路线的处理上:售楼处的交通路线一般要处理成人车分流,人行道和车行道有明显的划分,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停车厂,以方便各类看房者的不同需求。

2.1.4水景。水景被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是高尚住宅的必备条件。在处理售楼处景观的水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设计上,水景是否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环境,是否有效提升了整个楼盘的环境层次;在使用上,是否能是人们参与其中,同时保障他们的安全;在后期维护上,是否能保证以后长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2.1.5植被。绿化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选择喜阳的植物;选择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植物种类;选择以常绿为主的观叶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另外,也可以选取了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植物种植结构

3.新古典主义在售楼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诠释

3.1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段(汉安大道北侧),整体定位为高端的住宅区及商业休闲区,整体形象美观大方,内外境舒适优雅,为欧式新古典风格。

3.2设计结构中的体现

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自勒・诺特尔式“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规划式造园理念。以对称的中轴线以及依次展开的丰富风景内容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构图,诠释出法式园林的秩序感和尊贵品质。内江万晟城售楼部外部场地由于地形和建筑布局的特殊性,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无法设计成完全对称。本案园林规划设计采用“两轴、一心”的规划格局。“两轴”指一条景观主轴,一条景观次轴,构成了小区整体框架。景观主轴为南北向,利用本身公路的分隔把售楼部外部分为售楼部卖场空间和样板区展示空间。布局上巧妙地利用原有空间的规则性,分布不同的功能空间,延续建筑的层高优势。

3.3在设计细节中的体现

3.3.1色彩丰富。新古典主义设计追求艳丽而丰富的色彩。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

3.3.2小品精致。新古典主义设计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园林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产生风景园林与建筑的修辞效果。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案中运用了很多精致典雅的小品和铁艺雕塑。

3.3.3丰富多样的植被。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特色。本案植物以上层乔木为骨架,选择姿态端正、优美、冠幅大的银杏、香樟、桂花、国槐等大乔木,构成整个售楼部的顶界面。中层选择形态小巧玲珑、姿态丰满的红枫、垂丝海棠、红花槛木球、黄杨球等小乔木为主,来丰富植物景观的形态与色彩变化。下层是由绿篱与时令花卉形成绿量充足绿色基底,以小叶黄杨、金森女真组成的整形绿篱,突出了风景园林轴线的特点。

篇2

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设计学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其宗旨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设计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设计、绿地公园规划设计、园林古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校期间,学生可获得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及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技法、制图方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具有运用所学艺术理论、设计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及表达、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环保;

5 农/林/牧/渔;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具备的能力:

(1) 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图面表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 掌握观赏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3) 熟悉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城市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同为人们营造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手段,尽管它们对于处理城市外部空间环境有着各自一套系统的方法和传统,但改善城市环境的信念、对美好生境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概念及多样化表现,并对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景观园林设计的意义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对园林使用者要达到最优化,而且对自然环境也要达到最优化,要尽可能地保护或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创造满足视觉景观美、内涵丰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环境,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

景观园林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代言,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问题,融合地域特点,唤起市民的归属感。景观园林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园林建设和经济进步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园林的设计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而城市经济的进步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园林设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由于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园林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活,进而推动城市进步。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规划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三、风景园林设计促进城市规划的方法

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

2.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广西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植红树科、山竹子科和椴树科的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还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旱性强的物种,以便有效的抵抗常见的病虫害,同时还要合理的优化乔木与灌木之间的搭配。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

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特别注意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花草树木。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一切城市的软硬件发展,城市景观规划不能再停留在只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规划中,要与生态发展紧密结合,多了解生态学在城市景观中的有利方面,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04).

[2] 叶德敏.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篇4

1.1入口设计

入口作为整个空间室外到室内的过渡是体现室内外设计风格完整统一的过渡空间。入口设计除了强调其作为入口通道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应从侧面将建筑的内环境加以反映,从入口便将整个空间的独特魁力完整地展示出来。

1.2园林小品

景观小品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在售楼处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应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能吸引人的眼球,激发人的想象力;要能体现该楼盘景观的的风格和特质;促进接触和沟通。

1.3铺装

售楼处的铺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具有导向性,也有分隔空间的功能。售楼处的铺装在设计时应注意:在铺装材质的处理上:是否有效地利用不同的材质和形式来划分场地空间,在不妨碍人们进出入的同时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在铺装路线的处理上:售楼处的交通路线一般要处理成人车分流,人行道和车行道有明显的划分,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停车厂,以方便各类看房者的不同需求。

1.4水景

水景被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是高尚住宅的必备条件。在处理售楼处景观的水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设计上,水景是否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环境,是否有效提升了整个楼盘的环境层次;在使用上,是否能是人们参与其中,同时保障他们的安全;在后期维护上,是否能保证以后长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1.5植被

绿化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选择喜阳的植物;选择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植物种类;选择以常绿为主的观叶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另外,也可以选取了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植物种植结构

二新古典主义在售楼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诠释

1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段(汉安大道北侧),整体定位为高端的住宅区及商业休闲区,整体形象美观大方,内外境舒适优雅,为欧式新古典风格。

2设计结构中的体现

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自勒•诺特尔式“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规划式造园理念。以对称的中轴线以及依次展开的丰富风景内容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构图,诠释出法式园林的秩序感和尊贵品质。内江万晟城售楼部外部场地由于地形和建筑布局的特殊性,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无法设计成完全对称。本案园林规划设计采用“两轴、一心”的规划格局。“两轴”指一条景观主轴,一条景观次轴,构成了小区整体框架。景观主轴为南北向,利用本身公路的分隔把售楼部外部分为售楼部卖场空间和样板区展示空间。布局上巧妙地利用原有空间的规则性,分布不同的功能空间,延续建筑的层高优势。

3在设计细节中的体现

3.1色彩丰富

新古典主义设计追求艳丽而丰富的色彩。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

3.2小品精致

新古典主义设计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园林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产生风景园林与建筑的修辞效果。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案中运用了很多精致典雅的小品和铁艺雕塑。

3.3丰富多样的植被

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特色。本案植物以上层乔木为骨架,选择姿态端正、优美、冠幅大的银杏、香樟、桂花、国槐等大乔木,构成整个售楼部的顶界面。中层选择形态小巧玲珑、姿态丰满的红枫、垂丝海棠、红花檵木球、黄杨球等小乔木为主,来丰富植物景观的形态与色彩变化。下层是由绿篱与时令花卉形成绿量充足绿色基底,以小叶黄杨、金森女真组成的整形绿篱,突出了风景园林轴线的特点。

3.4材料选择

本案在材料选择上选用具有新古典文化的独特性的带有一定西班牙特色材料,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西班牙特有的细节刻画。

篇5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篇6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24

Virtual Reality (V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Design

WANG Jianing1,WANG Ce2

(1.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2.Xinjia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virtual reality ( VR) technology and it's characteristic.Aimed at landscape and scenic spot design performance space landscape time venues of modern multimedia, and other issues,and combined with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village scenic area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 VR)technology in outdoor pavilion of the ascen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dea of that scenic spots, the gymnasium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facilities should follow up the times, and the key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large landscape planning demonstration project. It showed the broad prospects of apply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service landscape.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VR); landscape design; the scenic area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传统形式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学,其发展可以通过三大改变来概括:第一,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家园林拓展到现在的人文艺术大地景观;第二,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第三,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1]。在未来,其发展很有可能是体验形式的改变,即从以往的实地观赏游览到虚拟的现实体验,这其中应是加入了科技的力量,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造及养管路径与方法[2]。由此可见,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它在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更新、公众需求意识的改变而突破。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风景园林学,在传承发展景园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载体是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这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觉效果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在环境中[4]。

1 虚拟现实的特点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1.1 拟现实的特点

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的特点主要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5]。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类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的同时感觉逼真。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眼、语言及身体的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6]。构想性是指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使其脑海中构成画面,产生联想。

1.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了激烈争斗之后的结果,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解决,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返璞归真的历程,景观的规划和建设应运而生。感受、体验、思考和联想是园林的魅力所在,因此,园林规划理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山理水,而是充分结合现有科技资源将景观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 虚拟现实在景观方面的应用意义

2.1 实现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方式可分为语言文字、手绘图纸、实物模型和计算机表现4种类型[7]。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展示手段越来越多,所能表现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而一些较传统的表现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大多数客户对展示效果的要求。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仿真技术、三维模型技术、交互多媒体技术的虚拟设计实现了实时、交互、动态和主动地园林设计表现方式[8],且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

2.2 实现风景园林的公众参与和动态体验

目前,一些大型园林的宣传以及场馆的展示,毫无体验感和参与互动性,缺少吸引力,达不到宣传和参观的最佳效果[9]。如果将宣传和场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公众就可跨越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前感受景区的风貌,增加前往实地的欲望和憧憬,而强大的宣传力度、新颖的宣传形式将使园林获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同时,保留一份景区资料,记录四季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放在景区互联网等宣传平台,这不仅可以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到当地的人们提供资源,也可为错过特殊游览观赏时节的人们弥补遗憾。另外,可将园林景区中的场馆与科技化、现代化相结合,将体验的理念加入到场馆当中,更有利于科普、学习和感受。应用科技创新不只是提升了景区的层次,更增添了公共服务的效果和展示的多样性,使得景区更有吸引力。

3 应用实例

3.1 园林设计前期成果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设计给予园林更大的表现力,这项技术能让设计师从全方位观看园林并及时做出调整,同时也能感受到环境和建筑设施是否融合[10]。另外,从用户及甲方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园林环境,能加强视觉感官,准确快速地表达不满意的部分,使合作双方能有更具体和直接地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能做到细微准确地明白双方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2 景区宣传和虚拟体验

新疆疏附民族乐器村规划设计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很多人对于新疆这个中国最西北的偏远地区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新疆的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明还很陌生,那么在有意愿前往之前必定是得先了解和接触,这时计算机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作为宣传的资料让人们先有感官上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地游览,切身体验。

新疆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有倒寒雪覆柳;夏季花繁叶紧簇;秋时瓜果甜可口;冬来素裹银冰柱。动态变换的视角比图片更有说服力,这是一种特别的且无可替代的感受,不会再可惜错过那些短暂到来不及欣赏的时节,同时,也能为景区管理保留时令资料。对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来到新疆的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建筑、园林“搬”回家,尽情感受新疆的民族风情,真实体验当地别致景色,从中得到满足和享受。这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模拟,更是行走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3.3 场馆内置应用

在现代科技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普通成列式的场馆已经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更起不到科普学习的效果。近年来,世界一些博物馆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的仓库变成一个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民族乐器村的中心展览馆,是国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乐器主题博物馆,建筑面积1 027 m2,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馆内大量的实物展现了民族乐器种类的众多,但形式单一,并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会民族传统乐器的魅力,而实时演奏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能有幸聆听到这些传统演奏。如果加入虚拟现实的科技植入,随时都能让游客聆听和感受到传统的瑰宝,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以以历代流传于民间的乐器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旨,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不仅仅是演奏,包括古老的乐器制作过程,进化演变历史等,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传达。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临场感,在国外虚拟剧场及世博会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2]。

4 结 论

虚拟现实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新兴产物,这项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景区场馆提升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空间的体验式游览使得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传统、打破常规,而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化的表达以及时代的映射。无论是园林还是场馆以及景区山河,产生共鸣和想象才是最高的境界,而公众的参与必定是有效途径之一。景观将不再是设计者的诉说,而更多的是与游览者的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2]成玉宁,袁D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 (7):15-19.

[3]宋蔚.基于虚拟现实的虚拟实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ZHAO Q P. A survey on virtual reality[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2009(3):348-400.

[5]f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6]李萌.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森林景观展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7]祝晓.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8]李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艺术中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9]陆颖隽.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篇8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25

Discussion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ZHENG Jingjin,WANG Ruiwen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Hubei 43007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s for 2009 to 2015,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including compound impact factor, comprehensive total cited index, citation rate, funding ratio, and total downloads were comprehensively selected, and the 5 indexes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wenty-three provincial forestry journals in China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t las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orestry journals;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evaluation index;statistical analysis;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传统形式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学,其发展可以通过三大改变来概括:第一,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家园林拓展到现在的人文艺术大地景观;第二,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第三,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1]。在未来,其发展很有可能是体验形式的改变,即从以往的实地观赏游览到虚拟的现实体验,这其中应是加入了科技的力量,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造及养管路径与方法[2]。由此可见,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它在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更新、公众需求意识的改变而突破。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风景园林学,在传承发展景园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载体是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这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觉效果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在环境中[4]。

1 虚拟现实的特点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1.1 虚拟现实的特点

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的特点主要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5]。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类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的同时感觉逼真。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眼、语言及身体的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D像及声音,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6]。构想性是指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使其脑海中构成画面,产生联想。

1.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了激烈争斗之后的结果,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解决,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返璞归真的历程,景观的规划和建设应运而生。感受、体验、思考和联想是园林的魅力所在,因此,园林规划理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山理水,而是充分结合现有科技资源将景观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 虚拟现实在景观方面的应用意义

2.1 实现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方式可分为语言文字、手绘图纸、实物模型和计算机表现4种类型[7]。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展示手段越来越多,所能表现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而一些较传统的表现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大多数客户对展示效果的要求。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仿真技术、三维模型技术、交互多媒体技术的虚拟设计实现了实时、交互、动态和主动地园林设计表现方式[8],且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

2.2 实现风景园林的公众参与和动态体验

目前,一些大型园林的宣传以及场馆的展示,毫无体验感和参与互动性,缺少吸引力,达不到宣传和参观的最佳效果[9]。如果将宣传和场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公众就可跨越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前感受景区的风貌,增加前往实地的欲望和憧憬,而强大的宣传力度、新颖的宣传形式将使园林获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同时,保留一份景区资料,记录四季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放在景区互联网等宣传平台,这不仅可以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到当地的人们提供资源,也可为错过特殊游览观赏时节的人们弥补遗憾。另外,可将园林景区中的场馆与科技化、现代化相结合,将体验的理念加入到场馆当中,更有利于科普、学习和感受。应用科技创新不只是提升了景区的层次,更增添了公共服务的效果和展示的多样性,使得景区更有吸引力。

3 应用实例

3.1 园林设计前期成果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设计给予园林更大的表现力,这项技术能让设计师从全方位观看园林并及时做出调整,同时也能感受到环境和建筑设施是否融合[10]。另外,从用户及甲方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园林环境,能加强视觉感官,准确快速地表达不满意的部分,使合作双方能有更具体和直接地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能做到细微准确地明白双方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2 景区宣传和虚拟体验

新疆疏附民族乐器村规划设计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很多人对于新疆这个中国最西北的偏远地区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新疆的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明还很陌生,那么在有意愿前往之前必定是得先了解和接触,这时计算机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作为宣传的资料让人们先有感官上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地游览,切身体验。

新疆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有倒寒雪覆柳;夏季花繁叶紧簇;秋时瓜果甜可口;冬来素裹银冰柱。动态变换的视角比图片更有说服力,这是一种特别的且无可替代的感受,不会再可惜错过那些短暂到来不及欣赏的时节,同时,也能为景区管理保留时令资料。对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来到新疆的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建筑、园林“搬”回家,尽情感受新疆的民族风情,真实体验当地别致景色,从中得到满足和享受。这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模拟,更是行走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3.3 场馆内置应用

在现代科技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普通成列式的场馆已经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更起不到科普学习的效果。近年来,世界一些博物^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的仓库变成一个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民族乐器村的中心展览馆,是国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乐器主题博物馆,建筑面积1 027 m2,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馆内大量的实物展现了民族乐器种类的众多,但形式单一,并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会民族传统乐器的魅力,而实时演奏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能有幸聆听到这些传统演奏。如果加入虚拟现实的科技植入,随时都能让游客聆听和感受到传统的瑰宝,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以以历代流传于民间的乐器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旨,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不仅仅是演奏,包括古老的乐器制作过程,进化演变历史等,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传达。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临场感,在国外虚拟剧场及世博会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2]。

4 结 论

虚拟现实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新兴产物,这项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景区场馆提升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空间的体验式游览使得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传统、打破常规,而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化的表达以及时代的映射。无论是园林还是场馆以及景区山河,产生共鸣和想象才是最高的境界,而公众的参与必定是有效途径之一。景观将不再是设计者的诉说,而更多的是与游览者的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2]成玉宁,袁D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 (7):15-19.

[3]宋蔚.基于虚拟现实的虚拟实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ZHAO Q P. A survey on virtual reality[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2009(3):348-400.

[5]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6]李萌.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森林景观展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7]祝晓.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8]李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艺术中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9]陆颖隽.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篇9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urrent society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a major problem and the ecological impact. This requires new urban concept for this phenomenon interpretation and summary, landscape city has becom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current mainstream of urban development, eco-cities.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city.Keywords: city; landscape;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社会不断的进步中,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人们就对各种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种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中,提高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主要要求,实现风景园林城市的设计是为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现城市发展中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前提基础。风景园林作为我国传统的环境设计之一,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高度,是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以及建筑学为一体的设计过程,是综合社会生产中的经济、文化和其他各个领域为一体的建筑设计流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做到城市、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主要目标。

一、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科学模型

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未来城市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更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文化和民族特征的体现着。 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通过当前各种先进的技术结合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手段与设计理论不断的对城市进行协调统一发展设计的前提基础,是采取合适的规划措施,调整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与基础。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对城市的未来提出过设想,推动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不断的加快,各种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环境意识增强,有学者开始思索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设想出“仿生城市”。

二、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协同论的始作者哈肯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分成若干层次的大系统,处在第一层次的三大系统即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城市的生态观就是在城市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立法措施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确立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将城市放在较大的区域中研究,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自觉地引入生态决定因素。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诸功能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格局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随着对城市功能认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

三、园林设计的特点

园林设计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设计过程,园林式建设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标志。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的标志性园林建筑,如当今的苏州园林等。园林设计在今天更是发展到了更高的角度,人们在追求传统建筑的同时更是将世界各个国家的风格不断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系统化的学科。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小断结合国情,在传统文化设计的基础上吸取当前各种新思想新潮流,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出适合当前环境突出其中个性的作品。

四、园林规划设计趋势

正如我国有传统园林文脉一样,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脉另一方面,国际交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城市现代生活的趋同园林同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科一样,都在尽量保留传统文化个性的前提下,顺应城市发展的大潮,其成果都具有社会思潮和现代生活反哺的印记因此,城市园林将在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两方面并存,多元化园林创作的趋势将小可避免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小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亮点两者在高层面上的对接,这可能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布目。

五、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城市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DD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 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4、 从业人员的互渗性 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CarSteinitz)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市设计巨匠凯文•林奇。亨利•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5、 学科发展的互补性 城市设计注重硬质景观的营造,强调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力,将环境看作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外延;园林设计注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生态原则的体现,将建筑看作是众多营造要素之一。19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处理设计对象,已成为风景园林师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六、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的设计

篇10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篇11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 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篇12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在大大改善的情况下对高品质生活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居民的要求通过对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对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居民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风景园林设计的决策者应对当前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反思,并以现代城市规划的要求作为依据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1]。当前,合理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还未形成,主要是由于设计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对设计方案未能进行积极研究和创新,使得各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未能体现出自身的城市特色。设计单位应从客观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城市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向导。

1.城市风景园林的功能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风景园林的建设体现出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同时其作为城市生态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发挥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城市风景园林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美化城市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对加快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增加文明景观的同时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整体福利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应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具体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同发展的目的。

2.当前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突出的问题

2.1 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

向外界进行展示是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其设计方案应首先将城市自身的风土特色及文化底蕴涵盖进去,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思维进行设计和改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设计工作者在对城市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时受到了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面,设计人员的设计理论未能及时更新是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体现在部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一味地对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模仿和套用,在设计阶段缺乏具有自身城市特点的创新性与个性化,使得游客对城市园林景观产生了审美疲劳。

2.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合理

当前,我国在建设城市风景园林时没有制定出一套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导致风景园林规划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没有统一性。多数规划对风景原理的发展都未能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和管理,单纯地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开展建设工作,这对城市风景园林自身具有观赏价值及对生态环境发挥的功能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风景园林建设的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深厚,在管理过程中经常被调动,使得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降低,监督力度也需要加大,风景园林管理中体现出诸多问题[2]。

3.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

3.1节能减排、生态环保

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应在吸取理念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节能环保、降耗减排作为发展方向,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在园林风景区、城市街心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例如将盥洗室的水龙头换成自动感应龙头,增加游览设施的建设,推广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电瓶车船的使用。同时针对办公楼的规模合理建设电梯。

3.2健康、绿色及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城市风景园林时应对国内外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引进和参考,并在其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促使风景园林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设计方案留有更改和选择的余地,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妥当之处及时进行更改,对需要扩建或改建的部分进行合理规划,使风景园林的建设实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应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到设计环节中,并对设计者及决策者的工作进行制约和监督,以达到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科学的目的。

4.针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问题提出对策

4.1切合现实情况,加强生态环境的构建

当进行景观园林的设计时,设计方案必须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考虑到客观的现实情况,根据预计中的景观园林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要注意思索人与自然的平衡,以设计出不仅符合人们的美观要求还做到了尊重、保护大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不但满足城市发展对于环境的需求,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与景观园林完美地互相融合。设计师还需要探寻本土的环境资源,以便更好地调节、改善当地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并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例如,某城市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后,其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左右,人均绿地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城市中的滨河绿化带与林荫大道的连接形成了市郊结合的四大风景园林,其中市区内包括四十个公园、街心公园及广场绿地,共同构成了该城市合理完善、功能完备、绿荫蔽日的绿化体系。该城市的生态廊道建设更是突出。其风景园林由市园林局所属的城市园林系统、雨花台园林系统及中山陵园林系统共同构成。该城市的园林设计在结合当地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以其山林已经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古都风采,其园林划分板块包括三大部分,即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及城市风景名胜区,前往该城市旅游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4.2建立并完善管理体制

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及其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随着创建生态环保城市、发展低碳绿色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在这种形势下突出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加大对风景园林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对整体建设过程及成果进行考核[3]。同时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对风景园林的优点进行大力宣传,使得城市居民及企业单位对风景园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开展以生态文明城市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加深社会大众对风景园林建设理念的认识程度。

4.3对设计观念进行改造、创新

每个城市在自己过往的历史中都会汇聚不同国家、民族的居民,经历多元化的社会进程,这就使得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身的城市特征与蕴含着传统城市文化的底蕴。当地政府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建设时应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可以传承利用的城市元素,不再把风景园林放在只可远观的位置是,要将市民与风景园林距离逐步缩小,将风景园林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种植植被与突出当地建筑特点的方式来表达出城市的内涵,用城市风景园林带给市民自然轻松、舒适惬意的感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时,就需要时刻保持主动的创新意识。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在风景园林的设计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注重创新意识可以把城市风景园林的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与在进行设计时迸发的灵感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当设计规划进入后期阶段,设计方案会因为注重创新意识而具备自身的独特性与,以符合人们多元化的要求。二是注重创意意识可以科学合理地针对设计方案进行规划,以减少不顾客观现实而进行盲目设计的情况,这样才能把园林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成功地转变为现实中的优秀风景园林[4]。

结束语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整体的提升也在加快,风景园林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注重其艺术性与经济性,努力实现通过完美设计将设计师的艺术水平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隋玉明.城市风景园林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

友情链接